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古蜀史说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古蜀史说[第27页] |
作者:cdnwpu2019 |
首页 上一页[26] 本页[27] 下一页[28] 尾页[12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各位师友们,实在对不住,我没想到涯叔怎么又抽抽了。抽了好多次了,涯叔能不能高抬贵手,更新也好难的! 师友们,明天吧,我抽时间重新更新,谢谢大家都关注和支持!再次谢谢大家! |
突然发现掉的楼还蛮多的,各位师友们,如果你们发现哪里叙述没接上的,还请提醒一下,我确实没有办法兼顾回溯上文查漏补缺。我尽量把掉的楼补上,如果实在没有补上的,还请大家原谅! 一补, 青铜簋结言 说此次是为推易周氏奉天受命,取代殷商,有什么史料佐证吗?有的,如下: 《史记?周本纪》载:“其明日,除道,脩社及商纣宫。及期,百夫荷罕旗以先驱。武王弟叔振铎奉陈常车,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钺,以夹武王。散宜生、太颠、闳夭皆执剑以卫武王。既入,立于社南大卒之左,右毕从。毛叔郑奉明水,卫康叔封布兹,召公奭赞采,师尚父牵牲。尹佚筴祝曰:“殷之末孙季纣,殄废先王明德,侮蔑神祇不祀,昏暴商邑百姓,其章显闻于天皇上帝。”於是武王再拜稽首,曰:“膺更大命,革殷,受天明命。”武王又再拜稽首,乃出。”由此记载可以看出,先除道,脩社及商纣宫,然后荷罕旗,奉陈常车,把大钺,把小钺,执剑以卫,再是奉明水,封布兹,赞采,牵牲最后致祝词,革殷受天命。一整套完整而标准的取有商氏而代之的“命天子”或“为代王”程序何其明了。《逸周书?克殷解》与《史记?周本纪》也有同样记载,此处不再引述。 《竹书纪年》载:“王亲禽受于南单之台,遂分天之明。”这句话中的“分天之明”即“改天换日”的意思。陈逢衡《竹书纪年集证》卷二三云:‘“分天之明”,“分”疑作“受”,谓受天之明命,观《史记》“受天明命”自见。郑环云:明,明命也。 《逸周书?世俘解》载:“维四月乙未日,武王成辟,四方通殷,命有国。”可见姬发也是伐殷功成以后的四月,才成为国君,即“武王成辟”。 《逸周书?度邑解》载:“王曰:“旦,予克致天之明命,定天保,依天室,志我其恶,专从殷王纣,日夜劳来,定我于西土。我维显服,及德之方明。”” 《淮南子?道应训》载:“武王问太公曰:寡人伐纣,天下是臣杀其主而下伐其上也,吾恐后世之用兵不休,斗争不已,为之奈何?太公曰:甚善,王之问也!”语句中的意思明显,武王姬发承认自己伐纣是以下犯上,是臣杀主,他害怕后世效仿,争斗不休,于是问对于太公。 《尚书?武成》载:“武王伐殷。往伐归兽,识其政事,作《武成》”。《竹书》载“夏四月,王歸于豐,饗于太廟。命監殷,遂狩于管。作大武樂。巢伯來賓。薦(荐)殷于太廟。遂大封諸侯。秋,大有年。”这里的“饗于太廟”, “饗”的应该是代表武王尊位的各种祭祀礼器,其中当有此簋。 还有其他资料,此处不一一引证了。 综上所述,周氏的进化史为古公西岐立足,季历为牧师被困而死。姬昌先为西伯后为周侯,为商臣或附庸,后被囚于羑里,终生没有称王。伯邑考(姬考)卒后,姬发继周世子。姬昌会姜子牙致力于反殷大计,然,中道崩殂。姬发为周侯,子继父志,集西夷八国众诸侯以讨殷。牧野大战后诛纣王受,尘埃落定推易问天,暂代有商后称天子,是为代王,此后周氏便是有了王称。 此簋作为具有重大意义的“代王”或“天子”见证,制作时间约莫在周公旦做《金縢》之后,还政于成王之前,目的是向天下表明周氏以“天子”之名辖制天下,名正言顺,得以让周氏政权平稳过度。 由此可见,此簋称“周天子簋”或“商周代王簋”,也许更为贴切! 后续,代王做法的后遗症便是诱发了后来的“三监之乱”,姬发还没有通过正式称王的考察期,便是薨了。如果姬发正式称了王,早过了弱冠之年的姬诵理所应当的继任王位,无有争议。为什么周公旦要辅政?因为天下未定,好些诸侯未服周氏,姬发讨殷还要立姬昌的木像,还只是代王的情况下,周氏怎么可能理所应当的称王?姬诵这个无战功,无资历,无威望的“三无人员”何以服众?为了稳定大局,一定要有人站出来。这个人是谁?按彼时父辞子继兄终弟及的原则,既然姬诵无法服众,按此原则应是姬发的弟弟来做代王,第一顺位就是姬发之弟,姬旦之兄姬鲜即管叔(三监之一)。姬旦是姬发的忠实拥护者,在获得了太公望支持的情况下,也为了镇服天下,保周氏的稳定,姬旦是作为临时摄政的一种存在。尽管如此,此非常之举显然乱了礼制规矩,为后来的三监之乱埋下了祸根。 为免赘述,对此时关键人物和西周的早期事件做一个简要总结,西伯姬昌贤德谦虚积攒国望,世子姬发征讨殷商武德功高,纣王子受凭武托大命丧鹿台,太公吕尚逆天而行改天换命,西土八国随周起事复仇驱瘟,周公姬旦公心昭昭也有践祚,召公姬奭分陕而治勤勤恳恳,周王宅兹中国实现成康之治,纲纪失常三监之乱祸起有因,武庚兵败殷人南迁遗孤夷越。 |
师友们,我重新整理了一下,楼上补更了涯叔抽掉的2607楼。 希望涯叔别再抽抽了! |
连续两天被抽了楼,我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究竟是我的立场有问题,还是字词哪里敏感了,有朋友说分段发出来试试,我就分段发出来给大家看看,我哪里犯了忌讳! 第一段 路在何方? 前文不有说到 “驱瘟丧除晦气”的古蜀将士出川状态看起来哪里是去讨伐,像去讨饭吗,话虽戏谑了点,却也属实,那个时代有几人能有利整的衣冠裈履。其他地域军士的情况也差不多少,一个个面黄肌瘦衣衫褴褛,军容不整秩序无度,所以大家谁也别嫌谁!一路饥渴劳顿死里逃生的古蜀军士们在这段时间扎扎实实的吃了个饱,见识了不曾见过的硝烟、繁华的街市和异域的风土人情,一个个似乎都有点乐不思蜀了。 入夜时分,参加完姬发承天意称“天子”为“代王”仪式的古蜀司马杜勖、大将阿热和各位千夫长们聚在一起商量接下来该怎么办。此时大家脸上已没多少取胜后的喜悦,唯有淡淡的忧伤和黯然留存,想着战死负伤的同袍和满目疮痍的故地,再看看中原强大的军力军制,精良的工匠技艺,先进的农业水平,如织的繁华街市,琳琅的街边货物,在一番痛饮之后,都流露出许多落寞与感慨。 司马杜勖咂了一口酒,沉声曰:“嗟乎!中土之酤清而亮,余地之澧浊而迷。何时可及中土之景也?” 夏族千夫长姒昱接曰:“商都付之一炬,周氏继为“天子”。吾等战至今日,所图几何?” 蚕丛(氐)千夫长髟仇是一言不发,双目迷茫,只是闷头灌酒。 好半晌的沉默,柏氏千夫长柏鹄,接曰:“驱丧,民之意也;除晦,地之需也。嗟乎,非本也,乃为国也!” 昭曲部的阿热用树枝拨了拨火堆,默然曰:“吾族自南北上,是为生,随军北出,是为国。血战中土,死则死耳,何以兴国?” 羌族千夫长姜平脸色平淡,悠悠曰:“国之兴,人也、物也、器也、术也。吾地广人稀,物产贫薄,器钝也,术乏也,于农于军,皆是不利,为之奈何?” 姜平一语出,其余人皆是垂首暗然。 好一会儿后,千夫长柏鹄怅然曰:“吾地偏痹,百业待兴,如何振国济民?贤公奭曾诺吾地于前,伐殷功成,周蜀永修盟好,何不前去请教?” 诸位一听,无有定计,何不去请教看看,皆欣然曰:“善”。 |
第二段又被抽了,我再发! 于是杜勖、阿热、姜平、柏鹄四人一起前去找寻姬奭,髟仇却没去。盟军驻地人员驳杂,加之言语不通,大半日后,几人连猜带蒙的方才探得姬奭所在,于是前往拜见召公于帐前。 司马杜勖站定堂前,对着姬奭恭敬一拜,曰:“吾等有惑,还望贤公赐教!” 召公见得他们前来,以为是为贿赏而来,笑曰:“贵地守信履诺,战阵争先,贡献体大。天子赏赂必丰,何不静候?” 这几位大老粗里面就数柏鹄会说话一点,于是他也就作了发言代表。 柏鹄拱手行大揖,恳言曰:“晚辈乃柏氏之后。吾等有一事不明,请贤公赐教。” 召公含笑曰:“柏氏先贤,明德昭然,汝等族老恬贤怀仁。但我有知,必坦言相告。” 柏鹄再拜,曰:“吾地偏蔽,地广人稀,器物术乏,百业无着。吾等前来非为赂赏,乃寻强国饱民之法。” 召公闻之,神情肃然,低头沉思良久,遂抬眼凝视着四人,抚须颔首曰:“尔等有此志,西土有望也。” “望贤公赐教!” 召公也不藏私,正言曰:“富国强民之法曰:民为国之本,吏为民之准,欲善国先治吏,欲治吏先安民。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立冢宰,帅其属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国,为治吏;立司徒,帅其属掌邦教,以佐王安邦国,为教吏;立宗伯,帅其属掌邦礼,以佐王和邦国,为礼吏;立司马,帅其属掌邦师,以佐王平邦国,为军吏;立司寇,帅其属掌邦禁,以佐王刑邦国,为刑吏;立司空,帅其属掌邦术,以佐王器邦国,为工吏。治、教、礼、军、刑、工以成国之大体,国建则吏正,吏正则民安,兴国之道也。” 四人听后大眼瞪小眼面面相觑,听起来好有道理的样子,但完全不懂啊!召公一见,怎不知他们心智未及,于是耐心的逐一给四人解释。 小半日后,似懂非懂的四人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各自记下一些,好歹把大致架构和体系搞懂了。 待记的大体不差的时候,四人向召公深深的一揖便欲告辞。临行前,召公特意把几卷竹简拿给柏鹄,让他转交柏老,柏鹄看着竹简上那甲骨文和早期金文字符,简直就像看天书。姬奭曰:“此简乃老夫蒐集所得之骨甲形字,劳转交柏老。”柏鹄小心翼翼接过收好,对着召公再深深一揖。 |
@无颜画皮 2020-03-15 13:12:18 楼主的文字,老师们的评论,真的是字字珠玑,墨香万里! 一天不来熏染一番,感觉仿佛是缺失了一段时光,一场思考,一个仪式, 历史欠缺我们一个完整,古蜀留下的密码,或许就此完美破译, 万分期待接下来的叙述! 有一处小小的疑惑,没有在文中找到答案,想请教楼主和众位老师: [此簋作为具有重大意义的“代王”或“天子”见证,制作时间约莫在周公旦做《金縢》之后,],不知为何强调在《金縢》之...... ----------------------------- 非常非常感谢无颜老师的仔细和提问,也非常感谢先秦老师的释义解惑,关于这个时间点的不一致,我做下说明。 1 《尚书?武成》载:“武王伐殷。往伐归兽,识其政事,作《武成》”。《竹书》载“夏四月,王歸于豐,饗于太廟。命監殷,遂狩于管。作大武樂。巢伯來賓。薦(荐)殷于太廟。遂大封諸侯。秋,大有年。”这里的“饗于太廟”, “饗”的应该是代表武王尊位的各种祭祀礼器,其中当有此簋。--------------------------------这里“饗于太廟”,武王武德功昭, 饗的是代表武王尊位的各种祭祀礼器,这一点应无争议。后面的“当有此簋”是我最开始的预估和判断; 2 此簋作为具有重大意义的“代王”或“天子”见证,制作时间约莫在周公旦做《金縢》之后,还政于成王之前,目的是向天下表明周氏以“天子”之名辖制天下,名正言顺,得以让周氏政权平稳过度。--------------------------------------关于此簋的制作时间的考量,我前后花了两天时间思考,后来觉得在周公做《金縢》之后,还政于成王之前的理由是: a 此簋第一个金文“珷”为王+戈+止,意王执戈以止,把牧野之战描述的很是完整,这里有个问题,对姬发的称谓为:“有珷而无王”,这样的做法在此簋以后的诸多铜器中是极少见的,“珷”为谥号,“王”为身份,本文经过前后考量最后采信彭裕商、曹汉刚等的意见为“死后称谥”,所以对姬发的称谓应该是在其薨以后; b 其他的青铜器上铭文对先王的称谓多是谥号+身份一起称呼,很少有单独称谥号而不称王的,称谥而不称王,这样的做法感觉有点不尊敬,就像今天你见了市长,省长,你只叫他的名而不叫其职位,感觉有点唐突; c 今日尚且如此,西周等级森严的做法,唐突之举可是很严重的,所以称谥而不称王的这个做法多半为身份与其同,而且是长辈或平辈才可以,成王姬诵及其以下绝对不能对姬昌称“玟”,对姬发称“珷”; d 那有没有可能是吕尚姜子牙呢,本文有描述,姬发和姜子牙的关系应该是君臣的关系,姬发尊称姜子牙为“尚父”也不能改变这个事实,就如项羽称范增为“亚父”一样。姜子牙不能这样,南宫适他们自然也是不能了; e 但是有一个人不论在身份、关系、能力等等方面都可以和姬发一拼的,他就是后来的“自以为代王”的周公姬旦,如果此簋是姬旦所铸以解决周氏称王合法性的顶心问题,那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 f 本文采信为此簋由周公姬旦所铸,时间在《金縢》之后,还政于成王之前。 所以在此再次感谢无颜老师的细心和先秦等老师的帮助,也再次恳请师友们多多提意见。青铜簋,我前后花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来分析,推敲,个中若有不合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提意见,直接提出,千万不要藏私。 特此更正:去掉我预判不准的“其中当有此簋”。改为:这里的“饗于太廟”, “饗”的应该是代表武王尊位的各种祭祀礼器。 |
说生前称说,往往是时间的不确定,如果是生前说,但需要解决几个问题 第一 如果是生前称,那是自称还是他称? 第二 是何时称? 第三 为什么要那样称?理由是什么? 好的,第一个问题,如果是生前称,那是谁称?如果是自称,凭什么那么称,比如武王,姬发要是没征商,何来武德?客观的说,史料表明文王姬昌比武王姬发打的仗更多,更能打,为什么姬昌不称武反而自称文?如果是他称,他人这么称他的理由是什么?他们自己认不认同? 第二个问题,何时称?比如姬发的武,姬昌在世的时候,他能自称武吗?如果是他伐商成功后才称,如果姬发活了八十岁,六十岁以后就堕落了,丧失文武功德,那武王又该自称什么?如何服众? 第三个问题,如果姬昌自称文王,姬发自称武王,后来的恭王,昭王都是自称,理由是什么?是谁同意他那样的,极度将就礼制和功德的西周,是怎么认定的?太多太多的疑惑! 所以,如果 生前称说要成立,以上三个问题永远绕不开,而且要很合理的解释才行,我个人见解不足,着实想不通这几个问题,于是我选择了死后谥的说法以做推究,这些说法供师友们参鉴 |
蜀地所求 几日后,待武王封赏安顿完毕,遂召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方国觐见,封侯拜爵,班赐宗彝,分殷之器物。庸国,蜀国获封侯爵(虚衔),古羌和濮族以蜀为长,爵位不显。羌和其余诸国主要目的一样,就是找殷商复仇,爵不爵位的也是不关心,他们更加关注的是鹿台之财和钜桥之粟。东方斗士古庸国倒是对殷之军器垂涎三尺,最后在姬发的首肯下,领到了他们心仪已久的青铜装备。其余诸国欣喜的随着南宫适去往鹿台和钜桥领他们的“胜利果实”去了。但古蜀司马杜勖站定堂下,羌濮从之,问对于周天子。 于王帐内,司马杜勖堂下站定,对着“天子”姬发拱手一揖,曰:“祝周天子,贺周天子,有商无道,贤周取之,上合天意下顺民情”。 姬发见杜勖未行君臣之礼,虽说侯爵是虚衔,心里也难免有点膈应。然,各为其利,无有说道,姬发考虑到天下未定,羌濮唯古蜀马首是瞻,实力颇盛。周氏欲平定中土和东夷,西土之稳很是关键,姬发瞬间权衡后决定扬周氏之威以压古蜀之锐,笑曰:“蒙诸位鼎力相助,天道方清。但有所求,朕自应之!” 杜勖观姬发神色,思虑片刻后,曰:“贤公召诺,伐殷功成,两地世为邦交。蜀地偏痹往来不易,特咨邦交之仪。” 姬发闻言蹙眉,若有所思曰:“爵位不合?赀财不及?” 杜勖曰:“非也,天子所赐,丰也。天子诺于前,结邦交之礼,望天子鉴。” 姬发神色不悦,昂首挺胸,声色颇厉,曰:“天子之国,君令臣行,顺乎?万里之地,广乎?百万之军,强乎?周得天道,贤乎?蜀列天子之地,乐乎?” 杜勖做一大揖,不卑不亢朗声道:“天子聚正义之师,伐殷之无道,上承天意;威仪天下,置地安民,万国臣服,下合民意。天子命诚不欺也,不负民之望也!” 姬发盯着杜氏司马,背负的拳头紧握,轻笑一声,曰:“朕之国乃天子之国,如何邦交?” 杜勖闻言一愣,思忖片刻,曰:“周先主仁德贤明,祥瑞降于周,后有天子。天子上承天意下应万民,必不负民之意也” 姬发盯着杜勖,良久后,摆摆手,曰:“朕素闻贵国先王,逐之久矣。未有新王,如何邦交?” 杜勖铿锵道:“吾地决议,若伐殷功成,则立新王,望天子观效!” 姬发闻言,皱眉不言,好一会儿后沉声曰:“善!然,青天之下,唯天子也!” 杜勖愣了一下,明周天子意,遂回曰:“天子明德于天下,吾地愿奉周为王。” 姬发不耐之色稍缓,冷冷曰:“伐殷功成,蜀地贡献体大,可有何求?” 杜勖仔细想想后,整理了下措辞,明言曰:“望天子允吾地择殷奴,五谷之种及农具、工用器具。” 武王姬发绕有深意望着杜氏司马,曰:“金、碧、玉、珠、铜器、绸缎之名贵,饱腹之粟稷,何不取之?” 杜勖曰:“名贵有尽,五谷常生,谷可饱民,足矣!望天子成全。” 姬发指了指羌濮的首领,曰:“善,蜀地不取,羌濮从乎?” 杜勖示意羌濮首领自提要求,羌濮首领对爵位什么虚名的,完全不在意,不过班赐之物可是没少要,武王哈哈大笑,无一不从。 |
杜勖领着众人退下后,姬发立即召来了军师吕尚,告蜀国之所求,征询尚父之意。 姬发脸色颇为严肃,曰:“尚父,蜀地不求赀财钱粮,但求人不求宝,朕揣之,其志恐大也!” 吕尚闻言,略作思量,哈哈一笑,曰:“蜀地,偏痹之地,心智虽坚,然,无人矣!” 姬发惑曰:“无人?蜀国兵士数千,诚不少矣!况,其领西南诸夷” 吕尚捻须回曰:“战之兵,无畏,文之礼,当忧。蜀民智未开,其地四围,无有礼教,无惧也!羌濮蛮夷,苦居山腹,无忧也。昔东夷之地,若生礼教,太昊何以居?少昊何以治?” 姬发轻轻颔首,思忖半晌,曰:“有理!然,南蛮亦有荆越之不逊,为之奈何?” “所言甚是,老夫以为荆越之患大于羌蜀之忧也!” “何解?” “荆越之地自人皇始,未服中土,其行也蛮。神农共工皆不能敌,少典之后奋发图强,是有轩辕,励精图治,仿其行效其用,合天下之力以克之,然,今仍未服也。伯侯火工鬻师南至荆越,知其性也!非力能服,唯有合之以礼,化之以德,缓纳天子地。” “嗯,何以行?” “封鬻师之后,缓图荆越!置一子于巴地,用监南蛮。” “尚父细言之!” “南蛮尚有巴地未属。其地北为髳,南为濮,东为荆,西为蜀。置一子于巴地,则东可观荆,西可望蜀,北监髳庸,南视濮越。南蛮之地握于股掌也!” 姬发若有所思,思虑半晌曰:“所言甚是有理,宜何爵?” “侯爵过盛,伯爵不宜,男爵稍逊,当宜子爵,以缓图之!” 姬发紧皱的眉头一扬,曰:“大善” 吕尚略作沉思,曰:“蜀地之北有褒国,何不联褒以观蜀?” “何解?” “蜀地群岭险阻,若北有褒之观,北上则滞;西为游羌,不足虑也;东有巴荆,亦难矣;南为蛮濮,不足道也。蜀居于瓮中,心智虽坚,徒然耳!!!” “哈哈哈……” 周武王二年(前1045年),武王封姬姓子弟以子爵,前往巴地,是为巴子之祖,此时的巴地指的是渝东鄂西一带。为了缓图荆越之地,周成王时期特封鬻熊的曾孙熊绎于“楚地”,为子爵,以“礼德”荆越之地。“楚”的甲骨文意思是双木为杖,特指古代的一种刑杖。没曾想熊绎的后人没能“礼德荆越”,反而慢慢融入并接受了荆越文化,以致有了后来的楚国种种,此处暂略过不表。 且说杜勖领着仔细挑选的善于耕地,畜牧,渔猎、铜器、木器的殷奴千余人,并向周天子做告别后便是回到蜀军驻地。但见衣衫褴褛,架着胳膊瘸着腿的蜀中军士们,杜勖和阿热等人心里也不是滋味,没给他们领好吃好用的,却领来千多张吃饭的嘴。两眼迷茫面黄肌瘦的蜀中军士们见司马带来乌泱泱一片人,顿时骚动不安,什么情况?阿热见状说了一句:“诸位莫慌,此众皆为贤人。可助吾地耕牧,饱腹有望也!”贤人?闲人还差不多!耕地?谁不会!饱腹?明显是来分食的。带回来这群人干什么?自己吃都没够!…………顿时议论纷纷,有跺脚的,有叹气的,还有骂娘的……… 杜勖一看也不废话,手一挥,大喊两个字:“归家………” 斜阳挂在褒斜之巅,无悲无喜,阳光暖和,春分拂面。暮春三月,吐绿和争艳的树木花草显现出了自然界的勃勃生机,但这一大群蓬头垢面,骂骂咧咧,步履阑珊的军士抑或游魂与此时的生机勃勃很不应景。古蜀以前的路很坎坷,将来的路可能也布满荆棘,不管怎样,那个四地皆围群岭环阻的地方才是他们的家,那个让他们既讨厌又思念的家。 夕阳西下,中土几月的“玩儿命游”就这么结束了,这群“游魂”相互搀扶着,这么一瘸一拐的踏上了漫漫归途。 |
谢谢各位师友的热心提问,关于周朝生前称还是死后谥的个人看法,我整理一下发出来供大家参鉴,如果说的不好还请多多担待!时间可能要稍晚点 |
在说王号是“生前称”还是“死后谥”这个问题之前,咱们先简要的说说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据殷墟二期出土的青铜铭文分析后得知,早在商中后期就已经出现了青铜铭文,其制作方法分铸铭和刻铭,铸铭又分模作,芯作和范作三种形式,绝大多数是铸铭,刻铭极少,目前只发现4件!由此可见,青铜铭文不是西周才出现,而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西周因为礼制祭祀社会等级的规范化,将铭文发扬光大,以成为后来的金文。 为了不影响铜器美观,此时的铭文铸刻位置一般在器内壁,内底,圈足内,盖内等稍显隐蔽的地方,“骤视不能见,细察之得见”,目的是做标记或做识别之用。后来渐渐用作记言,记事和重要的祭祀活动等,慢慢出现了“XX尊彝”的落款。 关于铭文的制作方法,无数先贤大家做过揣测和推敲,如清朝的阮元、后来的郭宝均、陈梦家、巴纳、陈初生、张昌平等等。各种制作细节机要,我不能推知,在此仅做一些常见的铸铭制作方法介绍,供大家参详。 铸铭依所施铭文对象的不同又可分为模作铭、芯作铭和范作铭等三种方式,三者又以模作铭最多,芯作铭次之,范作铭最少。通常情况下,器壁内、外侧的阴文铸铭均由模作铭制作;器壁内侧的阳文铸铭由芯作铭制作; 器壁外侧的阳文铸铭由范作铭制作。 模作铭指的是铭文先在模上制作,再翻印到芯或范上,最后浇注形成。这类铭文在模上为阴文,多采用刻划手法完成。模作铭翻印于芯上与翻印于范上所采用的方法不同,前者需要四道工序: 一是制作独立的铭文模,为阴文; 二是将铭文模翻印于独立的芯上,成为铭文芯,为阳文;三是将铭文芯嵌入器物的主体芯内; 四是合范浇注出青铜器铭文,为阴文。后者需要三道工序: 一是铭文与器物主体模( 包括纹饰) 一起同体制作,为阴文; 二是翻印于范上,为阳文; 三是合范浇注出青铜器铭文,为阴文。 由于模作铭翻印于范上浇注出的青铜器铭文位于器物表面,与“铭文要铸在不显著位置”的原则相违背,所以殷墟模作铭的青铜容器绝大多数属于前者。另外,为了使文字更加清晰,线条更加均匀、流畅,还需要对从铭文模翻印在芯或范上的文字进行修整。这与陶范上的纹饰从模上翻印后,要对纹饰线条进行修整,以便浇注出来的青铜器纹饰更加清晰的道理一样。 ………………………………… 在商周时期,青铜是绝对的稀缺物资,将青铜作为铭文载体,一定是有选择的,非重大重要事件不可能记录在青铜上,不仅如此,青铜铭文的制作工艺复杂,技师工匠的技艺要求很高等等都有很大的限制。可见,绝无可能什么事都会制作成青铜铭文,彼时主要的书写和记录载体应还是骨甲或竹简(右事需要利金记录),出现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大都是王家记事的“宝尊彝”或公侯记录“荣光”的“子孙永宝用”。 今天争论的“生前称”和“死后谥”,其症结在于不确定铜器铭文所记内容与铜器的铸造的时间是否存在先后的问题。“生前称”认为,在青铜上做铭文记录时,王还活着,“死后谥”则认为,在青铜上做记录时,王已崩逝。既然说不清,那咱们做一个假设,看哪种情况更为合理。 假如“生称王”说成立,那么王在世便有了谥号,且不论铭文,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这个谥号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也就是“生称王”之三问。为了迎合“生称王”说,本文艰难的提出一个假设,即“谥号”有没有可能是先王或王之长辈对继任新王的一种期待和指导,现在想想还是不合理的,因为这种期待和指导很难用一个字难概括。 我力有不逮,“生称王”说的三问怎么都无法合理解释,因此本文采信“死后谥”说,那“死后谥”又能成立吗? 假如“死后谥”说成立,那么在先王崩逝后,后来的王室、公侯,为了做重要记录或保留“荣光”,将记录在骨甲或竹简的万千事件中挑出很重要很值得纪念的事,特地花重金制成青铜器并制铭文以做“宝尊彝”或“子孙永宝用”。此时的铭文制作对先王的称呼一定是谥号(因为已经评定出来了)+王称(身份),而且记录的语气一定是“王曰”或“XX王曰”,这么做不仅是尊重,还是一种怀念! 再则,几乎可以确信青铜铭文的制作是“商铭周随”。我认为周之谥号是商之庙号的升级换代的版本,商庙号文中已有描述。将二者对比一下就会发现,商的庙号为序号+祭日(亡后贞卜的吉日),商之庙号有着极浓的鬼神意志,这符合商朝的时代气质,而周开始摒弃鬼神之说,强调“人治”的重要性,其理念改为“易”,这样的做法贯穿了整个周朝。周用对先王行为过失的一种总结取代了殷商的鬼神之志,即“谥法”取代“贞法”,这种“死后谥”的做法也表现出了王室的客观对待过往和承认功德过失的一种态度。 因此,本文坚持认为,青铜铭文的制作是在先王崩逝以后才完成的,王称为“死后谥”,而非“生前称”。 |
首页 上一页[26] 本页[27] 下一页[28] 尾页[12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