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2026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人类文明探源,从《山海经》的建木说起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人类文明探源,从《山海经》的建木说起[第18页]

作者:夜郎游侠2018
首页 上一页[17] 本页[18] 下一页[19] 尾页[5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为了更好的理解人类进化史,有必要对灵长目分类学作一简单介绍。
    灵长目的拉丁文学名是Primates,源自“动植物双名命名法”的创立者、瑞典生物学家、卡尔·冯·林奈(Carl von Linné,1707.5.23~1778.1.10),原意为“首要,第一等”。十八世纪末传到东方之后,日本科学家将拉丁文的Primates,按照大中华文化体系的语境,翻译为“灵长”,取“众灵之长”、“动物进化的最高点”之意。
    灵长目过去分为二类:原猴及类人猿。原猴的特征接近最早期的灵长目,包括马达加斯加的狐猴、懒猴下目及跗猴。类人猿包括猴、猿及人族。
    传统上眼镜猴和曲鼻猴常被合成一类,称为原猿类,或称低等灵长类。与之相对,类人猿则被称为高等灵长类。多年前,还有很多学者习惯于强调灵长类的低等与高等。不过,随着这些学者的老去,传统分类概念也渐渐淡化。
    最新的生物分类学,则将灵长目分为曲鼻猴亚目(Strepsirrhini)与简鼻猴亚目(Haplorhini)。
    曲鼻猴亚目,又称原猴亚目,是指鼻子尖端裸露、湿润的灵长目,包括马达加斯加的狐猴、非洲大陆的婴猴、南亚和东南亚的懒猴与瘦猴等这些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
    简鼻猴亚目,是指鼻部干燥并且常常生有毛发的灵长目,包括东南亚眼镜猴以及亚非拉各种猴子、长臂猿、猩猩和人等类人猿。
    类人猿下目,分为狭鼻小目(非洲及东南亚的猿及猴)及阔鼻小目(中美及南美的新世界猴)。
    狭鼻小目,包括旧世界猴(像狒狒属及猕猴)、长臂猿及人科;
    阔鼻小目,包括新世界猴,像卷尾猴、吼猴及松鼠猴属。
    ……
    灵长类目前有16科、430多个种,包括一系列形态类型。物种类别由丛猴、眼镜猴到大猩猩、人类;体型差异从重30克的侏儒鼠狐猴到超过175千克的大猩猩,等等。
    灵长类可能起源于白垩纪最晚期,最早的灵长类包括更猴型,兔猴形,始镜猴以及眼镜猴等。
    
    ▲动物学分类(灵长总目)
    
    ▲动物学分类(人科)
    由于距今1.4亿~7000万年前的燕山造山运动和5300~36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青藏高原、蒙古高原、滇黔高原、太行山、秦岭的逐步隆起,基本奠定了东亚大陆地势起伏的大体轮廓。东亚大陆中南部,形成了北、西、南三面高山环抱,东部面向大海的独特地理环境。

    
    ▲珠峰东坡嘎玛沟高山植被带(摄影师@南卡)
    地球进入新生代、第三纪以来,东亚大陆环境气候处于逐步变冷的过程中。
    纬度较高的、北极附近的中温带、寒温带地区,植被快速变化,生存环境恶劣,低等灵长类难以适应;
    纬度较低的、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植被及环境变化过小,低等灵长类也缺乏进化的动因;
    而地处北回归线附近暖温带、亚热带的东亚大陆西部地区、秦岭隆起,中南部地区,北、西两面高山屏障,阻挡着西北及北方寒流的侵袭,东部环海又带来温润的海洋暖湿气流,木本被子植物取代蕨类和裸子植物的进程相对缓慢,为灵长类的进化提供了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环境。
    于是,东亚大陆中南部地区生活的低等灵长类,便开始向真灵长大目演化。

    2004年,我国考古学家在湖南省、衡阳市、衡东县、岭茶组地层中,发现距今5500万年前的灵长目、简鼻猴亚目化石,并命名为亚洲德氏猴。
    亚洲德氏猴,是迄今已知的、最原始的始镜猴,是现今眼镜猴及类人猿下目的始祖。也是目前公认的、最早和最原始的、灵长类化石之一,可能在形态上非常接近灵长类的共同祖先。

    亚洲德氏猴化石,埋藏于“最早始新世”地层,包括一个近于完整的头骨和与其相连的、牙齿几乎完整的上下颌。发掘的化石表明,最早的灵长类,已经具有了吻部缩短、脑颅变圆、双眼汇聚、完整骨环包围眼眶等灵长类动物的典型特征。它的体型很小,体重估计仅有28克左右;颅骨2.5厘米不到,推测体长在7厘米上下;具有非常尖锐的牙齿,包括臼齿、和门齿,据此推断,它可能以捕食昆虫为主;亚洲德氏猴相对较小的眼眶表明,它可能是昼行性动物。
    
    ▲亚洲德氏猴(头骨化石及复原图)
    从以前出土的化石可以推断,在始新世早期,衡阳盆地是一个巨大的湖泊。德氏猴就生活在潮湿、温暖的湖边丛林内。
    
    ▲亚洲德氏猴(想象图)
    在此后的漫长岁月中,作为灵长目始祖的德氏猴,沿木本被子植物食物链,由东亚分别向欧洲和美洲大陆扩散,但唯独避开非洲。
    在此之前,除非洲之外,欧亚大陆和美洲大陆共发现6种德氏猴,分别是:
    比利时德氏猴(T. belgica);
    美洲德氏猴(T. americana);
    勃兰特德氏猴(T. brandti);
    克拉希登德氏猴(T. crassidens);
    泰纽库拉德氏猴(T. tenuicula);
    德米莎德氏猴(T. demissa)。
    研究材料和分类的依据主要是牙齿。其中,比利时德氏猴一致被认为是最古老的,而美洲德氏猴要较比利时德氏猴进化,勃兰特德氏猴由于材料不足,对它的地位一直存疑。
    根据分析,亚洲德氏猴与比利时德氏猴在牙齿特征上惊人相似,但也有些许不同。
    我们知道,人的牙齿由两个门齿、一个犬牙、两个前臼齿、三个臼齿组成;而亚洲德氏猴则有四个前臼齿,且完完整整的排列在一起;比利时德氏猴与亚洲德氏猴的牙齿结构最为相近,但前者有的只有三个前臼齿;纵有四个前臼齿,它的第一个前臼齿也不在同一齿列上,比较靠外,视在退化的过程中。这说明亚洲德氏猴较比利时德氏猴要更原始一些。
    2003年,我国考古学家在湖北省、荆州市、松滋县洋溪组地层中、对开的岩石上,发现距今5500万年前的灵长目、简鼻亚目化石,并命名为阿喀琉斯基猴。
    阿喀琉斯基猴是目前已知最古老、也是最完整的灵长类骨架化石。
    
    ▲阿喀琉斯基猴骨骼化石
    
    ▲阿喀琉斯基猴骨骼复原
    复原后的阿喀琉斯基猴,身长约7厘米,尾长约13厘米,体重20~30克。相对而言,它的尾巴很长;脚掌特别大,长度同其小腿。证明脚的抓握、跳跃能力强,适合树栖;四肢修长、牙齿尖小,证明它善于利用四肢行走、并以昆虫为主食。
    阿喀琉斯基猴眼窝较大,与类人猿接近,但比夜间活动的眼镜猴要小,推测拥有良好的视力,应为昼行动物。
    松滋地处巫山山系、荆门分支余脉和武陵山系、石门分支余脉向江汉平原延伸的过渡地带,位于江汉平原与丘陵交界处,地形西高东低。从化石出土的古地质环境推断,在始新世早期,松滋当为巨型湖泊的岸边。阿喀琉斯基猴就生活在潮湿、温暖的湖边丛林内。
    阿喀琉斯基猴,四肢灵活,无论是手上还是脚上的拇指(趾),都能与其它四指(趾)对握,这样的结构,可以帮助其牢固地抓住树枝和食物。在阿喀琉斯基猴的身后还有一条长长尾巴,在运动时,可起到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阿喀琉斯基猴,白天在树枝上攀爬跳跃、寻觅食物,属于昼行性动物。通过分子学分析,阿喀琉斯基猴具有早期的三色视觉,它们的毛色也比较显眼。
    在灵长类的系统演化树上,阿喀琉斯基猴非常接近眼镜猴型灵长类与类人猿开始分道扬镳的岔路口。从这个路口开始,一支灵长类朝着类似于现生眼镜猴的方向演化,另一支朝着猕猴、长臂猿、猩猩和人类的方向演化。正因为距这个岔路口很近,所以在它的身上,保留着很多两个分支共有的特点,只是稍稍偏向眼镜猴一些。
    阿喀琉斯基猴在很多方面与德氏猴相似,比如30克左右的体重,以及原始的、适应于捕食昆虫的牙齿特征。另一方面,它还具有早期类人猿的特点,比如相对小的眼睛和类人猿一样的脚后跟。
    阿喀琉斯基猴的发现,说明眼镜猴和类人猿的祖先彼此非常相像,远超出研究者原来的认识。基于统计学和形态学分析的结果显示,眼镜猴与类人猿的祖先都是树栖、昼行、袖珍体型、以捕食昆虫为主的动物。
    
    ▲阿喀琉斯基猴(生态复原图)
    生活于距今5500万年前的阿喀琉斯基猴,是目前发现的生存年代最早的灵长类动物。古生物学家运用国际最新的高能同步X摄像对化石进行扫描,得到了关于其细致结构的三维数字重建。经过与1000个解剖学特征的比对,认为:阿喀琉斯基猴,位于类人猿与眼镜猴类灵长目分道扬镳的关键节点上,它是与类人猿共同祖先最近的姐妹类群。
    
    ▲阿喀琉斯基猴与灵长目演化进程
    请注意发现上述两种最古老、最原始灵长目的衡东与松滋的地理位置,尤其是纬度。

    衡东县经纬度
    【省份/城市】湖南省衡阳市
    【地区】衡东县
    【简称】衡东
    【经度】112.94833°
    【纬度】27.08093°

    松滋市经纬度
    【省份/城市】湖北省荆州市
    【地区】松滋县
    【简称】松滋
    【经度】111.76739°
    【纬度】30.16965°
    衡东位于北纬27度左右,松滋位于北纬30左右。这个纬度区域,在地球环境气候类型分布上,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亦称之为副热带季风气候,是一种受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交替控制,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和降水季节变化都很显著的中纬度季风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热冬暖,四季分明,季风发达。最热月平均气温一般高于22摄氏度,最冷月气温在0-15摄氏度之间。年降水量多在800-1600毫米,夏半年降水通常占全年的70%。
    衡东与松滋所处的气候类型区域,很好地说明,灵长目自诞生之日起,就是喜温动物,既怕热也怕冷;也说明这样的纬度区域,是灵长目生存的最佳环境。因此,北纬30度,就成了后期灵长目演化过程中,印在骨子里的最原始记忆。这为后期类人猿、直立人、智人的诞生之地以及上古新石器时代、五大人类古文明的发祥之地,埋下了必然性的伏笔。
    随着造山运动带来的环境、气候缓慢而巨大变化,东亚大陆中南部成了世界上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在距今4500~2600万年间,生存于东亚大陆的灵长目、简鼻猴亚目,也逐渐向类人猿演化。比如:
    1994年,由中美两国科学家组成的联合研究组,对江苏溧阳上黄动物化石群进行考察研究,发现中始新世中期、距今4500万年前的高等灵长类化石,这是迄今为止最早的高等灵长类,故定名为中华曙猿(全称:人类黎明时的曙光、类人猿下目)。中华曙猿,位于类人猿支系、也就是人类所在支系的、最根基的位置,是所有类人猿的始祖;
    
    ▲臼齿及下颌骨化石(中华曙猿,距今4500万年前)
    【中华曙猿形体特征】:为了让世人更直观地认知,中外科学家们费尽心血,复原出曙猿的“生活小照”:门齿小、犬齿大、下颌角圆、下巴前缘直立。体型较小、类同鼩鼱,体重在100克到200克之间。生活在植被繁茂、丛林密布、动植物种类繁多、空气湿润、气候温暖的环境,并以昆虫、水果为食。
    
    ▲中华曙猿(复原图)
    1995年5月,中美联合考察队在山西省垣曲县古城盆地,发现中始新世晚期、距今4000万年前的曙猿化石,命名为世纪曙猿;
    1999年10月,法国科学研究小组,在缅甸发现中始新世晚期、与世纪曙猿年代相当的邦塘巴黑尼亚猿;
    2010年1月,泰国考古学家确认,其在14年前于甲米省废弃矿坑发现的灵长类化石,为3500万年以前的暹罗猿;
    埃及发现的、3000万年以前的原上猿和2600万万年以前的埃及猿。以上这些,已经具有“类人猿下目”的一些性状。
    稍晚期的化石,还有2300~1000万年间的森林古猿,它们分布范围较广,在亚洲、欧洲、非洲均有发现。
    以上古猿仍为林栖动物,四肢行走,属于攀树的猿群。
    由发现的古猿化石记录及其年代显示,作为进化史上最早的高等灵长目家族,中华曙猿不仅是目前所知的类人猿下目的最早代表,而且在它出现后不久,曙猿科就发生了在东亚地区的散布。此后,又从东亚向东南亚,再向欧洲、非洲乃至美洲地区的可能扩散。

    正是中华曙猿的发现,才让我们知道,自曙猿始,类人猿下目开始进食水果,个体体型随之变大。此后,原有的昆虫已不能裹腹,而水果种类更多、数量更大、来源更丰富。于是,灵长目、类人猿下目开始向植食发展,逐渐演化为像今天我们所见到的、猩猩一类的植食动物。
    在种群膨胀的压力下,这些类人猿沿着“木本被子植物”的食物链条,经千万年的繁衍、迁徙,分布到世界各地,揭开了地球人类进化、发展历史的序幕。

    前面说过,非洲大陆不被最早的灵长类——德氏猴们待见。无独有偶,非洲大陆同样不被类人猿始祖——简鼻猴亚目的曙猿们高看。这些人类演化过程中的重要根基和主角,对非洲大陆的漠视以及不约而同地选择罔顾非洲大陆存在于地球之上的事实,无疑将达尔文及其“人类出非洲说”的拥趸们挤兑至尴尬的境地。
    “人类出非洲”,可非洲即不是灵长目的原始故乡,又不是类人猿始祖的诞生之地,这不能不说是对“人类非洲起源”学说的莫大讽刺。
    据此,人们有理由相信,后来出现在非洲大陆的蜡玛古猿、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也极有可能是外来物种。那些所谓的“人类祖母”、“线粒体夏娃”,比如“路西”之流,也极大可能是东亚至非洲、“到此一游”的匆匆过客而已。
    现存的猿中,包括两个类群,非洲猿(大猩猩、黑猩猩和矮黑猩猩)和亚洲猿(长臂猿和红毛猩猩)。它们仍为林栖、四肢行走,但这两个类群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限,根据二者的基因测序推断,分化节点大致发生在1200-1500万年前。
    如果没有外界的打扰,我们的古猿还会像现代猿那样,继续在枝叶间自由地穿行,并以树为家、繁衍生息。当然,也就不会演化出动物界的王者、食物链顶端的人类。
    至此,人们不禁会问,本就穿行于树冠间采花摘果、悠闲自得地生活于茂密森林的古猿,缘何会放弃原本美好的栖息地,来到地面谋生?缘何舍弃攀缘自如的四肢行走方式,采取对身体极具危害性的高难度立姿?

    按地质年代的划分,第三纪、上新世过后,一场巨大的天文灾变开始侵袭地球。
    258万年前,不期而至的第四纪冰河时期(Quaternary glaciation)来临,并一直延续至今。期间,又有若干次温度较高的“间冰期”和温度较低“冰期”交替变换。
    而在历次冰期降临时,持续的全球性低温,致海平面下降,液态水以固体形式向南北极和高山雪线之上聚集,在中、高纬及高海拔山区,广泛形成大面积的冰盖和冰川。由于水分由海洋向冰盖区不断转移,大陆冰盖逐渐扩大、增厚,并由两极大幅度向赤道方向延伸。大气环流和洋流发生改变,气候表现为干冷。地球上原有喜暖性动物和大部分陆地乔木发生世纪性大灭绝。

    科学家通过仔细研究,发现在第四纪大冰期鼎盛的时候,全球冰川覆盖范围极广,欧洲地区的斯堪的纳维亚冰川曾向低纬度延伸至51°N,北美洲的冰川中心曾向低纬度延伸到38°N左右,亚洲西伯利亚冰川曾延伸到50°N的贝加尔湖附近。第四纪大冰期鼎盛时期,全球陆地大约有30%的面积被冰川覆盖;地处低纬度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平均温度比现在大幅降低,海拔3200米以上的高山,均被冰雪笼罩。
    
    ▲全球冰川分布示意图(第四纪大冰期鼎盛时期)
    第四纪冰河时期,虽然极大地改变了地球的环境和面貌,但这毕竟是一个漫长、持续的渐进过程。自然界的动植物群落,有充足的时间改变自己的生存模式、甚至基因序列,以顺应天道的变化。当然,那些惰于做出任何妥协、改变的动植物物种,只能被大自然无情淘汰。
    
    ▲冰川(冰河时期)
    经第四纪冰河时期的无情洗礼,在持续、漫长的低温环境下,中、高纬地区的“木本被子植物”、阔叶林,逐渐被耐寒的苔藓、地衣、草甸、灌木和针叶林所取代,寒带、寒温带大幅度南移,原有生物链面临瓦解。
    此时的古猿,丧失了赖以生存的舒适“家园”。想要维持物种延续,只能改变行为模式,重构生物链条。由树枝下到地面;由捕食昆虫、采摘水果,变为捕食啮齿目、刨挖块根、块茎植物,就成了生存无奈且必须的选择。
    
    ▲稀树草原上登高瞭望的猫鼬家族
    古猿食物结构的改变,哺乳动物蛋白的大比例摄入,促使脑容量增大、智商得以提高。在蛮力比不过猛犸象,速度比不过肿骨鹿,凶残比不过剑齿虎,生命力脆弱、自保能力十分尴尬的情况下,耍小心眼、明哲保身、趋利避害,成了古猿生存繁衍的首要法则。
    离开丛林的庇护,来到地面的稀树草原谋生,安全是第一要务。于是,直立起来,甚至垫起脚尖,就成了早期预警和规避猛兽的最佳方式。那些不愿经常站立的古猿,无法适应新的环境,最终被大自然无情地淘汰;而那些行为模式谨慎,时常保持直立行走的古猿,既可观察猎物,又能防范猛兽,基因就会更容易延续和传承。
    于是,久而久之,古猿开始由四肢爬行、逐渐向两腿直立行走过度,“能人”开始现世。
    
    哇……伙计们快看,辣个美媚好正点欸!
    卧槽……真够凶滴……38D有木有?
    ……36D吧?
    我说啦,38D!
    你俩堵点什么呗……
    半直立行走的“能人”,不早不晚,恰在距今250万年前后出现。这个时间节点,很好地诠释了冰河时期与人类演化的紧密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古猿的直立行走与智力的提高,是第四纪冰河时期、恶劣环境压迫的直接结果。
    这里有组数据,很能说明“古猿的直立和智力是如何与第四纪冰河时期正相关的?”
    南方古猿主要生活于第四纪冰河时期、即258万年之前,而能人则出现在之后。
    第四纪冰河时期开始后,脑容量由南方古猿的440~520毫升,提高至能人的630~680毫升。古猿由树栖爬行演化为“能人”的半直立行走。

    尽管西方的古脊椎动物、古人类学家认为,能人已经创造出了先进的石器文化,但笔者更愿意相信,此时的古猿还不会加工制造工具。所谓“奥杜威文化”,只是在古猿后期的演化过程中,逐渐学会的选择和使用、自然界既有的木棍和天然趁手的石块而已。
    能人的主要特征是头骨比较纤细、光滑,面部结构轻巧,下肢骨与现代人很类似,身高在1.40米上下。其平均脑容量为655毫升,比南方古猿的平均脑量大30%左右。
    能人不仅会使用自然工具,还会猎取中等大小的动物,可能已学会建造简陋的窝棚类居所,甚至也许发展出了简单的交流语音。
    这是258万年前,第四纪冰河时期来临、带给古猿智慧的第一次跃升。
    距今200万年左右,能人被自身演化出来的直立人所取代。
    直立人(Homoerectus),形态特征比能人进步,但比智人原始。生活在距今约200~20万年间,地质年代属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考古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早期。
    直立人化石,最早是1890年,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发现的,以后发现地点不断增多,主要集中在亚洲南部和中部、非洲东部和西北部以及欧洲西部。
    直立人头骨平扁,骨壁厚,眉脊粗壮,脑容量平均由早期的800毫升左右、增加到晚期的1200毫升左右。身材明显比能人要高,平均身高为160厘米,平均体重据估计约有60千克,肢骨与现代人差别不大。
    有名的直立人化石有:印度尼西亚的爪哇人、北非的毛里坦人、中国的元谋人、蓝田人和北京人等。

    第四纪冰河时期延宕至后期,里斯冰期(Riss,20~13万年前)和末次冰期(沃姆冰期 Würm ,11~1.2万年前)相继降临,持续的全球性低温,致海平面进一步下降,液态水以固体形式向南北极和“高山林线”之上聚集,大陆冰盖由两极大幅度向赤道延伸,东亚最极端时至庐山,地球上原有喜暖性动物和大部分陆地植物发生世纪性灭绝。其中各大洲已灭绝动物有:

    欧亚大陆
    真猛犸(长毛象)、披毛犀、大角鹿、锯齿虎、洞狮、洞熊、洞鬣狗、西伯利亚野牛、古菱齿象亚属或古菱齿象属、巨貘,剑齿象,最后斑鬣狗,王氏水牛、中国犀,西瓦兽(西洼兽)等。
    地中海群岛
    塞浦路斯侏儒河马,西西里马耳他侏儒河马及西西里马耳他河马;马略卡及梅诺卡岛的巴利阿里群岛洞山羊;塞浦路斯侏儒象;西西里岛、马耳他及其他岛屿的欧洲矮象,马耳他矮象;巨型睡鼠;马耳他的巨天鹅等。

    北美洲
    美洲乳齿象和哥伦比亚猛犸象。
    5种美洲的马;拟驼;巨足驼(泰坦驼);北美洲的大羊驼;2属的鹿;2属的叉角羚;罕角驼鹿;灌木牛及林地麝牛;巨河狸;北美洲的高鼻羚羊;畸鸟;泰坦鸟;平克尼豚鼠;地懒中的旱地地懒(Eremotherium)、孽子兽、巨爪地懒、副磨齿兽;雕甲兽等北美雕齿兽科;潘帕兽科;巨型短面熊;佛罗里达眼镜熊;刃齿虎;锯齿虎;美洲拟狮;北美猎豹;恐狼;哥伦比亚猛犸象;美洲乳齿象;古风野牛;古貒属及平头猪等。
    南美洲
    大地懒和后弓兽。
    毁灭刃齿虎(混乱刃齿虎);南美短面熊属;3科的地懒(包括大地懒,磨齿兽等);雕齿兽科;潘帕兽科;南美土著马;箭齿兽;后弓兽;居维叶象;剑乳齿象;泰坦鸟等。
    于更新世及全新世过渡期的南美洲,大多都是没有结冰的,不过却同样遭遇了灭绝事件。现时仍存活的野生陆上哺乳动物,都不会大于一只貘。
    非洲
    西瓦兽(西洼兽)、古非洲水牛、佩罗牛等。
    相比之下,发生在非洲的灭绝事件不像其它大陆那么严重。
    大洋洲
    双门齿兽;袋犀;袋貘;巨袋鼠;巨型短面袋鼠;金卡纳鳄;牛顿巨鸟;沃那比蛇;袋狮;古巨蜥。

    
    ▲冰河时期
    在地球上的大型动物和大部分陆地植物,出现世纪性大灭绝期间,滇黔高原成为世界仅存的两处动植物“避难所”之一,少数逃至此地的动物,如大熊猫、柯氏熊、苏门羚、犍牛、狝猴、豪猪、猩猩、狐、东方剑齿象等,得以存活。
    此时,冰盖所涉古猿也全部灭绝,直立人从地球上“清零”,仅赤道附近和“避难所”内的得以继续繁衍。即使如此,因气候由温湿变为干冷,“避难所”内,直立人赖以生存的大量植物消失,仅剩的苔癣、蕨类和坚果很难满足需求。于是,“避难所”内的直立人开始大量捕食动物,甚至捕食灵长类近亲。由“草食”动物被迫向肉食动物转化。由此,自然界一场石破天惊的大事件被诱发了。

    由于蛋白质大量摄入,习惯于“草食”的“脑蛋白神经递质”受损,大部分直立人产生幻觉、妄想,严重者开始疯狂。挺过来的,脑神经细胞发生变异,保留了妄想的良性功能,智慧开始产生,直立人进化由此实现质的飞跃,掀开了人类发展史崭新的篇章!
    由于有了溶洞这种天然家园的庇护,外加滇黔高原冬暖夏凉的特殊气候,直立人得以躲过历次冰期侵袭,苟延残喘,持续进化,逐渐学会用两脚完全直立行走、甚至奔跑,前肢则解放出来,并能使用石块或木棒等天然工具,最后终于发展到用手制造工具。与此同时,在体质上,包括大脑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出现了人类的各种特征。于是,智人开始诞生。
    智人(Homo sapiens),是人属下的唯一现存物种,形态特征比直立人更为进步。
    智人分为早期智人(early Homosapiens)和晚期智人(late Homosapiens)。
    早期智人过去曾叫古人,生活在距今20~4万年前,主要特征是脑容量大,在1300毫升以上,眉嵴发达,前额较倾斜,枕部突出,鼻部宽扁,颌部前突;
    末次冰期(沃姆冰期 Würm ,11~1.2万年前)的到来,催生出晚期智人。晚期智人是解剖结构上的现代人,大约从距今4、5万年前开始出现。两者形态上的主要差别在于前部牙齿和面部减小,眉嵴减弱,颅高增大,现代人则更加明显,脑容量平均达到1400毫升到。晚期智人臂不过膝,体毛退化,有语言和劳动,有社会性并最终向阶级社会迈进。
    这是20和11万年前,里斯冰期(Riss,20~13万年前)和末次冰期(沃姆冰期 Würm ,11~1.2万年前)来临、带给古猿智慧的第二次跃升。

    在末次冰期(沃姆冰期 Würm ,11~1.2万年前),伴随早期智人智力大爆发的,还有紧随其后的晚期智人的体毛退化。
    体毛的退化,实则是生存的进化,这也是里斯冰期和末次冰期间接作用的结果。
    体毛退化与大气寒冷看视矛盾,但它们有深刻的内在关联。
    里斯冰期和末次冰期的到来,迫使直立人改变“草食”习惯。直立人自改食性、以肉食为主后,练就一身追逐猎物的本领,成为哺乳类最具耐力的物种,没有之一。现代人类的马拉松奔跑记录,想是地球上所有陆生动物难以逾越的。
    长时间奔跑,须散发体内热量,否则高温会损害人体器官,有命丧之虞。长期的社会实践,体毛浓密者淘汰,相反者存活。无数次迭代,就成如今的样子。

    早期人类直立行走进入稀树草原后,就失去了树荫的遮蔽。这也意味着,他们每天需要经受长时间的阳光炙烤。而论在旷野中追逐猎物,对速度完全排不上号的人类祖先来说,的确是件苦差事。
    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曾模拟出如下情景:
    在太阳直射与40℃高温的情况下,有着浓密毛发覆盖又直立行走的原始人,只需要持续奔跑10~20分钟就会中暑晕倒。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裹着一身“天然的裘皮大衣”,这使身体无法做到快速散热。
    所以狮子、猎豹等猛兽习惯于突袭,而不会以持续追赶的方式捕猎。
    因此,相对猎豹等动物界的短跑冠军,人类则更需要成为耐力持久的长跑运动员。
    进入末次冰期(沃姆冰期 Würm,11~1.2万年前)后,自然环境愈发恶劣,一年四季、智人能摄入的“植食”逐渐变少,肉食比例则越来越高。在长期的捕猎实践中,丛林法则选择了强者,那些耐力持久的晚期智人笑到了最后。
    印象中,马已经是动物长跑界的种子选手了。但在酷暑天举行的马拉松竞赛,人却可以战胜一匹烈马。用这种笨拙、直接的方式,古人类可以把猎物一直追到筋疲力竭,四脚瘫软,最终手到擒来、饱餐一顿。
    现在非洲桑人、澳洲土著以及美洲印第安人的某些部落,仍保留这种“穷追不舍”的捕猎方式。
    人类拥有如此强大的耐力,很大部分得益于自身高效的散热系统。

    因为想要遂行这种马拉松式的狩猎活动,就需要有效地避免自身体温的升高。
    在追逐猎物这种特殊状况的压迫下,人类皮肤、会逐渐褪去全身粗壮的长毛而保留纤细的毫毛,并进一步演化出发达的汗腺。从此,一身毛发的古猿渐渐有了皮肤裸露的健美形体。
    有趣的是,人类身上也随即产生了一层厚厚的皮下脂肪。这算是对体毛褪去的一种补偿,皮下脂肪即能御寒,奔跑时又不至于妨碍人体汗腺的散热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绝大数肉食类动物,习惯于凉爽的黎明与黄昏时出猎。但早期古人的狩猎,却极有可能发生在烈日当空的白天,这可以避免了与猛兽的直接竞争与正面冲突。体毛褪去后,发达的散热系统可以帮助人类、在这一生态空挡时段投机,使人类从中获益。

    有人会有疑问,古猿都不傻,冰期一来,不会躲进赤道附近的热带区域吗?
    答案是肯定的,当然回去,但不会都去。因为谁去,谁就不是人!
    这里涉及一个问题,什么叫人类?
    人类,就是有智慧、有情感、有幻想且肩负开创未来使命的灵长目。在智慧初具、但还不完善之时,贸然闯入热带雨林,等待她们的,只有智力的退化或止步不前。因为那里是个,随意伸手就能够到食物的地方、无需努力就能繁衍生息的地方、不用进取就可悠哉游哉消磨时光的地方。
    没有外在环境的压力,古猿是不可能演化为人类的。
    若有不信者,可以去探访中非雨林中现存的大猩猩、黑猩猩和矮黑猩猩,或者南亚雨林中用上肢穿行的长臂猿以及慵懒的红毛猩猩,她们会现身说法、给你上一堂生动的、什么叫“悔不当初”的《灵魂指导课程》。

    我们可将人类进化过程中,脑容量的演进历程,作一归纳性梳理。
    具体来看,280多万年前的南方古猿,脑容量为400~500毫升,其脑指数(脑的实际大小与预期大小的比值)与现代大猩猩的水平相当,为1.87到2.5之间;180万年前的能人,脑容量大约630~680毫升,其脑指数为2.73到3.38之间;30万年前,直立人的脑容量达到1000毫升以上,脑指数为3.27;20万年前的早期智人,脑容量大约1330毫升,脑指数为3.52;10万年后的晚期智人,脑容量平均为1400毫升,脑指数为4.04;现代人的脑容量为1290毫升到1600毫升,均值为1490毫升,脑指数为5.27。

    
    ▲人类进化过程中脑容量增长趋势图
    人类的进化,自灵长目的始祖德氏猴起、至南方古猿,脑容量升由十几毫升增至450毫升,历经5200多万年的漫长历程,相当于每万年增加0.0843mml。这一时期,我们姑且叫作智力发展第Ⅰ平台;当经历第四纪冰河时期(Quaternary glaciation,258万年前至今)之后,古猿智力迅速跃升,平均脑容量增至能人的655mml,速率达到每万年增加2.0500mml。增速相当于之前的、的24倍,并以更快的速度、迅速抵达智力发展第Ⅱ平台;当进入里斯冰期(Riss,20~13万年前)和末次冰期(沃姆冰期 Würm ,11~1.2万年前)后,古猿智力跃升速度呈极数增长状态,达到每万年增加33mml,相当于智力发展第Ⅰ平台的391倍、智力发展第Ⅱ平台的16倍。进入智力发展第Ⅲ平台后,古人的智力增长速率十分惊人。

    为何如此?
    没有几个古脊椎动物、古人类学家愿意回答。
    其实,通过文字论述和图表示意,我们清楚地看出冰期与古猿智力增长的正相关关系,也领会了“植食”向“肉食”转化,对古猿智力增长的明显促进作用。在后续有关滇黔高原古人类遗址的发掘阐述中,我们还可通过遗址内,海量的大小动物烧骨,进一步强化“肉食增智”的、少为人知的新锐概念。
    如果对上述“冰河时期造就人类、滇黔高原是古人类摇篮”的论断还有疑问的话,让我们仔细看看,冰河时期的古人,在滇黔高原是如何繁衍生息的。

    黔西观音洞遗址
    1964年,观音洞遗址被发现。
    遗址位于,贵州省、黔西县、沙井乡、井山村的观音洞。这是一座大型天然溶洞,主洞口向西,东西向裂隙形成的窄长主洞长约90米、宽2~4米,有两个支洞,分别向南、北延伸,面积约1000平方米。洞穴地处一片封闭洼地的小山坡上,海拔1450米。

    
    ▲黔西观音洞古人类遗址(旧石器时代早期)
    洞穴文化堆积厚达9米,分为3组9层,早、晚两期。从B组(第3~8层)开始,有古人类进入洞内或在洞口附近活动。可能在洞口附近实施猎获屠宰与肢解,将大量石制品和动物遗骸留在洞口附近。B组之上为A组红土堆积,期间亦有人类活动,留下他们制作的工具和狩猎遗留的动物骨骼。
    早期堆积为含角砾的砂质粘土,出土大量的动物化石,哺乳动物有嵌齿象科、似东方剑齿象、贵州剑齿象、“最后斑鬣狗”、巨貘等,虽然大部分属南方中更新世洞穴中常见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成员,但也有一些种类在细微结构上具有较为原始的特征,并还有残存的第三纪种类,其时代可能早至中更新世早期。
    晚期堆积为红土层,含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动物亦属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早晚两期的石制品虽然存在差别,但有很多共同的特点,很难严格区分。
    
    ▲内景(观音洞遗址,旧石器时代早期)
    专家们基于钙板钟乳石样的铀系年龄,给出了观音洞的年代界限:
    A组堆积小于4万年;
    B组第3层小于5万年;
    B组第4层为5~14.5万年;
    B组第6~8层为18~24万年。
    检测数据不支持地层古生物研究关于观音洞A、B二组堆积分属中更新世中、早期的假设,但证实了B组堆积的下部应属中更新世的晚期,为含嵌齿象科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迄今最晚的地史记录。
    观音洞遗址,文化遗存多达九层,表明古人类陆陆续续、矢志不渝地以此为家,经历了早、中、晚三个旧石器时代,历时24万年左右,演绎了从直立人、早期智人到晚期智人漫长的、不间断的、波澜壮阔的进化史诗。
    观音洞以其丰富的遗存,有可能成为东亚、秦岭以南、跨越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文化的代表。
    观音洞遗址,因在人类发展史上的特殊重要性,2001年6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3年,经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学家四次较大规模的发掘,共收集到石核、石片、砍砸器、尖状器、石锥、雕刻器等古人类石制品3000多件;柯氏熊、大熊猫、苏门羚、鬣狗、嵌齿象、贵州剑齿象、似东方剑齿象、巨獏、中国犀、犍牛、狝猴、豪猪、猩猩、狐等哺乳动物化石不计其数,大致有25个种类,其中尤以剑齿象、犀牛等的数量为多。它们当中,有8种动物已经灭绝。按古人类学年代划分,属旧石器时代早期;依据古地磁学和铀系法测年,时代距今约18~24万年。这时的人类还处在“晚期直立人”阶段,人类已经能够直立行走。
    
    ▲动物化石(黔西观音洞古人类遗址)
    石制品原料主要是附近较坚硬的岩块和结核,很少使用砾石。岩性以硅质灰岩为主,其次为脉岩、硅质岩,燧石、玉髓、西砂岩等较少。剥片主要采用锤击法,偶用碰砧法。石器毛坯以片状为主,块状次之。石器类型有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砍斫器、石锥及凹缺刮器等。很多刃口有多层修理痕迹,多深凹粗大而不平齐。

    
    ▲石核、砍斫器、刮削器等(黔西观音洞古人类遗址,距今约18~24万年)
    
    ▲石核、砍斫器、刮削器等(黔西观音洞古人类遗址,距今约18~24万年)
    
    ▲砍斫器(黔西观音洞古人类遗址,距今约18~24万年)
    观音洞遗址,不仅展示了贵州远古时期的开发情景,而且是我国南方最典型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裴文中先生认为,这是“我国最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之一”,它的文化面貌独特,“对于研究我国旧石器的起源和发展,研究华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活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以白寿彝先生为总编的《中国通史》,对黔西观音洞文化给出很有分量的评价:
    一是,“在我国南方,属于更新世中期的遗址,首推贵州黔西观音洞。”
    二是,观音洞石器“加工之细致和方法之多样,为同期各地石器之冠。”

    观音洞以其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内涵引人注目,在全国与北京周口店、山西西侯度鼎足而立。专家们经过大量比较,认为黔西观音洞文化是有别于其他文化系统的另一种类型。不但是“与欧洲大陆的旧石器文化不相同的一种新文化系统”,而且“与中国已知的‘北京猿人’文化也很少有相同之处”。
    《中国通史》把我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分为三种类型或三个古文化区:
    第一个文化区,是以山西的西侯度和河文化为代表;
    第二个文化区,是以北京周口店为代表;
    第三个文化区,则以贵州黔西观音洞为代表。
    这就是说,在中华大地上,文化起源是“多元”的,早期的人类分别在不同地区创造文化,以后才渐渐合“多元”为“一体”。黔西观音洞文化,就是这“多元”中的“一元”。

    不知考古工作者是否运气不佳,还是滇黔高原酸性土壤不利于遗骸长久保存?遗憾的是,目前在这里并没有发现古人类化石。
    古人虽不知所踪,但文化遗存依旧光芒矍铄。

    桐梓岩灰洞遗址
    1972年冬,桐梓岩灰洞古人类遗址被发现。
    遗址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九坝镇的岩灰洞,四周悬崖峭壁,前下方一大片山间盆地,白岩井河水从洞前缓缓流过。
    遗址发掘出古人类牙齿、旧石器、用火痕迹、烧骨岩屑以及哺乳动物化石。
    由于桐梓岩灰洞遗址发掘的古人类化石,在中国古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故将早期生活于此的古人命名为“桐梓人”。
    
    ▲桐梓岩灰洞古人类遗址(旧石器时代早期)
    在岩灰洞内,共发掘石器12件,大部分为燧石材质,另有硅质岩,火成岩和石英岩,均来自附近的山坡和河滩。人工打击痕迹清楚或有修整的标本有6件,其中一件是小石核,曾从三个方向进行打片,是一件小型的多面体石核。石核台面是自然面和石片阴面,其上所遗留的石片疤较小,但打击点清楚,半锥体阴痕深凹,放射线清晰表明是用锤击法打片的。除此以外,均为刮削器,且都是向背加工,制作粗糙。

    发掘有哺乳动物化石共计25种,其中灵长类3种、啮齿类4种、肉食类8种、长鼻类1种、奇蹄类2种、偶蹄类6种和龟鳖类1种。如金丝猴、长臂猿、硕豪猪、古爪哇豺、大熊猫、“最后”鬣狗、东方剑齿象、巨貘、中国犀等等。均属广义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其中已绝灭的动物6种,占24%。仅以哺乳动物种群来看,桐梓人生活的时代,当为更新世中晚期。

    发掘有数块烧骨,均为无法鉴定的哺乳动物碎骨。经燃烧后表里呈黑色、灰白色,其一作含碳量分析,结果为10%左右。这些烧骨发现于洞穴的文化堆积层,是远古人类用火的产物。虽材料不多,却意义重大,这是迄今所知,华南古人类用火的最早实证。

    研究人员测定了岩灰洞钟乳石和骨化石样本的Th-230/U-234和Th-227/Th-230年龄。覆盖整个洞穴的表层钙板为20.6万年,而位于三、四堆积层之下的流石和石笋为24.0万年。含化石和文化遗物的堆积层,在上述二个洞穴碳酸钙生长期间形成。因此,应划为中更新世晚期,桐梓人当属晚期直立人。

    岩灰洞遗址最重大的收获,是6枚古人类牙齿的发现,研究成熟且发表的有二枚,一枚是右上内侧门齿;另一枚是右上第一前臼齿,前者为老年个体,后者为年轻个体。
    “桐梓人”门齿粗壮,唇舌径8.3mm,近中远中径为9.2命名(现存测量值),齿根17.9mm,有发达的底结节,齿冠侧缘向舌面增厚,呈铲形。牙齿的齿根,趋向根尖逐渐变细,齿根两侧无沟的痕迹。在颈部齿冠和齿根直接相连,无收缩。齿冠和齿根的交界在唇面和舌面大致处于同一水平。显示出,与北京猿人上内侧门齿十分相似,也有“根尖呈园钝形,在达根尖之前并不迅速缩小”的尼人特征。
    前臼齿不完整,齿冠颊面和颊侧齿根缺失。颊侧近中远中径大于舌侧,舌面呈球面隆起,但横向曲度比矢向曲度大,致使舌面显得陡峻,无凹陷或脊。齿冠尺寸,接近北京猿人而大于长阳人。齿冠的颊舌径和近中远中径较大,显得粗壮。颊舌两尖,各向纵沟方向、延伸出两条小嵴——横嵴、直达纵沟,两条横嵴之间以短而浅的凹陷隔开。无论从形态上或齿冠大小上,都与北京猿人相似,而与现代人的前臼齿、有明显不同。

    
    ▲“桐梓人”牙齿化石(距今24万年)
    
    ▲“桐梓人”牙齿化石(图片:化石网)
    经仔细分析和测定,牙齿遗存为旧石器中期直立人、俗称猿人的化石,距今二十万年以上。
    这一重大发现,经由当时的《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世界宣布后,16个国家的电台、报刊纷纷跟进、转载。不少国家发表文章,评价其在人类进化史上的重大意义。
    “桐梓人”的发现之所以引起全世界关注,是由于它填补了、古人类发展进化年代中、一个关键的环节。在这之前,东亚仅发现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70万年的兰田人、60万年的北京人、50万年的马坎人、40万年的长阳人、30万年的南京人、10万年的观音洞人、6万年的柳江人,唯独空缺20万年左右的古人类化石。“桐梓人”的发现,正好连接上、这一人类发展进化的断裂的链条。
    桐梓马鞍山北、南洞古人类遗址
    同样是在桐梓,相距10千米范围的马鞍山北、南洞,也发现了古人类遗址。
    马鞍山北、南洞古人类遗址,位于桐梓县城娄山关镇,溱溪、天门河与南溪汇合处的平坦地上,向苍穹突兀出一块巨石,酷似马鞍,附近山体因此得名。
    马鞍山诞生在二叠系梁山组上边,即为二叠系茅口组,沉积厚度200多米。质地颜色由下往上变浅,结晶粒度由下往上变粗还夹有燧石团块。上边灰岩质纯,易溶蚀,形成美丽的石林,峰林,溶斗景观。山体呈东北—西南向。山体中间南、北向各有一个岩厦。北洞岩厦敞口向北略偏东,海拔960米,高出天门河水面约40米;南洞岩厦里窄外宽,洞口呈喇叭状,正南向,海拔955米,高出南溪水面约35米。

    北洞遗址1980年发现,1981年试掘,1986年和1990年两次系统发掘。1986年首次系统发掘,就出土数千件石制品;上万件动物化石,找到大熊猫、剑齿象、中国犀和巨貘等华南晚更新统动物群的、代表性牙齿化石;获得烧石、烧骨、薄灰烬层和红烧土块等较丰富的用火遗迹,出自第3层的烧骨,经测量,含碳量为20.18%;磨制骨器10余件,骨镞、骨锥、骨铲、骨鱼叉、刻纹骨棒、耳坠和胸坠饰。
    这次系统发掘,还出土1件肢骨,1件古人类的下颌骨、并附着前臼齿和臼齿。但至今未有鉴定结果报道。
    铀系法年代测定为1.8~5.3万年前,其中2—6层为1.8万年;7—8层为3万年以上。
    北洞遗址最引人注目的,是1件珍贵的骨镞,它表明马鞍山人、当时已经在使用弓箭。这是目前国内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唯一一件骨簇,且保存完整,可作为弓箭史、迄今最早的实物证据。“弓、弦、箭已经是很复杂的工具。发明这些工具需要有长期积累的经验和较发达的智力……弓箭对于蒙味时代,正如铁器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北洞遗址,1990年第二次系统发掘,获2万件碎骨片、400多枚动物牙齿化石和1300多件石制品。碎骨片的专项研究分析指出,这些碎骨的产生,主要是马鞍山智人的生活活动——敲骨吸髓和制作骨器所遗留的。
    北洞遗址中存在两个文化类型:出自层位上部的2—6层器物,以小型工具为主,类似四川富林文化,更远可追溯至我国北方的小石器文化传统,它代表一种交流文化;出自层位下部7—8层的文化遗物,与黔西观音洞文化接近,代表一个区域文化。总之从时间和文化内涵、以及出土文化遗存的丰富程度考虑,它是我国确认最早、同一遗址存在两个文化类型的范例;是我国旧石器多元文化的代表,是西南文化区系的组成部份。对研究我国旧石器多元结构和文化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马鞍山南洞,1990年冬试掘,出土古人类牙齿化石4枚;动物骨骼化石万余件;动物牙齿化石300多件,初步鉴定为15种属;石制品202件,其中,43件已加工成器的工具、2件磨光石斧。它暗示在较长时间范围内,该遗址存在古人类活动的迹象。
    南洞遗存的4枚古人类牙齿,石化程度中等。经专家鉴定和测量,从牙齿形态和测量数值,基本肯定为晚期智人。

    马鞍山北、南洞古人类遗址,其石制品的特点是:大多数为小型石制品;使用石片较多,生产石片主要用锤击法,偶尔也用咂击法;石片基本用于制造砍斫器,故它是以片石器为主的文化;石器类型多样,包括刮削器、尖刃器、砍斫器、石锥和雕刻器,其中刮削器是主要类型;修理石器直接用硬锤加工,致使器形不规整,刃缘不平齐,常呈波纹形。修理石器方式多种,以向背面为主,还有向破裂面、错向和复向加工,修理工作比较粗糙。以上特点,在石制品的类型和制作技术上,与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文化基本一致,在个别方面与北京猿人文化更为密切。石制品组合形态和技术,与其祖型相比差别不很显著,但其文化上的进步十分明显,重要表现是懂得骨器的磨制,如骨锥,耳坠,刻纹骨棒,骨镞等。从这些骨器中可看出,马鞍山人具有相当高的技术水平,工艺精湛,造型优美,器型稳定,尖锐刃利,表明经历了石器工艺的变革过程,在国内只有山顶洞文化可与之媲美。
    在桐梓,直线距离不到10千米的范围内,竟有三处旧石器文化遗址,动物化石2万多件,石器上千件,如此丰富的文化遗存,在国内、国际均属罕见,迄今为止、仅此一“家”。
    就此,我们不得不感叹,作为冰河世纪的“冰期避难所”,滇黔高原对古人类而言,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世外桃源”。
    盘县大洞遗址
    1990年,盘县大洞古人类遗址被发现。
    遗址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珠东乡十里坪村,距盘县城区49公里,处于贵州高原西部岩溶从沟地带,此处海波一般1400—2000米。大洞则位于十里谷地西部边缘,是一个发育于厚层石灰岩的巨型溶洞,由关牛洞、水洞、阴河洞、主洞厅和消洞5条洞道组成,各洞道间有竖井、陡坎相通,最上层洞道与最下层洞道垂直高差大于115米,最下层与地下河道相通,洞系总长度大1660米。
    大洞洞口和主洞厅紧紧相连,两者为遗址主要所在。洞口朝向东北,宽55米,高约30米。主洞厅为一顺直洞道,平坦干燥,长约250米,高约25米、宽约32米左右。富含古人类活动信息的堆积物,自洞口向大厅缓倾,面积达9900平方米,露头厚度达19.5米。
    
    ▲盘县大洞古人类遗址(旧石器时代早期)
    1992年4月,发掘面积为12平方米,出土石制品700余件,化石标本500余件,包括人牙化石一枚和数十种哺乳动物及少量鸟类、鱼类等化石。
    1993年对盘县大洞进行了正式发掘,获得4颗古人类牙化石、2千余件石器制品和近万件动物化石,以及一批灰烬、灰屑、烧骨等古人类文明遗物。
    1998年至2000年,对遗址又进行了3次发掘、6次清理,发掘面积86平方米,共获人牙化石5枚、石器制品3000多件、含43种哺乳动物的化石标本上万件,还有大量的烧骨、炭屑。

    经三次国际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专家考察,发掘出古人类牙齿化石10颗;石核、石片、石叶及工具类型的砍斫器、边刮器、钻具、凹缺器、锯齿刃器、端刮器、雕刻器、琢背石刀、手斧、手镐等石器制品5700余件;哺乳动物、鸟类、鱼类化石标本两万余件,以及大量的烧骨、炭屑和灰烬;发掘的动物种类达7目22科30属50余种,有东方剑齿象、中国犀、巨獏、“最后鬣狗”等灭绝物种,更多的是现在仍然生存的动物,如猩猩、虎、豹、猪、鹿、青羊等,属华南“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据此,判断其地质年代为“中更新世晚期”,相当于旧石器初期的最后阶段。这一时期的人类属“早期智人”,有了比直立人更高的智力。
    大洞古人类遗址,断定为旧石器中期,通过铀、钍同位素测年,不同文化层位的年代、分别距今13万年(表层钙板)、20万年(第二钙板层)、30万年(第三钙板层)。

    盘县大洞遗址,以洞内古人类活动堆积物巨厚、内涵丰富以及在古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被评为199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1996年11月20日,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

    对在大洞发现的、一枚人类上颌内侧门齿和一枚人类下颌犬齿的观察研究显示,门齿齿冠呈舌侧面铲形结构、齿结节、指状突及犬齿的齿带等结构,具有某些与北京猿人牙齿相似的特征,但在这些结构的复杂程度及齿冠测量参数等方面,又呈现出早期智人的特点。
    研究者通过另外4颗人类牙齿的对比研究,认为其形态特征比直立人进步,部分特征与早期智人接近,但大多数特征,已经进入现代人变异范畴,因而代表的是一种从早期智人向早期现代人过渡的类型。
    更为重要的是,大洞古人类牙齿标本的发现,显示东亚地区、早期现代人可能起源于秦岭以南。

    
    ▲“大洞人”牙齿化石(距今20万年)
    发掘的大量动物化石告诉我们,这一时期,狩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捕捉动物种类的范围很广,而且有能力捕捉猛兽、大形动物以及天上的飞鸟、水中的游鱼。
    在发掘的多个古人类生活、活动区域中,显示有居址、石器加工场和猎物屠宰场等迹象。这为开展考古埋藏学、再现古人类生活原貌,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首页 上一页[17] 本页[18] 下一页[19] 尾页[5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6-26 18:10:13  更:2021-06-26 18:26:33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