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古蜀史说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古蜀史说[第26页] |
作者:cdnwpu2019 |
首页 上一页[25] 本页[26] 下一页[27] 尾页[12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岁,岁指岁星即木星,有把“岁”释为“越”,意为抢夺,也有把“岁”释为“刿”,意为收割、杀伐,两个意思差不多;还有把岁释为“戍”的,但意思和铭文整体意思差太远了,不合理。 鼎,指方位,正上方,当头的意思,有将“鼎”释为“则”和“贞”,此释法前后句意连不起来,稍显生硬。 岁鼎,代指月明星稀的晚上,也有可能征商期间指发生了“木星冲日”的天文现象!本文依旧释义岁指岁星,鼎为当头。此二释,无论商周还是今时,还是字形、字义及前后文衔接都较为顺畅和合理。 克,指打败,战胜,字形可见于大保簋,何尊等,此释没有争议; 孽,此字的释义争议很多,各有见解。本文释为嶭和子的组合,即孽。此字起源是嶭,《说文》: “嶭,罪也。”其意指用尖刀在罪人或奴隶臀部刺画的意思,从铭文字形依稀可以看出这个意思。“孽”有释为“昏”或“闻”,但此二字的甲骨文金文字形差距太大。不论从字形,含义,还是字里行间的意思衔接,释做“孽”似乎更为合理。 夙,此字可见于大盂鼎,意指旧有的,素有的。 孽夙,也就是今天的“夙孽”, 古人有正词逆说的习惯,指宿敌,冤家死对头的意思。这里主要是用来形容纣王子受离经叛道的乖张行为,此二字可与后面的“有商幸”无缝连接。 有商,有商指有商氏,没有疑义,商称夏为有夏,周称商为有商。关于有商的记录可见于《书?太甲中》载:“皇天眷佑有商,俾嗣王克终厥德,实万世无疆之休。”《荀子?正论》载:“昔者武王伐有商,诛纣,断其首,县之赤斾”等等。 辛,特指纣王子受,也是盟军出师有名的对象,不应该和后面的“未”连起来指“辛未” 日,一定要释义为“辛未日”可能受到了武王伐纣时间的推定依据和“想要”确认的思维限制。不过真不应该连起来,为什么?原因如下: |
涯叔别再抽抽了,拜托! 一则商王的庙号是序号+天干祭日(或葬日)而成,祭日是后人在先王死后通过占卜而求得的吉日(具有随机性),如大庚、盘庚、祖庚、大甲、小甲、阳甲、祖甲、武乙、太丁、帝乙、帝辛等,此处的“辛”就是纣王子受死后贞卜的祭日或葬日,而“帝”应是后世给子羡和子受编的序号。这便是商末“谥法”的早期形态,西周沿袭殷礼,包括“谥法”,不断损益增减逐步完善慢慢有了西周的《谥法解》; 二则 此处没有用“帝辛”(因为商王不是帝)或“纣王”(因为还没谥号)来称呼商王子受,而是称有商,“辛”是按照殷礼给贞卜的祭日。毫无疑问,“纣”是周人后来给商王子受封的谥号,仍旧是“王”称。 三则“孽夙”的对象明确无误,指的就是有商辛子受; 四则,“孽夙有商辛”这样的说法带有极强的正义号召力,这是周氏和盟军强有力的出师理由,不仅如此,此说还涉及到周氏的出师动机,周氏作为和出师有名三个问题。 出师动机:周氏征商很大成分是去复仇,说叛殷也是可以的。因为此时的社会尚处在半文明时代,商王对畿内或畿外的统治基本上是不服那就打到服为止这么个传统做法。因此商王朝无时无刻不面临着诸方国众诸侯的反叛,征伐,再反叛,再征伐的轮回状态。周季历在文丁受封过“牧师”,也反过商,后来被抓受困而死。帝乙子羡为了缓和与周氏的关系,嫁女于姬昌,史称“帝乙归妹”,但姬昌已经决意反商了。 周氏作为:自季历受困而死后,姬昌就开始串联众方国及诸侯了,响应最为激烈的是西土八国(西夷)。 出师有名:打的旗号就是去征讨“大逆不道”“胡作非为”的商王子受。更重要的是此次周氏的征讨檄文是“以有道讨无道”,征讨对象直指无道的商王子受,而不是针对整个殷商,可见《牧誓》《史记》《周书》等等各种“誓”“诰”的记载。 |
谢谢各位师友的大力支持和授业解惑,拜谢敬上! 继续更新! 未王,此二字字形的注释,没有争议,但断句不同,释意可就完全不同了。本文释义为“未王”,意指(周氏)没有称王。不论是史料典籍的记载,还是商末时的情形,几乎可以确信此时姬发尚未称王,仍旧为周氏世子身份,此时姬发应该没有自称“天子”的这个行为。此二字和开篇的 “称珷而无王”相互印证,进一步说明铭文内容是前后前后呼应互为一体的,此说史书上也有许多资料佐证,此处略过不表!本文认为,“未王”二字算得此簋铭文里的关键字,因为整个铭文内容都是围绕着这两个字展开的,甚至西周早期历史重大事件也都与此二字有关,详见下文。 在阑间,阑同“栏”,铭文中的“阑”为三面合围留一口的会意写法,指姬发在安邑城外方向朝东的临时驻地,后有人释为三监驻地之一,如“管地”,不论何种注释基本都确认此字指的是一个距离朝歌不远的地方。目前的释义里“间”字被揉进上面的阑字里了,组成的“上阑下间”的字到目前为止,此字对不上甲骨文或金文里任何一个字,于是也就囫囵吞枣的释为了“阑”,还有将“间”其释为“闲”,略过不表。窃以此处当释为“间”,指灭商回丰邑之间的时间间隙。 拓文从“阑”到“占”之间有划痕,加之拓印时墨迹有深浅,我也没看到此簋实物,无以区分。故将此字分释为“占”和“师”二字,分别做解如下: 占,字形“上卜下口”,指用口叙述龟甲灼开的兆示(裂纹)。“占”今指占卜、预测之意。 师,此字为西周早中期的写法,其为甲骨文“师”字的左半部,指军队或军内职位,如太师、军师。 易,甲骨文的意思为日月交换,阴阳交替,这里为接替,推据之意。后延伸为易理易学,如《连山》《归藏》《周易》,此处的“易”特指太公占卦卜筮推算周氏是否能接替有商氏称王天下的龟甲兆示。 |
各位师友们这么大力的支持,我也不能落下才对,今天两更! 续接上文 如果将此二字释为“占易”,如何解? “占易”,即“占之以易”,“ 占”是动作,“易”是依据。 《史记 齐太公世家》载:“武王将伐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王充的《论衡·卜筮》载“ 周武王伐封, 卜策之逆, 占曰大凶。太公推著蹈龟而枯骨死草, 何知而凶”等等记述可见,在武王征商的整个过程中,用占卜做预测的频率是极高的,负责占卜的一般是太史尹佚或姬旦等,不知道是手气不好还是什么原因,占卜结果都不太好,征商得行大都是姜太公强而推之,周世子姬发力而行之的结果。对此时的古人而言,“天意”“神意”是最具有说服力的,要想服众也唯有占卜以问天了。 是谁要占? 曰,一路不顺但最终取胜,志得意满意气风发的周氏 是谁负责此次占卜? 曰,逆天而行改天换命的“武王五臣”之一的太公望姜子牙。太史尹佚手气不好,不能再出手了。因为此次占卜事关重大,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姬旦不善攻心术,万一解释不完美,就被动了,召公、毕公、苏公等完全不谙此道,于是太公姜子牙全权负责。 有哪些人参与了此次占卜? 曰,周、庸、蜀(杜勖)、羌、髳、微、卢、彭、濮等为首的众诸侯。都说武王伐纣有八百诸侯,怎么《书·牧誓》里只记载了这八国?就因为此时的右事只把这些贡献最大的且认同了此次占卜结果的代表势力记录在了竹简里,也就是后来的《书》。 占卜的什么? 曰,向天询问周氏是否能取有商氏而代之以称王这么个顶心的问题。也许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周氏想通过以“天意”的方式让诸国心服口服。在占卜结果的最终解释权归姜太公所有的情况下,周氏代有商以称王“有惊无险的”解释为上顺天意下应万民,周氏的贤德有接管天下之兆示。最后,诸国协商妥当,牧誓八国不称王皆领候爵虚衔,唯周王马首是瞻。为表邦交诚意,周王则承认八国为自治方国互为友邦。周王的承诺直接体现在武王姬发乃至成王周公敕封诸侯的时候,这八国活动区域内一直没有分封(派遣)人过去的。封巴子于巴地则另有原因,后文会叙述到。 |
如果将此二字释为“师易”,又怎么解? “师易”,顾名思义就是师推之以易。 师,毫无疑问就是太公望姜子牙。《史记?周本纪》载:“武王即位,太公望为师”,又如《齐太公世家》载:“师行,师尚父左杖黄钺,右把白旄以誓”。《古本竹书》载:“西伯治兵于畢,得呂尚以為師”等记载,可以确信,这个“师”指代的便是吕尚即姜太公。 为什么要让“师尚父”太公来占卦卜筮?他不是不信占卦卜筮之术吗?原因如上文所述,太公你一个人不信,架不住其他人都信啊,在强大的时代基础和群众意愿上,此次占卜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易,释义如上。据《春官宗伯?大卜/诅祝》载:“大卜,掌三兆之法,一曰玉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日归藏,三曰周易。”大卜即太卜,隶属于大宗伯管理,还有如卜师、龟人、占人、筮人、大祝、小祝等职位则是周朝成立后慢慢细化而成。在此简述一下一直被认为是“天书”的《易经》三部曲。《连山》可能是一部先人敬神敬鬼的一部著作,可参考今之《水书》;《归藏》可能是一部天与人关系思考的鬼神卜筮之书,如殷商贞卜之术,后来衍化的龟卜之术如《玉灵经》、《吴中卜法》、《三正卦》、《龟经》等;《周易》是一部推究天道变化与人间变迁关联的书,该理论重心不在鬼神之念,而在究世事之变和专立身修性,理念和重心已经发生了变化。本文以为,《周易》不应该被理解为占卦卜筮的鬼神之书,而是认知世事和人事的方法论。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是后人对前人不同认知阶段的区分解读,都是对天文,地理,人事几者关系形而上学的一种概念、判断和推论,大致可以认为是先人的世界观和认知论。 如上分析,不论是将拓印模糊的字释为“占”或“师”,都不影响整个铭文意思的通达。 此次的占卜结果是:兆示周氏有代王之象,暂以“代王”之名代有商辖制天下。“大(读dai)王”这个称呼是封神榜里妲己称呼商纣王的,其实纣王是实实在在的王,“代王”却是此时周氏姬发的真实身份。为什么不直接称王,要做“代王”考核一下?因为周氏此次征商举旗的唯一理由是以周侯姬昌的“有道”征讨纣王的“无道”,现在纣王伏诛了,事情不就结了吗?纣王还有子嗣,如武庚,让武庚继续做商王不合情合理吗?周氏直接称了王是什么意思?怎么让天下信服?周氏可是以贤德闻名天下号召诸侯的,如果打败纣王后就直接称王,不就是典型的犯上作乱吗?这个问题相当严重,处理不善后患无穷!在姜子牙和周公旦等的深思熟虑和全盘谋划下,最终采用了折中的方法,周氏暂领“代王”之位,看周氏的贤德是否有资格辖制天下,在众诸侯国(主要是西土八国)的认同下,姬发随后进入“王”的考察期! |
右事,指姬发随身史官右史(们),此释没有争议。《礼记?玉藻篇》载:“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汉书?艺文志》又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本文采信“三礼”之一的《礼记?玉藻篇》所载,左史为记事,右事是记言。古之帝王出征,一般会带记言史官(相当于秘书),其隶属西周内史寮(又称卿事寮),以便随时记录言行感想,而记事左史则是将所有事件资料进行整理,以便入册成书,二者工作内容是不同的。负责主持祭祀册封的是太史寮里面的太史或大宗伯,在殷都主持册封姬发为“代王”的太史尹佚(领太史寮),这些都是身份极高的长辈。这涉及到商周时期的“史官制度”或者“秘书制度”的探讨,此处暂略过不表。 利金,目前的解释是将二字拆而释之,“利”释为名“利”的右史,“金”则释为“铜锡”等金属。史料明确记载:姬发克纣王后,散鹿台之财,分殷商之赀,发钜桥之粟等行为。就一个问题,此时什么人有资格获得此时 “金”即铜锡,这样的稀缺物资。目前的解释是右事“利”因为作战英勇所以受到恩赐“金”,“利”再用“金”来祭祀先祖“檀公”。檀公之疑,前文已叙,不表。作为史官的右事其主要职责是伴王之左右以随时记录王之言行。如果战事紧迫到需要右事冲锋陷阵了,意味着其他将士和王的卫士如散宜生、太颠、闳夭可能等都死伤殆尽了,姬发必然岌岌可危!再说说此时的稀缺物资“金”,就算右事“利”因为战事激烈,英勇果敢冲锋陷阵了。试问,英勇的右事利能获得“金”之恩赐,那其他英勇的将士呢,赐什么?现存簋的重量近八公斤,试问右事都赐八公斤了,其他几万将士赐几公斤?为了复仇,更多是为赀财而来的众诸侯又应该赐多少?鹿台究竟有没有这么多赀财来散?就算姬发为了平抚天下,自掏腰包把自己家底都散出去,那周氏用什么来装备自己的军队,没有强大的武力保障,其他诸侯为什么要听周氏的?…………… 因此本文将“利金”释为锋利的刻刀,即此时右事用来记言的刻刀。商周时期记事记言的载体是骨甲或竹简,用的工具不太可能是毛笔,大概率是金属刻刀。我国发现的最早毛笔实物是湖南长沙左家公山战国时期的木椁墓。我们假设公元前500年的孔老夫子“韦编三绝”的竹简是“毛笔”所写,不妨再把时间延长点,即便如此,毛笔诞生的时间也难超过公元前800年,所以3000年前的记录工具九成九以上是金属刻刀,甲骨文也应是刻刀所书。 为什么此时刻意更换为锋锐的刻刀,即“利金”?因为此次占卜推易涉及到周氏是否有资格接替有商氏这么个重大而严肃的问题,右事需要把占卜推算结果和众诸侯的表态,认真的,仔细的,最好是一字不落的记录下来作为凭证。这么多位诸侯,这么多语言各异的话,没有锋锐的刻刀,怎么可能记得下来?所以说姬发赐给右事(们)一些锋锐的刻刀用来为此次事件做记,是合理的,也是应该的。 |
用作,用什么?曰“利金”,即锋锐的刻刀;作,即作为、充当。 憻,憻(读tan)为忄(同心)+亶(忠实诚恳之意)组合而成,本意为内心坦荡,“憻”古同“坦”,指坦荡,坦陈,坦述。意用“利金”如实的记录此次事件的原委和结果。为什么要特意标注“憻”,其实周氏想通过这种“半民主方式”表明其行坦荡,周氏接替有商氏是顺应天意而为,并非以下犯上巧取豪夺。 公宝尊彝,公,为公开,公布之意,宝尊彝,意为宗庙礼器。这四个字的意思是昭告天下,尊为遗命,相当于给此簋盖个“公章”或“玺印”,这样的做法后世一直沿用,如明昭书末尾的“咸使闻知”,清圣旨末尾的“钦此”,现在的公章,印章等等。后世一直说的夺“九鼎”,真正抢夺的是“公宝尊彝”这个王家的专用落款,而不是因为“九鼎”制作多么精良,器型多么漂亮,规格多么高大。 西周的“公宝尊彝”四字专用落款后来衍化成为了王或帝的“玺印”,怎么解? 玺印,《释名》释为:“玺,徙也,封物使可转徙而不可发也。印,信也。所以封物为信验也。亦言因也,封物相因付”。先秦前,玺印是王侯的印信,按规制不同和用词用具不同而有所区分。秦始皇后,玺的材质改为玉,故称玉玺(鸟形文的传统玉玺),为皇帝专用。自此便有了“得玉玺得天命”取代“夺九鼎越王权” 的做法。官吏及一般人则称“印”,分公印和私印。小建议,古文字爱好者及铭文爱好者们,可据此“落款”印证一下出土的西周青铜铭文。 落款如“公宝尊彝”或“宝尊彝”的多半是王室礼器,如此簋,何尊,青铜方彝,或周王官方认定并特赐的礼器,如氒宝尊彝卣(读you)、齐公皿、作宝尊彝簋(甲、乙、丙)、白乍宝尊彝等,“宝尊彝”前后一般会接一个或两个字(受赐的对象)。西周时期这样落款的青铜器物可能不多,主要是数量少。 落款如“子孙永宝用”或“永宝用”的,则多是大多为公侯伯自制礼器,如毛公鼎、应公鼎、史颂簋、伯公父簠(fu)、追簋、师酉簋、杜伯鬲(ge)、颂壶、嘼叔奐父盨(xu)、杜伯盨等等。这样落款的青铜器物数量应该是蛮多的,因为西周中晚期,乃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公侯伯很多。 如果说此簋是右事“利”用来纪念其祖“檀公”的礼器,在等级森严礼制严格的周朝,如果为自制礼器,公侯伯的落款应为“子孙永宝用”或“永宝用”,不可能为王家落款“公宝尊彝”,僭越之举可是重罪!当然,也有可能是王家特赐之礼器,但赐是有理由的,此簋记录的内容完全是姬发征商和称王之事,没有证据表明右事“利”做了什么突出贡献受赐的字眼,所以本文采信此簋为周氏宗庙昭告天下,周氏为“天子”“代王”的礼器。 |
谢谢各位师友们一直以来的支持和理解,因为种种原因无法一一致谢,在此一并给大家稽首拜谢了!惟无以表达感激之情,唯有精耕细作努力更新,争取不让师友们失望!但个人能力着实有限,如果哪里考量不周或有误的地方,切莫藏私,万望指正,再次拜谢! 中华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曾经与过往,是我们全体中国人的过去,其中有骄傲,也有酸楚,有辉煌,也有落寞,有自信,也有自卑...............不论怎样,我们绵延5000多年未曾断绝的历史永远都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永远都是!虽然我们不居庙堂之高,但处江湖之远的我们也有一颗对中华民族爱的深沉的内心。 我只是努力根据各种史料和文物遗迹来还原过去的面貌,当中或许有许多考量欠妥和不全之处。诚挚的希望各位师友们多多提问和建议,你们的提问和建议是我前进最大的动力。 此贴是开放式的,理不辩不清,史不究不明,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或许能寻出什么蛛丝马迹也说不定。 我不高大上,我就是一个路人甲,我的拙言也不高大上,就是穷尽自己所思寻找的些许蛛丝马迹,或许对,或许不对。偶尔的酸词儿希望大家忍着点儿,我也就这么些“三板斧”。 再次感谢老师们对我的劝诫注意保护自己的“版权”,历史其实是没有“版权”的,都是曾经国人的努力见证,我做的无非就是把他们曾经的努力呈现出来,也许对,也许不对!如果觉得我所言有三分道理,承蒙看得上,要转载和收藏,给我说一声便是,谢谢大家! |
如上所述,此簋之33个字可释为“珷征商,惟甲子,朝,岁鼎,克孽夙有商辛。未王,在阑间,师(占)易。右事利金,用作坦,公宝尊彝。”简译为:珷(姬发)征商,在甲子日那天,大战从早打到晚,直到岁星当头的时候,盟军最终打败了冤孽宿敌有商辛即纣王子受。此时姬发尚未称王,在朝歌城外盟军驻地西土八国等诸侯的共同见证下,太公推易问天周氏是否有接替有商氏的兆示。为表示对天意的遵从,姬发特命右事(们)如实的记录此次事件的原委。文尾加盖的落款“公宝尊彝”是铸簋时方才加上的,以此昭告天下。 史实证明,推易结果姬发为“上天之子”,典籍称“周天子”,奉天承意,取代有商,是为“代王”。 铭文字体典雅用词精准,语句精炼行文呼应,内容丰富气势通达。简单的33字把人物、时间、地点及事件的前因后果记录的很明确,叙述完整而流畅。 形制是典型的天圆地方,天地人合一,其思想理念和《周易》的核心理念相吻合,另有一物曰白乍宝尊彝形制与此同,这二者可能是同时期产物; 纹路有兽面纹、夔龙纹和云雷纹三种,兽纹狰狞恐怖象征王权威武,夔纹肃穆庄严象征君权高贵,云雷纹吉祥美好象征天命所授。 此簋铭文内容明确的交待了牧野之战后,商周易主的前因后果,形制和纹路表明了易学内涵和天子佐证,这种高规格的礼器,它的供奉点当是西周太庙。直到公元前771年,犬戎入宗周周幽王姬宫涅身死,仓皇失措的平王姬宜臼在诸侯簇拥下向东出逃。在向成周迁徙过程中,将不便携带的礼器藏在了陕西临潼,目的是保住王室宗器(代表正统),待犬戎退走后,再回宗周。没曾想犬戎立了幽王之弟姬余臣为周王,于是出现了西周和东周二王并存的局面。周平王便待在了成周洛阳,再也没回宗周丰镐,这些个宗器也就一直埋在了地下。 |
武王定计 经太公姜子牙的推易得兆,众诸侯见证,姬发得“天子”之名,行“代王”之实。遂,于朝歌完成“天子”祭礼仪式,以成辟。该走的程序也走完了,该做的仪式也做完了,接下来便是最实际的封功赏爵了,这个程序才是最最重要的。 仪式完成的次日,姬发便让周氏文臣武将等等一干人等全部给召集到了盟军驻地,商议接下来的程式。参与的人员有,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姬旦,姬奭,吕尚,姬高,姬忿生,太史佚等等。 临时驻地内,周天子姬发面南而坐,诸位臣工分左右两列,面北而立。 《道德经?三十一章》载:“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此时,左侧为文臣,依次为南宫适,太颠,闳夭,散宜生,太史佚,姬鲜,姬旦,姬奭,姬高,姬忿生等;右侧为武将,依次为吕尚,吕他,侯来,百唶,荒新、陈本、伯韦等等。 周天子姬发正襟危坐曰:“克商初定,然天下之事未定,朕召诸位前来,合议来事。”说完,望向吕尚曰:“尚父领军克有商,功高矣!然商地未定,累尚父掌军,以荡平余孽。” 吕尚拱手曰:“老臣定当竭尽所能!” 姬发说完,看了看武将,曰:“着吕他命伐越、戏方,陈本命伐磨,侯来命伐靡集与陈,百唶命伐卫,百韦命伐宣方,新荒命伐蜀………”很快便是有了安排,众将皆领命待征。 安排好了武功,接下来便是文政,姬发对这些倒是不太在行,于是请教南宫子曰:“南宫先生,商地初定,当如何处之?” 南宫适,沉思片刻曰:“散赀财犒诸侯,发粟稷振贫弱,展九鼎保璞玉,抚商臣立商嗣”。 姬发闻言思虑半晌后,曰:“善”。接曰:“然,商地何以治?” 场面有了短暂的沉默,姬发望了望姬旦,旦出列曰:“商治地,分五服内外,封侯、伯、公、男、田、卫、亚、子、妇诸爵。视远近亲疏,封土建国,月祭年祀纳贡赋税,何不参之?” 姬奭闻言,略微带了些情绪,曰:“孽夙有商,侮灭神祗,昏暴百姓,其德甚劣,有何可取?” 姬旦回曰:“商王无德,非制之过也!”姬奭不言,但其神色表明他誓要与商决裂。 姬发见文工状,知不能决,遂转向问吕尚:“尚父何解?” 吕尚曰:“有商伏诛,余孽不足虑也!今之势,顺之治也!天子上承天意,暂代有商。然,威服天下,需时日也,何不依南宫先生所言,以商治商!” 姬忿生闻言,惑曰:“若复叛,又如何?” 吕尚抚须曰:“环于安邑,监之,镇之!” 姬忿生,想了想曰:“商地初定,魑魅魍魉横行,当列天罚以威,围圜土以刑”。 众臣工闻言,皆是颔首。姬发闻得此言,赞许曰“大善,着汝行之!” 似乎还有一些想法的姬旦复出列,曰:“待商地平天下定,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何人以治?” 姬高出列曰:“朕父披荆斩棘,蒙其德,克有商以有天下。先贤虞舜,举八恺用八元。何不效先贤铭其德,举先贤之后以为用?” “所言有理”,“甚是”,“善”………… 姬发闻言频频颔首,曰:“择贤任能,论功拜爵,强建京师,拱卫九鼎。”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姬发称王两到三年间,并没有完成“分封制”。客观的说,这段时间内是把相应贤能之人放到了征服后的殷商王畿之地,他们挂的头衔是西周王室在各地的办事处或说区域负责人。诸位负责人去了相应的地界,都很尊重当地人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和当地原住民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如齐国的“因其俗,简其礼”;卫国、鲁国的“启以商政、疆以周索”,晋国的“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等等,鲁国虽然推行“变其俗,革其礼”,却也保留了原住民奄人的 “奄社”,允许与“国社”并存。虽然偶有冲突但都烈度都比较低,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形成了共同的国家观念。在成王时期,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后,还有一次大规模的分封行为,目的是屏藩王室,此处略过不表。 文治武功的事暂时定下,接下来就是犒赏众诸侯了。 千里迢迢越千山万水来的古蜀军士在安邑可是开了眼界,难得的吃到了好菜好饭,但司马杜勖,先锋大将阿热他们却没这么兴高采烈。 |
首页 上一页[25] 本页[26] 下一页[27] 尾页[12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