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古蜀史说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古蜀史说[第32页] |
作者:cdnwpu2019 |
首页 上一页[31] 本页[32] 下一页[33] 尾页[12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不禁发问,现在的功课是给家长的吗?做家长得造多少孽! 更新稍显仓促,不足之处,还请诸位老师指正,拜谢! 昭王十四年前后(前986年),镐京遭遇水灾和地震,自然灾害给周国带来了严重的物理伤害和不好的心理暗示,也给了其他诸侯不臣的勇气。同年秋,鲁国发生政变,姬沸杀死兄长鲁幽公姬宰夺得侯位,此举乱了朝纲规制,在礼制森严的周朝可是件大事,进退维谷的周昭王对这样大逆不道的事也只能听之任之。东南之徐夷、淮夷一直不服周氏统治,时有反叛之举,荆越之楚国见得此状,也是起兵欲犯周境。一时间,中原有种山雨欲来风满楼,丰镐庙堂不胜愁的紧迫感。 次年,为树王威震宵小,昭王欲征荆楚,为免腹背受敌于是仿先祖借褒斜古道南下褒国会盟南蛮各路诸侯,并于旱山之麓设坛,举行祭山大典,颂先王固盟约。昭王与褒君共同主持了旱山的祭祀活动,庸、蜀、羌、髳、微、卢、巴等各路诸侯皆有参加,此次活动记载在了《诗经》里,如下: 《诗·大雅·旱麓》: 瞻彼旱麓,榛楛济济。岂弟君子,干禄岂弟。 瑟彼玉瓒,黄流在中。岂弟君子,福禄攸降。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岂弟君子,遐不作人? 清酒既载,骍牡既备。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瑟彼柞棫,民所燎矣。岂弟君子,神所劳矣。 莫莫葛藟,施于条枚。岂弟君子,求福不回。 全诗以颂周王之德为引树周王朝之形象,固盟约之誓。昭王以祭文为念以期南蛮各路诸侯与周朝同心同德兴国兴邦,同时不遗余力的向各路诸侯展示周王朝强盛的国力以慑南路诸侯! 蜀主热尼,此时应称蜀候热尼,参加了此次会盟和祭祀,了解了中原之形和东土之势后心有所感!一回到古蜀地,热尼立即召来集众族长和食官开议会,直言曰:“周氏势盛,然困于外患内忧也。中土不静,恐有祸乱矣。我地治水司农耕桑,兴国拢民,而后南拓!”话音未落,接着道:“着司马联兵,驻北守东,全力戒备!”“南拓?”南边古彝可不是好相与的!我地山高水险,外族欲扰不易,何必如此大动干戈?………虽各自打着腹稿,终究是没有表达异议,皆曰:“嘚”,拱手告退! 昭王十六年,周昭王开启了漫漫的伐楚之路,《竹书》载:周昭王十六年,周昭王“伐楚,涉汉,遇大兕”; 周昭王十九年,周昭王派祭公、辛伯攻楚,“天大曀,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贯紫微,其王南巡不返”。虽没建多大功但也夺得些财宝于是铸器铭功,昭王十九年伐楚丧六师可是让周氏伤筋动骨了,因为这六师是周氏嫡系宗周六师(丰镐),是绝对的主力。宗周六师失去后虽有重组但其势远不如以前,昭王第三次征伐楚时是调用的成周八师(洛邑),无有建功,亡。周氏的对诸侯的控制力,渐衰!周王几次伐楚和后来穆王的伐徐夷倒是促使荆越、东夷一带的先民不断向着清江和长江的中上游迁徙,略过不表。 周昭王二十一年(前980年),已过耳顺之年的热尼将蜀主位和权柄交给其子尼古,和其父阿热一样循着祖灵的指引南下,后居于邛都。为什么是交给,而不是 “民主”推荐一下吗?这时渐渐恢复元气的古蜀地,虽还是比较穷困潦倒,但好歹有了些家底,有了家底自然 “蜀主”就好当了一些,也能为自己的家支谋些“福利”。很遗憾,不是其他氏族不想当,而是争不到了。经过笃慕阿热和古蜀热尼两代,笃慕分支已经在成都平原站稳了脚跟,阿热一支也负着家族“任务”,另外还有一个势力庞大的同族杜氏辅助。此时除了根本无意做“主”的柏氏外,此时尚能叫阵笃慕分支的其他氏族除了古羌和蚕丛一支(氐人)外,其他的几乎都已经丧失了这个资格。古羌因为有更广阔的川西之地和西羌同族,对古蜀之地有深厚感情但对蜀主却不是很热衷,况且古羌和柏氏在古蜀的地位本就不低,萨帕和萨玛(神位)大多时候都是由这两支担任的。蚕丛一支(氐人)此时倒是对蜀主感兴趣,不过也就停留在感兴趣的阶段,也曾有过欲取而代之的打算,无奈支持者甚少,后来也就渐渐放弃了,此后蚕丛部也是出现了分化,原来自陇西南下的欲回陇西(氐人一支,后来的苻氏和杨氏皆出于此),跟西羌关系密切的一支向着西羌(后来的冉族),其他的则留驻平原周边致力于桑蚕绸缎之技,安安心心做平原上的大户。 前974年,秋收之季,热尼卒于邛都。因热尼一世,懂耕种会技艺的殷人慢慢受到重视和任用为食官,自此殷人也是渐渐融入平原,渐渐的不言中土而言古蜀。为表对热尼的尊崇和追随,在热尼南下时有不少殷人跟随,在其卒后世代为其守墓,自愿为其守陵! 热尼一生力推革新,团结各族,勤于耕植,司农饱民,乃蜀之后稷也。他制定的南拓方略为古蜀地后来称王、称帝,以及辖制滇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子古蜀尼古为表其功,仿鱼凫神王铜人像制作了微型版的古蜀热尼铜人像,即今天金沙遗址的镇馆之宝:金沙青铜小立人像古蜀热尼,此时的左右手形状仅仅是寓意,仿神王制,象征王主权柄的是腰间的“玉圭”,类似《诗·大雅·崧高》记载的周天子之物:介圭,即“锡尔介圭,以作尔宝”,见后文详表! 特别注意铜小立人的发型,三星堆青铜时代是通过服饰、耳饰等手段来区分社会等级和氏族习性,在古蜀王黄金时代在沿用了服饰和耳饰等习俗外,还在发式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区分,三星堆古彝杜氏是盘发,当进入实质的蜀王时代后,则改为了头顶盘发,头顶编发,脑后编发等等形式。不论是笄发、盘发、还是编发,这些发式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氏族高层才可以做的,中层的食官顶多是盘发或束发,而底层的大多是披头散发,极少有资格束发的。盘发和编发在后世的传承过程中,因为历史久远无有文字,渐渐从社会阶层用途朝着精神形式用途发展,慢慢说成宗教信仰和护身延年等美好期许,其实今天的 “如比”,“如且”,“天菩萨”都是对先祖的一种传承,一种记忆,一种缅怀! |
各位师友们,先给大家致歉,不是我发完就不管了,不回复大家。我确实只有早晚才有时间看看帖。早上时间不够做不了更新,我一般是下午下班后才有时间做更新,下午如果时间来不及,晚上会想法补上的。只要我上线了一定给大家做回复和沟通的。 节假日一般没有更新的,因为有更艰苦的工作:给辅导,送兴趣班什么的,请师友们多多理解,谢谢! 今晚一定做更新,只是稍微晚一点! |
师友们,不好意思,更新迟了! 古蜀尼古篇 周昭王二十一年,古蜀尼古,热尼长子,其身长近丈,三十有四的尼古继任蜀主之位,其母为古蜀三美女之一柏扎依,古蜀三美女的另两位是阿吉娜(嫁岷山庄王冉聃)和梁莉(也称朱莉,嫁蜀帝杜宇)。 四川盆地自秦汉后称“天府之国”,给今人一个错觉似乎此地一直是鱼米之乡,处处是耕地,到处是良田,山花烂漫鸟语花香,完全不是的。在4000年前,四川盆地土地刚卤荆棘丛生湖泽遍布,非常不适合栖居耕种和游牧,详情前文已有叙述,后经过蚕丛、柏灌和鱼凫三代几百上千年的光阴,疏导河道,垦荒开地,耕田渔猎,靠着古蜀先人的双手双脚辛勤劳作,一点点改善这才有了3000年前盆地的光景。真正让平原大变样有成为“天府之国”潜质的历史性行为,当是杜宇时期鳖灵的“岷山导江,东别为沱”,个中情况见后文详述。 中原地区的改变是因为农耕,夷越地区的改变是因为水利,盆地的改变农耕水利倒是其次的,最重要的是货殖商贸。据《今本竹书纪年》载:“(帝泄)十二年,殷侯子亥賓于有易,有易殺而放之”和屈原《天问》载:“该秉季德,厥父是臧。胡终弊于有扈,牧夫牛羊?”这两部典籍写的是商部落第七代精明能干的首领王亥,在其领导下,商部落改善农业和畜牧业把商部落搞得欣欣向荣,农牧兴盛货物充足。为进一步发展壮大部落,王亥驯牛拉车,亲自率队用牛车拉着货物到其他部落去进行以物易物的贸易,由此其他部落就称其为“度商人”,王亥也就被奉为了“华商的始祖”。本文以为商贸活动更早的地方可能是古蜀地,据三星堆发掘文物展现的贝币和其他物品依稀可以看出古蜀地昔日商贸的繁荣盛景,由已经具备以货币作为交换等价物的高阶商业形态可推算古蜀地以物易物的商业初阶形态应早在几百年前可能就已形成,如前文所述约四千年前的蚕丛时代以布匹易粮食,没有丰厚的物资积累不可能支撑起消耗巨盛的三星堆青铜文化,后来《史记·货殖列传》和《汉书·货殖传》也有“蜀商”的记载,如邛竹、蜀布、枸酱等等等等。因此本文确信早在3500年前古蜀地就已经有了非常繁荣的商业形态,古蜀地的商业活动在同时期是处于领先地位,也正因为商业活动的盛行使得古蜀地形成了在形式上统一而实质上分散的政权组织形态,真是成也商业,败也商业,略过不表。 随着农耕水平的提高,种桑养蚕的技术改进,匠人增多,手工器物随之增多,古蜀地可用于商贸交易的物品越来越丰富,商贸之路越走越远,往南经笃慕阿切和笃慕阿考的后支到了滇西滇南一带,往东南经笃慕阿克,笃慕阿齐的后支到了黔中,黔南一带,商贸触角愈发广阔,能交易到的货品也就越多,古蜀地赀财累积渐多。尼古任蜀主之前便一直领槽工,主行商之事,南北往来于三星堆坊市、金沙坊市与滇黔川西之地,东出巴楚对巴地之盐、荆楚冶炼之术甚是羡慕。盐铁此时的地位甚至高于铜矿几无可能大量获取,以致在交易过程中,古蜀付出的代价也是极大的。继任蜀主后便是组织了更大规模的商队,向北与褒国往来频繁,以褒国为跳板经褒斜古道到了关中一带,经祁山道到了陇西一带;往东借船南下由长江青江东出巴楚荆越,往西走灌县过汶川沿着岷江过茂县入松潘的“松茂古道”,往南走的最多的路线便是西南古丝绸之路。 《鱼凫卷》有提到“松茂古道”,也称“冉駹山道”,其实最初昌意进出成都平原其实走的路线是茂县经九顶山到平原之北(绵竹什邡)的“茂绵山道”,这条道便是“蜀山氏”的所在。但这条山道实在是山高水险,崎岖难行,经过蚕丛柏灌几百年时间沿着岷江水路,慢慢才探出西进古羌的“松茂古道”。北、西、南三个方向的山道无有良策,唯有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但东出南下可以选择走水路,无奈此时的竹筏、木筏、独木舟、木板船等简易水上工具已经不能满足大型商队东出的需求,也经受不住风高浪急的考验,于是改善行船变得必要而迫切。 人类历史上每一次技术(技艺)革新和改进都是基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人力赀财的长久积累和客观历史条件的满足而产生的,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跳变,或简单移植就可以。 有了需要便是有了创造,货殖商贸的需要对造船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槽工部下的船工们在尼古的命令下想尽办法大力改进造船技术。鱼凫时代用的是竹排,木筏,好一点的是木制单槽船,船工们采用了两个方法,一个是将单槽船并二为一,是为“方”,有齐头并进的意思,这样的方式在小江河里面勉强够用,到了大江大河里就不行了;于是便有了第二个做法,主要是得益于器工工具形式和质地的革新,如凿,斧、锛等等,在单槽船的基础上进行加长加宽加高,将整棵树干中部掏空,制成长两至三丈(3~5米),宽约一至两丈(2~3米),高约一人的大型槽船,船内按使用功能进行分配,船两侧置舷窗,船首立柱,船尾置拖,以棹助行,水深且缓处以桨助行,水浅急流处拉纤引舟。此时的古蜀船,帆和橹用的是比较少的,因为沱江、岷江、长江这些大江大河,水流急险滩多,时时都需要改变行船方向,必须辅以撑杆。这样的造船技术和使用方法在古蜀地乃至云贵两地用了很长很长时间。 南下和东出的商道直接促使了起始点崇州大邑、中间点汉源邛都和三江汇聚之地南安(今乐山)的迅速发展。南安地曾经直接面对濮人僰人等异族,人烟很少,但随着东出巴楚商贸频繁,这个地方的人烟也渐渐多了起来。尤其是在崇州大邑新津一带经营了上千年的玄嚣颛顼后裔,已经把这三个地方的坊市做得仅次于三星堆、金沙坊市的规模,且城邑越拓越宽,除伐殷时这两部族响应了之外,其他更多时候,都在独立经营着这两个地方。除了主观上有芥蒂外,也是受客观条件限制,岷江将成都平原南北一分为二,南北要来往一次需要付出很大努力,直到鱼凫中后期竹排竹筏增多,来往才频繁了许多。因此在成都平原南北交往便利之前,他们受到古蜀习俗的影响少,保留更多的是玄嚣颛顼(东夷)时代的生活习俗。 成都平原日新月异,农耕水利水平大幅提高,货殖商贸活动盛行,坊市小贩来往不绝,匠人器人数量渐增,平原人口数量平稳增长。人类的发展和需求都是层累递增的,到了不同的阶段自然会提出相应的要求,人口增多了,自然也就对城邑和坊市的扩建和改善提出了要求。 |
首页 上一页[31] 本页[32] 下一页[33] 尾页[12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