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第7页]

作者:酒鬼醉客
首页 上一页[6] 本页[7] 下一页[8] 尾页[1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酒鬼醉客 2016-05-19 18:50:51
    ---------------------------
    @水淡淡2013 2016-05-19 19:42:16
    当然没有考古材料,您也可以去推理山海的成书年代。纯粹地年代推论。
    但如果您是在严肃认真地讨论山海经这个书。就必须得充分地考证成书年代。这涉及到了 历史 背景问题。
    假设,山海经实际上是战国的书。
    但我们随意定个大禹时代。这样大洪水就出来了,这难道不会干涉到对山水地形的判断?
    我认为您是在认真地思考山海经,所以,成书年代是绕不开的。更何况,山海经是大禹时代的书,这样的认识,早......
    -----------------------------
    重读酒鬼主贴去,酒鬼的说法全在那十一个看法中也~~~

    @酒鬼醉客 2016-05-19 19:52:14
    孔子在《系辞》中有:“「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之语,此便是明德也。“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圣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於此哉!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与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
    -----------------------------
    @水淡淡2013 2016-05-19 20:09:54
    这个明德亲民至善是《易经》表达出来的内容,还是孔子的 原创 ?
    还有,“曾子述之”怎么证明?
    其实,还是那句话,我不是在跟您讨论话是不是孔子说的。而是借用这个事情,关注的是考证的证据准备。
    -----------------------------
    谢!酒鬼懂之,这也是酒鬼一而再,再而三试探您性别的原因,您的认真和对考证的严谨,酒鬼赞之在心,但一味的追求完美,可能使得其反,疑古派的失败,正因为只疑而不先自证,有质而无据,"宁可疑古而失之,不可信古而失之"的理念,跟“宁可信古而失之,不可疑古而失之”的理念又有什么区别?“古人已死,不能起而对质,故我们若非有十分证据,决不可轻下刑事罪名的判断。‘罪疑惟轻’亦是此意。贤夫妇想能同此意也。”就是最好的反思~~~
    另外,《周易》只有卦辞,无《系辞》也,是不是原创,自儿判之~~~
    为质疑而质疑,还谈什么证据,酒鬼也看走眼也,罢,还是得谢谢!好歹有人质疑了也~~~

    @酒鬼醉客 2016-05-19 21:31:50
    谢!酒鬼懂之,这也是酒鬼一而再,再而三试探您性别的原因,您的认真和对考证的严谨,酒鬼赞之在心,但一味的追求完美,可能使得其反,疑古派的失败,正因为只疑而不先自证,有质而无据,"宁可疑古而失之,不可信古而失之"的理念,跟“宁可信古而失之,不可疑古而失之”的理念又有什么区别?“古人已死,不能起而对质,故我们若非有十分证据,决不可轻下刑事罪名的判断。‘罪疑惟轻’亦是此意。贤夫妇想能同此意也。”就是......
    -----------------------------
    @水淡淡2013 2016-05-19 22:37:10
    我可担不起您说的这些什么“"宁可疑古而失之,不可信古而失之”。
    本人一贯原则就是:
    无证据,就疑
    有证据,就辨
    辨的通,就信
    请问,这是疑古,还是信古? 您没证据就有个结论还要我信,我怎么办得到?
    顾先生说过:“所以有疑,为的是有信”。
    改天卖给你个周朝的铜器,敢要吗?您信吗?您不也得先疑下吗?
    所以,我们还是不要因为某些学界的观点有些方面不适合时代发展了,就以为人......
    -----------------------------
    "宁可疑古而失之,不可信古而失之”,乃“疑古派”的学术理念也,他们提出要“打破治古史‘考信于六艺’”的传统见解,主张“离经畔道非圣无法的 《六经》论”,认为对于东周以后的史料“宁可疑古而失之,不可信古而失之”。当然您不可能是他们,他们的这一理念在梁思永1934年至1936年主持第10、11、12、14次殷墟发掘后,他们便已经抛弃这一理念。
    顾颉刚先生的“所以有疑,为的是有信。”这一说法,无疑是对破除长期存在的“唯古是信”的传统观念起了重要作用,也是不失科学精神的表现,他的许多研究成果,至今仍是研究中国古代史和儒家经典方面很有参考价值的学术文献。这些肯定是公认的,谁也没有去否定他,但他只注重研究关于古代历史传说的变化,而对历史文献持一味怀疑的态度,以至于夹杂着很多武断片面的东西,产生许多民族虚无主义的误导。这一点,后来顾颉刚先生在编《古史辨》时他也承认“我的野心真太高了”,“我真成了夸大狂了”,这也说明他自己也认识到了错误,所以"宁可疑古而失之,不可信古而失之"和“宁可信古而失之,不可疑古而失之”这两种偏激的理念,酒鬼认为都不可取,信古得有证据支撑,疑古亦得有证据支撑,这才是进入考古时代。改天您如果卖个周朝青铜器给酒鬼,如酒鬼识得是真货,酒鬼为何不敢要?如酒鬼识不得是真货,酒鬼也可请多个专家来鉴定真伪,如大多数专家都认为是真货,酒鬼又为何不敢买?酒鬼又为何先要去疑它是伪的?酒鬼同样可以先信它是真的,然后再鉴定它的真伪,不是么?
    有点事,回来再聊,,,

    @酒鬼醉客 2016-05-19 21:31:50
    谢!酒鬼懂之,这也是酒鬼一而再,再而三试探您性别的原因,您的认真和对考证的严谨,酒鬼赞之在心,但一味的追求完美,可能使得其反,疑古派的失败,正因为只疑而不先自证,有质而无据,"宁可疑古而失之,不可信古而失之"的理念,跟“宁可信古而失之,不可疑古而失之”的理念又有什么区别?“古人已死,不能起而对质,故我们若非有十分证据,决不可轻下刑事罪名的判断。‘罪疑惟轻’亦是此意。贤夫妇想能同此意也。”就是......
    -----------------------------
    @水淡淡2013 2016-05-19 22:37:10
    我可担不起您说的这些什么“"宁可疑古而失之,不可信古而失之”。
    本人一贯原则就是:
    无证据,就疑
    有证据,就辨
    辨的通,就信
    请问,这是疑古,还是信古? 您没证据就有个结论还要我信,我怎么办得到?
    顾先生说过:“所以有疑,为的是有信”。
    改天卖给你个周朝的铜器,敢要吗?您信吗?您不也得先疑下吗?
    所以,我们还是不要因为某些学界的观点有些方面不适合时代发展了,就以为人......
    -----------------------------
    @酒鬼醉客 2016-05-20 10:33:06
    "宁可疑古而失之,不可信古而失之”,乃“疑古派”的学术理念也,他们提出要“打破治古史‘考信于六艺’”的传统见解,主张“离经畔道非圣无法的 《六经》论”,认为对于东周以后的史料“宁可疑古而失之,不可信古而失之”。当然您不可能是他们,他们的这一理念在梁思永1934年至1936年主持第10、11、12、14次殷墟发掘后,他们便已经抛弃这一理念。
    顾颉刚先生的“所以有疑,为的是有信。”这一说法,无疑是对破......
    -----------------------------
    @水淡淡2013 2016-05-20 11:15:26
    从具体手段角度看,是先信,还是先疑。这是切入点不同,您也承认之后都要走逻辑程序,摆证据。对不对?所以辨的就是“证据”的对错,而不是先“信”和先“疑”这个顺序的对错。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学习不需要怀疑精神吗?
    “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时要在有疑处不疑。”我怀疑,是因为我有观点,我不是凭空否定您,怀疑您。
    您大概已经了解了我的原则,所以,还是讲证据不会浪费时间。没必要讨论是信对,还......
    -----------------------------
    没懂···
    您的原则是您的原则,酒鬼又没碰您的原则,至于什么什么男的女的,看过没看过,懂不懂文言文,这些都也只是酒鬼的怀疑和试探,也没影响到您的原则,这些跟您的原则挂得起什么钩??说实话,这两天酒鬼与您的交流,是因为没能判断得出您,怀疑酒鬼的那十一个观点中的那些观点,是《五臧山经》应成经始于唐虞之时?是大洪水“海侵”?还是“古四海”?“昆仑之虚”?故才在跟您谈论“疑古派”也,这叫浪费时间么?您需要什么结论的证据??您质疑那点,酒鬼回复那点,酒鬼又何时将讨论带入歧途???不解,甚是不解,,,
    @SZ_从前 2016-05-20 11:59:40
    楼主你目前不应该与水淡淡2013进行过于深入的“探讨”,这样会让你偏离发帖的初衷。
    水淡淡2013可能做的是严肃学术,按既定的套路相对保守的风格,适合教育与主流学术。你写的贴子是新观点和新方向的探究,以后也许会带来新突破新发现,或者最终发现方向偏差太大而放弃深入。
    你写的贴子吸引了很多人,感兴趣的人跟着看也会受到启发,如果现在把重心放到辩“正统”上会"歪楼"的。如果是严肃学术,那会有这么高的楼,......
    -----------------------------
    谢!朋友,您的建议酒鬼存入脑水中也,谢谢!酒鬼这厢有礼啦~~~

    @酒鬼醉客 2016-05-20 17:05:28
    -----------------------------
    @水淡淡2013 2016-05-20 17:47:43
    您熟读山海经,应该知道,山经中许多山都产“铁”,请教一下,唐虞间的统治者,拿“铁”来干啥?
    我建议我们都用已知的事实,考古证据来回答,不要我猜猜猜
    -----------------------------
    说您看不懂《山海经》吧,您还不信,唉,《五臧山经》中的出“铁”之山中的“铁”,您真认为是战国后才出现的金属“铁”,非也,告诉您吧,《五臧山经》中的“铁”,只是俗称的赭石罢,唐虞间的统治者拿这些“铁”来绘制赭红色彩陶。考古证据是仰韶文化中的赭红色彩陶,绘制赭红色彩陶的原料就是赭石。
    @SZ_从前 2016-05-20 11:59:40
    楼主你目前不应该与水淡淡2013进行过于深入的“探讨”,这样会让你偏离发帖的初衷。
    水淡淡2013可能做的是严肃学术,按既定的套路相对保守的风格,适合教育与主流学术。你写的贴子是新观点和新方向的探究,以后也许会带来新突破新发现,或者最终发现方向偏差太大而放弃深入。
    你写的贴子吸引了很多人,感兴趣的人跟着看也会受到启发,如果现在把重心放到辩“正统”上会"歪楼"的。如果是严肃学术,那会有这么高的楼,......
    -----------------------------
    @酒鬼醉客 2016-05-20 17:13:00
    谢!朋友,您的建议酒鬼存入脑水中也,谢谢!酒鬼这厢有礼啦~~~
    -----------------------------
    @隐龙先生 2016-05-20 18:23:57
    这兄台属于主流学派,就是死抠史书,想当然的理论,就像现在 历史 教科书还在将黄帝距今5000年,简单的把三皇五帝等同于一个人。
    -----------------------------
    顾老的追随者~~~

    @酒鬼醉客 2016-05-20 17:05:28
    -----------------------------
    @水淡淡2013 2016-05-20 17:47:43
    您熟读山海经,应该知道,山经中许多山都产“铁”,请教一下,唐虞间的统治者,拿“铁”来干啥?
    我建议我们都用已知的事实,考古证据来回答,不要我猜猜猜
    -----------------------------
    @酒鬼醉客 2016-05-20 18:49:47
    说您看不懂《山海经》吧,您还不信,唉,《五臧山经》中的出“铁”之山中的“铁”,您真认为是战国后才出现的金属“铁”,非也,告诉您吧,《五臧山经》中的“铁”,只是俗称的赭石罢,唐虞间的统治者拿这些“铁”来绘制赭红色彩陶。考古证据是仰韶文化中的赭红色彩陶,绘制赭红色彩陶的原料就是赭石。
    -----------------------------
    @水淡淡2013 2016-05-20 18:58:32
    懂得人都知道使用文献证明,“铁”是“赭”,
    [其草多秦椒,其阴多赭]
    请问“赭”是什么?
    您应该这样回答,一个东西两种称呼,两种写法。或者汉人又写错了。
    呵呵,您博览群书,何不从甲骨文里,找个铁字,找个赭字?
    -----------------------------
    唉,连赭石就不知道了么?赭石就是赤铁矿!请注意《山海经·北次三经》中的“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盐贩之泽,北望少泽。其上多草、藷(艹/与),其草多秦椒。其阴多赭,其阳多玉。~~~又东南三百二十里,曰孟门之山。其上多苍玉,多金;其下多黄垩,多涅石。”,如果“其阴多赭”中的“赭”是说的赭石的话,那么它就应该象孟门之山一样,写成其阴多赭石,您说赭是什么?赭,赤土也。--《说文》,难道赤土也是赭石么??
    别戴高帽子,就算酒鬼在甲骨文中找不到铁和赭字,您也改变不了战国时的铁器,是从赭石中提炼岀来的这一事实。嘿嘿~~~
    @把洒临风天马行空 2016-05-20 18:36:21
    兄弟我只能遗憾地说:你解的山海经和真像相去甚远,昆仑也不是,不过有一些观点是对的!
    -----------------------------
    嗯,或许吧,不过,战虎哥,你还是将你的昆仑之虚亮出来吧,那怕是一点点图片,亮得出来,是吧?谢!!!

    @酒鬼醉客 2016-05-20 19:36:53
    唉,连赭石就不知道了么?赭石就是赤铁矿!请注意《山海经·北次三经》中的“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盐贩之泽,北望少泽。其上多草、藷(艹/与),其草多秦椒。其阴多赭,其阳多玉。~~~又东南三百二十里,曰孟门之山。其上多苍玉,多金;其下多黄垩,多涅石。”,如果“其阴多赭”中的“赭”是说的赭石的话,那么它就应该象孟门之山一样,写成其阴多赭石,您说赭是什么?赭,赤土也。--《说文》,难道赤土也是赭石么?......
    -----------------------------
    @水淡淡2013 2016-05-20 19:52:56
    哦 ,铁是赭,赭应该写成赭石,原来山海经是您的大作。
    第一,请证明“赭”和“赭石”不同
    第二,请证明“赭”后面应该有个“石”字,原文缺。
    第三
    说文:赭是“赤土”
    那么说文里也说了:铁是“黑金”。它咋不写铁是“赭”呢。它怎么要加个“黑”字呢?
    -----------------------------
    少阴阳怪气的,1,“赭”是红褐色颜色之名,“赭石”是红褐色的石头之名,这概念之间的区别,用不着酒鬼教您吧??2,酒鬼说过原文缺么?3,说文说铁是“黑金”,不正是解说了铁的提炼过程么?在没提炼前,是赭色的石头,在提炼后便变成了黑色的金子,它怎么没说铁是黑铁呢??为何要将它形容成是黑色的金子呢?这不就证明了原先的铁,不是金么?

    @酒鬼醉客 2016-05-20 19:36:53
    别戴高帽子,就算酒鬼在甲骨文中找不到铁和赭字,您也改变不了战国时的铁器,是从赭石中提炼岀来的这一事实。嘿嘿~~
    -----------------------------
    @水淡淡2013 2016-05-20 20:38:56
    您在甲骨文里找不出铁字和赭字,
    从周,战国,秦,汉,唐的文献里找出“赭石”两个字找出来应该问题不大吧?顺便我学习下古代时怎么练铁的事实。说实话,我没找到,我在《金瓶梅词话》中倒找到了这两字,是在惭愧的很。
    -----------------------------
    《管子?地数》曰:“山上有赭,其下有铁~~~此山之见荣者也”,“上有慈石者,下有金也。”郭璞《流赭赞》:“沙则潜流,亦有运赭;于以求铁,趁在其下。”
    @SZ_从前 2016-05-20 11:59:40
    楼主你目前不应该与水淡淡2013进行过于深入的“探讨”,这样会让你偏离发帖的初衷。
    水淡淡2013可能做的是严肃学术,按既定的套路相对保守的风格,适合教育与主流学术。你写的贴子是新观点和新方向的探究,以后也许会带来新突破新发现,或者最终发现方向偏差太大而放弃深入。
    你写的贴子吸引了很多人,感兴趣的人跟着看也会受到启发,如果现在把重心放到辩“正统”上会"歪楼"的。如果是严肃学术,那会有这么高的楼,......
    -----------------------------
    @水淡淡2013 2016-05-20 13:23:08
    这位朋友说的有对的地方,我的风格,确实不适合大众口味。走的就是较真的路子。
    但还是要看酒鬼楼主的目的在于什么了,新观点新方向,跟“学术”根本就不冲突。关键看酒鬼楼主目的是在于聊斋一下,还是本着“学术”的核心。
    如果有这个核心,那么我跟他讨论没什么不妥,其他人跟他讨论其他一些东西就是了。
    如果楼主就是酒后随便聊聊,与学术无涉。哪我就多余了。
    另外,保守,谈不上,任何天马行空的思路......
    -----------------------------
    本不想复这个回复的,想等到SZ_从前 网友先回复,以示礼貌,看来想不到啰,只好提前回复,酒鬼就没想懂,您真看不明白酒鬼的目的么?就算您再有风格,您也应该看得懂《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这个题目的目的吧??况酒鬼在主贴中也申明是来赶场凑热闹的,何敢与“学术”沾边也,这点,您真的看不到?嘿嘿,在“煮酒论史”上谈“学术”,您的“口味”也太淡了点吧?何谓“煮酒论史”也,就是一边温着烧酒,时不时品一口,您一言我一语的谈古论今,难不成您发的那个关于《山海经》的贴,是冲着“学术”发的???您有证据么???就便是您是冲着“学术”来的,人家并没有言“学术”之意?您这么在鱼骨头上挑刺,居心何在?说来听听?哈哈~~~~

    @酒鬼醉客 2016-05-20 21:26:41
    《管子?地数》曰:“山上有赭,其下有铁~~~此山之见荣者也”,“上有慈石者,下有金也。”郭璞《流赭赞》:“沙则潜流,亦有运赭;于以求铁,趁在其下。”
    -----------------------------
    @水淡淡2013 2016-05-20 21:41:05
    “赭石”这两个字再哪呢?不然无法证明“赭石”这两个字可以出现在战国的文献里啊。
    万一人家根本就没有产生“赭石”这个组合,您不白忙活了?
    -----------------------------
    您是在卖弄学问呢?还是在卖弄嘴?您见过除了陨石金属铁外,还有天然铁么?“山上有赭,其下有铁”这个铁是天然金属铁么?冶炼的金属铁的原料是什么?难道铁这个金属名称是从冶炼时才有的么?管子 (前725-645年),冶炼铁春秋时代晚期(公元前6世纪),早在19000年前,周口店“山顶洞人”就开始使用赤铁矿粉作为赭红色颜料,涂于装饰品上或者随葬撒在尸体周围。铁“贴”也,铁是“贴”的转音也,哈哈,您如有质疑,请拿出铁不是“贴”的转音证据,如没证据,请拿岀甲骨文铁与贴字来与示不同,如这也拿不出,您总该在夏、商、周、春秋至现今的文献中找出一点点,铁不是贴的转音的证据来吧,酒鬼等着您用证据来反驳酒鬼的铁是贴的转音说法~~~哈哈哈~~~谢谢!
    @stonestarok 2016-05-21 11:51:36
    有意思。哈哈,酒鬼兄与水淡淡2013真是绝配。酒鬼兄,你就承认自己娱乐为主不就行了。水淡淡2013精神可敬可畏。如果夏商周断代工程有如此之人,也不至于为世界所笑。不过天涯这个地方,文章以有趣,新奇为要。虽不能不讲逻辑推演,可毕竟不是学术论坛。顾颉刚的著作,我只读过《古史辨自序》,逻辑性比较强,但也不乏揣测和臆断,尤其是说到王莽时期。如果有兴趣大家可以自己读读。社会上的褒贬主要出自意识形态,而非学术,......
    -----------------------------
    绝配???一个五十几岁的老头会跟一个风华正茂的年青人“绝配”??一个是爱热闹赶场聊天的酒醉佬,一个是一丝不拘求证寻据的古史辨,还绝配,开什么玩笑,老兄,酒鬼今日得:
    
    改日再聊,改日再聊,“古德摸您”,886~~~
    买酒大醉日,梦中上宫阙。巍巍昆仑丘,满眼皆是雪。
    巧遇姜太公,拜师得竹节。学得钩鱼术,连忙来发贴。
    且说酒鬼当日,怀揣几个红鲫壳,一路风尘,来到一高楼大厦,呼云直上十米,笑咪咪交上购酒票,进入太白厅,儿时玩伴早己高坐满场,于是高朋玩友们便欢聚一堂,喜贺小辈新郎,早点入洞房。一时贪杯,临别时,早己醉眼朦胧,走路徘徊。几经周折,终回酒鬼草堂,连衣带裤横卧大床,于是便好梦长长。忽儿腾云驾雾,忽儿骑驴赶场。不知不觉中又飘到一明堂,四周金壁辉煌,视肉珠树中有凤皇,细看明堂,而有九井,以玉为槛,貌似丹房。面有九门,开明神守之,旁有沙棠。正游间,宊闻雷公烈声,大胆酒鬼,汝怎敢偷上天堂?还不快回修身成仙,还待何时!
    骇得酒鬼连滚带爬,赶紧滚出了明堂。稍后魂定,回首再望明堂,却又只见得,哪来个明堂?只见眼前只有一峰,银装素裹,冰清玉洁,矗立云霄。时而白云环峰飘拂,时而云气上浮,其光熊熊。且峰下,冰川环围,无数冰锥、冰棱、冰丘、冰洞、冰蘑菇,组成冰雪混元阵,奇寒无比,冰雪茫茫。真乃高处不胜寒也,于是酒鬼又连忙似跑带飘,降回大江,又忽见一老者,面如冠玉,身姿飘渺,静坐江渚上,立钩水面三尺,酒鬼在电视中见过,识得是太公,连忙上前作揖拜道:“太公教吾,《山海经》是大禹伯夷等所著么?”,太公不语,将他手中的竹杆送给了酒鬼,忽而便又不见也。酒鬼接过手中杆,见那杆上刻有八个大字:封于太山,禅于梁父。酒鬼正在纳闷之时,忽然大江猛涨,两岸冰峰化雪,来势汹汹,酒鬼心神一惊,魂回梦醒,原来是尿急。~~~
    这几日,酒鬼在想,酒鬼为何得此梦?梦中的“封于太山,禅于梁父。”这八字本是出自《山海经?五臧山经》中最后的:“封于太山,禅于梁父,七十二家,得失之数,皆在此内,是谓国用。”的这句话,酒鬼又为何独独将它梦到,虽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但酒鬼日思《山海经》的经文那么多,怎么偏偏梦到“封于太山,禅于梁父。”这八个大字??看来是个好照头,酒鬼又有灵感写文章也,哈哈哈,于是酒鬼便将自儿闭关了三日,终悟出点佐料来,但不知这佐料是大众味,还是个味,所以酒鬼又来发贴也。
    嘿嘿~~~
    梦醒后,余味晓盘于脑海,这几日,酒鬼在想,酒鬼为何得此梦?梦中的“封于太山,禅于梁父。”这八字本是出自《山海经?五臧山经》中最后的:“封于太山,禅于梁父,七十二家,得失之数,皆在此内,是谓国用。”的这句话,酒鬼又为何独独将它梦到,虽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但酒鬼日思《山海经》的经文那么多,怎么偏偏梦到“封于太山,禅于梁父。”这八个大字??看来是个好照头,酒鬼又有灵感写文章也,哈哈哈,于是酒鬼便将自儿闭关了三日,终悟出点佐料来,但不知这佐料是大众味,还是个味,所以酒鬼又来发贴也。
    酒鬼查封禅一词的记录,最早出现于《管子?封禅篇》,可惜的是《管子?封禅篇》一书中的《封禅篇》早已亡佚,现存该篇是从《史记?封禅书》中补抄的。它保存了关于封禅起源的一段珍贵史料:“秦穆公即位九年,齐桓公既霸,会诸候于蔡丘,而欲封禅。管仲曰:古者封禅泰山禅梁父者七十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禅泰山,禅云云;伏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云云;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喾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皆受命然后得封禅。桓公曰:“寡人北伐山戎,过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上卑耳之山;南伐至召陵,登熊耳山以望江汉。兵车之会三,而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昔三代受命,亦何以异乎?”於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穷以辞,因设之以事,曰:“古之封禅,鄗上之黍,北里之禾,所以为盛;江淮之间,一茅三脊,所以为藉也。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然后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今凤皇麒麟不来,嘉穀不生,而蓬蒿藜莠茂,鸱枭数至,而欲封禅,毋乃不可乎?”於是桓公乃止。是岁,秦穆公内晋君夷吾。其後三置晋国之君,平其乱。穆公立三十九年而卒。”,这就是说封禅一事,太史公也是听管仲所说的。太史公记这事的大意是说:齐桓公称霸后想行封禅之祀,管仲反对,认为古代封泰山、禅梁父的有七十二代的帝王,著名的有无怀氏、伏羲、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等十二个,都是受命之后才举行封禅仪式的。他们那时候封禅,有嘉禾生出,凤凰来仪,种种祥瑞不召而至。桓公自知没这么大的福气,只好放弃了封禅的妄想。
    酒鬼又将《史记?封禅书》读了一遍,见太史公所记的:“《尚书》曰,舜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遂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山川,遍群神。辑五瑞,择吉月日,见四嶽诸牧,还瑞。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岱宗,泰山也。柴,望秩于山川。遂觐东后。东后者,诸侯也。合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五月,巡狩至南嶽。南嶽,衡山也。八月,巡狩至西嶽。西嶽,华山也。十一月,巡狩至北嶽。北嶽,恒山也。皆如岱宗之礼。中嶽,嵩高也。五载一巡狩。禹遵之。後十四世,至帝孔甲,淫德好神,神渎,二龙去之。其後三世,汤伐桀,欲迁夏社,不可,作夏社。後八世,至帝太戊,有桑穀生於廷,一暮大拱,惧。伊陟曰:“妖不胜德。”太戊修德,桑穀死。伊陟赞巫咸,巫咸之兴自此始。後十四世,帝武丁得傅说为相,殷复兴焉,称高宗。有雉登鼎耳雊,武丁惧。祖己曰:“修德。”武丁从之,位以永宁。後五世,帝武乙慢神而震死。後三世,帝纣淫乱,武王伐之。由此观之,始未尝不肃祗,後稍怠慢也。周官曰,冬日至,祀天於南郊,迎长日之至;夏日至,祭地祗。皆用乐舞,而神乃可得而礼也。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其疆内名山大川。四渎者,江、河、淮、济也。天子曰明堂、辟雍,诸侯曰泮宫。周公既相成王,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自禹兴而修社祀,后稷稼穑,故有稷祠,郊社所从来尚矣。”这些记载得知夏商周三代均无在泰山封禅的记录,舜、禹以后举行过封禅的只有两个人,即秦始皇和汉武帝。
    这就奇怪啦,管子又是怎么知道昔无怀氏封禅泰山,禅云云;伏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云云;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喾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皆受命然后得封禅。这十有二家在封过泰山的呢?酒鬼总感觉,这“秦山封禅”有点不对劲。
    酒鬼又去查了管仲的简介,管仲(前719-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法家人物。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周穆王的后代。这更奇怪啦,管夷吾竟然是周王室后人,他怎么会不知他爷爷的爷爷的爷爷,那个周成王根本沒有可能上泰山去进行什么“封禅大典”,遥想当年,周武王克殷商后两年去世之时,姬诵被立为成主,由于成王年幼,天下初定,叔父周公惟恐诸侯叛周,于是乃亲自摄政治理天下。周公亲践天子之位,引起了管叔、蔡叔等弟兄怀疑,于是管、蔡联合武庚发动叛乱,背叛周朝。周公奉成王的命令,平复叛乱,诛杀了武庚、管叔,流放了蔡叔。让微子开继承殷朝的后嗣,在宋地建国。又收集了殷朝的全部遗民,封给武王的小弟弟封,让他做了卫康叔。晋唐叔得到一种二苗同穗的禾谷,献给成王。成王又把它赠给远在军营中的周公。周公在东方接受了米谷,颂扬了天子赐禾谷的圣命。周公摄政六年制礼作乐,颁度量,天下大服。周公在摄政的第七年,成王年长能亲政,于是周公还政于成王,北面就臣之位。成王以周公治理天下有功,将周公分封到曲阜,地方圆七百里,革车千乘。并命后世鲁公可以天子礼仪祭祀周公。平叛"三监之乱"之后,周成王开始继承武王的遗愿,在"土中"建立新的都城,用以管理东方广大的领土。成王首先派太保召公到洛邑察看地形,具体规划建都的地址。召公在途中走了半个月,三月初五到达洛邑。初七日,召公指使殷民在洛水北岸规度城郭、宫室、郊庙、朝市的位置,到十一日规划完成。第二天,周公到达洛邑,全面视察了新邑,并且进行了占卜,在涧水东、瀍水西之间和瀍水东的洛水之滨营建新邑,皆卜兆大吉。于是周公便把营建洛邑的地图和卜兆呈送给成王,得到成王的赞许批准后,于十四、十五日,杀牛、羊、猪等牺牲,在新邑立庙祭地。又过了七天,周公向各诸侯国民和殷民颁布命令,之后命令殷民开始大举动工,经过八九个月的兴建,年底成周城便告建成。周成王七年(公元前1037年),周王朝苦心营建的洛邑宣告竣工,随即就以"四方入贡道里均"为由,决定以洛邑为新都,史称"新邑",颁布《召诰》、《洛诰》,并为此举行盛大的诸侯集会。这是周成王即位以后第一次会盟诸侯,在周朝的历史上也是第一次,各方诸侯以其方物进献王室。史载,这场检阅诸侯的盛会规模盛大。成周朝会诸侯,坛上挂着红帐子,用黑羽毛作装饰。天子成王面朝南方,冠冕上没有垂珠,朝服八彩色,腰间插着大圭。唐叔、郇叔在左,周公、太公望在右,都有冠冕,也没有垂珠,朝服七彩色,都腰插笏板,依傍天子站在坛上。周成王继位时年幼,由周公旦辅政,平定三监之乱。 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还命周公东征、编写礼乐,加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公元前1021年,周成王驾崩,享年35岁。
    也就是说周成王继周武王(约前1087年—前1043年)被立时至崩时在位只有22年,除去周辅政七年,实15年也,在这十五年间,泰山之地属周公,太公共治之地,大会诸侯的记载从来没出现在泰山之方,何会来“周成王封泰山,禅云云”的传说也?不解,甚是不解~~~
    再联想到管仲爷爷的爷爷,传闻为周穆王,周穆王西游之事,想来管子也应该有所耳闻,然而在他的著作中却没半点影子,唉,这又得引出《穆天子传》的真伪来啦,,,
    《穆天子传》。又名《周王传》﹑《周穆王游行记》。出土时间,文献记载不一。王隐《晋书》有太康元年(280)和太康二年(281)两种说法。苟勖《穆天子传序》作太康二年(281)。苟氏曾参加是书的整理,故其“太康二年”的说法近是。),汲县(今河南省卫辉市)人不凖盗发战国魏襄王(一作魏安厘王)墓,遂出土几十车先秦竹简古籍,世称《汲冢书》。《晋书?束皙传》说:“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凖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厘王墓冢,得竹书数十车。……《穆天子传》五篇,言周穆王游丵 行四海,见帝台西王母。图诗一篇,画赞之属也;又杂书十九篇,《周食田法》、《周书论楚事》、《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大凡七十五篇,七篇简书折坏,不识名题。”
    《穆天子传》序一曰:《穆天子传》出汲冢。晋荀勖校定为六卷,有序。言其事虽不典,其文甚古,颇可观览。予考书序,称穆王享国百年,耄荒。太史公记穆王宾西王母事,与诸传说所载多合。则此书盖备记一时之详,不可厚诬也。春秋之时,诸侯各有国史,多厖杂之言。下逮战国,王迹熄而圣言湮,处士横议而异端起,人人家自为说,求其欲不厖,其可得乎?其书纪王与七萃之士,巡行天下,然则徒卫简而徵求寡矣!非有如秦汉之千骑万乘空国而出也。王之自数其过,及七萃之规,未闻以为迕也。登群玉山,命邢侯攻玉,而不受其牢,是先王恤民之法,未尝不行。至遇雨雪,士皆使休,独王之八骏起腾以先待辄旬日,然后复发去,是非督令致期也。其承成康熙洽这馀,百姓晏然,虽以徐偃王之力行仁义,不足以为倡而摇天下,以知非有暴行虐政。而君子犹以王为获没於祗宫为深幸,足以见人心之危之如此也。是岂可效哉!是岂可效哉!存其书者固可以览其古,徵其事者又安可不考其是非欤?南台都事海岱刘贞庭幹旧藏是书,惧其无传,暇日稍加雠校讹舛,命金陵学官重刊,与博雅之士共之,谂予题其篇端云。时至正十年,岁在庚寅,春二月二十七日壬子。北岳王渐玄翰序。
    《穆天子传》序二曰:古文穆天子传者,太康二年,汲县不准盗发古冢所得书也。皆竹简素丝编,以臣勖前所考定古尺,度其简,长二尺四寸,以墨书,一简四十字。汲者,战国时魏地也。案所得《纪年》,盖魏惠成王子,令王之冢也,于《世本》,盖襄王也。案《史记》六国年表,自令王二十一年至秦始皇三十四年燔书之岁,八十六年。及至太康二年初得此书,凡五百七十九年。其书言周穆王游行之事,《春秋左氏传》曰:“穆王欲肆其心,周行於天下,将皆使有车辙马迹焉。”此书所载,则其事也。王好巡守,得盗骊騄耳之乘,造父为御,以观四荒。北绝流沙,西登昆仑,见西王母,与太史公记同。汲郡收书不谨,多毁落残缺。虽其言不典,皆是古书,颇可观览。谨以二尺黄纸写上,请事平,以本简书及所新写,并付秘书缮写,藏之中经,副在三阁。谨序。侍中中书监光禄大夫济北侯臣荀勖撰。
    由此可见,《汲冢书》是于晋代出土后,经苟勖、和峤、束皙等人奉诏撰次编校,改为隶书,写为定本的。《汲冢书》出土时为“漆书皆科斗字,初发冢者烧策照取宝物,及官收之,多烬简断札,文既残缺,不复诠次。”,晋代学者在对该书进行整理过程中,对于不能辨认的文字,即以空格阙如。晋代学者郭璞曾较早为《穆天子传》作注。我们现今读的《穆天子传》,就是郭璞所注的《穆天子传》。
    《穆天子传》以日月为序,详细记载了周穆王(约公元前九世纪)率领七萃之士﹐驾上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骅骝﹑绿耳等骏马,由造父赶车,驾八骏从宗周出发经由河宗﹑再由伯夭作向导,由阳纡之山至赤水之阳﹑升昆仑之丘行封雷之葬,再又上舂山、游群玉山等地,行程九万里,到西王母邦会见西王母,又至于西北大旷原后返回宗周的西游纪事。
    《穆天子传》有别于《左传》的历史传记体裁,以日月为序,虽名为传,实属编年,是以周穆王的活动为中心的实录性散文。周穆王西游的故事在《春秋左氏传》、《竹书纪年》、《史记》中均有记载。《左传·昭公十二年》曰:“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于天下,将皆使有车辙马迹焉。”,《竹书纪年》云:“穆王十七年,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史记?周本记》记:“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先王燿德不观兵。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是故周文公之颂曰:‘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先王之於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脩之,使之务利而辟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於戎狄之间。不敢怠业,时序其德,遵脩其绪,脩其训典,朝夕恪勤,守以敦笃,奉以忠信。奕世载德,不忝前人。至于文王、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无不欣喜。商王帝辛大恶于民,庶民不忍,䜣载武王,以致戎于商牧。是故先王非务武也,劝恤民隐而除其害也。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翟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顺祀也,有不祭则脩意,有不祀则脩言,有不享则脩文,有不贡则脩名,有不王则脩德,序成而有不至则脩刑。於是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於是有刑罚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有威让之命,有文告之辞。布令陈辞而有不至,则增脩於德,无勤民於远。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今自大毕、伯士之终也,犬戎氏以其职来王,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吾闻犬戎树敦,率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王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
    不光是这三典记有此事,《列子?周穆王》亦载:“穆王不恤国是,不乐臣妾,肆意远游,命驾八骏之乘……遂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瑶,王和之,其辞哀焉。”,屈原《天问》中也言:“穆王巧#夫何周流?环理天下夫何索求?”。今学者常征明确指出:“《穆天子传》者,西晋所出汲冢周书也,非晋人伪造,非汉人伪文,亦非战国时人作”,而是“身髓周穆王征巡四海的周史官作的先秦古籍之—”。
    由此看来,《穆天子传》原名为《周王游行》,民间有传本,似乎可避伪书之嫌了。
    @酒鬼醉客 2016-05-25 13:49:36
    《穆天子传》以日月为序,详细记载了周穆王(约公元前九世纪)率领七萃之士﹐驾上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骅骝﹑绿耳等骏马,由造父赶车,驾八骏从宗周出发经由河宗﹑再由伯夭作向导,由阳纡之山至赤水之阳﹑升昆仑之丘行封雷之葬,再又上舂山、游群玉山等地,行程九万里,到西王母邦会见西王母,又至于西北大旷原后返回宗周的西游纪事。
    《穆天子传》有别于《左传》的 历史 传记体裁,以日月为序,......
    -----------------------------
    @天山一枝花 2016-05-25 16:58:58
    楼主大才,竹书纪年,有伪书之说,楼主如何看待?
    -----------------------------
    如果将它视为春秋战国时的“伪书”,酒鬼不敢言也,如果将它视为魏晋时后的“伪书”,酒鬼认为绝无此可能,《穆天子传》序二己道岀了《汲冢书》的来源,又有《晋书?束皙传》证明:“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凖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厘王墓冢,得竹书数十车。……《穆天子传》五篇,言周穆王游丵 行四海,见帝台西王母。图诗一篇,画赞之属也;又杂书十九篇,《周食田法》、《周书论楚事》、《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大凡七十五篇,七篇简书折坏,不识名题。”,魏晋时后古人真是吃饱了,编那么多伪书出来,真是闲得慌么?哈哈,据说汲县人不凖盗发战国魏襄王墓,遂出土的是几十车先秦竹简古籍哟,,,
    然而,自唐宋以来,历代许多学者对于《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的远游行程抱怀疑态度,对《穆天子传》的可靠性提出质疑。清代学者姚际恒是力主《穆天子传》为伪书的代表。经过考证,他认为《穆天子传》源出《左传》、《史记》,多用《山海经》语,体例则类似起居注,应当是汉朝以后好事者的伪作。一些疑古派文献学者,则进一步断定其为晋人的伪造。法国学者沙畹,甚至以为"穆天子;并非指周穆王,而是指秦穆公,故《穆天子传》与《山海经》一样,属于荒诞之书,毫无史料价值。而当今学者常征却又力主《穆天子传》非伪书,他在1977年完成了《穆天子传新注》一书,力证其书不伪,并且明确指出:“《穆天子传》者,西晋所出汲冢周书也,非晋人伪造,非汉人伪文,亦非战国时人作”,而是“身髓周穆王征巡四海的周史官作的先秦古籍之—”,可见这桩公案并没有了结。
    周穆王游历到西域是否真实?一种意见认为,周穆王原是个雄心勃勃的旅行家,有史载为证.《左传》谓其"欲肆其心,周行天下",而使天下的道路都印上自己的车辙,马迹,《史记秦本纪》说,造父善御,得八骏,穆王使驾而西巡狩…….《赵世家》又进一步说:"见西王母,乐之,忘归."可见《穆天子传》的故事绝非无本之木,周穆王之西游,正是西周盛时影响波及西域的反映,近人断其为小说,伪书,岂非数典忘祖乎!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中原与西域的交通,是汉武帝时张骞历经千辛万苦才开辟出来的,西周时代,无论是道路,交通工具,还是边疆的民族关系等等,都无法使这位穆天子到达荒远的西域.司马迁记穆王西巡狩事于《秦本纪》和《赵世家》,而独于穆王自家的《周本纪》中却只字不提,这恐怕不是无意的疏漏。
    酒鬼个人意见倾向于前者,认为周穆王西巡的游历是真实的,因为《竹书纪年》将这一历事记得清清楚楚:“十二年,毛公班、井公利、逢公固帅师从王伐犬戎。冬十月,王北巡狩,遂征犬戎。十三年春,祭公帅师从王西征,次于阳纡。秋七月,西戎来宾。徐戎侵洛。冬十月,造父御王,入于宗周。十四年,王帅楚子伐徐戎,克之。夏四月,王畋于军丘。五月,作范宫。秋九月,翟人侵毕。冬,蒐于萍泽。作虎牢。十五年春正月,留昆氏来宾。作重璧台。冬,王观于盐泽。十六年,霍侯旧薨。王命造父封于赵。十七年,王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其年,西王母来朝,宾于昭宫。秋八月,迁戎于太原。王北征,行流沙千里,积羽千里。征犬戎,取其五王以东。西征,至于青鸟所解。西征还履天下,亿有九万里。”,且又能与 《列子?汤问》中的:“周穆王西巡狩,越崑■,不至弇山。返还,未及中国,道有献工人名偃师,~~~周穆王大征西戎,西戎献锟■之剑,火浣之布。其剑长尺有咫,练钢赤刃,用之切玉如切泥焉。~~~”,《列子?周穆王》中的:“穆王不恤国是,不乐臣妾,肆意远游,命驾八骏之乘……遂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瑶,王和之,其辞哀焉。”《春秋左氏传》中的:“穆王欲肆其心,周行於天下,将皆使有车辙马迹焉。”,这些记载相合,况在张骞未开辟出通西域的“河西走廊”道前,难不成华夏就没有通西域的道么?非也,《尚书?禹贡》中的:“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泾属渭汭,漆沮既从,沣水攸同。荆、岐既旅,终南、惇物,至于鸟鼠。原隰厎绩。至于猪野。三危既宅,三苗丕叙。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厥赋中下。厥贡惟球、琳、琅玕。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这则记录就早已暗示有“道”通“西域”也,不然何以得“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
    为什么会有很多学者会周穆王的远游行程抱怀疑态度呢?这得怪汉武帝\乱点昆仑谱,他将昆仑草率地定在新疆和田后,很多学者都上了他的当,认为古之昆仑应该在新疆葱岭一带,那么西王母邦就应该还在和田之西,周穆王巡游到那么远的地方,确实是件不可能的事儿,当然会引起怀疑,毫不奇怪,如他们知“昆仑”就在现今青海境内,西王母邦在青海与新疆交界一带,酒鬼相信,很多学者都不会怀疑也~~~
    扯远啦,还是扯回到管子的“封禅书”上来吧,酒鬼不管管仲是周穆王之后,还是有人认为的管叔之后,反正管仲姬姓这一点是定论了的,酒鬼奇怪的是作为姬姓周王族后人,在他的《管子》一典中,却没有找到所记周穆王西游上昆仑行封隆之事的半点记录,反倒是在他的《管子?轻重丁第八十三》中的右菁茅谋:桓公曰:“天子之养不足,号令赋于天下则不信诸侯,为此有道乎?”管子对曰:“江淮之间有一茅而三脊母至其本,名之曰菁茅。请使天子之吏环封而守之。夫天子则封于太山、禅于梁父。号令天下诸侯曰:‘诸从天子封于太山、禅于梁父者,必抱菁茅一束以为禅籍。不如令者不得从。’”天子下诸侯载其黄金。争秩而走,江淮之菁茅坐长而十倍,其贾一柬而百金。故天子三日即位,天下之金四流而归周若流水。故周天子七年不求贺献者,菁茅之谋也。这则文献中,酒鬼发现“封于太山、禅于梁父。”成了“找钱”的谋策,难道这就是泰山封禅一说之始?由于《管子?封禅书》已失,酒鬼己无从知晓,故暂且疑之吧~~~
    再来看《史记?封禅书》中的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的这句话,管仲是怎么知道“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的?他怎么只记者只有十有二焉?又为什么在《管子?轻重丁第八十三》中的右菁茅谋中所记的是:“诸从天子封于太山、禅于梁父者,”?酒鬼并不怀疑在齐桓公时代,已经有了很流行的封禅说法,但封禅的说法应是“封于太山,禅于梁父。”所以才有齐桓公要封禅而管仲阻拦的故事。显然在这个《史记?封禅书》中“泰山封禅”的记述有疑点。
    @酒鬼醉客 2016-05-25 13:49:36
    《穆天子传》以日月为序,详细记载了周穆王(约公元前九世纪)率领七萃之士﹐驾上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骅骝﹑绿耳等骏马,由造父赶车,驾八骏从宗周出发经由河宗﹑再由伯夭作向导,由阳纡之山至赤水之阳﹑升昆仑之丘行封雷之葬,再又上舂山、游群玉山等地,行程九万里,到西王母邦会见西王母,又至于西北大旷原后返回宗周的西游纪事。
    《穆天子传》有别于《左传》的 历史 传记体裁,以日月为序,......
    -----------------------------
    @隐龙先生 2016-05-26 12:57:43
    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我更重视这句话,在《韩非子.显学》中曾记载虞夏两千矣。在《左传》中甚至有虞朝的15个王号,这似乎说明舜所有的虞朝,是个寿命很长的朝代,且在夏之前。
    虞夏两千矣,我认为有两种说法:
    1.虞夏两朝加起来两千年,那夏朝是470余年,虞朝则长达1500多年。这种说法不太可能。
    2.虞夏到韩非子时代两千年,韩非子是西元前280-233年,这样算来虞夏在西元前2280-2233年之间,夏的建立在......
    -----------------------------
    先生,酒鬼也认为王树民先生"有虞氏绝非只有一代五十年"的观点,完全可以成立。《韩非子?显学》说"虞夏二千余年",也完全正确,因为有虞氏,传说为黄帝子昌意一族,如果从昌意算起至夏桀时,酒鬼认为二千余年也应该有吧,《史记?五帝本纪》:"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根据《国语》、《左传》等史料记载,可以列出有虞氏的世系有:幕、穷蝉、敬康、句芒、虫乔牛、瞽瞍、舜、商均、虞思、箕伯、直柄、虞遂、伯戏、虞阏父、胡公满等15个名号。也有一说虞幕(简称"幕",即穷蝉) 。另据《容成氏》记载,有虞(尧的前任)是位贤明的部落首领,其德不在尧、舜之下。他的治国方略是"不赏不罚,不刑不杀"。《慎子》记载,"孔子云:有虞氏不赏不罚,夏后氏赏而不罚,殷人罚而不赏,周人赏且罚。"或许记载的有虞而非帝舜。
    酒鬼读《山海经》,也发现个奇怪现象,《南次三经》之首就曰“天虞之山”,又东五百里曰“祷过之山”,《南次二经》中有“尧光之山”,《中次八经》中有“大尧之山”,《 中次十二经》中有“尧山”,且在《海外南经》《大荒南经》中均记有帝尧、帝喾之葬,而《海内南经》《大荒南经》《海内经》均记有帝舜之葬,这些记载均与南方有关,难不成尧帝也跟有虞氏有关联?传说颛顼生六子:穷蝉、鲧曾、古蜀王、称、魍魉、梼杌。其中鲧曾、古蜀王、祷杌也都跟南方有关,又传说尧为喾之孙,这两人之葬在《山海经》中均在南方,难解也~~~
    那么,是谁开始封禅泰山呢?《史记?封禅书》中引用了管仲劝说齐桓公的话,因为齐桓公自认功劳很大,想要封禅泰山。管仲回答说古代封泰山禅梁父者共有七十二位,而他所能记得的只有十二位,无怀氏、伏羲、神农、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商汤和周成王。管仲的观点是,这些封禅泰山的都是天子,“皆受命然后得封禅”。那么管仲所说十二次封禅泰山最后一位,就是“周成王”。 《史记?封禅书》又说:“诗云纣在位,文王受命,政不及泰山。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宁而崩。爰周德之洽维成王,成王之封禅则近之矣”。近之矣,是认为周成王封禅泰山之说与事实比较接近,也没有完全肯定周成王为泰山封禅的创始人。也没绝对认为周成王进行过泰山封禅。《史记?封禅书》在记录秦穆公的种种祭祀活动之后又写到:“其后百有余年,而孔子论述六艺,传略言易姓而王,封泰山禅乎梁父者七十余王矣,其俎豆之礼不章,盖难言之”。 这就是说在齐桓公时代,已经有了很流行的“封于太山,禅于梁父” 的说法,所以才有齐桓公称霸后想要封禅而管仲阻拦的故事。这种“封于太山,禅于梁父”的说法又来源于何处?又得疑之也~~~
    《礼记?王制》曰:“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其疆内名山大川”。《左传?隐公八年》云:“郑伯请释泰山之祀,而祀周公” 从中可看出,周天子和鲁国国君都有资格祭祀泰山。然而查遍古典,除《史记?封禅书》中记有周成王封禅泰山的记载外,酒鬼还未查到在其它战国典籍中有周成王封禅泰山的记录,就连《竹书纪年》中也没有记载,只查到“夏六月,鲁大禘于周公庙。”岂不怪哉?《史记?封禅书》记载历代帝王祭祀泰山,是从舜开始的,比西周更早。但那只是祭祀,不是封禅,而且是五岳编祭,礼仪“皆如岱宗之礼”。封禅,是不同于祭祀的,虽然也属于祭祀,但是规格远远高于一般祭祀,是所有祭祀典礼中的最高级。不仅一般诸侯没有资格,即使是天子,不是特别成功者也没有资格,简单地说封禅是帝王最高的祭祀天地礼典。这么特重要的事,怎么会查不到周成王泰山封禅的记载呢?难不是此事真没发生过?也难怪西晋袁准会发出:“夫洛阳者,天地之所合;嵩高者,六合之中也。今处天地之中,而告于嵩高可也,奚必于太山?”这样的疑问来。
    泰山,何以成为封禅的圣地?现今许多学者多认为,封禅理论主要来自山东半岛,儒生和方士都是积极主张者,而泰山在齐鲁大地的崇高地位因此确定。自然的原因也是泰山的高耸,确实强于他山。泰山属于鲁国,而鲁国是周公的封地。周公不仅是鲁国文化的奠基人,更是西周文化的代言人。周公有功于周朝,而周公的制礼作乐正是周文化的代表,“敬德保民”正是周公思想的精华所在。西周以小邦取代大国殷商,如何治理天下,是周初的当务之急。周公用敬德保民、制礼作乐取代殷商的天命观,正式划开了商周历史的分水岭。在春秋战国时,鲁国人孔丘将周公制礼作乐之德,推崇到了极至。言:“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甚矣吾衰也,久矣吴不复梦见周公。”,“子孙若以行之而取法,则有周公之典在。”这使酒鬼想到了太史公《史记?封禅书》中的:““其后百有余年,而孔子论述六蓺,传略言易姓而王,封泰山禅乎梁父者七十余王矣,其俎豆之礼不章,盖难言之。”这句话,难道这个“泰山封禅”学说真与孔子有关?
    @酒鬼醉客 2016-05-26 21:10:10
    -----------------------------
    @水淡淡2013 2016-05-26 21:34:26
    友邦又来惊诧了。看见酒鬼提到《穆天子传》,想问下您:
    您觉得《传》里的“西王母”,是人?是神?
    -----------------------------
    癸亥,至于西王母之邦。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好献锦组百纯,□组三百纯。西王母再拜受之。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丘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西王母又为天子吟曰:徂彼西土,爰居其野。虎豹为群,於鹊与处。嘉命不迁,我惟帝女。彼何世民,又将去子。吹笙鼓簧,中心翱翔。世民之子,惟天之望。天子遂驱升于弇山,乃纪丌迹于弇山之石而树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
    小伙子,您觉得《传》中描写的西王母邦的“西王母”,是人还是神?
    @匹夫无双1974 2016-05-26 23:39:05
    @酒鬼醉客 昆仑虚是不是共工撞到的那个天柱或不周山崩塌后形成的?就是整个青藏高原及周边?这两年有确定青藏高原下有巨大的水空间,才达木盆地是其中一处塌陷形成的。超震撼!颠覆以前所谓的科学。
    -----------------------------
    酒鬼个人认为,“帝之下都”与“昆仑之虚”,虽同指一个地方,但前者指的是遗留,后者指的是遗址,在古文中,且是加上了个“墟”字而非“虚”字,故,“昆仑之墟”并非崩塌后形成的空虚。传说中的“共工怒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缺。”,只是描写的一次或许是“地球大灾难”的灾难结果,也许正是因为那记“大灾难”,导致“帝之下都”变为了“昆仑废墟”,后在大禹治水时才又发现了它。所以昆仑之虚不可能涉及到整个青藏高原及周边。在《山海经·海内西经》中己明确了它的方位及面积,“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
    至于您言到的青藏高原下有巨大的水空间,现今还在论证中,酒鬼不敢多言也,至于昆仑之虚地下是否有更多秘密,酒鬼亦不敢言也,因为《山海经》中,没有记述地下的事,只记了地表的事,酒鬼不得而知,故向您致歉!
    @酒鬼醉客 2016-05-26 21:10:10
    -----------------------------
    @水淡淡2013 2016-05-26 21:34:26
    友邦又来惊诧了。看见酒鬼提到《穆天子传》,想问下您:
    您觉得《传》里的“西王母”,是人?是神?
    -----------------------------
    @酒鬼醉客 2016-05-27 07:51:50
    癸亥,至于西王母之邦。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好献锦组百纯,□组三百纯。西王母再拜受之。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丘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西王母又为天子吟曰:徂彼西土,爰居其野。虎豹为群,於鹊与处。嘉命不迁,我惟帝女。彼何世民,......
    -----------------------------
    @水淡淡2013 2016-05-27 08:02:43
    您不答,我也不答
    -----------------------------
    酒鬼己答,您为何不答?
    @坚韧耐烦 2016-05-27 08:15:09
    顶
    -----------------------------
    谢!
    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鲁国也陷入同样的混乱。孔子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孔子是周公思想的继承人,更是儒家的创始人。孟子言“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就说明孔子虽有可能不是“泰山封禅”说的创始人,但起码也是“泰山封禅”理论的支持者。或许“泰山封禅”理论,很有可能就是在孔子的加工之后,才成为更流行的理论观点。
    《史记?封禅书》中的“其后百有余年,而孔子论述六蓺,传略言易姓而王,封泰山禅乎梁父者七十余王矣,其俎豆之礼不章,盖难言之”。这一记述,说明《史记?封禅书》里讲述的应该是孔子的主张:“其後百有馀年,而孔子论述六,传略言易姓而王,封泰山禅乎梁父者七十馀王矣,其俎豆之礼不章,盖难言之。或问禘之说,孔子曰:“不知。知禘之说,其於天下也视其掌。”诗云纣在位,文王受命,政不及泰山。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宁而崩。爰周德之洽维成王,成王之封禅则近之矣。及後陪臣执政,季氏旅於泰山,仲尼讥之。”此段翻译成白话文,大意就是:此后过了一百多年,有孔子论述六艺。书传中曾简略地记述说天下改姓而出现的新王,封泰山禅梁父的有七十多人,而孔子论述中却看不到有关封禅的俎豆之礼,大约是难以记述的缘故。曾有人问及有关谛祭的事,孔子说:“不知道。倘若知道谛祭的事,对天下任何事都如同观察自己的掌文一样明白了。”按《诗经》所说纣王在位,文王受天命后,政事中没有封泰山的事。武王于灭殷以后二年,天下尚未安宁而死。所以周朝惟有到成王时才说得上德政融洽,成王要封泰山才接近于合乎道理。然而,此后诸侯各国陪臣执政,鲁国季氏旅祭于泰山,孔子曾嘲笑这种事。
    @匹夫无双1974 2016-05-26 23:39:05
    @酒鬼醉客 昆仑虚是不是共工撞到的那个天柱或不周山崩塌后形成的?就是整个青藏高原及周边?这两年有确定青藏高原下有巨大的水空间,才达木盆地是其中一处塌陷形成的。超震撼!颠覆以前所谓的科学。
    -----------------------------
    @天山一枝花 2016-05-27 12:24:35
    求个链接,谢了。
    -----------------------------
    青藏高原或是空心 地下存在一个巨型地下世界-搜狐 http://mt.sohu.com/20150703/n416138263.shtml
    @酒鬼醉客 2016-05-25 13:49:36
    《穆天子传》以日月为序,详细记载了周穆王(约公元前九世纪)率领七萃之士﹐驾上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骅骝﹑绿耳等骏马,由造父赶车,驾八骏从宗周出发经由河宗﹑再由伯夭作向导,由阳纡之山至赤水之阳﹑升昆仑之丘行封雷之葬,再又上舂山、游群玉山等地,行程九万里,到西王母邦会见西王母,又至于西北大旷原后返回宗周的西游纪事。
    《穆天子传》有别于《左传》的 历史 传记体裁,以日月为序,......
    -----------------------------
    @隐龙先生 2016-05-26 12:57:43
    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我更重视这句话,在《韩非子.显学》中曾记载虞夏两千矣。在《左传》中甚至有虞朝的15个王号,这似乎说明舜所有的虞朝,是个寿命很长的朝代,且在夏之前。
    虞夏两千矣,我认为有两种说法:
    1.虞夏两朝加起来两千年,那夏朝是470余年,虞朝则长达1500多年。这种说法不太可能。
    2.虞夏到韩非子时代两千年,韩非子是西元前280-233年,这样算来虞夏在西元前2280-2233年之间,夏的建立在......
    -----------------------------
    @酒鬼醉客 2016-05-26 15:34:22
    先生,酒鬼也认为王树民先生"有虞氏绝非只有一代五十年"的观点,完全可以成立。《韩非子?显学》说"虞夏二千余年",也完全正确,因为有虞氏,传说为黄帝子昌意一族,如果从昌意算起至夏桀时,酒鬼认为二千余年也应该有吧,《史记?五帝本纪》:"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根据......
    -----------------------------
    @隐龙先生 2016-05-27 12:42:41
    有个细节:南方以凤为崇拜,北方以龙为图腾,龙凤呈祥似指南北方文化交融合流。西方的周人兴盛周朝的标志象征就是:凤鸣岐山。
    直到孙权在南方建立东吴,还说:大江之中,黄龙屡现,武昌城中,凤凰来仪。
    而北方濮阳西水坡发现的6500年前的墓葬,则是龙与虎为形,河南也有7000年前石龙痕迹,几乎没有凤鸟之类。
    -----------------------------
    嗯,同样在《南次三经》中,“祷过之山”之后就是“丹穴之山”,“凤皇”鸟名著得最为详细,又据《吕梁碑》载,舜祖幕。幕即虞幕,为有虞氏之始祖。《郑语》说:“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物生者也。”所谓“能听协风”,即是能使鸟夷各族的风部落听从指挥,意思是说幕是鸟夷联盟部落的大部落长。《山海经·大荒南经》说舜时:“爰有歌之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尚书·皋陶谟》说“萧韶九成,凤凰来仪。”《宋书·符瑞态》说:“舜即帝位, 英生于阶,凤凰巢于庭。”《洛书·灵准听》说:“舜受终,凤凰仪,黄龙感。”《法苑珠林》卷六二引《刘孝子传》云:“舜父夜卧,梦见一凤凰,自名为鸡,口衔米以补己,言鸡为子孙,视之,凤凰。《黄帝梦书》言之,此子孙当有贵者,舜占犹也。”《拾遗记》则载:“舜葬苍梧之野,有鸟如雀,丹州而来,吐五色之气,氤氲如云,名曰凭霄雀,能群飞衔土成邱坟,此鸟能反形变色,集于俊林之上,在木则为禽,行地则为兽,变化无常。”
    这些种种记载,均说明有虞氏应是以“凤鸟”为图腾的氏族,地盘应该在南方。
    @匹夫无双1974 2016-05-26 23:39:05
    @酒鬼醉客 昆仑虚是不是共工撞到的那个天柱或不周山崩塌后形成的?就是整个青藏高原及周边?这两年有确定青藏高原下有巨大的水空间,才达木盆地是其中一处塌陷形成的。超震撼!颠覆以前所谓的科学。
    -----------------------------
    @天山一枝花 2016-05-27 12:24:35
    求个链接,谢了。
    -----------------------------
    再给您个键接,可信度自儿判决。探测发现,青藏高原下存在神秘地下空间_安住菩提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302b460102ebl2.html
    问题钻出来了,管仲(公元前719- 公元前645年),孔丘(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按理说在管仲死后这百余年间,《管子?封禅篇》应该还没遗失,为什么同为齐鲁大地上的孔子,在他的著作中,却看不到有关封禅的俎豆之礼?曾有人问及有关封禅谛祭的事,孔子却说:“不知道。倘若知道谛祭的事,对天下任何事都如同观察自己的掌文一样明白了。”,而当鲁国季氏旅祭于泰山时,孔子却又要嘲笑这种事?认为季氏如同“八佾舞于庭”一样,都是非礼之举。这是为了什么?太史公又是从什么典籍中得知管仲的《封禅书》中“封于太山,禅于梁父。”的“太山”就是泰山???《诗经》有言:“泰山岩岩,鲁邦所瞻”。 然而《公羊传》却曰: 鲁郊非礼也。鲁郊何以非礼?天子祭天,诸侯祭土。天子有方望之事,无所不通。诸侯山川有不在其封内者,则不祭也。曷为或言免牲?或言免牛?免牲,礼也,免牛,非礼也。免牛何以非礼?伤者曰牛。三望者何?望祭也。然则曷祭?祭泰山河海。曷为祭泰山河海?山川有能润于百里者,天子秩而祭之。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唯泰山尔。河海润于千里。犹者何?通可以已也。何以书?讥不郊而望祭也。其中“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唯泰山尔。”显然不合地理常识,“不到一早晨就能形成大雨普降天下的名山,只有泰山罢了。”这只是站在鲁邦的角度上,看天下的,“不到一早晨就能形成大雨普降天下的名山”比泰山高得多大得多的名山,比比皆是,能够“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 又何只唯泰山尔?看来将管仲的“封于太山、禅于梁父”的说法,改为“封于泰山,禅于梁父”的说法,确系来自山东半岛,儒生和方士们也。
    再来看太史公的《史记?封禅书》中描写秦始皇泰山封禅这段:即帝位三年,东巡郡县,祠驺峄山,颂秦功业。於是徵从齐鲁之儒生博士七十人,至乎泰山下。诸儒生或议曰:“古者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埽地而祭,席用菹秸,言其易遵也。”始皇闻此议各乖异,难施用,由此绌儒生。而遂除车道,上自泰山阳至巅,立石颂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也。从阴道下,禅於梁父。其礼颇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祕之,世不得而记也。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即帝位的第三的年,往东方去巡视各郡县,在驺县峄山立祠祭祀,歌颂秦朝的功德事业。于是征发齐鲁的儒生、博士七十人为随从,来到泰山下。秦始皇率领文武大臣及儒生博士70人,到泰山去举行封禅大典。由于长期不举行这种活动,大臣们都不知道仪式该怎样进行,于是秦始皇把儒生召来询问。儒生们众说纷纭。众儒生有的建议说:"古时候封禅,乘坐用蒲草包裹车轮的车子,是怕伤害了山上的土石草木;把地面打扫一下,就作为祭祀场地,席子用草、禾稽编成,是由于容易办到、易于遵行的缘故。"秦始皇听到这些议论各不相同,而且与情理不合,难以实施,便斥退儒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而命人修理、打扫行车道路,自阳坡登上泰山的顶峰,立石碑歌颂秦始皇的功德,表明他应该封禅的道理。从阴坡下山,在梁父山禅祭地神。封禅的仪式有许多是采用在雍城祭祀上帝所用的仪式,而所封所藏都秘而不宣,世人无法知晓并记录下来。
    这更是难解,秦国起源于关中,而关中不乏名山。就海拔高度而言,华山2154.9米,太白山顶峰3767米,而泰山不过1532.7米。为什么秦始皇不远千里,费尽周折地封禅泰山呢?作为大统一秦帝国的帝王,或许他是要想表达对“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信念?也许为了让东方臣民感受到始皇帝的亲民?这个酒鬼可揣度不到,但不管封禅泰山有多少复杂因素,却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东方儒家关于封禅泰山理论和文化,不管是语焉不详的传说还是相互矛盾的故事,都是在证明一种强大的思想文化传统的存在。即使很多细节都无法证明,即使所有礼仪都无法施行,但是,要封禅就只能到泰山。其他的名山大川都可以祭祀,但那只能叫做祭祀,不能叫做封禅。面对传统,不可一世的始皇帝王也只能低头妥协。这又是为什么呢?
    @酒鬼醉客 2016-05-27 20:58:25
    再来看太史公的《史记?封禅书》中描写秦始皇泰山封禅这段:即帝位三年,东巡郡县,祠驺峄山,颂秦功业。於是徵从齐鲁之儒生博士七十人,至乎泰山下。诸儒生或议曰:“古者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埽地而祭,席用菹秸,言其易遵也。”始皇闻此议各乖异,难施用,由此绌儒生。而遂除车道,上自泰山阳至巅,立石颂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也。从阴道下,禅於梁父。其礼颇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祕之,世不得而记也......
    -----------------------------
    @隐龙先生 2016-05-27 23:30:56
    需要指出的的是秦人祖先本是东夷部落,上古西迁至陕甘一带,遂成为西戎。封禅泰山或许与伏羲即太昊有关系。
    -----------------------------
    酒鬼不这么看,秦的祖先来源于东夷一说,主要来自于伯益的传说,相传伯益,一作伯翳、柏益,又称大费,皋陶的儿子,嬴姓。他是梁氏、徐氏、黄氏、江氏、赵氏、马氏、葛氏、裴氏与秦朝王室之祖;皋陶又作咎陶、咎繇,亦作"皐陶"、"皋繇"或"皐繇",传说他是黄帝次子昌意的后裔,是颛顼的第七个儿子,舜帝赐皋陶为嬴姓,名聩。封地今安徽六安,早期东夷部落的首领。又相传,伯益也为《山海经》作者之一,由于伯益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赐予黑色的旗旒,并赐为嬴姓,又将其女儿赐伯益为妻。禹本来要按照禅让制传位给皋陶,皋陶早亡,就决定传给皋陶子伯益。但四方诸侯比较属意禹之子启,于是益禅让予启后隐居到箕山南麓。也就是说他又回到了安徽一带,他只能算九夷中的一夷。他曾参与了大禹的治水功业,而又与大禹等作了《山海经》,那么他或他的后裔们就应该知道泰山在天下诸山中,应该是微不足道的,故,泰山崇拜,不应始于那时。
    至于封禅泰山或许与伏羲即太昊有关系。酒鬼更不能苟同,相传伏羲生于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 ,徙治陈仓,定都于陈宛丘(今河南淮阳),大洪水后与女娲昆仑山相合,人类从此得以延续。没足迹踏上泰山的传说,就算太昊要封禅也应在昆仑山上封禅,不应在海拨只有1500多米的泰山封禅。故,酒鬼疑之也。酒鬼倒是在太史公的《封禅书》中,注意到一个细结,秦始皇“即帝位三年,东巡郡县,祠驺峄山,颂秦功业。於是徵从齐鲁之儒生博士七十人,至乎泰山下。”,秦赢政此次出巡的目的就是“祠驺峄山,颂秦功业。”,或许就是为了向祖先伯益等禀报他的丰功伟绩,目的地应该是“驺峄山”,但为什么会“于是徵从齐鲁之儒生博士七十人,至乎泰山下。”,这是不是说在祠驺峰山时,齐鲁之儒生博士们给秦赢政了封禅泰山的建议,所以才“於是徵从齐鲁之儒生博士七十人,至乎泰山下。”,然而到了泰山,众齐鲁之儒生博士们,又说不出该怎么举行封禅典礼的章法来,众说纷纭,秦始皇便“闻此议各乖异,难施用,由此绌儒生。而遂除车道,上自泰山阳至巅,立石颂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也。从阴道下,禅於梁父。其礼颇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祕之,世不得而记也。”,当然,这只是酒鬼的揣测也~~~
    @酒鬼醉客 2016-05-25 13:49:36
    《穆天子传》以日月为序,详细记载了周穆王(约公元前九世纪)率领七萃之士﹐驾上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骅骝﹑绿耳等骏马,由造父赶车,驾八骏从宗周出发经由河宗﹑再由伯夭作向导,由阳纡之山至赤水之阳﹑升昆仑之丘行封雷之葬,再又上舂山、游群玉山等地,行程九万里,到西王母邦会见西王母,又至于西北大旷原后返回宗周的西游纪事。
    《穆天子传》有别于《左传》的 历史 传记体裁,以日月为序,......
    -----------------------------
    @隐龙先生 2016-05-26 12:57:43
    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我更重视这句话,在《韩非子.显学》中曾记载虞夏两千矣。在《左传》中甚至有虞朝的15个王号,这似乎说明舜所有的虞朝,是个寿命很长的朝代,且在夏之前。
    虞夏两千矣,我认为有两种说法:
    1.虞夏两朝加起来两千年,那夏朝是470余年,虞朝则长达1500多年。这种说法不太可能。
    2.虞夏到韩非子时代两千年,韩非子是西元前280-233年,这样算来虞夏在西元前2280-2233年之间,夏的建立在......
    -----------------------------
    @酒鬼醉客 2016-05-26 15:34:22
    先生,酒鬼也认为王树民先生"有虞氏绝非只有一代五十年"的观点,完全可以成立。《韩非子?显学》说"虞夏二千余年",也完全正确,因为有虞氏,传说为黄帝子昌意一族,如果从昌意算起至夏桀时,酒鬼认为二千余年也应该有吧,《史记?五帝本纪》:"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根据......
    -----------------------------
    @隐龙先生 2016-05-27 12:42:41
    有个细节:南方以凤为崇拜,北方以龙为图腾,龙凤呈祥似指南北方文化交融合流。西方的周人兴盛周朝的标志象征就是:凤鸣岐山。
    直到孙权在南方建立东吴,还说:大江之中,黄龙屡现,武昌城中,凤凰来仪。
    而北方濮阳西水坡发现的6500年前的墓葬,则是龙与虎为形,河南也有7000年前石龙痕迹,几乎没有凤鸟之类。
    -----------------------------
    @酒鬼醉客 2016-05-27 13:12:06
    嗯,同样在《南次三经》中,“祷过之山”之后就是“丹穴之山”,“凤皇”鸟名著得最为详细,又据《吕梁碑》载,舜祖幕。幕即虞幕,为有虞氏之始祖。《郑语》说:“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物生者也。”所谓“能听协风”,即是能使鸟夷各族的风部落听从指挥,意思是说幕是鸟夷联盟部落的大部落长。《山海经·大荒南经》说舜时:“爰有歌之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尚书·皋陶谟》说“萧韶九成,凤凰来仪。”《宋书·符瑞态......
    -----------------------------
    @隐龙先生 2016-05-27 23:26:17
    根据目前考古来看:河南,河北,山西,辽宁,内蒙古地区以龙为图腾,其余如:山东,陕西,甘肃,四川,湖北,湖南,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等南方地区以凤为崇拜。
    周人以凤鸣岐山而兴,在陕西和甘肃一带,秦人以玄鸟为祖先崇拜,在陕西和甘肃一带,而山东东夷部落,也以凤鸟为始祖崇拜,在山东,江苏,安徽地区为代表,江南地区出土的玉器多以凤鸟为最高。
    而内蒙古牛河梁遗址和辽宁洪山文化,则多是龙形玉......
    -----------------------------
    或许真有这么一种可能,在“灭事大洪水”后,“大洪水”又消退时,处于青藏高原的古羌人,分为三支,或者四支五支六支,随大洪水消退的陆地呈现,再一次走下青藏高原,往西、北、南方徒迁的形成了西域诸族,往东、北、南方徒迁的形成了炎黄及少昊为代表的诸族,其中往东沿渭水流域而下至山东、安徽一带的形成了以少昊为代表的东夷诸族。往黄河流域而下至内蒙、以及黄土高原一带的形成了以黄帝为代表的北狄诸族。往长江流域而下至湖广一带的形成了以炎帝为代表的南蛮诸族,然后,在各氏族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的图腾,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便产生,最终演变为龙凤呈祥,因为东苍龙与北玄武有共同点,玄武是指的龟蛇,东苍龙与南朱雀也有共同点,朱雀是指红色的飞鸟,故,演变到最后东北视龙为呈祥,东南视凤为呈祥,黄帝一统天下后,便视天下为龙凤呈祥也~~~
首页 上一页[6] 本页[7] 下一页[8] 尾页[1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2-11-05 01:13:35  更:2022-11-05 02:21:12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