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第3页] |
作者:酒鬼醉客 |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下一页[4] 尾页[1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咱们在来看一个有趣的地方,那就是“褡裢湖”。。。 褡裢湖--可鲁克湖、托素湖的总称。它位于德令哈市西南40公里处,克鲁克湖与托素湖一淡一咸水域相通,人称"褡裢湖"。湖中飞禽群集的鸟岛,湖畔芦苇。褡裢湖之一的淡水湖其水清澈,里面有鱼,湖边牧草茂盛,牛羊成群。褡裢湖的另一头是咸水湖。它们就象是两面熠熠闪亮的巨大宝镜,镶嵌在浩瀚的戈壁、茫茫的草原之间。可鲁克,本是蒙古语,意思是"多草的芨芨滩",也有人说是"水草茂美的地方"。发源于德令哈北部柏树山中的巴音河,流过200多公里后,形成了这个面积57平方公里、平均水深7米多的湖泊。这里水草茂美,是柴达木盆地里的一个好地方。 传说中的“外星人遗址”就位于柴达木首府德令哈市西南40多公里的白公山。 白公山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首府德令哈市西南40多公里处的怀头他拉乡,它四面被荒漠和沼泽包围,沙梁与戈壁随处可见。在白公山的西南有两座高原湖泊如璀璨的明珠镶嵌其上,一座叫托素湖,一座被称为可鲁克湖。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托素湖为咸水湖,而可鲁克湖为淡水湖,其间有一条叫巴音河的水流相连,但水质泾渭分明。白公山北邻克鲁克湖和托素湖,“外星人遗址”就坐落在咸水的托素湖南岸。远远望去,高出地面五六十米的黄灰色的山崖有如一座金字塔。在山的正面有三个明显的三角形岩洞,中间一个最大,离地面2米多高,洞深约6米,最高处近8米。洞内有一根直径约40厘米的管状物的半边管壁从顶部斜通到底。另一根相同口径的管状物从底壁通到地下,只露出管口。在洞口之上,还有10余根直径大小不一的管子穿入山体之中,管壁与岩石完全吻合,好像是直接将管道插入岩石之中一般。这些管状物无论粗细长短,都呈现出铁锈般的褐红色。而东西两洞由于岩石坍塌,已无法入内。在湖边和岩洞周围,散落着大量类似锈铁般的渣片、各种粗细不一的管道和奇形怪状的石块。有些管道甚至延伸到烟波浩淼的托素湖中。见下图: |
@nickknight 2016-03-26 14:31:25 楼主的论点有理有据,学术性很强。真要考证准确,恐怕得皓首穷经,行千里路。这恐怕得专业国家机关才能做好。楼主希望您能排除艰难做出阶段性成果发表。 ----------------------------- @酒鬼醉客 2016-03-26 16:28:27 谢仁兄抬举,现今要想考证《山海经》得十分准确,酒鬼认为已无可能,在禹益后的这四千多年来,由于地质、地名、水名、气候、地震、洪水、有些动殖物己灭绝等等的诸多因素,如能还原其中之一都很不错啦,酒鬼只是一时兴起,见《山海经》在煮酒,众人言得甚是热闹,酒鬼只是酒足饭饱后,来凑个热闹罢,谢谢! ----------------------------- @隐龙先生 2016-04-03 13:41:23 《山海经》是前9000年至前3000年之间,层层积累的地理百科书,不是一代完成,也不是一代整理的,年代久远,好多已不可考。 ----------------------------- @酒鬼醉客 2016-04-03 15:39:55 非也,《山海经》中主要神话内容以炎黄蚩尤颛顼为主,其中颛顼的内容不亚于黄帝,连其墓葬在“附禺之山”都记得清清楚楚,特别是将帝舜之葬各经全部记在南经中,说明这不可能是在前9000年就开始写的,且《五臧山经》中所记的内容,跟4000多年前的海侵时的地理高度的相似,故,酒鬼认为《山海经》母本,应该只有在那时才有需要记录那些山川河流,刘向父子所言非虚也,能够考点就算点,也是一件乐事,不是么? ----------------------------- @隐龙先生 2016-04-03 20:45:16 山海经似乎也有燧人氏和伏羲氏记载吧? ----------------------------- 酒鬼还真没看到,如果大皞能算伏羲的话,他岂能排在黄帝之后? |
@隐龙先生 2016-04-02 14:33:12 附表:黄帝大事年表 年份 相关事件 在位 年龄 置信度 公元前4428年 2月8日癸酉年二月初二戊子日 黄帝出生 1 ★★★ 公元前4414年 丁亥年 黄帝即位于有熊国 1 15 ★★★ 公元前4395年 丙午年 景云见 20 34 ★★ 公元前4394年 丁未年 蚩尤起兵 ...... ----------------------------- @酒鬼醉客 2016-04-02 20:35:56 先生,话都说到这个份上啦,酒鬼请教一下,“黄帝”之称谓,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囯,还是一个氏族? ----------------------------- @隐龙先生 2016-04-02 23:28:45 以东汉时期流传的纬书为代表的,认为五帝相当于后期不同朝代的开国皇帝。例如,《春秋命历序》认为:炎帝传八世,五百二十岁;黄帝传十世,一千五百二十年;少昊传八世,五百岁;颛顼传二十世,三百五十岁;帝喾传十世,四百岁;尧治九十八年;重华(舜)治五十三年。 《易纬稽览图》认为:神农五百四十年,黄帝一千五百二十年,少昊四百年,颛顼五百年,帝喾三百五十年,尧一百年,舜五十年。从这些记述可以看出,对五...... ----------------------------- @酒鬼醉客 2016-04-03 09:36:00 酒鬼还是信这个,,,不过,貌似,《春秋纬命历序》是说黄帝传十世二千五百二十年哟,,,,如果真是这样,黄帝年代就有能还在前4428年的基数上再加1600年,即黄帝生于前6028年,传十世2520年,少昊继之,即前3508年,少昊传400年,再高阳继之,即前3108年,高阳传350年,再高辛继之,即前2758年,传400年,帝尧继之,即前2358年,传100年,帝舜继之,即前2258年,传53年,大禹继之,即前2205年,这个数最接近“断代工程”...... ----------------------------- @隐龙先生 2016-04-03 13:15:51 其实还有一个说法:黄帝传十世十八代,换句话说有两个可能: 1.黄帝十世,是指是十个朝代,就如同古埃及的第一王朝,第二王朝。 2.黄帝十世,也有可能是父子相承为世,同辈相传为代,也就是说黄帝时代经历了十世十八个黄帝。如同明朝明景帝应该算一代,但是很难算一世,明英宗的儿子明宪宗可以算一世,他是明英宗的儿子。 3.黄帝十世,每世的时间都超过百年,从寿命来说不可能,古人平均寿命35岁不到,因此古代...... ----------------------------- @酒鬼醉客 2016-04-03 15:10:22 “黄帝”为540年,最多是1520年的话,那个1520年跟现今地理考证出的“海侵”事件,就对不上号啦,按1520年算,“黄帝朝”在前4414年立代,历1520年后就是少昊时,即前2894年。少昊又传八世,五百岁;即前2484年。颛顼传二十世,三百五十岁;即前2134年。帝喾传十世,四百岁;即前1734年。这个明显不符。按540年算,前4414年立代,少昊时即前3874年,高阳时即3374年,高辛时即前3024年,帝尧时即前2524年,帝舜时前2424年,...... ----------------------------- @隐龙先生 2016-04-03 20:47:34 现在基本公认的一个时间点是帝尧即位的年代在前2357年,这个是多方考证的结果。 ----------------------------- 这个没有用,帝尧都城是否在陶寺,现今那些学者们,争得面木耳赤,却没人去关心凌家滩、三星堆、城头山、杨家湾,说实话,酒鬼更关心的是《山海经》为什么都把尧、舜之葬记在南方?那个“怀山襄陵”究竟在那里也~~~ |
@山横水巅 2016-04-03 21:33:11 @酒鬼醉客 呵呵 ----------------------------- 君是何方神圣? |
@whptcczb 2016-04-04 08:58:45 这是我看过解读山海经观点中最能接受的一篇。观点清晰可信,顶一个。 ----------------------------- 谢! |
@隐龙先生 2016-04-02 14:33:12 附表:黄帝大事年表 年份 相关事件 在位 年龄 置信度 公元前4428年 2月8日癸酉年二月初二戊子日 黄帝出生 1 ★★★ 公元前4414年 丁亥年 黄帝即位于有熊国 1 15 ★★★ 公元前4395年 丙午年 景云见 20 34 ★★ 公元前4394年 丁未年 蚩尤起兵 ...... ----------------------------- @酒鬼醉客 2016-04-02 20:35:56 先生,话都说到这个份上啦,酒鬼请教一下,“黄帝”之称谓,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囯,还是一个氏族? ----------------------------- @隐龙先生 2016-04-02 23:28:45 以东汉时期流传的纬书为代表的,认为五帝相当于后期不同朝代的开国皇帝。例如,《春秋命历序》认为:炎帝传八世,五百二十岁;黄帝传十世,一千五百二十年;少昊传八世,五百岁;颛顼传二十世,三百五十岁;帝喾传十世,四百岁;尧治九十八年;重华(舜)治五十三年。 《易纬稽览图》认为:神农五百四十年,黄帝一千五百二十年,少昊四百年,颛顼五百年,帝喾三百五十年,尧一百年,舜五十年。从这些记述可以看出,对五...... ----------------------------- @酒鬼醉客 2016-04-03 09:36:00 酒鬼还是信这个,,,不过,貌似,《春秋纬命历序》是说黄帝传十世二千五百二十年哟,,,,如果真是这样,黄帝年代就有能还在前4428年的基数上再加1600年,即黄帝生于前6028年,传十世2520年,少昊继之,即前3508年,少昊传400年,再高阳继之,即前3108年,高阳传350年,再高辛继之,即前2758年,传400年,帝尧继之,即前2358年,传100年,帝舜继之,即前2258年,传53年,大禹继之,即前2205年,这个数最接近“断代工程”...... ----------------------------- @隐龙先生 2016-04-03 13:15:51 其实还有一个说法:黄帝传十世十八代,换句话说有两个可能: 1.黄帝十世,是指是十个朝代,就如同古埃及的第一王朝,第二王朝。 2.黄帝十世,也有可能是父子相承为世,同辈相传为代,也就是说黄帝时代经历了十世十八个黄帝。如同明朝明景帝应该算一代,但是很难算一世,明英宗的儿子明宪宗可以算一世,他是明英宗的儿子。 3.黄帝十世,每世的时间都超过百年,从寿命来说不可能,古人平均寿命35岁不到,因此古代...... ----------------------------- @酒鬼醉客 2016-04-03 15:10:22 “黄帝”为540年,最多是1520年的话,那个1520年跟现今地理考证出的“海侵”事件,就对不上号啦,按1520年算,“黄帝朝”在前4414年立代,历1520年后就是少昊时,即前2894年。少昊又传八世,五百岁;即前2484年。颛顼传二十世,三百五十岁;即前2134年。帝喾传十世,四百岁;即前1734年。这个明显不符。按540年算,前4414年立代,少昊时即前3874年,高阳时即3374年,高辛时即前3024年,帝尧时即前2524年,帝舜时前2424年,...... ----------------------------- @隐龙先生 2016-04-03 20:47:34 现在基本公认的一个时间点是帝尧即位的年代在前2357年,这个是多方考证的结果。 ----------------------------- @酒鬼醉客 2016-04-03 21:20:29 这个没有用,帝尧都城是否在陶寺,现今那些学者们,争得面木耳赤,却没人去关心凌家滩、三星堆、城头山、杨家湾,说实话,酒鬼更关心的是《山海经》为什么都把尧、舜之葬记在南方?那个“怀山襄陵”究竟在那里也~~~ ----------------------------- @隐龙先生 2016-04-04 12:31:44 舜死葬在九嶷山,当是公认,从古至今,九嶷山只有一个地名,就是今天的湖南九嶷山。 尧死在苍梧,似乎也在湖南境内。 说明了尧和舜绝不是所谓的禅让这么简单,《竹书纪年》中的政变,或许是真的。 我认为尧代表了北方中原文明,舜应该是江南良渚文明,江浙一带很有地名是虞,比如上虞。禹则代表了西部陕甘川一代的文明,后来的周和夏都属于西夷范围,武王伐纣的口号就是反商复夏。 ----------------------------- 嗯,先生说得极是,不过酒鬼真的有个疑问,几年啦,都若隐若现,这就是尧真的跟山西的“陶唐氏”有关系么?酒鬼在读《淮南子·本经训》:“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之华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于是天下广狭、险易、远近,始有道里。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淮通流,四海溟氵幸,民皆上丘陵,赴树木。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开伊阙,导廛、涧,平通沟陆,流注东海,鸿水漏,九州干,万民皆宁其性,是以称尧腕以为圣。”这段文字时,总隐约觉得畴华、凶水、青丘、洞庭、桑林这些地名跟南方的关系很大,加上《山海经》将尧、喾之葬地也都是记在南方的,按理说,如果尧是居于在山西的陶唐氏,就算被舜囚于南方而死,也不至于就地安埋吧,帝喾又怎么也会葬在南方呢?还有就是舜属有虞氏,就算舜是尧褝让的,陶唐氏那些族人不会反对么?酒鬼总觉得尧也应该是有虞氏也,唉,这些都是酒鬼的胡思乱想,先生不必当真,酒鬼只是酒逢知己千杯少也,,, |
@南山大爱无边 2016-04-04 16:52:19 酒老哥什么时候带大伙寻找“龙”的真相。 ----------------------------- 待昆仑之虚冰雪消融之时吧,哈哈哈~~~ |
@隐龙先生 2016-04-02 14:33:12 附表:黄帝大事年表 年份 相关事件 在位 年龄 置信度 公元前4428年 2月8日癸酉年二月初二戊子日 黄帝出生 1 ★★★ 公元前4414年 丁亥年 黄帝即位于有熊国 1 15 ★★★ 公元前4395年 丙午年 景云见 20 34 ★★ 公元前4394年 丁未年 蚩尤起兵 ...... ----------------------------- @酒鬼醉客 2016-04-02 20:35:56 先生,话都说到这个份上啦,酒鬼请教一下,“黄帝”之称谓,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囯,还是一个氏族? ----------------------------- @隐龙先生 2016-04-02 23:28:45 以东汉时期流传的纬书为代表的,认为五帝相当于后期不同朝代的开国皇帝。例如,《春秋命历序》认为:炎帝传八世,五百二十岁;黄帝传十世,一千五百二十年;少昊传八世,五百岁;颛顼传二十世,三百五十岁;帝喾传十世,四百岁;尧治九十八年;重华(舜)治五十三年。 《易纬稽览图》认为:神农五百四十年,黄帝一千五百二十年,少昊四百年,颛顼五百年,帝喾三百五十年,尧一百年,舜五十年。从这些记述可以看出,对五...... ----------------------------- @酒鬼醉客 2016-04-03 09:36:00 酒鬼还是信这个,,,不过,貌似,《春秋纬命历序》是说黄帝传十世二千五百二十年哟,,,,如果真是这样,黄帝年代就有能还在前4428年的基数上再加1600年,即黄帝生于前6028年,传十世2520年,少昊继之,即前3508年,少昊传400年,再高阳继之,即前3108年,高阳传350年,再高辛继之,即前2758年,传400年,帝尧继之,即前2358年,传100年,帝舜继之,即前2258年,传53年,大禹继之,即前2205年,这个数最接近“断代工程”...... ----------------------------- @隐龙先生 2016-04-03 13:15:51 其实还有一个说法:黄帝传十世十八代,换句话说有两个可能: 1.黄帝十世,是指是十个朝代,就如同古埃及的第一王朝,第二王朝。 2.黄帝十世,也有可能是父子相承为世,同辈相传为代,也就是说黄帝时代经历了十世十八个黄帝。如同明朝明景帝应该算一代,但是很难算一世,明英宗的儿子明宪宗可以算一世,他是明英宗的儿子。 3.黄帝十世,每世的时间都超过百年,从寿命来说不可能,古人平均寿命35岁不到,因此古代...... ----------------------------- @酒鬼醉客 2016-04-03 15:10:22 “黄帝”为540年,最多是1520年的话,那个1520年跟现今地理考证出的“海侵”事件,就对不上号啦,按1520年算,“黄帝朝”在前4414年立代,历1520年后就是少昊时,即前2894年。少昊又传八世,五百岁;即前2484年。颛顼传二十世,三百五十岁;即前2134年。帝喾传十世,四百岁;即前1734年。这个明显不符。按540年算,前4414年立代,少昊时即前3874年,高阳时即3374年,高辛时即前3024年,帝尧时即前2524年,帝舜时前2424年,...... ----------------------------- @隐龙先生 2016-04-03 20:47:34 现在基本公认的一个时间点是帝尧即位的年代在前2357年,这个是多方考证的结果。 ----------------------------- @酒鬼醉客 2016-04-03 21:20:29 这个没有用,帝尧都城是否在陶寺,现今那些学者们,争得面木耳赤,却没人去关心凌家滩、三星堆、城头山、杨家湾,说实话,酒鬼更关心的是《山海经》为什么都把尧、舜之葬记在南方?那个“怀山襄陵”究竟在那里也~~~ ----------------------------- @隐龙先生 2016-04-04 12:31:44 舜死葬在九嶷山,当是公认,从古至今,九嶷山只有一个地名,就是今天的湖南九嶷山。 尧死在苍梧,似乎也在湖南境内。 说明了尧和舜绝不是所谓的禅让这么简单,《竹书纪年》中的政变,或许是真的。 我认为尧代表了北方中原文明,舜应该是江南良渚文明,江浙一带很有地名是虞,比如上虞。禹则代表了西部陕甘川一代的文明,后来的周和夏都属于西夷范围,武王伐纣的口号就是反商复夏。 ----------------------------- @酒鬼醉客 2016-04-04 16:32:35 嗯,先生说得极是,不过酒鬼真的有个疑问,几年啦,都若隐若现,这就是尧真的跟山西的“陶唐氏”有关系么?酒鬼在读《淮南子·本经训》:“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之华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于是天下广狭、险易、远近,始有道里...... ----------------------------- @隐龙先生 2016-04-04 19:28:39 如果你把尧和舜解释为被流放或则被放逐,不就顺理成章了? 而且我们把尧舜禹的故事这样写: 尧即位后期,内部洪水滔天,灾害不断,外部崛起于今天江浙地区的良渚文明,迅速向北扩张,有争夺中原王位的趋势,所以许有和四岳皆不愿意继承尧的帝位,而这时候良渚文明内部出现问题,舜的父亲娶了后妈,意图让后妈生的小儿子继承王位或则领袖位置,舜由于聪明也好,运气也好,逃过了一次又一次的陷害,这件事传到了尧的...... ----------------------------- 先生之推理,酒鬼不敢苟同也,其一,良诸文明早于尧舜文明,在尧舜时,良诸文明可能己毁于海侵。其二,尧得天下,其功之一,就是断修蛇于洞庭,舜岂有将他放逐于功成名就之地?其三,帝喾也葬于南方,难不成帝喾也是被放逐的,其四,帝丹朱被舜、禹、益等废后,其葬地也在苍梧之山,其五,舜之子叔均也葬在苍梧之野。这些难道是巧合么?非也,酒鬼可不这样看,酒鬼认为帝喾、帝尧,帝舜,他们都应该是有虞氏,他们都是良诸文明的传承,当海侵时,良诸先民只有沿长江两岸向后迁移,到尧时,海侵达到最盛时期,有虞氏已经退到了湖北、湖南之地,并在那里击败了以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为图腾的部落,并在这一带又建立了强大的文明,故尧被万民置以为天子,而舜囚尧之事,乃是舜以丹朱为争领导权而引发的内部争斗结果,故,酒鬼怀疑尧都并不在北方,而是在南方,北方的陶峙遗址,完全有可能只是皋陶的封地,不然为什么《山海经》会将喾、尧、舜、丹朱、叔均之葬全记在南方?惑也~~~ 另外,酒鬼发现禹大会诸侯的“会稽之山”,按《山海经》所记,它的地望不可能在现今江淅一带,因为当时这些地方还在海水中,《山海经·海内东经》眀确记有“会稽山在大楚南”,《五臧山经·南次二经》中所记的“会稽之山”,也离“处于东海的漆吴之山”还有三千多里,《尚书·禹贡》记大禹治水当时也只到达现今镇江以上的“彭蠡”处,所以酒鬼认为将“会稽之山”名搬到淅江去,应该是东汉以后的事啦。 这也是酒鬼的推理也,也不知对否?望先生再赐教。 |
唉,看来隐龙先生也对“会稽之山”研究甚少也,太史公《史记?夏本纪》曰: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从中可看出,太史公司马迁作《史记》时,“会稽”作为地名已经形成。起码在秦王政二十四年,秦将王翦"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时,会稽之山的地望就被移到绍兴去也,故《越绝书?外传记地传》才会云::"禹始也,忧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会稽。",但太史公在作《夏本纪》时,对那个“会稽” 地望是有所怀疑的,故在《夏本纪》结尾时又曰:禹为姒姓,其後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襃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自虞、夏时,贡赋备矣。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 这说明太史公认为“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这一说法也是准确的。禹这次出巡的目的是稽核贡赋。大致过程是召集诸侯,召开了一次统计表彰大会。会后,突然驾崩,就地埋葬。更重要的是他又交代了禹出巡的地点——江南。“江南”是指什么地方?按现在的概念当然是长江以南称作“江南”,按秦汉时的概念也应该是指的长江之南,是以楚国为背景所指的长江中游今湖南和湖北的长江以南的部分地区。所以那个“会稽之山”就有可能真不在浙江绍兴,而是在湖北、湖南之地。 “会稽之山”为什么会跑到淅江绍兴去,这跟《越绝书》有关,《越绝书》是记载古代吴越地方史的杂史,又名《越绝记》,全书一共十五卷。该书杂记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两国的史实,上溯夏禹,下迄两汉,旁及诸侯列国,对这一历史时期吴越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历法、语言等多有所涉及,被誉为"地方志鼻祖"。《越绝书》的成书年代、作者、卷数、书名、篇名等问题上,至今仍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如关于成书年代,有春秋说、战国说、战国―西汉―东汉说等等。《越绝书》被东汉著名学者王充誉为当时五大名著之一。书名曰"绝",旧有"断灭"等说,今人考证,当为上古越语"记录"的译音,是越国史记的专名。 这就是说,“会稽之山”在浙江绍兴说,是越王勾践强大以后,建立了越国后才出现的,认为夏禹会诸侯于会稽山及大禹死于会稽之事,史书中均有记载,但所记“会稽之山”也均含糊不清,然而《越绝书》记述最详。依《越绝书》所载,大禹曾两次到过绍兴会稽,第一次是为了治水,并在此计功行赏;第二次是称帝以后巡狩江南时,病死于会稽,被葬在会稽山下。且内容又是“越之先君无余,乃禹之世,别封于越,以守禹冢。问天地之道,万物之纪,莫失其本。神农尝百草、水土甘苦,黄帝造衣裳,后稷产穑,制器械,人事备矣。畴粪桑麻,播种五谷,必以手足。大越海滨之民,独以鸟田,小大有差,进退有行,莫将自使,其故何也?曰:禹始也,忧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会稽。及其王也,巡狩大越,见耆老,纳诗书,审铨衡,平斗斛。因病亡死,葬会稽。苇椁桐棺,穿圹七尺,上无漏泄,下无即水。坛高三尺,土阶三等,延袤一亩。尚以为居之者乐,为之者苦,无以报民功,教民鸟田,一盛一衰。当禹之时,舜死苍梧,象为民田也。禹至此者,亦有因矣,亦覆釜也。覆釜者,州土也,填德也。禹美而告至焉。禹知时晏岁暮,年加申酉,求书其下,祠白马。禹井,井者法也。以为禹葬以法度,不烦人众。”,酒鬼注意到“更名茅山曰会稽”这句话,这也就是说淅江绍兴的“会稽之山”是更名来的,这也说明那个“会稽之山”,完全有可能是越王勾践强大以后,为了军事上、外交上和内政上的需要,越国人有意编造出来的,并加以散布,属托古之辞罢。 故,王充在他的《论衡?卷四?书虚篇》才会言:吴君高说:会稽本山名,夏禹巡守,会计於此山,因以名郡,故曰会稽。夫言因山名郡可也,言禹巡狩会计於此山,虚也。巡狩本不至会稽,安得会计於此山?宜听君高之说,诚会稽为会计,禹到南方,何所会计?如禹始东死於会稽,舜亦巡狩,至於苍梧,安所会计?百王治定则出巡,巡则辄会计,是则四方之山皆会计也。百王太平,升封太山。太山之上,封可见者七十有二,纷纶湮灭者,不可胜数。如审帝王巡狩辄会计,会计之地如太山封者,四方宜多。夫郡国成名,犹万物之名,不可说也。独为会稽立欤?周时旧名吴、越也,为吴、越立名,从何往哉?六国立名,状当如何?天下郡国且百余,县邑出万,乡亭聚里,皆有号名,贤圣之才莫能说。君高能说会稽,不能辨定方名。会计之说,未可从也。巡狩考正法度,禹时吴为裸国,断发文身,考之无用,会计如何? 是故,先生,您认为如何呢?《山海经》中的“会稽之山”会在现今浙江绍兴么? |
@隐龙先生 2016-04-05 12:07:05 “禹会”漫说 搞清了越、禹和越禹关系后,所谓的禹会会稽(或涂山)之事,也就不难理解了。这也许就是卷转虫海侵时候越族先民迁徙流散过程中的一个插曲。 陈桥驿教授分析越族分路流散有三支:一支越过钱塘江在苏南、浙西丘陵落户;一支从宁绍平原进入山区,海退后重返宁绍平原;一支漂洋出海,成为“外越”或“东海外越”。①分散流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分散流徙到定居的漫长过程中,钱塘江南北两支越族,在各自...... ----------------------------- 先生,这篇由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研究院张仲清先生写的《“会稽”新释》,没有引用《山海经》半点记载,全篇内容主要还是围绕《越绝书》和《吴越春秋》中的“无余”禹之后人的记述在释意,根本没有将《山海经》和《禹贡》所记的当时地理实情考虑进去,也没将“海侵”事件考虑进,故酒鬼不认同他的“会稽地名之根源在浙江不必置疑”的观点也,在《山海经·南次二经》中所记那个“会稽之山”的地望,是此学说的死穴,因为《南次二经》中的“会稽之山”离“海”甚远也,且《海内东经》又记:“会稽山在大楚南”,而大楚在西周时立国于荆山一带,建都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这些地望绝不是在浙江、山东、辽西、河东可能有的,不是么? |
@隐龙先生 2016-04-05 12:07:05 “禹会”漫说 搞清了越、禹和越禹关系后,所谓的禹会会稽(或涂山)之事,也就不难理解了。这也许就是卷转虫海侵时候越族先民迁徙流散过程中的一个插曲。 陈桥驿教授分析越族分路流散有三支:一支越过钱塘江在苏南、浙西丘陵落户;一支从宁绍平原进入山区,海退后重返宁绍平原;一支漂洋出海,成为“外越”或“东海外越”。①分散流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分散流徙到定居的漫长过程中,钱塘江南北两支越族,在各自...... ----------------------------- @酒鬼醉客 2016-04-05 15:28:07 先生,这篇由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研究院张仲清先生写的《“会稽”新释》,没有引用《山海经》半点记载,全篇内容主要还是围绕《越绝书》和《吴越春秋》中的“无余”禹之后人的记述在释意,根本没有将《山海经》和《禹贡》所记的当时地理实情考虑进去,也没将“海侵”事件考虑进,故酒鬼不认同他的“会稽地名之根源在浙江不必置疑”的观点也,在《山海经·南次二经》中所记那个“会稽之山”的地望,是此学说的死穴,因为《南...... ----------------------------- @隐龙先生 2016-04-05 16:53:24 我只是引用一下,关键是大楚之南,并不能说明不在绍兴。因为古人东,南不分的。比如东海,在某些古籍中,就被记为南海。 换句话说:绍兴会稽在楚国东面,也可以记载成:大楚之南。 ----------------------------- 就算是这样,但也无法释意: 又东五百里曰会稽之山,四方。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砆石。勺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湨。 又东五百里曰夷山。无草木,多沙石,湨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列涂。 又东五百里曰仆勾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草木。无鸟兽,无水。 又东五百里曰咸阴之山,无草木,无水。 又东四百里曰洵山。其如多金,其阴多玉,有兽焉,其状如羊而无口,不可杀也,其名曰 【羊患】。洵水出焉,而南流注于阏之泽,其中多芘蠃。 又东四百里曰虖勺之山。其上多梓枏,其下多荆杞。滂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海。 又东五百里曰区吴之山。无草木,多沙石,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 又东五百里曰鹿吴之山。上无草木,多金石。泽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水有兽焉,名曰蛊雕,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 东五百里曰漆吴之山。无草木,多博石,无玉。处于东海,望丘山,其光载出载入,是惟日次。 这样排列有序、条理明确的经文,从会稽之山到漆吴之山还有三千八百里,是整个《南次二经》的一半多里程,如此处的“会稽之山”,在浙江绍兴,就算《山海经》中的里数比现今短,也不至于短到只有一百五十公里吧??(绍兴市到舟山群岛的地图直线距离只有150公里) |
言归正传,咱还是来说“古西海”也~~~ 前面说到“外星人遗址”,在这地方,酒鬼不是关心的“外星人遗址”,而是关心的是为什么托素湖为咸水湖,而可鲁克湖为淡水湖也,鲁克湖和托素湖相距很近,而且有着相同的生态环境和变迁历史,然而它们的姿态、风貌和性格却迥然不同。这究竟又是什么原因?? 可鲁克湖的主要水源,发源于德令哈北部柏树山中的巴音河,流过200多公里后,流入可鲁克湖。可鲁克湖属于微咸性淡水湖,水色清澈、湖面平静,景色绮丽旖旎,湖床低洼不平,面积57平方公里、平均水深7米多。巴音河的水常年带着大量的牛羊粪和其他有机物注入湖内,使湖底变得泥质肥厚,杂草丛生,尤其是浮游动物极其丰富,而这些都是鱼类天然的饲料。所以湖中土种湟鱼和条鳅属鱼类很多。可鲁克湖是一个外泄湖,巴音河的水在湖中回旋之后,从南面的低洼处,流入托素湖。托素湖则是典型的内陆咸水湖,湖的周围全是茫茫的戈壁滩,气温较高,湖水的蒸发量很大,水中的含盐量增高,水生动植物和浮游动植物也很少,面积比可鲁克湖大3倍还多,约180多平方公里。托素湖湖面辽阔、湖岸开阔,无遮无拦,风平浪静时,湖面烟波浩森,水天一色,蔚为壮观;天气变幻时,湖水浪涛汹涌,浪花飞溅,拍岸有声,动人心魄鬼混。 这就是说可鲁克湖要比托素湖的海拨高点,它是托素湖的水源之一,按常理来讲,如果可鲁克湖没有外泄水后,托素湖就应该面积减少,但酒鬼又注意到一则新闻,就是青海日报2012年09月11日报道: 海西讯 根据环境减灾卫星监测,9月4日可鲁克湖、托素湖水体面积分别为57.76平方公里和148.70平方公里,与8月23日相比,可鲁克湖水体面积减少了2.11平方公里,托素湖面积增大了2.01平方公里。 从卫星影像图对比显示,与8月19日、8月23日的卫星影像图相比,9月4日的影像图上可鲁克湖南岸和东岸已无明显的湖水外溢现象;其东部和西南部湖水混浊度明显减小,说明可鲁克湖来水量明显减小。9月4日可鲁克湖水体面积与8月23日相比,其东北和西南部有比较明显的减小现象,但托素湖由于面积较大,水体增加面积较小,影像图中无明显显示。由于8月下旬以来的降水偏少,且9月气候趋势预报降水正常或偏少,因此,可鲁克湖来水将进一步减小。 这则报道表明一个问题,托素湖的水源应该还有其它地下通道,不然就不会出现在可鲁克湖表面积减少的情况下,托素湖的表面积反而增大的现象,这只能证明托素湖的水源跟周边昆仑山脉融雪有关,如果昆仑山脉大面积融雪的话,托素湖就有可能扩张,至于扩张到什么地步,那就得看昆仑山脉有多大的融雪量,故,酒鬼得将此地又打上记号。 |
@南山大爱无边 2016-04-05 16:20:59 很多年前参观过良渚文化博物馆,大开眼界。 ----------------------------- 兄弟,你认为此像似谁呢? |
@南山大爱无边 2016-04-05 16:20:59 很多年前参观过良渚文化博物馆,大开眼界。 ----------------------------- @酒鬼醉客 2016-04-05 21:28:59 兄弟,你认为此像似谁呢? http://static.tianyaui.com/img/static/2011/imgloading.gif ----------------------------- @pusu0802 2016-04-05 22:33:46 这个在以前的夏朝在埃及说的帖子里看过,上面的人就是埃及法老,经提醒我才看出有些像,刚打开这个帖子看到图在思考,正好媳妇经过,我让她看看,并且告送了她这是中国几千年前的出土文物,让她说说这个图,看到了什么,她第一句话就说这个像狮身人面像! ----------------------------- 是么?像埃及法老,怎么酒鬼看见此图像,便有全身冒热汗的感觉,嗯,看来此人可能还真有可能是位中国法老也,他的名字叫炎帝,,,哈哈,,, |
@隐龙先生 2016-04-05 12:07:05 “禹会”漫说 搞清了越、禹和越禹关系后,所谓的禹会会稽(或涂山)之事,也就不难理解了。这也许就是卷转虫海侵时候越族先民迁徙流散过程中的一个插曲。 陈桥驿教授分析越族分路流散有三支:一支越过钱塘江在苏南、浙西丘陵落户;一支从宁绍平原进入山区,海退后重返宁绍平原;一支漂洋出海,成为“外越”或“东海外越”。①分散流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分散流徙到定居的漫长过程中,钱塘江南北两支越族,在各自...... ----------------------------- @酒鬼醉客 2016-04-05 15:28:07 先生,这篇由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研究院张仲清先生写的《“会稽”新释》,没有引用《山海经》半点记载,全篇内容主要还是围绕《越绝书》和《吴越春秋》中的“无余”禹之后人的记述在释意,根本没有将《山海经》和《禹贡》所记的当时地理实情考虑进去,也没将“海侵”事件考虑进,故酒鬼不认同他的“会稽地名之根源在浙江不必置疑”的观点也,在《山海经·南次二经》中所记那个“会稽之山”的地望,是此学说的死穴,因为《南...... ----------------------------- @隐龙先生 2016-04-05 16:53:24 我只是引用一下,关键是大楚之南,并不能说明不在绍兴。因为古人东,南不分的。比如东海,在某些古籍中,就被记为南海。 换句话说:绍兴会稽在楚国东面,也可以记载成:大楚之南。 ----------------------------- @酒鬼醉客 2016-04-05 18:42:36 就算是这样,但也无法释意: 又东五百里曰会稽之山,四方。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砆石。勺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湨。 又东五百里曰夷山。无草木,多沙石,湨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列涂。 又东五百里曰仆勾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草木。无鸟兽,无水。 又东五百里曰咸阴之山,无草木,无水。 又东四百里曰洵山。其如多金,其阴多玉,有兽焉,其状如羊而无口,不可杀也,其名曰 【羊患】。洵水出焉,而南流注于...... ----------------------------- @隐龙先生 2016-04-06 12:15:20 你忘了一个重要的事情,这个有东,是否是正东的意思?是否是直线距离? 漆吴山出自典故山海经。山海经学设定漆吴山为镜泊湖东岸。 ----------------------------- 是么?就算这个有东,不是正东,东北东南都算,需知绍兴的东北方是钱塘江及上海方向,正东是舟山方向,东南是奉化方向,这三个方向离海岸最远都没有二百公里,就算那3800里不是直线距离,按线距是实距的三分之一算,3800里实距的线距也应在1200里左右,又按三百步为一里算,一里也约为400米,也就是0.4公里,1200里应等于480公里,怎么算,也算不拢也。另外如果那个“镜泊湖”是指的黑龙江省宁安县境西南部的的那个镜泊湖的话,您不觉得那个“会稽之山”,更不可能在绍兴了么?? |
再回过头来整体地了解一下柴达木盆地的地理情况,柴达木盆地在地理上属于环形结构,四周高山环绕,从边缘到中心,依次为高山、荒漠戈壁、风蚀丘陵、平原草滩,平原最低部分因流水积潴,形成许多盐湖和沼泽,整个盆地自西北向东南微缓倾斜。盆地的主要地貌特征之一是洪积倾斜平原与湖积平原呈环带状分布,自盆地边缘向中心递变,但其环带地貌并不呈圆形,且不止一个中心。盆地内有大小河流160多条,比较大的河有柴达木河、巴音郭勒河、察汉乌苏河、格尔木河、那棱郭勒河、诺木洪河等,这些河流哺育着盆地肥美的草原和农田,并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气候。盆地四周高原上长年不化的冰川雪层是这些河流的重要水源。河流具有内陆性,一般比较短小,呈向心式分布,绝大部分河流注入盆地内的湖泊或渗入地下。盆地中大小湖泊90多个,总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较大的湖有察尔汗湖、达布逊湖、尕斯库勒湖、苏干湖、托素湖等。这些湖大多是咸水湖,但从外表上看却各有特色。有的湖平整如镜,湖的四周是绿茸茸的草地,草地的外边又是各色砾石镶成的花边;有的湖静卧在草原的中间,湖边紧套着一圈银白色的盐质地带,就象戴上了一个美丽的项圈;有的湖清澈见底,湖底生长着白、蓝、红等各色结晶盐块,这些盐块大小不同,形状各异,构成一个瑰丽的水晶世界;有的湖上看不到水,湖面上是沙尘和盐凝结成的厚厚的盐盖,这种盐盖坚硬平实,和陆地一样,汽车火车可以在上面行驶,飞机也可以在上面起落。 从柴达木盆地的地理结构上看,如果它周边的高山曾在一个高温度时期大量融雪的话,它完全有形成一个“小海”的可能,所以,酒鬼认定它是《山海经》中的“古西海”的组成部分。 |
@隐龙先生 2016-04-05 12:07:05 “禹会”漫说 搞清了越、禹和越禹关系后,所谓的禹会会稽(或涂山)之事,也就不难理解了。这也许就是卷转虫海侵时候越族先民迁徙流散过程中的一个插曲。 陈桥驿教授分析越族分路流散有三支:一支越过钱塘江在苏南、浙西丘陵落户;一支从宁绍平原进入山区,海退后重返宁绍平原;一支漂洋出海,成为“外越”或“东海外越”。①分散流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分散流徙到定居的漫长过程中,钱塘江南北两支越族,在各自...... ----------------------------- @酒鬼醉客 2016-04-05 15:28:07 先生,这篇由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研究院张仲清先生写的《“会稽”新释》,没有引用《山海经》半点记载,全篇内容主要还是围绕《越绝书》和《吴越春秋》中的“无余”禹之后人的记述在释意,根本没有将《山海经》和《禹贡》所记的当时地理实情考虑进去,也没将“海侵”事件考虑进,故酒鬼不认同他的“会稽地名之根源在浙江不必置疑”的观点也,在《山海经·南次二经》中所记那个“会稽之山”的地望,是此学说的死穴,因为《南...... ----------------------------- @隐龙先生 2016-04-05 16:53:24 我只是引用一下,关键是大楚之南,并不能说明不在绍兴。因为古人东,南不分的。比如东海,在某些古籍中,就被记为南海。 换句话说:绍兴会稽在楚国东面,也可以记载成:大楚之南。 ----------------------------- @酒鬼醉客 2016-04-05 18:42:36 就算是这样,但也无法释意: 又东五百里曰会稽之山,四方。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砆石。勺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湨。 又东五百里曰夷山。无草木,多沙石,湨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列涂。 又东五百里曰仆勾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草木。无鸟兽,无水。 又东五百里曰咸阴之山,无草木,无水。 又东四百里曰洵山。其如多金,其阴多玉,有兽焉,其状如羊而无口,不可杀也,其名曰 【羊患】。洵水出焉,而南流注于...... ----------------------------- @隐龙先生 2016-04-06 12:15:20 你忘了一个重要的事情,这个有东,是否是正东的意思?是否是直线距离? 漆吴山出自典故山海经。山海经学设定漆吴山为镜泊湖东岸。 ----------------------------- @酒鬼醉客 2016-04-06 14:49:16 是么?就算这个有东,不是正东,东北东南都算,需知绍兴的东北方是钱塘江及上海方向,正东是舟山方向,东南是奉化方向,这三个方向离海岸最远都没有二百公里,就算那3800里不是直线距离,按线距是实距的三分之一算,3800里实距的线距也应在1200里左右,又按三百步为一里算,一里也约为400米,也就是0.4公里,1200里应等于480公里,怎么算,也算不拢也。另外如果那个“镜泊湖”是指的黑龙江省宁安县境西南部的的那个镜泊湖的...... ----------------------------- @隐龙先生 2016-04-06 17:00:57 陕西河南又掀公祭黄帝争夺战 民间吁国家下定论 http://news.qq.com/a/20160406/036073.htm ----------------------------- 唉,为争名片而为的地方政府行为,劳民伤财也,酒鬼认为国家确实该下定论啦,干脆清明在北京天坛,统一公祭三皇五帝尧舜禹(天皇、地皇、人皇、伏羲、神农、黄帝、少昊、颛顼、尧、舜、禹。),地方政府们不就不争了么,,, |
@隐龙先生 2016-04-05 12:07:05 “禹会”漫说 搞清了越、禹和越禹关系后,所谓的禹会会稽(或涂山)之事,也就不难理解了。这也许就是卷转虫海侵时候越族先民迁徙流散过程中的一个插曲。 陈桥驿教授分析越族分路流散有三支:一支越过钱塘江在苏南、浙西丘陵落户;一支从宁绍平原进入山区,海退后重返宁绍平原;一支漂洋出海,成为“外越”或“东海外越”。①分散流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分散流徙到定居的漫长过程中,钱塘江南北两支越族,在各自...... ----------------------------- @酒鬼醉客 2016-04-05 15:28:07 先生,这篇由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研究院张仲清先生写的《“会稽”新释》,没有引用《山海经》半点记载,全篇内容主要还是围绕《越绝书》和《吴越春秋》中的“无余”禹之后人的记述在释意,根本没有将《山海经》和《禹贡》所记的当时地理实情考虑进去,也没将“海侵”事件考虑进,故酒鬼不认同他的“会稽地名之根源在浙江不必置疑”的观点也,在《山海经·南次二经》中所记那个“会稽之山”的地望,是此学说的死穴,因为《南...... ----------------------------- @隐龙先生 2016-04-05 16:53:24 我只是引用一下,关键是大楚之南,并不能说明不在绍兴。因为古人东,南不分的。比如东海,在某些古籍中,就被记为南海。 换句话说:绍兴会稽在楚国东面,也可以记载成:大楚之南。 ----------------------------- @酒鬼醉客 2016-04-05 18:42:36 就算是这样,但也无法释意: 又东五百里曰会稽之山,四方。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砆石。勺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湨。 又东五百里曰夷山。无草木,多沙石,湨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列涂。 又东五百里曰仆勾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草木。无鸟兽,无水。 又东五百里曰咸阴之山,无草木,无水。 又东四百里曰洵山。其如多金,其阴多玉,有兽焉,其状如羊而无口,不可杀也,其名曰 【羊患】。洵水出焉,而南流注于...... ----------------------------- @隐龙先生 2016-04-06 12:15:20 你忘了一个重要的事情,这个有东,是否是正东的意思?是否是直线距离? 漆吴山出自典故山海经。山海经学设定漆吴山为镜泊湖东岸。 ----------------------------- @酒鬼醉客 2016-04-06 14:49:16 是么?就算这个有东,不是正东,东北东南都算,需知绍兴的东北方是钱塘江及上海方向,正东是舟山方向,东南是奉化方向,这三个方向离海岸最远都没有二百公里,就算那3800里不是直线距离,按线距是实距的三分之一算,3800里实距的线距也应在1200里左右,又按三百步为一里算,一里也约为400米,也就是0.4公里,1200里应等于480公里,怎么算,也算不拢也。另外如果那个“镜泊湖”是指的黑龙江省宁安县境西南部的的那个镜泊湖的...... ----------------------------- @隐龙先生 2016-04-06 17:06:33 如果按这个说法会稽之山就是辽西了!也不是南方,而是北方!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山海经经过后人整理,不断散失,原有顺序被打乱了。毕竟年代久远,且不是同一时期成书,每次整理都会参入个人感官和当时的说法,结果距离事实越来越远,甚至南辕北辙! ----------------------------- 因故,所以酒鬼认为现今有会稽之称的四个地方,都不据备《五臧山经》中的地望,会稽之山应该另有之地,这正是酒鬼疑惑之处,酒鬼读山海经也有些年成啦,除了在《西次三经》中发现少啦里程,在《海内西经》和《海内东经》中发现明显错简外,暂时还没来得及发现其它错误,但,酒鬼从《南次二经》的排列和里程、方向来看,总感觉此经没有大的错误,例如,南次二经之首曰柜山,从中提到赤水,在大荒南经中,同样提到南海之中,有氾天之水,赤水穷焉。赤水之东,有苍梧之水。在南次二经中有成山,在大荒南经中亦有成山,而且从水系上看,也没发现明显错误,所以酒鬼还是认为此经的记录可靠也,联想到重庆也有涂山的记载,故酒鬼怀疑会不会“会稽之山”真在重庆东部也~~~~ |
@酒鬼醉客 2016-03-18 21:43:11 酒鬼此时喝了点老虎尿,头脑盘古,宊然想到个问题,在《山海经》中的那个形容高度的“仞”,会不会就是一人拿着匕首的长度就曰“仞”?匕首,酒鬼特地去度娘了一下,匕是是一种短小似剑以刺为主兼能砍击的短兵器。形如剑而不及剑长。由刀身和刀柄两部分组成。长20-30厘米,有单刃和双刃之分。匕首短小易藏,从古至今一直是军队使用的冷兵器之一,酒鬼也查了很多知料,均无匕首的具体尺寸也,那么酒鬼就得想,古人为什么会用...... ----------------------------- @ww622311 2016-04-06 17:30:37 仞,貌似是七尺。 ----------------------------- 酒鬼认为不会有二米一,如果有二米一的话,华山就高万米啦,说不通也~~~~ |
@隐龙先生 2016-04-06 19:05:20 @酒鬼醉客 龙居山海中,虎伏丛林间。 长啸欲破空,沉吟待时至。 ----------------------------- 山海无云龙何居?虎落平渊被犬欺。 王母善啸天下知?昆仑有丘鬼不欺。 |
@酒鬼醉客 2016-03-18 21:43:11 酒鬼此时喝了点老虎尿,头脑盘古,宊然想到个问题,在《山海经》中的那个形容高度的“仞”,会不会就是一人拿着匕首的长度就曰“仞”?匕首,酒鬼特地去度娘了一下,匕是是一种短小似剑以刺为主兼能砍击的短兵器。形如剑而不及剑长。由刀身和刀柄两部分组成。长20-30厘米,有单刃和双刃之分。匕首短小易藏,从古至今一直是军队使用的冷兵器之一,酒鬼也查了很多知料,均无匕首的具体尺寸也,那么酒鬼就得想,古人为什么会用...... ----------------------------- @ww622311 2016-04-06 17:30:37 仞,貌似是七尺。 ----------------------------- @酒鬼醉客 2016-04-06 18:15:33 酒鬼认为不会有二米一,如果有二米一的话,华山就高万米啦,说不通也~~~~ ----------------------------- @隐龙先生 2016-04-06 18:35:15 ● 仞 rènㄖㄣˋ◎ 古代计量单位:一~(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山高万~。 ----------------------------- 兄弟,此据仍此一时,彼一时也,这些数据只能作为参考,因为秦赢政毁六国尺,周尺己无可考也,不要相信这一推考也,三百步为一里,古人在计量上,最可行的只有脚和手也,仞字不可能代表手臂也,故,自儿探索为上。 |
@酒鬼醉客 2016-03-18 21:43:11 酒鬼此时喝了点老虎尿,头脑盘古,宊然想到个问题,在《山海经》中的那个形容高度的“仞”,会不会就是一人拿着匕首的长度就曰“仞”?匕首,酒鬼特地去度娘了一下,匕是是一种短小似剑以刺为主兼能砍击的短兵器。形如剑而不及剑长。由刀身和刀柄两部分组成。长20-30厘米,有单刃和双刃之分。匕首短小易藏,从古至今一直是军队使用的冷兵器之一,酒鬼也查了很多知料,均无匕首的具体尺寸也,那么酒鬼就得想,古人为什么会用...... ----------------------------- @ww622311 2016-04-06 17:30:37 仞,貌似是七尺。 ----------------------------- @酒鬼醉客 2016-04-06 18:15:33 酒鬼认为不会有二米一,如果有二米一的话,华山就高万米啦,说不通也~~~~ ----------------------------- @pusu0802 2016-04-06 23:06:26 伸臂一寻,和身高相等,古代人身高比现在矮,一米六十多。 ----------------------------- 非也,美国纽约城市大学考古学者毛里西奥·埃尔南德斯在第四届世界东亚考古学大会上说,国际体质人类学研究者将身高作为判定人类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通过对仰韶时代中晚期(距今五六千年前)至唐朝时期(公元618-907年)中国人类骨骼样本的分析,按照用股骨测算人类身高的国际公式推测,仰韶时期男性的平均身高为1.69米至1.70米,女性为1.63米,这表明当时人们的营养状况良好。 |
@酒鬼醉客 2016-03-18 21:43:11 酒鬼此时喝了点老虎尿,头脑盘古,宊然想到个问题,在《山海经》中的那个形容高度的“仞”,会不会就是一人拿着匕首的长度就曰“仞”?匕首,酒鬼特地去度娘了一下,匕是是一种短小似剑以刺为主兼能砍击的短兵器。形如剑而不及剑长。由刀身和刀柄两部分组成。长20-30厘米,有单刃和双刃之分。匕首短小易藏,从古至今一直是军队使用的冷兵器之一,酒鬼也查了很多知料,均无匕首的具体尺寸也,那么酒鬼就得想,古人为什么会用...... ----------------------------- @ww622311 2016-04-06 17:30:37 仞,貌似是七尺。 ----------------------------- @酒鬼醉客 2016-04-06 18:15:33 酒鬼认为不会有二米一,如果有二米一的话,华山就高万米啦,说不通也~~~~ ----------------------------- @隐龙先生 2016-04-06 18:35:15 ● 仞 rènㄖㄣˋ◎ 古代计量单位:一~(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山高万~。 ----------------------------- @酒鬼醉客 2016-04-06 20:42:08 兄弟,此据仍此一时,彼一时也,这些数据只能作为参考,因为秦赢政毁六国尺,周尺己无可考也,不要相信这一推考也,三百步为一里,古人在计量上,最可行的只有脚和手也,仞字不可能代表手臂也,故,自儿探索为上。 ----------------------------- @隐龙先生 2016-04-07 10:43:32 无可靠?此说太过,太早,总有文物出土的,不可能毁的非常干净! ----------------------------- 嗯;是酒鬼太悲观啦,酒鬼现今已知,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有商代牙尺一件,传为安阳殷墟出土。该尺长15.78,宽1.6,厚0.5厘米,正面刻十寸,每寸刻十分。上海博物馆收藏有商代牙尺一件,传为安阳殷墟出土。该尺长15.8、宽1.8,厚0.5厘米,正面刻10寸,每寸刻10分。殷墟还出土过一段残骨尺,上刻3寸, 每寸长1.6厘米,尺厚0.45厘米。以上3件骨牙尺的发现,说明商代在商品交换中尺度已成定制。1尺约合现在的15.8厘米左右。东周铜尺传河南洛阳金村出土,全长23.1厘米,尺面无刻度,只在一侧刻十寸,第一寸处刻十一格,与实测商鞅铜方升所推算每尺长23.2厘米相接近。迄今未见秦尺出土,汉承秦制,汉尺出土约60余支,长度一般在23~23.7厘米之间。西汉尺以满城汉墓出土的错银铁尺为最精,长23.2厘米,正、背面各等分十寸,其中一边第三寸内为三等分,第五寸内为五等分,第七寸内为七等分,第九寸内为九等分。谢! |
@酒鬼醉客 2016-04-06 16:36:42 再回过头来整体地了解一下柴达木盆地的地理情况,柴达木盆地在地理上属于环形结构,四周高山环绕,从边缘到中心,依次为高山、荒漠戈壁、风蚀丘陵、平原草滩,平原最低部分因流水积潴,形成许多盐湖和沼泽,整个盆地自西北向东南微缓倾斜。盆地的主要地貌特征之一是洪积倾斜平原与湖积平原呈环带状分布,自盆地边缘向中心递变,但其环带地貌并不呈圆形,且不止一个中心。盆地内有大小河流160多条,比较大的河有柴达木河、巴...... ----------------------------- @隐龙先生 2016-04-07 10:46:35 尧舜古国正走出传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山西工作队队长何驽指出,陶寺是最初的“中国”。中国最早的国家社会不是夏朝,而是“帝尧邦国”,甚至更早。 何驽指出,中国 历史 上有一个至关重要的 历史 悬案:尧舜禹时代是否存在?它是不是一个传说时代,是不是信史?这在中国人的心中是挥之不去的。说陶寺很可能就是尧的都城到底有哪些证据? 何驽列出了几大证据。 首先,...... ----------------------------- 嗯,唐虞古国本就不是传说,但将陶峙遗址定为尧都,酒鬼也认为太草率,就象当时定二里头为夏都一样,结果找了几十年,也没找到证据,唉,,, |
@酒鬼醉客 2016-03-18 21:43:11 酒鬼此时喝了点老虎尿,头脑盘古,宊然想到个问题,在《山海经》中的那个形容高度的“仞”,会不会就是一人拿着匕首的长度就曰“仞”?匕首,酒鬼特地去度娘了一下,匕是是一种短小似剑以刺为主兼能砍击的短兵器。形如剑而不及剑长。由刀身和刀柄两部分组成。长20-30厘米,有单刃和双刃之分。匕首短小易藏,从古至今一直是军队使用的冷兵器之一,酒鬼也查了很多知料,均无匕首的具体尺寸也,那么酒鬼就得想,古人为什么会用...... ----------------------------- @ww622311 2016-04-06 17:30:37 仞,貌似是七尺。 ----------------------------- @酒鬼醉客 2016-04-06 18:15:33 酒鬼认为不会有二米一,如果有二米一的话,华山就高万米啦,说不通也~~~~ ----------------------------- @隐龙先生 2016-04-06 18:35:15 ● 仞 rènㄖㄣˋ◎ 古代计量单位:一~(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山高万~。 ----------------------------- @酒鬼醉客 2016-04-06 20:42:08 兄弟,此据仍此一时,彼一时也,这些数据只能作为参考,因为秦赢政毁六国尺,周尺己无可考也,不要相信这一推考也,三百步为一里,古人在计量上,最可行的只有脚和手也,仞字不可能代表手臂也,故,自儿探索为上。 ----------------------------- @pusu0802 2016-04-07 12:22:34 查了一下,仞一般的用于高度和深度。而步想象是用来测量平行距离的。仞可能就是古人身高的平均值。 ----------------------------- 《左传》曰:“计丈数,揣高卑,度厚薄,仞沟洫。”。《考工记?匠人》云:“深八尺谓之洫,深二仞谓之浍。”浍;《周礼?稻人》注:"田尾去水大沟。"《大戴礼?王言》中说:“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嗯,仞,就是用于高度和深度的单位词。如果“仞是古人身高的平均值”的话,这可说不过去,人的身高长短不一,误差极大,用平均值来测深高应该不可能,咱们不妨试想一下,古人用脚步测距离,会不会用手掌来测深高的,从《左传》曰:“计丈数,揣高卑,度厚薄,仞沟洫。”这句话中,可以知道仞在仞沟洫三个单位中,就象寸尺丈这三个单位的寸一样,属于最小单位,古人用指来可以知寸,那么会不会也是用手指来知仞的呢,比如用拇指和中指一卡,就为一仞呢?酒鬼看完全有这个可能,酒鬼曾去过农村,见过田间的去水大沟,一般深都在四五十厘米间,四五十厘米也就相当于人的拇指与中指两卡的长度,这是不是就是说的“深二仞谓之浍”呢?存疑之。 |
@酒鬼醉客 2016-03-18 21:43:11 酒鬼此时喝了点老虎尿,头脑盘古,宊然想到个问题,在《山海经》中的那个形容高度的“仞”,会不会就是一人拿着匕首的长度就曰“仞”?匕首,酒鬼特地去度娘了一下,匕是是一种短小似剑以刺为主兼能砍击的短兵器。形如剑而不及剑长。由刀身和刀柄两部分组成。长20-30厘米,有单刃和双刃之分。匕首短小易藏,从古至今一直是军队使用的冷兵器之一,酒鬼也查了很多知料,均无匕首的具体尺寸也,那么酒鬼就得想,古人为什么会用...... ----------------------------- @ww622311 2016-04-06 17:30:37 仞,貌似是七尺。 ----------------------------- @酒鬼醉客 2016-04-06 18:15:33 酒鬼认为不会有二米一,如果有二米一的话,华山就高万米啦,说不通也~~~~ ----------------------------- @隐龙先生 2016-04-06 18:35:15 ● 仞 rènㄖㄣˋ◎ 古代计量单位:一~(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山高万~。 ----------------------------- @酒鬼醉客 2016-04-06 20:42:08 兄弟,此据仍此一时,彼一时也,这些数据只能作为参考,因为秦赢政毁六国尺,周尺己无可考也,不要相信这一推考也,三百步为一里,古人在计量上,最可行的只有脚和手也,仞字不可能代表手臂也,故,自儿探索为上。 ----------------------------- @隐龙先生 2016-04-07 10:43:32 无可靠?此说太过,太早,总有文物出土的,不可能毁的非常干净! ----------------------------- @酒鬼醉客 2016-04-07 13:04:13 嗯;是酒鬼太悲观啦,酒鬼现今已知,中国 历史 博物馆收藏有商代牙尺一件,传为安阳殷墟出土。该尺长15.78,宽1.6,厚0.5厘米,正面刻十寸,每寸刻十分。上海博物馆收藏有商代牙尺一件,传为安阳殷墟出土。该尺长15.8、宽1.8,厚0.5厘米,正面刻10寸,每寸刻10分。殷墟还出土过一段残骨尺,上刻3寸, 每寸长1.6厘米,尺厚0.45厘米。以上3件骨牙尺的发现,说明商代在商品交换中尺度已成定制。1尺约合现在的15.8厘米左...... ----------------------------- @隐龙先生 2016-04-07 18:24:19 一是一里到底等于现在的多少米。 《山海经》中名山大川的记述都以“里”为单位,要破译《山海图》就必须搞清楚一里等于现在的多少米。 我们现在的一里等于500米。但在上古,一里也等于500米吗?按《春秋.谷梁传》:“古者,三百步一里,名曰井田。”就是说,古时以三百步为一里,方圆一里为九百亩,每一百亩划分为井字形状的九块田,称之为井田。从中可以看出,一里等于三百步。然而一步又等于多少米呢? 请...... ----------------------------- 十万昆仑的此段绝密研究,也出现了两处严重失误,其一,他不该将“步弓”与禹时的步相提并论,因为所谓的步弓是清时才发明的,故,那个1.848的数据,不能成为实证。其二,他编造了一个陶峙尺出来,在陶峙遗址中只发掘出了“ 陶寺淳木圭尺“中” ” , 陶寺淳木圭尺“中”出土于陶寺城址中期王墓IL\122墓室内东南角,残长171.8厘米,复原长180厘米。通身漆彩绘绿黑相间的色段刻度,第1--11号色段总长39.9厘米,约40厘米,合1.6尺,即《周髀算经》记载的“地中”夏至影长。圭尺“中”与立杆(表)组合使用,正午时分测日影,以判定节令、制定立法、确立“地中”、大地测量。是一种中国古代天文测量工具。他所言的陶峙25厘米的尺子,纯属乌有。 |
@隐龙先生 2016-04-07 18:27:36 @酒鬼醉客 看看这个酒鬼兄: 我们现在关心的是阳城在哪里。 从上可知,自禹之后,定都阳城的有二个帝王,这就是大禹、益。《古本竹书纪年》说“益干启位”,可见启在益称帝后自已也称帝,他的都城当然不在益所在的阳城。天无二日,国无二帝,启称帝自然引起后益的不满,于是“益干启位”,启就杀了益。司马迁的记载和《竹书纪年》的记载有矛盾。《史记.夏本纪》说: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 ----------------------------- 此段分析还蛮合酒鬼之意,就是用上《摩诃婆罗多》,就没趣啰,而且想到四川宝墩,为什么想不到四川广汉?唉~~~~ |
@酒鬼醉客 2016-03-18 21:43:11 酒鬼此时喝了点老虎尿,头脑盘古,宊然想到个问题,在《山海经》中的那个形容高度的“仞”,会不会就是一人拿着匕首的长度就曰“仞”?匕首,酒鬼特地去度娘了一下,匕是是一种短小似剑以刺为主兼能砍击的短兵器。形如剑而不及剑长。由刀身和刀柄两部分组成。长20-30厘米,有单刃和双刃之分。匕首短小易藏,从古至今一直是军队使用的冷兵器之一,酒鬼也查了很多知料,均无匕首的具体尺寸也,那么酒鬼就得想,古人为什么会用...... ----------------------------- @ww622311 2016-04-06 17:30:37 仞,貌似是七尺。 ----------------------------- @酒鬼醉客 2016-04-06 18:15:33 酒鬼认为不会有二米一,如果有二米一的话,华山就高万米啦,说不通也~~~~ ----------------------------- @隐龙先生 2016-04-06 18:35:15 ● 仞 rènㄖㄣˋ◎ 古代计量单位:一~(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山高万~。 ----------------------------- @酒鬼醉客 2016-04-06 20:42:08 兄弟,此据仍此一时,彼一时也,这些数据只能作为参考,因为秦赢政毁六国尺,周尺己无可考也,不要相信这一推考也,三百步为一里,古人在计量上,最可行的只有脚和手也,仞字不可能代表手臂也,故,自儿探索为上。 ----------------------------- @隐龙先生 2016-04-07 10:43:32 无可靠?此说太过,太早,总有文物出土的,不可能毁的非常干净! ----------------------------- @酒鬼醉客 2016-04-07 13:04:13 嗯;是酒鬼太悲观啦,酒鬼现今已知,中国 历史 博物馆收藏有商代牙尺一件,传为安阳殷墟出土。该尺长15.78,宽1.6,厚0.5厘米,正面刻十寸,每寸刻十分。上海博物馆收藏有商代牙尺一件,传为安阳殷墟出土。该尺长15.8、宽1.8,厚0.5厘米,正面刻10寸,每寸刻10分。殷墟还出土过一段残骨尺,上刻3寸, 每寸长1.6厘米,尺厚0.45厘米。以上3件骨牙尺的发现,说明商代在商品交换中尺度已成定制。1尺约合现在的15.8厘米左...... ----------------------------- @隐龙先生 2016-04-07 18:24:19 一是一里到底等于现在的多少米。 《山海经》中名山大川的记述都以“里”为单位,要破译《山海图》就必须搞清楚一里等于现在的多少米。 我们现在的一里等于500米。但在上古,一里也等于500米吗?按《春秋.谷梁传》:“古者,三百步一里,名曰井田。”就是说,古时以三百步为一里,方圆一里为九百亩,每一百亩划分为井字形状的九块田,称之为井田。从中可以看出,一里等于三百步。然而一步又等于多少米呢? 请...... ----------------------------- @隐龙先生 2016-04-07 18:37:43 这么说来,《五藏山经》是周时成文?不是,因为《山海经》最初本是图画书,这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的没有文字的连环画,即古时所谓的图书。《山海经》经文到处是对图画的描摹,这种“以图表音、以音释义”的写作手法绝非周代文字大备时的产物。 那么为什么《五藏山经》“峚山”至“钟山”里程的叙述,其比例大体符合陶寺尺和周尺的比例关系?这最大的可能是周人有补注。也就是说,《五藏山经》系统成文大体在陶寺时期,即...... ----------------------------- “自峚山至于钟山,四百六十里,其间尽泽也。是多奇鸟、怪兽、奇鱼,皆异物焉。”这一句是周人或者是周人的祖族补注的。酒鬼赞同这种观点。但不赞同一里等于600米这种观点,您想一下就算是1.8米身高的人,就按《小尔雅》云:“跬,一举足也;倍跬谓之步。”算,他的一举足会有一米么?一举足,两脚间成45度直角,就算此人的足长一米二,其底边也不会有一米,不是么? |
@逰鹏 2016-04-07 19:10:17 商朝的甲骨文已有蜀字。可见商人早已知四川三星不是夏朝。 ----------------------------- 哈哈,兄弟,甲骨文中有蜀字不假,也有春秋冬字,更有巴字,可偏偏没有夏字,山海经中有夏后、成汤、巴国,却偏偏没有蜀国,岂不怪哉?仅凭甲骨文中有蜀字,又焉能言三星非夏矣,,, |
@酒鬼醉客 2016-03-18 21:43:11 酒鬼此时喝了点老虎尿,头脑盘古,宊然想到个问题,在《山海经》中的那个形容高度的“仞”,会不会就是一人拿着匕首的长度就曰“仞”?匕首,酒鬼特地去度娘了一下,匕是是一种短小似剑以刺为主兼能砍击的短兵器。形如剑而不及剑长。由刀身和刀柄两部分组成。长20-30厘米,有单刃和双刃之分。匕首短小易藏,从古至今一直是军队使用的冷兵器之一,酒鬼也查了很多知料,均无匕首的具体尺寸也,那么酒鬼就得想,古人为什么会用...... ----------------------------- @ww622311 2016-04-06 17:30:37 仞,貌似是七尺。 ----------------------------- @酒鬼醉客 2016-04-06 18:15:33 酒鬼认为不会有二米一,如果有二米一的话,华山就高万米啦,说不通也~~~~ ----------------------------- @隐龙先生 2016-04-06 18:35:15 ● 仞 rènㄖㄣˋ◎ 古代计量单位:一~(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山高万~。 ----------------------------- @酒鬼醉客 2016-04-06 20:42:08 兄弟,此据仍此一时,彼一时也,这些数据只能作为参考,因为秦赢政毁六国尺,周尺己无可考也,不要相信这一推考也,三百步为一里,古人在计量上,最可行的只有脚和手也,仞字不可能代表手臂也,故,自儿探索为上。 ----------------------------- @pusu0802 2016-04-07 12:22:34 查了一下,仞一般的用于高度和深度。而步想象是用来测量平行距离的。仞可能就是古人身高的平均值。 ----------------------------- @酒鬼醉客 2016-04-07 13:51:02 《左传》曰:“计丈数,揣高卑,度厚薄,仞沟洫。”。《考工记?匠人》云:“深八尺谓之洫,深二仞谓之浍。”浍;《周礼?稻人》注:"田尾去水大沟。"《大戴礼?王言》中说:“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嗯,仞,就是用于高度和深度的单位词。如果“仞是古人身高的平均值”的话,这可说不过去,人的身高长短不一,误差极大,用平均值来测深高应该不可能,咱们不妨试想一下,古人用脚步测距离,会不会用手掌来测深高的,...... ----------------------------- @pusu0802 2016-04-07 22:45:11 先挑你个错吧?人的高矮不一,那人的手和脚步也不会一样大小啊,哈哈。 ----------------------------- 嗯,兄弟这个错,挑得很好,故,古人肯定在量步时会定个标准,比如选个170米高的人来量,但这个标淮是固定值,而不是平均值,,哈哈,,对么? |
@我入地狱2013 2016-04-08 07:05:27 证明自己,能有点收获请用在自己身上,境界突破那才是根。别人需要你去证明吗?有意思? ----------------------------- 不明就里,望先生赐教,,, |
@酒鬼醉客 2016-03-18 21:43:11 酒鬼此时喝了点老虎尿,头脑盘古,宊然想到个问题,在《山海经》中的那个形容高度的“仞”,会不会就是一人拿着匕首的长度就曰“仞”?匕首,酒鬼特地去度娘了一下,匕是是一种短小似剑以刺为主兼能砍击的短兵器。形如剑而不及剑长。由刀身和刀柄两部分组成。长20-30厘米,有单刃和双刃之分。匕首短小易藏,从古至今一直是军队使用的冷兵器之一,酒鬼也查了很多知料,均无匕首的具体尺寸也,那么酒鬼就得想,古人为什么会用...... ----------------------------- @ww622311 2016-04-06 17:30:37 仞,貌似是七尺。 ----------------------------- @酒鬼醉客 2016-04-06 18:15:33 酒鬼认为不会有二米一,如果有二米一的话,华山就高万米啦,说不通也~~~~ ----------------------------- @隐龙先生 2016-04-06 18:35:15 ● 仞 rènㄖㄣˋ◎ 古代计量单位:一~(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山高万~。 ----------------------------- @酒鬼醉客 2016-04-06 20:42:08 兄弟,此据仍此一时,彼一时也,这些数据只能作为参考,因为秦赢政毁六国尺,周尺己无可考也,不要相信这一推考也,三百步为一里,古人在计量上,最可行的只有脚和手也,仞字不可能代表手臂也,故,自儿探索为上。 ----------------------------- @pusu0802 2016-04-07 12:22:34 查了一下,仞一般的用于高度和深度。而步想象是用来测量平行距离的。仞可能就是古人身高的平均值。 ----------------------------- @酒鬼醉客 2016-04-07 13:51:02 《左传》曰:“计丈数,揣高卑,度厚薄,仞沟洫。”。《考工记?匠人》云:“深八尺谓之洫,深二仞谓之浍。”浍;《周礼?稻人》注:"田尾去水大沟。"《大戴礼?王言》中说:“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嗯,仞,就是用于高度和深度的单位词。如果“仞是古人身高的平均值”的话,这可说不过去,人的身高长短不一,误差极大,用平均值来测深高应该不可能,咱们不妨试想一下,古人用脚步测距离,会不会用手掌来测深高的,...... ----------------------------- @pusu0802 2016-04-07 22:45:11 先挑你个错吧?人的高矮不一,那人的手和脚步也不会一样大小啊,哈哈。 ----------------------------- @酒鬼醉客 2016-04-08 09:58:52 嗯,兄弟这个错,挑得很好,故,古人肯定在量步时会定个标准,比如选个170米高的人来量,但这个标淮是固定值,而不是平均值,,哈哈,,对么? ----------------------------- @隐龙先生 2016-04-08 12:08:16 现代人一步一般是1.1米,古人身高通过考古来看,与今人无大的差异,也应该在1.0-1.1米的样子。 而且人体身高不一样,不代表制定的这个尺度没有标准,就像今天普查结果说中国人标准身高1.72米一样,一定有个平均值或则一个标准身高座位参照! ----------------------------- 嗯,从《山海经·海外东经》中“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这条记录和陶峙遗址中发现的圭尺来看,他们当时应该是发明了测量土地的步尺,就是规和举。“规”就是画圆的圆规;“矩”就是折成直角的曲尺。 规矩发明的确切年代已无法查清,但在公元前十五世纪的甲骨文中,已有规、矩二字了。《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夏禹治水的时候,是“左准绳,右规矩”,这意思是说,夏禹是左手拿着水准绳,右手拿规和矩进行测量,规划出治水方案的。 规矩的使用,对于我国古代几何学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周代数学家商高曾对“用矩之道”作过理论总结:“平矩以正绳,偃矩以望高,覆矩以测深,卧矩以知远。”这一段话,精炼地概括了矩的广泛而灵活的用途。 “平矩以正绳”,是指把矩的一边放置水平,另一边靠在一条竖立的线上,可以判定绳子是否垂直。“偃矩以望高”是指把矩的一边仰着另一边放平,可以测量高度。“覆矩以测深”是把上述测高的矩颠倒过来,就能测量深度“卧矩以知远”是指上述深高的矩平躺在地面上,就可以测出远处两地间的距离。 故,酒鬼认为所谓的三百步为一里的步,它也许就是个计量单位,周代是继夏制的,所以,酒鬼认为山海经中的步,可能也就是周时的六尺,即0.231乘以6等于1.386米,一里等于415.8米。至于“仞”,再议,,, |
@逰鹏 2016-04-07 19:10:17 商朝的甲骨文已有蜀字。可见商人早已知四川三星不是夏朝。 ----------------------------- @酒鬼醉客 2016-04-08 09:20:32 哈哈,兄弟,甲骨文中有蜀字不假,也有春秋冬字,更有巴字,可偏偏没有夏字,山海经中有夏后、成汤、巴国,却偏偏没有蜀国,岂不怪哉?仅凭甲骨文中有蜀字,又焉能言三星非夏矣,,, ----------------------------- @隐龙先生 2016-04-08 12:12:03 有研究说:甲骨文中夏这个字,其外形是蝉。 ----------------------------- 是么?这个信息好,您看看蜀字的甲骨文的象形似什么? |
@酒鬼醉客 2016-03-18 21:43:11 酒鬼此时喝了点老虎尿,头脑盘古,宊然想到个问题,在《山海经》中的那个形容高度的“仞”,会不会就是一人拿着匕首的长度就曰“仞”?匕首,酒鬼特地去度娘了一下,匕是是一种短小似剑以刺为主兼能砍击的短兵器。形如剑而不及剑长。由刀身和刀柄两部分组成。长20-30厘米,有单刃和双刃之分。匕首短小易藏,从古至今一直是军队使用的冷兵器之一,酒鬼也查了很多知料,均无匕首的具体尺寸也,那么酒鬼就得想,古人为什么会用...... ----------------------------- @ww622311 2016-04-06 17:30:37 仞,貌似是七尺。 ----------------------------- @酒鬼醉客 2016-04-06 18:15:33 酒鬼认为不会有二米一,如果有二米一的话,华山就高万米啦,说不通也~~~~ ----------------------------- @隐龙先生 2016-04-06 18:35:15 ● 仞 rènㄖㄣˋ◎ 古代计量单位:一~(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山高万~。 ----------------------------- @酒鬼醉客 2016-04-06 20:42:08 兄弟,此据仍此一时,彼一时也,这些数据只能作为参考,因为秦赢政毁六国尺,周尺己无可考也,不要相信这一推考也,三百步为一里,古人在计量上,最可行的只有脚和手也,仞字不可能代表手臂也,故,自儿探索为上。 ----------------------------- @pusu0802 2016-04-07 12:22:34 查了一下,仞一般的用于高度和深度。而步想象是用来测量平行距离的。仞可能就是古人身高的平均值。 ----------------------------- @酒鬼醉客 2016-04-07 13:51:02 《左传》曰:“计丈数,揣高卑,度厚薄,仞沟洫。”。《考工记?匠人》云:“深八尺谓之洫,深二仞谓之浍。”浍;《周礼?稻人》注:"田尾去水大沟。"《大戴礼?王言》中说:“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嗯,仞,就是用于高度和深度的单位词。如果“仞是古人身高的平均值”的话,这可说不过去,人的身高长短不一,误差极大,用平均值来测深高应该不可能,咱们不妨试想一下,古人用脚步测距离,会不会用手掌来测深高的,...... ----------------------------- @pusu0802 2016-04-07 22:45:11 先挑你个错吧?人的高矮不一,那人的手和脚步也不会一样大小啊,哈哈。 ----------------------------- @酒鬼醉客 2016-04-08 09:58:52 嗯,兄弟这个错,挑得很好,故,古人肯定在量步时会定个标准,比如选个170米高的人来量,但这个标淮是固定值,而不是平均值,,哈哈,,对么? ----------------------------- @隐龙先生 2016-04-08 12:08:16 现代人一步一般是1.1米,古人身高通过考古来看,与今人无大的差异,也应该在1.0-1.1米的样子。 而且人体身高不一样,不代表制定的这个尺度没有标准,就像今天普查结果说中国人标准身高1.72米一样,一定有个平均值或则一个标准身高座位参照! ----------------------------- @ww622311 2016-04-08 15:08:03 七十年代的时候,我们那里村里人丈量土地还是用“步”,事实上是复步,一复步5尺,“长十六宽十五,不多不少整一亩”。当然人用步子量只用于粗略估算,精确测量还是用尺子或者是“步弓”。有经验的人步出来的尺寸误差不大。 现代人一步约为75厘米,军队里齐步就是这样规定的。现在我还偶尔用这种方法估量土地,误差5%以内。 ----------------------------- 嗯,直到解放前,丈量土地时还是用“步规”,这种“规”,在山东民间有的地方叫“叉尺”,有的地方叫“五尺杆子”。它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为五尺,也就是一“步”。使用的时候两脚轮流着地,转动起来很快。叉尺的形状如下图所示: |
@南山大爱无边 2016-04-08 14:48:53 翻页翻页翻页 ----------------------------- @隐龙先生 2016-04-08 17:37:37 一只蝉伏在碧树上长吟-----你爱我我知了--------知了------知了------你知了什么-----我知了----- 五斗老师:《礼记·月令》说“仲夏之月……蝉始鸣”。甲骨文假蝉为夏以蝉代表夏天。 蝉象征生命绵延不断复活永生,蛹——蝉——蛹象征帝业周而复始不断循环! 夏朝的年号就是蝉?甲骨文的夏是一只玉蝉形。 现在我考考你们:你们谁知道咏蝉三绝? ----------------------------- 哈哈,这个好玩,先回这个,,,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
@隐龙先生 2016-04-08 17:34:31 还有 这个字据说是夏。 ----------------------------- 谢君提示,对蝉有了解者为有夏也,,, |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下一页[4] 尾页[1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
数据统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