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古蜀史说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古蜀史说[第25页] |
作者:cdnwpu2019 |
首页 上一页[24] 本页[25] 下一页[26] 尾页[12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第一缕阳光透出云来,只听得隆隆战车声,殷军几百战车滚滚而来,大地震动,其势汹汹!盟军在姜子牙的统筹调配下,戎车暂居两侧以撕裂包围圈,中军持圆盾的盾手和持两丈长矛的长矛手站在队伍最前以压住阵型,后层约千人弓射手引弓搭箭以射住阵脚,弓射手主将就是笃慕阿热!八百米,六百米,五百米……在战车冲到距离主阵约三百米处,令旗手(不同的颜色,军士认旗不认号)一挥,千余弓射手分两轮交替齐射,远之扬射,近之平射。盾阵和长矛阵则按照四步、五步一停的阵型,唯进不退。待殷之兵车还有五十至百米时,盾阵居前防护,长矛斜插于地形成长矛阵,弓射手继续射杀。 虽然殷军战车军士有铠甲的防御,但在盟军弓射手的交替齐射下,也损失颇大。在盟军阵地一番驰骋后欲退回,此时盟军准备的“绊马”把殷军的兵车留下了不少。殷军主将本打算用战车冲散盟军阵型,待盟军首尾不能相顾,自乱阵型的契机以实现对盟军的合围。但见得盟军阵型没有冲散,战车却损失殆尽,盛怒至极,于是又令重装甲士于正面冲阵,左右两军继续两侧包抄。此时盟军护卫中军两翼的“戎车”(非战车)派上了用场,在刀斧手的配合下不断撕裂殷军的包围圈。这样交替冲阵和互相攻伐局面一时僵持不下,殷军人数虽多,但无甚战心,于是陷入了长久的拉锯战。 隅中之时,双方鸣金收兵,各自清点战损。这时人数的多少仍然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个重要的标准,殷军非常明白盟军是经不起消耗的,于是稍作休整便又要故技重施。姬发看着对方乌压压的一片人,也是心急如焚但又无可奈何,急切的询问尚父姜子牙,以找寻良策。 姜子牙仔细观两军之势后,抚须曰:“吾阵多西土之人,其风剽悍不畏死,吾之所仗也。殷众皆为奴为俘,为殷将所迫不得退也,战心必不盛。” 姬发细揣之,叹曰:“然也,为之奈何?” 姜子牙沉思良久,曰:“若寡其将,殷则无首,其势必乱。辅惑心之术,诱之倒戈,或可战之” 姬发又曰:“殷将居阵中,奴俘在阵前,欲诛其将,何其难矣!” “大卒乱其阵,箭矢准其将!” 姬发颔首,疑曰:“何人可为?” “蜀人善射,若以十射准一将,刀斧辅其左,盾矛护其右,游离掩杀。奴俘无有迫者,再循诱其倒戈,事可成矣!” 姬发重重抚掌,曰:“唯有一试!” 日中后,在盟军强大的攻心术下,殷军坐不住了,意速战速决,又是一轮重装冲击。在殷军强大的轮番重装冲击下,盟军损失惨重,已不能保持原有的阵型。在战事焦灼之时,挺身而出的是周氏嫡系(扈賁,姬发的卫队),庸国斗士、古蜀弓射手及悍不畏死的古羌人。周氏扈賁和庸国斗士在正面硬抗殷军的重装冲击,古羌人则杀红了眼未服调令忘我的冲入殷军阵中。古蜀弓射手三人成队在战场上迂回绕行,寻找机会对殷将进行点杀,殷军主将成了名副其实的众矢之的,一个又一个成了刺猬。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军杀得是昏天黑地,盟军的攻心术似乎也渐渐起了作用。 |
惨烈的厮杀 |
师友们如此说的我是鸭梨山大,唯恐负了众位所望,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我真不知道自己能做到什么程度,只有一点点把自己能做的能想的尽量考虑周全。 如果有负大家所望,还请多多担待,我一人之力着实有限,如果师友们能多多指点和支持,不甚感激! 恭拜垂首以谢诸位! |
@尔东信王 2020-03-01 21:12:24 楼主老师,有个问题请教一下,《史记》也好,《竹书》也罢,乃至今人很多都默认姬昌在世的时候都呼其为文王,但又称其为西伯或西伯侯,怎么有这么多称呼? 文王崩逝后,姬发直接就称了王吗?这样的历史记述,总觉得怪怪的!因为周不是臣服了殷商吗?殷商时期不都是王吗?纣王称其为帝辛不是因为他僭越神明吗?如果周也称了王,不是和殷商平起平坐吗?殷商凭什么困季历囚姬昌? 总感觉哪里不对?历史叙述哪里出了问题...... ----------------------------- 谢谢这位朋友提了一个这么好的问题,这个问题恰恰是我重点考量的几个西周问题之一,请保持耐心,接下来的几更便会详细的分析这个问题,尊请师友们验证! |
@u_111266181 2020-03-02 07:10:37 楼主有个幼稚的推测,三星堆毁灭有没有这个可能,某次祭祀发生了天气异象,比如日全食或者突然狂风暴雨引发洪水。随后爆发大规模瘟疫,古人以为是上天通过祭祀品传输了瘟疫,经过几次赎罪式的祭祀仍然无法制止瘟疫,于是决定关闭通天的通道,焚毁祭祀品,也许刚开始他们选择了一些他们认为的那些祭祀品禁行了焚毁,然而还是没制止瘟疫,继续焚毁关闭通天通道。(如果同一器物出自俩个坑就是一次焚毁)然后在放一些贝币是给上...... ----------------------------- 首先非常感谢这位老师参与讨论,您做的推究大致可以分成三个层面来考量,我们逐一探讨一下。 某次祭祀发生了天气异象,比如日全食或者突然狂风暴雨引发洪水。随后爆发大规模瘟疫,古人以为是上天通过祭祀品传输了瘟疫,经过几次赎罪式的祭祀仍然无法制止瘟疫,于是决定关闭通天的通道,焚毁祭祀品,也许刚开始他们选择了一些他们认为的那些祭祀品禁行了焚毁,然而还是没制止瘟疫,继续焚毁关闭通天通道。(如果同一器物出自俩个坑就是一次焚毁)然后在放一些贝币是给上天或者先人送礼乞讨原谅他们的意思。 ------首先有一种极大的可能性是什么呢?就是三星堆时代前后几百年大概率是经历了许多灾难,天文异象,大洪水,干旱,乃至地震等等,发生瘟疫的状况也是很有可能的。那么这些灾难现象足以毁灭一个文明吗?就历史灾难的影响而言,真正对远古人类生产活动可以造成毁灭性打击的,大洪水其实排在第一位,天文异象,地震乃至瘟疫,因具有不可持续性的特点,对文明或文化虽有影响但不是非常致命的,比如明末瘟疫的“大明劫”,清末伍连德治理的东北大面积瘟疫等等。 但今天考古对三星堆地层的研究表明,三星堆时代并没有大面积的洪水淤泥地层等现象遗留,说明不太可能发生了灭三星堆文明的大洪水。 那原因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暂时放一放 |
祭品摆放有规律说明是有组织的或者是有含义的填埋,不是随手掩埋。如果是对神权不满也是对掌握神权的人,不会是祭品,这么贵重物品如果不是对物品产生了厌恶,可以留下来继续使用,无非就是换个祭拜的人。再不济个人的祖宗各自拿回祭拜。如果不是对祭祀品产生了恐惧,熔掉可以铸造别的。可能是他们觉得熔掉后在铸造的物品也会带来灾难。所以掩埋。 ------从已经出土的一号坑和二号坑器物来看,一号坑比二号坑要早些年头,但二者祭品的摆放都是有秩序,有规律,非常的规整,这说明了什么?不论远古时期也好,现代人也罢,当对一些遗弃之物还如此慎重对待,其内心活动是“舍不得”,是“尊重和眷恋”,但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又不得不放弃。 为什么“舍不得”?一则这些器物不论规模规格还是制作的精美程度,别说3500年前,就是以当今的技术和付出也是非常震撼人的,可见这些器物是古蜀历史上财富的积累,信仰的代表。二则,神王时代曾经的美好和辉煌对此时的古蜀先人来说虽然吃不饱,但却是最好的精神食粮支撑着他们度过一个个艰难的岁月。三则,是不是有什么不得已的原因,导致神王的衰落。 有没有外来力量的干预影响了三星堆的走向?或者其他什么特殊原因! |
象牙是不是代表力量用来压制邪恶的祭祀品,骨渣可能是祭祀仪式宰杀的动物或者人,作用同贝币,是赎买上天或者先人的。 ------窃以为象牙是青铜器诞生之前,三星堆祭祀最高贵的器物。象牙不论在古代,甚至今时今日都是高贵的物品,而祭祀之器必然是最尊贵之物,所以象牙的主要功能是用来祭祀的,最震撼的不是三星堆的象牙而是金沙遗址。金沙遗址出土的象牙是成吨的,为什么金沙遗址会有这么多的象牙,因为这些象牙是另外的用处,在《蜀帝卷》会有详细的描述,还请师友们多多指点和建议,拜谢! 骨渣应该是杀牲祭祀的正常表现,三星堆出土的贝币相对于当时流通贝币应是很少一部分的。 |
综合以上说法,关于三星堆的没落我文中的叙述是基于以下几点来的,罗列出来供师友们参鉴: 1:扬雄的《蜀王本纪》载:“鱼凫田于湔山,得仙。今庙祀之于湔。”和常璩的《华阳国志》记载:“鱼凫王田于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为立祠。”望帝时还“治汶山下邑,曰郫化,民往往复出” 这仅有的关于鱼凫王的记录,都是鱼凫王在湔山得仙,得仙一般的四川话解释是升天,就是驾鹤西去的意思。后来祭庙祀和立祠无不是说明对鱼凫王的思念和敬重!不禁要发问,居然都把“青铜重器”都毁了焚了,为什么还要摆放的规规矩矩,还要纪念鱼凫先王?不仅如此,还让“升仙”的鱼凫王后裔“民往往复出”,矛盾和不合理实在太多。 2:所以本文以为真正改变三星堆方向的是“外来因素”,这个因素激化了三星堆神王和此时大族乃至平民之间的矛盾,酝酿了一段时期后,“外来”因素逐渐减弱的情况下,鱼凫王堕落不思进取,为民所弃,最后逐之于湔山。后辈不继,但不辱先祖,于是才有了对先王遗物的尊重和祭奠,为什么要焚毁?就是因为外来因素导致了鱼凫王时代不再美好,所以要除晦气,驱瘟丧。 3:根据现有的文献记载,可以肯定的是古蜀参与了伐殷。从地理环境来看,古蜀千里伐殷没有过硬的理由,不可能的!不是周文王贤德,古蜀就响应了周氏的号召!也不可能是去“打劫”殷商,殷商当时仍旧是强大的,千里迢迢跑去以卵击石,这样的做法,无论哪个时代看起来都没道理。所以千里伐殷一定有着内在的矛盾积累和主观上不能回避的意愿。 综合种种文献,文物遗迹,乃至神话传说,本文认为三星堆文化方向的改变大概率原因与外来“殷商”的欺压,鱼凫王的堕落,社会矛盾激化等等因素直接相关。自然物候气象的变化可能是有的,但不是主要因素,应是社会矛盾激化的催化剂。 三星堆器物的焚毁,或许是王族和平民与神王卫队发生冲突时导致了毁坏(借鉴周厉王姬胡时的国人暴动)。因为要重新开始一种生活方式,原来的做法乃至理念就需要调整和更新。此时三星堆的神王祭祀器物就面临着非常尴尬的情况,是留也不是,不留也不是。若留,就没法重新开始,一切照旧,若不留,这些个器物可是古蜀历史上几百年的心血结晶,太败家了,先人们舍不得。在这样纠结难过的背景下,为了重新开始,所以才要隆重的祭奠,郑重的对待,规矩的埋葬。 这种纠结的情绪直接反应在三星堆文化还有延续,金沙遗址的很多器物皆明白的表明了与三星堆一脉相承的气质,但明显是显得更“节俭”更“实用”,因为没赀财了。 为了重新激励古蜀先人,一切重新开始,所以才要转移先民们的矛盾焦点,助周伐商。 |
日昳之时,殷军中的奴隶和俘虏渐渐出现出工不出力甚至局部倒戈的情况,殷监军见状立杀临阵脱逃者和畏首不前者,以“驱羊群”的方式来消耗盟军。奈何奴隶和俘虏基数太大,殷监军杀也杀不过来。双方攻伐时间长了,也就杀红了眼,分不清敌我胡乱打杀,一时间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又一个时辰过去,在古蜀弓射手的“点杀”下,殷军主将和重装军士接连倒下,殷阵前群龙无首混乱不堪,局部倒戈很快演变成变成大面积。帝辛见大势已去,仓皇往朝歌方向逃窜,盟军岂肯放过如此大好时机,将不卸甲马不卸鞍是一路掩杀。从牧野到朝歌也有百多里地,夕阳西下,明月高悬,为盟军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入夜时分,盟军抵近朝歌城,帝辛前脚进朝歌城没多久,后脚朝歌城门就让做了许久周氏内应的胶鬲给打开了。盟军趁势冲进城内,不久便在朝歌城内擒获了为民所弃惶恐不安的帝辛。姬发将其擒到了鹿台(《竹书》曰南单之台),应西土众诸侯的强烈要求,在罗列并陈述帝辛的罪状后,很快便宣布了帝辛枭首之刑,且立即执行,后焚其于鹿台。关于帝辛的死法有许多说法,流传最广的是《史记》记载:“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于火而死。”意思很简单,帝辛见大势已去,自觉而主动的自焚了。《竹书纪年》载:武王亲禽帝受于南单之台,遂分天之明。《旬子?正论篇第十八》载:“昔者武王伐有商,诛纣,断其首,县之赤旆。《尚书?洪范》载:“武王胜殷,杀受,立武庚,以箕子归,作洪范。”《尸子?散见辑佚》:“武王亲射恶来之口,亲斫殷纣之颈,手污于血,不温而食”等等等等。结合周氏伐殷的出发点和周商的世仇积累,牧誓八国与殷商的血海深仇,不诛杀何以平众怒。本文采信帝辛是“被杀”而不是“自杀”。 帝辛杀就杀了吧,为何还要“焚”呢!先是古羌的要求,殷商拿古羌人做人殉牺牲好久了,是时候一报还一报了,其次是古蜀(氐)的要求,火烧是最好的祛除晦气和驱“瘟丧”的方法,千里迢迢而来不就为了这一刻吗?于是帝辛在被枭首后,又被焚,后来还被姬发射了三箭。 尘埃落定,诛纣王,灭有商,周氏崛起,天下易主。姬发一面在城内安抚众生,一面在城外大营问天,问的是什么呢?答案是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一件镇国宝器上,曰“武王征商簋”或“青铜利簋”,簋上的铭文把牧野之战前后说的明明白白,但此簋可能不是右事“利”用来纪念其先祖“檀公”的,而是另做他用。此簋之铭文是本文叙述姬发伐殷前后的构思基础,下章节是对此簋逐字逐句的详细诠释!尊请古文字专家,古文献专家,历史学家,天文历学家等验证! |
青铜利簋 也叫 武王征商簋 |
西周青铜簋的诠释 此簋被认为九大镇国宝器青铜器类的代表,被专家学者认定为“牧野大战”的重要证据和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时间节点凭证,窃以为此簋的意义远远不止如此,且看如何论述。 此簋于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经过对簋内出土碳样做的测年,基本可以确定此簋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侈口,鼓腹,双兽耳垂珥,方座圈足,其形制具有典型的西周早期风格。簋腹和方座饰有饕餮纹、夔纹,圈足饰有夔纹、云雷纹。 簋腹内底部铸有铭文4行33字,铭文拓本如下: |
这4行33字的铭文目前大致认同的释义为: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古文献专家张政烺先生译之为:周武王征伐商纣王,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在第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阑师论功行赏,赐给右史利许多铜、锡等金属,右史利用其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纪念先祖檀公。 以上为诸多史学家的释义和断句及张老的注释,此间有一个小小的问题,就是西周历史上是否有“檀公”这个人?“公爵”在西周早期五爵位里面排第一位,权力虽然不大但地位极高,史书不可能没有记载。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倒不少有称“公”的国君,有没有“檀公”先不论,这时间段已经与此簋时间严重冲突,研究可能就没法继续下去了。明确见诸史料的“檀公”记载是南北朝时期,刘宋名将檀道济。我诚无意冒犯先贤大能,只是就自己理解的西周历史和相关资料提出点小疑惑。 以下是本文对此簋做的文字释义和内容考究,尊请师友们斧正。 此簋亦释为33字,其中有几字和当下释义有很大区别,断句也有区别,如下: 第一列:珷征商惟甲子朝岁,计八字; 第二列:鼎克孽夙有商辛未,计八字; 第三列:王在阑间占易右事利,计九字; 第四列:金用作憻公宝尊彝,计八字。 这33字如果没有标点符号连起来:“珷征商惟甲子朝岁鼎克孽夙有商辛未王在阑间占易右事利金用作憻公宝尊彝”。若加上标点符号和通假释义则为:珷征商,惟甲子,朝,岁鼎,克孽夙有商辛。未王,在阑间,占易。右事利金用作坦,公宝尊彝。标点符号加的位置不同,释义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如果按照这样的释义和断句来解读这个铭文,合不合理?顺不顺畅?有没有什么史料文物支撑?与西周历史的发展轨迹能不能契合? |
2467楼又掉了,天涯请不要抽楼,谢谢!我还得再发一遍呢! 逐字逐句释义如下: 珷,为“左王右武”的组合字,王为姬发的身份,武为姬发的谥号,释为武王称谓,无有争议。西伯姬昌谥号亦是如此,“文王”的金文写法是“玟”,即王+文的组合字,王为身份,文为谥号。有一点或许为大家忽略了,姬昌和姬发为“王”身份究竟是什么时候的事?本文坚持认为,在武王征殷成功前,姬昌和姬发都没有称王,也不可能称王,此说有三点论据, 一则 史料明确记载,周氏的身份从季历的“牧师”到姬昌的“西伯”“周侯”,从未言王; 二则 如果周氏称了王,殷商会让周氏以王的身份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晃悠,还给他赋予征伐重任?没有道理; 三则 如果说商王子羡(史书称帝乙)和纣王子受(史书称帝辛)的称谓被后世人为的改为了“帝”,那姬昌称文王和姬发称武王似乎就找到了合理的等级秩序的支撑。 目前15万余片甲骨文中没有任何一片明确记载了纣王子受称帝的记载。纣王颠倒传统祭祀的做法倒是有的,如甲骨文合集?630载:“癸酉卜,贞,多妣献小臣卅、小妾卅于帚。”简言之,俘获来的俘虏不再全部作为人殉牺牲,有的被编为歌舞,曰:“株离之舞”。也有些许甲骨文记载纣王为了加强王权和控制力的改革手段,如东征东夷淮夷时,“灭国也灭其祀”的做法让天下惶恐不安,又比如纣王认为“与天同齐”等大逆不道的作为,再如纣王所说:“我生不有命在天乎”等等等等,这些做法和说法被当时认为是离经叛道,大逆不道,纣王的言行俨然成为众矢之的。纵观所有的甲骨文记载,除了表明纣王子受做了相关的祭祀的改革和意图加强王权,有“与天同齐”的盲目自信自我神话之外,并没有称帝的实质性行为,而且商臣对其的称呼一直都是“王”,从未称其“帝”,比如死谏的比干就是因为这些个原因被诛的。 窃以为商王子羡和纣王子受的“帝”位称号,可能是后世史学家根据纣王的所作所为抑或“称帝未遂”给硬扣上的。因为有了这样的位序安排,姬昌称文王姬发称武王,才有了合理的说道和社会等级支撑,同时满足了后世儒学架构建立的需要。由此可知,此簋记载的时间应在姬发称王之前,故称谓有 “珷”而无“王”。在姬发成为“代王”后,对其的称呼则变为了“珷王”,这样的称呼可见于诸多青铜铭文,如何尊,大盂鼎等。 关于周朝对前王的称谓问题,这又涉及到做谥号的解读了,得另起一篇专门论述,此处暂不表。本文不采信王国维、郭沫若、唐兰等前辈对周王“生称王号”的说法,而采信彭裕商、曹汉刚先生的见解:“文献资料与青铜器铭文表明,周王从不自称王,更不会自称王号;而臣下对周王的称呼,对先王则称‘谥号’,对时王则但称‘王’,并不存在‘生称王号’的情况”。成王、穆王、恭王和懿王等可能并不是“生称王号”,而是周氏先祖长辈或臣工对继任王位后辈的一种期望抑或要求。 |
征商,顾名思义,就是姬发领兵(主要是西土之人)去征讨有商氏辛,此释没有争议。此处的用词是“征”而不是“伐”,因为“征伐”二字最初的甲骨文释义还是有较大区别的。“征”指募集很多人(军队)长距离去征讨,这样的军事行动目的往往是表明一个姿态和语言声讨,并不是要去拼个你死我活,处在能讲道理就讲道理,讲不通道理才动手的状态;西周之后“征”演变为“徵”,为“彳”(读chi)(小步行进)+(各,侵略)+(攴,手持器械),表示手持武器明取强夺,其意才慢慢有了变化。而“伐”由“人”和“戈”组成,戈加于人颈,意为击杀,简言之根本不是去讲道理的,是直接动手,带有很强的搏杀目的。因此,周氏以姬昌的贤德之名讨纣王之无道,当为“征商”,而去复仇除瘟的羌蜀才是名副其实的“伐商”。 惟,惟为语气助词,也是句首词,可理解为在。 甲子,指甲子日,此释没有争议。商周时期的天干地支多是记日,而非记月、记年。 朝,指早上天未明的时候,《牧誓》曰昧爽,此释没有争议。盟军到达的牧野所在地大致是距离安邑(朝歌)以南百二十里左右,即河南淇县到卫辉市之间的区域。此距离的推究主要依据了商朝行政区划,商朝的区划分内外服,内服是商王直辖管理的王都(安邑)和王畿,王畿又分畿内(邑、单)和畿外(郊(牧)、和野,卜辞称鄙和奠);外服为依附和朝贡商王的方国、侯伯独立管理的区域,曰“五服”:“甸(日祭)、侯(月祀)、绥(季呈)、要(岁贡)、荒(终祭)”。此时盟军来到的便是这畿外之地,陈兵做誓,声讨帝辛! 题外话,如果纣王此时来个缓兵之计,做出商议的姿态并派人如箕子或微子去和盟军议和,而不是发大军去与盟军对抗,那姬发和姜子牙反而被动了。显然盟军不是来观光的,出师途中那么多不利姬发姜子牙都硬顶过来了,相信也不太可能打道回府,只是又得废一番思量找由头!但凡商纣王冷静一点,先稳住盟军,待消化掉东征带来的国力空虚和人心不稳,周氏可就危险了。但历史不能假设,过于自信甚至自大且崇尚武力的纣王不顾东征带来的隐患,执意按照传统的“不服就打到服”的蛮横做法来行事。为了殷商的未来,殷商忠臣也是重臣的比干在南单之台可是呆了三天三夜死谏纣王。此时的纣王可能已经癫狂了,居然把叔父比干给杀了,后来又把苦口婆心建议的箕子给囚了,长兄微子见势不妙,跑了。 |
@先秦时代2020 2020-03-05 12:28:19 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是非常冷门而且极其困难的,郭老,唐老,陈老,孙老,徐老等无不是在甲骨文研究领域声名鹊起后,成为一代大家的。 难道楼主是古蜀史研究,乃至先秦史研究领域的“扫地僧”?如果楼主留存资料为实的话,这么年轻,不能啊!情何以堪!情何以堪!情何以堪啊! ----------------------------- 谢谢师友们如此高的赞誉,有个不情之请,恳求诸位师友把主要探讨对象放在不才所言所述上,期待师友们的真知灼见和善语嘉言,拜谢!拜谢! |
首页 上一页[24] 本页[25] 下一页[26] 尾页[12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