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2026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古蜀史说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古蜀史说[第6页]

作者:cdnwpu2019
首页 上一页[5] 本页[6] 下一页[7] 尾页[12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古蜀史爱好者 2019-12-17 12:42:51
    金杖来自于竹杖?现在解读都理解为权杖,其思路就来自埃及文化,苏美文化之类。仔细想想,如果金杖作为权杖,没道理给烧了,埋了啊!朝代更替,烧了就烧了,还埋好好的干啥。金杖作为权杖理解解释不通,若如楼主所说按照竹杖来理解,似乎更为合理,那铜立人手上拿的啥?
    笄发是青铜人像显著特征,而且发型,服饰和发型还不一样,今人一直搞不懂为什么。耳朵上打孔是戴耳饰作为身份区分,好像有点道理。西南地区有些少数......
    -----------------------------
    金杖是白翰时期的权杖,竹杖或藤条的最佳诠释是青铜神坛的四个立人手里握的,青铜神坛的四个立人乃至上层的小人全部都是写实的;
    笄发或编发 是有区别和讲究的,后文会分析到;
    戴耳饰来区身份是柏氏起的,到了白翰神王这里后则细化了,关于细节和支撑,后文会详细论述,还请稍等。
    谢谢各位朋友的支持,大家是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拜托诸位别把我架着烤了,压力好大的。
    荧栎篇
    生卒年 公元前1520年~~前1468年
    荧栎,白翰长子,生于公元前1520年,其性机警,尚礼崇商,大促商道。
    公元前1479年,白翰卒,其子荧栎继任神王时已过不惑。此时成都平原上生机勃勃,农耕繁忙,商贸兴盛,水上交通愈加频繁,槽船应运而生,此时的槽船也称单体船,将枯之巨木,中间凿空,做出船型,这样的行船效果比原来的竹筏竹排好多了,关键是船里不进水了。水上交通的便利进一步促进盆地内商贸的流通,荧栎此时的重心除了好好做个神王,配合柏氏和古羌每年做好浓重的祭祀祭祖,祭天,祭神之外,其他时间都放在了营商和游玩上,对水上交通工具的改善尤其上心。
    单体船的出现给了荧栎和槽工们以灵感,木可浮于水,枯木到处都是,但大型的枯木也不是那么容易获取的。用木板拼接做船体不知可行不可行?说干就干,槽工们找来一块块木板,用麻绳拼接起来做成单体船的样子,放在水上,不出意外的直接沉了下去,因为麻绳拼接的船漏洞太多,还不如木筏,竹筏呢!
    令人灰心丧气的造船实验做了好多年,槽工们在劈木板的时候发现一个现象:木头里面有结疤,这种在木材生长枝桠所产生的结,在没脱落或腐朽的情况下,与周围木结构有完整的纹理连接,没断裂则是活结,与周围木结构有环形分离,干燥后收缩镂空则是死结。这种活结和死结之间的相互转变给了他们灵感,有没有可能我们不用麻绳来绑木板,直接用这种“结”来连接呢。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尝试,用石斧和石锛开楔形槽口,然后用过盈连接的方式把两块木板硬生生挤压扣接在一起。荧栎他们那种做法其实就是简单的积木拼接,失败多次后,槽工们才掌握了过盈连接的大小和尺寸的“度”。“度”太大,会直接挤裂,“度”太小,连接又不牢靠。
    这种原始的积木拼接,不断改进后成为 “榫卯”,荧栎他们的“暴力”的过盈连接方式可归为榫卯之一的槽口铆。一通则百通,单体船,拼接船,槽船…………..慢慢发展出具有古蜀特点的大型船体,如后来开明时代的鹦武舟,可以说,此时古蜀的造船技术领先中原好多好多年。后来的史料有很多古蜀造船技术先进性的,一则,公元前316年,司马错伐蜀后,用太白船、船舡载几十万大军和巨量物资顺江而下掠巴取楚,没有大量的船舶和行船技术是不可能实现的;二则,公元36年,东汉大司马吴汉伐成汉公孙述时,公孙述筑大船堤以阻吴汉。彼时公孙述的船堤外高达十丈船内可四马驰骋,比曹操赤壁之战中被烧掉的战船高大太多了。又如《后汉书?隗嚣公孙述列传》记载的:“遂大作营垒,陈车骑,肄习战射,会聚兵甲数十万人,积粮汉中,筑宫南郑。又造十层赤楼帛兰船”。关键词:十层赤楼帛兰船。
    古蜀地的水上交通情况几何,我们或可从唐朝李白和杜甫的诗句中了解一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槽工们不断革新行船技术,小船变大船,南下三江,东出三峡,远达荆越一带,商贸触角触及长江中下游。便捷的水上交通大大促进了与巫山人、荆人、越人的交集,期间有了更多的荆人入蜀地,巴地巫山人也从盐业贸易中获益良多,巴蜀之间的联系从此变得愈发紧密。
    祭祀方面,荧栎接受了古羌族长和柏氏族长建议,给先贤铸像和塑形,既寄托哀思也可供后世敬仰参拜,有利于祭祀和悼念,荧栎自无不允。最开始的人像大多是石制的,木制的,也有些许玉石、铜矿,但体积小,数量少。神王石人像在匠人们多年的努力下终于成型,成了神王最初的物化祭祀代表,受限于制作工具和技艺,石人像的造型是不太好看的!祭祀时为了彰显神王的威严和营造肃穆的氛围,于是大量采用象牙作为祭祀主祭品并沿用了很长时间。为了获取象牙,盆地内的乳齿象没少被祸祸。
    随着青铜器水平的逐渐提高,大型的牙璋和青铜祭品才慢慢取代象牙作为主祭品。
    公元前1468年,第二任神王荧栎卒,终年52岁。其子铉鸓过于年幼,其弟玄鴞继任神王位。
    玄鴞篇
    生卒年 公元前1516年~~前1457年
    玄鴞,荧栎胞弟,生于公元前1516年,性德而谨。
    公元前1468年继任神王,承继其兄之志,全力促平原商贸和水上交通。
    玄鴞继任神王之前是水人,主管柏条河和今天走马河上游的疏导和治理。这时成都平原上的人力物力比蚕丛,柏氏两代是大大提高,于是整治和梳理河道的进度颇为明显,成都平原上的水患时有发生,但相比之前已经改善许多。现在成都平原的西部,西南部,西北部的水患威胁几已解除,除非遇到几十年不遇的大洪水,正常的岷江汛期已经不能影响到成都平原以西及西南的耕地。
    玄鴞时代,三星堆城的区域划分进一步细化和规模化,古蜀城渐渐成型。同时,四川盆地其他地方,尤其是西南丝绸之路上的笮都(雅安汉源一带),邛都(安宁河流域一带),滇黔之北(朱提一带)等变得越来越繁茂,大小邑落,乃至小镇不断涌现。
    玄鴞继任神王后,首要任务便是履行神王之职,祭天祭祖祭神灵。每到重要时节,所有人带着虔诚的心,对着神王石人像(天神)和太阳大地,拜了又拜。此时的神王石人像是没有明确指向的,完全是祭师和匠人们按照心里想象的神王像模样给制做的。直到后来青铜器冶炼水平大大提高后能铸造铜人像时,才将白翰作为神王的化身。神王像的做工和质地提高了许多,但双手的姿势从来没变过。
    公元前1457年,玄鴞,猝卒于三星堆城。其侄铉鸓,荧栎之子继任神王。
    铉鸓篇
    生卒年 公元前1484年~~前1431年
    铉鸓,荧栎长子,生于公元前1484年,性平有礼,局大而从。
    公元前1468年荧栎卒时,铉鸓未成年。又其叔父玄鴞接任神王之位,后追随其叔父,学习为王之道,耕训礼教等等,成年后为祭工,专事祭祀之事,玄鴞猝卒后,铉鸓继位神王。
    公元前1455年,成都平原上的人口数量、农耕、商贸、桑蚕、水利、手工等等都已经达到了一个历史新高度,水上交通开天堑,连四方,其他各地族丛入古蜀地更为便利。此时如何进一步凝聚古蜀先民之心和扬古蜀地之志,成为铉鸓考量的一个重点,每年隆重的祭祀是凝聚古蜀先民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向四方展示古蜀地强大影响的一个途径。此时略显粗鄙的祭祀之物似乎已不太能满足彰显神王威严,加之乳齿象也越来越不好捕获,主祭祀品是不是该换换了?
    公元前1452年,更换祭祀之物何其重大,铉鸓找来其他大族族长前来三星堆石室商议,蚕丛氏、柏氏、古羌、玄嚣部、颛顼部,夏氏、古彝,巫人部落首领(巴地、濮地、荆地等异族迁居成都平原的代称),成都平原其他还有各小部落游群,因实力弱小,铉鸓并未召集。
    待各大家族到齐后,铉鸓环顾四方,整理了下措辞,曰:“自祖上入盆地已逾千岁,茹毛饮血披荆斩棘,方有今日之世,何其难也”。
    其余各大族长皆是颔首默许。
    铉鸓续曰:“吾辈当不负先人之志,内抚族人外慑四方,振吾地之雄威,慑八方之不畏。然今之祭物鄙陋,当更新以盛,诸位以为如何?”
    各大族长脸色振奋,议论纷纷,柏氏族长柏敄,对着铉鸓一拱手曰:“吾王之意通达,民蛮无教,无礼制四方,聚望于祭,非长久也!”
    夏氏族长姒弇接曰:“柏祖意服民以礼?然民蛮无教,不利。何不仿吾之先祖,王为阳,民为附,置宗社,万民贡。或可为一道。”
    其余族长闻之,皆为之侧目,默然无语。
    片刻后,古羌族长姜旃悠悠自语曰:“礼乃识之长,礼成时长,不利也。夏老所言,不无道理,服王权以鼎,或可形之。”
    本想事外的古彝(夷)族长杜壵看了看众人,对着铉鸓拱手曰:“吾有一言,不知当讲否?”
    铉鸓笑曰:“杜祖不必藏言,但说无妨”。
    杜壵曰:“王权乃民之所聚,无不可。然善器之物,勿为民之负”。
    铉鸓闻言颔首曰:“杜祖所言极是,然事有弊利。集诸位所议,乃为取舍。”
    诸位族长一时议论纷纷,争执不下没有定论。铉鸓见事无果,不得已宣布下一次再召集大家议会。
    从铉鸓篇开始,正式解构三星堆,城池,器物,习俗,生活,如何而盛,如何而衰,经历了什么,什么原因,什么时间等等
    公元前1450年至前1440年间,平原西边的僚人、讫人等异族部落游群不断侵扰大邑崇州温江一带,自南北上的僰人也时常在平原南部滋扰平原先民,这些异族见成都平原物产丰富,生活有着,羡慕异常,但因语言和习性的差异无法融入,时常行滋扰侵犯之举。由于异族不服管束,行事无度且时常滋扰侵犯,恼怒的铉鸓立即组织神王卫队给予严厉回击,但这些异族游群受到打击后立马作鸟兽散循入深山老林。尽管如此,异族游群也尝到了神王卫队箭矢的厉害,不到万不得已是不敢来平原的。时间一长,成都平原上就形成了抢得到就抢,抢不到就挨揍,揍完就往山里跑的拉锯局面。成都平原周边的异族驱而复来,隐患根本无法根除,这样的情形对各大氏族有了很大的刺激。时间就这样悠悠的过去了十几年,中途虽然也偶有提及,但巨大的物资需求,各族意见不一,终究没有实质性结论。
    公元前1439年,时间来到距离上次提议更换祭物彰以显王威已过去了十四年。铉鸓再次召集大族长于三星堆石室商议。这次铉鸓直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声色俱厉曰:“吾地群狼环伺,不驱,为其所伤,驱之,复回。王地不堪其扰,当强神王卫士,以驱群狼”
    此时各大族长不再议论纷纷,皆默然。
    良久,夏氏族长姒弇怅然曰:“怀璧无罪,奈何匹夫也!”
    众族长听后皆颔首,以表认同,组卫队驱群狼,议成。
    铉鸓瞧得众人神色,沉吟曰:“然,何以振神威?”
    在场的诸位族长各抒己见,不一而论,柏氏族长柏敄轻咳一声曰:“诸位且听老朽一言。吾等饥食五谷,渴饮江水,取食牲畜,受恩于天地,当感天地之恩也。吾辈居江水之畔,相扶相依同气连理。震神威之物,当上引天下接地,形守望顾扶持,以示吾辈之诚,之意也。”
    夏氏族长姒弇,微笑颔首曰:“柏祖所言在理”。
    古羌族长姜旃也是频频颔首。
    玄嚣族长樊坤曰:“吾地有桑,果以食,叶养蚕,干制弓,枯为柴。先祖种桑养蚕,以有今日也。吾辈衣食用度,当念祖恩桑惠矣。桑生于地,叶接于阳,吾辈居中也。”
    杜壵捻须,深以为然,曰:“桑为吾地之基,实也。然,五谷生阳神赐,神鸟鸣阳神出。神鸟,阳神之使也。吾辈得蚕桑之惠,阳神恩赐,神使眷顾,当念其恩!”
    铉鸓点头,道:“吾地确受蚕桑之惠,阳神之赐也”。
    古羌族长姜旃轻咳了一下,抚须曰:“桑蚕之惠阳神之恩,实也。然,勿忘同族连理之情也。若无相扶相依,又怎度时艰?”
    众族长皆是向古羌族长姜旃拱手。终定,祭之物当具上承天下接地之意,体现平原众族同气连理之情,感阳神之天恩,承桑木之恩惠,意神鸟之阳使。能集这么多特征于一体的唯有一物,树也。
    朋友们,鄙人陋文能得到大家的支持,感谢之至。但不要对三星堆和金沙前辈们太多苛责,没有他们的付出和努力,我们今天也看不到这么多漂亮的文物,器物。历史的研究是十分困难的,解释器物文物没有历史文化背景则难上加难。
    大家齐心协力,群策群力,把心思和智能用在古蜀历史的推究上吧!
    周末是提问时间,大家有什么疑惑或者觉得我说的违和的地方,尽管提问,我尽量回答。下周起继续更新,全部是三星堆器物的来来去去。
    希望专家学者们万万不要藏言,说的不在理的请直接提出来,说的在理的还请打个call,拜谢啦!
    柏氏族长杜壵轻咳两声,叹曰:“今日之世乃先祖之累也,可怀先祖乎?”
    夏氏族长姒弇听了一愣,没说话。
    古羌族组姜旃神色肃然,接曰:“然也,先祖披荆以有今日,当怀之。”
    玄嚣族长樊坤凛然曰:“当怀,当敬,当祭”
    铉鸓听大家这么一说,当即表态曰:“先祖之德之行,吾辈当念之,敬之。然,何法?”
    众人有些哑火,鱼凫先祖还有些记忆,但蚕丛、柏氏先祖都仙去几百年了,身高、长相、性情完全不知道啊。一时无话,各大族长都有点蒙。
    过了半晌,还是杜氏族长杜壵出声曰:“蚕丛先祖天眼慧耳,洞悉古今。柏氏之祖,王祖承先祖之志,披肝沥胆成今日之盛,当祭之。”
    古羌族长姜旃颔首曰:“然也,先祖之德行,盛也,无天眼慧耳不足以观今日之盛,当祭!”
    夏氏族长姒弇听后,作为一个后来者,自然是不太知道蚕丛柏灌先祖为何。既然有先见之明,必是慧极之人,于是接曰:“天目观古今,慧耳闻八方,何不以天目、慧耳形之?”
    大家听后似有所感,既然不知身高长相,结合萨玛萨帕之形,那就铸面以祭。纵目青铜面具的理念和寓意就这么诞生了。此次议会只是有了个结论,纵目面具具体的规格尺寸和造型是祭师、祭工们后来实际制作调整出来的。
    此次议会最后决定制作聚各种理念需求于一身的“青铜神桑”和敬怀先祖的“青铜面具”。
    君不见,神桑分上中下三层,主树顶端为人首鸟身的阳神(或曰天帝),中间花蕾中立神鸟子规,神鸟鸣太阳升,乃阳神使者,通天引地;每层有三根枝条,有花蕾和立子规,枝条尽头为实。每层枝条数目为三没有具体指向,当时的青铜铸造技术能在一层做三根枝条已很不错了。枝条上的花蕾和子规则预示鸟鸣阳升寒驱,万物生长,枝条的果实意指丰收,神桑上果实具体数目不得而知,当然是越多越好,果实除了意示丰收,还有开枝散叶生生不息之意。树底部一侧有造型华丽夸张的巨形神鸟附于树干,以示神王承天地之意。古蜀先人崇尚鸟类生物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盆地内万水千山,道路险阻出行艰辛,古蜀先人何尝不希望自己能不受山川河流的阻碍,能像鸟儿一样在天空中自由翱翔,蜀道是真的很难!
    青铜神桑的制作过程可谓是多灾多难,那时还画不出今天这么精确的图纸和尺寸,青铜冶炼工艺也不完善,器师和铜匠主要靠不断积累的经验和尝试来一点点试错和纠错。古蜀时代的长度尺寸标准就是制作青铜器具的时期不断摸索总结出来的。成都平原经过几百年蚕丛柏氏的努力,平原上的古蜀先人身高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各个氏族、部落、游群身高还是有较大差异,比如蚕丛氏、柏灌氏、玄嚣、颛顼后裔的男性身高大约在1.6~1.7米之间,而古蜀土著(濮族)、古羌和古彝等男性的身高则在1.5~1.6米之间。在制定标准长度的时候,一尺的长度制定最终选择了神王白翰身高的十分之一作为标准取整为17cm,一丈为170cm,一寸则为1.7cm。
    因为彼时没有具体长度的概念,器工们专门将一尺的长度制作了类似 “靠尺”或“尺规”的物件,青铜器物有一个物件曰纵目(包含纵目面具的厚度)尺寸就是按照标准的一尺长度来铸造的,因为铸造技艺的限制,最终成型的纵目长度可能有些许误差,但极小,应在0.5cm之内。另外大纵目人面具“祥瑞身尾”(今称夔龙身尾)的高度也是标准的4尺(约68cm)。其他青铜器物在开模铸范的时候大都遵循的一定的尺寸比例,但受屁事青铜制作技艺和工艺水平限制,最终成型的物件的尺寸或有偏差,但大体都与一尺(17cm)存在着近似的倍数关系。据此推测可知,完整的一号青铜神树(建木)通高是二丈五尺(425cm左右),完整的青铜神坛通高是五尺(85cm左右)。这些数据还请考古专家们验证,看是不是这么个情况。
    笔误修正,柏氏族长为柏敄,杜氏族长为杜壵
    更正,赶着发帖,笔误,应为“彼时”,非“屁事”。
    其他青铜器物在开模铸范的时候大都遵循的一定的尺寸比例,但受彼时青铜制作技艺和工艺水平限制,最终成型的物件的尺寸或有偏差,但大体都与一尺(17cm)存在着近似的倍数关系。据此推测可知,完整的一号青铜神树(建木)通高是二丈五尺(425cm左右),完整的青铜神坛通高是五尺(85cm左右)。这些数据还请考古专家们验证,看是不是这么个情况。
    @古蜀史爱好者 2019-12-23 16:04:23
    大纵目面具有个细节一直让专家学者们不明所以,就是面具正面的方形孔和侧面的四个方形孔不一样,正面的方形孔明显有加工痕迹,侧面的四个孔直接铸造而成,没有丝毫加工的痕迹。
    如果照楼主所说正面的孔如果是放四尺(68公分)身尾的话,可能解释的通了。
    因为身尾长度过长,想必重量也不轻,在组装的时候,会面临固定和调整的问题,所以要重新加工孔。
    楼主老师,是这样吗?
    -----------------------------
    这位朋友说到了点子上,也确实如此。
    大纵目面具身尾长度过长,重量不轻。因为大纵目面具身尾每年祭祀完毕时候需要拆下,下次祭祀的时候再重装的,下文会叙述三星堆的祭祀场景会做说明的。
    青铜神桑的制作多灾多难,几多波折,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
    1:主树分天地人三层,整棵树设计高度为五五二十五尺,为嵌入组装结构。但重心偏高,设计的基座不宽,拼装后出现头重脚轻,即使有辅助支撑站立也是困难;
    2:枝条数量、花蕾和子规的造型几经调整。开始每层枝条的设计数量有五支,代指五行,也是重量原因,最后简化为三支。花蕾和子规开始为实心的,后来改为镂空,目的只有一个:减重。这样做不仅是为了神桑轻量化,也是为了节省铜材料,此时铜资源的获取是极为不易的。后来铜立人也是中空工艺。
    3:天帝(阳帝)、枝条、花蕾和子规的镂空造型,则主要参考了古蜀先人的藤条编织技艺。器师和铜匠在经过多次失败的打击后,后来采用了一个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用几百年积累的藤条竹篾编织技艺把神桑按一比一的模型先做出来,再调整尺寸和模仿站立。根据藤编的神树模型来造型和调整尺寸,然后按藤编神树尺寸一比一的比例开模、铸范,再一点点的调整。此后仿制型陶铸法成为了鱼凫神王时代和古蜀帝时代铸造复杂器物的常用方法。
    青铜神桑共计八棵,主树为神树,也代指神王鱼凫氏,通天接地,七棵仆树分别为:蚕丛氏、柏氏、古羌、古彝(夷)、玄嚣部、颛顼部、夏氏,主仆树的意指很明确,彼此不离不弃,相扶相依。限于此时铸造条件和工艺,器匠实际生产制作中在细节处又做了少许调整。
    古蜀地神话故事的最早发起人是此时富有想象力的古羌族的萨帕,在每次主持祭祀大典时,对青铜神桑寓意阐释的是非常得到位,经过后世方士和巫觋的极力渲染和流传,才有了种种想象力丰富的神话和传说,如《山海经》中的“建木”。在没有文字记述的先秦时代,华夏大地上的方士、巫觋或传承或编纂的神话故事对远古历史的贡献是巨大而有效的,《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有好些就是他们游走四方而成的。
    关于“氐人国”的注释,“氐人国”是自铉鸓时代起,神王权鼎后,以三星堆城为主城,将陇西川西揉在一起论的,后来的神话传说有很多,如《山海经?海内南经》记载的:“ 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大荒西经》:“有互人之国。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灵恝生互人,是能上下于天。”郝懿注释:“互人国即《海内南经》氐人国,氐、互二字,盖以形近而讹,以俗氐正作互字也。”也有风水学鼻祖郭璞对氐人的形象做了注释:“﹝ 氐 ﹞音触抵之抵。尽胸以上,人;胸以下,鱼也。” 我认为“氐”应该通“坻”,意指江河中的小洲或高地,这样的描述非常符合5000年前的成都平原江河纵横的地貌,三星堆城就是江河中的小洲或高地。《山海经》对其他部落乃至国家的描述或许不好阐释,但关于古蜀地的相关描述乃至后世的注解都是非常到位和具体的,为什么会这样?后文会有《山海经》由来的叙述,此处暂不表。
    此时的神王石人像已然斑驳,加之石人像实在太重搬运不易,铉鸓因此力排众议决定铸造青铜神王像,其蓝本是身材高大的第一任神王,其祖白翰。铉鸓逐渐展露出王威,古蜀地也渐渐从形式王权进入实质王权时代。为宣神王权,铉鸓重新制作了神王权杖,为青铜首和木杖的结合,顶端为后世称的青铜“麒麟神兽”(麒麟的最原始版本,是牦牛,山羊,马,鹿等的结合体),下面为紫色檀木杖,成型后的神王权杖成为了今天称的“青铜爬龙柱形器”,窃以为应称为“青铜麒麟权杖”或“青铜神王权杖”。黄金杖此后作为首任神王其祖白翰的信物放在了铜立人身旁,不再使用。
    根据青铜神桑的制作经验,铜立人也是按照白翰的身高体型和神王标准着装按照一比一的比例制作的。白翰身高一丈二寸(约172cm),基座高度5尺(85cm~90cm),王冠和王相造型略显夸张,以此体现出神王相庄严典重,神威赫赫。因为铜立人像是分段浇筑镶嵌而成,存在安装调试误差,算上王冠的高度,组装后的铜立人像总高在260cm公分左右,重约180公斤。在鱼凫神王中后期还制作了其他类型的铜立人,比如铜兽首冠人像(祭祀),这是鱼凫王权拔高和巩固鱼凫王权统治的一种表现。其手右高左低,呈高擎之姿虚握之状。祭祀之时,将分段铸造的铜蛇于环形双手间重新镶嵌接好,铜蛇颈处和腹部专门浇筑了环纽,以便挂在环形手上,金杖则作为首任神王白翰的信物,放在铜立人旁边作为祭物。双手高擎右高左低的姿势此后一直是神王、萨帕、萨玛(祭师)祭祀时的规定动作,寓意神王(蜀王)是天神指派到人间来镇压邪恶,护佑万民的,是天神的使者,正义的化身,奉天神意代掌神权。执蛇的神王(萨帕)形象经过几百年一代又一代巫觋和方士的解读和渲染,演变成了山神的象征,如《列子?愚公移山》里的操蛇之神。
    《孔子家语?五帝德》记载:“宰我问于孔子曰:“昔者吾闻诸荣伊曰:‘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也?抑非人也?何以能至三百年乎?”孔子曰:“禹、汤、文、武、周公,不可胜以观也。而上世黄帝之问,将谓先生难言之故乎?”宰我曰:“上世之传,隐微之说,卒采之辩,暗忽之意,非君子之道者,则子之问也固矣。”孔子曰:“可也。吾略闻其说”
    宰我即宰予,字子我,“孔门十三贤”之一,惯于这样的名号,说明宰我是善思之人,某天,宰我揪着孔子问黄帝的事,孔子回答说:“(夏)大禹、(商)汤、(周)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尚且无法说得清道得明。关于上古之世的黄帝的问题,就算是上古老前辈恐怕也难以说得清吧”。
    宰我不愧是“孔们十三贤”,硬是打破砂锅问到底,接着说:“以前的传言说法太隐晦,随便拿一点就说辨意思说的不明不白,这些都不是君子之为,所以我一定要问个清楚明白。”
    孔子见拗不过,不得不说:“好吧,我也就是大概听说过一些”
    重点:公元前2500年的孔子也只是大概听说过黄帝时代的事,然后他把他听到有关黄帝的事加入了自己的一些理解和看法讲解给宰我听。《五帝德》就是这么来的,这篇文章里,大部分内容都是基于孔子对五帝的一种理解,或许有历史影子,更多的或许是一种美好愿景。
    今天的历史研究有了许多的出土文物和新的探测技术来辨析,但是年代误差少则一二百年如没被污染的标的物用碳十四检测再加上树轮校正,年代偏差可在±90年内(就算这样,时间误差在180年之内的概率也只有68.17% “七国院士”夏鼐老前辈的研究结论),多则三五百年或许更多,根本无法获悉历史的清晰脉络。
    我以为,如果我们能把五千内的中华文明脉络说的清道的明,就相当了不得了,不论在人类历史层面,还是在国家民族层面,都是十分值得骄傲和自豪的。
首页 上一页[5] 本页[6] 下一页[7] 尾页[12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6-26 18:10:13  更:2021-06-26 18:10:33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