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古蜀史说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古蜀史说[第57页] |
作者:cdnwpu2019 |
首页 上一页[56] 本页[57] 下一页[58] 尾页[12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完善祭祀形式 此时的祭祀理念和鱼凫时期差异不大,仍旧是崇阳神尚先祖,信巫鬼奉天意,但表现形式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多了几分生趣少了几分严肃。 1 将曾经的建木—青铜神树改成了更加现实的高大挺拔、枝叶茂盛的神树(柳、榆等);在神树前面点燃篝火,摆好神案前,点上各种各样的神灯(兽头、蛙、鹰、鱼等),人们点燃火把 ,杀白公鸡,各种英雄传说人物魂灵附体的祭师一边击磬、摇铃,一边吟唱和述说;注:“神灵附体”这种神游术在四川盆地直到今时今日都还有民间的神汉巫婆流传着和继承着,现在叫“走阴”。 2 祭祀形式多样,有天祭,地祭,山祭,水祭,春种祭,秋收祭,年祭等等,这里面绝大多数祭祀都与火有关,即火祭一项,前文中有叙述鱼凫神王时期的祭祀状态,不过都过于严肃,此时的祭祀氛围要轻松许多,比如火祭中有一项叫“穿越火阵”,这既是一种娱乐也是一种竞争。由祭师(萨玛、萨帕)与族长精心设计多个火阵,形态多种多样,只见其形或如飞舞的长蛇巨蟒, 或如奔腾的火马、火龙, 或如卧虎巨鱼。地点也是多样,有的火阵设在陡立的悬崖上,有的火阵则设在湍急的水流中。参加火祭的族人们三五成群来穿火阵, 并在火中玩各种游戏, 如抓石珠、捉迷藏、棒打山鸡、缚鹿、射野鸭等。少女们则荡起火秋千、钻火圈、踢天灯以及举行各种火技比赛。只有最勇敢最机敏勇士才会识破“天火”,谁闯过火阵最多,谁就会被敬为英雄,甚至被推为头人 。前文有说过为了协调部族之间的矛盾有采用“角斗”的方式(无奈后世发展成为了打冤家的“械斗”)。此时便是多了一个缓和氏族、部落之间平日的摩擦、矛盾、纠葛的方法, 在火祭过程汇总,冲突与仇恨化为和睦与友情,大家化干戈为玉帛。 3在火祭过程中产生的热烈氛围给年轻男女寻找佳人创造了绝佳的机会,火祭之后有一个让年轻男女期待的环节,曰“野合”!这样的行为在人类历史和中华大地上延续了成千上万年,有历史记载的也是不胜枚举,四夷之地曰“野合”,中原之地叫“高禖之祀”、“桑林之舞”。周人传说中的祖先后稷就是这么来的,他们只知道妈妈是姜源,但不知道爸爸去哪里了!站在今人的角度来理解这个行为显得过于轻浮,但这个行为确实实在在的让人类文明世世代代沿袭了下来,今时尚有“走婚”之习俗。 4 火 对于潮寒的四川盆地而言毫无疑问是极为重要的,重要事件需要用火来驱邪除晦,如狩猎前要用火来烤下工具,造房前要用火来熏烤木梁,乃至新人结合要拜火,做的第一顿饭都得找族长取火(火石生火),小孩出生后可以要求萨玛或萨帕“过火”保平安等等。 火祭形式参考图 桑中参考图 |
原始礼乐修编 将三星堆时期祭祀器乐(法事器乐)加祭师的念咒,祝香,赞颂,跪拜,吟唱等进行编排,慢慢形成王家礼乐、大型祭祀、欢庆活动(春祭秋收等)、婚丧嫁娶(不再囿于血缘纠葛,族间通婚渐成主流)等分门别类的礼乐,是为“古蜀礼乐”(金沙石磬、石壁、铜铃、木器、竹器等)。此时的礼乐与今日流传的融合道家、佛家等的“西南戏曲音乐”(西南之洞经古乐)差距还是很大的。此时的“古蜀礼乐”应是“法事器乐”,形式比较原生态,以塑造氛围为主,对音律和节奏的编排比较驳杂,没有多少韵律。乐器主要是石磬,铜铙,铜钹,铜铃,木鼓,木(棒,鱼),匏,竹器(笛)等,尚无丝弦。《蜀王本纪》里记载“不晓文字,未有礼乐”中的“乐”应是指恢弘的王朝礼乐,此时确实没有系统的礼乐但开明时期却是有了的,只是没有中原王朝那么系统和繁杂! 周幽王元年(前782年),已近古稀的尼省凭其不灭雄心,勤修政务除旧制新振兴古蜀地,然时不待人,渐渐佝偻的背和沧桑的脸预示着祖灵开始召唤他了。相王大计也只能交给后人,又三年,尼古让位于其子省冷,循祖灵而去。 金沙 铜铃 参考图 |
古蜀省冷,生于公元前823年,其身长一丈二寸,面紫有髯,眼似丹凤,眉若卧蚕。因其父古蜀尼省的不灭雄心直到前782年才继任蜀主位,此时的他已过不惑。省冷继承尼省之愿富国强民,视时称王,然时未至也!巧合的是,前782年也是周幽王姬宫涅继任周王之时,区别是周氏祸起萧墙而古蜀厚积薄发! 周幽王元年(前782年)更春时节,省冷问主祭祀的姜毅之子姜无伤(子承父业):“羌老卜甲问天,天神可有示意?” “三十春秋,时现!” “三十春秋,长矣!” “顺天意而为,上天护佑,主上静候”。 原来古蜀地的占卜问天的方式都是观星悉时,鸡犬之像、蓍草立箸等,方式很多随机性也大,商末周初起便借鉴了商周运用的卜骨卜甲之法,卜骨即动物骨骼,卜甲一般指龟甲。至今我个人也搞不清楚沿用几千年的龟甲卜筮科学性合理性在哪里,只有臆测其理念可能基于神性的想法,鳖龟的寿命长可能知晓过去也能预知未来,于是往龟甲上去找预未来测吉凶的线索。龟甲裂纹的形态和走向旁观者或不熟悉此术的人可能也看不懂,自然不知道卜测是个什么结果,或许卜测的结果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卜测结果的解释权归上古知识的传承者—巫师或祭师所有。这样的情况应该在上古时期的中华大地上应是“放之四海” 皆实用的,上古知识或者说知识的本身应是自掌握“通天知地”的那极小部分人起,传承沿袭者自然也是他们。由此可见,知识垄断也理所应当的是上古时期的一种自然表现,掌握“知识”的必定是统治阶层的王族贵族或居于社会上层专职服务于神权王权的巫师祭师。 在古蜀地金沙邑所在,用的卜甲基本都是龟甲。据考古显示:在金沙遗址发掘出象牙、玉石器等祭具的中心发掘区域,考古工作者发掘出共19具卜甲,所有卜甲均用龟腹甲或背甲制作而成,每块龟卜甲上均有烫烧后戳成的小孔。巫师们占卜时,通常用烧红的金属棒在龟壳上烫烧,然后根据烫烧后的小孔边缘的裂痕确认未来的凶吉,而龟壳的大小直接代表统治者权势的高低,龟卜甲的考古专家确认其中一块长达59厘米的卜甲是有史以来发现的最大龟卜甲。这不仅说明当时古蜀国至高无上的地位,也确认了遗址中心区确为古蜀国的一个庞大的祭祀区,更说明此时古蜀国具备着相当的国势国力。所有的这19块卜甲背面均未发现中原地区卜甲上常见的甲骨文字,与成都地区以往发掘出土的天文字卜甲相吻合,佐证了古蜀国文化中独特的占卜风俗。这也说明殷商文化虽然在鱼凫神王末期进入过古蜀地但并没有对古蜀地文化形成实质性影响,也从侧面印证了文符文字作为上古统治者的专利和知识垄断表达的绝佳体现。 金沙卜甲 出土地 |
幽王三年,北地有变,自周夷王姬静伐申戎胜后,增封申国为申侯,与其政治联姻。周夷王之子姬宫涅娶申侯女为妃,换得申国听从周天子号令,后申侯女生宜臼并立为太子。政治联姻对联盟关系起正面激励的前提是男女双方虽不说是情投意合,至少要看对方顺眼且苦心经营方才有正果。姬宫涅情感经历似乎不是这样的,他看上褒姒在先,且一直念念不忘,和申侯女政治联姻在后,感情基础薄弱。幽王姬宫涅继任周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向褒国求亲,褒姒瞧不上姬宫涅,主观上不同意,照理说古时的政治联姻女性是没有决定自己婚姻的权利的,没曾想褒国国君也不同意。原来周王室和褒国一直有联姻之举,二者关系颇为紧密,但经周共王姬繄扈和周懿王姬囏两代后,尤其是周夷王周厉王的错乱作为使得周氏愈发势微,褒国和周氏往来也就少了许多,双方关系日渐生疏。要不是周宣王南下向南路诸侯借兵,可能周室都忘了还有褒氏的存在。时至今日周王朝分崩离析,攀这门子亲无异议把自己拖下水,奈何姬宫涅对褒姒一往情深。痴不痴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维护痴情的武力,很明显,周氏对褒氏而言是有的。 因为情感问题以致刀兵相见,似乎儿戏了!《括地志》云:“褒姒故城在梁州褒姒城东二百步,古褒国也”。打开地图看看,褒国处在汉中流域的上游,汉中平原城固以西,就地理位置而言,汉中之地自古以来都是很重要的,西周先王数次祭祀旱山会盟南路诸侯,但说姬宫涅兴师动众大兵压境入侵褒国似乎也不太能成立,因为从丰镐出兵到褒地,要么走故道,要么绕道祁山,不论怎么走似乎都是极难。所以最可能的是幽王姬宫涅应该是“以势压人”,迫使褒国屈服交出褒姒最为可能! 就这样褒姒被姬宫涅强行掳至镐京,可以想象褒姒此时的心情和状态,心如死灰是肯定的,脸就像万年不化的冰霜,成天冷冰冰面对姬宫涅。为逗褒姒一乐,姬宫涅是煞费苦心,什么方法都想尽了,以至于后世为了夸张姬宫涅的荒唐作为,甚至杜撰姬宫涅烽火戏诸侯以逗褒姒一乐。这样杜撰不能成立的原因有两个,一则姬宫涅不可能那么蠢,二则褒姒笑点也不可能那么低!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姬宫涅欲废申后及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立其子伯服为太子,这样做可能有不希望西戎力量做大的政治考量,也可能是为搏褒姒一笑。可惜结果是悲观的,褒姒不仅没有笑,还给周氏破灭埋下了祸端。年轻时的一见冲动可能就是爱情,为了爱情可以付出所有,为了自己心爱的女人,姬宫涅也是拼了。 前771年,姬宫涅废太子宜臼立伯服之举,终究是引来申侯与犬戎、西戎起兵讨伐,杀其于郦山下。这下褒姒是真笑了,既有解脱后的大笑,也有时光不再的苦笑,泪雨滂沱,哭笑难抑!人类历史上琴瑟和鸣鹣鲽情深的爱情何其少矣,也正因为少,才显得难能可贵,更多的却是悲剧! 北地巨变,褒国乞降,褒君受辱,褒姒被掳,褒国一蹶不振。这给古蜀地敲响了警钟,该当凝蜀地之力以应时局! 这段历史可参考清华大学藏战国逐渐( 貳) 》5—7 簡:周幽王取妻于西讅( 申) , 生坪( 平) 王*( 王。王) 或奴〈取〉孚人之女, 是孚念( 姒) , 生白( 伯) 盤。孚念( 姒) 辟( 嬖) 于王■( 王, 王) 與白( 伯) 盤逐坪( 平)= 王=( 平王, 平王) 走西繙( 申) 。幽王起自( 師) , 回( 困) 坪( 平) 王於西繙=( 申, 申) 人弗敫( 异) , 曾( 繒) 人乃降西戎, 以攻幽= 王= ( 幽王, 幽王) 及白( 伯) 盤乃滅, 周乃亡。此事,另外《国语》和《史记》都有载台北故宫博物院有意见青铜匜銘文曰:“ 唯王正月初吉庚午, 浮公之孫公父宅鑄其行它( 匯) , 其萬年子子孫永寶用之。” |
幽王六年,省冷命柏氏、夏氏科民,知悉古蜀地(雒、江原、南安、青衣、笮、邛等)辖域民已超12余万户,60余万人,西羌(冉族)近6000户,3万余人,黔中与滇西称雄南中,其中黔中4万余人,滇西(中)3万余人,朱提3万余人,总人口近75万,百业具兴,具称雄之资。注:汉中之地(褒国)在整个蜀王蜀帝时期都不是古蜀的势力范围,开明时期才渐渐纳入古蜀辖区,见后文详述! 上古时代人力是生产力也是实力,人口数量的多寡直接决定了实力的强弱,此时古蜀地的实力足与他域争雄,缺的是天时。 又四年,西邑祭祀殿内,省冷再次询萨帕姜无伤,道 “时,至否?” 羌老回曰:“中土,或有二王,蟒龙并争,称王时!” “王者,承天地,宰人界,大也!慎也!” “静候时至……” 幽王十一年,周幽王姬宫涅,崩,其弟姬余臣于镐京称王,为西周;申侯缯侯许文公等立宜臼为周天子,即周平王,在位后二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东迁至洛邑,为东(成)周。此事在各文献虽有记载但都有所隐晦,唯《系年》《纪年》可参一二。清华简《系年》第二章涉及周平王东迁的相关史事及年代,其内容非常重要。《系年》中所谓的"周亡王九年"即周幽王九年,亦即公元前773年,此乃周平王元年。东迁实际上在周平王三年,即公元前770年。而《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将其合二为一,而后者的年代系统显然经过整合的,这说明《系年》与《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实际上用的是两套纪年系统。《竹书纪年》亦载:“先是,申侯、鲁侯、许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太子,故称天王。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二十一年,携王为晋文公所杀。以本非适,故称携王。”西周东周并存了二十一年,直到公元前形750年,周平王姬臼协同鲁国、许国、申国、犬戎袭击周室,晋文侯击杀周携王后,将周室的根基关中平原赠与秦国,并率王室东迁洛阳以求得晋国、虢国保护。周王室从此一蹶不振,晋国由此渐渐做大,此处略过不表。 申戎之乱平王东迁(把周天子簋(利簋)搞丢了),该事件作为划分西周东周的分界标,意义重大无疑。本文更关注的是“平王东迁”的附加产品:知识的下移。前文已有表述关于知识被统治阶层垄断的情形,此处再次指出是因为这次“知识下移”直接催生了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开启了中华历史上百花齐放的人文复兴。其中,被后世玄学(如 宋 陈抟老祖)尊为天书的《河图》不再束之东序高不可攀,也是渐渐下移至知识中层,如贵族、侯、伯等,各种“玄机”解释也就多了起来,对《河图》进行解释的《洛书》便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那《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中的《河图》《洛书》究竟是什么?都有什么内容?古往今来,各种解释都有。 《尚书?顾命篇》载: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可见河图只是陈列于礼堂东序之秘宝,而未指明是何种宝物,为何命名“ 河图” ?有学者解释或以为河图应为黄河之图,洛书应为洛水之书,都是古代地理图书(此说过于狭隘)。也有学者推测:与河图同时陈列于礼堂的赤刀( 涂成红色的玉刀)、大训( 刻有先王训辞的玉器)、弘壁( 大的玉壁)、碗淡( 上圆下方的玉圭) , 以及大玉、夷玉、天球( 天青色美玉) 等等,都是宝石类,因而河图可能也是一种宝石(是宝贝是肯定的,但不是宝石); 个人认为: “河图”“洛书”其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术数理论不过是微不足道但想象空间大的一部分: 西周《河图》的主要内容是上古哲学,山川地理,天文历法等上古认知系统的百科全书,为历代王室的机密档案,如夏桀史官终古奔商所携带的“图法”(地理、天文),商内史向挚奔周所载的“图法”(原有基础上增添人文哲学),此“图法”便是西周“河图”的前身。殷都宗庙窖穴中的“甲骨文档案”也有不少秘辛,当今发掘和破译的甲骨文或许仅仅是殷商中后期“档案”的一部分,如贞卜吉凶,个人估计未破译的甲骨文应该还包含了其他人文内容,期待释读工作的进一步突破; 东周《洛书》:平王东迁典籍遗失,但文官(人)尚在,凭借些许典籍和记忆口述重新辑录而成(这是人文资料的第一次大规模汇编),在原来的山川地理、术数易理、天文历法的基础上上增加了人文哲学,礼制典乐等内容。此次汇编注重分门别类,细化著述,整个辑录显得更为系统,此时的《洛书》相当于宋之《太平御览》、明之《永乐大典》、清时之《四库全书》。《洛书》乃王室重典,华夏之根,是周王室作为正统地位的体现,其重要性与帝王时代的传世玉玺等同!既然《洛书》如此重要,那为什么没有留存下来?因为周王室档案还有更严重的第二次散佚,此处暂略过不表! 传说中的 河图 洛书 |
@纳兰惜弱 2020-12-16 17:57:43 一直关注进展,期待楼主的上古史解读! ----------------------------- 这两天出差,现在刚到家,赶来坛子里看看,在此一并拜谢各位师友的支持和理解!前面有说待蜀王篇完结我会开解读上古史的帖,这么做的原因:一则工作关系时间确实不够,如果仓促更新怕碍了诸位的眼,二则我在一些热心老师的建议下重新整理上古史,争取给大家一个像样交代!大话已放出去,也得有始有终不是,要是到时弄出来一个四不像,丢人事小对不住一直以来支持的各位师友事大! 另外,关于古蜀史的解读纯属个人浅见做不得数,大家有慧眼有判断,能辨是非曲直勿需我赘言。我觉得我们不应把眼光局限在是非对错上,而应把精力放在探究事情可能的本来面目上。我认为今人,我是说任何人,都不太可能找到完整历史的真相,任何宣称揭露历史真相的做法都是自欺欺人,顶多就是发现历史某个阶段某个侧面可能的真实。其实历史没有真相真理,只有道理道义,过去发生过的一切不应该是我们评头论足的对象,而是我们从里面吸取了什么教训学到了什么经验,哪些做得好,为什么?哪些做得不好,为什么?哪些人和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和帮助等等!我个人坚决认同司马大人对历史的观点: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前面我写《太古卷》《蚕丛 柏灌卷》的时候确实有很多顾虑和考量,因为“无影无踪”的古蜀历史本身就是中华上古史的一部分,脱离上古史来谈古蜀史是无根之水,如果要谈上古史又涉及到方方面面,不管文献考古、还是意识形态、抑或约定俗成,不是谁谁说了就能算数的,所以前面的行文框架依然没有脱离现有的上古史框架,确实有很多的不足之处!若按照我个人认知的上古史来看古蜀的历史是顺其自然的,它形成的大背景根本离不开上古史,上古史梳理清楚(我认为的)了,古蜀史的理解是自然而然的。 今人一直在疑惑看似辉煌的古蜀怎么在历史上很少有提到,是不是因为三星堆是“外来人”创建的,跟华夏有隔离?其实想多了,跟华夏亲密接触的“中华正宗”炎帝系的丰功伟绩一样被后人给嫁接转移了,现在留存的上古史跟可能的上古史有着相当大的出入。我个人梳理的上古史跟现在流传的乃至教材课本上的大相径庭,完全是另外的版本,这么做,不是标新立异吸引眼球,待我诉出的时候,大家可根据文献典籍考古遗迹等自行判断。 这就意味着要打破现有架构重新树立新的体系,破,易,立,难!如果到时呈现出来的观点和理念太过“荒谬”,还请师友们暂且忍耐忍耐,我会尽量证明那看似“荒谬”的言论可能不太荒谬。即使真的很荒谬,还请耐着性子看完先! 我来负责叙述和推究,你们来审核和判断! |
@看不见的战线2020 2020-12-16 22:15:18 弱弱地问一下,知识下移主要是不是指文字普及?2000年前,希腊、中国突然涌现出一批思想家、哲学家,似乎同这一时期文字的普及有关,一些族群原本靠口口相传的对自然和人文认知的经验、理论突然找到了传承的载体,于是争先恐后地通过文字这个载体向世人传播,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平王东迁这个时期,竹简的制作、书写、存储是不是也有了什么新突破?文字是不是已经简化?按道理,竹简在商代就出现了,为何在战国才开始大量盛...... ----------------------------- 知识下移这是上古时期迫不得已的做法,因为知识垄断带来的收益远比征讨来的实惠,上古知识垄断体现在陶器、玉器、天文历法等上面,拥有这些技艺和 知识的一定是当时社会的上层,这些人才是各种知识的载体,口耳相传的也是“关门人士”。这种现象应该在上古时期全世界都是适用的。文字的简化从甲骨文到金文、战国文字有一定的体现,更多的是多样性,文字的载体应该要取决于刻刀的材质变更,是石器?青铜器?还是漆笔?丹漆?有人说毛笔,这个还真不好说? 《山海经》有着特别的人文传颂背景,一两句话说不清,这个我在上古史里会详细阐述缘由。 你认为的那支“古文明”,应该跟很多人认为的那支“古文明”是相同的,即西亚或中亚文明,这个问题也是我在上古史里要详细阐述的,先说一句,这支“古文明”确确实实来到了中华大地上并与中华文明接触过,不过发展情形可能不是现在好多人想象的那样。 |
公元前770年,柏氏夏氏结合北地周朝之制和鱼凫神王时体例重新设计古蜀国建制,前后历时一年半集权半神权的古蜀国即将诞生。本文以为古蜀历史上或有基于契约形式的童仆佃户出现,但大概率没有出现今天所理解的奴隶制,截止目前,据考古发现可知盆地并没有夏商时期墓葬出现明显的人殉人牲,用夏商周之体例来理解古蜀或失偏颇。三星堆、金沙出土跪着的雕像数量不多,从其造型来看也很难说明是奴隶,其表达的寓意当是犯罪受刑之人,雕像的目的可能是惩戒。 历史上任何时期的“神权”向“集权”过渡都会面临两个大的障碍,即“多神”转向“共神”,“共神”转向“共主”。古蜀地在鱼凫神王时期,形式上是尊的“神王”,但实际上各族群是各自为政,在各自领地范围内权力最大的是族长并非神王。神王制,殁,到蜀主时期,古蜀地上的各个族群都有自己尊崇和祭祀的祖神或信仰,这种做法更是大张旗鼓各行其是。因为土地、童仆、习俗等族间大打出手的情形时有发生,蜀主当不了仲裁者只有做调停人,地位略显尴尬。古蜀地其他族系已是“虫蛇不分鸟鱼共处”倒还罢了,关键此时的大族古羌、古彝,这两者的信仰和行为习俗差异明显,想要一统难上加难! 是年,议事殿内,柏氏族长柏哲与省冷商议的头疼脑热的,柏哲曰:“主上,如今族系遍立,势力参差,宗祖有异,习俗有别。旦生嫌隙则起纷争,地不宁矣!” 此等情形省冷又如何不知,面对氏族间时有的争斗也是毫无办法,叹曰:“为之奈何?” 柏哲,略作沉思,道:“地之争,人之祸,聚也;昔周氏遣侯于四方,意拱王庭实则散势,何不效之?” 省冷眉头一扬,道:“柏老之意,散诸族?” “今多聚于原之西、中,然北、东、南地稀芜,况原之四野,荒也;王权居中,散诸族于四野,领诸地食官。春种促农,秋收岁贡,祭时聚王城以职述。” “诸族居原久矣,赀财家支皆在左右,岂愿处荒野?” “非驱也,议令居者得之,自羁縻。” “柏老意先居为己,后者不论?” “然”。 省冷细细考量了一番,颔首曰:“所言有理,可试之!然纲纪为何?” “中土诸族相争,商周为大,承前启后,形制衔环。今南中无主,巴地无首,荆楚或有王,冉氏乃西羌之雄,西地尚无主。我地习俗异于中土,可纳南中、西羌,借中土之经纬以塑吾地之纲纪,若何?” “善” “主上欲顺王制,当以身作则迁族于原外,以他族效之!” 省冷听后,忽觉牙槽酸疼,愣了愣神后默默颔首。 百官设置由夏氏柏氏主事,原之四维由食官勘察定界,唯待祭师相时以祭天问祖。 次年,姜老姜无伤携祭师观天测象,占卜了一遍又一遍后定次年春始之时,于金沙祭祀台举行称王封侯大典,同年秋收,于东之望川台祭天神祭山川大地。为什么占卜一遍又一遍?因为中土巨变来的过于迅速,曾经说的“三十春秋,时现”,没曾想才十余年就实现了!在解释权归高级知识分子祭师(萨玛萨帕)所有的情况下,找一个合适的理由不是难事,就像武王姬昌刚出门准备讨伐纣王就诸事不顺,然后太公推蓍蹈龟曰:“枯骨死草,何知吉凶”,这么干的还有后来怂恿朱棣造反的“黑衣宰相”姚广孝,略过不表! 姜子牙的最佳饰演者 蓝天野前辈 黑衣宰相 姚广孝 |
首页 上一页[56] 本页[57] 下一页[58] 尾页[12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