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古蜀史说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古蜀史说[第106页] |
作者:cdnwpu2019 |
首页 上一页[105] 本页[106] 下一页[107] 尾页[12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红歌会开始了 2022-04-07 20:25:55 三星堆与长江流域学术研究会主导是段渝,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是段渝,四川省社科院下面的四川历史研究院的主导是段渝,刚成立的三星堆文化和青铜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是段渝,四川通史先秦史主编是段渝,中国先秦史理事成员段渝,也就是说在三星堆文化研究方面段渝算是当前学术界的权威人物,如果楼主认真研究过段渝的专著和论述仍旧可以指出段教授研究存在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至少在当前三星堆学术界肯定会有所...... ----------------------------- 老师好,我只是站在我个人推演的角度认为段教授的一些研究和见解可能存在不足,这些不足可能会成为将来三星堆研究的障碍,不过,这只是我个人的意见做不得数的。 |
@Typingyu2021 2022-04-08 11:10:55 楼主先生,您好,四川省社科院组织的三星堆文化与青铜文明学术研讨会,您有没有兴趣参与? ----------------------------- 兄台你好,这个问题问的我有点尴尬了,不是我有没有兴趣参与的问题,而是我的身份不允许,这个公告里说的很清楚啊,本次学术研讨会现面向关注三星堆文化与青铜文明的学者征稿,欢迎广大学者积极投稿,提交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我不是学者啊,身份不符的,民科我想我应该也不算,说起来算是三星堆文化的资深爱好者吧,我这三板斧完全上不了台面,就不去凑热闹了吧。 从个人主观上来说,三年前如果有三星堆研究的学者或前辈给予提点和照拂,有机会参加学术研讨会那求之不得,不过现在,基于我个人的盲目自信,我想大概是不需要了的,个人看来目前整个三星堆学界本来很有希望触及三星堆门槛的似乎已经止步或到极限了。 当下,考古方面的专业人员也在按照当下考古体系下的理论和方法苦苦打拼,做好考古基础工作很好但对三星堆文化的解构帮助可能有限,学术方面的专家学者似乎对既有的思路和认知特别痴迷,但是有问题的。目前,考古和学术两方面的诸多人员能做到的和能够到的会比较有限,理由并不是考古资料不够,文献典籍不足,也不是人员不够,所以培养更多的硕士博士。。。。。。 还是那句话,这个平台是公开的平台,也没有什么藏着掖着的,如果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截图留证,若是我做不到我前面说过的,不用口下留情,谢谢大家! |
@古宇恒星jin 2022-04-09 12:29:00 楼主先生,三星堆研究您究竟达到什么程度不得而知,只能从您已有的叙述判断至少您已经领先了绝大多数学界内外的认知。如果您真有什么硬货干货建议不要再说了,以出书为妙,利益江湖哪里都不例外,建议仅供参考。 ----------------------------- 拜谢古宇老师的提点和告诫,我定会慎重考虑! |
@雪地里的守望 2022-04-12 11:13:00 请教楼主,三星堆至今没有标准答案,甚至没有参考标准,以后恐怕也很难说。学界内外关于三星堆的分析,揣测很多,那应该怎么判断谁说的是对的,谁说的是错的,谁说的有理,谁说的没理呢?有没有什么方法? ----------------------------- 这个问题有点伤脑筋,三星堆考古出土器物无从解释,有关三星堆的文献典籍极度缺乏,解释三星堆的说法很多莫衷一是,在资料严重匮乏的情况下,三星堆似乎看起来无解了。不过,这只是对习惯于寻找“标准答案”或“参考答案”的我们是一道难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都很想有一根“标杆”让我们参考,以便进行合理性和自洽性的解读,理解,正如我前面的回复里有说到学界的一些解释和认知有不少是误读和误解,这些误读和误解在民间一定会加倍放大,愈发混淆...... 那么我说了这么多就是合理的吗?是对的吗?有什么判断标准吗?首先我要特别声明一点,我不能保证我说的绝对正确,我其实也不希望我说的是正确的,开放式的讨论和理解有助于拓展和丰富认知。但我现在肯定是有八到九成的把握,我当下所理解的三星堆和古蜀是行得通的,三星堆或许一个谜,一个很难的谜,但它有解的。我认为,一个合理的假说或解说,应该能能有效解释考古发现,贯通前后并形成逻辑闭环,同时也能指出其他假说解读的问题所在,并能给出解决方法,这就是有效的;一个架空的假说最大的问题就是只能适用自己的逻辑,面对其逻辑之外的可能或现象则毫无办法,所以是无效的。因为‘唯一性’是历史的本质属性,已经发生过的事它有且只有一种可能。 那三星堆有没有解释的方法呢?当然是有的,只是在理解这个方法前要做的努力,要学习的知识,要熟悉的资料,要补的“缺环”会非常多,非常多,这个过程会非常辛苦。如果您真对三星堆感兴趣,也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我们可以私下沟通,告诉你怎么来分析,做判断,我的方法有没有效,有没有理您自行判断。 |
@资阳大梦 2022-04-12 23:17:37 肖先进 邱登成《鲧、禹神话与三星堆遗址》 ?指出:三星堆遗址中的夏文化因素,是蜀夏同源在物质文化上的自然反映。三星堆古蜀文化与二里头夏文化之间不仅存在相类的文化因相同的祖先鲧和禹有关。而二者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的相素,而且有着诸多相同的宗教信仰。我们认为这种相同的宗教信仰与二者崇拜祭祀似,决非单纯的文化传播影响或强制介入所能解释,应是同族同祖先同文化的结果。 楼主先生,你对此论怎么看? ----------------------------- 资阳兄台,您好,基于就事论事的态度,我们讨论下肖先进 邱登成《鲧、禹神话与三星堆遗址》这篇文章,应该蛮久了,十几年前的吧,我有点印象但不甚清晰。肖先进 三星堆博物馆最早的馆长,借款2000万筹建三星堆博物馆,现在的三星堆博物馆名誉馆长,同时也是三星堆研究院院长,邱登成 最早应该是在三星堆博物馆工作,2000年前后还在做三星堆方面的探索和研究,之后就没出过什么研究报告或论文了,可能是去作协或文联了,出了些诗集。 他们得出三星堆古蜀文化与二里头夏文化同族同祖同文化的结果,应该是三星堆研究早期的一些认知,大概是由两个方面得出的结论。文献方面,是有关鲧、大禹和夏的记载和研究,考古方面,陶器,如陶盉、高柄豆,铜器,如牌饰,玉器,如玉璧、玉璋、玉圭等,这些可以佐证三星堆文化与二里头文化存在关联的力证,但不是同族同祖的铁证,尤其是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三星堆文化的多元性逐渐体现,夏文化因素似乎越来越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囿于时代限制和资料缺乏,十几年前只有1/2号坑出土,得出这样的阶段性结论是可以理解的。 那么三星堆和二里头文化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是想象中的 大禹从茂汶盆地东出治水,一支往南进入成都平原成为鱼凫族,一直东出治水成功后成为中原的夏后氏吗?关于大禹和蜀地的关系,我前文做了一些描述,但是做了“理解范围内”的处理,真实的鲧、禹我在考古启示录帖结合考古资料、文献典籍做详细的阐述,已经把鲧大体写完了,大禹是中华历史乃至中华文化的关键符号,没有过硬的考古说法,不对文献记录做深度考据,不把历史前后梳理清楚,就无法找出大禹是谁。 中国历史上的夏与历史上记录的夏可能有点不一样,与我们理解的夏可能也不一样,说错了,应该是我推演的夏与文献典籍中的夏差异有点大。大禹存在吗?存在过,大禹治理洪水了吗?嗯,算是。大禹与蜀有关系吗?有点。大禹与夏有关系吗?有点。三星堆与二里头有关系吗?有点。二者是同根同源吗?说不上。 其实在讨论这个结论性的问题前,我们其实应该先想几个问题,鲧是人,是部落,还是一个时代?大禹是人,是神,是部落,还是一个符号?蜀指的是什么,真的是蚕吗?二里头怎么来的,是夏都吗?三星堆怎么来的,是禹都吗?是二里头文化植入吗?等等,这些问题没有搞明白,就先入为主的认为鲧禹是父子关系,禹启是父子关系,并不明智;根据学界研究推定二里头是夏都,就把二里头当夏朝,也不明智;因为四川盆地历史上就叫蜀,于是就把三星堆想当然的认为是蜀,真的是这样吗?等等等等,这么多问题没搞明白的情况下,我们先不急于下结论。 |
@ty10302021 2022-04-15 09:25:44 请教楼主,楼上讨论的青铜鸟脚人像是啥? ----------------------------- 兄台您好,这件器物缺失的部分没道理为三星堆人刻意扔掉的,按我的理解应该是在二号坑里的,如果因为埋葬的时候无法区分埋在了其他坑里,那可能是在8号坑,我没办法看到其他未修复的零散件。如果有机会能看到这次发掘出土的零散件,我相信我能把它找出来,因为这件器物对重构古蜀史很有意义。至于它是什么,叫什么,用来干什么,我私信告诉你吧! |
@世居蓬蒿 2022-04-15 15:43:49 三星堆考古研究所冉宏林分析认为,K5和K6与其他6座“祭祀坑”区别明显,性质也应不相同,结合坑内出土器物,他猜想K5和K6可能为祭祀坑,其余6座为祭祀器物掩埋坑。另外,K1、K2、K3、K4、K7、K8这6座大坑应是短期内形成,器物埋藏堆积整体存在一定的顺序,首先填埋青铜器、金器、玉石器等器物,接着铺垫象牙,最后用黄褐色黏土进行回填。他还发现6座大坑的器物掩埋也存在不完全一致的现象,比如在K1、K4、K8有大量灰烬,其余...... ----------------------------- 世居兄,您好,首先尊重冉所长的个人分析和见解,考古出土现象毫无疑问冉所长的描述是准确的,关于几个坑的性质和时间,我依然坚持我以前的看法,几个坑是同时的,尽管这几个坑掩埋前有祭祀行为,但它的本质是“掩埋坑”,而非祭祀坑。 另外,冉所长对这几个坑形成的原因是宗庙失火意外造成,首先我认为三星堆没有宗庙,可以说它是神庙或神殿,其次神庙被毁,并非意外而是有很具体、很具体的原因,内在原因跟我前文叙述的更为复杂。 还有,认为三星堆湮灭后就整体迁都了金沙十二桥这个说法不合适,真实的情况是三星堆此时经历了严重的分歧和离散,其中一部分去往了金沙十二桥,而不是整体前往,其中还有不少留在三星堆,只是随着时间的变迁慢慢没落罢了。 |
@一切好好的chj666 2022-04-16 11:52:53 自三星堆二次发掘以来,随着考古的深入和一线考古人员的初步结论,该帖主的预判和分析几无错漏,真是令人吃惊,真把着了三星堆的脉搏? ----------------------------- 兄台您好,我前面的分析有个人推演的原因,但也有运气的成分,同时也有分析不当的地方,比如8号坑我就曾说可能会挖个寂寞,实际上8号坑现实器物很多,很丰富,从一定程度上说我的分析是有误的,但是8号坑作为此次发掘的最后一个坑,可能最后还是有可能挖个“寂寞”,待发掘完毕后我会对我这个说法做出解释的。 您说我把着了三星堆的脉搏,这一说法按照我自己的思路和想法来说的话,应该算是,因为我确实能在我自己的认知体系内给三星堆做出不只是合理性的解读,再次重申,是我个人认知体系,希望不会让大家失望。 |
@潇湘子XIN 2022-04-18 18:31:03 三星堆青铜器虽然惹眼 但我觉得陶器应该更有讨论价值,有没有对这方面有研究的朋友,出来说说 ----------------------------- 上面有燕塘君给分享的一些三星堆陶器知识,我也分享一些来自许丹阳的分析, 从宝墩文化第一期开始,陶器中的泥质陶逐渐减少,夹砂陶逐渐曾多;泥质灰白陶减少,灰黄陶增多;夹砂灰陶减少,褐陶增多;纹饰逐渐减少,素面陶比例增加;典型器绳纹花边口罐、敞口圈足尊、盘口圈足尊、喇叭口高领罐、宽沿平底尊等逐渐减少。 至宝墩文化第四期(即鱼凫村文化时期),夹砂陶比例超过泥质陶,新出现小平底罐、敛口瓮、敛口罐、折腹钵等三星堆文化的典型因素。 至三星堆文化第一期,夹砂陶比例继续增大,器类除了沿袭宝墩文化第四期,新出现侈口深腹盆、花边鼓腹瓮、浅平盘高柄豆、短颈长腹瓶等。 至三星堆文化第二期,三星堆文化的典型因素除了觚形杯外全都出现了。 十二桥时期陶器以夹砂陶为主,素面占绝大多数,纹饰以绳纹为主,器形有高柄豆、小平底罐、尖底杯、尖底罐、尖底盏、壶、瓶、盆、高领罐、波浪花边口罐、绳纹罐等。 |
这段时间一直在深度思考三星堆的文化内涵及其外延,渐渐推演出三星堆及其以前较为完备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养成路径,尤其是三星堆与周边文化的关联是如何发生,为什么会那样发生,内在机理是什么,有什么足迹可以追寻等问题基本已理清,接下来把这些问题梳理一下,待贯通古蜀历史前后以后与大家做个交流。一直跟帖的朋友大致看得出来,从本帖开帖以来个人就试图不走考古学术一途,也无意去沾染考古学术,但是后来在诸多师友的“鞭策”之下不得不做了我不愿意做的事。 给大家提一个小小的疑问,你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你们的思考方式,问题的提出,乃至思维理念已经被一些条款给框住了,比如有要谈考古求实证的朋友,你们有没有发现考古确实能考出一些器物,但器物是死的,怎么才能活过来呢?得解释,那解释权又在哪里呢?最后谁才有权威的解释权呢?任何不是考古专业的,任何没有从事一线考古的,任何没有接触某个遗址完整考古过程的,你们怎么会有信心确保你在考古解读方面能比一线工作者了解的更全面,解读更具权威性?到最后,如果要谈考古,那得听谁的? 又比如要谈文献典籍考据的朋友,你们有没有发现你们的立论或论据是不是已经受到了已有的文献资料或古今研究资料的影响,以致你们在找寻文献支撑的时候不得不选择性摘取于自己有利的资料,而忽略其余,最后无奈的产生一种“断章取义”的感觉?因为文献典籍也是古代学者考据或个人思考的结果,它本身或许并不足以成为坚实的证据,但普通爱好者很难对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进行逐一考证,最后“偶然”发现一条有利于自己思路的文献资料就奉为真理,殊不知那些资料就连留那些资料的“学者们”自己都不确定,但在你那里被确认了,于是...... 历史爱好者,容易,爱好历史者,不容易,考古资料怎么解读,文献资料怎么选用,要做的工作太多太多太多,对专业从业者尚且艰难更不要提对普通爱好者而言,更是难上加难,尤其是像三星堆这样考古“看不懂”,文献基本没有的天书。那是不是说就完全没有办法了呢,我认为不是的,前面我说过历史是唯一的,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等因素是历史的基本属性,在对应的时空里,在相应的知识体系下,发生与时代生产力生产关系相符合的事件是历史最根本的要义,我个人不相信有外星文明的介入,也不相信人类文明会突变跳跃。 三星堆文化是中华史前文化的阶段性产物,三星堆的意义很重大也很关键,它可以为我们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补上重要的一角。这个观点是我目前的基本结论,得出这个结论自然不是随口说说,但要说清楚也不容易,李学勤老先生的预感是正确的,“如果没有巴蜀文化的深入研究,便不能构成中国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完整图景……中国文明研究中的不少问题,恐怕必须由巴蜀文化求得解决。 |
首页 上一页[105] 本页[106] 下一页[107] 尾页[12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