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2026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人类文明探源,从《山海经》的建木说起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人类文明探源,从《山海经》的建木说起[第17页]

作者:夜郎游侠2018
首页 上一页[16] 本页[17] 下一页[18] 尾页[5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甘肃彩陶权杖头,新石器时代晚期,BC1900-1400。
    
    石权杖头(齐家文化遗存,BC2200-1600)
    
    玉石权杖头(红山文化遗存,BC4000-3000)

    
    
    
    图坦卡蒙墓中出土的梨形头权杖,BC1341-1323,开罗埃及博物馆
    
    近东及两河流域的权杖头,形制为球状或梨状。材质有玉石、玉髓、玻璃、青铜等。
    
    碟形权杖头,涅加达一期,BC3900-3650,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碟形权杖头,涅加达一期,BC3900-3650,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红色角砾岩双锥形权杖头,涅加达一至二期,BC3900-3300,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方解石双锥形权杖头,涅加达一至二期,BC3900-3300,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红色石灰岩梨形权杖头,涅加达二-三期,BC3650-3100,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方解石梨形权杖头,涅加达二-三期,BC3650-3100,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角砾岩和方解石梨形权杖头,涅加达二-三期,BC3500-3100,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古埃及权杖头,早王朝时期,BC3200-3000,开罗埃及博物馆
    
    古埃及蝎子王权杖头,早王朝时期,BC3200-3000,开罗埃及博物馆
    
    石灰岩梨形权杖头,吉尔舒出土,两河文明早期王朝第三期,BC2400,大英博物馆
    战争样式是由武器决定的,有什么样的武器,就有什么样的战争。上古族群械斗,最有效的击杀部位,是敌方的头颅。因此,在以杵为主要武器的上古战场,保护住头颅,也就可使己方处于主动甚至不败的地位。在少昊氏这些极具智慧和掌握高度文明的队伍中,以木才、竹子、藤条、兽皮等坚韧器物制成的“单孔(眼)防护头盔”,便应运而生。

    
    上古独目人单孔(眼)防护头盔想象图
    佩戴特殊头盔的少昊族人,打着“一目人”标识的旌旗,在阿尔泰山谷地挟风带雨、纵横驰骋,周遭族群莫不惧之。在巨大的死亡阴影笼罩下,见识有限的异族,将其视为“独目”神人,并口口相传、广而告之。
    “独目人”声名远扬,曾威震阿尔泰数千年。

    
    上古独目人甲胄想象图
    “独目人”与斯基泰人世仇,二者在阿尔泰山死磕了数千年,阻滞了这些古高加索蛮族后裔的南侵,无意中维护了华夏核心地域的安全。想想尼罗河、两河、身毒河文明,均遭古高加索蛮族黑手,“独目人”横亘在阿尔泰山,真有“王子戍边”的伟大历史意义。

    “独目人”,现仍有大量后裔生活在中亚地区。数千年来,他们再也没能回到美丽富饶的滨海故乡。搜索一下“阿勒腾别科娃?萨比娜”,那种美,直让你心醉。这种感受,也许来自血缘亲近的悸动吧。
    
    阿勒腾别科娃?莎宾娜(Altynbekova Sabina)
    中文名:阿勒腾别科娃?莎宾娜
    外文名:Altynbekova Sabina
    别 名:莎宾娜
    国 籍:哈萨克斯坦
    生 日:1996年11月5日
    职 业:排球运动员,学生
    身 高:1.82m
    腿 长:1.20m
    
    阿勒腾别科娃?莎宾娜(Altynbekova Sabina)

    阿勒腾别科娃?莎宾娜(Altynbekova Sabina),1996年11月5日出生于哈萨克斯坦。女排运动员,大学在读。父亲是滑雪运动员,母亲是田径中跑运动员。
    切入正题。
    远古,“豨韦氏”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打孔”,骨器打孔、牙齿打孔、石器打孔、低硬度玉石打孔,对她们认为有必要的任何物体打孔;其次就是热衷于“琢磨”,其遗址常以骨角器和石球众多著称,她们可能是最早使用飞石索的族群。
    
    磨制骨角器(贵州招果洞遗址,3.8万年前)
    
    磨制骨铲(贵州招果洞遗址,3.8万年前)
    
    飞石索琢制石球(贵州招果洞遗址,3.8万年前)
    飞石索:旧石器中、晚期,东亚古人的狩猎工具。分单球、双球或三球,由皮绳或麻绳系牢,使用时手持绳端、抡起石球,获得足够能量后,对准猎物松开绳索,将石球抛出,有效射程一般可达50~60米,最高甚至上百米,常用于捕猎羚羊、野马、野牛、披毛犀、猛犸等中大型哺乳动物。
    在人类刚刚走出混沌的旧石器时代,飞石索无疑是个强大的高效利器。它可以缠住大型野兽的腿脚,击碎它们的头颅或腿骨,还能攻击低空飞翔的大型禽鸟,使人类一越成了百兽之王。

    在我国的许家窑(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6万年)文化中,最富特色的遗物就是石球,仅在1976年的发掘中,就收获了1059件,其中最小的重100g,最大的重达1.5kg,直径5到10cm不等。
    许家窑遗址出土石球的同时,还发现大量野马、披毛犀、羚羊等动物化石,仅野马化石就有300多具,当是古人用飞石索捕猎的有力证据。
    
    直径约7.5cm、9.5cm
    飞石索琢制石球(许家窑遗址,6万年前)
    新、旧石器两个时代的分野,在社会学上,是以族内婚向族外婚过度为特征;在经济学上,是以石器工具的打制向磨制过度为特征。传统意义的新石器时代,是以距今1万年前为节点。除非世界上,还能发掘出5-2万年间,连续不断的磨制石器,进而改写人类发展史,否则,丹尼索瓦洞穴的“玉石手镯”就不大可能是5万年前丹尼索瓦人的作品,哪怕有将“玉石手镯”的年代考证为3.8万年的(邓聪 《蒙古人种及玉器文化》《东亚玉器》1998年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也是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相悖的。尽管有丹尼索瓦“玉石手镯”遗物,但5万年前至2万年前,它仅是一件没有旁证的孤本。
    正确的推断是,丹尼索瓦洞穴的“玉石手镯”为晚期智人的杰作。年代定位,当在距今1.5万年左右。如此,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就可以连贯起来了。
    1933年,山顶洞遗址被发现。
    中国北京市郊外、周口店龙骨山猿人洞中,曾发现多具北京猿人化石,而在山最顶端的石钟乳洞,即山顶洞中,又有现代人阶段的人骨化石出土,故称其为山顶洞人。
    山顶洞遗址,发掘出至少7个人体的遗骨,年龄范围从新生儿至老年,其中三个头骨保存良好。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末,相当于旧石器晚期。据放射性C??测定,年代为距今18865±420年。
    与人类化石一起,还出土了石器、骨角器和穿孔饰物,并发现了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葬俗。

    根据考古学家最新检测结果,山顶洞文化年代当为距今2.7~3.4万年间。地球物理研究结果,在距今万年至2.8~4.4万年间,地球上出现了一个较为温暖的亚间冰期,而距今3万年则是这段亚间冰期的最高温期。这就解释了山顶洞动物群化石中,为什么会有果子狸、似鬃狗等热带和亚热带林栖和林缘栖动物,而不含华北地区晚冰期常见的披毛犀、猛玛象等喜寒动物等疑问。

    山顶洞人的石器数量很少,总共25件,都不具代表性。砍斫器只有3件,用砂岩砾石打制而成。刮削器都是用燧石或脉石英石片制成的,其中一件凹刃刮削器制作较精致。两极石片(或称两端刃器)多为脉石英,两端有石屑剥落的痕迹。这种石片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很多,山顶洞人沿用了同样的方法制作工具。骨角器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骨针,针身保存完好,仅针孔残缺,残长82毫米,针身微弯,刮磨得很光滑,针孔是用小而细锐的尖状器挖成的,孔径3.1-3.3毫米,它是中国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缝纫工具。

    
    骨针(山顶洞遗址,距今1.8万年前)
    
    骨针复原(山顶洞遗址,距今1.8万年前)
    还有1件赤鹿角,枝叉被截去,表面经过刮磨,尖头残缺。专家推测可能是做矛头使用的。
    山顶洞人的装饰品非常丰富,有穿孔的兽牙﹑海蚶壳﹑小石珠﹑小石坠﹑鲩鱼眼上骨和刻沟的骨管等。穿孔兽牙最多,含残破9枚共计125枚,除1枚虎门齿外,馀者为獾﹑狐﹑鹿﹑野狸和小型食肉类动物的犬齿,均在牙根部位两面对挖成孔。有的因长期佩带,孔眼已磨光变形。其中5件出土时呈半圆形排列,可能是成串的项饰。穿孔海蚶壳3个,在铰合部以下处磨穿成孔。制作得最精巧的是7颗小石珠,原料为白色石灰岩,形状不规则,大小相近,最大的直径为6.5毫米,孔眼由一面钻成,珠表面被染成红色。它们都散布在头骨附近,可能为头饰。石坠系用天然的椭圆形黄绿色岩浆岩小砾制成,两面扁平,其中一面经人工磨过,在中央对钻成孔。还发现1件鲩鱼的眼上骨和4件骨管。前者在边缘处钻一小孔,局部染成红色﹔后者用鸟骨制成,管体光滑,有摩擦痕迹,表面有短而深的横沟,多少不等但排列一样,显然是为了接系其他饰物特意刻出来的。
    
    骨针与装饰品(山顶洞遗址,距今3.0万年前)
    山顶洞人的石器虽然不典型,但骨器和装饰品制作得十分精美。他们掌握了钻孔技术,不仅会一面直钻,而且能两面对钻。在鲩鱼的眼上骨和直径只有3.3毫米的骨针上钻出细孔,表明技术已相当熟练,制造钻孔工具的技术已达到相当水平。
    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制技术。尽管这种技术仅用于制造装饰品,但却为以后新石器时代磨制工具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山顶洞人还懂得用赤铁矿粉末染色的方法,这使得装饰品更加鲜艳美观。钻孔﹑磨制和染色技术,都是以前时期所没有的,这些新技术的运用显示出人类生产技能的提高,也使生活内容更加丰富。
    骨针的出现意味著当时已会缝纫。缝缀起来的兽皮既可搭盖住所,抵御风寒,也可掩护身体。而装饰品的出现,则表明山顶洞人已经有了审美观念。
    山顶洞人将死者埋葬在下室,说明他们已经有了原始的宗教信仰。有人认为,尸体上及周围的赤铁矿粉象征血液与生命,人死血枯,加上同色的物质,是希望死者在另外的世界中复活。

    山顶洞人的文化特性与丹尼索瓦人的文化特性相似度极高。比如,都掌握了骨针磨制、打孔和骨针缝纫技术,具备北温带高寒、高纬度地区御寒生存能力;都掌握了牙齿装饰品的打孔技术,有相同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从文化和生产能力上,推断两个区域的古人同宗同族或者互为苗裔,应是大概率事件。这也为豨韦氏远古的存在,提供了考古学意义上的支持与佐证。

    山顶洞的人类化石,分别来自8个男女老少的不同个体。由头骨缝的愈合程度和牙齿的生长情况看,其中5个是成年人,包括男女壮年和超过60岁的老者,1个是少年,1个是5岁的幼童,1个为婴儿。
    山顶洞人的体质已很进步。头骨的最宽处在顶结节附近,牙齿较小,齿冠较高,下颌前内曲极为明显,下颏突出,脑量已达1300~1500毫升;身高,男性约为1.74米,女性约为1.59米。这些特征和现代人相一致。

    德国体质人类学家魏敦瑞(F.Weidenreich),曾认为老年男性头骨的测量指数,很像西欧的化石智人,如克罗马农人。女性头骨,一具属于美拉尼西亚人类型;另一具则属于爱斯基摩人类型。甚至认为这些不同种族的成员组成了一个社群。这一看法,得到不少学者支持,他们认为:某些种族形成的时代,可能比山顶洞人要早得多。

    中国古人类学者的研究则认为,老年男性头骨、几乎所有的面骨测量指数,都和现代的或化石的蒙古人种相近,而远于西欧的化石智人。从形态方面观察,头骨的许多特征,如鼻骨较窄,有鼻前窝、颧骨突出并且较直,以及有下颌圆枕等,都属于人类学意义的蒙古人种特征。女性头骨之一,由于外力变形,不能作分析种族的可信依据。但其面骨部分的主要测量数值和指数,都接近现代的或化石的蒙古人种,其相似程度大于与现代美拉尼西亚人相似的程度。所有的形态特征也都更接近于蒙古人种。另一具女性头骨的测量结果表明,她是与爱斯基摩人、美洲印第安人和中国人有密切联系的原始蒙古人种的代表。她比以上两具头骨具有更为显著的蒙古人种的典型形态特征。
    山顶洞人显示为原始蒙古人种,但个体之间尚有差别,表明当时蒙古人种正在形成之中,一些形态细节尚未充分现现。
    【注】:蒙古人种(Mongoloid),体质人类学对典型黄种人的指代。其特点为:淡黄色皮肤,浅栗色虹膜,黑褐色直发,面宽中等,颧骨较平,鼻梁中高,两眼内角毗褶,体毛及胡须均不明显等等。蒙古人种,是人种划分的一个概念,最早由德国自然人类学家布鲁门巴哈提出。历史上,由于蒙古人曾给欧洲带去“难以磨灭”的印象,只要涉及黄种人,欧罗巴人定会拿“蒙古人”说事。

    以上论述均为专家所言,各有各的观点,各持各的“主义”。既然“主义”不同,就会陷入“主义”的误区,视角就会有偏差,继而对某些明显的信息视而不见。
    这不用去管它,我们仅凭大众的视觉去观察。
    以下是欧亚大陆东、西部的豨韦氏,或说欧洲白种先人、克罗马农人与与东亚黄种先人、山顶洞人的头骨化石,注意图右的头骨下颌及左颊骨有腐蚀残损。化石年代均属于晚期智人,距今约在3万年左右。
    从体制人类学来看,两者均为高颧骨、深眼窝、高鼻骨,额部较狭、面骨较长、头顶隆起。右图若不残损,光影若无不同,则两者犹如孪生,差异很小。
    试问,一卵双胞,若说一个是老李家的,你能说另一个是老王家的吗?!

    
    欧亚大陆东、西部的豨韦氏头骨化石
    笔者要不指明,图左为生活在欧亚大陆东部的豨韦氏或说山顶洞人;图右为为生活在欧亚大陆西部的豨韦氏或说克罗马农人,即便是业内人士,一时也难辨出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3万年前,长期活动于欧亚大陆、北纬40°以上的族群,虽不能确认为典型的白种人,但就体制人类学而言,也有了窄面、高鼻、深目、骨骼粗壮、体形高大的“北方人种”的特质。
    山顶洞的人类化石,共来自8个不同个体,却有了爱斯基摩人、克罗马农人、美拉尼西亚人和蒙古利亚人等等多种类型。他们混搭成一个共同社群,犹如远古的“联合国”成员,着实令人诧异。

    这说明了什么?
    就人种属性而言,说明东亚人群,在远古就混合了“北方人种”与“南方人种”的血脉和精髓;就社会属性而言,说明中华文明,在萌芽时期就融合了“北方人种”、“南方人种”,甚至后来的“西方人种”等多种文化的内涵和精华。
    “多元一体”是中华文明的显著特征。那种动辄挥舞民族主义大旗、动辄将华夏先民活动范围限制在960万“雄鸡”疆域的史研行为,与海纳百川、包容兼续的华夏精神,背道而驰。

    就此,我们应当推崇一种观念:在涉及远古史和上古史的时候,必须摒弃社会学意义上的人种意识和政治学意义上的疆域藩篱。否则,就不可能得出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真实的结论。
    笔者曾经做过较为详细探索,目前世界上的三大人种,20万年前,都来自同一个家园,都是躲过历次严寒侵袭、残存于“冰期避难所”——滇黔高原溶洞群内、千余个晚期直立人的后代。

    我们感谢滇黔高原、喀斯特溶洞群,它使古人类在第四纪冰河时期,得以苟延残喘、熬过漫长寒冷的冬季。
    我们更应该感谢里斯冰期(Riss,20~13万年前)、沃姆冰期(Würm,11~1.2万年前),它迫使古猿产生智慧而从动物界分离出来、最终成为特立独行的人类;它还间接令早期古人退去体毛,独享最健美、最性感的形体和身材。

    也请大家记住这句话:“人类的诞生,是自然界一系列磨难的结果。”
    没有第四纪冰河时期(Quaternary glaciation,258万年前)的到来,就不会有直立人、能人;
    没有里斯冰期(Riss,20~13万年前)的到来,就不会有早期智人;
    没有沃姆冰期(Würm,11~1.2万年前)的到来,就不会有晚期智人、现代人。

    滇黔高原(Dian-Qian Plateau )位于东亚西南部,中国四大高原之一。其范围大致在东经100°~111°、北纬22°~30°之间,西起横断山、哀牢山,东达武陵山、雪峰山、东南至越城岭,北抵长江南岸的大娄山,南接桂、滇边境的山岭,东西长约1000千米,南北宽400~800千米,总面积约50万平方千米。

    
    ▲滇黔高原三维地形图
    地域范围,包括滇东,黔境,桂西、北和川、鄂、湘等相关边境地带。海拔从西北向东南、呈现阶梯式下降,平均在400~3500米之间。
    滇黔高原处在青藏高原向湘、桂丘陵山地的过渡地带,是中国南北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两组山脉的交汇处。北面与四川盆地相接,南面与广西丘陵相邻,抵近热带海洋。
    滇黔高原大致以乌蒙山为界,分为云南高原和贵州高原两个部分。
    云南高原,总体地势北高、南低,由北向南呈阶梯式下降。其西北部为滇黔高原地势最高带,海拔一般在3000~4000米,许多高山终年积雪,如玉龙、梅里、哈巴等雪山,境内的最高点为云南、西藏交界的梅里雪山主峰——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最低点为云南省东南部红河与南溪河交汇处,海拔仅为76米。整个高原地势由北向南大致可分为3个梯层,第一级为西北部德钦、中甸一带,平均海拔一般在3000~4000米,许多山峰海拔甚至达到5000米以上;第二级为中部高原主体,平均海拔一般在2300~2600米,有3000~3500米的高海拔山峰,也有1700~2000米的低海拔盆地;第三级则为西南部、南部和东南部边缘地区,分布着海拔1200~1400米的山地、丘陵和海拔小于1000米的盆地、河谷。云南高原以元江河谷和云岭山脉东侧宽谷盆地一线为界,东部高原绵延、西部山川纵横,地貌形态善异很大。这里的山脉河流主要呈南北走向,自西向东,由高黎贡山、怒山、云岭、无量山、哀牢山等山脉和怒江、元江等河流相间排列。自北向南,山脉的高度逐渐降低,峡谷深度加大,山脉与河流的间距也在拉大,形成了著名的纵向峰谷区。
    
    ▲云南罗平
    贵州高原,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南、北两面倾斜,最高点位于赫章和水城县交界处的韭菜坪,海拔高度2900米。西北部的乌蒙山与云南相邻,南北走向,海拔一般在2000~2400米;北部的大娄山呈西南——东北走向,海拔高度一般处于1000~1500米;东北部的武陵山脉是乌江和沅江的分水岭,呈现西南——东北走向;中部的苗岭山脉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西部与乌蒙山脉相连,呈现东西走向,其西段、中段、东段海拔分别为1500米、1300米、1000米左右。受地形影响,贵州高原的河流分别向东、南、北3个方向流去。苗岭为分水岭,北流为长江水系,南流为珠江水系。
    
    ▲贵州兴义
    该区石灰岩厚度大,分布广,经地表和地下水溶蚀作用,形成落水洞、漏斗、圆洼地、伏流、岩洞、峡谷、天生桥、盆地等地貌,是世界上喀斯特岩溶地貌最发育的典型地区之一。受金沙江、元江、南盘江、北盘江、乌江、沅江及柳江等河流切割,地形较破碎,多断层湖泊。
    
    ▲广西环江(北部黔桂边境)
    滇黔高原是长江的金沙江、珠江的南北盘江、红河的元江、湄公河的澜沧江、萨尔温江的怒江、伊洛瓦底江的独龙江等六大水系的分水岭。广西的西部和西北部山地主要河流,有柳江、驮娘江、红水河与乐里河。四川盆地南缘、川西南大河,有由北贯南的雅砻江。
    
    ▲广西红水河(西北黔桂边境)
    滇黔高原,云南的湖泊主要分布在金沙江、南盘江、元江分水岭地区及横断山地东侧,有30余个,其中滇池、洱海、抚仙湖等的面积较大;贵州有威宁草海;川西南在西昌附近有邛海;广西北部、西部无较大湖泊。
    大中型湖泊,集中分布在滇中和滇西北地区,海拔在1000~2000米间,多位于长江流域的长江干流水系、珠江流域的西江水系和澜沧江湄公河水系。均为淡水湖,面积一般较小,1平方千米以上的60个,总面积1199.4平方千米,仅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1.3%。
    滇池位于昆明盆地中央,南北长约32公里,东西平均宽约7公里,面积约为300平方千米,海拔1886米,蓄水量12.9亿立方米,平均水深4.4米,最大水深10.3米。在全国淡水湖中居第六位。
    
    ▲滇池
    洱海地处澜沧江、金沙江、元江三大江分水岭地带,位于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的西北,为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中国第七大淡水湖。
    
    ▲洱海
    草海又名松坡湖、南海子、八仙湖,位于中国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县城西南隅,因湖中水草繁茂,故名。草海是中国最大的构造岩溶湖泊,也是贵州省最大的天然湖泊。
    
    ▲草海
    泸沽湖是中国第三深的淡水湖,位于云南省与四川省交界处,为川滇共辖。湖泊略呈北西一东南走向,南北长9.5千米,东西宽5.2千米,湖岸线长约44千米,湖泊面积50.1平方千米,集水面积247.6平方千米,最大水深105.3米,平均水深为40.3米,湖水库容量为22.52亿立方米,湖水最大透明度达12米,湖面海拔2685米。
    
    ▲泸沽湖
    滇黔高原地处亚热带东亚大陆季风区,气候类型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特点是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
    滇黔高原年平均气温为5~24°C之间。作为高原型亚热带季风区,年平均气温呈现出南高北低,西南最高,西北最低的分布。高原东部的贵州海拔较低,坡面向北、向东和向南倾斜,冬季易受北方冷空气影响,东南气流影响较弱,加上昆明准静止锋的影响,温度比西部云南的低,且呈现出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分布。滇黔高原温度分布主要受高度的影响,立体气候特征明显。
    
    黔西北风貌(乌江)
    滇黔高原热量垂直分布差异较大,从河谷至山顶分别呈现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热量条件。热量资源的地区分布南多北少,≥10℃的积温:元江、河口地区在8000℃以上;滇西北、滇东北的高海拔地区在1400℃以下;金沙江河谷则为7000~8000℃,显现出干热的南亚热带“飞地”状态。热量资源年内各月分配相对均匀,冬季温暖,夏无酷暑。由北向南年平均气温为3.0~24.0℃,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6.0~16.6℃,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16.0~28.0℃,日平均气温≥10℃的积温一般为4500℃~7500℃。
    以地处中心的贵阳为例:年平均气温为15.3℃,其中,最热的七月下旬,平均气温为23.9℃,最冷的一月上旬,平均气温是4.6℃。全年极端最高温度是35.1度,极端最低温度是-7.3度,但每年出现最低气温低于-5度和最高气温大于35度的天数级少,一年大致只有几天,一般情况下,极温天气要几年才出现一次。
    
    黔西南风貌(万峰林)
    滇黔高原,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分布着包括雨林、季雨林的热带森林,以及包括季风常绿阔叶林、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暖热性针叶林、暖性针叶林的亚热带森林,是中国森林植被类型最为丰富的区域。随着海拔升高,还分布着温性针叶林、寒温针叶林、灌丛草甸和高山苔原植被。
    滇黔高原植物的种类极其丰富。据统计,云南的植物以426科、2597属、13278种居中国各省市之首,被称为“植物王国”;贵州的植物有284科、1543属、5593种;广西的植物也有280科、1670属、6000余种,均居全国前列。大多数植物的科属种为热带、亚热带区系,滇黔中部、横断山则有不少温带、热带与亚热带的植物混杂。除各类药材和经济作物外,滇黔高原盛产樟木、高山栎、杉木、松木、柏木等珍贵木材和各种竹类。同时,还有大量第四纪冰河时期以来的孑遗植物,如:银杏、水松、珙桐、水杉、银杉、红豆杉、松叶蕨和桫椤等等。
    
    百里杜鹃(毕节)
    滇黔高原的动物资源也十分丰富。云南省的野生脊椎动物种类就居全国之冠,其中兽类占中国兽类的51.1%,鸟类占63.5%,两栖动物占39%,淡水鱼类占49%。诸如象、熊、虎、豹、獭、犀、鹿、麝、麂、野猪、竹鼠等等,不一而足。
    据初步统计,滇黔高原湿地分布有高等植物1642种,隶属495属,172科;湿地野生动物742种,隶属68科,24目,4纲,其中鱼类432种,两栖类106种,爬行类63种,鸟类134种,兽类6种。
    这里要强调的,是滇黔高原的喀斯特岩溶地貌。
    在东亚,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仅石灰岩裸露地区就达130万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13.5%。被埋藏于地下的则更为广泛。其中,尤以西南地区所占面积最大,裸露部分达55万平方公里,有的地区累计厚度可达几千米甚至上万米,为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
    滇黔高原有连片的喀斯特地质分布,较集中的地区为滇、黔、桂毗邻地带,总面积近17万平方千米,不过贵州省就占70%以上。云南省北起普渡河谷地,经昆明、玉溪、峨山、石屏到红河谷地一线为界,分为东、西二区,东部的岩溶地貌发育十分典型,西部岩溶区以滇西北丽江地区、迪庆藏族自治州,以及滇西南保山地区、临沧地区和滇南思茅地区较为集中。这些地区石灰岩分布面积广,但不成片,没有东部岩溶区典型,其石灰岩总分布面积约占云南省面积的50%以上,同时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部、北部,湖南省西部,四川省的南部山区,以及重庆市的东南部山区,湖北省西部也有不成片的喀斯特地貌分布。
    
    黔中风貌(黄果树)
    滇黔高原的地壳成分以石灰岩(CaCO?)为主,大多形成于三叠纪。
    距今2.5~2亿年的三叠纪,是古代生物群大量消亡、现代生物群开始形成的过渡时期。当时,泛滇黔地区大部分浸入海底。
    海水中所沉积的碳酸钙,在高压作用下失去水分,最终板结而形成石灰岩。
    绝大多数石灰岩的形成与生物作用有关,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石灰岩有珊瑚石灰岩、介壳石灰岩,藻类石灰岩等,总称生物石灰岩。
    在地壳形成过程中,由于海相动植物尸体的堆积以及碳酸钙沉积的不均质性,容易形成石灰岩空腔、孔洞。
    
    ??鸿蒙时期大陆板块(三叠纪)
    三叠纪的大陆还是混沌一片,泛滇黔地区正位于上图的华南板块西南部,大部分地方还是一片汪洋。那时气候温暖,海面平静,是海生爬行动物们生存的乐园。大量鱼虾在这里繁衍生息,海百合成群的生活在海底,也有的海百合附着在浮木上漂流,双壳类、菊石类、腕足类大多悠闲的生活在这片海域中。更有一些被称之为“龙”的物种在这片海洋中活动。
    在贵州中部、西部和南部地区,尤其以中生代的三叠纪地层分布最为引人注目。岩层的沉积物记录着大量的地质事件和生态信息,其中最有名的贵州龙、海百合、鱼龙等生物化石,是三叠纪的重要特征。贵州的三叠纪地层,像是一篇篇隽永的典籍,浩如烟海。埋藏其间的古生物化石,则更像是栩栩如生的插图,精美绝伦。因此,贵州的三叠纪地层、古生物遗迹,便拥有了6项世界之最:
    1、全球最壮观的浅海碳酸盐岩台地前沿景观;
    2、全球最丰富的早三叠纪水生生物遗迹化石群;
    3、全球最早、最大的管壳石生物礁;
    4、全球最系统、最完好的三叠纪海陆变迁和浅海——深海“拉锯战”遗迹奇观;
    5、全球最丰富、最壮观的海生爬行类——海百合化石群
    6、全球最完整的三叠纪孤立石灰岩台地——大贵州滩。
    
    黔东北风貌(清水江)
    距今约2.08亿年前的中生代三叠纪晚期,印支板块运动爆发,地壳隆起拗陷,新生代以来地面迅速抬升。距今约5300万~3600万年前的第三纪始新世时期,发生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滇黔高原就此形成。
    那些在前期地壳形成过程中,产生的空腔、孔洞,经雨水冲刷、溶蚀,随造山运动最终形成喀斯特溶洞。因此,喀斯特溶洞地质特征,在滇黔高原十分普遍,每个县区,没有几个甚至几十个大型溶洞,都不能称之为滇黔高原上的行政辖区。由此,大自然雕凿的,适合生活、居住、繁衍的天然别墅,于3600万年前就已准备就绪,千呼万唤,只待古人类的到来。
    
    黔东南风貌(舞阳湖)
    19世纪末,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创立了生物进化论学说,并提出人是由古猿演变而来的设想,此论断,在古人类学家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获得公认。
    古人类是国内对化石人类的一种泛称。目前认为从猿类到人类共经过腊玛古猿、南方古猿、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五个阶段。除智人外,均属已绝灭的种类。智人与现代人属于同一亚种,一般以更新世晚期的智人化石划为古人类范畴;全新世纪以来,也就是新石器时代以后的化石,属现代人类范畴。而直立人与现代人同属但不同种。

    这里有个问题,按达尔文《物种起源》阐述的,生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以及达尔文《人类的起源与性的选择》阐述的,人类是由已经灭绝的古猿演化而来的理论,似乎由猿进化为人是个顺理成章的演化过程。但是,猩猩这种古猿的近亲,已经伴随人类从猿至人经历了数百万年的历程,为何没有演变为人?显然,就解释猿如何演变为人这个命题上,进化论是有缺陷的,因为达尔文并没有认识到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
    那么,猿是如何演变为人的呢?
    许多学者认为:是由于地质及气候变化,林木消失,草原形成,古猿直立行走,将前肢解放出来而成其为人。
    恩格斯人为:人类从动物状态中脱离出来的根本原因是劳动,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也是劳动。总而言之,劳动创造了人。
    这两种说法,相较达尔文的理论,又进了一步。至少解释了猿演化为人,是需要动因的。但二者给出的恰恰不是动因,而是结果。因此,我们还是要问,古猿为什么会直立,为什么会劳动?狒狒也在平地上乱窜了数百万年,为啥还不直立?猩猩给它一把铁锹,估计再有数百万年,也不会种庄稼,更不可能演变为人。
    我们知道,人与猿的最大区别是什么?是智慧,人有而猿没有。有了智慧,古猿才能直立起来,继而解放前肢,用双手去劳动,从而形成古猿到古人的嬗变。不是吗?
    智慧的产生,不是凭空的,而是大自然一系列灾变与机缘巧合的结果。
    说白了,古猿之所以演化为古人,源于本身的“草食”动物被迫转为肉食动物而引发的基因突变。这种不得已,又源于冰河时期的突然降临。

    上一节,笔者根据冰期的时间节点,之所以信誓旦旦地提出“人类诞生的三段论”,是因为坚信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自然规律和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
    人类在“生命演化树”上,属于灵长总目下的一个分支。早期,绝大多数灵长目都栖息在树上,这一点与大多数哺乳动物不同。
    在树上生活,对于灵长目来说是不同寻常的。它们脚下失去了赖以支撑的坚实土地,为保持身体平衡,就必须用四肢紧紧抓握树干。与此相适应,它们的四肢末端、由早期哺乳动物的爪子、逐渐转变为每个指、趾都能够单独活动的“手”;最后,拇指还能够与其余的各个手指对握。可想而知,这样的演化必定能够改善灵长类在树枝间活动所需要的抓握效果;更重要的是,拇指和食指指尖的对握可以形成环状,从而大大提高了手掌抓握物体的能力和准确度。这一进化特征的出现,不仅对早期灵长目搜寻昆虫等食物非常有利,而且对于后来灵长目可以用手灵巧地摆弄各种物体、直至最后能够精细制造和熟练使用工具,打下了根本性的基础。
    
    ▲鸿蒙时期树栖灵长目(想象图)
    从生物学演化的角度看,灵长类属于一个完美的单系类群。也就是说,所有的灵长类动物,无论是化石种类还是现生种类,都源自同一个祖先,并有很多从这个共同的祖先继承来的、不同于其它动物的特征。
    现生的灵长目,从低等到高等排列,有树猴、狐猴以及眼镜猴、猴、猿、还有人类。人是从猿发展分化来的。因此,人在动物界的位置也属于灵长类。

首页 上一页[16] 本页[17] 下一页[18] 尾页[5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6-26 18:10:13  更:2021-06-26 18:26:31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