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秦亡汉兴的那些年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秦亡汉兴的那些年[第4页] |
作者:秋风故国 |
首页 上一页[3] 本页[4] 下一页[5] 尾页[1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匈奴由磴口(今蹬口县)进入九原地区,在此处蒙恬并没有设兵阻拦。 匈奴军与蒙恬军在磴口附近相遇。 第二天,两军摆开阵势,要进行决战。当头曼单于,见到整齐化一的秦军军阵的时候,心中大骇。 只见秦军将士身穿黑色的铠甲,秦军军阵,是由众多方阵组成。前方跪着和站立的是弩兵,分别成排布置,组成一个弩兵方阵。 弩兵的后方是战车方阵,车上有甲士。战车后面为重型步兵方阵,皆身着重型铠甲,抗击打能力极强。有这三个方阵组成的中路军。他们的责任是抵挡和最大限度的阻滞匈奴的骑兵,维持方阵的稳定。 左右两翼为弩兵和轻装步兵。 将军蒙恬据方阵中央,站立在一高大的战车之上,在亲兵卫队的护卫下,居中指挥。传令的众骑兵身背令旗,侍立于蒙恬的身旁,随时待命。蒙恬的身后是轻装步兵。 蒙恬如此布局,他是根据匈奴骑兵一贯的作战风格,他们一般会集中全力进行中路攻击,军队很难承受匈奴狂风暴雨似的进攻,在对手攻击下,往往一触即溃。 军队的弱点其两翼。 头曼看到秦军如此庞大的军阵,好像看不到尽头,在太阳的照射下秦军的铠甲发出耀眼的光芒,刚刚还在心中意淫着要一举消灭秦军的志向,也被这惊天的阵势给吓的没了踪影。 当头曼听到身后的骑兵发出“呦、嗅……”,这熟悉的声音后,心中很快的恢复了镇静。这是匈奴骑兵想要发起进攻的信号,他们在催促他们的单于赶快下达进攻的命令。 头曼心想,中原人在丧失城墙作为掩体,是无发抵抗他强大的骑兵冲击,在迅猛的骑兵攻击下,对方会像待宰的羔羊,无力的抵抗。人数多,并不起任何的作用,一群的绵羊,也斗不过一头凶猛的狮子。 此时的头曼单于应该发现了,秦兵的诡异之处,是秦兵的方阵中并没有骑兵。 |
这一点应该引起头曼单于的重视。可是头曼并没有重视这一点。也许他发现了,并没有在意。 蒙恬所料不错。 头曼命令他的骑兵,进行中路突击,他妄图用最快速的骑兵迅速的从秦军方阵的中央撕开一条口子,把秦军一分为二。 不是去派兵攻击秦军的两翼。 当头曼发动攻击命令的时候他就错了,他的骑兵,还没到秦军阵前,就一批批的倒下。是死在了秦兵的弓弩之下。秦军的弩兵随着对方的进攻,不停的射箭,而且是两排同时射出,跪着一排,站着一排。 射完之后,弩兵由两边后撤,后面的弩兵前进,把安装好的箭再射出,秦兵训练娴熟,进退有度,箭雨的前后没有间隙,算得上无缝对接。 秦国的弓弩,历史悠久,在当时算得上最先进的武器,据记载秦弩远者射程可达900米,比吕布的辕门射戟远多了。当然,吕布兄是用人力,而秦弩是靠机械的原理。 屈原曾说:“操吴戈兮披犀甲,带长剑兮挟秦弓。”是那个时代最强的配置,由此可见秦弓的威力。 匈奴的骑兵有幸跑到秦军阵前,还没喘口气,又不得不面对秦军的车兵。 车兵开始从军阵中驾车而出,战车是由四匹马所拉,不知道爱下象棋的朋友有没有注意,一般象棋的封面会有马车,马车不是指棋中的马,是指棋中的“车”, 此即为古代的战车,棋语有言:一车十寒,来说明车对棋局的影响。战车可用于进攻,也可临时用作掩体,遏制敌人,起到城墙的作用。 战车为木制,上有三个甲兵,车下有六名重甲步兵,负责守卫战车。 |
士兵皆拿戈、矛等长形式武器,正好对付匈奴的骑兵,正所谓一寸长,一寸强。 匈奴的骑兵在战车的阻挠下,逐渐减缓对秦军军阵的冲击。抓住时机,蒙恬命令两翼的轻装步兵,从两翼出击,攻击匈奴的侧翼,并横向拉长战线,以众多的兵力优势,攻击匈奴,形成两翼包抄之势。 匈奴骑兵虽然勇猛,在秦军的众多兵力下,也没有讨到便宜。战争一度陷入胶着状态。 正在此时,躲避在不远处树林中的秦军骑兵冲了出来,绕到匈奴军的后方从后面攻击匈奴的军队。 匈奴军受到前后夹击。 这是蒙恬预先想好的战略方式。他知道秦国的骑兵在匈奴骑兵面前根本不堪一击。如果秦军骑兵绕到匈奴军队的后面,猝不及防的从背后攻击匈奴,不仅可以减少骑兵的伤亡,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骑兵的作用。 在战争的前一天的夜里,蒙恬找来骑兵的首领,命令他在战场的东面二十里外的一片茂密的树林中埋伏起来,在战争的紧要关头,立刻率兵冲出来,给匈奴最后一击。 在秦军骑兵的偷袭下,匈奴军的内部开始大乱。头曼亲率他的亲兵卫队,向秦国的骑兵冲去,他亲自上阵,斩杀了几名秦国的骑兵才稳定了军心。 单于都在拼命,士兵没有不玩命的道理。 可是头曼最终没有挽回匈奴失败的命运,随着秦军轻装步兵横向战线越拉越长,然后慢慢的合拢,要合围匈奴,一举将其歼灭。 头曼单于知道已无战胜的可能,在秦军还没有形成包围圈之前,开始组织军队进行有效的撤退。事实证明,匈奴冲击力强,逃跑能力更强。 由于匈奴撤退迅速,所以匈奴的主力并没有受到大的损失。 头曼虽然对中原地区引以为傲的礼仪文化不屑一顾,却对那句“好汉不吃眼前亏”,这句话有很深的理解,他知道这次秦军有备而来,再打下去,也占不到丝毫的便宜,弄不好,又要搭上几万将士的性命,是稳赔不赚的买卖,还是收拾东西逃吧! |
头曼单于率军向北逃走,打不起,还躲不起? 此时的西路军,王贲军团也取得胜利,把贺兰山部的匈奴,赶到了贺兰山以西。 秦帝国这次出兵,虽然没有形成东西合围,沉重打击匈奴的目的,但河套地区,已重新纳入秦国的版图。 当秦始皇知道胜利的消息后,认为这样的战果远远的不够。他下令:王贲军撤军回师。蒙恬军团就地休整。 因为秦始皇明白,匈奴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九原地即后来的河套地区,处在黄河流经的几字弯处,由于地里位置特殊,这里很少发生黄河泛滥,加上周边河流众多。有民谣称这个地方“黄河百害,唯富河套”。 这里水草丰美,是放牧的上好之地。 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区别,是他们居住环境并不像农耕民族一样,固定在某一地,他们追逐水草的丰茂,不断的迁徙。 多有水草处,方可以为家。 九原地是天然放牧的土地,匈奴人为此地的丧失,痛苦不已。 头曼单于逃到阴山北部,开始聚集兵力,伺机夺回失地。 边疆的士兵把匈奴聚集兵力的事情报告给秦始皇,秦始皇听到后大怒,把奏报的竹简扔掷于地,冷哼一声道:“想打,那就开始把!” 几个月后,蒙恬军的军队,人员补充已完成,粮草也已将充足。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65年),秦始皇下令,再次北征匈奴。 主帅是蒙恬,统兵三十万。 蒙恬亲率主力,渡过黄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高阙(阴山山脉中断处),把匈奴一举分成两部分。 这时的蒙恬并不急于与匈奴交战,然后向东进军,攻占北假地区,再北上避开匈奴主力占领阳山。 蒙恬这样把军队分成三部,成三角相倚之势,彼此呼应。 占据有利地形,拥有战争的主动权。 头曼单于没料到,秦军会这么快发动第二轮的进攻,此时的他只集中了部分兵力,他本想夺回失地,没曾想,连老家人家都不想让他待了。 匈奴之所以这么长时间还不能完成部队的集结,主要原因是匈奴的制度问题。 匈奴是由分散的各个部落组成,他们只是名义上奉头曼为单于。 好比现在的几个公司,为了共同的利益,组成一个联盟,因为头曼的公司实力最强,大家把他推举为一把手。 但各个公司有各自董事长和总经理,对于头曼的命令,听你的,那是给你面子。不听你的,你能咋地? |
头曼就是出在这种尴尬的地位,用了那么长时间,连人都没凑齐。 打仗如同打架,一帮人盯了你很久,终于把你堵在家里,外面有人叫嚣着要揍你。然后你对外面的人说,我现在饿,等我吃饱饭,叫来几个兄弟,把我那把菜刀换成青龙偃月刀后,咱们再来打。 估计门口那帮人会破门而入,文明点的把你拉到角落里揍你一顿,粗鲁的不光揍你,还会砸了你的家。 现在头曼的境遇,如同被人堵在了家门口。 秦军很粗鲁,来势汹汹,他们不仅想要头曼的命,还想占头曼的家。 头曼虽然没有准备好,不得已只能率领现有的军队开始反击。 以前匈奴抢掠,如果碰到硬茬,看见打不过,会赶紧撤走(不羞遁走),犯不着为点东西丢了命,可现在不同,家就在这儿,跑又能跑到哪里去呢? 匈奴各部以前各怀鬼胎,不听招呼,现在他们众志成城。 匈奴士兵开始拿出玩命的劲头和秦军战斗。 这种心情我们现在的人也能理解,像现在的被拆迁者,在得不到合理的赔偿,敢给拆迁队玩命的大有人在。 秦帝国绝对是暴力拆迁,不仅没有补偿款,而且还要抢东西杀人。 匈奴军在这次保家卫国的战斗中很卖力,根本用不着战前动员都拿出玩命的精神,对抗秦军,战斗力是相当的强悍。 与秦军激战数次,但都失败了。 秦、匈之间的战争,如同拳击比赛,一位是41公斤级,一位是91公斤级的两选手对抗,这两个根本都不在一个公斤级上。 秦军大兵团,骑、步、车多兵种协同作战配合得体,后勤补给充足。装备精良,指挥统一。 匈奴没有集中的军队,没有统一的指挥,失败从开始就已注定。 打仗如同赌博,赌博输了要赔钱,仗打输了也要赔东西,匈奴本来就很穷,除了牲畜外,啥都没有。日常生活用品还是拿命抢来的,何况他们的那些东西,秦国根本都瞧不上眼。唯有脚下的这片肥沃的土地,如果不走,秦军拿着刀在后面追着砍,日子根本没法过。 失败的匈奴开始举族北迁七百余里,以避秦兵之兵锋。 匈奴北迁也是没有办法,匈奴的东、西两边是强大的东胡和月氏。 在北迁的人群中,头曼骑着马,他的怀里是一个六七岁的男孩,是他的儿子。 这个男孩,望着惊慌失措的族人,和满面愁容的父亲,他虽然年纪小,但他明白造成这一切后果的原因,是中原人侵占了他的家园。 他扭过头,向南方投去仇恨的目光,在他幼小的心中,已经种下仇恨的种子。他在心中暗暗发誓:我会回来的,我将夺回此时我们失去的一切。 这个男孩,未来将会给中原人民带来无尽的灾难。 |
匈奴远遁,百越也已经平定。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24年),秦始皇在咸阳宫内大摆酒宴,宴请文武百官。 博士(不是学历,秦时官职)七十人,上前为秦始皇敬酒。 这些人大多是儒生,都是饱学之士,在殿前行礼,进退有度,共唱祝酒词,场面很壮观。 为了这一刻,这帮人排练了很久,秦始皇龙颜大悦。 博士仆射(主管),趁此机会,想表现一把,然后向秦始皇念出自己早就准备好的一套颂词。 “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圣明,平定海内,……日月所照,莫不宾服。” 文化人拍马屁,确实不一样,尤其那句“日月所照,莫不宾服”绝对是费心竭虑,用尽平生所学,才能想出如此高水准的马屁之语。 上面的话如果能够表达他的马屁水平,那么下面的一段,绝对能代表他的无耻境界。 “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之威德。” 最后一句,翻译成现在话:从上古时代至今,没有人能比得上陛下。 对于周青臣同志的马屁技术,我是佩服的五体投地。 由于这家伙话说的太让人作呕,他手下的一名博士彭于越首先表示受不了。大家都是文化人,在文明的场合,拍马屁不能说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起码含蓄一点,不要这么露骨。 彭于越反对说:“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第功臣,自为枝辅。……事不事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彭于越说的重点在后面的两句,说周青臣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这么不要脸的拍马屁取悦陛下,加重陛下的过失,不是忠臣。 坐在一旁一直没有说话的李斯,冷眼看着这帮人争吵。抢老子的马屁拍,不给你们一般见识,也就算了,还没完没了。你彭于越算什么东西,竟然连郡县制(由李斯提议实行),也敢非议。 是可忍孰不可忍。给脸不要脸,那就不要怪我发飙了。 李斯上奏说:“……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以非当今,惑乱黔首……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羽成乎下,禁之便。” 话说到这个份上还可以理解,为了维护法家的思想,自己在朝堂的位置,不让别人乱议论。大家以后不议论也就是了。下面李斯却说出了更绝的话,做出了更绝的事。 |
李斯继续说道:“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以上为李斯上奏秦始皇的部分原文,大体意思:除秦国的历史书籍以外,天下其余的历史书籍全部烧掉。除秦政府外,有藏诗、书诸子百家的书,要全部烧掉(这一点很重要)。医药、算卦、种树的书可以留下。 有敢谈诗书的人——杀头,借古谈今的灭族。 不来点狠的,看来镇不住这帮人,当年李绾(曾建议分封),李绾位高权重,没办法。现在你们这帮人也敢公然叫嚣朝堂,以后我李斯还怎么混?我李斯所提倡的制度,也轮动你们胡乱的评点? 秦始皇的批复很简单:“可”。 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著名的焚书事件。李斯全一生之功,不能抵万分之一的罪过。 始作俑者,虽然是李斯,但决定的人是秦始皇,历史把这条烂账记在了秦始皇的身上,说来也不亏。 烧掉天下的书,想当于打碎了天下读书人的梦,同时也失去了天下读书人的心。 烧掉的书不过是文字的载体,当时各家学说的牛人们,记住了些先秦诸子的经典。等时局稳定后,他们根据自己的所记,才流传了一些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一些著作。 可记住的毕竟是少数,十不存其一,泰山一毫毛。 全国展开的焚书运动比后世虎门硝烟,场面要大的多。 林则徐的硝烟是想让国人在身体上强壮。 李斯的焚书,是想让国民在思想上贫弱。 这就是所谓的愚民政策。 思想比武力更有威力——斯大林。 李斯想通过焚书禁锢百姓的思想真是愚不可及,思想本来就没有,是靠人所想得来,人只要活着便会有思想。 人真正的思想,从来不是从书中得来,因为书中记载的是前人所想到的。那些自认为,能够禁锢人思想的聪明人,才是真正的傻瓜! |
没过多久,为秦始皇求仙问药的卢生又回来了。上次回来,他不知从哪里淘换来本“图录”,侥幸糊弄过去了。这次他要不带点实惠的东西,怕是凶多吉少。 刚开始我一直想不明白,他为什么敢回来?要说缺钱也讲不通,秦始皇对求仙问药的事一直很重视,凡是参与此事的专业人员,每次外出,秦始皇都会拨出专款,只要你敢开口要,秦始皇对这事很大方,一般不会砍价。 后来我才想明白,这不是钱的原因。 卢生名卢敖,职业是秦博士,也称术士,业余干诈骗(求仙问药)。他寻药的行踪,李白曾有诗交待,“愿接卢敖游太清”。李白好整虚的,靠不住,我认为,别说他去太清,恐怕他连国门都没有出去。 卢生没有徐福越海探险的勇气,为了防止暴露被人发现,他往往要去人迹罕至的地方,又不能停在一个地方太久。停在一个地方危险性太大。 在外面,一两个月还成,一两年的一直在外跑,确实也受不了,拿着那么多钱,又不能肆意挥霍。有钱不能花,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厌倦了风餐露宿,开始羡慕以前固定的生活方式,人总是这样的矛盾。 回来也没有那么容易,秦始皇给你那么多钱,出去几年,什么都没有带回来,秦始皇不活劈你才怪。 卢生还敢义无反顾的回来,他认为他有办法让自己躲过这一劫。 他凭借的还是他那张嘴。 卢生见到秦始皇,说道:“我求仙药与神仙,一直难遇,我想了很久,才知道是被不可名状的东西所阻碍。” 卢生下面的话,开始用乾坤大挪移大法,悄无声息的把责任挪到领导身上。“陛下如能秘密出行,躲避恶鬼,恶鬼没有了,神仙真人一定会来。” 卢生不仅找出原因,还提出解决办法。 “愿陛下住的地方,不要让外人知道,这样不死之药,大约可能得到。” 这个办法看似寻常,实际上非常高明。卢生之所以提出不让秦始皇见人,才能得到仙药。这点普通人容易做,弄个密室,闭关一段时间就可以了。但秦始皇不行,做皇帝也不容易,虽然能享受别人享受不到的权利,也要承担很多义务。一天这么多事都等着他拍板,在去旅游的途中都不停的批阅奏折。 秦始皇虽然爱好求仙,但其主业还是做皇帝,对于他呕心沥血所建立的帝国,他不会舍弃去专门修仙。 卢生正是看准了秦始皇的这一点,所以才提出这个主意。“不是我找不到仙药,是你没按我说的做,找不到那就不关我事了”。这就是卢生的如意算盘。 只是他忽略了一点——秦始皇求仙的决心。 |
@暮疙1949 2019-08-17 12:55:52 楼主快更啊,看得好不过瘾 ---------------------------已更新 |
秦始皇听到卢生的主意,立刻照办。 咸阳城宫和旁边的宫室用甬道(有遮蔽物的通道),连接起来,把乐器和美人放置在其中,做好登记,不准随意走动。自己走到一个地方,身边的人胆敢向外泄露,死罪。大臣们都不知秦始皇,一天天待在什么地方。 时间一长,秦始皇不耐烦,问卢生,自己都这么诚心诚意,真人怎么还不来? 真人,卢生都不知道在哪里,来了才怪呢?心里这么想,卢生嘴上却用早已准备好的说辞道:你身边的太监和宫女肯定会把你的行踪告诉朝中的大臣,朝中的大臣和他们都有勾结。 秦始皇不能离开这些人,虽然秦始皇几十岁的人了,独立生活的能力是一点也没有,洗衣、做饭,让他做这些事,还不如杀了他。卢生说的又好像很有道理,难道就这样放弃? 最后秦始皇还是想到了解决的办法。 一日,在梁山宫的山上,秦始皇望见远处的丞相李斯的车马、随从甚多。秦始皇叹了一句:“丞相的排场,确实够大。”并露出很不高兴的样子。 几日之后,秦始皇看到李斯的车马减少了很多。 这正是秦始皇盼望的结果,召来有司,开始查他身边人,是谁泄露了自己的话给李斯。不然李斯的车队为何会突然减少? 相关的办案人员很为难,牵扯到有权有势的丞相,所以查来查去,都没有查出结果。只是把一份嫌疑犯名单交给了秦始皇。 秦始皇看到嫌犯名单,是当时自己身边的所有人,知道这是手底下的一帮人在糊弄自己,秦始皇的解决方式很简单,他大笔一挥,既然找不到具体的人,那把所有的嫌犯都杀掉。 这样身边的人再也不敢泄露自己的行踪了。 李斯大惊,群臣大惊,之后再也没有人胆敢泄露秦始皇的行踪。朝中有事,大臣都在咸阳宫的大殿中等待,通过太监与大秦始皇沟通。 其实发生这事最害怕的人不是李斯,是卢生。他从这件事中看到了秦始皇求仙的决心,得不到仙药看来他是誓不罢休。他没想到秦始皇这哥们太认真了,也太狠了,如果再不给他找到仙药,杀的下一个恐怕会是自个儿。找仙药,鬼知道这世上到底有没有仙药? 卢生开始谋划着逃跑,外面虽然苦点、累点,但起码没有生命之忧。 跑吧!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这样灰溜溜的逃跑,确实丢面子。 为了找回面子,卢生找到同行侯生(寻药的另一术士),两位难兄难第,进行了一场互相吹捧的交流。 以下为侯生与卢生的对话。 “秦始皇为人不行,统一天下后,竟然认为自己天下第一,从古至今都不如他。”卢生面露深沉之色,先开口言到。 “不止这些,主要是不听人言,贪恋权势,什么事情都要管。受宠的大臣都是巧言善变之徒,而且秦始皇杀人不眨眼,这样的人我们不能给他求仙药。” 吹完、收工、逃跑,一气呵成。 他二人说话的时候,身旁是有人听着的,这正是他们的目的,他们是想借其他人的口,向天下公布:不是我们无能找不到仙药,是不给秦始皇找。 |
首页 上一页[3] 本页[4] 下一页[5] 尾页[1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