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秦亡汉兴的那些年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秦亡汉兴的那些年[第7页] |
作者:秋风故国 |
首页 上一页[6] 本页[7] 下一页[8] 尾页[1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还有最主要得一点,是两人的作案动机。 李斯身居高位,厚禄加身,子孙都在朝中为官,他已经是七十四岁的老人,当时算得上超高寿。他冒被灭族得危险发动政变,可能性很小。 李斯没有作案的动机。 赵高文武全才,才高位卑,身负血海深仇,时年四十七岁。历史往往如此的调皮,李斯的年纪恰和赵高相反。人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赵高仅有一女,已经长大嫁人,心中了无牵挂,一个光脚的,发动政变的可能性巨大。政变成功,飞黄腾达,荣华富贵远不是现在所能比拟,而且大仇得报。 自己的一切,都将会因为这次政变而改变。 赵高作案动机明显。 所以李斯和赵高得比例是2:4。 政变成功,李斯依然是丞相,地位没有改变。 赵高由中车府令,一跃成为郎中令。郎中令位列九卿,相当于现在部长的级别,得实惠最大。 经过以上的分析,答案只有一个,赵高就是那位幕后的黑手,整个案件的主要谋划者。 等等,道理还是没有讲通,纵然所有的事情,都归结于赵高的身上,赵高费尽心思策划一切,如果秦始皇不死,他所有计划都会落空,心血也会付之东流。 所以赵高知道在这次巡游的途中,秦始皇一定要死,赵高不是神仙,活蹦乱跳的人,如何能让他在预期的时间内死亡。 唯一的解释是赵高害死了秦始皇。 赵高在秦始皇身边多达二十余年,深的秦始皇的信任,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蒙毅外出的这段时间,秦始皇恰恰死去。 如此巧合的事情,在联系秦始皇死前的这一年,发生的怪异现象,让人无法相信,这纯粹是一种偶然。 偶然的发生,有必然的条件。 是人为还是自然的巧合,真实的结果,已随当事的死亡,和时间的流逝,消散在浩瀚的历史中。 所有精准判断的结果,其实不过是后人的猜测。 |
在赵高威逼利诱下,李斯上了贼船。 李斯由秦帝国的骨鲠之臣,堕落成一名乱臣贼子。 那位曾经对李斯无比信任,推心置腹,让他在政治舞台上一展平生所学,对他有知遇之恩,赋予他权力,给予他尊严,让他享尽荣华富贵的人,在那人死后,李斯竟然背叛了他,背叛的代价,仅仅是那位人妖的一张空头支票。 对李斯的加盟,赵高很高兴,赵高明白自己几斤几两,搞阴谋他是行家,但权谋他和李斯比,只能算作小学生,李斯可算是大师级别。 现在他们最需要的是稳定的让胡亥继位,掌握最高的权利,在夺取权利中,没有差错,进而消灭政敌,这就需要权谋。 权谋和阴谋是有区别的。 阴谋是背地里阴人,所出的计谋都上不得台面,算计个把人还行,要斗争夺取权利,则不行。 权谋,是权利谋略得简称,是政治斗争得谋略,也说不上光彩。 使用范围得区别: 阴谋使用在各个领域,各行各业,只要有利益冲突的地方,就会有人耍阴谋。对使用人员没有要求,只要你坏心眼多,脸皮厚,心够黑,就能成为阴谋大家。 权谋则不同,适宜政治领域或由权利斗争得地方,使用人员要脸皮厚,心够黑,还要有统筹全局的智谋,长远的规划。搞权谋收益高,风险也大。 整体来说,它们都是斗争手段。 把阴谋比喻成“化功大法”,那权谋就是“太极”,擅长借力打力,搞平衡。 李斯曾帮助秦始皇从华阳夫人手中收回权力,杀掉吕不韦。李斯从政三十余年,政治斗争经验丰富,是搞权谋的老手。而且李斯跟随荀况学的就是“帝王之术”,也就是权谋斗争,专业很对口。 李斯加入赵高谋反案后,才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在赵高和胡亥的这艘破船上,除了胡亥公子身份外,他们没有任何的政治筹码。 他们将要面对的对手,扶苏。 是秦始皇的长子,继位名正言顺。此人又很有政治才能,很多人都愿意为他效命,支持他的人是实权派人物蒙恬,手握三十万重兵,是秦帝国的精锐之师。勇猛、蛮横、嚣张的匈奴人,都被他砍跑了。 如果,扶苏和蒙恬密谋在一起,来一场政治武斗,自己这一方毫无胜算。 |
当一筹莫展的李斯看到秦始皇尸体的时候,他忽然意识到,他们所拥有的比扶苏拥有的政治筹码更多。 秦始皇的尸体足以胜过百万雄兵。 知道秦始皇死的人,只有他身边的几位宦官和临时谋反小组的三位成员,胡亥、李斯、赵高。 李斯首先封锁消息,让天下人都知道秦始皇没有死。 一,可以稳定天下民心,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二,可以利用秦始皇的名义,铲除异己,扫除胡亥登基的政治障碍。 秦始皇的玉玺又在赵高的手中,三人一合计,想在圣旨上写什么,就写什么,想灭谁就灭谁,这三人就是秦始皇。 造反小组经过密谋,由李斯亲自执笔,用秦始皇的口气和名义,赐给扶苏一道诏书让其自杀。 这封诏书的内容翻译如下: 我巡幸天下,祈祷祭祀名山以求长寿。现今扶苏和蒙恬领数十万兵,十几年,不能进军向前,士兵伤亡很多,并无半点功劳,反而多次上书诽谤我的所作所为。这是因为我不让你回京做太子缘故,才日夜怨恨,如此的为人是为不孝,特赐剑自杀!蒙恬与扶苏一同在外,知道错误却不加纠正,是为臣不忠,一同赐剑自杀。军队暂由副将王离带领。 诏书该有的印章和密封都没有问题。 自诩聪明的李斯,在这封诏书中留下了一点致命的漏洞。 诏书中说蒙恬领兵数十万,不能向前进军,没有半点功劳。纯粹是睁眼说瞎话。 蒙恬在领兵的近十年中,曾对匈奴发动过两次进攻,均大获全胜。秦始皇对其军事才能和功劳很肯定。蒙恬的包工头工作做的也十分出色,修筑了近万余里的长城。 最主要的是,修长城御匈奴,采取防守的军事战略是秦始皇钦定的方针。这事怎么能怪罪到蒙恬的头上。 这个漏洞被蒙恬发现,差一点毁了李斯的全盘计划。 李斯没有发现,他对自己的文笔一向很自负。 送诏书的使者是胡亥的心腹。 在使者要走的那一刻,突然被赵高叫住,赵高拿出秦始皇的配剑,交给使者。 也正是赵高这一不起眼的举动,改变了整个秦帝国的命运。 送走使者后,李斯把秦始皇的尸体放置在辒辌车中,继续赶路。秦始皇的饮食与平常一样,由赵高模仿秦始皇的语气批改诏书。 在外人看来,一切如故。 |
渐渐的车队随行人员开始窃窃私语,因为从秦始皇的辒辌车中,会发出阵阵的臭味,有的人竟然说是尸臭味。 秦始皇死的时间,正值酷暑七月,一年当中天气最热的时候。 那时候没有冰箱,尸体放上几天就会腐烂。 李斯下令让属官在车中,放置一石鲍鱼,用鲍鱼的腥臭味来掩盖尸臭味。 生前天下最尊贵的秦始皇,死后竟然和鲍鱼为伍,尸体还要为谋反者继续服务,所谓死后不得安生,莫过于此。 最倒霉的要数守在死尸旁边的宦官,守着尸体每天已经够让人胆战心惊,而且还是腐烂的尸体,现在车上又装了一堆的臭鱼,为保密,车门、车窗全部封闭,在狭仄密闭的空间里,车上的宦官为了活命只能忍受一切。 巡游的车队,由沙丘向西北经井径道,穿越太行山脉,西至太原。没有回咸阳,而是折向正北方行走。 并不是李斯和赵高不愿回咸阳,拉着秦始皇的尸体到处跑,李斯和赵高也没有办法。 他们派去让扶苏自杀的使者,还没有带回消息,他们只能绕着上郡转悠,配合使者,给扶苏、蒙恬压力,让他们知道秦始皇就在附近,也告诉外人秦始皇还活着。 使者很聪明,他知道这封诏书是假的,所以他没有去长城驻军的大本营肤施,而是先派人通知蒙恬和扶苏,让他们在绥德接旨。 扶苏看过诏书后,感觉天旋地转,他不相信这是真的,可诏书明明白白确实是自己的父亲所发。他开始大哭,不是因为对于死亡的恐惧,他像一个被父母抛弃的孩子那样的委屈,他不明白自己的父亲,为什么会在诏书中满是对他的谴责之词,甚至还要自己自裁。 扶苏走到内室,拔出配剑,欲自杀。 幸被跟在他身后的蒙恬制止。 蒙恬也看过诏书,他感觉诏书的背后一定另有隐情。但到底有何原因,他也说不清楚。 蒙恬不仅身为大将,统领三十万大军,他还有令一个身份,是秦京都地区的内史,是京师咸阳及京畿政治军事上的长官,这也是李斯与赵高不能直接回咸阳的另一个原因。 |
身份显赫,位高权重,突然来一使者,手持圣旨,竟要让自己自杀,事前毫无征兆。 蒙恬为官为将多年,深通政治权谋,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秦始皇要杀在外的大将,流程也不对,应该是,先解除兵权,押至京师,历数罪状后,再让其死。 秦始皇虽然残暴,但他对身边的大臣、将军从没有乱杀一人。这次秦始皇却让自己的儿子和爱将自杀,而且斥责的理由不足让人信服。 最让蒙恬不解,他的兄弟蒙毅,事前竟然没有半点的消息透露给他。蒙毅位列上卿,深的皇帝宠幸,在朝中是位手眼通天的人,如此大事,他不可能不给蒙恬报信。 如此多的疑点,让蒙恬不得不疑惑。 也许蒙恬已经猜出这封诏书是假的。 秦始皇晚年,变得喜怒无常,神经兮兮,不停的求仙问药,祈求长生。说明他的身体,已经出现了问题。 这封诏书的下发,又是他在旅途之中。所以蒙恬判定,秦国的政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震荡。 蒙恬对扶苏劝道:“陛下在外,朝中没有太子,让我领兵三十万守卫边疆,公子做为监军,这是天下的重任。今一使者来,让我等自杀,怎知其中无诈呢?我们应该向陛下请求诏书复核,复核无误后再死不迟!” 蒙恬的话很明白,手中有三十万兵,责任重大,陛下在外情况不明,朝中又没有太子,如果不是陛下的旨意,我们将置天下于何故?如果真的是陛下的旨意,再死也不算违背旨意。 蒙恬的话有理有据,从大局出发,以天下为己任,劝说扶苏。 扶苏听后默然,也认为蒙恬的话有理。 在外面等候的使者,也来到内室,见扶苏犹豫,害怕扶苏听从蒙恬的话。然后,拿出秦始皇的佩剑,交给扶苏道:“此陛下所授剑,愿公子自为。”催促扶苏自杀。 蒙恬怒目圆睁,咤斥使者道:“我是陛下亲封的将军,公子乃陛下长子,身负重责,岂能因你的一封诏书,就让我们命丧此地?你到底有何居心?” 使者哑然。 扶苏接过佩剑,确认这是秦始皇的旨意无疑。对蒙恬说道:“父赐子死,尚安复请!”拔剑自刎而死。 蒙恬救之不及。 读史每到此处,无不扼腕叹息,嗔怪扶苏愚孝。如果扶苏听从蒙恬的劝告,复核诏书,那么历史可能会改写。 往事悠悠,留给后人的只能是无尽的遐想。 扶苏可能还在心中恼怒,父亲把他贬至荒凉的边疆。可他没有明白,一个父亲对儿子的苦心。 秦始皇在我们的印象中,应该是一位冷血的人,书中我们总看到这位兄弟,不停的发怒、杀人。 秦始皇也是人,也有温情的一面,是他与扶苏的父子之情。 之所以说他们的父子之情,是因为他们的父子关系,对于秦帝国的政治和秦始皇的施政方针,都有很大的影响。 |
@weiweicloud 2019-09-12 08:15:09 好友节日快乐 |
历史记载,扶苏刚毅而武勇,能取信于人,又善于激励士人,是位优秀的继承人,秦始皇虽然没立太子,但是心中已经把他做为未来帝国继承人来培养。 让他早早的参于政事,做为历练。可是他与秦始皇两人的政见总是相左,他多次上书规劝秦始皇(数上书直言),因此使父子二人的隔阂越来越大。 秦始皇再统一天下后,除修筑阿房宫、骊山墓为满足个人的喜好外,其余工程,如万里长城、直道、驰道等都是从国家军事战略层面考虑。 天下百姓,已经被徭役压的喘不过气来,秦始皇也没有停止征战,发动南对百越,北对匈奴的战争。 历史学家称其政,为急政。秦始皇为政,用力过猛过急。 秦始皇之所以不顾百姓之力,很重要的一点是扶苏的性格。 扶苏为人“仁”,这恰好与秦始皇的性格相反,也正合适做接班人。 所以,秦始皇生前要替扶苏完成一切可以完成的战略部署。 秦始皇死前立下遗命,让扶苏继位,因为他相信扶苏会成为一位好皇帝。 这个被折腾的奄奄一息的帝国,将会在扶苏的领导下,重新焕发生机。 |
所有美好的愿望,随着扶苏的自杀而消失。 扶苏这种不明不白的死亡,让蒙恬失去政治依靠,陷入两难的境地。 但蒙恬仍不失硬汉本色,交出兵权后,到底不肯自杀。让老子自杀,你怎么不自杀? 蒙恬没有自杀,也不打算谋反,他只想知道朝廷到底发生了什么。使者派人押送蒙恬到阳周(今靖边县)监禁。 使者知道蒙恬在军中威信很高,士兵仍听命于他,逼急了他,弄不好他敢把自己给剁掉。扶苏已经死了,回去也好交待,没必要把自己的命搭在这儿。 军队由副将王离带领,并把李斯的一门客提升为监军。使者做完这一切,然后才回去交差。 谋反小组这时正在云中(今山西大同)附近一片转悠,听到扶苏已死的消息后,悬着的心终于放下,然后迅速往西,至九原由当年秦始皇修筑的驰道,飞奔回咸阳。 回家了,终于回家了。胡亥高兴的拉着他父亲的尸体回到了咸阳。 回到咸阳,李斯立即向天下通告秦始皇死亡的消息,并拿出事先伪造好的“遗诏”,宣布胡亥继皇帝位。 合法的,有力的竞争对手扶苏,被骗杀,不合法的胡亥,经过一系列的非法手续,成为有效的继承者。 胡亥继位很顺利,史称秦二世。 他的那些兄弟,虽然也是选手(始皇的儿子),因为在朝中没有根基、权利,也没有威望,所以基本上没有参赛的资格。 如果秦始皇地下有知,他肯定会后悔当年郡县制的制度。 赵高因为拥护胡亥有功,被任命为郎中令。 赵高见胡亥帝位已固,开始了他的复仇计划,赵高开始在胡亥面前说蒙毅的坏话。 胡亥本想启用蒙氏兄弟,听赵高一个劲的教唆自己去杀蒙毅,于是对赵高说道:“蒙恬、蒙毅,都是难得的人才,国家柱石,是对国家有功的人,朕刚刚继位,正是需要人才之时,现在朕正在想,如何启用他们二人。你与蒙家的仇恨,就此了结吧!” 胡亥知道赵高与蒙毅的仇恨,他想化解这个仇恨,拉拢蒙氏兄弟,为自己所用。继位之初,胡亥没想做个混蛋皇帝。 秦二世的话,让赵高很不受用,秦二世要重用蒙氏兄弟的心思,更让赵高惊慌不已。老子玩命的把你推上皇帝的宝座,正是为了报血海深仇,现在你重用我的仇人,太不够意思了。 蒙毅正是赵高的克星,蒙恬的能力举世共瞩。如果他们回来,赵高别说报仇无望,到时候能保住,保不住命还在两可。 |
赵高充分发挥他的优点,用他善编谎话的嘴,开始劝说秦二世杀掉蒙氏兄弟。 “我听说先帝,因为陛下贤明,早想立您为太子,只是蒙毅强谏说不可。像蒙毅这种知道陛下贤明,却不赞成立陛下为太子,是不忠之臣,这样的臣子,留之何用?不如诛杀之。” 人有自知之明很难!秦二世这样的人,肯定没有自知之明,赵高说他贤明,他相信了。赵高说秦始皇有意立他为太子,被蒙毅阻拦,他也相信了。 秦二世听了赵高的话,很生气,把蒙毅扣押在代郡。 这对赵高来说是很好的一个信号,赵高决定加把火,彻底烧死蒙毅。 蒙毅一日不死,赵高一日难安。于是赵高又开始在秦二世面前,说蒙毅的坏话。 人这辈子说人一次坏话容易,可把说人坏话当作毕生事业来做,并不容易。 赵高为把蒙毅弄死,是不眠不休,夜以继日的,跟在秦二世身后,说蒙毅的坏话。(赵高亲近,日夜毁恶蒙氏) 再好的人也经不住赵高这样的诋毁,秦二世见自己敬爱的老师赵高,把蒙氏兄弟说成十恶不赦的人,心理也渐渐的把蒙氏兄弟,当作是不忠不义之臣来看待。加上,赵高这种锲而不舍,死缠烂打的黏在身边,在耳边不停的聒噪,秦二世也是不堪其扰。 于是秦二世,欲杀蒙氏兄弟。 蒙恬、蒙毅是对国家立有大功的人,满朝大臣虽然知道二人冤枉,却没有人敢为他们说情,倒不是因为蒙氏二人,人缘混的差,因为都知道二人的死,是赵高在背后捣的鬼。赵高身居高位,皇帝对他言听计从,最主要是赵高心理极度变态,报复心强,谁会不要命,去招惹这个魔鬼。 其实赵高并不是无敌,有一个人,早就看不惯赵高的嘴脸。 此人是子婴,关于他的身世,一直是历史上的一个谜团。史记的记载也过于模糊。较为靠谱的一种说法,他是秦始皇同父异母的庶第,成蹻君的儿子。关于这个问题还是留待以后再说吧! 子婴身份特殊为人正派,对赵高这种祸乱朝纲的人很是反感,他又对蒙氏兄弟,这两位忠臣的遭遇,充满同情。 子婴在听到秦二世要杀蒙氏兄弟的消息后,他找到李斯,希望李斯能出面去救蒙氏兄弟。 李斯是丞相,又有拥立新君的大功,秦二世十分信任他,他如果愿意,事情一定会又转机。 |
李斯了解子婴的来意后,装出为难的样子,叹道:“不是我不想去救蒙恬、蒙毅,只是陛下自有打算,做臣子的不该横加干涉。” 蒙恬、蒙毅与李斯本有嫌疑,在这档口,以李斯的人品,他不落井下石,已经算是蒙家哥俩烧了高香。 “恐怕这不是陛下的本意,很明显是赵高从中作梗。”子婴以为赵高为人如此的龌蹉,说出赵高,也许李斯会改变主意。 子婴不知,赵高现在与李斯正穿一条裤子,是一条船上的人。虽然李斯对赵高心中也是一百个不满,他还是不愿意主动招惹赵高。 “赵高名声不佳,但也不至于做出,陷害朝中大臣的事,此事其中原委,还是等等再说吧!”李斯对子婴说道。 子婴见李斯一直推诿,心中本来疑惑,秦二世胡亥的皇位,得来的有点不正常,举朝上下都认为下一任的皇帝会是扶苏。没想到最后登上皇位的竟然是公子胡亥,扶苏被赐死。这一违背常情的事,让人们纷纷猜测,胡亥的皇位来的不正。 可是胡亥继位的各项手续(伪造的遗诏)都很齐全,所以这种猜测只在各位大臣的心中。 李斯与赵高的关系,从巡游回来变得很暧昧。这次李斯又拒绝子婴去搭救蒙氏兄弟,让子婴更加怀疑,胡亥继位的后面必有内幕,也更加坚定了他要救蒙氏兄弟的心。 “丞相既然这样说,我不好在强人所难,我自去找陛下说也就是了。还望丞相洁身自好,误听他人蛊惑之言。”子婴说完话,不待李斯回答,即站起身,径直离去。 李斯听完子婴的话,心像是被蜜蜂蛰了一下,骤然一紧,尤其那句“误听他人蛊惑之言”,李斯感觉与赵高的沙丘之谋,已经大白于天下。 子婴上奏秦二世,谏道:“臣听说,赵王迁杀良臣李牧而用庸将颜聚,齐王建杀忠臣而用后胜的计谋,最后都身死国丧。据此不过十余年,陛下难道不知吗?蒙氏兄弟是秦国的大臣、将军,陛下怎能轻杀之?诛杀忠臣,立小人(指赵高),是内使群臣生疑,外使将士离德也,我以为杀蒙氏万万不可。” 秦二世看完子婴的奏书,轻笑一声,把奏书扔在书案上道:“此一时,彼一时也。现在大秦国,国强民安,岂会因,一二人而亡国。”终不肯听子婴的话,派御史曲宫,至代郡诛杀蒙毅。 |
首页 上一页[6] 本页[7] 下一页[8] 尾页[1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