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第9页] |
作者:酒鬼醉客 |
首页 上一页[8] 本页[9] 下一页[10] 尾页[1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雪夜飞红 2016-06-09 09:03:37 祝楼主和同好们端午节安康 ----------------------------- 谢!来一曲《天问》摘句以表谢意: 昆仑悬圃,其尻安在? 增城九重,其高几里? 四方之门,其谁从焉? 西北辟启,何气通焉?” |
哈哈,,,酒醉饭饱也,继续: 其三,夏启的夏邑的地望究竟该在什么地方?《今本竹书纪年》曰:“帝启元年癸亥,帝即位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诸侯从帝归于冀都。大飨诸侯于璇台。”从这则记录中可以看出夏启即位的地点是在夏邑,然后才又与众诸侯们一起回到“冀都”去的,其意为夏都应该在“冀地”。 然而在王国维的《今本竹书纪年疏证》中,酒鬼却查到:“帝禹元年壬子,帝即位,居冀。(《汉书.地理志》:“颍川郡阳翟”下,臣瓒曰:“《世本》:‘禹都阳城。’《汲郡古文》亦云‘居之’。”是古本《纪年》不云元年壬子,帝即位,居冀。今本于尧、舜、禹皆云“ 居冀”者,盖以《左传.哀六年》杜预注云:“唐、虞及夏皆都冀方。”故云然。)”这条疏证。 这也就是说在古本《纪年》中并记禹居冀也,只言禹都阳城,今本《纪年》中所记的尧、舜、禹皆云“居冀”者的记载,全都是因为晋时杜预在注《左传.哀六年》时云:“唐、虞及夏皆都冀方的原故,所以那个“冀都”可能根本不成在,只是杜预按《史记·封禅书》中的“昔三代之(?)皆在河洛之间” 的记载按自儿的认识作注的罢。 问题钻出来了,这就是禹都的“阳城”,夏启都的“夏邑”在不在冀方?酒鬼个人认为不应该在冀方,按《史记·五帝本纪》:“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於苍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舜之践帝位,载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唯谨,如子道。封弟象为诸侯。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於天。十七年而崩。三年丧毕,禹亦乃让舜子,如舜让尧子。诸侯归之,然后禹践天子位。尧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服其服,礼乐如之。以客见天子,天子弗臣,示不敢专也。”这则记载来看,在禹践天子位时,尧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那么如同舜帝象、后稷、皋陶、伯益、契、启等等这些大诸侯都应该有各自的封地,而禹传为是西夷人,那么在尧时禹的分地应该是在西方,就算禹践天子位后,都于河洛间,也不会选择都在尧墟和舜墟上,可需知当时并非中央集权制,所都必须会选择在自己的氏族势力之内,才更符合实际情况,因此才有另一种说法禹即位后都阳翟也,《汉书.地理志》颍川郡 阳翟县下班固自注:「夏禹国」。应劭曰:「夏禹都也」。《帝王世纪》载:「禹受封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阳翟县是也」。《史记.周本纪.集解》引徐广曰:「夏居河南,初在阳城,后在阳翟」。《水经.颍水注》:「颍水自竭东迳阳翟故城北,夏禹始封于此为夏国」。或许这一说法更能说明禹即位后,确实将酋长联盟指挥部设在河南崇山一带,从文献中看完全有这个可能性。也符合“封于太山,禅于梁父。”的说法。至于禹避商均的阳城在那?此是后话,还是先来关心启即位时的夏邑吧。 |
其四,按《山海经·大荒西经》记,夏后开始歌《九招》的地方在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来看,当时启的封地应该在现今西南方向,也就是说启都的“夏邑”应该在西南方,他所大飨诸侯于钧台的“钧台”也应该在西南方,西南方在禹的九州中有一州名曰“梁州” ,它的地理范围大致在现今的整个西南四省市及甘南、陕南及湖北部分地方。西南四省市指的是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市,而相传大禹的故乡就是在古“梁州”的石纽,现今的西川汶川一带,那么大禹在当上九州总指挥后,在他的老家肯定留有基地,而这个基地的负责人应该是他的直系亲属,那么在他的直系亲属中,谁能胜任?如果是酒鬼选的话,一定会选夏启,因为启来之不易也,禹“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这就是大禹三过家门不入的感叹,足见禹对启的感爱,禹在即九州总指挥位后,看守“基地” 的重担不落在夏启身上才怪,故肯定会将启的封地封在“梁州”子承祖业,所以称启为“梁父”顺理成章,大禹在太室山附近的“太山”上举行仪式,将《五臧山经》中的地数禅授给启,用来以后建国治国用,也更符合“封于太山,禅于梁父”这个说法也。 在西南方向,现今发掘出来的新石器时期著名古城遗扯在那?广汉三星堆!对,就是这个山星堆。《史记·六国年表》曰:““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之兴自蜀汉。”《集解》皇甫谧曰:“孟子称:‘禹生石纽,西夷人也’。传曰:‘禹生自西羌’是也。”《古本竹书纪年》、《今本竹书纪年》均曰禹生于石纽。《吴越春秋·越王外传》言:禹“家于西羌,地曰石纽。石纽在蜀西川也。”《帝王世纪》“禹生于石纽,长于西羌,夷人。年二十而用,三十二而洪水平”, 常璩《华阳国志》载:“石纽,古汶山郡也。崇伯得有莘氏女,治水,行天下,而生禹于石纽之刳儿坪”;孔颖达《正义》载:“禹名文命,字密,身长九尺二寸,西夷人也”; 罗泌《路史》云:“石纽在汶山西番界龙冢山之原。鲧,汶山广柔县人也,纳有莘氏女,岁二月,以六月六日生于道之石纽乡,所谓刳儿坪,长于西羌,西夷之人也”。这些记载起码说明在汉至宋间,古代学者都认为大禹族群,早期应该是生活在“西羌汶山”一带,也就是现今四川的北川、汶山一带,三星堆文化遗址恰恰在其边缘,这难道仅是一种巧合么??? |
细细品读司马迁的《史记·夏本记》中的:“帝舜荐禹於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於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这句话,“禹辞辟舜之子商均於阳城”,也就是说当时禹为辟舜之子商均,是离开了舜都了的,选择了在一个名为“阳城”地方定居定都,然后才发生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这件大事的,那么禹辟商均最有可能会选择回到什么地方呢?酒鬼个人认为,当然是他及父鲧的封地“崇”,故阳城在崇的可能性最大。 这个“崇地”又在什么地方?目前较为普遍的说法,即认为这个“崇”是崇山,今名嵩山,在河南省登封县境内。第二种是崇侯虎之崇国,在今陕西鄠县东,此崇为商之属国,与鲧并无关系,已是定论,可置不论。第三是赵穿所侵之崇。《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帝王世纪》云:“夏鲧封崇伯。故《春秋传》曰谓之‘有崇伯鲧’,国在秦晋之间。《左氏传》曰:‘赵穿侵崇是也。’”的“崇”,但此地不能确指是在何地,只知是秦的与国,从《左传》宣元,“晋欲求成于秦,赵穿曰:‘我侵崇,秦急崇,必救之,(杜云,崇,秦之与国。)吾以求成焉。’冬赵穿侵崇,秦弗与成。”这段话中看,则春秋时晋秦界上犹有以崇为号之国,貌似崇在西土。又见《诗·文王》篇云:“既伐于崇,作邑于丰,”当是说崇国境当殷末在渭南。此崇亦成为周的与国,故也可置不论。 那么,余下来可论的就只剩下第一种说法,但此种说法,酒鬼却认为也有不符传说之实;《竹书纪年》曰:“帝产伯鲧,居天穆之阳。”说的是伯鲧族群,在高阳时是居住在天穆之阳的,《山海经》、《史记》均言鲧复生禹,鲧为禹父是也,而《山海经·大荒西经》所记的“天穆”却是“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辨》与《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那么天穆之阳也应该在西南,伯鲧居地也应该在西南方,《吴越春秋》卷六载:“鲧娶于有莘氏之女,名曰女嬉,乘壮未孳,嬉于砥山,得薏苡而吞之, 意若为人所感,因而姙孕,剖胁而生高密,家于西羌,地曰石纽,在蜀西川也。” 这些都貌似说明鲧的封地应该在西南而非在中原,那么将“崇山”视为“嵩山”,据说是三国时韦昭注的《周语·国语》:“融,祝融也。崇,崇高山也。夏居陽城,崇高所近。”按韦昭以崇为嵩高为来。但此说无凭无据,韦昭明知崇,崇高山也。却视为嵩高山也,难怪清人不信。故,酒鬼认为鲧禹的封地“崇”,因此,酒鬼认为禹都阳城的“阳城”也应该不在河南也。 |
《山海经·海内南经》与《竹书记年》同样还记载了“启臣孟涂,如巴□讼。”这一事,《海内南经》记得比较详细,云:“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人请讼于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乃执之。是请生,在丹山西。丹山在丹阳南,丹阳居属也。” 按理如禹都阳城在河南山西一带,启之都夏邑也该在河南山西一带,巴国离河南山西甚远、且道路艰辛,巴国人何需启之臣孟涂来管理也,故,酒鬼认为当时的巴地应该离夏启夏邑不甚远,才有可能发生这样的事。 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提供了这些证据,开卷就言“《洛书》曰:人皇始出,继地皇之后,兄弟九人分理九州,为九囿,人皇居中州,制八辅。华阳之壤,梁岷之域,是其一囿,囿中之国则巴、蜀矣。其分野:舆鬼、东井。其君上世未闻。五帝以来,黄帝、高阳之支庶世为侯伯。及禹治水,命州巴、蜀,以属梁州。禹娶于涂山,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今江州涂山是也,帝禹之庙铭存焉。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古者远国虽大,爵不过子,故吴、楚及巴皆曰子。” 这就是说,有可能启是在梁州生的,启的生母是巴国的涂山氏,启继位后,将他的母舅孟涂派去掌管巴国,所以,酒鬼认为禹所居的阳城,应该就在华山之阳的西南方,夏后启的夏邑也应该就在华山之阳的西南方,才是正理,而且在华山之阳的西南方四川盆地的广汉,恰恰又有个三星堆文化被发掘出来,这绝不应该只是个巧合,三星堆其发掘岀来的城池、祭祠大庙、大墓、用于祭祀的青铜礼嚣,代表权力的“鱼箭金杖”,都能见到《山海经》的影子,“鱼箭金杖”所表现出来的不正是禹的军权象征么?《山海经·大荒西经》中的“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到北来,天及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不正是述说的鯀么?鱼妇即禹父也,鱼即禹也,蛇乃化为鱼,“鱼箭金杖”不是又有蛇形,又有鱼图么?故酒鬼认为广汉三星堆才是禹的早都“阳城”,启的封邑“夏邑”也。 |
再据《竹书纪年》曰:“帝禹夏后氏,母曰修己,出行,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既而吞神珠。修己背剖,而生禹于石纽,虎鼻大口,两耳参镂,首戴钩铃,胸有玉斗,足文履已,故名文命。长有圣德。长九尺九寸。梦自洗于河,取水饮之。又有白狐九尾之瑞。当尧之时,舜举之。禹观于河,有长人白面鱼身,出曰:“吾河精也。”呼禹曰:“文命治水。”言讫,授禹《河图》,言治水之事,乃退入于渊。禹治水既毕,天锡玄珪、以告成功。夏道将兴,草木畅茂,青龙止于郊,祝融之神降于崇山。乃受舜禅,即天子之位。洛出龟书,是为《洪范》。三年丧毕,都于阳城。元年壬子,帝即位,居之。”《吴越春秋》卷六:“舜崩,禅位命禹。禹服三年,形体枯槁,面目黎黑,让位商均,退处阳山之南,阴阿之北。万民不附商均,追就禹之所,状若惊鸟扬天,骇鱼入渊,昼歌夜吟,登高号呼,曰:"禹弃我,如何所戴?"禹三年服毕,哀民,不得已,即天子之位。” 酒鬼注意到了“虎鼻大口,两耳参镂,首戴钩铃,胸有玉斗,足文履已,”千和“形体枯槁,面目黎黑,”这些对大禹的形容,而恰好三星堆最大的青铜立人像,身高1米7左右,连座通高2.62米,重180公斤,在国内出土的夏商周文物中,尚属首例,因此被誉为“东方巨人”。他头顶花冠,河目海口,身躯瘦高,一袭长衫细布礼服,手臂和手粗大,两只手呈抱握状。酒鬼个人认为这就是大禹的神位也。 |
启之母也,禹之妻也,孟涂姐也,,, |
在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青铜器中,共有各种青铜人像50多个,包括人头像、大型青铜立人像。这些人头像、立人像,实际上都是夏代宗庙中的“神主”。 所谓“神主”,指宗庙中的前代国君的铸像。《左传》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意思是,一个城邑,有陈列前代国君铸像的宗庙是都城,没有的是一般城邑。汉代以后,“神主”用画像或书写先君名讳的牌位代替。 这些青铜人像是夏代历代国君及其祖先的“神主”。禹是夏王朝的建立者,他的父亲是鲧,鲧之父是颛顼,颛顼之父是昌意,昌意之父是黄帝。这些神主,面相有共同特点,有形状像河一样的眼睛,上下眼眶平而长,有像大海一样的嘴,非常宽阔。而这正是夏朝王族的形象,即《史记》说的大禹“河目海口”。《竹书纪年》说的“虎鼻大口,两耳参镂,”也,其中在四尊人头像上,贴有金箔,但它不是金面罩,是为青铜头像装点的黄金的皮肤,用黄金来表现除了眼睛、眉毛以外的脸上皮肤,说明这些“神主”的特殊身份。他们正是夏王朝的先祖,即黄帝、颛顼、昌意、鲧的“神主”。 |
哈哈,酒鬼知道你们对此不感兴趣,但酒鬼却感兴趣,继续~~~ 酒鬼为什么说这个“东方巨人”正是大禹的“神主”。 理由如下:《论语》说:大禹“恶衣服而致美于黻冕,卑宫室而尽乎沟洫。”意思是:禹不讲究衣服,却讲究礼服礼冠;不讲究宫室殿堂,却讲究沟洫水利。《说苑》说,大禹“衣裳细布”,意思是他的礼服是华贵的丝绸细布所做。而这些记载与这尊青铜立人像所表现的形象完全相同。该像的两只手呈抱握状,握的是什么呢?实际一只手握的治水用的耒耜,另一是呈抱握形的手势,是引导性动作。 再来看,这个“神主”,“衣冠整着”、“肃然有礼”,却打着个光脚板,这是在暗示“沟洫水利”也,不是么? |
在三星堆众多的青铜雕像群中,足以领衔群像的最高统治者非这尊大立人像莫属,——不论是从服饰、形像还是体量等各方面看,这尊大立人像都堪称它们的“领袖”人物。以往殷墟出土的玉石铜人像与之相比,真可谓是“小巫”见“大巫”了。就全世界范围来看,三星堆青铜大立人也是同时期体量最大的青铜人物雕像。 这尊大人像高180、通高260.8厘米 ,在一号祭祀坑出土。雕像系采用分段浇铸法嵌铸而成,身体中空,分人像和底座两部分。人像头戴高冠,身穿窄袖与半臂式共三层衣,衣上纹饰繁复精丽,以龙纹为主,辅配鸟纹、虫纹和目纹等,身佩方格纹带饰。其双手手型环握中空,两臂略呈环抱状构势于胸前。脚戴足镯,赤足站立于方形怪兽座上。其整体形象典重庄严,似乎表现的是一个具有通天异禀、神威赫赫的大人物正在作法。其所站立的方台,即可理解为其作法的道场——神坛或神山。 这尊“纪念碑”式的大立人雕像究竟象征什么身份呢?目前,学术界有几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青铜大立人是一代蜀王形象,既是政治君王同时又是群巫之长。另一种意见认为是古蜀神权政治领袖形象。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其形象酷似汉语古文字中“尸”字的字形,应将其解读为“立尸”。这种观点所提到的“尸”,大体来说,具有主持祭神仪式的主祭者和作为神灵象征的受祭者的双重身份。与之相对的观点则认为该人像与古文献中所谓“立尸”或“坐尸”的内涵截然不同。他是三星堆古蜀国集神、巫、王三者身份于一体的最具权威性的领袖人物,是神权与王权最高权力之象征。 人像身佩的方格纹带饰,当具有表征权威的“法带”性质。其衣服上的几组龙纹装饰似有与神灵交感互渗的意义,其所穿之衣很可能是巫师的法衣。他手中是否原本持(抱)有某种法器?有人认为是琮,有人认为是权杖,有人认为是大象牙,还有人认为是类似彝族毕摩(祭司)的神筒或签筒,也有人认为他是在空手挥舞,表现的是是祭祀时的一种特定姿态。 对于这尊“大人像”,最让酒鬼感到困惑的是,他为什么要脚戴足镯,赤足站立于方形怪兽座上?那个赤足站立的方形怪兽座,真是代表的是怪兽么?酒鬼认为非也,他应该是“脚踏四海”的表现。光着足“脚踏四海”能干什么?当然是在治理大洪水啰,,, |
@酒鬼醉客 2016-06-13 09:20:59 在三星堆众多的青铜雕像群中,足以领衔群像的最高统治者非这尊大立人像莫属,——不论是从服饰、形像还是体量等各方面看,这尊大立人像都堪称它们的“领袖”人物。以往殷墟出土的玉石铜人像与之相比,真可谓是“小巫”见“大巫”了。就全世界范围来看,三星堆青铜大立人也是同时期体量最大的青铜人物雕像。 这尊大人像高180、通高260.8厘米 ,在一号祭祀坑出土。雕像...... ----------------------------- @隐龙先生 2016-06-14 07:21:15 三星堆最疑惑的是如此先进的文明,竟然没有出土一个文字,甚至刻画符都没有?而且玉器也极少,不符合中国中原王朝历来以玉为尊的特点。 而且大禹生于西羌,这个三星堆或与其有关,有可能是地望或龙兴之地,宗庙所在,但不能认为是夏都,因为后世朱元璋定都南京,但是老家凤阳也修了华丽的宫殿,称为中都。同样的曹魏以洛阳为都,但是曹操将献帝安置于许昌,曹丕在此篡位,曹操本人长期居于邺城。 ----------------------------- 三星堆有七个文字画符,发现在两个祭祀坑中的古祭器(金璋一类)上,现今学者基本认定两个祭祀坑的年代不晚于早商,也就是说那些金铜玉器,有可能在商代初就被掩埋,这七个文字画符,已被学界初步认定为祭祠符号。您说三星堆出的玉器极少?是否酒鬼听错啦?1929年,燕氏带领儿孙清水沟时就发现了四百多件玉石器,还少??? 禹先居阳城,后居阳翟,这就说明阳城与阳翟非同一地名,禹是为了避商均才居阳城的,而商均的封地在河南商丘,禹选择最早都邑,会选择在河南么?应该不会吧,他最有可能的选择就是回到西羌的封地建都邑,不是吗?"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什么意思?这足以说明,当时商均一族的势力并不弱小,禹是为了避免与商均族发生对抗,才主动远离商均一族的势力范围的,故禹率众回到老家定都建邑,合情合理。而后当"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后,禹被选为天下共主,曾发生过一场战争,就是禹灭三苗,这是否与商均有关,待考。但三苗的地望据《战国策》记载:“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这是指整个苗蛮集团的活动地域,彭蠡、洞庭就是后世的鄱阳湖、洞庭湖,衡山是《水经注·汝水》中提及的在雉县(今河南南召县南)界的雉衡山,文山地望不详,但可知尧舜禹伐三苗以前,苗蛮集团的居地范凿在洞庭、鄱阳湖之间,北界在伏牛山南麓,包括了整个南阳盆地。这就是说禹在灭了三苗后,他基本己经问鼎中原啦,商均从此再无历史记载,然后禹又在阴翟建都,这也是很正常的事,不是么? |
@nickknight 2016-06-13 22:07:55 @隐龙先生 2016-06-03 12:42:26 黄帝时代考: 1.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关于黄帝的记载:神农氏衰,炎帝侵凌诸侯,蚩尤不用帝命。而司马迁的五帝纪是从黄帝开始的,说明1.司马迁已经意思到,黄帝时代是不同于前面神农氏的社会形态与状态。2.黄帝之前是有领袖的,只是黄帝时期才正式有了帝号与国号,就是说黄帝时代中国开始进入国家形态,而不是夏朝。 2.根据司马迁的黄帝世系来看,黄帝... ——————...... ----------------------------- 《旧约》最后成经是在巴比伦被囚时期,这个应该是公论啦,也就是说成经于公元前597~前538年期间,然而西方考古先驱们,却通过它来考古出那么多耀眼文明,还将一切古文明的年代算得那么准,年谱计得那么详细,这本就是个大大的奇迹也~~~ |
@nickknight 2016-06-13 22:07:55 @隐龙先生 2016-06-03 12:42:26 黄帝时代考: 1.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关于黄帝的记载:神农氏衰,炎帝侵凌诸侯,蚩尤不用帝命。而司马迁的五帝纪是从黄帝开始的,说明1.司马迁已经意思到,黄帝时代是不同于前面神农氏的社会形态与状态。2.黄帝之前是有领袖的,只是黄帝时期才正式有了帝号与国号,就是说黄帝时代中国开始进入国家形态,而不是夏朝。 2.根据司马迁的黄帝世系来看,黄帝... ——————...... ----------------------------- @隐龙先生 2016-06-13 22:13:20 这是某人回复我的:技术?? 连——碳十四也要意淫。。与事实为敌的猪—对了你的主子内陆:用的也是C-14 !打烂你的脸蛋! 文化遗址和文明不分的——东西 !一万年前的杰里科就是秒杀:世界所有早期——城镇。哈哈哈哈 ! ----------------------------- 约书亚记中提到以色列人攻破的城市有31座,其中可以象耶利哥这样大致指定其位置,并且留下土丘可以进行挖掘研究的遗址,共有21座。这些遗址要么就是没有城墙的小村落,要么就是找到毁坏的古城墙,但是其年代与公元前1200年相差甚远。年代可以对得上,又有古城墙被毁的地点只有两处。 一处是拉吉(Lachish),位于加沙与希伯伦之间,靠近沿海的地带。可是拉吉的城墙在公元前1175-1150年间被毁之后,在上边重建起来的是埃及式的建筑,攻破拉吉的是埃及人而不是以色列人。 另一处则是在加利利湖以北的夏琐,当时是伽南最大的城市,有明显被烧毁的痕迹。已知文献之中,只有《圣经》提到夏琐被攻破,烧毁,因而也就只有夏琐的遗址,有可能是以色列人所为。 |
@酒鬼醉客 2016-06-13 09:20:59 在三星堆众多的青铜雕像群中,足以领衔群像的最高统治者非这尊大立人像莫属,——不论是从服饰、形像还是体量等各方面看,这尊大立人像都堪称它们的“领袖”人物。以往殷墟出土的玉石铜人像与之相比,真可谓是“小巫”见“大巫”了。就全世界范围来看,三星堆青铜大立人也是同时期体量最大的青铜人物雕像。 这尊大人像高180、通高260.8厘米 ,在一号祭祀坑出土。雕像...... ----------------------------- @隐龙先生 2016-06-14 07:21:15 三星堆最疑惑的是如此先进的文明,竟然没有出土一个文字,甚至刻画符都没有?而且玉器也极少,不符合中国中原王朝历来以玉为尊的特点。 而且大禹生于西羌,这个三星堆或与其有关,有可能是地望或龙兴之地,宗庙所在,但不能认为是夏都,因为后世朱元璋定都南京,但是老家凤阳也修了华丽的宫殿,称为中都。同样的曹魏以洛阳为都,但是曹操将献帝安置于许昌,曹丕在此篡位,曹操本人长期居于邺城。 ----------------------------- @酒鬼醉客 2016-06-14 13:48:16 三星堆有七个文字画符,发现在两个祭祀坑中的古祭器(金璋一类)上,现今学者基本认定两个祭祀坑的年代不晚于早商,也就是说那些金铜玉器,有可能在商代初就被掩埋,这七个文字画符,已被学界初步认定为祭祠符号。您说三星堆出的玉器极少?是否酒鬼听错啦?1929年,燕氏带领儿孙清水沟时就发现了四百多件玉石器,还少??? 禹先居阳城,后居阳翟,这就说明阳城与阳翟非同一地名,禹是为了避商均才居阳城的,而商均的封...... ----------------------------- @隐龙先生 2016-06-14 17:42:31 其实我个人认为有几个地点需要酒鬼兄这样的精神去考证: 1.涿鹿在哪?黄帝死葬桥山,这个桥山是哪里? 2.颛顼的帝都在哪? 3.夏都阳城的真实位置? 4.帝尧和帝舜的都城是哪里? 5.昆仑之墟是否存在?遗址在哪? 以上这些,足可以彻底重写中国 历史 。 ----------------------------- 1,由于酒鬼认为黄帝的年代过于久远,华夏大地上又经历过“大海侵”,故光靠零星典籍和神话传说,古战场涿鹿和黄帝之葬,如没有象三星堆那样的偶然出现,酒鬼认为是考证不出所以然来的,黄帝之葬或许《山海经·中次三经》中的“青要之山·实惟帝之密都”和《山海经·西次三经》中的“昆仑之丘·实惟帝之下都”这两处,都有可能。酒鬼倾向于在“青要之山”,因为曾有传言过在秦岭,有“白色金字塔”的传言。 2,颛顼的帝都,酒鬼认为应该在内蒙一带,或许就在红山文化范围内的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南部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因为在《山海经·大荒北经》中有点线索。 有点事,先回这点~~~ |
@毛片QQ1745773250 2016-06-14 23:36:47 嗯,酒鬼正是在意淫它就是《海内西经》中言的“圣木曼兑”,一曰“挺木牙交”也。 ----------------------------- “圣木曼兑”在昆仑之虚上,用得着酒鬼意淫么,谢谢顶帖~~~ |
@酒鬼醉客 2016-06-13 09:20:59 http://static.tianyaui.com/img/static/2011/imgloading.gif 在三星堆众多的青铜雕像群中,足以领衔群像的最高统治者非这尊大立人像莫属,——不论是从服饰、形像还是体量等各方面看,这尊大立人像都堪称它们的“领袖”人物。以往殷墟出土的玉石铜人像与之相比,真可谓是“小巫”见“大巫”了。就全世界范围来看,三星堆青铜大立人也是同时期体量最大的青铜人物雕像。 这尊大人像高180、通高260.8厘米 ,在一号祭祀坑出土。雕像...... ----------------------------- @隐龙先生 2016-06-14 07:21:15 三星堆最疑惑的是如此先进的文明,竟然没有出土一个文字,甚至刻画符都没有?而且玉器也极少,不符合中国中原王朝历来以玉为尊的特点。 而且大禹生于西羌,这个三星堆或与其有关,有可能是地望或龙兴之地,宗庙所在,但不能认为是夏都,因为后世朱元璋定都南京,但是老家凤阳也修了华丽的宫殿,称为中都。同样的曹魏以洛阳为都,但是曹操将献帝安置于许昌,曹丕在此篡位,曹操本人长期居于邺城。 ----------------------------- @酒鬼醉客 2016-06-14 13:48:16 三星堆有七个文字画符,发现在两个祭祀坑中的古祭器(金璋一类)上,现今学者基本认定两个祭祀坑的年代不晚于早商,也就是说那些金铜玉器,有可能在商代初就被掩埋,这七个文字画符,已被学界初步认定为祭祠符号。您说三星堆出的玉器极少?是否酒鬼听错啦?1929年,燕氏带领儿孙清水沟时就发现了四百多件玉石器,还少??? 禹先居阳城,后居阳翟,这就说明阳城与阳翟非同一地名,禹是为了避商均才居阳城的,而商均的封...... ----------------------------- @隐龙先生 2016-06-14 17:42:31 其实我个人认为有几个地点需要酒鬼兄这样的精神去考证: 1.涿鹿在哪?黄帝死葬桥山,这个桥山是哪里? 2.颛顼的帝都在哪? 3.夏都阳城的真实位置? 4.帝尧和帝舜的都城是哪里? 5.昆仑之墟是否存在?遗址在哪? 以上这些,足可以彻底重写中国 历史 。 ----------------------------- @酒鬼醉客 2016-06-14 19:04:40 1,由于酒鬼认为黄帝的年代过于久远,华夏大地上又经历过“大海侵”,故光靠零星典籍和神话传说,古战场涿鹿和黄帝之葬,如没有象三星堆那样的偶然出现,酒鬼认为是考证不出所以然来的,黄帝之葬或许《山海经·中次三经》中的“青要之山·实惟帝之密都”和《山海经·西次三经》中的“昆仑之丘·实惟帝之下都”这两处,都有可能。酒鬼倾向于在“青要之山”,因为曾有传言过在秦岭,有“白色金字塔”的传言。 2,颛顼的帝...... ----------------------------- 续复:颛顼帝都在《山海经》的线索,就是帝颛顼之葬处,《大荒北经》记曰;“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膑葬。~~~丘方员三百里,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为舟。竹南有赤泽水,名曰封渊。有三桑无枝。丘西有沈渊,颛顼所浴。”;《海外北经》曰:“三桑无枝,在欧丝东,其木长百仞,无枝。范林方三百里,在三桑东,洲环其下。务隅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平丘在三桑东。~~有两山夹上谷,二大丘居中,名曰平丘。”,从中可看出,两经所记的地望基本相同,只是山之名字和水渊所记有点差异,但“三桑”和“平丘”这两个地名是高度稳合的,所以两经所记的帝颛顼所葬之地,应该是指的同一个地方,那就是在“东北海”外的某处。 至于这个“东北海”在什么位置,从中国地形图中看,酒鬼个人认为应该指的是辽宁、吉林、黑龙江一带的东北平原,东北平原又称松辽平原。位于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之间。东北平原包括北部的松嫩平原、南部的辽河平原和东北部的三江平原三部分。其中松嫩平原由松花江、嫩江冲积形成,它与辽河平原由位于长春市附近的侵蚀低丘--松花江、辽河的分水岭隔开,又合称为松辽平原,,是东北平原的主体。三江平原原是被称为"北大荒"的沼泽,在被开垦之后成为粮食产区,但是原有湿地面积大量减少。所以《大荒北经》中的“东北海”应该就在松辽平原这一带。 而在松辽平原的边缘在内蒙古的赤峰,红山文化的发现,绝不会只是个偶然,酒鬼个人认为,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就是颛顼帝之都也~~~ |
@酒鬼醉客 2016-06-13 09:20:59 在三星堆众多的青铜雕像群中,足以领衔群像的最高统治者非这尊大立人像莫属,——不论是从服饰、形像还是体量等各方面看,这尊大立人像都堪称它们的“领袖”人物。以往殷墟出土的玉石铜人像与之相比,真可谓是“小巫”见“大巫”了。就全世界范围来看,三星堆青铜大立人也是同时期体量最大的青铜人物雕像。 这尊大人像高180、通高260.8厘米 ,在一号祭祀坑出土。雕像...... ----------------------------- @隐龙先生 2016-06-14 07:21:15 三星堆最疑惑的是如此先进的文明,竟然没有出土一个文字,甚至刻画符都没有?而且玉器也极少,不符合中国中原王朝历来以玉为尊的特点。 而且大禹生于西羌,这个三星堆或与其有关,有可能是地望或龙兴之地,宗庙所在,但不能认为是夏都,因为后世朱元璋定都南京,但是老家凤阳也修了华丽的宫殿,称为中都。同样的曹魏以洛阳为都,但是曹操将献帝安置于许昌,曹丕在此篡位,曹操本人长期居于邺城。 ----------------------------- @酒鬼醉客 2016-06-14 13:48:16 三星堆有七个文字画符,发现在两个祭祀坑中的古祭器(金璋一类)上,现今学者基本认定两个祭祀坑的年代不晚于早商,也就是说那些金铜玉器,有可能在商代初就被掩埋,这七个文字画符,已被学界初步认定为祭祠符号。您说三星堆出的玉器极少?是否酒鬼听错啦?1929年,燕氏带领儿孙清水沟时就发现了四百多件玉石器,还少??? 禹先居阳城,后居阳翟,这就说明阳城与阳翟非同一地名,禹是为了避商均才居阳城的,而商均的封...... ----------------------------- @隐龙先生 2016-06-14 17:42:31 其实我个人认为有几个地点需要酒鬼兄这样的精神去考证: 1.涿鹿在哪?黄帝死葬桥山,这个桥山是哪里? 2.颛顼的帝都在哪? 3.夏都阳城的真实位置? 4.帝尧和帝舜的都城是哪里? 5.昆仑之墟是否存在?遗址在哪? 以上这些,足可以彻底重写中国 历史 。 ----------------------------- @酒鬼醉客 2016-06-14 19:04:40 1,由于酒鬼认为黄帝的年代过于久远,华夏大地上又经历过“大海侵”,故光靠零星典籍和神话传说,古战场涿鹿和黄帝之葬,如没有象三星堆那样的偶然出现,酒鬼认为是考证不出所以然来的,黄帝之葬或许《山海经·中次三经》中的“青要之山·实惟帝之密都”和《山海经·西次三经》中的“昆仑之丘·实惟帝之下都”这两处,都有可能。酒鬼倾向于在“青要之山”,因为曾有传言过在秦岭,有“白色金字塔”的传言。 2,颛顼的帝...... ----------------------------- @隐龙先生 2016-06-14 20:22:35 反正我感觉黄帝初都涿鹿,不太可能是今天河北的涿鹿。 ----------------------------- 酒鬼不这么看,《史记·五帝本纪》中的“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或许是真实的,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也有可能是发生在河北省西北部、桑干河下游一带,得胜后在此立邑,但请注意,《史记》记的是立邑非立都也,然后便有了《山海经·海内经》中的“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也就是说,黄帝将涿鹿之邑交给儿子昌意在管理,然后昌意一族又产生了韩流一族,韩流一族又与当地的阿女接合,便产生了帝颛顼一族,帝颛顼一族由此坐大,创造了耀眼的“红山文化”,终于代替了玄器(少昊),成为黄帝族又一代首领。这也是可能的。 |
@酒鬼醉客 2016-06-13 09:20:59 http://static.tianyaui.com/img/static/2011/imgloading.gif 在三星堆众多的青铜雕像群中,足以领衔群像的最高统治者非这尊大立人像莫属,——不论是从服饰、形像还是体量等各方面看,这尊大立人像都堪称它们的“领袖”人物。以往殷墟出土的玉石铜人像与之相比,真可谓是“小巫”见“大巫”了。就全世界范围来看,三星堆青铜大立人也是同时期体量最大的青铜人物雕像。 这尊大人像高180、通高260.8厘米 ,在一号祭祀坑出土。雕像...... ----------------------------- @隐龙先生 2016-06-14 07:21:15 三星堆最疑惑的是如此先进的文明,竟然没有出土一个文字,甚至刻画符都没有?而且玉器也极少,不符合中国中原王朝历来以玉为尊的特点。 而且大禹生于西羌,这个三星堆或与其有关,有可能是地望或龙兴之地,宗庙所在,但不能认为是夏都,因为后世朱元璋定都南京,但是老家凤阳也修了华丽的宫殿,称为中都。同样的曹魏以洛阳为都,但是曹操将献帝安置于许昌,曹丕在此篡位,曹操本人长期居于邺城。 ----------------------------- @酒鬼醉客 2016-06-14 13:48:16 三星堆有七个文字画符,发现在两个祭祀坑中的古祭器(金璋一类)上,现今学者基本认定两个祭祀坑的年代不晚于早商,也就是说那些金铜玉器,有可能在商代初就被掩埋,这七个文字画符,已被学界初步认定为祭祠符号。您说三星堆出的玉器极少?是否酒鬼听错啦?1929年,燕氏带领儿孙清水沟时就发现了四百多件玉石器,还少??? 禹先居阳城,后居阳翟,这就说明阳城与阳翟非同一地名,禹是为了避商均才居阳城的,而商均的封...... ----------------------------- @隐龙先生 2016-06-14 17:42:31 其实我个人认为有几个地点需要酒鬼兄这样的精神去考证: 1.涿鹿在哪?黄帝死葬桥山,这个桥山是哪里? 2.颛顼的帝都在哪? 3.夏都阳城的真实位置? 4.帝尧和帝舜的都城是哪里? 5.昆仑之墟是否存在?遗址在哪? 以上这些,足可以彻底重写中国 历史 。 ----------------------------- @酒鬼醉客 2016-06-14 19:04:40 1,由于酒鬼认为黄帝的年代过于久远,华夏大地上又经历过“大海侵”,故光靠零星典籍和神话传说,古战场涿鹿和黄帝之葬,如没有象三星堆那样的偶然出现,酒鬼认为是考证不出所以然来的,黄帝之葬或许《山海经·中次三经》中的“青要之山·实惟帝之密都”和《山海经·西次三经》中的“昆仑之丘·实惟帝之下都”这两处,都有可能。酒鬼倾向于在“青要之山”,因为曾有传言过在秦岭,有“白色金字塔”的传言。 2,颛顼的帝...... ----------------------------- @酒鬼醉客 2016-06-15 11:53:30 续复:颛顼帝都在《山海经》的线索,就是帝颛顼之葬处,《大荒北经》记曰;“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膑葬。~~~丘方员三百里,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为舟。竹南有赤泽水,名曰封渊。有三桑无枝。丘西有沈渊,颛顼所浴。”;《海外北经》曰:“三桑无枝,在欧丝东,其木长百仞,无枝。范林方三百里,在三桑东,洲环其下。务隅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平丘在三桑东。~~...... ----------------------------- 续复:3,夏都阳城的真实位置,酒鬼个人认为就是三星堆也,在华山(秦岭)之阳建的城邑,故称为阳城也,目前在秦岭之南附近所发现的大型新石器时期城池,貌似只有三星堆。 4,帝尧和帝舜的都城是哪里?现在有一种说法,说帝尧和帝舜的都城都应该在南方,最有可能的地方是现今湖北天门的石家河遗址。 5,昆仑之墟是否存在?遗址在哪?酒鬼个人确信昆仑之墟是真实存在的,遗址就在酒鬼最早发那卫星三维图那儿。 |
@酒鬼醉客 2016-06-13 09:20:59 http://static.tianyaui.com/img/static/2011/imgloading.gif 在三星堆众多的青铜雕像群中,足以领衔群像的最高统治者非这尊大立人像莫属,——不论是从服饰、形像还是体量等各方面看,这尊大立人像都堪称它们的“领袖”人物。以往殷墟出土的玉石铜人像与之相比,真可谓是“小巫”见“大巫”了。就全世界范围来看,三星堆青铜大立人也是同时期体量最大的青铜人物雕像。 这尊大人像高180、通高260.8厘米 ,在一号祭祀坑出土。雕像...... ----------------------------- @隐龙先生 2016-06-14 07:21:15 三星堆最疑惑的是如此先进的文明,竟然没有出土一个文字,甚至刻画符都没有?而且玉器也极少,不符合中国中原王朝历来以玉为尊的特点。 而且大禹生于西羌,这个三星堆或与其有关,有可能是地望或龙兴之地,宗庙所在,但不能认为是夏都,因为后世朱元璋定都南京,但是老家凤阳也修了华丽的宫殿,称为中都。同样的曹魏以洛阳为都,但是曹操将献帝安置于许昌,曹丕在此篡位,曹操本人长期居于邺城。 ----------------------------- @酒鬼醉客 2016-06-14 13:48:16 三星堆有七个文字画符,发现在两个祭祀坑中的古祭器(金璋一类)上,现今学者基本认定两个祭祀坑的年代不晚于早商,也就是说那些金铜玉器,有可能在商代初就被掩埋,这七个文字画符,已被学界初步认定为祭祠符号。您说三星堆出的玉器极少?是否酒鬼听错啦?1929年,燕氏带领儿孙清水沟时就发现了四百多件玉石器,还少??? 禹先居阳城,后居阳翟,这就说明阳城与阳翟非同一地名,禹是为了避商均才居阳城的,而商均的封...... ----------------------------- @隐龙先生 2016-06-14 17:42:31 其实我个人认为有几个地点需要酒鬼兄这样的精神去考证: 1.涿鹿在哪?黄帝死葬桥山,这个桥山是哪里? 2.颛顼的帝都在哪? 3.夏都阳城的真实位置? 4.帝尧和帝舜的都城是哪里? 5.昆仑之墟是否存在?遗址在哪? 以上这些,足可以彻底重写中国 历史 。 ----------------------------- @酒鬼醉客 2016-06-14 19:04:40 1,由于酒鬼认为黄帝的年代过于久远,华夏大地上又经历过“大海侵”,故光靠零星典籍和神话传说,古战场涿鹿和黄帝之葬,如没有象三星堆那样的偶然出现,酒鬼认为是考证不出所以然来的,黄帝之葬或许《山海经·中次三经》中的“青要之山·实惟帝之密都”和《山海经·西次三经》中的“昆仑之丘·实惟帝之下都”这两处,都有可能。酒鬼倾向于在“青要之山”,因为曾有传言过在秦岭,有“白色金字塔”的传言。 2,颛顼的帝...... ----------------------------- @酒鬼醉客 2016-06-15 11:53:30 续复:颛顼帝都在《山海经》的线索,就是帝颛顼之葬处,《大荒北经》记曰;“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膑葬。~~~丘方员三百里,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为舟。竹南有赤泽水,名曰封渊。有三桑无枝。丘西有沈渊,颛顼所浴。”;《海外北经》曰:“三桑无枝,在欧丝东,其木长百仞,无枝。范林方三百里,在三桑东,洲环其下。务隅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平丘在三桑东。~~...... ----------------------------- @隐龙先生 2016-06-15 17:14:55 这个关观点似乎和王大有,宫玉海的观点相似。 ----------------------------- 哈哈,酒鬼可高攀不起这两位,一个说昆仑丘在甘肃的合黎山,一个说昆仑丘在非洲,特别是那个宫玉海老先生,解读的《山海经》特好看,尤如天马行空,在全球飞奔,真把大禹几人累得好惨哟~~~ |
另外,在三星堆博物馆的展品中,最醒目的是一株青铜神树,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发现了6件由青铜制造的树木。仅能比较完好地恢复一件,即展出的一号大铜树。一号大铜树残高396厘米。树干笔直,套有三层树枝,每一层三根枝条,全树共有九根树枝。枝条的中部伸出短枝,短枝上有镂空花纹的小圆圈和花蕾,花蕾上各有一只昂首翘尾的小鸟;枝头有包裹在一长一短两个镂空树叶内的尖桃形果实。Ⅰ号大型铜神树由底座、树和龙三部分组成,采用分段铸造法铸造,使用了套铸、铆铸、嵌铸等工艺,树干顶部及龙身后段略有残缺。在我国迄今为止所见的全部青铜文物中,这株神树也称得上是形体最大的一件。 铜树底座呈穹窿形,其下为圆形座圈,底座由三面弧边三角状镂空虚块面构成,三面间以内擫势的三足相连属,构拟出三山相连的“神山”意象,座上铸饰象征太阳的“☉”纹与云气纹。树铸于“神山之巅”的正中,卓然挺拔,有直接天宇之势。树分三层,每层三枝,共九枝;每枝上有一仰一垂的两果枝,果枝上立神鸟,全树共二十七枚果实,九只鸟。树侧有一条缘树逶迤而下的身似绳索相辫的铜龙,整条龙造型怪异诡谲,莫可名状。 关于这株铜树的内涵,目前在学术界尚存在不同看法,但将铜树界定为“神树”,则是共识:一种意见认为,这株铜神树的造型与内涵应与《山海经》中记载的“建木”相关,铜树是古蜀人沟通人神、上下天地的天梯,反映了古蜀人交通于天人之际的特殊宗教权力被古蜀国神权政治集团所独占的情况。与此相对的观点则认为青铜神树并非建木,从其构型分析,更多的与《山海经》描述的“若木”相似。另一种意见认为,青铜神树具有“社”的功能,与载籍所记“桑林”一致,应为“社树”。一种意见认为,铜神树为古蜀人的宇宙树,反映了蜀人的世界观。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青铜神树起源于古人对日晕现象的认识,代表东西两极的扶桑与若木。 酒鬼的看法是,应为《山海经·海内经》中的建木,《海内经》曰:“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名曰建木,百仞无枝,有九囗,下有九拘,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皞爰过,黄帝所为。”,建木,顾名思意,就是人所建造的树木,大皞喜欢建过这个树木,最后由黄帝建造成功。其原型也应该是《海外东经》中的“扶桑树”,,, |
@酒鬼醉客 2016-06-13 09:20:59 http://static.tianyaui.com/img/static/2011/imgloading.gif 在三星堆众多的青铜雕像群中,足以领衔群像的最高统治者非这尊大立人像莫属,——不论是从服饰、形像还是体量等各方面看,这尊大立人像都堪称它们的“领袖”人物。以往殷墟出土的玉石铜人像与之相比,真可谓是“小巫”见“大巫”了。就全世界范围来看,三星堆青铜大立人也是同时期体量最大的青铜人物雕像。 这尊大人像高180、通高260.8厘米 ,在一号祭祀坑出土。雕像...... ----------------------------- @隐龙先生 2016-06-14 07:21:15 三星堆最疑惑的是如此先进的文明,竟然没有出土一个文字,甚至刻画符都没有?而且玉器也极少,不符合中国中原王朝历来以玉为尊的特点。 而且大禹生于西羌,这个三星堆或与其有关,有可能是地望或龙兴之地,宗庙所在,但不能认为是夏都,因为后世朱元璋定都南京,但是老家凤阳也修了华丽的宫殿,称为中都。同样的曹魏以洛阳为都,但是曹操将献帝安置于许昌,曹丕在此篡位,曹操本人长期居于邺城。 ----------------------------- @酒鬼醉客 2016-06-14 13:48:16 三星堆有七个文字画符,发现在两个祭祀坑中的古祭器(金璋一类)上,现今学者基本认定两个祭祀坑的年代不晚于早商,也就是说那些金铜玉器,有可能在商代初就被掩埋,这七个文字画符,已被学界初步认定为祭祠符号。您说三星堆出的玉器极少?是否酒鬼听错啦?1929年,燕氏带领儿孙清水沟时就发现了四百多件玉石器,还少??? 禹先居阳城,后居阳翟,这就说明阳城与阳翟非同一地名,禹是为了避商均才居阳城的,而商均的封...... ----------------------------- @隐龙先生 2016-06-14 17:42:31 其实我个人认为有几个地点需要酒鬼兄这样的精神去考证: 1.涿鹿在哪?黄帝死葬桥山,这个桥山是哪里? 2.颛顼的帝都在哪? 3.夏都阳城的真实位置? 4.帝尧和帝舜的都城是哪里? 5.昆仑之墟是否存在?遗址在哪? 以上这些,足可以彻底重写中国 历史 。 ----------------------------- @酒鬼醉客 2016-06-14 19:04:40 1,由于酒鬼认为黄帝的年代过于久远,华夏大地上又经历过“大海侵”,故光靠零星典籍和神话传说,古战场涿鹿和黄帝之葬,如没有象三星堆那样的偶然出现,酒鬼认为是考证不出所以然来的,黄帝之葬或许《山海经·中次三经》中的“青要之山·实惟帝之密都”和《山海经·西次三经》中的“昆仑之丘·实惟帝之下都”这两处,都有可能。酒鬼倾向于在“青要之山”,因为曾有传言过在秦岭,有“白色金字塔”的传言。 2,颛顼的帝...... ----------------------------- @酒鬼醉客 2016-06-15 11:53:30 续复:颛顼帝都在《山海经》的线索,就是帝颛顼之葬处,《大荒北经》记曰;“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膑葬。~~~丘方员三百里,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为舟。竹南有赤泽水,名曰封渊。有三桑无枝。丘西有沈渊,颛顼所浴。”;《海外北经》曰:“三桑无枝,在欧丝东,其木长百仞,无枝。范林方三百里,在三桑东,洲环其下。务隅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平丘在三桑东。~~...... ----------------------------- @隐龙先生 2016-06-15 17:14:55 这个关观点似乎和王大有,宫玉海的观点相似。 ----------------------------- @酒鬼醉客 2016-06-15 19:14:45 哈哈,酒鬼可高攀不起这两位,一个说昆仑丘在甘肃的合黎山,一个说昆仑丘在非洲,特别是那个宫玉海老先生,解读的《山海经》特好看,尤如天马行空,在全球飞奔,真把大禹几人累得好惨哟~~~ ----------------------------- @隐龙先生 2016-06-16 07:16:38 我个人也认为昆仑山不应该是今昆仑山,毕竟今天的昆仑山是西汉武帝时命名的,而且之所以将昆仑山定位在今天的昆仑山,是武帝试图收西域,并诸国,找 历史 依据,就像西汉将黄河河源定在昆仑山(甚至塔里木河)一样,说是黄河上游有地下河千余里,从昆仑出,就是为了证明这是中国的地盘,和今天外交上: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有异曲同工之妙。 ----------------------------- 非也,非也,刘彻乱点鸳鸯谱定昆仑虽说有点政治考图,但真正原因却是如太史公所言:“大宛之迹,元因博望。始究河源,旋窥海上。条枝西入,天马内向。葱岭无尘,盐池息浪。旷哉绝域,往往亭障。”一样,他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找到昆仑之虚,其实他的方向并没错,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在这点上他是明确的,只是张大使的路线走得不对而己,张大使直接走到西王母邦之外,故才误导了汉武帝将昆仑定到了现今和田一带。现今的昆仑山脉的定名,也是受了这一误导,才将本来只有八百里的昆仑之丘,延伸到了二千多公里,并将其分为西、中、东三段,西起塔吉克的帕米尔,东至昆仑山口和毗邻的青藏诸山脉——布尔汗布达山脉、巴颜喀拉山与阿尼玛卿山。从喀拉喀什河上游的赛图拉与叶尔羌河上游的麻扎通过的新藏公路,构成昆仑山脉西、中段的分水界。中段位于新藏公路与车尔臣河九个大坂山即东经77°~86°,东段分为3支:北支祁漫塔格山,其南隔以阿牙克库木盆地,东延为唐松乌拉山、布尔汗布达山;中支阿尔格山,东延为博卡雷克塔格、唐格乌拉山与布青山,地形上与阿尼玛卿山相接;南支为构成青南高原上的主体山脉,东延与巴颜喀拉山相接。《山海经》中的昆仑之虚在东段,汉武帝刘彻把昆仑搬到了西段,故大错特错也。 |
@酒鬼醉客 2016-06-15 21:18:19 另外,在三星堆博物馆的展品中,最醒目的是一株青铜神树,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发现了6件由青铜制造的树木。仅能比较完好地恢复一件,即展出的一号大铜树。一号大铜树残高396厘米。树干笔直,套有三层树枝,每一层三根枝条,全树共有九根树枝。枝条的中部伸出短枝,短枝上有镂空花纹的小圆圈和花蕾,花蕾上各有一只昂首翘尾的小鸟;枝头有包裹在一长一短两个镂空树叶内的尖桃形果实。Ⅰ号大型铜神树由底座、树和龙三部分组成,采...... ----------------------------- @隐龙先生 2016-06-16 07:19:05 这颗青铜树,实在像极了中国传说中的神树,特别是9小枝,中国以9为阳数之极,皇帝称九五至尊,屈原《天问》有九天,地理上有九州,甚至佛教也有九九归真之说。 ----------------------------- 嗯,九九归一反应的是最早的十位进制,五和十为中,就是五行的运行方式,但酒鬼对那颗青铜树感兴趣的是,它们总数是六件,这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件罢,另外那五件又该是个什么样呢?跟《山海经》有什么关联? |
@酒鬼醉客 2016-06-13 09:20:59 http://static.tianyaui.com/img/static/2011/imgloading.gif 在三星堆众多的青铜雕像群中,足以领衔群像的最高统治者非这尊大立人像莫属,——不论是从服饰、形像还是体量等各方面看,这尊大立人像都堪称它们的“领袖”人物。以往殷墟出土的玉石铜人像与之相比,真可谓是“小巫”见“大巫”了。就全世界范围来看,三星堆青铜大立人也是同时期体量最大的青铜人物雕像。 这尊大人像高180、通高260.8厘米 ,在一号祭祀坑出土。雕像...... ----------------------------- @隐龙先生 2016-06-14 07:21:15 三星堆最疑惑的是如此先进的文明,竟然没有出土一个文字,甚至刻画符都没有?而且玉器也极少,不符合中国中原王朝历来以玉为尊的特点。 而且大禹生于西羌,这个三星堆或与其有关,有可能是地望或龙兴之地,宗庙所在,但不能认为是夏都,因为后世朱元璋定都南京,但是老家凤阳也修了华丽的宫殿,称为中都。同样的曹魏以洛阳为都,但是曹操将献帝安置于许昌,曹丕在此篡位,曹操本人长期居于邺城。 ----------------------------- @酒鬼醉客 2016-06-14 13:48:16 三星堆有七个文字画符,发现在两个祭祀坑中的古祭器(金璋一类)上,现今学者基本认定两个祭祀坑的年代不晚于早商,也就是说那些金铜玉器,有可能在商代初就被掩埋,这七个文字画符,已被学界初步认定为祭祠符号。您说三星堆出的玉器极少?是否酒鬼听错啦?1929年,燕氏带领儿孙清水沟时就发现了四百多件玉石器,还少??? 禹先居阳城,后居阳翟,这就说明阳城与阳翟非同一地名,禹是为了避商均才居阳城的,而商均的封...... ----------------------------- @隐龙先生 2016-06-14 17:42:31 其实我个人认为有几个地点需要酒鬼兄这样的精神去考证: 1.涿鹿在哪?黄帝死葬桥山,这个桥山是哪里? 2.颛顼的帝都在哪? 3.夏都阳城的真实位置? 4.帝尧和帝舜的都城是哪里? 5.昆仑之墟是否存在?遗址在哪? 以上这些,足可以彻底重写中国 历史 。 ----------------------------- @酒鬼醉客 2016-06-14 19:04:40 1,由于酒鬼认为黄帝的年代过于久远,华夏大地上又经历过“大海侵”,故光靠零星典籍和神话传说,古战场涿鹿和黄帝之葬,如没有象三星堆那样的偶然出现,酒鬼认为是考证不出所以然来的,黄帝之葬或许《山海经·中次三经》中的“青要之山·实惟帝之密都”和《山海经·西次三经》中的“昆仑之丘·实惟帝之下都”这两处,都有可能。酒鬼倾向于在“青要之山”,因为曾有传言过在秦岭,有“白色金字塔”的传言。 2,颛顼的帝...... ----------------------------- @酒鬼醉客 2016-06-15 11:53:30 续复:颛顼帝都在《山海经》的线索,就是帝颛顼之葬处,《大荒北经》记曰;“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膑葬。~~~丘方员三百里,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为舟。竹南有赤泽水,名曰封渊。有三桑无枝。丘西有沈渊,颛顼所浴。”;《海外北经》曰:“三桑无枝,在欧丝东,其木长百仞,无枝。范林方三百里,在三桑东,洲环其下。务隅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平丘在三桑东。~~...... ----------------------------- @隐龙先生 2016-06-15 17:14:55 这个关观点似乎和王大有,宫玉海的观点相似。 ----------------------------- @酒鬼醉客 2016-06-15 19:14:45 哈哈,酒鬼可高攀不起这两位,一个说昆仑丘在甘肃的合黎山,一个说昆仑丘在非洲,特别是那个宫玉海老先生,解读的《山海经》特好看,尤如天马行空,在全球飞奔,真把大禹几人累得好惨哟~~~ ----------------------------- @隐龙先生 2016-06-16 15:08:06 宫玉海教授的发现,不是个例,美国有一位地理学家也承认山海经的地理范围,波及全球,甚至按照山海经的记载考察了北美的几座山脉,丝毫不差。 ----------------------------- 美国那位娘们的话也信?她说《东山经》的地望在美洲大陆这样的鬼话,反正酒鬼不信也,《东山经》的走向是由北向南,《东次一经》只有三千六百里,《东次二经》六千六百四十里,《东次三经》六千九百里,《东次四经》一千七百二十里。是分四路并列由北向南走向的,她如果真是在北美找到了“空桑之山”,岂不是北美也得出个共工出来?至于宫玉海老先生的发现,只不过是将苏雪林的发现加以扩大化了罢,读《三海经》不将古昆仑古四海定位下来,还读什么《山海经》哟,,, |
@大扒熊 2016-06-16 14:55:17 无聊 ----------------------------- 有趣 |
@酒鬼醉客 2016-06-15 21:18:19 另外,在三星堆博物馆的展品中,最醒目的是一株青铜神树,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发现了6件由青铜制造的树木。仅能比较完好地恢复一件,即展出的一号大铜树。一号大铜树残高396厘米。树干笔直,套有三层树枝,每一层三根枝条,全树共有九根树枝。枝条的中部伸出短枝,短枝上有镂空花纹的小圆圈和花蕾,花蕾上各有一只昂首翘尾的小鸟;枝头有包裹在一长一短两个镂空树叶内的尖桃形果实。Ⅰ号大型铜神树由底座、树和龙三部分组成,采...... ----------------------------- @隐龙先生 2016-06-16 07:19:05 这颗青铜树,实在像极了中国传说中的神树,特别是9小枝,中国以9为阳数之极,皇帝称九五至尊,屈原《天问》有九天,地理上有九州,甚至佛教也有九九归真之说。 ----------------------------- @酒鬼醉客 2016-06-16 10:07:41 嗯,九九归一反应的是最早的十位进制,五和十为中,就是五行的运行方式,但酒鬼对那颗青铜树感兴趣的是,它们总数是六件,这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件罢,另外那五件又该是个什么样呢?跟《山海经》有什么关联? ----------------------------- @隐龙先生 2016-06-16 12:09:48 青铜器如此发达的文明,他们的文字在哪里?理论上他们不仅应该有文字,而且是非常成熟的文字甚至是作品,为什么没有发现只言片语? 这些文字是带走了?还是焚毁了?或则尚未被发现?真是百思不其解。 ----------------------------- 可参考巴蜀图语,目前关于巴蜀图语大致有3种说法:巴蜀古族用来记录语言的工具、族徽、图腾或宗教符号,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在四川地区陆续出土的青铜器上,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些神秘的图案,这些图案和后来发现的青铜戈上的戈文、印章,被学者推测为古蜀人的文字。有些学者把这些图案、戈文、印章统称为"巴蜀图语"。在巴蜀图语发现之前,古蜀文明没有文字甚至一度成为考古界的共识。文字是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高度发达的古蜀文明却没有文字,似乎是一个反常的历史现象。巴蜀图语可从三星堆的早商文物到巴蜀战国以及到秦汉的文物中,可以判断得出有很强的连贯。现在有些学者认为巴蜀图语就是古彝文。 |
@酒鬼醉客 2016-06-13 09:20:59 http://static.tianyaui.com/img/static/2011/imgloading.gif 在三星堆众多的青铜雕像群中,足以领衔群像的最高统治者非这尊大立人像莫属,——不论是从服饰、形像还是体量等各方面看,这尊大立人像都堪称它们的“领袖”人物。以往殷墟出土的玉石铜人像与之相比,真可谓是“小巫”见“大巫”了。就全世界范围来看,三星堆青铜大立人也是同时期体量最大的青铜人物雕像。 这尊大人像高180、通高260.8厘米 ,在一号祭祀坑出土。雕像...... ----------------------------- @隐龙先生 2016-06-14 07:21:15 三星堆最疑惑的是如此先进的文明,竟然没有出土一个文字,甚至刻画符都没有?而且玉器也极少,不符合中国中原王朝历来以玉为尊的特点。 而且大禹生于西羌,这个三星堆或与其有关,有可能是地望或龙兴之地,宗庙所在,但不能认为是夏都,因为后世朱元璋定都南京,但是老家凤阳也修了华丽的宫殿,称为中都。同样的曹魏以洛阳为都,但是曹操将献帝安置于许昌,曹丕在此篡位,曹操本人长期居于邺城。 ----------------------------- @酒鬼醉客 2016-06-14 13:48:16 三星堆有七个文字画符,发现在两个祭祀坑中的古祭器(金璋一类)上,现今学者基本认定两个祭祀坑的年代不晚于早商,也就是说那些金铜玉器,有可能在商代初就被掩埋,这七个文字画符,已被学界初步认定为祭祠符号。您说三星堆出的玉器极少?是否酒鬼听错啦?1929年,燕氏带领儿孙清水沟时就发现了四百多件玉石器,还少??? 禹先居阳城,后居阳翟,这就说明阳城与阳翟非同一地名,禹是为了避商均才居阳城的,而商均的封...... ----------------------------- @隐龙先生 2016-06-14 17:42:31 其实我个人认为有几个地点需要酒鬼兄这样的精神去考证: 1.涿鹿在哪?黄帝死葬桥山,这个桥山是哪里? 2.颛顼的帝都在哪? 3.夏都阳城的真实位置? 4.帝尧和帝舜的都城是哪里? 5.昆仑之墟是否存在?遗址在哪? 以上这些,足可以彻底重写中国 历史 。 ----------------------------- @酒鬼醉客 2016-06-14 19:04:40 1,由于酒鬼认为黄帝的年代过于久远,华夏大地上又经历过“大海侵”,故光靠零星典籍和神话传说,古战场涿鹿和黄帝之葬,如没有象三星堆那样的偶然出现,酒鬼认为是考证不出所以然来的,黄帝之葬或许《山海经·中次三经》中的“青要之山·实惟帝之密都”和《山海经·西次三经》中的“昆仑之丘·实惟帝之下都”这两处,都有可能。酒鬼倾向于在“青要之山”,因为曾有传言过在秦岭,有“白色金字塔”的传言。 2,颛顼的帝...... ----------------------------- @酒鬼醉客 2016-06-15 11:53:30 续复:颛顼帝都在《山海经》的线索,就是帝颛顼之葬处,《大荒北经》记曰;“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膑葬。~~~丘方员三百里,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为舟。竹南有赤泽水,名曰封渊。有三桑无枝。丘西有沈渊,颛顼所浴。”;《海外北经》曰:“三桑无枝,在欧丝东,其木长百仞,无枝。范林方三百里,在三桑东,洲环其下。务隅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平丘在三桑东。~~...... ----------------------------- @隐龙先生 2016-06-15 17:14:55 这个关观点似乎和王大有,宫玉海的观点相似。 ----------------------------- @酒鬼醉客 2016-06-15 19:14:45 哈哈,酒鬼可高攀不起这两位,一个说昆仑丘在甘肃的合黎山,一个说昆仑丘在非洲,特别是那个宫玉海老先生,解读的《山海经》特好看,尤如天马行空,在全球飞奔,真把大禹几人累得好惨哟~~~ ----------------------------- @隐龙先生 2016-06-16 07:16:38 我个人也认为昆仑山不应该是今昆仑山,毕竟今天的昆仑山是西汉武帝时命名的,而且之所以将昆仑山定位在今天的昆仑山,是武帝试图收西域,并诸国,找 历史 依据,就像西汉将黄河河源定在昆仑山(甚至塔里木河)一样,说是黄河上游有地下河千余里,从昆仑出,就是为了证明这是中国的地盘,和今天外交上: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有异曲同工之妙。 ----------------------------- @酒鬼醉客 2016-06-16 09:25:23 非也,非也,刘彻乱点鸳鸯谱定昆仑虽说有点政治考图,但真正原因却是如太史公所言:“大宛之迹,元因博望。始究河源,旋窥海上。条枝西入,天马内向。葱岭无尘,盐池息浪。旷哉绝域,往往亭障。”一样,他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找到昆仑之虚,其实他的方向并没错,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在这点上他是明确的,只是张大使的路线走得不对而己,张大使直接走到西王母邦之外,故才误导了汉武帝将昆仑定到了现今和田一带。现今的昆...... ----------------------------- @隐龙先生 2016-06-16 12:07:42 我奇怪的是为什么中国人称黑人是:昆仑奴。这点很有意思,郑和下西洋的相关记录将山海经之弱水定在今孟加拉湾,也是有些意味深长的。 ----------------------------- 将"柴棍"发音读为了"昆仑"的发音了罢,另外还有个原因可能是在西周时,有一支昆夷名“赤乌”(见穆天子传),赤乌之人丌好献二女于天子,女听、女列,以为嬖人。曰:赤乌氏,美人之地也的传说吧。 |
@酒鬼醉客 2016-06-15 21:18:19 另外,在三星堆博物馆的展品中,最醒目的是一株青铜神树,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发现了6件由青铜制造的树木。仅能比较完好地恢复一件,即展出的一号大铜树。一号大铜树残高396厘米。树干笔直,套有三层树枝,每一层三根枝条,全树共有九根树枝。枝条的中部伸出短枝,短枝上有镂空花纹的小圆圈和花蕾,花蕾上各有一只昂首翘尾的小鸟;枝头有包裹在一长一短两个镂空树叶内的尖桃形果实。Ⅰ号大型铜神树由底座、树和龙三部分组成,采...... ----------------------------- @隐龙先生 2016-06-16 07:19:05 这颗青铜树,实在像极了中国传说中的神树,特别是9小枝,中国以9为阳数之极,皇帝称九五至尊,屈原《天问》有九天,地理上有九州,甚至佛教也有九九归真之说。 ----------------------------- @酒鬼醉客 2016-06-16 10:07:41 嗯,九九归一反应的是最早的十位进制,五和十为中,就是五行的运行方式,但酒鬼对那颗青铜树感兴趣的是,它们总数是六件,这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件罢,另外那五件又该是个什么样呢?跟《山海经》有什么关联? ----------------------------- @LZK4N 2016-06-16 19:11:07 五行,金木水火土,其中火分:君火,相火。其实是6行。 ----------------------------- 兄弟,别在酒鬼面前谈“金木水火土”,好八?有兴趣,自儿去读《黄帝内经》去,酒鬼此时心情不太好,成了“木火土金水火”啦,见谅! |
@酒鬼醉客 2016-06-15 21:18:19 另外,在三星堆博物馆的展品中,最醒目的是一株青铜神树,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发现了6件由青铜制造的树木。仅能比较完好地恢复一件,即展出的一号大铜树。一号大铜树残高396厘米。树干笔直,套有三层树枝,每一层三根枝条,全树共有九根树枝。枝条的中部伸出短枝,短枝上有镂空花纹的小圆圈和花蕾,花蕾上各有一只昂首翘尾的小鸟;枝头有包裹在一长一短两个镂空树叶内的尖桃形果实。Ⅰ号大型铜神树由底座、树和龙三部分组成,采...... ----------------------------- @隐龙先生 2016-06-16 07:19:05 这颗青铜树,实在像极了中国传说中的神树,特别是9小枝,中国以9为阳数之极,皇帝称九五至尊,屈原《天问》有九天,地理上有九州,甚至佛教也有九九归真之说。 ----------------------------- @酒鬼醉客 2016-06-16 10:07:41 嗯,九九归一反应的是最早的十位进制,五和十为中,就是五行的运行方式,但酒鬼对那颗青铜树感兴趣的是,它们总数是六件,这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件罢,另外那五件又该是个什么样呢?跟《山海经》有什么关联? ----------------------------- @LZK4N 2016-06-16 19:11:07 五行,金木水火土,其中火分:君火,相火。其实是6行。 ----------------------------- @酒鬼醉客 2016-06-16 21:37:20 兄弟,别在酒鬼面前谈“金木水火土”,好八?有兴趣,自儿去读《黄帝内经》去,酒鬼此时心情不太好,成了“木火土金水火”啦,见谅! ----------------------------- 再次致歉,酒鬼前十几分钟前,心情不好,回复得很粗暴,见谅,此时酒鬼心情平顺啦,望兄弟不记前嫌,谈谈“君火”与“相火”这两个故事可好?但别给酒鬼谈“张天师”哈~~~谢谢! |
@酒鬼醉客 2016-06-15 21:18:19 另外,在三星堆博物馆的展品中,最醒目的是一株青铜神树,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发现了6件由青铜制造的树木。仅能比较完好地恢复一件,即展出的一号大铜树。一号大铜树残高396厘米。树干笔直,套有三层树枝,每一层三根枝条,全树共有九根树枝。枝条的中部伸出短枝,短枝上有镂空花纹的小圆圈和花蕾,花蕾上各有一只昂首翘尾的小鸟;枝头有包裹在一长一短两个镂空树叶内的尖桃形果实。Ⅰ号大型铜神树由底座、树和龙三部分组成,采...... ----------------------------- @隐龙先生 2016-06-16 07:19:05 这颗青铜树,实在像极了中国传说中的神树,特别是9小枝,中国以9为阳数之极,皇帝称九五至尊,屈原《天问》有九天,地理上有九州,甚至佛教也有九九归真之说。 ----------------------------- @酒鬼醉客 2016-06-16 10:07:41 嗯,九九归一反应的是最早的十位进制,五和十为中,就是五行的运行方式,但酒鬼对那颗青铜树感兴趣的是,它们总数是六件,这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件罢,另外那五件又该是个什么样呢?跟《山海经》有什么关联? ----------------------------- @隐龙先生 2016-06-16 12:09:48 青铜器如此发达的文明,他们的文字在哪里?理论上他们不仅应该有文字,而且是非常成熟的文字甚至是作品,为什么没有发现只言片语? 这些文字是带走了?还是焚毁了?或则尚未被发现?真是百思不其解。 ----------------------------- @酒鬼醉客 2016-06-16 17:07:13 可参考巴蜀图语,目前关于巴蜀图语大致有3种说法:巴蜀古族用来记录语言的工具、族徽、图腾或宗教符号,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在四川地区陆续出土的青铜器上,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些神秘的图案,这些图案和后来发现的青铜戈上的戈文、印章,被学者推测为古蜀人的文字。有些学者把这些图案、戈文、印章统称为"巴蜀图语"。在巴蜀图语发现之前,古蜀文明没有文字甚至一度成为考古界的共识。文字是文明发展到一定 历史 阶段的...... ----------------------------- @隐龙先生 2016-06-16 21:56:18 这个彝文确实神奇,有学者声称可能是夏朝,甚至更早的语言,包括西南少数民族流传的女书(水书)。 ----------------------------- 嗯,彝文遗文也,夏有彝德,说的就是三星堆的祭祠之德也,《五臧山经》在每经后,都有祭祠之礼,这绝不是偶然。商甲骨文,也是祭祠之文,但说实话,真比不过此也: |
@酒鬼醉客 2016-06-13 09:20:59 http://static.tianyaui.com/img/static/2011/imgloading.gif 在三星堆众多的青铜雕像群中,足以领衔群像的最高统治者非这尊大立人像莫属,——不论是从服饰、形像还是体量等各方面看,这尊大立人像都堪称它们的“领袖”人物。以往殷墟出土的玉石铜人像与之相比,真可谓是“小巫”见“大巫”了。就全世界范围来看,三星堆青铜大立人也是同时期体量最大的青铜人物雕像。 这尊大人像高180、通高260.8厘米 ,在一号祭祀坑出土。雕像...... ----------------------------- @隐龙先生 2016-06-14 07:21:15 三星堆最疑惑的是如此先进的文明,竟然没有出土一个文字,甚至刻画符都没有?而且玉器也极少,不符合中国中原王朝历来以玉为尊的特点。 而且大禹生于西羌,这个三星堆或与其有关,有可能是地望或龙兴之地,宗庙所在,但不能认为是夏都,因为后世朱元璋定都南京,但是老家凤阳也修了华丽的宫殿,称为中都。同样的曹魏以洛阳为都,但是曹操将献帝安置于许昌,曹丕在此篡位,曹操本人长期居于邺城。 ----------------------------- @酒鬼醉客 2016-06-14 13:48:16 三星堆有七个文字画符,发现在两个祭祀坑中的古祭器(金璋一类)上,现今学者基本认定两个祭祀坑的年代不晚于早商,也就是说那些金铜玉器,有可能在商代初就被掩埋,这七个文字画符,已被学界初步认定为祭祠符号。您说三星堆出的玉器极少?是否酒鬼听错啦?1929年,燕氏带领儿孙清水沟时就发现了四百多件玉石器,还少??? 禹先居阳城,后居阳翟,这就说明阳城与阳翟非同一地名,禹是为了避商均才居阳城的,而商均的封...... ----------------------------- @隐龙先生 2016-06-14 17:42:31 其实我个人认为有几个地点需要酒鬼兄这样的精神去考证: 1.涿鹿在哪?黄帝死葬桥山,这个桥山是哪里? 2.颛顼的帝都在哪? 3.夏都阳城的真实位置? 4.帝尧和帝舜的都城是哪里? 5.昆仑之墟是否存在?遗址在哪? 以上这些,足可以彻底重写中国 历史 。 ----------------------------- @酒鬼醉客 2016-06-14 19:04:40 1,由于酒鬼认为黄帝的年代过于久远,华夏大地上又经历过“大海侵”,故光靠零星典籍和神话传说,古战场涿鹿和黄帝之葬,如没有象三星堆那样的偶然出现,酒鬼认为是考证不出所以然来的,黄帝之葬或许《山海经·中次三经》中的“青要之山·实惟帝之密都”和《山海经·西次三经》中的“昆仑之丘·实惟帝之下都”这两处,都有可能。酒鬼倾向于在“青要之山”,因为曾有传言过在秦岭,有“白色金字塔”的传言。 2,颛顼的帝...... ----------------------------- @酒鬼醉客 2016-06-15 11:53:30 续复:颛顼帝都在《山海经》的线索,就是帝颛顼之葬处,《大荒北经》记曰;“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膑葬。~~~丘方员三百里,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为舟。竹南有赤泽水,名曰封渊。有三桑无枝。丘西有沈渊,颛顼所浴。”;《海外北经》曰:“三桑无枝,在欧丝东,其木长百仞,无枝。范林方三百里,在三桑东,洲环其下。务隅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平丘在三桑东。~~...... ----------------------------- @隐龙先生 2016-06-15 17:14:55 这个关观点似乎和王大有,宫玉海的观点相似。 ----------------------------- @酒鬼醉客 2016-06-15 19:14:45 哈哈,酒鬼可高攀不起这两位,一个说昆仑丘在甘肃的合黎山,一个说昆仑丘在非洲,特别是那个宫玉海老先生,解读的《山海经》特好看,尤如天马行空,在全球飞奔,真把大禹几人累得好惨哟~~~ ----------------------------- @隐龙先生 2016-06-16 07:16:38 我个人也认为昆仑山不应该是今昆仑山,毕竟今天的昆仑山是西汉武帝时命名的,而且之所以将昆仑山定位在今天的昆仑山,是武帝试图收西域,并诸国,找 历史 依据,就像西汉将黄河河源定在昆仑山(甚至塔里木河)一样,说是黄河上游有地下河千余里,从昆仑出,就是为了证明这是中国的地盘,和今天外交上: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有异曲同工之妙。 ----------------------------- @酒鬼醉客 2016-06-16 09:25:23 非也,非也,刘彻乱点鸳鸯谱定昆仑虽说有点政治考图,但真正原因却是如太史公所言:“大宛之迹,元因博望。始究河源,旋窥海上。条枝西入,天马内向。葱岭无尘,盐池息浪。旷哉绝域,往往亭障。”一样,他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找到昆仑之虚,其实他的方向并没错,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在这点上他是明确的,只是张大使的路线走得不对而己,张大使直接走到西王母邦之外,故才误导了汉武帝将昆仑定到了现今和田一带。现今的昆...... ----------------------------- @隐龙先生 2016-06-16 12:07:42 我奇怪的是为什么中国人称黑人是:昆仑奴。这点很有意思,郑和下西洋的相关记录将山海经之弱水定在今孟加拉湾,也是有些意味深长的。 ----------------------------- @酒鬼醉客 2016-06-16 17:24:13 将"柴棍"发音读为了"昆仑"的发音了罢,另外还有个原因可能是在西周时,有一支昆夷名“赤乌”(见穆天子传),赤乌之人丌好献二女于天子,女听、女列,以为嬖人。曰:赤乌氏,美人之地也的传说吧。 ----------------------------- @隐龙先生 2016-06-16 22:01:03 说起来这个我想起来三国时代,孙权的长相,碧眼紫冉,目有精光,这有几分欧罗巴人种的长相。 西北马超军中亦多深鼻高目者。 曹操的儿子曹彰是黄须。 联想到今天甘肃有个古罗马人在西汉被陈汤俘获以后建立的城邑。 说明欧亚非三大洲或许早有交往,前一段时间秦皇陵考古就发现了疑是西方人骨骼遗骸和非洲黑人的痕迹。 ----------------------------- 昆仑之虚,或许是第一个基地吧,不然,华夏这几千年不会这样恋恋不舍的,更何况,是大禹治水时就发见的“曾城”,埃及金字塔亦如此也,只不过,胡夫比大禹运气好,有今人抬举也~~~ |
@酒鬼醉客 2016-06-13 09:20:59 http://static.tianyaui.com/img/static/2011/imgloading.gif 在三星堆众多的青铜雕像群中,足以领衔群像的最高统治者非这尊大立人像莫属,——不论是从服饰、形像还是体量等各方面看,这尊大立人像都堪称它们的“领袖”人物。以往殷墟出土的玉石铜人像与之相比,真可谓是“小巫”见“大巫”了。就全世界范围来看,三星堆青铜大立人也是同时期体量最大的青铜人物雕像。 这尊大人像高180、通高260.8厘米 ,在一号祭祀坑出土。雕像...... ----------------------------- @隐龙先生 2016-06-14 07:21:15 三星堆最疑惑的是如此先进的文明,竟然没有出土一个文字,甚至刻画符都没有?而且玉器也极少,不符合中国中原王朝历来以玉为尊的特点。 而且大禹生于西羌,这个三星堆或与其有关,有可能是地望或龙兴之地,宗庙所在,但不能认为是夏都,因为后世朱元璋定都南京,但是老家凤阳也修了华丽的宫殿,称为中都。同样的曹魏以洛阳为都,但是曹操将献帝安置于许昌,曹丕在此篡位,曹操本人长期居于邺城。 ----------------------------- @酒鬼醉客 2016-06-14 13:48:16 三星堆有七个文字画符,发现在两个祭祀坑中的古祭器(金璋一类)上,现今学者基本认定两个祭祀坑的年代不晚于早商,也就是说那些金铜玉器,有可能在商代初就被掩埋,这七个文字画符,已被学界初步认定为祭祠符号。您说三星堆出的玉器极少?是否酒鬼听错啦?1929年,燕氏带领儿孙清水沟时就发现了四百多件玉石器,还少??? 禹先居阳城,后居阳翟,这就说明阳城与阳翟非同一地名,禹是为了避商均才居阳城的,而商均的封...... ----------------------------- @隐龙先生 2016-06-14 17:42:31 其实我个人认为有几个地点需要酒鬼兄这样的精神去考证: 1.涿鹿在哪?黄帝死葬桥山,这个桥山是哪里? 2.颛顼的帝都在哪? 3.夏都阳城的真实位置? 4.帝尧和帝舜的都城是哪里? 5.昆仑之墟是否存在?遗址在哪? 以上这些,足可以彻底重写中国 历史 。 ----------------------------- @酒鬼醉客 2016-06-14 19:04:40 1,由于酒鬼认为黄帝的年代过于久远,华夏大地上又经历过“大海侵”,故光靠零星典籍和神话传说,古战场涿鹿和黄帝之葬,如没有象三星堆那样的偶然出现,酒鬼认为是考证不出所以然来的,黄帝之葬或许《山海经·中次三经》中的“青要之山·实惟帝之密都”和《山海经·西次三经》中的“昆仑之丘·实惟帝之下都”这两处,都有可能。酒鬼倾向于在“青要之山”,因为曾有传言过在秦岭,有“白色金字塔”的传言。 2,颛顼的帝...... ----------------------------- @酒鬼醉客 2016-06-15 11:53:30 续复:颛顼帝都在《山海经》的线索,就是帝颛顼之葬处,《大荒北经》记曰;“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膑葬。~~~丘方员三百里,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为舟。竹南有赤泽水,名曰封渊。有三桑无枝。丘西有沈渊,颛顼所浴。”;《海外北经》曰:“三桑无枝,在欧丝东,其木长百仞,无枝。范林方三百里,在三桑东,洲环其下。务隅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平丘在三桑东。~~...... ----------------------------- @隐龙先生 2016-06-15 17:14:55 这个关观点似乎和王大有,宫玉海的观点相似。 ----------------------------- @酒鬼醉客 2016-06-15 19:14:45 哈哈,酒鬼可高攀不起这两位,一个说昆仑丘在甘肃的合黎山,一个说昆仑丘在非洲,特别是那个宫玉海老先生,解读的《山海经》特好看,尤如天马行空,在全球飞奔,真把大禹几人累得好惨哟~~~ ----------------------------- @隐龙先生 2016-06-16 07:16:38 我个人也认为昆仑山不应该是今昆仑山,毕竟今天的昆仑山是西汉武帝时命名的,而且之所以将昆仑山定位在今天的昆仑山,是武帝试图收西域,并诸国,找 历史 依据,就像西汉将黄河河源定在昆仑山(甚至塔里木河)一样,说是黄河上游有地下河千余里,从昆仑出,就是为了证明这是中国的地盘,和今天外交上: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有异曲同工之妙。 ----------------------------- @酒鬼醉客 2016-06-16 09:25:23 非也,非也,刘彻乱点鸳鸯谱定昆仑虽说有点政治考图,但真正原因却是如太史公所言:“大宛之迹,元因博望。始究河源,旋窥海上。条枝西入,天马内向。葱岭无尘,盐池息浪。旷哉绝域,往往亭障。”一样,他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找到昆仑之虚,其实他的方向并没错,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在这点上他是明确的,只是张大使的路线走得不对而己,张大使直接走到西王母邦之外,故才误导了汉武帝将昆仑定到了现今和田一带。现今的昆...... ----------------------------- @隐龙先生 2016-06-16 12:07:42 我奇怪的是为什么中国人称黑人是:昆仑奴。这点很有意思,郑和下西洋的相关记录将山海经之弱水定在今孟加拉湾,也是有些意味深长的。 ----------------------------- @酒鬼醉客 2016-06-16 17:24:13 将"柴棍"发音读为了"昆仑"的发音了罢,另外还有个原因可能是在西周时,有一支昆夷名“赤乌”(见穆天子传),赤乌之人丌好献二女于天子,女听、女列,以为嬖人。曰:赤乌氏,美人之地也的传说吧。 ----------------------------- @隐龙先生 2016-06-16 22:01:03 说起来这个我想起来三国时代,孙权的长相,碧眼紫冉,目有精光,这有几分欧罗巴人种的长相。 西北马超军中亦多深鼻高目者。 曹操的儿子曹彰是黄须。 联想到今天甘肃有个古罗马人在西汉被陈汤俘获以后建立的城邑。 说明欧亚非三大洲或许早有交往,前一段时间秦皇陵考古就发现了疑是西方人骨骼遗骸和非洲黑人的痕迹。 ----------------------------- 如果,您将人类的发源定格在青藏高原,您一点都会没疑惑的,如果将它定在东非大草源,您的疑惑会更多的~~~ |
@酒鬼醉客 2016-06-13 09:20:59 http://static.tianyaui.com/img/static/2011/imgloading.gif 在三星堆众多的青铜雕像群中,足以领衔群像的最高统治者非这尊大立人像莫属,——不论是从服饰、形像还是体量等各方面看,这尊大立人像都堪称它们的“领袖”人物。以往殷墟出土的玉石铜人像与之相比,真可谓是“小巫”见“大巫”了。就全世界范围来看,三星堆青铜大立人也是同时期体量最大的青铜人物雕像。 这尊大人像高180、通高260.8厘米 ,在一号祭祀坑出土。雕像...... ----------------------------- @隐龙先生 2016-06-14 07:21:15 三星堆最疑惑的是如此先进的文明,竟然没有出土一个文字,甚至刻画符都没有?而且玉器也极少,不符合中国中原王朝历来以玉为尊的特点。 而且大禹生于西羌,这个三星堆或与其有关,有可能是地望或龙兴之地,宗庙所在,但不能认为是夏都,因为后世朱元璋定都南京,但是老家凤阳也修了华丽的宫殿,称为中都。同样的曹魏以洛阳为都,但是曹操将献帝安置于许昌,曹丕在此篡位,曹操本人长期居于邺城。 ----------------------------- @酒鬼醉客 2016-06-14 13:48:16 三星堆有七个文字画符,发现在两个祭祀坑中的古祭器(金璋一类)上,现今学者基本认定两个祭祀坑的年代不晚于早商,也就是说那些金铜玉器,有可能在商代初就被掩埋,这七个文字画符,已被学界初步认定为祭祠符号。您说三星堆出的玉器极少?是否酒鬼听错啦?1929年,燕氏带领儿孙清水沟时就发现了四百多件玉石器,还少??? 禹先居阳城,后居阳翟,这就说明阳城与阳翟非同一地名,禹是为了避商均才居阳城的,而商均的封...... ----------------------------- @隐龙先生 2016-06-14 17:42:31 其实我个人认为有几个地点需要酒鬼兄这样的精神去考证: 1.涿鹿在哪?黄帝死葬桥山,这个桥山是哪里? 2.颛顼的帝都在哪? 3.夏都阳城的真实位置? 4.帝尧和帝舜的都城是哪里? 5.昆仑之墟是否存在?遗址在哪? 以上这些,足可以彻底重写中国 历史 。 ----------------------------- @酒鬼醉客 2016-06-14 19:04:40 1,由于酒鬼认为黄帝的年代过于久远,华夏大地上又经历过“大海侵”,故光靠零星典籍和神话传说,古战场涿鹿和黄帝之葬,如没有象三星堆那样的偶然出现,酒鬼认为是考证不出所以然来的,黄帝之葬或许《山海经·中次三经》中的“青要之山·实惟帝之密都”和《山海经·西次三经》中的“昆仑之丘·实惟帝之下都”这两处,都有可能。酒鬼倾向于在“青要之山”,因为曾有传言过在秦岭,有“白色金字塔”的传言。 2,颛顼的帝...... ----------------------------- @酒鬼醉客 2016-06-15 11:53:30 续复:颛顼帝都在《山海经》的线索,就是帝颛顼之葬处,《大荒北经》记曰;“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膑葬。~~~丘方员三百里,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为舟。竹南有赤泽水,名曰封渊。有三桑无枝。丘西有沈渊,颛顼所浴。”;《海外北经》曰:“三桑无枝,在欧丝东,其木长百仞,无枝。范林方三百里,在三桑东,洲环其下。务隅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平丘在三桑东。~~...... ----------------------------- @隐龙先生 2016-06-15 17:14:55 这个关观点似乎和王大有,宫玉海的观点相似。 ----------------------------- @酒鬼醉客 2016-06-15 19:14:45 哈哈,酒鬼可高攀不起这两位,一个说昆仑丘在甘肃的合黎山,一个说昆仑丘在非洲,特别是那个宫玉海老先生,解读的《山海经》特好看,尤如天马行空,在全球飞奔,真把大禹几人累得好惨哟~~~ ----------------------------- @隐龙先生 2016-06-16 15:08:06 宫玉海教授的发现,不是个例,美国有一位地理学家也承认山海经的地理范围,波及全球,甚至按照山海经的记载考察了北美的几座山脉,丝毫不差。 ----------------------------- @酒鬼醉客 2016-06-16 16:37:58 美国那位娘们的话也信?她说《东山经》的地望在美洲大陆这样的鬼话,反正酒鬼不信也,《东山经》的走向是由北向南,《东次一经》只有三千六百里,《东次二经》六千六百四十里,《东次三经》六千九百里,《东次四经》一千七百二十里。是分四路并列由北向南走向的,她如果真是在北美找到了“空桑之山”,岂不是北美也得出个共工出来?至于宫玉海老先生的发现,只不过是将苏雪林的发现加以扩大化了罢,读《三海经》不将古昆仑...... ----------------------------- @隐龙先生 2016-06-16 21:54:32 汤谷羲和据说也在美洲。 ----------------------------- 嗯,在美洲,民主也在美洲,粱启超呀,您害人不浅也,结果,谭老六来给您,背黑锅也,您对得起谭四同么??? |
楼主:酒鬼醉客 时间:2016-06-16 16:49:20 @大扒熊 2016-06-16 14:55:17 无聊 ----------------------------- @大扒熊 2016-06-17 10:17:14 有趣 ———————— 看了半天,不知道你说了些什么东西,颇有乾嘉之风,洋洋万言不知所云 ----------------------------- 那就对不住啰,打扰了您的眼球,见谅哈,酒鬼自娱自乐,乐得思禹,管不住您的眼球了哟~~~ |
@隐龙先生 2016-06-17 12:19:06 戴笠戴笠原名戴春风,字“雨农”,死于岱山,岱与“戴”同音;找到戴笠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沟,当地人称为“困雨沟”,而戴笠的号正是“雨农”,山脚下有一座不大的“戴家庙”,(这让人不由想到《三国演义》里的“凤雏”庞统死于“落凤坡”);岱山位于板桥境内,而板桥姓戴的人又特别多,当地有“板桥的戴,西善桥的蔡”的俗语…… 戴笠原名戴春风,是在报考黄埔军校第一次落榜了后改名再考的,黄埔六期学员, 据说改...... ----------------------------- 据说民国将领们都兴这个,其中李宗仁在中山援桂之战时,在玉林城去找过一位姓崔的星相家看过相,崔师言他明年会连升三级,李未当回事,谁知翌年粤桂战争又起,李宗仁竟然在这年内,从营长升为帮统又升任边防军司令,一年内恰恰连升三级,李觉得诚属不可思议也~~~ |
@隐龙先生 2016-06-17 19:33:09 @酒鬼醉客 我们发掘了3000多字的甲骨文,能识别的不过1000多字,而且从内容看,可惜都是在占卜之词,没有一份正式书籍或则商代文件,岂不怪哉? 这么成熟的文字,大量的占卜甲骨,为什么就是没有成套的书籍或则记载呢? ----------------------------- 这跟王子朝和秦赢政还有孔丘有关系,在成汤灭夏前,夏的史官太史令终古就出奔商了,或许带走了许多夏代文献到了商,后周武克商后,肯定是继承了不少的商代文献,但周代文字的演变已经变为'籀篆'啦,所以出现了钟鼎文(金文),此时应该是有将夏文字和商文字翻译成籀篆'体的文献出现的,但王子朝奔楚后,又将这些周代文献搞失踪啦,再加上孔丘的删书行为和秦赢政的焚书举动,李斯作小篆统一文字后,那些古文字渐渐便无人能识,那些古文献肯定会被抛去,故,就这样了罢~~~ |
@隐龙先生 2016-06-17 19:33:09 @酒鬼醉客 我们发掘了3000多字的甲骨文,能识别的不过1000多字,而且从内容看,可惜都是在占卜之词,没有一份正式书籍或则商代文件,岂不怪哉? 这么成熟的文字,大量的占卜甲骨,为什么就是没有成套的书籍或则记载呢? ----------------------------- @酒鬼醉客 2016-06-17 20:23:25 这跟王子朝和秦赢政还有孔丘有关系,在成汤灭夏前,夏的史官太史令终古就出奔商了,或许带走了许多夏代文献到了商,后周武克商后,肯定是继承了不少的商代文献,但周代文字的演变已经变为'籀篆'啦,所以出现了钟鼎文(金文),此时应该是有将夏文字和商文字翻译成籀篆'体的文献出现的,但王子朝奔楚后,又将这些周代文献搞失踪啦,再加上孔丘的删书行为和秦赢政的焚书举动,李斯作小篆统一文字后,那些古文字渐渐便无人能识...... ----------------------------- @隐龙先生 2016-06-17 22:05:36 关于孔子删书的出处好像是清朝郑板桥说的:孔子删书,断自唐虞。唐虞以前,皆得而烧之。 这里面发现两个问题: 1.清朝人距离孔子二千多年,如何知道孔子删书,可谓其言不实。 2.孔子删书断自唐虞,那没有说孔子把夏商周的书也烧,所以和孔子关系不大。 3.秦始皇烧的主要是除了秦国以外的其他诸侯国的书籍,并没有说包含夏商周等前代王朝的书。 4.孔子自己也曾经感叹:夏礼吾能言之,史料不足以征。说明...... ----------------------------- 唉,兄弟,这一切疑问,问孔安国去吧,酒鬼现在惑兴趣的是,从古典中找历史也~~~ |
@隐龙先生 2016-06-17 19:33:09 @酒鬼醉客 我们发掘了3000多字的甲骨文,能识别的不过1000多字,而且从内容看,可惜都是在占卜之词,没有一份正式书籍或则商代文件,岂不怪哉? 这么成熟的文字,大量的占卜甲骨,为什么就是没有成套的书籍或则记载呢? ----------------------------- @酒鬼醉客 2016-06-17 20:23:25 这跟王子朝和秦赢政还有孔丘有关系,在成汤灭夏前,夏的史官太史令终古就出奔商了,或许带走了许多夏代文献到了商,后周武克商后,肯定是继承了不少的商代文献,但周代文字的演变已经变为'籀篆'啦,所以出现了钟鼎文(金文),此时应该是有将夏文字和商文字翻译成籀篆'体的文献出现的,但王子朝奔楚后,又将这些周代文献搞失踪啦,再加上孔丘的删书行为和秦赢政的焚书举动,李斯作小篆统一文字后,那些古文字渐渐便无人能识...... ----------------------------- @隐龙先生 2016-06-17 22:05:36 关于孔子删书的出处好像是清朝郑板桥说的:孔子删书,断自唐虞。唐虞以前,皆得而烧之。 这里面发现两个问题: 1.清朝人距离孔子二千多年,如何知道孔子删书,可谓其言不实。 2.孔子删书断自唐虞,那没有说孔子把夏商周的书也烧,所以和孔子关系不大。 3.秦始皇烧的主要是除了秦国以外的其他诸侯国的书籍,并没有说包含夏商周等前代王朝的书。 4.孔子自己也曾经感叹:夏礼吾能言之,史料不足以征。说明...... ----------------------------- @酒鬼醉客 2016-06-17 23:14:35 唉,兄弟,这一切疑问,问孔安国去吧,酒鬼现在惑兴趣的是,从古典中找 历史 也~~~ ----------------------------- @隐龙先生 2016-06-18 07:17:12 这些疑问也是关系到古典,《山海经》流传许久,经过西汉整理,如果没有其他史料考证,估计很难服人哦。 ----------------------------- 酒鬼认为其实《山海经》原本是周王室的不传之典,为何流落到汉王室之手,这可能也跟王子朝奔楚有关,王子朝奔楚发生在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16年),而屈原的《天问》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77年至前276年左右,也就是说起码在公元前278年前屈原可能就接触过《山海经》,不然在他的《天问》中,不会岀现那么多与《山海经》内容有关的名词。这也是说《山海经》的流传有可能是因王子朝奔楚时,将周王室的典籍一同带出周王室后,才渐渐被流传的,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在春秋时不见有典章所记《山海经》这个迷团。 在王子朝一行中,既有王室成员、世袭贵族,也有供职于周王室图书档案馆的官吏和学者,而长期供职于周王室图书馆的大思想家老子亦非常可能同行。至于王子朝一行所携带的周室典籍,应当是相当珍贵的,它们应当包括前朝(指商代、夏代及更早时代)的文献、文物,以及周代列王的诰命文件,或许还有各诸侯方国的奏章、报表等文书档案资料。 根据《吕氏春秋·先识》记载:“夏太史终古见桀迷惑,载其图法奔商;商内史向挚见纣迷惑,载其图法本周。”这一方面表明周王室图书馆收藏有夏朝、商朝的图册文物,另一方面也说明携典籍投奔“有道之国”乃是一种古老的文化传统,而且也是图书文献管理官员的神圣职责。因此,王子朝携周室典籍奔楚,如果不是表明他相信楚国将代周而兴,那么就表示他自己仍然是周王室的合法继承人(拥有王室档案乃是拥有王权的必要条件之一)。 与此同时,在王子朝占据王城洛阳数年之间,周王室图书馆的官员和学者当仍然恪守职所,这在客观上等于站到了王子朝一派。因此,当王子朝携周室典籍奔楚之时,这些官吏或学者无论愿意不愿意恐怕只能与王子朝同行。 然而在王子朝奔楚之际,恰逢楚平王死,楚国在继位问题上也动荡不安。种种迹象表明,王子朝一行并没有到达楚国都城,而是滞留在南阳西鄂一带。又据《左传·定公五年》记载:“五年春,王人杀子朝于楚。”事件发生在在公元前505年,但未言及事由和地点。此事应该与周敬王追索周室典籍有关,而王子朝以死拒绝交出典籍。故,周王室典籍从此失踪,也有可能在这段时间内比如《山海经》和《周易》这些典籍也趁机被流传。 有件事或许能提供点证明,那就是孔子为什么五十了才开始注《周易》?孔子五十岁时,应该是公元前501年左右,作为博览群书的孔夫子为什么年过半百了才注《周易》,难道是他在五十前对《周易》不感兴趣?绝无此可能,孔子崇周公到了迷的份上,岂有对周文王演化的《周易》不感兴趣之理?答案只有一个,即《周易》等书原为周王室秘藏典籍,外人通常是读不到的;但是自从王子朝携周室典籍奔楚之后,原来秘藏的《周易》等书才逐渐流传出来。在前501年时,孔老夫子才读到《周易》,所以说,酒鬼始终相信《山海经》的成书时间应该在唐虞间也。 |
@隐龙先生 2016-06-17 19:33:09 @酒鬼醉客 我们发掘了3000多字的甲骨文,能识别的不过1000多字,而且从内容看,可惜都是在占卜之词,没有一份正式书籍或则商代文件,岂不怪哉? 这么成熟的文字,大量的占卜甲骨,为什么就是没有成套的书籍或则记载呢? ----------------------------- @酒鬼醉客 2016-06-17 20:23:25 这跟王子朝和秦赢政还有孔丘有关系,在成汤灭夏前,夏的史官太史令终古就出奔商了,或许带走了许多夏代文献到了商,后周武克商后,肯定是继承了不少的商代文献,但周代文字的演变已经变为'籀篆'啦,所以出现了钟鼎文(金文),此时应该是有将夏文字和商文字翻译成籀篆'体的文献出现的,但王子朝奔楚后,又将这些周代文献搞失踪啦,再加上孔丘的删书行为和秦赢政的焚书举动,李斯作小篆统一文字后,那些古文字渐渐便无人能识...... ----------------------------- @隐龙先生 2016-06-17 22:05:36 关于孔子删书的出处好像是清朝郑板桥说的:孔子删书,断自唐虞。唐虞以前,皆得而烧之。 这里面发现两个问题: 1.清朝人距离孔子二千多年,如何知道孔子删书,可谓其言不实。 2.孔子删书断自唐虞,那没有说孔子把夏商周的书也烧,所以和孔子关系不大。 3.秦始皇烧的主要是除了秦国以外的其他诸侯国的书籍,并没有说包含夏商周等前代王朝的书。 4.孔子自己也曾经感叹:夏礼吾能言之,史料不足以征。说明...... ----------------------------- @酒鬼醉客 2016-06-17 23:14:35 唉,兄弟,这一切疑问,问孔安国去吧,酒鬼现在惑兴趣的是,从古典中找 历史 也~~~ ----------------------------- @隐龙先生 2016-06-18 07:17:12 这些疑问也是关系到古典,《山海经》流传许久,经过西汉整理,如果没有其他史料考证,估计很难服人哦。 ----------------------------- @xx461 2016-06-18 08:28:42 这句话说的,史料可以找,关键还是遗址能找到了,大量的史料就出来!你现在穷通典籍也未必能证明《山海经》的真实,其实只要找到昆仑虚了,基本上就验证了《山海经》的真实 ----------------------------- 兄弟,您找到昆仑虚了么?如还没找到,《穆天子传》中有线索~~~ |
@隐龙先生 2016-06-17 19:33:09 @酒鬼醉客 我们发掘了3000多字的甲骨文,能识别的不过1000多字,而且从内容看,可惜都是在占卜之词,没有一份正式书籍或则商代文件,岂不怪哉? 这么成熟的文字,大量的占卜甲骨,为什么就是没有成套的书籍或则记载呢? ----------------------------- @酒鬼醉客 2016-06-17 20:23:25 这跟王子朝和秦赢政还有孔丘有关系,在成汤灭夏前,夏的史官太史令终古就出奔商了,或许带走了许多夏代文献到了商,后周武克商后,肯定是继承了不少的商代文献,但周代文字的演变已经变为'籀篆'啦,所以出现了钟鼎文(金文),此时应该是有将夏文字和商文字翻译成籀篆'体的文献出现的,但王子朝奔楚后,又将这些周代文献搞失踪啦,再加上孔丘的删书行为和秦赢政的焚书举动,李斯作小篆统一文字后,那些古文字渐渐便无人能识...... ----------------------------- @隐龙先生 2016-06-17 22:05:36 关于孔子删书的出处好像是清朝郑板桥说的:孔子删书,断自唐虞。唐虞以前,皆得而烧之。 这里面发现两个问题: 1.清朝人距离孔子二千多年,如何知道孔子删书,可谓其言不实。 2.孔子删书断自唐虞,那没有说孔子把夏商周的书也烧,所以和孔子关系不大。 3.秦始皇烧的主要是除了秦国以外的其他诸侯国的书籍,并没有说包含夏商周等前代王朝的书。 4.孔子自己也曾经感叹:夏礼吾能言之,史料不足以征。说明...... ----------------------------- @酒鬼醉客 2016-06-17 23:14:35 唉,兄弟,这一切疑问,问孔安国去吧,酒鬼现在惑兴趣的是,从古典中找 历史 也~~~ ----------------------------- @隐龙先生 2016-06-18 07:17:12 这些疑问也是关系到古典,《山海经》流传许久,经过西汉整理,如果没有其他史料考证,估计很难服人哦。 ----------------------------- @xx461 2016-06-18 08:28:42 这句话说的,史料可以找,关键还是遗址能找到了,大量的史料就出来!你现在穷通典籍也未必能证明《山海经》的真实,其实只要找到昆仑虚了,基本上就验证了《山海经》的真实 ----------------------------- @隐龙先生 2016-06-18 15:39:26 《尚书》是古代的 历史 文献。在先秦篇数很多。相传有几千篇,孔子删为百篇。《汉书?艺文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序,是指排列,孔子删为百篇而按时代次序加以排列。这百篇本是《尚书》的第一个选本。 孔子为什么删《书》呢?章太炎先生说:"盖《尚书》过多,以之教士,恐人未能毕读,不得不加以删节,亦如后之作史者,不能将前人实录字字录之也。删节之...... ----------------------------- 酒鬼不这么看待“孔子删书”的,现在流行的说法是:孔子时期,周室衰微,礼乐败坏,《诗》、《书》等典籍残缺不全。孔子追溯夏、商、周三代的礼仪制度,重新编成 《书传》,上起唐尧、虞舜之时,下至秦穆公时期,按历史时序排列史事。又考察了夏、殷以来礼制增减的情况后,编订了《礼记》。古代留下来的 《诗》有上千篇,孔子删去重复的部分,选取可以用于礼仪教化的篇章,共三百零五篇,所以《诗经》又称 "诗三百"。孔子将这些诗全部配乐、礼乐制度从此才得以称述,使得王道完备,六艺齐全。这一说法源自太史公的《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然而《庄子·天道篇》记有:“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子路谋曰: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孔子曰:善。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若是《庄子》所言不虚,这就说明孔子并没有得到周王室的典籍,所以孔子所编的《书传》只能是来自于民间的书籍,传说中的一百篇《尚书》是孔子在民间收集而成的,故章太炎先生说:"盖《尚书》过多,以之教士,恐人未能毕读,不得不加以删节,亦如后之作史者,不能将前人实录字字录之也。删节之故,不过如此。"这一说恐怕不能成立,孔子删诗有《史记》所证,这个才是史实,因为诗歌的流传广范,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可以哼上几首,孔子得三千首也非难事,选其重又复合礼义的诗经孔子整理后成为《诗经》,这种说法合情合理,因此,酒鬼认为孔子根本没删过什么书,他的过错恰恰是删诗和修改了《春秋》。 |
继续说《山海经》: 但是在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发现的是6件由青铜制造的树木,第二号大铜树也己经修复完毕,三星堆的二号铜树仅保留着下半段,整体形态不明,下面为一圆盘底座。三条象征树根的斜撑之间的底座上,各跪有一人,人像的双手前伸,似乎原先拿着什么东西。能够复原的树干每层伸出三根树枝。它的枝头有一长一短叶片包裹的花蕾,其后套有小圆圈,与一号大铜树基本相同;但枝条的主体外张并且上翘,鸟歇息在枝头花蕾的叶片上,这却不同于一号大铜树。二号大神树的一旁,同样有一条蜿蜒盘桓的龙,神树与神龙的一体形象,使神树显示出非凡的魅力与深厚的象征意义。见下图: |
酒鬼疑惑的是为什么二号祭祀坑会有6件,而不是七件八件九件?第一件为“扶桑树”也好,“建木”也罢,“若木”也了,但它们应该是六件不同意喻的树,这是肯定的,它们的原型该是什么?三星堆人不可能凭空想象地铸这六件器物,也是肯定的,那么,三星堆人为什么要铸造它们?酒鬼思来想去,应该是铸造它们的人,应该见过一些他们所见过的东东,故才能将它们铸造得如此完美和富有神韵,这些原型该是什么呢?答案只有一个,这六件神器的原型就是《山海经·海内西经》中的海内昆仑之虚中的“开明南有树鸟,六首;蛟、蝮、蛇、蜼、豹、鸟秩树”也,,, 蛟树应该就是1号青铜树或2号青铜树,因为它们同样有一条蜿蜒盘桓的龙,龙也称为蛟也,蝮也~~~ |
@酒鬼醉客 2016-06-18 20:47:40 酒鬼疑惑的是为什么二号祭祀坑会有6件,而不是七件八件九件?第一件为“扶桑树”也好,“建木”也罢,“若木”也了,但它们应该是六件不同意喻的树,这是肯定的,它们的原型该是什么?三星堆人不可能凭空想象地铸这六件器物,也是肯定的,那么,三星堆人为什么要铸造它们?酒鬼思来想去,应该是铸造它们的人,应该见过一些他们所见过的东东,故才能将它们铸造得如此完美和富有神韵,这些原型该是什么呢?答案只有一个,这六...... ----------------------------- 将二号神树发重了一张,见谅!一号神树如下: |
下面的两图可能就是“蛇树”: |
下面两图可能就是蜼树: |
这个应该是豹树上的象征物。 |
这两个应该就是“鸟树”了吧~~~ |
@隐龙先生 2016-06-17 19:33:09 @酒鬼醉客 我们发掘了3000多字的甲骨文,能识别的不过1000多字,而且从内容看,可惜都是在占卜之词,没有一份正式书籍或则商代文件,岂不怪哉? 这么成熟的文字,大量的占卜甲骨,为什么就是没有成套的书籍或则记载呢? ----------------------------- @酒鬼醉客 2016-06-17 20:23:25 这跟王子朝和秦赢政还有孔丘有关系,在成汤灭夏前,夏的史官太史令终古就出奔商了,或许带走了许多夏代文献到了商,后周武克商后,肯定是继承了不少的商代文献,但周代文字的演变已经变为'籀篆'啦,所以出现了钟鼎文(金文),此时应该是有将夏文字和商文字翻译成籀篆'体的文献出现的,但王子朝奔楚后,又将这些周代文献搞失踪啦,再加上孔丘的删书行为和秦赢政的焚书举动,李斯作小篆统一文字后,那些古文字渐渐便无人能识...... ----------------------------- @隐龙先生 2016-06-17 22:05:36 关于孔子删书的出处好像是清朝郑板桥说的:孔子删书,断自唐虞。唐虞以前,皆得而烧之。 这里面发现两个问题: 1.清朝人距离孔子二千多年,如何知道孔子删书,可谓其言不实。 2.孔子删书断自唐虞,那没有说孔子把夏商周的书也烧,所以和孔子关系不大。 3.秦始皇烧的主要是除了秦国以外的其他诸侯国的书籍,并没有说包含夏商周等前代王朝的书。 4.孔子自己也曾经感叹:夏礼吾能言之,史料不足以征。说明...... ----------------------------- @酒鬼醉客 2016-06-17 23:14:35 唉,兄弟,这一切疑问,问孔安国去吧,酒鬼现在惑兴趣的是,从古典中找 历史 也~~~ ----------------------------- @隐龙先生 2016-06-18 07:17:12 这些疑问也是关系到古典,《山海经》流传许久,经过西汉整理,如果没有其他史料考证,估计很难服人哦。 ----------------------------- @xx461 2016-06-18 08:28:42 这句话说的,史料可以找,关键还是遗址能找到了,大量的史料就出来!你现在穷通典籍也未必能证明《山海经》的真实,其实只要找到昆仑虚了,基本上就验证了《山海经》的真实 ----------------------------- @隐龙先生 2016-06-18 15:39:26 《尚书》是古代的 历史 文献。在先秦篇数很多。相传有几千篇,孔子删为百篇。《汉书?艺文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序,是指排列,孔子删为百篇而按时代次序加以排列。这百篇本是《尚书》的第一个选本。 孔子为什么删《书》呢?章太炎先生说:"盖《尚书》过多,以之教士,恐人未能毕读,不得不加以删节,亦如后之作史者,不能将前人实录字字录之也。删节之...... ----------------------------- @酒鬼醉客 2016-06-18 17:04:58 酒鬼不这么看待“孔子删书”的,现在流行的说法是:孔子时期,周室衰微,礼乐败坏,《诗》、《书》等典籍残缺不全。孔子追溯夏、商、周三代的礼仪制度,重新编成 《书传》,上起唐尧、虞舜之时,下至秦穆公时期,按 历史 时序排列史事。又考察了夏、殷以来礼制增减的情况后,编订了《礼记》。古代留下来的 《诗》有上千篇,孔子删去重复的部分,选取可以用于礼仪教化的篇章,共三百零五篇,所以《诗经》又称 "诗三百"...... ----------------------------- @隐龙先生 2016-06-19 00:25:19 范祖禹在其《帝学》一书中同样记为:“《周礼》:内史掌三皇五帝之书,春秋之时,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是其书犹存也。盖自孔子删书,断自唐、虞,不纪三皇,而《周易》系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之事。” 元代文献学家马端临在稽考历代典籍之后,转录九峰蔡氏之说称: 今按《周礼》,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周公所录,必非伪妄,而春秋时《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之书,犹有存者,若果...... ----------------------------- 古文《尚书》真伪之争是学术史上最棘手、最难以解决的学术公案,而对先秦时期《尚书》传流的考察,是揭开古文《尚书》真伪之谜的前提与基础。 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了约2500枚(含残片)流散境外的战国竹简,李学勤和他的团队已整理出60余篇文献。其中《尹至》、《尹诰》、《程窹》、《保训》、《耆夜》、《金縢》、《皇门》、《祭公》和《楚居》9篇文献。李学勤说:“上述9篇,前8篇都属于《尚书》或类似《尚书》的文献。”。清华简《保训》形制、字体与《尹至》、《金滕》等篇明显不同,因此《保训》并非是先秦《尚书》或《逸周书》的佚篇。清华简《金滕》篇“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不是篇题,而可能是《金滕》篇的序言。相传孔子编订《尚书》,《逸周书》为孔子删书之余,清华简中《尚书》与《逸周书》部分篇目并存,形制相同,清华简的时代断限是战国中晚期,郭店简《缁衣》也将《逸周书》与《尚书》并称为《书》经,《汉志》“《逸周书》为孔子删书之余”的主流说法并不成立。 清华简中《尚书》与《逸周书》的篇目并存,与郭店简《缁衣》称《尚书》、《逸周书》皆为《书》经的做法相合,证明战国中晚期《尚书》与《逸周书》尚未分开。《缁衣》的作者为子思,子思为孔子之孙,子思所得《书》经必然来自孔子,可知孔子所用《书》经也是《尚书》与《逸周书》尚未分开的版本,因此“《逸周书》为孔子删书之余”的说法不可信。今本《书小序》只交代《尚书》各篇的述作之义,战国中期时的《书》经为《尚书》与《逸周书》的合编本,《书小序》只交代《尚书》而未交代《逸周书》各篇的写作背景,因此它的整体形成不能早于战国中期,《汉志》“孔子作《书小序》百篇”的主流说法遭遇严峻挑战。 |
其实在三星堆最神秘的还是那个“青铜神坛”,青铜神坛,跟青铜神树一样,在二号祭祀坑出土时只是三件青铜神坛残件,它们无一例外,全部成了碎片。考古学家历时两年,才将神坛成功修复。修复后的青铜神坛高约50厘米,宽约25厘米,共分三层:第一层是在圆形的基座上,两只怪兽相向而立,头角向上;第二层是四人相背而立,面部向外,头戴双冠,每人双手都握着一柄或蛇或龙的残剑,象征人间;人像头顶是四山相连状的山形座,山顶是四面镂空的方斗形建筑的第三层是一方形神殿,20位神仙手握玉章分列四方,中间一仙人面鸟身,肃立殿中央。见下图: |
下图是出土时的残件: 下图是残件与修复件对比图: |
这件目前在中国发现的单件青铜文物中造型最复杂、包含历史信息最丰富的起码是商代的青铜器,在被掩埋前遭到过重物击压和烈火焚烧,不仅构件离散,而且构件被烧熔变形,给修缮复原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修复后的文物不一定十全十美,但仅从残件的工艺和铸造方式来看,它是三星堆中的一件重器是百分之百的,由于铜神坛在埋入地下以前曾遭到火烧等行为的破坏,它的一多半已经被烧熔,剩下的部分也在倒塌或掩埋时分散为大大小小的100个残件。目前的那个修复件是按 第一种复原方案即陈方案修复的。 提出该方案的陈德安与考古学家和铜器修复专家一起,通过仔细寻找属于该铜神坛的残片,反复拼合,最后终于将一些残片连接成了上下的几大块,复原了铜神坛的基本形态。初步修复的铜神坛从下至上分为三层:最下层是一个圆形的底座,座子上是两只正在行走的具有鸟兽合一特点的怪兽,怪兽的头和尾巴(或翅膀)支撑着上面的第二层。第二层最下端也是一个圆盘,盘面的周边站立着4个面向外的人像,人像头部又顶着上面的第三层。第三层的下面是4个相连的大半圆片构成的“四山相连”形状的座子,其上是被陈先生称作“顶建筑”的四壁镂空的四方体,四方体上端内收成四坡,壁、坡之间的中央有人首鸟身的神像,四坡转角处各有一立鸟。四坡内侧有残缺的垂直凸起,陈先生推测“原先应有饰物”。从陈先生将与铜神坛相关的残件称之为“屋顶”来看,其复原设想应当是上面顶了个四面坡屋顶的房子。 此种方案修复的“青铜神坛”,酒鬼总认为不太对劲,因为它显得好象小了点,高约53.3厘米,宽约25厘米,貌似最上部还差点什么~~~ |
会不会是差下图这个东东: 如果添上这个,一个昆仑形象就出来啦,第三层所表视的就是昆仑丘(铜罍)和《大荒东经》中的俊风、《大荒南经》中的乎民风、《大荒西经》中的韦风、《大荒东经》中谈(反手旁)风的东南西北来之四风(四个小鸟状物),开明兽(那小兽形头像),五龙见教(每面的五个小铜人)。第二层所表现的就是祝融、蓐收、禺疆、句芒四海之神(四个大铜人)托着昆仑之丘。第三层所表现的是四海之神乘两龙。 |
另外,还有一件大家伙也能在《山海经》中找到出处,这个大家伙就是: 这个面具宽138、高66厘米 ,也是在二号祭祀坑出土的。 在三星堆出土的众多青铜面具中,造型最奇特、最威风的要算青铜纵目面具。纵目面具均出自二号祭祀坑,共3件,分大小两型。其中A型2件较小,B型的1件则较大。两型纵目面具造型大体相同,略有差异之处有三点:一是A型面具额部铸有数十厘米高的精美额饰,而B型面具额部正中则为一方孔。二是两型面具的耳部大小与取势不同,B型面具的桃尖状双耳甚大,向两边充分伸展并向上耸起,有飞扬之势;A型面具的耳朵构型与前者基本相似,但没有那么夸张,双耳取势基本平直。 B型面具就是这件有“千里眼”、“顺风耳”之誉的大型青铜纵目面具。其形象特征为:眉尖上挑,双眼斜长,眼球呈极度夸张,呈柱状向前纵凸伸出达16厘米;双耳向两侧充分展开;短鼻梁,鼻翼呈牛鼻状向上内卷;口阔而深,口缝深长上扬,似微露舌尖,作神秘微笑状。其额部正中有一方孔,可能原补铸有精美的额饰,可以想象,它原来的整体形象当更为精绝雄奇。目前,对这尊造像的研究除普遍认为它表现的是蜀族始祖蚕丛外,尚有几种不同意见:或认为它应是兽面具,或认为面具左右伸展的大耳是杜鹃鸟的翅膀,其形象应是古史传说中死后魂化为杜鹃鸟的第四代蜀王杜宇之偶像,或认为它是太阳神形象,等等。 然而酒鬼却认为,此件B型面具的原形应该是《山海经·海外北经》和《山海经·大荒北经》中的“烛阴”也,《海外北经》曰:“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晵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大荒北经》曰:“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烛龙。”郭璞注《大荒北经》烛龙引《诗含神雾》:"天不足西北,无有阴阳消息,故有龙衔火精以照天门中。",而《华阳国志》云:"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鱼凫。",其中的“其目纵”没有《大荒北经》中的“直目正乘”更符合此件B型面具眼目特征也。 |
言归正传,酒鬼为什么要提三星堆祭祠坑中的这些青铜器?因为这些青铜器中全都有《山海经》中的影子,这个是个很奇怪的现象,为什么所谓的古蜀人铸这些东东干嘛,山海经所记的那些东东,古蜀人是怎么得知的呢?关于三星堆“祭祀坑”的年代问题,绝大多数学者主张一、二号坑分别约当殷墟一期和三、四期。广汉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发掘简报(四)是这样写的:前面已介绍,一号祭祀坑开口于三星堆遗址第五,六层以下。从地层的叠压打破关系分析,此坑年代的下限不会晚于三星堆遗址第三期后段。坑内出土的青铜头像、人面像等为国内首次出土,目前尚无可比材料。璋,戈等玉器,从器形特征看有的可早到二里头文化时期,有的又晚到殷墟时期,也不能作断代的依据。只有出土的陶器和青铜容器,为推断祭祀坑的年代提供了较科学的根据。陶器中的广肩平底罐和颈部施凹弦纹的壶,是三星堆遗址第三期出现的典型器物;尖底盏、器座是第三期偏晚出现的新器物。尖底盏形体较大,胎较厚,尖圆唇,腹较深。器座底部较平,边缘较锋利。形制呈三星堆遗址第三期特点,与第四期器物明显不同。故可进一步推测此坑的时代为三星堆遗址第三期后段。青铜容器中罍的形制、花纹与河北藁城台西村墓葬出土的铜罍相似②;尊的形制、花纹和铸造工艺与安徽阜南月儿河段打捞出的商代前期(晚于郑州二里岗上层,与殷墟文化第一期相当)的龙虎尊一致③,时代也应与之相当;盘也是商代前期的形制特征。据此,我们推测一号祭祀坑的相对年代相当于殷墟文化第一期。 |
@酒鬼醉客 2016-06-20 15:41:32 另外,还有一件大家伙也能在《山海经》中找到出处,这个大家伙就是: http://static.tianyaui.com/img/static/2011/imgloading.gif 这个面具宽138、高66厘米 ,也是在二号祭祀坑出土的。 在三星堆出土的众多青铜面具中,造型最奇特、最威风的要算青铜纵目面具。纵目面具均出自二号祭祀坑,共3件,分大小两型。其中A型2件较小,B型的1件则较大。两型纵目面具造型大体相同,略有差异之处有三点:一是A型面具额部铸...... ----------------------------- @隐龙先生 2016-06-20 20:04:26 驱逐“四凶”可以说是黄帝王朝开国以来,第一伤筋动骨之事。 晚近比较类似的情况可能就是前苏联解体了。 前苏联之解体,专家学人说起来,可谓是头头是道,研究着眼点往往落在意识形态上。 实则不然,前苏联之解体,苏联式的共产主义失败了,固然是直接原因。 然而旧的政府垮台了,大家可以协商,再组建一个新的政府嘛。为什么非得分家另过呢? 最深层的原因只有一个——民族问题。 同样的,在大洪...... ----------------------------- 舜放四凶,还有一种可能是四凶不服舜,,, |
酒鬼总觉得那个《广汉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发掘简报(四)》,在对三星堆的那两个“祭祠坑”的年代推测上,出了点先殷为主的“问题”,唉,明日在说,上个图,养贴也~~~ |
@隐龙先生 2016-06-21 16:06:05 《孟子》说舜的爸爸瞽叟如果杀人,皋陶要逮捕瞽叟,舜也只能抛弃天子之位而逃。当时天子是不管司法的,司法是专门的部门。 http://bbs.tianya.cn/post-no01-510905-1.shtml#10 ----------------------------- 如拿孔孟之道来探索历史真象,结论只有一个,去读太史公的《史记·五帝本纪》去~~~ |
简报中的那个推测,从中可看出当时在推测一号祭祠坑年代时的参照物全是殷墟文化,是先假定殷墟文化是早于三星坑一号祭祠坑文化的产物推测,由于出土的青铜头像、人面像、青铜树等是国内首次出土,没有参照物,出土的璋,戈等玉器,从器形特征看有的可早到二里头文化时期,有的又晚到殷墟时期,便没有作为断代的依据。对于这个推测,在酒鬼这个门外汉看来,貌似对三星堆祭祠坑的年代的推测认定有些不公平,大家都知道,商后期叫北蒙,又称殷,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都于安阳,至纣亡国,共传8代12王,前后达273年。周灭殷后,曾封纣之子武庚于此,后因武庚叛乱被杀,殷民迁走,逐渐沦为废墟,故称殷墟。殷墟文化第一期相当于商盘庚时期,然而在1980、1981年第一次发掘三星堆时,考古队员将堆积物分为八层,,除去表层土(第1层)、间隙层(第5、7层),剩下的五层被称为“第一至第五文化层”。其中第四、五文化层(第6、8地层)被划为第一期,第二、三文化层(第3、4地层)被划为第二期。第一文化层(第2地层)被划为第三期。 1982年,通过第二次发掘,发掘者提出存在三星堆遗址第四期。至此,三星堆文化分为四期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一期为宝墩文化,二三期为三星堆文化,四期为十二桥文化,即第一期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测定年代在距今4740~4070年左右;第二期相当于夏代至商代前期,测定年代在距今4070~3600年左右;第三期相当于商代中晚期,测定年代在距今3600年~3200年左右;第四期大约处在商代末期到周初,测定年代约在距今3100~2875±70年。 也就说三星堆一号祭祠坑,由于一号坑的开口于三星堆遗址第五,六层以下,又因为陶器中的广肩平底罐和颈部施凹弦纹的壶,是三星堆遗址第三期出现的典型器物;尖底盏、器座是第三期偏晚出现的新器物。尖底盏形体较大,胎较厚,尖圆唇,腹较深。器座底部较平,边缘较锋利。形制呈三星堆遗址第三期特点,发掘者便以此推测此坑的时代为三星堆遗址第三期后段。青铜容器中罍的形制、花纹与河北藁城台西村墓葬出土的铜罍相似②;尊的形制、花纹和铸造工艺与安徽阜南月儿河段打捞出的商代前期(晚于郑州二里岗上层,与殷墟文化第一期相当)的龙虎尊一致③,时代也应与之相当;盘也是商代前期的形制特征的因素。便推测一号祭祀坑的相对年代相当于殷墟文化第一期。酒鬼认为这个推测太保守化啦。 |
酒鬼查了一下,在三星堆遗址一号祭坑出土的近四百件遗物中,居第一位的是玉石器,占总数的47.92%;其它如铜器(包括残片、铜渣)等占39.42%;陶器占6.6%;象牙骨器占5.42%;金器占0.73%。金器主要有金杖、金面罩、金虎和金饰件等。 玉石器的种类主要有:琮、璋、戈、斧、凿、刀、剑、斤、锛、“锄形器”等,其中又以璋为主。铜器的种类主要有铜“瑗”、戈、人头像、面具、小跪坐人像、龙、虎、尊、垒、铜渣等。这也就是说,简报中的那个推测,只用了极少数的陶器与铜器有与殷墟相似之处,便将此坑的年代定在了殷墟文化第一期上,然而却没有将绝大多数玉器与青铜器拿入参考,只取了一个相对有绝对值的下限给一号坑年代定论,确实太保守啦,如尊、罍、盘等青铜容器都和商王统治区域内出土的商代前期器物的形制、花纹基本一致;玉石器中C、D型璋与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玉立刀、玉钺形制相似的这些点位却被轻视啦;如换位思考殷墟文化第一期的龙虎尊相似于一号坑铜尊,就会得出不一样的推测,也就有可能得出龙虎尊是继承了一号坑铜尊风格的推论。故,酒鬼个人认为三星堆一号坑的年代,有可能是在夏末商初,也就是等同于二里头一期。 |
@酒鬼醉客 2016-06-21 21:16:52 酒鬼查了一下,在三星堆遗址一号祭坑出土的近四百件遗物中,居第一位的是玉石器,占总数的47.92%;其它如铜器(包括残片、铜渣)等占39.42%;陶器占6.6%;象牙骨器占5.42%;金器占0.73%。金器主要有金杖、金面罩、金虎和金饰件等。 玉石器的种类主要有:琮、璋、戈、斧、凿、刀、剑、斤、锛、“锄形器”等,其中又以璋为主。铜器的种类主要有铜“瑗”、戈、人头像、面具、小跪坐人像、龙、虎、尊、垒、铜渣等。这也...... ----------------------------- @隐龙先生 2016-06-22 07:11:40 即使是夏末商初,三星堆也不能说是大禹或者夏朝的都城,夏朝根据《竹书纪年》存在了471年,也就是说的,除非三星堆能找到公元前2100年左右的玉石,铜金,陶骨等器皿,且有一定规模和数量才可以。 ----------------------------- 夏共十四代,十七个后,都邑大约也有十多个左右,有代表性的有阳城、安邑、平阳、高密、阳翟、夏邑、斟鄩、老丘、西河等,酒鬼认为三星堆只是禹的早都阳城,启的初都夏邑,其理由,酒鬼正在验证,隐龙,需知三星堆遗址可是分了四个文化层的,第二期文化层相当于夏代至商代前期,如果三星堆一号祭伺坑的代年在夏未商初,那么它就应该属于在第二期文化层,测定年代在距今4070~3600年左右;也就是说一号坑中那些近四百件的遗物,最晚被埋的时间是公元前1600年左右,然的那些文物肯定是在公元前1600年前就有了的,至于那些青铜器和玉器的制造年代,这个就难以判定了,或许是前1700年,也许是前1900年,以至于是前2100年的产物,但可以肯定一点的是,不可能是铸造,打磨出来后就立即毁坏下埋的,对么?从发掘简报中看,那些文物都是被故意损坏而下埋的,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
@酒鬼醉客 2016-06-21 21:16:52 酒鬼查了一下,在三星堆遗址一号祭坑出土的近四百件遗物中,居第一位的是玉石器,占总数的47.92%;其它如铜器(包括残片、铜渣)等占39.42%;陶器占6.6%;象牙骨器占5.42%;金器占0.73%。金器主要有金杖、金面罩、金虎和金饰件等。 玉石器的种类主要有:琮、璋、戈、斧、凿、刀、剑、斤、锛、“锄形器”等,其中又以璋为主。铜器的种类主要有铜“瑗”、戈、人头像、面具、小跪坐人像、龙、虎、尊、垒、铜渣等。这也...... ----------------------------- @隐龙先生 2016-06-22 07:11:40 即使是夏末商初,三星堆也不能说是大禹或者夏朝的都城,夏朝根据《竹书纪年》存在了471年,也就是说的,除非三星堆能找到公元前2100年左右的玉石,铜金,陶骨等器皿,且有一定规模和数量才可以。 ----------------------------- @酒鬼醉客 2016-06-22 13:03:32 夏共十四代,十七个后,都邑大约也有十多个左右,有代表性的有阳城、安邑、平阳、高密、阳翟、夏邑、斟鄩、老丘、西河等,酒鬼认为三星堆只是禹的早都阳城,启的初都夏邑,其理由,酒鬼正在验证,隐龙,需知三星堆遗址可是分了四个文化层的,第二期文化层相当于夏代至商代前期,如果三星堆一号祭伺坑的代年在夏未商初,那么它就应该属于在第二期文化层,测定年代在距今4070~3600年左右;也就是说一号坑中那些近四百件的遗...... ----------------------------- @隐龙先生 2016-06-22 13:09:04 如酒鬼兄所言,之所以被毁,很可能是遭到了外地入侵,如果三星堆是夏朝某一个时期的都城,那么很可能是商朝攻占该城以后被当做战利品或则其他原因毁坏。 这点从后来项羽占领咸阳,一把火烧成了白地就是明证。 ----------------------------- 非也,在所有记载中均未有商毁夏社的传说,反而在《尚书·汤誓》中的“汤既胜夏,欲迁其社,不可。”记载了汤未毁到夏社的记录,故三星堆的神社非是毁于战事也,等会酒鬼会贴点东西来说明,正写着~~~ |
如果真是酒鬼判断的那样,三星堆一号祭祠坑的年代是夏未商初的话,在《竹书纪年》中有条记载,或许能解开三星堆祭祠坑之迷,或许也能解释为什么三星堆祭祠坑在出土的器物上,都有被火烧烟熏的痕迹。许多变形、残损的铜器、玉石器,除一部分是由于在填土过程中打夯挤压所致外,有的是被火烧坏。还有大部分是入坑前当时人们在进行某种活动时而损毁。如有的铜器一侧或一端烧变形呈半熔化状态;有的玉石器被打碎,出土时残断部分位于坑内不同部位,有的甚至分为五处;有的拆为两段而重送在一起;有的器物端刃或柄残断了,发掘时将填土进行筛过,也未发现残缺部分。这种情况,显然是器物在入坑前就残损了。那么,为什么三星堆的人们要将一件件国之重器先破坏再埋掉? 酒鬼很认真地注意到在《竹书纪年》中“帝癸 三年,筑倾宫。毁容台。”的这条记载,《御览》八十二引《尸子》:“昔夏桀之时,容台振而掩覆。”,亦见《淮南.览冥训》“逮至夏桀之时,主暗晦而不明,道澜漫而不修,弃捐五帝之恩刑,推蹶三王之法籍。是以至德灭而不扬,帝道掩而不兴,举事戾苍天,发号逆四时,春秋缩其和,天地除其德,仁君处位而不安,大夫隐道而不言,群臣准上意而怀当,疏骨肉而自容,邪人参耦比周而阴谋,居君臣父子之间,而竞载骄主而像其意,乱人以成其事。是故君臣乖而不亲,骨肉疏而不附,植社槁而雩裂,容台振而掩覆,犬群嗥而入渊,豕衔蓐而席澳,美人道墨面而不容,曼声吞炭内闭而不歌,丧不尽其哀,猎不听其乐,西老折胜,黄神啸吟,飞鸟铩翼,走兽废脚,山无峻,泽无洼水,狐狸首穴,马牛放失,田无立禾,路无莎<艹烦>,金积折廉,璧袭无理,磬龟无腹,蓍策日施。” |
这就是说在夏桀三年时,曾发生一件很重要的事,夏桀为了筑倾宫,曾经毁坏过夏的容台,这个容台是什么?从《淮南子》中的“植社槁而雩裂,容台振而掩覆,”的话中,可看出这个容台是跟社祀有关的祭台,夏桀为了筑倾宫,也不管容台植社槁而雩裂,最终造成容台振而掩覆了,这就是《竹书纪年》中所记的“毁容台”一事。 酒鬼认为这个容台其实就是夏启的“钧台”,也就是三星堆中的祭台,由于夏启在夺得天下共主后,其夏族势力不断向中原发展,随后随着发展的需要,各代在中原和西北、东南不断设邑迁都,渐渐地处于老家三星堆的夏邑反而被冷落,到了夏桀时,夏桀为了修他的倾宫,也管不上位于祖上老家的容台年久失修,或许还动用了容台的某些基础设施去建倾宫,致使容台被毁坏,这就是《淮南子·览冥训》中说的“植社槁而雩裂”,最终终于在《竹书纪年》中的“帝癸十年,五星错行,夜中,星陨如雨。地震。伊、洛竭。”的那场灾难中,“容台振而掩覆”了。 当容台振而掩覆时,容台上的祭祠物肯定会受到毁坏,或许还引发了一场火灾,故而三星堆人只能将那些残损的神器,举行个隆重仪式后就地挖坑掩埋。这符合常理,所以这就能解释了,为什么三星堆祭祠坑中的那些文物都是残损的源由。 |
@酒鬼醉客 2016-06-23 15:32:40 这就是说在夏桀三年时,曾发生一件很重要的事,夏桀为了筑倾宫,曾经毁坏过夏的容台,这个容台是什么?从《淮南子》中的“植社槁而雩裂,容台振而掩覆,”的话中,可看出这个容台是跟社祀有关的祭台,夏桀为了筑倾宫,也不管容台植社槁而雩裂,最终造成容台振而掩覆了,这就是《竹书纪年》中所记的“毁容台”一事。 酒鬼认为这个容台其实就是夏启的“钧台”,也就是三星堆中的祭台,由于夏启在夺得天下共主后,其夏...... ----------------------------- @隐龙先生 2016-06-23 19:18:33 就等于是乾隆拆了明朝十三陵重建紫禁城是一个意思? ----------------------------- 非也,等于沈阳故宫一样,在乾隆时大修过,而到清未时,道光朝以后,沈阳故宫饱受涂炭,始有沙俄霸宫暴掠于前,继有日人窥盗金匮之秘于后,更有英酋图索骥入宫搜宝之举。如不是1926年,东北有识之士顺应世界文化潮流,推动奉天省议会在故宫内设立东三省博物馆,成为我国国内自己最早建议的博物馆之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博物馆被改为奉天故宫博物院,1945年光复后,复成立国立沈阳博物院。1949改为沈阳故宫陈列所,隶属于东北政府文化部,1954年国家决定在沈阳故宫设立清代历史艺术性质的博物馆,1986年改为称沈阳故宫博物院。它的下场同样如三星堆也~~~ |
写到此时,酒鬼知道有些网友难免会生疑,可能会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那就是夏代的最后一个都城在哪?据《竹书纪年》记:“帝癸一名桀。元年壬辰,帝即位,居斟鄩。”,现在学者们都赞同《史记.夏本纪》正义引臣瓒曰:“‘太康居斟寻,羿亦居之,桀亦居之。’” 的这种说法,故有亦作“ 斟鄩 ”之说,就有了斟寻曾经是夏代君主太康、桀和有穷后羿的都城的这种说法,其地点现今有三说:一是在今山东省潍坊市;二是在今河南巩义市(原巩县)西南;三是在河南偃师市二里头村。 但酒鬼却发现同是《竹书纪年》,然而所记的是太康居斟寻而非斟鄩,这不仅仅是寻与鄩的写法问题,因斟寻自太康失国少康中兴后,此地名便没在岀现在以后诸后身上,不可能两百多年后的夏桀又回到太康墟上去居住,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夏代曾多次迁都,如禹都阳城,太康居斟寻,相居斟灌、又迁帝丘,帝杼居原、又迁老丘,廑居西河,桀居斟鄩等。这些夏都大多为某一个夏帝统治时期的政治中心所在地,其后的夏帝迁都之后一般不再迁回先王旧都。如将斟寻当斟鄩的话,桀居斟寻却是个例外啦,这可有点不符常理,再来看古本竹书纪年辑证夏纪七〕薛瓒《汉书集注》云:(《汲郡古文》)又云:太康居斟寻。《水经.巨洋水注》 臣瓒曰:……《汲郡古文》云:太康居□寻。《汉书.地理志》注 臣瓒云:……《汲冢古文》云:太康居斟寻。《史记.夏本纪》正义《汲冢古文》云:太康居斟寻。《史记.周本纪》正义 案:《巨洋水注》等书引《汲郡古文》云:“太康居斟寻,羿亦居之,桀又居之。”乃隐括之辞,非原文。 《水经注》称薛瓒《汉书集注》,裴骃《史记集解序》、颜师古《汉书叙例》作“臣瓒 ”,以为“莫知姓氏”,裴氏又称其书名《汉书音义》,皆与郦氏异。《穆天子传》叙录有校书郎傅瓒者曾参与校理之役,《史记索隐》以为即臣瓒,又引刘孝标说以为于瓒。《叙例》谓臣瓒“举駮前说,喜引《竹书》 ”。《索隐》以为傅瓒,疑是。臣瓒所引《竹书》,称《汲郡古文》或《汲冢古文》。 原来“太康居斟寻,羿亦居之,桀又居之。”这句话乃是隐括之辞非原文也。是那个傅瓒的“臣瓒”在注《史记·正义》时在引用《汲郡古文》时才用的隐括之辞,故,酒鬼个人认为斟寻与斟鄩应该是两个不同的地方,那么这个斟鄩,应该是在什么地方呢? |
@酒鬼醉客 2016-06-24 09:46:52 写到此时,酒鬼知道有些网友难免会生疑,可能会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那就是夏代的最后一个都城在哪?据《竹书纪年》记:“帝癸一名桀。元年壬辰,帝即位,居斟鄩。”,现在学者们都赞同《史记.夏本纪》正义引臣瓒曰:“‘太康居斟寻,羿亦居之,桀亦居之。’” 的这种说法,故有亦作“ 斟鄩 ”之说,就有了斟寻曾经是夏代君主太康、桀和有穷后羿的都城的这种说法,其地点现今有三说:一是在今山东省潍坊市;二是在今河南巩义...... ----------------------------- @隐龙先生 2016-06-24 10:30:42 夏商两朝频繁迁都,造成一个后果就是很难有稳固城池,也就是说夏商两朝的性质有点类似于匈奴和鲜卑这样的行国或则部落国家,不是有固定都城的完全国家。 商朝迁都多由于洪水和天气,还有农业耕作原始,导致地力耗尽的原因。 ----------------------------- 嗯,夏代绝对是个众部落联盟形式的国家,因为从成汤的兴起便可从中看出,在成汤之祖契时,殷商部落就在现河南商丘定居,《左传》载:“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阏伯即是契也,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后禹代舜作联盟盟主后,契应该也是加入了禹夏联邦的,这就是说殷商部落也是夏代的组成部份,《竹书纪年》言“帝癸二十二年,商侯履来朝,命囚履于夏台。”就是证明,故在成汤伐夏桀时作《汤誓》的意思就是说,不是他成汤小子大胆发动战争,是因为夏桀犯了许多罪行, 所以,上天才命令我上前讨伐它!",从中也看出河南商丘是殷商部落的老巢,或许这个老巢也是契从舜之子商均手中夺过来的,待考也,所以酒鬼一直怀疑夏桀的斟鄩 ,不应该在河南二里头也,更不可能在山东也。 |
首页 上一页[8] 本页[9] 下一页[10] 尾页[1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
数据统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