|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秦亡汉兴的那些年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秦亡汉兴的那些年[第3页] |
作者:秋风故国 |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下一页[4] 尾页[1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在海边,秦始皇待了一个月。开始往西巡察边境的长城和戍边的军队情况。 秦始皇还没动身,来了三人求见秦始皇。 三人分别是韩终,侯公,石生。他们来的目的还是要为秦始皇,求仙找不死神药。 这次他们是组团来行骗。 他们见卢敖、徐福很轻松的骗了秦始皇的钱,也来凑热闹,有钱不赚那是王八蛋。 秦始皇对求仙问药这事很大方,从来不打折扣,立马答应三人的请求,给钱,让三人入海求仙。 这三人,很不地道,收了钱,一点事都没办。他们这种不要脸的办事方式,也给他们的以后埋下祸患。 秦始皇离开碣石,经右北平、渔阳进入上谷。这些地方位于秦帝国与东胡接壤处,这里有燕国所修的长城,由于东胡的北迁,这里的长城,长时间未被修复,损坏的十分严重。 秦始皇严令这里守官,加紧此处长城的修建。以防一旦与匈奴开战,东胡会趁机出兵,到时会陷入东西两面作战的困境。 离开上谷秦始皇向西进入云中郡,当时的云中,已是秦帝国的最北边,此处已在匈奴铁骑的攻击范围。秦始皇的做法十分大胆,到云中郡后,轻车简从,深入匈奴的腹地,去查看那里的地理形貌。 在云中秦始皇没有待太长时间,然后直接到达上郡。 上郡是蒙恬驻军的大本营。 在上郡秦始皇单独召见了蒙恬。询问蒙恬修筑长城的情况和对匈奴开战的看法。 蒙恬认为:在出其不意,多兵种配合的情况下,一定能够打败匈奴。 接着蒙恬提出了他的疑虑:战胜匈奴后,如何守住新占领的土地?这确实是个棘手的问题! 蒙恬所提出的问题,也是秦始皇一直在考虑的问题。如果和匈奴开战,打败匈奴,那么阳山以,原赵国所修建的长城,已经被匈奴破坏殆尽。以现在的实力,歼灭匈奴毫无可能。一旦匈奴集中兵力反击,那么所得的河南和榆中地又会重新丧失,到时候驻守的秦军,随时有可能会被匈奴切断退路,军队就将陷入时刻被匈奴歼灭的危险。 这是秦始皇不愿看到的,却是现实存在的问题。 自经历李信灭楚失败后,秦始皇用兵越来越谨慎。 |
@胖鼠幕燕 2019-08-03 23:52:04 胖鼠幕燕朋友提到的这些问题以前我也思考过,我尝试着做些回答,不足处,望谅。 刘邦的两种评价来源于两种不同类型的人,说他流氓、不喜干农活等,这是来自于刘邦的乡亲邻里,甚至于出自刘邦父亲之口。 说他宽厚大度,不拘小节,是刘邦起义之后,他的战友、下级或上级的评价。这些人评价一个人,最注重的是他是否豁达大度、是否仁慈,或者出于自身的利益等,条件并不单纯。 因为不同类型的人得出的评价自然反差很大,如刘邦的二哥刘喜,他的父亲和邻里乡亲对他的评价就很高。后来这人,做代王的时候因为匈奴来攻打,竟然弃国而逃,被时人耻笑。 司马迁在高祖本纪的时候,曾亲临丰沛采风,所写的故事,都是出自当时老人口耳相传之事。有人说,司马迁有意贬低刘邦,是因为出于对刘汉政权的报复(司马迁被汉武帝宫刑),我认为不对,对于史记是司马迁用血泪写成的鸿篇巨著,对司马迁来说史记比他的生命重要的多的多,他不会因为某个人而有意的歪曲,他肯定是据实来写。 刘邦确实是粗话满篇,他的口头语是,“乃公……”,翻译成现在语就是,你老子我…… 这样应该都是司马迁给他打了折扣,毕竟满纸的污言秽语有碍观瞻。亮剑中的李云龙也是满口粗话的英雄,其实英雄也是多样性的,这并不妨碍他的伟大。“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还有就是刘邦的驭人之术,很多人鞍前马后甘为其效力,确实令人费解,刘邦他到底有何魅力?这个问题很大,如果我能坚持写到那里,后面我会专门探讨这个问题。 对于基层领导,当年的选择,确实很大一部分都是这样,九十年代的农村,交不上税的百姓,常常被村干部领着一帮人,到家里牵羊赶猪,甚至于拉座椅板凳。也不是说是黑社会,只是都是些稍有文化,在当地又比较有号召力又不怎么要脸的人。当然现在已经好太多太多了。 其实刘邦的一生,不过是沾了时代的光,他能成功是,时也,势也,命也。我记得,魏晋名士阮籍有句评价: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说刘邦最为恰当。不知道他说的是不是刘邦。 说了这么多,都是个人之言。不足处,还望谅解。 总之,您能看我写的这些东西,是我的荣幸。 |
秦始皇离开上郡在返回咸阳的路上,一直思考着如何对匈奴作战。越想越想不出个所以然。 烦躁不堪的秦始皇想过放弃,放弃对匈奴的征讨,只是在必要的时候出兵教训他们一下,杀杀他们的嚣张气焰。对这种扬汤止沸的方法,秦始皇不是没有想过。 可是当秦始皇见到这个人的时候,彻底打消了他的这个想法,坚定了他攻击匈奴的决心。 这个人就是在秦始皇回咸阳不久,他派出的求仙术士卢敖。 卢敖回来了。 秦始皇很高兴,派出几批求仙的人,终于见到了回头客。 遗憾的是,卢敖没有带回不死神药。世上本来就没有不死药,卢敖知道这点,他之所以敢回来,是因为他不知从什么地方,弄来本图录书,他自信这本书能够减免他没求得神药的罪过,因为书中有句话:亡秦者,胡也! 看到这本书上的谶言,对于胡,秦始皇的联想到是,现在对秦帝国威胁最大的匈奴,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应验这句话的是,在他身边乖顺听话的幼子胡亥。 从河南地南端,距离咸阳不足千里,匈奴又以骑兵闻名天下,如此心腹大患一定要除。 卢敖的这本谶书,坚定了秦始皇对匈奴用兵的决心。 在朝堂上,秦始皇让群臣讨论是否应该对匈奴用兵。这是秦始皇的一贯作风,心中虽然已经有了主意,但他还是想听一听朝臣的意见。做为这个帝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已经窥探出权利的奥秘,能够娴熟的运用手中的权利——让别人说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 秦始皇的心腹重臣李斯,此时已升任左丞相,他在朝堂之上提出反对与匈奴决战。他自忖洞悉秦始皇的心思:秦始皇兴致勃勃的巡视北方一番,回到咸阳毫无动作,所以他断定,秦始皇准备取消对匈奴的战争。 李斯对自己的战略眼光也颇为自负。他在朝堂上阐述他的观点: 第一,匈奴所占领阴山以南的土地,都是不毛之地,赶走匈奴后所得到的不过也是一块空地。人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百姓的土地,得到并没有任何的意义。 第二,匈奴,骑兵强大,秦军进攻匈奴,是以短攻长,不可取。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得地后,不可守。边境线太长,又没有屏障,无法分兵驻守。 李斯的第三点理由,正是蒙恬的疑虑。 李斯得意洋洋的陈述完自己的理由,他向秦始皇投去期待的目光,他期待着秦始皇的赞许。 |
一向对李斯言听计从的秦始皇,在听完李斯的话后,脸色变的很凝重,紧锁双眉。 见到秦始皇这个样子,李斯心中暗暗叫苦,原来自己会错了意,马屁拍到了马腿上。 几日之后,秦始皇组织重臣,召开了战前军事会议。这次会议还邀请了,已经退休在家的王贲将军。 会议之前,秦始皇让参会人员看了蒙恬的奏疏,李斯看到奏疏上写着: 臣昧死以言: 陛下前咨臣伐匈奴事,臣以为,此时可也! 故秦、赵北部被匈奴所毁长城,具以修缮,可保咸阳万全。 匈奴分散各地,久未与中原作战,战备松懈,民不知兵。我军趁此机会,骤然临兵攻击,必然大获全胜,虽不能一举歼灭匈奴,也可重创之,让其无力南进。 愿陛下误听大臣误国之言,九原地沃野千里,是咸阳与匈奴之间有效的屏障,万不可弃予匈奴。 若陛下已下决断,臣愿为陛下领兵扫荡匈奴,臣在边疆六年,深知匈奴士兵的习性,臣无时无刻不在思破敌之策,以解陛下之忧。 蒙恬稽首拜上 李斯看到蒙恬的奏疏,心中不快,“误听大人误国之言”,是什么意思?地球人都明白这是在明明白白的说自己。你蒙恬虽然深受皇帝宠信,但也不能私自上书污蔑自己。 李斯本来就不是君子,是睚眦必报之人,蒙恬的这封奏疏,让李斯牢牢的记在心中,也为蒙恬的死留下祸患。 在这次会议上,秦始皇宣布了此次作战的战略部署。 攻击匈奴,兵分东西两路。 西路军由王贲统领,共十万,主要是从北地、陇西两郡以及关中诸县所征之兵。军队集结于北地郡的义渠,主要任务,是牵制贺兰山处的匈奴主力,最大可能的吸引阴山北部的匈奴兵前去支援,使其疲于奔命。 东路军由蒙恬统领,共三十万,主要是防御匈奴的边疆军,是秦军中的精锐,军队集结于上郡肤施。主要作战任务是,寻找并击败匈奴主力,收复河套地区,然后占据有利地形防止匈奴反攻,扫除黄河以南所有匈奴军队。 |
西路军主要是配合东路军行动,其任务最为艰难,不仅要面对匈奴的主力,而且还要最大限度的吸引九原地区的匈奴军队,使九原地区空虚,以便于东路军的进攻,所以西路军由老将王贲为将军。 王贲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之子,为秦国统一天下立下赫赫战功,是秦国灭燕、灭赵、灭魏、灭齐的主要将领。他已经退居二线,为了这次战争,秦始皇又重新启用王贲,让他担任西路军的主帅。 东路军的主帅是蒙恬。 蒙恬秦国著名将领。祖孙三代为秦将,祖父蒙骜曾为秦国夺得九十余城,官至上卿。父亲蒙武做过灭楚的裨将,辅助王翦灭楚,为秦朝的统一立下战功。 蒙恬算得上官二代的升级版——官三代。 蒙恬本人极具才能,曾随李信灭掉齐国。 少年时蒙恬因为家世的原因,做过秦始皇的郎官,他与秦始皇年纪相仿,在一起扔过沙包,玩过捉迷藏,总之是很铁的哥们。 蒙恬的官职是将军,工作内容是打人杀人,比较暴力,但是蒙恬却是位文雅之士,据说毛笔的发明者正是蒙恬,后人称他为“笔祖”。 蒙恬发明毛笔的事因为当年没有申请专利,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他是发明者,所以后世对此事只能存疑。 蒙恬的家庭教育很好,他的弟弟蒙毅,也是朝廷的重臣,秦始皇对蒙毅也很尊宠。出者参乘,入者御前,位至上卿。 对于蒙恬将兵在外,秦始皇一直信任(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 蒙恬除边疆大臣身份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是咸阳的内史,掌管咸阳卫戍军队和政务。有如此重责之人,在历史上极为罕见。 蒙恬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但他从未做过主将,统领如此大的兵团参加战役。 以前都是以副将的身份,参加战争. 虽然也做过边疆的统帅,但只是做些修墙,筑墙的工作。 作为一名军人不能在战场上实现自己的价值,真算的上悲哀。 六年来,蒙恬日思夜盼的时刻终于到来,他以为边疆的风沙,已经把他吹成了位荣辱不惊之人。 |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寻常日子他总是这样要求自己,他也认为自己能够做到这一点。 当他真正跨上战马,看到身后满身甲胄,黑压压一片的士兵,他将带领他们驰骋疆场,建功立业,想到这些他抓住马缰的手开始颤抖。 蒙恬仰望苍天,高喊一声——出发。大军开始行动。 蒙恬将独立去建立自己的功勋,他将超越他的父亲和祖父,成为与传奇名将白起、王翦齐名的将军。 做为另一方的匈奴表现有些差强人意。对于突如其来的战争竟然能没有丝毫的防范。 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西路军王贲因为战争的需要,所以一路走的很高调,匈奴位于阴山部、河南部的军队集结于贺兰山附近,欲在此处与秦军决战。王贲到达前线并不与匈奴决战,而是派遣小股骑兵,常常袭扰匈奴。 因为他在等待,东路军的消息。 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从腹施出发,他想出其不意的攻击敌人,他的军队很低调,但三十万人的队伍,保密工作不好做,想低调很难,想不让人知道也很难。 匈奴虽然一根筋,但是不傻,狡猾也是大大的。 随着蒙恬军团的推进,匈奴已经明白了秦军的真实意图,开始集结重兵,并回调贺兰山部的军队,来阻挡蒙恬军。 |
由于匈奴军平时都是以部落的形式分散在各地,当年没有电话,通讯手段落后,命令完全是靠骑兵传达。 当匈奴集结完成,支援贺兰山部的骑兵也已经归队,是时候与秦军决战了。 大战一触即发,黑云压城城欲摧。 此时的蒙恬军,已经占领了九原地区,河套地区也完全被秦军所控制,在蒙恬进军的途中,遇到的匈奴军队实在乏善可陈,一路上蒙恬根本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因为匈奴的军队都是零散的分散在各地。 对于匈奴大军的集结,有人建议蒙恬应该立刻沿黄河布防,派重兵堵住关键的隘口,匈奴骁勇,我们避其锋芒,让匈奴无法越过黄河,待西路王贲军到来,然后前后夹击,一定能够大败匈奴。 这个看似是能够取胜的好办法,因为战争的关键就是,首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蒙恬却否决了这条看似完美的建议,而是命令分散掠地的各路军队,立刻向大本营回拢。并且在黄河的沿岸并设置任何的防范,任由匈奴通过黄河,他的态度很明确,这是要集中兵力与匈奴决战,毕其功于一役。 在蒙恬发布军队集结命令的当天晚上,一位身穿铠甲的人走进蒙恬的中军帐。守卫的士兵想要通报,被他挥挥手挡了回来。 那人来到灯火通明的大帐内,他抬头望见,蒙恬穿着便装,正跪坐在案边读书。来人深施一礼,朗声说道:“末将王离求见将军。” 听到这突如一声的禀报,蒙恬并没有丝毫的慌张,他缓缓的抬起头,放下手中的竹简,看到来人后。立刻站起身还礼道:“将军夤夜来访,有何紧急军情?” |
王离不是普通的将领,他是王贲的儿子,东路军的副统帅。 他找到蒙恬,正是为蒙恬白天发布的那条军令而来。他不明白为什么蒙恬会发布这样愚蠢的命令,三十万军队,是秦帝国所有的精锐,如果以大兵团与匈奴决战,现在秦军所有的优势将不复存在,野战历来是匈奴的强项,是秦军的弱点,修筑长城,正是为了躲避与匈奴直面作战,以步兵为主的秦军怎么能够阻挡匈奴的铁骑呢?秦军一旦被匈奴歼灭,帝国将会陷入崩溃的边缘。所以他必须制止这种危险的情况发生。 蒙恬耐心的听完王离的担忧,微笑着在大帐内踱着步,他走到门口后又转到王离的身边,才开口说道:“黄河防线过长,这时的黄河很多地方都已经干枯,如果按照保守的作战方式,需要分散兵力,各处守卫,我军步兵多,行动迟缓,将领的命令无法迅速的传达,这时候我军不仅要防守北部的匈奴主力,还要担心九原内地的零星的匈奴的骑兵骚扰,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这是第一点。 其二是,敌人是以骑兵为主,机动灵活,攻击能力强,他们可以很容易的集结重兵,功我防线的任意一点,我们的防线很容易被击破。我军已离本土很远,补给线过长,一旦防线被攻破,我军危矣。 其三,王贲将军被贺兰山部的匈奴主力缠住,不知何日能够取胜。 现如今完全之策,就是以堂堂的全盛之师,与敌军决战。 对于两军的实际军事力量,王离将军你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军将士在灭六国之战中鏖战多年,经过多年战争锤炼,如果与匈奴交战,战争一旦开始,将士们必如出鞘之利剑,势不可挡。 匈奴军多年没有经过大的战役,时间一长铁也会生锈何况人呢?匈奴仓促应战,指挥的命令很难统一,如此我军岂有失败的道理。 听完蒙恬的一席话,王离才知道,自己和蒙恬的差距。为什么他能做主帅,而自己只能裨将。不服不行呀! |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下一页[4] 尾页[1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