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两宋繁华往事–宋徽宗时代(1、2、3卷已出版)我用心写 你认真读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两宋繁华往事–宋徽宗时代(1、2、3卷已出版)我用心写 你认真读[第67页] |
作者:未央0810 |
首页 上一页[66] 本页[67] 下一页[68] 尾页[7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250)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宗翰想起当初马植的口头承诺,便派人找到谭稹,要求拨付二十万石军粮。在攻宋之前,让宋人先备齐粮草,宗望考虑的真是周到。可谭稹并不认账,坚持要对方出具凭据。口头承诺,哪有凭据呢?女真人自然拿不出。 这件事,后来成为无头公案。 推测起来,应该确有其事,而不是女真人的刻意编造。当时他们处于强势地位,如果仅仅想找宋人不痛快,有的是借口,没必要非得编这么个很容易对质的理由。毕竟,马植人在东京,谭稹只需快马传信,数日内就能有准确的回应。 可能的情况是,谭稹对此事确不知情;也有可能,谭稹是知道的,但本着新官不理旧账的原则,再加上当时山西发生地震,朝廷亟需赈灾,自家粮草都紧张,又哪有余粮给金军呢?所以,谭稹只能以口说无凭拒绝女真人的要求。 双方来回交涉多次,谭稹就是不认账。 谭稹的强势拒绝,让宗翰在心里又记上了一笔,也让他更加笃定,宋人反复无常,讲道理根本没用,只有用刀剑来说话。 很快,宗翰便出兵进犯,谭稹派义胜军迎战。 谭稹对这支军队寄予厚望,这也是他立足山西对抗金军的最大本钱。没想到,这支待遇优厚、耗费钱粮无数的军队,完全是花拳绣腿,根本不堪一击。金军很容易就夺取了飞狐县(今河北保定涞源县)和灵丘县(今山西大同灵丘县)。这飞狐县是连接山西和河北的枢纽,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丢失飞狐县,意味着宋军的燕京和山西防线被从中隔开了。 这是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徽宗也看到了山西的危局,意识到谭稹并不胜任,只好走马换将。公元1124年9月,在任职山西十四个月后,谭稹被罢免太尉、宣抚使等职,贬顺昌军节度副使致仕,直接退休了。 他的晚年正赶上了乱世,过得很不顺遂。靖康年间,他被认为是导致宋金开战的祸首之一,有人论其罪过甚至超过童贯。钦宗下诏夺了他全部爵位,还抄了他的家。抄家所得白米二千石、豆粟二千石,直接用来赈济灾民了。至于其最后结局,则不见于史籍记载,估计也好不了哪去。 这个被徽宗刻意培养,作为童贯备胎的人,在关键时刻被推上前台,站在了舞台中央的聚光灯之下。可惜,他并无扭转乾坤的才华,误了国家也误了自己。说起来,他只是个善于谄媚逢迎的宦官,却硬被推上高位、担负他根本担不了的职责。他是有错,但用他的人,包括皇帝徽宗、宰相王黼等人,可能责任更大。说到底,他不过是个可怜的背锅者。 谭稹被换,接替他的正是童贯。 关键时候,徽宗还是得用童贯,而他也没推辞。 |
@未央0810 2022-05-31 00:08:12 (250)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宗翰想起当初马植的口头承诺,便派人找到谭稹,要求拨付二十万石军粮。在攻宋之前,让宋人先备齐粮草,宗望考虑的真是周到。可谭稹并不认账,坚持要对方出具凭据。口头承诺,哪有凭据呢?女真人自然拿不出。 这件事,后来成为无头公案。 推测起来,应该确有其事,而不是女真人的刻意编造。当时他们处于强势地位,如果仅仅想找宋人不痛快,有的是借口,没必要非得编这么个很容...... ----------------------------- @断了思念990 2022-05-31 09:41:21 楼主又更新啦。祝一切安好。 ----------------------------- 感谢! |
@似水流年涨停不难 2022-05-31 10:37:18 未央兄端午节快乐!! ----------------------------- 感谢! |
@nash20100510 2022-05-31 14:37:55 欢迎楼主回归,端午安康 ----------------------------- 感谢! |
@wmwm1989 2022-05-31 16:42:56 支持好文! ----------------------------- 感谢! |
(251) 童贯再次走马前线,肩负三大使命: 招降天祚帝,与女真人谈判,弹压郭药师。 先来说招降的事。 在童贯离京之前,徽宗和他有过密谈,并亲笔手书了一封给天祚帝的诏书。此前,徽宗曾在丝绢上写过亲笔信,交给一名番僧千里跋涉去找天祚帝,劝其归宋。天祚帝见信后,答应归顺宋朝,只是后来没了音信。这次,徽宗改书信为诏书,允诺以皇弟之礼相待,地位还要高于燕、越两位亲王,在东京为其修有一千间屋子的大宅子,并赐女乐三百人。 这时候,徽宗君臣又开始合谋宋辽同盟,看似无厘头,但多少也有些亡羊补牢的味道。毕竟大宋收复燕京以来,宋金摩擦不断升级,金人南下似乎已不可抵挡,此时结盟天祚帝,未必有多大作用,但也聊胜于无吧。 此时,天祚帝在女真人的追捕下,正在夹山东躲西藏,整日飘忽不定、居无定所,找到他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童贯还是很有办法的。他比女真人厉害,至少他派人找到了天祚帝,把徽宗的亲笔诏书送到了他手中。只不过,徽宗君臣的好意,倒是加快了天祚帝的覆灭。 此时,天祚帝有三条路可以选:首选,去西夏,但西夏方面口惠而实至,在金军威胁之下,迟迟不派人接应;其次,接受耶律大石的建议,继续往西去可敦城,在那里重新集聚力量;再次,接受宋朝招抚,去东京做个潇洒王爷。 最终,天祚帝选择南下。 可惜的是,在南下的路上,在距离宋朝边境不远处,天祚帝中了金军埋伏,被完颜娄室生擒,宣告大辽正式灭亡。 不过,可能天祚帝没想到的是,他为之懊恼的只差一步,却是个巨大的陷阱。在宋朝边境那边,迎接他的并不是美酒佳人,而是刀枪剑戟。 原来,童贯与天祚帝的往来,早就被宗翰获悉。他派使节强硬告诫童贯,如果宋朝接纳天祚帝,两国和约立即失效,金军即刻南下。面对宗翰的恫吓,童贯一面死不认账,一面下令边境宋军,凡发现契丹人,无论皇帝还是士兵一律斩杀,首级送给金军。 如此说来,天祚帝没到宋境,反倒是幸事了。又或者说,逃跑高手天祚帝这次之所以落网,也许就是金军从童贯那里得到了精准的情报。至于是不是童贯把天祚帝卖了,并没有切记的证据。考虑到宋朝出卖张觉的前科,出卖天祚帝也不是没有可能。 要命的是,金军在天祚帝身上,再次搜到了徽宗的亲笔信。是的,正是他的御笔,毕竟他的瘦金体独步天下,无人不识。 又是铁证如山。金军南下,又加了重磅理由。 |
@没说啥啊 2022-06-01 16:41:09 终于更新了,有些事是注定的 ----------------------------- 感谢! |
(252) 宋金之战一触即发。 如此,解决郭药师这个心腹大患,就更有必要了。 问题是,此时的燕京地区,大宋能战的军队只有郭药师的常胜军。谭稹费尽心机建立的义胜军,没能经过实战的检验,白白浪费了朝廷的大把军费。那么,该如何解决郭药师的问题呢? 公元1125年3月,童贯从山西出发前往燕京,名义上是犒劳常胜军,实际上最后考察郭药师。 行前,为制约常胜军,童贯接受马扩建议,将河北一分为四,即中山府、河中府、大名府、真定府,分别任命四位指挥官,每人招募2-3万军队,这样四府加起来就有十多万军队。郭药师的常胜军约有三万人。按童贯和马扩的设想,如果郭药师真有异心,四府拥有数倍于他的军队,当能确保万无一失。 其实,这算不上好主意,谭稹的义胜军便是这个思路。再说,十万兵马哪是那么容易招募的,即便招募成功,将十万军队训练形成战斗力,又岂是朝夕之功?这些问题,带兵多年的童贯当然知道,只是事态紧急,就当临时抱佛脚了。 童贯来者不善,郭药师心知肚明,便玩了个花招。 知道他要来,郭药师算好时间,仅带领几名随从在边界迎接。见到童贯车驾,郭药师倒头便拜。这让童贯大为感动,心有不忍地说道,你现在已是太尉,是朝廷宰执大臣,地位与我不相上下,何必行此大礼?郭药师却正色回答,太师就是父亲,我只知道拜父,那管别的什么? 郭药师拜的干脆,说的真诚,几乎打消了童贯的疑虑。 接风酒宴过后,郭药师邀请童贯检阅军队。众人骑马来到郊外山岭上,只见四周静悄悄的,并无人迹。童贯正觉得奇怪,只见郭药师跳下马,拿出一面旗帜随手一挥,霎那间,四周山谷里尘土飞扬、铁骑耀日,大军的喊杀声响彻天际。童贯的随从们大惊失色,童贯也吃惊不小,靠着老谋深算才勉强保持了镇定。 事后,童贯上书徽宗,在夸奖郭药师忠心的同时,极力称赞他治军有方,常胜军训练有素、军容壮盛,定能替国家保卫边疆。 如此,徽宗心里稍安,童贯又立功一件。 公元1125年6月,徽宗援引神宗遗训,能复全燕之境者,胙土,锡以王爵,正式封童贯为广阳郡王。 宦官封王,童贯再次创造了历史。 |
(253) 虽然暂时安抚了郭药师,但童贯内心并不踏实。 实际上,从山西到燕京,童贯的感受是一致的,那就是战云密布。不过,他还是抱有侥幸心理,也想最后摸摸女真人的底。 他找来了马扩。与女真人打交道,马扩是最佳人选。 公元1125年11月,童贯以马扩为正使、辛兴宗为副使,以交割蔚、应二州为名,来到宗翰的军中。实际上,时局发展到这步田地,从徽宗到童贯再到马扩,大家都已心知肚明,宋金开战已成不可遏制之势,谈交割土地只是说辞,窥探女真人的意图才是真正目的。 相比童贯等人的侥幸,马扩的头脑是很清醒的。他早就在朝堂上大声疾呼,希望徽宗放弃幻想,立刻整军备战。接到童贯的任命,马扩并没有迟疑,欣然接受了任务,他想用最后的出使来彻底激醒徽宗、童贯等人。 果然,当马扩到达金军大营,宗翰的态度就说明了一切。说起来,他和马扩是老相识了,马扩也是他最熟悉的宋朝官员,双方曾有过多次愉快的交流。 不过,这次宗翰的态度非常傲慢,对马扩提出交割土地的要求,仅仅是报以轻蔑一笑,多余的话都懒得说。在马扩再三追问下,宗翰却谈起了张觉事件,他认为宋朝公然违背和约,应该立即向大金割地赔罪。 彼此隔阂太深,根本无法沟通,这注定是不欢而散的谈判。 令马扩意外的是,在最后告别时,宗翰举办了盛大的宴会。酒酣耳热之际,宗翰郑重地对马扩说,这是我们最后一次把酒言欢了,再见面就是战场上,你我就是敌人了。 尽管是意料中的事,但听到宗翰如此坦白的说出来,马扩还是非常吃惊。他死死地盯着对方,只见宗翰眼神坚定,不容置疑。 毫无疑问了,战争即将开打。 此前,大金对发兵攻宋还有所顾虑,是有两个因素掣肘。 西夏是头一个。公元1124年,金夏之间接连爆发三场战役,除了首战,夏军以优势兵力袭击金军先遣军获胜外,后面的宜水野谷和天德军之战,金夏两国尽遣主力对决,金军都取得了大胜。李乾顺认清形势,及时调整政策,这年底向金派出使者贺正旦,正式承认了金的宗主国地位。 另一个,就是亡命天涯的天祚帝。虽然他已经被打残,但毕竟曾是威加海内的大辽天子,只要他人在一天,女真人始终觉得不踏实。公元1125年3月,天祚帝被生擒,女真人心安了。 打服了西夏,活捉了天祚帝,金军已完全没有后顾之忧。如此,女真人又岂能放过反复无常、屡屡违约的大宋呢?而这个大宋朝,偏偏又是那么的富足繁华,那么的弱不禁风? 马扩的出使,是宋朝和金朝最后的正式谈判。 宋金之间的同盟,从马扩开始,到马扩结束,马扩见证了这全部的过程。马扩纵有三头六臂,也抵不住徽宗、童贯等人的昏招迭出;他纵是万般不甘,却也无力回天了,只能仰天长叹。 双方正式决裂,就在眼前了。 |
@rachelpjh 2022-06-02 23:22:39 楼主,端午安康 ----------------------------- 节日愉快,安康! |
(254) 在马扩出使之际,金军已做好了南下的准备。 公元1125年10月,金太宗正式下诏,任命皇弟完颜杲为都元帅,分两路大军南下伐宋。西路军,由左副元帅完颜宗翰统领,出云中攻太原;东路军,由右副元帅完颜宗望统领,出平州攻燕京;东西合击,会师于大宋东京城下。 不过,女真人确实是狩猎高手,迷惑猎物到了最后一刻。 就在9月份,金国还派使团出使东京,向徽宗报告擒获天祚帝的捷报。很显然,这是女真人释放的烟雾弹,他们像在猎场上一样,抓住最后的机会,尽可能地麻痹猎物。北宋君臣殷勤招待金使的同时,那丝残存的侥幸又开始生长了。 很快,燕京的王安中,太原的童贯,几乎同时接到金兵南下的消息。这个消息就像长了翅膀,由河北、山西一路往南,越过黄河,进了东京,进了皇宫,进了徽宗的耳朵里。 金兵杀来了。 顿时,黄河南北、东京城内、皇宫里外,乱成了一锅粥。虽然马扩等人早就呼吁要备战要备战,但当金军真的发起进攻时,所有人才惊讶的发现,偌大的帝国居然完全没有做好准备。 巨大的海啸来了,所有人却都傻傻地站在海滩上。 一场巨大的悲剧,即将上演。成千上万的生命被揉碎,无数人的命运被改变,百余年累积的繁华化为灰烬。 北宋,在平稳运行一百六十年后,戛然而止,瞬间死亡。 欲知后事如何,尽请关注,宋徽宗时代04 兵临城下。 |
@似水流年涨停不难 2022-06-03 22:29:07 顶帖! ----------------------------- 节日愉快,安康! |
@wmwm1989 2022-06-03 11:26:05 支持! ----------------------------- 节日愉快,安康! |
@没说啥啊 2022-06-03 09:01:55 楼主,端午安康 ----------------------------- 节日愉快,安康! |
宋徽宗时代 ---第四卷 兵临城下 ------------------------------------------------------------------------------------ (1) 时光似流水,世事如牌局。数不尽的英雄,道不尽的兴衰。有人一把好牌,打得稀里哗啦;有人一把烂牌,却最终大获全胜。人如此,国亦然。 在千年前的华夏牌局上,坐着四个国家,宋、辽、金、夏。论牌面,辽第一、宋第二、夏第三、金第四,女真人看上去毫无胜算。不过,牌面固然重要,打牌的人更重要。完颜阿骨打,女真领袖,千古人杰,即便遇上当年的赵匡胤、耶律阿保机和李继迁,他也可以一争高下,而如今的对手,却只是赵佶、耶律延禧和李继迁。这对女真人,该是何等的良机? 前两位,风花雪月、纵马行猎,日子过得好不痛快,代代相传的庞大家业,似乎永远挥霍不尽。他们周围,充斥着阿谀之臣,皆是歌功颂德、甜言蜜语。而他们应有的警觉,也早已被淳酒美妇消磨殆尽。乾顺,倒是一代英主,他看得清楚,也算得明白,他的西夏身形灵活、左右逢源,却只跟强者同行。 如此说来,这桌牌,阿骨打稳操胜券。 而那些输了国家的人,又会是怎样的下场? |
(2) 宋徽宗有三十一个儿子。 除去六个夭折的,长成的皇子还有二十五个。毫无疑问,他是两宋子嗣最多的皇帝,即便放在历代帝王里,也能名列前茅。不过,这只是结果,起初他也是惴惴不安的。 看看列祖列宗吧。真宗皇帝,仅有仁宗独子。他的祖父英宗,正是因为仁宗无子,才得以旁系继承了大统。也正是因为兄长哲宗无子,他才得以登上皇位。 是的,生儿子是头等大事,对皇帝来说尤为如此。好在,他很幸运,登基数月后,长子便出生了。这是何等的幸运。 不过,他还是有些不踏实,毕竟宋朝皇子的夭折率很高,仁宗的儿子们都夭折了,神宗前五个皇子也都夭折了,哲宗的独子同样夭折了。 所以,即便有了儿子,也还得生,继续生、努力生。而要多生皇子,就得多纳嫔妃。实际上,纵观两宋所有帝王,徽宗的嫔妃可能也是最多的。 仅皇后,他就有四个。 正因为后宫嫔妃众多,有了很多是非,也有了很多故事。 |
@wmwm1989 2022-06-06 12:15:13 支持! ----------------------------- 感谢! |
@ty_锦中玉 2022-06-06 17:00:28 有幸看到楼主又更新了,强烈支持 ----------------------------- 感谢! |
@春光辉耀 2022-06-06 18:03:50 支持问好! 拜读学习! ----------------------------- 感谢! |
@没说啥啊 2022-06-06 19:15:21 支持 ----------------------------- 感谢! |
(3) 如此,咱们从头道来。 先说说赵佶的结发妻子,也是首位皇后。 皇后姓王,名繁英,王繁英,开封人氏,生于公元1084年,比赵佶小两岁。其父王藻,官居德州刺史,她是家中长女,有三个弟弟、一个妹妹。 这般出身的女孩,大宋朝何其多也。而她之所以留下完整的名字和身世,恰是因为那门万众瞩目的婚事。 说起来,这还是哲宗亲自为赵佶定下的亲事。他在位后期,由于重病缠身,对于弟弟的大婚,更越发重视和急迫。 按照祖宗家法,为避免外戚坐大,重演历史上的外戚之祸,大宋王爷们联姻,不会选择高门大户,多是选择中下层官员,甚至是身份更低的武官。到了哲宗时代,已经发展成为一套成熟而繁杂的程序。 不知是怎样的机缘,繁英被选中了。 她的容貌,史书没有之言片语的描述。想来,这年她15岁,正是豆蔻年华、青春年少,应是女孩颜值的最巅峰。也许,繁英确实没有过人的姿色,普通人而已,史笔也就自然略过了。 这也不奇怪。在皇家的选拔标准里,颜值从来都不是关键,重要的是家世、性格、秉性,还有才学。 如此,她纵然没有绝色之姿,却能够通过层层筛选,最终脱颖而出,也必是个端庄大方、秀外慧中的佳人。 当然,如此人生大事,最重要的还是命运的安排。 也许,只有走完人生路,我们才会真切地领悟到:人生在世,出生的家庭、拥有的父母,遇见的伴侣,养育的子女,取得的成就,这些更多非人力所能左右,更多是命运的安排。 繁英,既被命运选中了,就得往前走。 公元1099年六月,15岁的繁英走进端王府,嫁给了17岁的赵佶,成为端王的正妃,封顺国夫人,做了王府的女主人。 不知,在此之前,繁英是否有机会见过赵佶?对于这位玉树临风、光彩照人的王爷,她是否一见倾心?不知,大婚之日,告别父母弟妹,她是否和寻常的女孩一样泪流满面,有欢喜、有难过,有恐惧、有渴望? 这些寻常人最重要的人生细节,被历史一笔带过。 |
@宋裔 2022-06-07 15:02:40 休假好久没来!未央先生好! ----------------------------- 感谢! |
@wmwm1989 2022-06-07 14:29:18 支持! ----------------------------- 感谢! |
@似水流年涨停不难 2022-06-07 11:25:53 她的容貌,史书没有之言片语的描述。 也许,繁英确实没有过人的姿色,普通人而已,史笔也就自然略过了。 未央兄逻辑思维太强了!! ----------------------------- 感谢! |
(4) 少年夫妻,恩恩爱爱、花好月圆,日子长得没边。 对繁英来说,这是生活的巨大转折,由寻常人家的女儿,变成了亲王的王妃。再说,做女儿和做妻子,那是大不相同的。即便都是万般宠爱,那父母之爱和夫君之爱,能一样吗?对很多女孩来说,父母的爱,无私无求、无边无际;夫君的爱,则譬如朝露,来去如风。纵然都是侍宠而娇,女儿在父母面前,尽可无所顾虑,妻子在丈夫面前,则难免有所保留。 这些,都是繁英所要感受和体会的。当然,还有这豪华的端王府,繁杂的皇室礼仪,以及那些成群的仆从们。这所有的一切都在提醒她,生活大不同了,而她需要适应的东西,也实在太多了。 首先需要适应的,就是要密切关注朝局。对十多岁的女孩来说,朝堂似乎无比遥远;可对端王妃来说,朝堂近在咫尺,尤其在这多事之秋。毕竟是帝王家,她既已迈进这重重的宫门,就注定难以独善其身。 实际上,短暂的懵懂之后,她的心很快就悬了起来,开始随着朝局上下起伏。这段时间,哲宗病势渐重,朝堂早已议论纷纷,而赵佶恰是这议论的暴风眼之一。如此,繁英又怎能心如止水呢? 变化来得很快。在赵佶和繁英大婚两个月后,这年八月,身染重病的哲宗,却迎来了自己的独子。这声婴儿的啼哭,让哲宗喜出望外,如强心剂般令他的病势有所好转。重要的是,朝野上下、街头巷尾,关于哲宗身后事的纷纷议论,也随即戛然而止。 江山社稷后继有人,这对哲宗和大宋自然是好消息。可,对赵佶呢?在王府的深宅里,夜半时分,他又是如何跟妻子议论的呢?善解人意的繁英,又该如何安抚多少有些失落的丈夫? 不知为何,这个消息倒是让繁英安静了许多。对她来说,踏踏实实做个王妃,相夫教子、岁月静好,这不就是梦想的生活吗?如果真是这样,那繁英可能就会被历史湮没了。想那东京城里,王妃何其多,又有几人的事迹流传后世? 仅仅三个月后,赵佶又从宫里带回了惊天消息,让繁英惊诧莫名。那个被赐名赵茂的小皇子,夭折了。老天爷的这记重拳,让哲宗自此回到病榻上,再也没有爬起来。 这惊天的消息,对赵佶意味着什么,对繁英又意味着什么? 他们想过吗?当然想过。 如果说,之前想的浮光掠影,那如今就得详实而具体了,毕竟哲宗已是油尽灯枯,龙驭宾天就在眼前。 |
(5) 非常时期,既为夫妻,自是心意相通。 关键时刻,既是恩爱,自应福祸同担。 无论赵佶接下来做的事,有多么隐蔽,有多大风险,作为妻子,繁英应该是知道的,自然也是支持的。毕竟,这样惊心动魄的事,赵佶需要贤内助,需要意见建议,哪怕只是附和鼓励,也必不可少。毕竟,这样祸福难料的事,繁英需要站出来,明确表明立场,哪怕无济于事,也要携手同行。 这些天,小两口除了品尝新婚甜蜜,更多是感受心惊肉跳。 转年之后,正月十二日,哲宗在福宁殿驾崩。 如此,对赵佶来说,所有的事情,都在瞬间有了加速度。而繁英那颗紧绷的心,也被提到了嗓子眼。家里家外,朝野上下,那些筹备好的计划开始了全速运转。 数日后的御前会议,成为决定乾坤的最终时刻。 之前的那晚,小两口该是怎样的彻夜难眠?夜深人静,漏断时分,他们十指相扣、紧紧相拥,时而窃窃私语,时而低头叹息,时而畅想美好的未来,时而担心糟糕的明天。 那日清晨,繁英将赵佶送到府门前,夫妻话别之际,倒有了生离死别般的凝重。繁英目送着车驾往皇宫而去,直到消失在街巷的尽头,许久,许久。 终于,宫里传来了万般期待的好消息。 她的夫君,端王赵佶,被立为了大宋新天子。 端王府,顿时炸了锅,人人喜气洋洋,个个眉飞色舞,众人蜂拥而至,跑来向她道喜。她却转身进了房间,关上门、扶着桌,只任泪水肆意滑落,所有的重压,所有的不安,所有的期待,终于得以释放。 有人说,真正的得偿所愿,从来都不是大喊大叫,而是在沉默中静静的释放,在独处时无声的宣泄。确实如此。 回头来看,尽管她只过府半年,做了半年王妃,也只年长了半岁,可这段一波三折又充满希望,触手可及却悬而未决的日子,却似一生那样漫长。也正是在这半年里,她完成了由女孩到女人的彻底转变。 无论怎样忐忑不安,终于尘埃落定,终于心想事成。 那一晚,对小两口来说,又是一个不眠之夜,那般耳鬓厮磨,那般柔情蜜意,那般肺腑之言,又有谁人知? 公元1100年正月,哲宗驾崩,膝下无子,兄终弟及,赵佶幸运地入继大统,是为宋徽宗。 繁英的人生,再次天翻地覆,迎来了大转折。 所谓命运的神奇,恰恰在于确定无疑处,肆意反转。如此,也带来了众生的喜怒哀乐,甚至是大悲大喜。 |
@似水流年涨停不难 2022-06-08 21:23:15 顶! ----------------------------- 感谢支持! |
@遇到潜力股 2022-06-08 17:04:00 默默看 ----------------------------- 欢迎新朋友! |
@没说啥啊 2022-06-08 12:17:59 也许,只有走完人生路,我们才会真切地领悟到:人生在世,出生的家庭、拥有的父母,遇见的伴侣,养育的子女,取得的成就,这些更多非人力所能左右,更多是命运的安排。 ----------------------------- 每日支持!感谢! |
@喜欢爬山2018 2022-06-08 10:51:12 顶帖 ----------------------------- 感谢老朋友支持! |
@保尔柯察银 2022-06-08 09:46:40 未央兄加油。 ----------------------------- 欢迎新朋友! |
@宋裔 2022-06-08 07:44:08 顶贴。 ----------------------------- 永远的宋兄!感谢! |
(6) 走进皇宫,登基称帝、母仪天下,自然是人生大喜。 这般大喜,人生无二。 妻以夫荣。在登基一个多月后,繁英便被册封为皇后。从时间上来看,几乎没有任何的耽搁。这也完全合乎逻辑。 从礼法上说,繁英作为正妻,享有这样的权利;从情感上讲,小夫妻新婚燕尔、恩恩爱爱,她在赵佶心中有足够的分量。当然,还有那些局势胶着、形势未明之时,她给予赵佶难以替代的支持和抚慰。这皇后之位,也是繁英应得的红利。 如此,仅仅半年多,繁英便由刺史的女儿,成了亲王的王妃,再成为大宋的皇后,完成最精彩的人生三级跳。这平顺的跳跃、华丽的转身,竟是如此炫目,让人简直难以置信。 回望历朝历代、看过列祖列宗,皇宫里的女人们,为了皇后大位费尽心机、斗艳争宠,走过的那番荆棘之路,何其艰辛又何其凶险?而繁英,几乎无所作为,甚至毫不费力,就成为了那个最幸运的女人。 如此说来,人啊,争不过命,众生皆有命数。命里有时,轻而易举、如履平地;命里无时,枉费心机、难上青天。 若说前朝有类似经历的,繁英的婆婆,神宗的向皇后算一个。她嫁给神宗时,神宗不过是普通的宗室,后来英宗入继大统,神宗才由宗室封皇子继而登基做了天子。 不过,很显然,繁英的幸运远胜向皇后。她不仅在皇后之路上等待的时间更短,更在住进皇后寝殿仅三个月,便诞下了皇子,这是徽宗的长子、又是嫡子。 再看向皇后,一生只生下一位公主,还夭折了。 这人啊,真是没法比。 这么看,繁英走进皇宫时,便已经有了身孕。那她被封为皇后,赵佶更是十二分的满意,且充满了期待。她的皇后之位,旁人即便有心想争,也绝无可能撼动。 繁英的孩子,是这半年内,皇宫里的第二声啼哭。若非那个叫赵茂的哲宗太子,没有福寿、三月而夭折,那繁英的孩子只能出生在端王府。那样的话,除了在王府引起一番骚动,于整个帝国将会悄无声息。 繁英有命,她的儿子自然也命运不凡,此是后话了。 母以子贵。生下皇子,繁英不仅让皇后之位稳如泰山,也助力赵佶的帝位更加牢固,那些朝野依稀尚存的窃窃私语声,也戛然而止了。是啊,新帝初登大宝,上天便降下皇子,如此皇统有序、后继有人,正是在告诉天下人:赵佶是真龙天子,御宇天下是天命所在。 这是繁英的功劳,这是她为大宋立下的功勋,也是她对赵佶恩宠的最好回馈。 |
(7) 繁英的回馈,换来了天子的柔情。 皇后寝宫里,赵佶亲吻儿子的小手,抚着繁英的脸颊,柔情似水、似水柔情。对发妻,他内心充满着感激。他有时甚至会想,大婚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许都是繁英带来的幸运。 天子之位,高山之巅,万民仰望。决定大位归属的,有时候是金戈铁马,是千万人拼得你死我活的尸山血海;有时候是运筹帷幄,是一家人斗得兄弟阋墙的伦常惨剧;有时候却是波澜不惊,一个甚至貌不惊人的女孩,只用大自然赋予的生命之理,便轻描淡写的定了乾坤。 在这世上,不可一世、雄视天下的多为男人,他们杀伐决断、豪气干云,为了权力和富贵,甚至不惜砸烂整个世界。而女人呢,看似柔弱,上不了马、拉不开弓,有的甚至弱不禁风、只有三寸金莲,却能胜过十万铁骑,一样鼎定天下。 男人至刚至硬,女人至柔至软。男人靠拳头征服世界,女人靠自然安定天下。两下比较,终究还是自然为大。 十六岁的繁英,做了皇后、有了皇子,还有深爱自己的皇帝,人世间的美好,也不过如此。 当然,还有好上加好。 次年正月,向太后离世,繁英成了真正的后宫之主,普天之下女人的至尊。数月后,她又为赵佶生下了皇次女,赐名赵金奴,封荣国公主。 如此,作为皇后,她母仪天下,拥有着万般荣宠;作为女人,她儿女双全,享受着伦常之福。这般人生际遇,真是羡煞旁人,也让人不禁生叹。 世人皆知,权力会改变人,让怯懦者勇敢,让柔弱者刚强;权力更能扭曲人,让宽和者骄纵,让谦恭者狂妄。 当然,也有人,在权力面前安之若素,比如繁英。身份的巨变、权力的加持,并没有太多改变这位刺史女儿的秉性。入宫后,无论面对婆婆向太后,还是哲宗的元符皇后,她始终恭敬谦逊、礼数周全,即便是对婢女和宦官,也没有得意傲慢,更没有盛气凌人。 官升脾气涨,富贵脸色变,这是人之常情,只要别太过分,人们对此多少是能包容的。当然,如果能做到前后如一、贵贱无二,那便是难得的道德操守。如果再放到帝王家,有皇后之尊,又有皇子之贵,还能如此行事,实属难能可贵。 只能说,繁英天生质朴、秉性如此。面对后宫那些如鲜花般娇艳的女人,她并没有依仗权势独享天子宠爱,而是表现得足够宽容大度,努力维持着后宫的安宁和平衡。这是后宫之福,也是赵佶之福。要说,哲宗确实慧眼识人,他亲自选定的弟媳,竟成了大宋好皇后,虽阴差阳错,却也再好不过。 不过,天下事就是这样,无论你做得多好,总会有人心怀不满。何况这里是皇宫,那些人间绝色、娇艳佳人,能不渴望天颜得见、雨露均沾,能不渴望飞黄腾达、光宗耀祖?在有些人眼里,繁英正是她们向上的屏障;而繁英的幸运,更是她们嫉妒的所在,她每多一份幸运,便会招来更多的嫉妒。 在是非和嫉妒上,皇宫和街市并无二致。实际上,但有人群聚集,是非就不会缺席;但有高低分别,嫉妒就会肆意滋长。 毫无疑问,最嫉妒繁英的,是郑姑娘。 是的,她有这个资格,还有充足的理由。 说到底,她就是看不上、瞧不起这后来居上的王繁英。 |
@似水流年涨停不难 2022-06-10 21:32:16 人啊,争不过命,众生皆有命数。命里有时,轻而易举、如履平地;命里无时,枉费心机、难上青天! 看来,我这个命里什么也没有… ----------------------------- 加油! |
首页 上一页[66] 本页[67] 下一页[68] 尾页[7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