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2026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人类文明探源,从《山海经》的建木说起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人类文明探源,从《山海经》的建木说起[第19页]

作者:夜郎游侠2018
首页 上一页[18] 本页[19] 下一页[20] 尾页[5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大洞遗址具有较完整的早、中、晚期旧石器文化堆积,石制品多以燧石、玄武岩为主要原料,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钻具、手斧等。
    还发现了大量燧石及面积较大、较厚的灰烬层,有的骨头被烧焦,有的石块被烧裂。据此推断,“大洞人”已发明了人工取火,且是不同于旧石器时代末期的“钻木取火”,而是“刮石取火”。

    大洞遗址具有较完整的早、中、晚期旧石器文化堆积,石制品多以燧石、玄武岩为主要原料,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钻具、手斧等。
    还发现了大量燧石及面积较大、较厚的灰烬层,有的骨头被烧焦,有的石块被烧裂。据此推断,“大洞人”已发明了人工取火,且是与旧石器时代末期“钻木取火”不同的“刮石取火”。

    大洞遗址,犹如一个大型石器加工场,现场大量燧石、玄武岩被打制成石核、石片,经过加工再制成刮削器、砍斫器、钻具、石锤和手斧等,反映了古人类制造石器的清晰过程。石器加工,技术上保持观音洞文化的基本特征,但又有新的发展。类似“勒瓦娄哇”手镐和近乎 “安雅特”手斧的出现,显示古人类欧亚大陆万里迁徙的艰辛历程。

    【备注】:勒瓦娄哇技术(Levallois technique),旧石器时代的一种石器制作技术。用这种技术制作的石器,最初发现于法国巴黎近郊的勒瓦卢瓦-佩雷。勒瓦娄哇技术的主要特征,是在打下石片之前对用来打石片的石核进行精心的修理,所以也称为修理石核技术。修理后的石核像个倒置的龟甲。打下的石片薄而规整,常常不加修整便可当作工具使用。石片背面布满石片疤,台面上也有许多小疤片,这些是修理石核留下的痕迹。
    学术界对其定义并不十分统一,但在基本特征上是一致的,即系统地修整预制石核,从核体上剥下规整的石片,体现一种计划性、预见性和对技术的娴熟掌控。最经典的表现方式是龟身状石核(一面相对陡凸作为台面,另一面相对平凸作为剥片面)和三角形薄锐的石片(称为勒瓦娄哇尖状器,Levallois point)。最能代表勒瓦娄哇技术的是石核,其技术和形态特征易于辨识,而勒瓦娄哇石片并不具备特征上的排他性,用交互打击法可以从盘状石核上剥下形态与勒瓦娄哇尖状器相一致的石片,这种产品被称为“假勒瓦娄哇尖状器”(pseudo-Levalloispoint)。

    边刮器(side scrapers)
    边刮器是一种用石片、断块以至石核为毛坯,在一个、两个或更多个边缘上进行连续修整出线状刃口的工具。
    在大洞遗址的184件标本中,以材质分类,燧石67件,玄武岩54件,石灰岩48件,钟乳石4件,另有砂岩11件。
    钻具(borers)
    一种用石片,有时也用断块、石核以至砾石为毛坯,加工的尖刃工具。钻具的尖刃形态与一般尖状器不同。它的两个修整的侧边至少有一个在接近尖端处内收成凹缺,从而使尖刃显得更加突出。尖状器的两个侧边基本上是平直的。钻具侧边的修整可以是单面的,也可以是错向的。
    在大洞遗址的129件标本中,单面加工的67件,错向加工的62件。尖端位于石片长轴一端的比较普遍,但也有偏向一侧的。一般来说,钻具只有一个尖端,但也有两个甚至更多的。后一类钻具的尖端有位于相对一端的,也有并排的。在129件标本中,双尖刃的8件,三尖刃的1件,其余为单尖刃。

    凹缺器 ( notches)
    通常用石片,但有时也用断块或石核加工的一种具有线状刃口的工具。以石片为毛坯的凹缺器,一般采用陡峭或半陡峭打法由腹面向背面修整,所形成的凹缺相对地窄,凹缺的深度大于宽度的1/10。如果凹缺曲率半径加大并扩展到边缘的大部分,这件制品则归类到凹刃边刮器。
    在大洞遗址的73件凹缺器中,原料以燧石为多、达47件,其余为玄武岩20件、石灰岩5件、不确定1件。
    锯齿刃器(denticulates)
    这是一类具有线状刃口的石片工具,但有时也用断块或石核制作。它的特征是刃口由一系列陡峭打击的小凹缺组成。刃口连线可以是近乎平直的,也可以是凸出或凹入的弧线。由于“锯齿”间距显著和缺口较深,可以将此类工具同刃口不平齐的边刮器分开。
    在大洞遗址的47件锯齿刃器中,原料以燧石为主、达22件,其余为石灰岩8件,玄武岩7件。“锯齿”间距>10mm的26件,<10mm的17件。前者中有10件的“锯齿”间距超过20mm。最大齿深<2mm的10件,其余均超过2mm。在后者中有9件≥4mm。

    端刮器(end scrapers)
    典型的端刮器是一类具有线状刃口的石叶工具,大洞的端刮器除了主要以石片为毛坯外,也有一些用断块、石核甚至小卵石制作的。典型的端刮器的刃口位于石叶(或石片)远端,非典型的则可以在近端、侧边或两者兼而有之。端刮器的刃口通常用陡直或半陡直打击修整,形成的刃角比较陡,加上刃口较窄和较凸,因而可以同拥有较宽刃弧的横凸刃边刮器区分开来。
    在大洞遗址的47件端刮器中,原料以燧石居多、达20件,其余为玄武岩8件,石灰岩8件,不确定岩性1件。
    
    ▲端刮器(大洞古人类遗址,距今20万年)
    雕刻器 ( burins)
    它以石叶或石片为毛坯,在一端或两端用“雕刻器打击”(burin blow)打下一个、两个或更多的“雕刻器削片”(burin spall),由削片片疤(facet)构成凿状刃口。这种刃口相对地窄,位置位于毛坯中轴线上或附近而不在毛坯薄而锋利的侧边上,因而能形成强度较大的横刃、以适于加工硬物。雕刻器被认为是用来制作或修饰骨、角、木质器具时的挖槽、刻划工序的专门工具。在中国的早更新世遗址如小长梁、中更新世遗址如周口店第1地点已出现雕刻器,但在随后的旧石器工业中并未得到发展。不仅数量少,形式也单调。盘县大洞的雕刻器的情况亦如此。
    大洞遗址的标本P.166,用燧石断片打制,长40、宽16、厚8.5mm。两端以和长轴斜交的角度错向打下两个削片并形成刃口。削片长12.8—16.5mm,宽2.3—5.4mm。标本P.569用燧石断片打制,长38、宽24、厚10mm。一端用陡直加工成钻头,另一端先打出一个“削片台面”(spall platformor spall removal surface),然后用大致和断片长轴平行的角度打下一个削片并形成一凿状刃口。

    手斧 (handaxe)
    在大洞遗址的石制品中,迄今只认出1件。它是以玄武岩石片为毛坯、用交互打击法制成的手斧。刃部较窄、较薄,柄部经过修整,背面留有部分石皮。
    手斧长73、宽54、厚25mm,重112g,是一件小型手斧。

    
    ▲手斧(大洞古人类遗址,距今20万年)
    手镐(pick)
    在大洞遗址的石制品中,迄今只认出1件。它以玄武岩石片为毛坯,加工集中于台面缘和远端至右侧的一部分。前者正向打击,后者交互打击。两个加工的部分在石片右侧与台面缘交汇处形成一个钝厚的尖头。
    手镐长87.5、宽82、厚47.4mm。

    琢背石片 (backed flake)
    这是一种旧石器时代晚期流行的石叶或石片工具,其特征是将石叶(或石片)一侧采用陡直或半陡直打击使之变钝,与这个“钝背”相对的、作为刃口使用的侧边不作修整。这种工具也被叫作“琢背石刀”。盘县大洞的标本P.72是一件左侧和柄部经对向打击而修钝、右侧和远端保持打片时产生的锋利边缘的琢背石片。

    盘状石核 (discoidal core)
    这是一种由两个对应的凸面合成的、平面轮廓近似于圆盘的制品。它的两个面布满相互重叠、向心打片的片疤;两个面接合处形成一个锯齿状的曲折的缝合线。原料为玄武岩。
    
    ▲盘状石核(大洞古人类遗址,距今20万年)
    勒瓦娄哇特征石片(flakes with Levallois characteristics)
    在大洞的石制品中存在一些背面带有连续向心打片痕迹(the traces of successive negative removal)以及带有修理台面的柄部的石片,如标本P.12(fig.9)和P.100(fig.10)。它们的原料都是燧石。
    
    ▲勒瓦娄哇特征石片(大洞古人类遗址,距今20万年)
    勒瓦娄哇特征石核(cores with Levallois characteristics)
    在大洞的石制品中同时存在一些与上述石片相对应的石核。它们上面有连续向心打片所留下的石片疤;下面的部分边缘由几个半截的石片阴面(negative removals)组成,显得很厚;下面的大部分则被一个近似圆形的完整的石片阴面所占据。如标本P.96(fig.11)和P.110(fig.12)。它们的原料均为玄武岩。
    
    ▲勒瓦娄哇特征石核(大洞古人类遗址,距今20万年)
    似勒瓦娄哇尖状石片(Levallois-likepoints)
    在大洞的石制品中还有一些似勒瓦娄哇尖状石片,如标本P.169(fig.13)和P.669(fig.14)。它们的平面轮廓呈三角形;背面留有三个同向打击的片疤所形成的“Y”字型脊;台面经过修理。前者的原料为玄武岩,后者为燧石。由于此类石片数量比较少,加上还未识别出相应的石核,我们目前还不能肯定这个分类能否成立。
    
    ▲似勒瓦娄哇尖状石片(大洞古人类遗址,距今20万年)
    大洞石器技术同时拥有西方旧石器初、中和晚期元素,但前两者比重大而后者轻微。从尺寸来说,则和初期接近而和中、晚期相差较远;在技术类型学上,大洞石器文化与西方旧石器文化对比并无实质性差异。
    大洞遗址的10枚古人类牙齿化石,最完整地反映了人类从直立人到早期智人过渡的特征;
    石制品中修理台面技术性明显,是最早在亚洲发掘出“勒瓦娄哇”技术;
    发掘动物群化石,是华南单个洞穴出土量最多的。
    盘县大洞,是公认的、迄今世界上最大的古人类洞穴遗址。这包括文化区域范围最大和古人类遗存信息量最大。作为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古人类遗址之一,大洞对研究古人类的起源、进化、迁徙、生活原貌和环境变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水城硝灰洞遗址
    1973年夏,贵州水城硝灰洞古人类遗址被发现。
    该遗址位于贵州省、水城市(现六盘水市)三岔河北岸,距中心城区西北约23公里。
    这是座大型石灰岩溶洞,洞口朝南,比现有河面高出约40米,海拔1700米。
    
    ▲水城硝灰洞古人类遗址(旧石器时代早期)
    洞内发掘文化堆积层,长10米、宽0.3~1米、厚0.1~0.7米。由上到下分钙板、杂色灰烬、黄色砂质角砾,共3层。出土古人类牙齿化石一枚,东方剑齿象、野牛、野羊 、野猪及野鹿等动物化石多件,厚达0.05~0.15米的灰烬层中,发现有多种颜色的烧骨和烧石。伴随出土的还有石制品53件,击石锤20件、石片33件、余为碎屑,石料为玄武岩砾石和少量燧石。
    硝灰洞遗址里发现了大量用火的痕迹,除烧骨和烧石,灰烬层的残存就厚达 5~15 厘米,是我国华南地区古人类用火年代最早、最丰富的遗址。

    
    ▲上洞内景(硝灰洞古人类遗址)
    出土的古人类牙齿化石,系老年男性左上犬齿,齿枚粗壮,齿根较完整,末端稍缺,齿冠咬合面严重磨损。近中远中径为9.3mm,唇舌经为9.8mm,齿根19mm,呈黄色,石化程度深。据有关专家考证:较“北京人”进步,较“柳江人”和“山顶洞人”原始,特命名为“水城人”。确定地质年代为更新世晚期,距今约20万年。

    
    ▲水城人牙齿、石器及动物化石(水城硝灰洞遗址,距今20万年)
    
    ▲石器(水城硝灰洞遗址,距今20万年)
    石片中锤击法打制的有5件,用“锐棱砸击法”打制的(零台面石片)28件,其中长大于宽的12件,宽大于长的16件。这类石片体现出没有明显的平坦的台面,打击部位粗大,绝大部分无半锥体,基本上有清晰的放射线,有部分标本放射线末端具弧形凹,石片背面多保留自然面,此种石片的大量存在与它的打片技术----“锐棱砸击法”----是硝灰洞遗址石器工业的主要特点,为国内所有旧时器遗址仅有,代表着一种新型区域性文化。
    
    ▲石器、动物化石(水城硝灰洞遗址,距今20万年)
    
    ▲硝灰洞遗址:外景(三岔河之一)
    经贵州大学化学系沈冠军、金林红二人进一步研究证实,贵州水城硝灰洞古人类遗址,铀系年龄:溶洞表层钙板为10~13万年,位于笫3堆积层下都的一小石笋为23万年,含化石及文化遗物的堆积层应在13~23万年间形成。因此,地质年代属更新世晚期,水城人应属早期智人,“锐棱砸击文化”应起源于旧石器时代早期。
    硝灰洞岩溶发育期与深海钻孔δ~Ο曲线良好吻合,说明全球性气候变迁对该地的影响不大。这一结论,为滇黔高原“冰期避难所”的名分,提供了地质学意义的实证支持。
    
    ▲硝灰洞遗址:外景(三岔河之二)
    硝灰洞遗址,由于公路建设被大部损坏,恰又由于公路建设而被发现,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好在滇黔高原洞穴发达,远古时期的穴居人类,往往将附近洞群划分起居、食物烧烤和石器加工等不同功能区。硝灰洞遗址为中洞,附近还有上洞与下洞。
    
    ▲硝灰洞遗址:外景(三岔河之三)
    毕节麻窝口洞遗址
    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网站:2016年2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赵凌霞课题组在《人类学学报》第35卷第1期发表文章,报道了在贵州省毕节市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及伴生哺乳动物群。
    该项目得到中科院、古生物化石、野外调查发掘专项和古脊椎所、重点部署项目资助,同时得到所内外多位同仁及贵州毕节市的协作支持。
    
    ▲毕节高原草海
    毕节,贵州省下辖地级市,位于贵州西北部,贵州金善角之一,乌蒙山腹地,川、滇、黔之锁钥,扼滇楚之咽喉,控巴蜀之门户,长江珠江之屏障,西邻云南,北接四川,是乌江、北盘江、赤水河发源地。
    
    ▲毕节乌江源
    2008年12月,毕节麻窝口洞古人类遗址被发现。
    
    ▲毕节麻窝口洞——洞内地层 (赵凌霞供图)
    遗址位于贵州省、毕节市、原七星关区、团结乡、团结村村北、赤水河南岸山地高处的麻窝口洞,地处黔川滇“鸡鸣三省”交界;地理坐标N27°43′22.6″、E105°22′16.3″,海拔1196m。
    遗址为三叠系石灰岩溶洞。
    2008年12月,赵凌霞等人据团结乡书记谢品邦等人提供的线索,在麻窝口洞原生地层中首次发现猩猩、长臂猿、剑齿象、巨貘等多种哺乳动物牙齿化石。2009年11月,在洞口试掘获得更多的猩猩和其他哺乳动物牙齿化石。2012年7月和2013年7月,在中科院古生物化石野外调查发掘专项及古脊椎所重点部署项目经费支持下,对麻窝口洞进行了认真发掘,在溶洞上部砂质黏土地层中,共发现了四千余件哺乳动物牙齿化石和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并发现了三颗古人类牙齿。牙齿尺寸偏小,臼齿咬合面沟纹简单,没有复杂的咬合面皱纹和附尖齿带结构,牙根短而不显粗壮,上述特点有别于我国已经发现的直立人和早期智人,可归入解剖学上的现代人。
    与人类相伴的哺乳动物化石,经初步鉴定共计8目20科43属53种,动物群组合反映出亚热带森林生态环境。根据动物群的时代特点、地貌地层及堆积物的光释光年代测定,指示毕节麻窝口洞古人类的时代,可能为中更新世晚期或者晚更新世早期,初步的年代数据为距今11.2-17.8万年。
    更新世中晚期古人类化石证据,是探讨和解决现代人起源理论问题的关键。毕节古人类牙齿的发现为东亚地区现代人的起源及演化增添了新的证据。

    2013年发掘获得3颗人类牙齿化石,出自T16,T17,T21三个探方的砂质黏土层,分别为左上第一臼齿、左上犬齿、和右上第二臼齿。
    
    Aa- 左上犬齿 Bb- 左上第一臼齿 Cc- 右上第二臼齿
    ▲古人类化石牙齿化石(毕节麻窝口洞遗址,距今17.8~11.2万年)
    赵凌霞供图
    
    左上犬齿 ( 野外编号 BTM-2013-712,上图: a, A) :整个牙齿保存完好,有完整的牙冠和牙根,轻微磨耗,仅在牙切缘舌面中间有一小磨耗面,牙根生长基本完成,根尖孔开始形成。根据现代人牙齿生长年龄特点,该个体应该是一青少年,估计其年龄大约在13-15 岁。牙切缘呈尖突状,齿冠唇侧面在纵向和横向均显隆凸,舌面有近中缘脊、远中缘脊和远中附脊,舌面中央脊略显。唇面有纵向微显的近中沟和远中沟,中间隆起。牙颈线在近中和远中面向牙冠凸起。牙根近牙颈部粗壮,近根尖部逐渐收缩变细,唇舌径明显大于近中远中径。牙冠近中远中径 MD8.2mm,唇舌径 BL8.5mm,牙根高 12.8 mm。

    左上第一臼齿 ( 野外编号 BTM-2013-285;上图: b, B) :牙冠保存完整,牙根因啮齿类动物啃咬大部分缺损。咬合面有一定磨耗,原尖基本磨平显露齿质点小坑,牙冠近中面和远中面均见有邻接磨耗面。原尖最大,前尖和后尖次之。次尖明显发育,大小与后尖相当。咬合面沟纹简单,没有副脊。牙冠近中远中径MD10.1mm,颊舌径 BL11.0mm。

    右上第二臼齿 ( 野外编号 BTM-2013-1001;上图: c, C) :齿冠齿根都保存完好,咬合面有轻度磨耗,齿冠近中和远中面均见有邻接磨耗面,近中面较明显。牙根已完成发育,根尖完整保存。估计为青年个体。原尖最大,前尖和后尖次之,次尖缺失。咬合面沟纹简单,各牙尖均无副脊,仅有近中缘脊和不明显的远中缘脊。有 3 个牙根。牙冠近中远中径 MD9.7mm,颊舌径 BL12.4mm,牙根高 11.2 mm。

    这三颗古人类牙齿尺寸的大小,均位于直立人和古老型智人牙齿大小变异范围之下限,在晚期智人和现代人的变异范围内。在牙齿形态上,麻窝口洞古人类牙齿缺少直立人和古老型智人的原始特征,体现了更多的进步性,与晚期智人和现代人相似。因此,麻窝口洞古人类可归入“解剖学上的现代人”,或称“早期现代人”。
    
    ▲灵长类牙齿化石(毕节麻窝口洞遗址,距今17.8~11.2万年)
    赵凌霞供图
    经2008年、2009年、2012年和2013年在麻窝口洞的四次野外工作,从原生堆积的砂质粘土层中(与人类化石同一层位),出土了大量哺乳动物牙齿化石。经初步鉴定包含8目20科43属53种,其中23种大哺乳动物:猩猩(Pongo pygmaeus)、长臂猿(Hylobates sp.)、猕猴(Macaca sp.)、金丝猴 (Rhinopithecus sp.)、叶猴 (Trachypithecus sp.)、中国黑熊(Ursus thibetanus)、大熊猫巴氏亚种(Ailuropoda melanoleuca baconi)、虎 (Panthera tigris )、豹(Panthera pardus)、豺(Cuon sp.)、猪獾 (Arctonyx collaris )、鼬科 (Mustelidae gen. sp. indet.)、东方剑齿象(Stegodon orientalis )、亚洲象(Elephas maximus )、中国犀( Rhinoceros sinensis)、华南巨貘(Megatapirus augustus )、马 (Equus sp.)、野猪(Sus scrofa)、水鹿(Cervus unicolor )、鹿(Cervus sp.)、麂(Muntiacus sp.)、苏门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和水牛(Bubalus bubalus )。此外,还筛洗了小哺乳动物化石,经初步鉴定共30个种,均是亚热带森林型动物。
    根据现生动物地理分布及栖息环境,毕节麻窝口洞哺乳动物群组合反映出亚热带森林的生态环境。

    
    ▲哺乳动物化石(毕节麻窝口洞遗址,距今17.8~11.2万年)
    赵凌霞供图
    毕节麻窝口洞动物群包含华南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常见主要成员,缺乏华南早更新世动物群的典型种类,代之以更新世中晚期动物群的常见种类,并且灵长类化石种类丰富。麻窝口动物群总体面貌显示了华南更新世中晚期的时代特征和亚热带森林生态环境。与贵州及华南地区其它更新世动物群相比,麻窝口洞动物群的时代可能为中更新世晚期或者晚更新世早期。对麻窝口洞内埋藏人类牙齿和动物化石的砂质粘土层进行了光释光测年,初步的年代数据为距今11.2~17.8万年,与动物群的时代特征相谐调。考虑到更新世中晚期古人类化石的重要性,麻窝口洞的年代测定工作还将进一步深入。

    
    ▲剑齿象化石(毕节麻窝口洞遗址,距今17.8~11.2万年)
    赵凌霞供图
    毕节麻窝口洞古人类化石及伴生动物群的发现为论证东亚地区现代人的起源问题增添了证据,提示中更新世晚期或晚更新世早期解剖学上的现代人(或早期现代人)在贵州西部高原地区已经出现。目前贵州西部已经发现黔西观音洞、桐梓岩灰洞、盘县大洞、水城硝灰洞、普定穿洞、兴义猫猫洞等多个更新世中晚期的古人类和旧石器地点,是探索人类起源演化、哺乳动物群演化及环境变迁值得关注的区域。
    该项目得到中科院古生物化石野外调查发掘专项和古脊椎所重点部署项目资助,同时得到所内外多位同仁及贵州毕节市的协作支持。(来源: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特别声明:本文引述资料,旨在传播考古信息,不含其它目的。如有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原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楼主接洽。
    毕节扁扁洞遗址
    毕节扁扁洞古人类遗址,位于七星关区海子街邵关村林家院对面。旧石器时代中期洞穴形遗址。洞口朝向西北,面积60平方米。1983年发现,1985年发掘。洞内深部的堆积物呈黄色,掘露厚度4.5米,出土石制品共75件,有石核、石片,动物化石有中国黑熊、虎等13种。地质时代属晚更新世初期或稍早,文化时代为旧石器时代中期或稍早。骨样品的铀系法测年结果为距今13~17万年。
    毕节海子街大洞遗址
    毕节海子街大洞古人类遗址,位于七星关区海子街镇周家桥村东南。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形遗址。洞口朝向西,面积约1000平方米。1983年发现,1985年发掘,洞内堆积物多呈灰黄色,掘露厚度2.5米,出土石制品约800件。有石核、石片等。用火遗迹有碳屑、烧石、烧骨等,动物化石有竹鼠、豪猪、猕猴等。地质时代属晚更新世晚期,文化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第2层骨样品的C??测年结果为距今17850±200年。
    毕节青场老鸦洞遗址
    毕节青场老鸦洞古人类遗址,位于原县级毕节市青场镇西北。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形遗址。洞口朝向西南,面积230平方米。1983年发现,1985年发掘,洞内堆积物胶结坚硬,以灰色和黄色为主,掘露厚度2米。出土人类化石有尺、桡骨1件。据形态特征和石化程度,归属晚期智人。出土石制品1000余件。有石核、石片等。用火遗迹有灰堆、碳削等。动物化石有猕候、竹鼠等。地质时代属晚更新世期,文化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C??测年结果为距今13740±200年~19450±250年之间。

    黔西凤凰穿洞遗址
    黔西凤凰穿洞古人类遗址,位于黔西县城关镇西南新民村。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洞穴型遗址。面积600多平方米。1988年试掘。文化堆积层厚约3米,含两个灰烬层。出土石制品1600多件,有石锤、石核、石片、砍斫器、刮削器,端刮器、凹缺刮器和雕刻器等。有骨铲、骨锥、陶片10多块,均为夹粗砂、多呈黑色和褐色,纹饰有绳纹、栏纹、划纹、方格纹等。用火遗迹有堆、屑炭烧骨等。动物遗骸有螺、蚌、鱼、竹鼠、鼬、猫、鹿、麂、牛等10余种哺乳类碎骨、烧骨。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至全新世,文化时代为旧石器晚期至新石器时代。
    
    ▲万峰林(兴义国家地质公园)
    黔西南接近滇东,有处风景如画的地方(此话多余,黔境地域大都风景如画),叫兴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就设在该辖区。此地以喀斯特锥峰、岩溶地貌和贵州龙动物群古生物化石为主题特色,2013年被权威机构评为“中国最美地质公园”。
    
    ▲喀斯特锥峰(兴义国家地质公园)
    该地质公园包括马岭河峡谷、万峰湖、泥凼石林、东峰林、西峰林、顶效贵州龙园区、乌沙贵州龙园区、坡岗岩溶生态保护区等,公园总面积1456.10平方千米。其中,泥凼石林园区主要为三叠纪石林地貌景观,顶效、乌沙贵州龙园区主要为三叠纪地质化石区域,马岭河峡谷、万峰林、万峰湖主要为三叠纪峰林地貌景观。
    
    ▲马岭河峡谷(兴义国家地质公园)
    兴义是我国锥型喀斯特发育最为典型、连片分布面积最广的地区,以峰谷、峰丛、峰林、石林、丘峰溶源、钙华瀑布、溶斗、溶洞、瀑布群、泉群等,构成了神奇迷人的自然景观。兴义山川秀丽、风景优美,景观以发育于三叠纪岩层中的峰丛峰林、峡谷飞瀑为主,更有举世罕见的三叠纪贵州龙动物群和三叠纪大型相变带地质遗迹,为世人认知、感悟三叠纪的地质圣地。
    
    ▲万峰湖(兴义国家地质公园)
    兴义是世界最早发现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的地域,1958年国家首次公布了发现于兴义顶效的鳍龙类肿肋龙科分支恐龙,并以发现者姓氏,命名为“胡氏贵州龙”,就此揭开了我国海生爬行动物研究的序幕。
    2010年,兴义国家地质公园与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合作在兴义市乌沙镇泥麦古村又发掘出大量的三叠纪古生物化石。
    
    ▲贵州龙之一(兴义国家地质公园)
    顶效贵州龙
    发掘地址位于兴义市顶效镇东侧,面积20平方公里。海拔1360—1525米。
    顶效三叠纪中贵州龙化石,1957年被中国地质博物馆胡承志研究员发现,经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已故杨钟健院士研究并命名为胡氏贵州龙(Keichousaurus hui young,1958)。化石距今2.4亿年,在生物分类上属爬行动物纲、双孔亚纲、鳍龙目、肿肋龙科。
    顶效三叠纪贵州龙化石,在亚洲都属首次发现。贵州龙是中国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群的代表,在国际学术界具有极高知名度。
    随着近年来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大量的海生爬行类化石,包括鱼龙类、海龙类、幻龙类、盾齿龙类和原龙类被发现,它们构成了从早三叠纪末期至晚三叠纪早期的一个持续时间长,门类齐全的海生脊椎动物群。
    
    ▲贵州龙之二(兴义国家地质公园)
    乌沙贵州龙
    发掘地址位于位于兴义市乌沙镇境内,化石层位属于上三叠纪竹杆坡组灰岩,遗址范围总面积达87平方公里。
    此处发掘的动物化石是一个主要由海生爬行动物及鱼类组成的脊椎动物群,并共生有双壳类、菊石等多种无脊椎动物。
    海生爬行动物主要有:真鳍龙类的兴义欧龙、胡氏贵州龙、幻龙属未定种、海龙类、鱼龙类。
    鱼类主要有:东方肋鳞鱼、兴义亚洲鳞齿鱼、贵州中华真鄂鱼、刘氏比耶鱼等十多个属种。
    
    ▲贵州龙之三(兴义国家地质公园)
    兴义国家地质公园,除秀丽的三叠纪峰林地貌景观和奇妙的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外,更令人惊叹的是古人类遗迹。
    兴义猫猫洞遗址
    1974年冬,兴义猫猫洞古人类遗址被发现。
    该遗址位于兴义市东北约13公里,地处顶效镇西南约1公里的顶效河左岸。猫猫洞,因含古人类遗存的溶洞与山之间,构图如匍匐的山猫而得名。
    猫猫洞,洞高约3米,阔约4米,下距顶效河水面45米。
    
    ▲外景(猫猫洞遗址)
    洞内文化堆积层厚2.5米。出土了7件珍贵的古人类化石,4000多件石制品及数量众多的哺乳动物化石,还出土了数量可观的骨器、角器,并发现丰富的用火遗迹。
    对古人类化石同层的鹿牙作铀系法测年,结果为14500±1200BP,相当于更新世末期,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

    猫猫洞出土的人类化石共7件。下颌骨4件,股骨3件。石化程度很深,大多数骨质标本外表粘附着碳酸钙胶结物,即钙质结壳,部分标本甚至包裹得较厚而坚实。下颌骨中,有两件较为完好,为一男一女,另两件比较残破,一为儿童的下颏前部,另一件是一女性下颌骨的右侧残部;股骨有3段,除一段保存尚好外,余皆严重断残,缺失的解剖部位较多,但均保留了中段为主的部分。

    下颌骨GM7502较为完整。缺失的部位为:下颌骨左侧沿下颌支升部后缘至髁颈、髁突,下颌神经沟上段至髁颈、翼肌凹、髁头,下颌切迹的凹线中轴点至髁头等。仅保留有下颌切迹中轴点至冠突部位和下颌切迹。下颌骨右侧的缺失情况与左侧基本相同,不同 的是下颌切迹呈破损状。从其形态特征观察,整个下颌显得粗壮宽厚,但较小而低矮,齿 弓具有短而宽的特征。骨质外表极其光滑,与女性的下颌骨很相似。从其牙齿磨损程度看,大约为一30~35岁左右的壮年女性个体。
    从下颌骨的底部看,颏部尖形,下颌角区向内翻,角区咬肌附着处光滑,内为节形。

    GM7502下颌骨左侧有两个颏孔,大小几乎相等。从颏孔与牙齿的关系观察,即颏孔 在下颌体上所处的前后位置上看,前一颏孔位于P?(下颌第二前臼齿)下方,正处在下颌体的中部;颏孔的方向朝向后下方。后一颏孔位于前颏孔的后下方,即位于P?M?之间;颏孔的方向与前一颏孔相同。右侧则为单颏孔,位于P?M?之间,但接近(偏向)于M?(下颌第一臼齿)。从颏孔高度指数看,颏孔在下颌体的上下位置左侧的是47.62mm,右侧 的是 51.38mm,平均为49~50mm,可认为是位于下颌体的中部。

    GM7502下颌骨前部的颏隆突(Protuberantia mentalis)较显著,无颏结节(Tuberculum mentale )。两下颌体的角前切迹稍显,颏部较突。
    下颌体联合部内侧的颏棘(Spina mentalis)呈结节状突起,下颌联合下缘的后下方 两侧,各有一个椭圆形的二腹肌窝(Fossa digastrica)。
    两侧均无下颌圆枕(mandibular Torus),但两侧之舌下腺凹(Fovea sublingualis)、颌下腺凹(Fovea submandibularis)也很显著。

    GM7503是一右侧下颌骨,保存了大约从P?到M?的下颌体。该下颌体比较低矮,外面骨质表面光滑,应属一大约20~25岁的女性青年个体。
    此下颌骨上有两个颏孔,其大小形态无多大差异,位于P?的下方,但能看出是呈上下分布,下者稍靠向M?,两颏孔的方向都朝后,在近乎同一平行线上。从颏部下缘观其颏形,属尖形,颏隆突较明显,颏结节不突出。

    GM7504标本是下颌联合部,在左侧上附一乳臼齿(DM?)从这一乳齿上观察,大约是一个年龄为10岁的儿童,很难判断其性别。该下颌骨左边能见到一个颏孔,位于DM?下方,位置大约在下颌体的中部。
    GM7505仅存左、右两侧下颌体,下颌支全部缺失。整体较粗壮,外部骨质粗涩,应是一男性个体。从牙齿的磨损程度来看,年龄大约为45~50岁。下颌角区外翻,角区咬 肌附着处很粗糙,从下颌底部观察,颏形为圆形。其余部分均已缺失。下颌体上左右均有一个颏孔,大小几乎相等。颏孔均位于P?和M?之间,但左颏孔略向P?接近。颏孔较大,方向均朝后上方。下颌联合部可见颏隆突较显著,不见颏结节,已破损。
    
    ▲古人类化石(猫猫洞遗址,距今1.45万年)
    猫猫洞人下颌骨化石上保留了较多的牙齿,除双侧门齿外,其余牙齿皆有存留。通过测量GM7502、GM7503、GM7505下颌所附牙齿的颊舌径(BL)和近远中径(MD),计算其平均值及平均齿冠面积,并与中国境内出土的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新石器时代人的牙齿测量数据进行了对比。
    从直立人到晚期智人,牙齿齿冠的大小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而猫猫洞化石所附牙齿近中—远中径和颊—舌径的测量值大多都处在晚期智人的范围之内,犬齿的尺寸要比晚期智人稍小,第二臼齿的近中—远中径却超出了晚期智人的变异范围。体现在平均牙齿面积上则相应的犬齿面积要小于晚期智人犬齿面积的变异范围,而更接近与新石器时代的人群。其余牙齿则都位于晚期智人的范围之内。

    GM7506是一右侧股骨,不完整。仅保存小转子以下至缺失的内上髁处,上、下端均受损坏。股骨骨质表面呈灰白色,零星散布有灰黄褐色的碳酸钙胶结物质。石化程 度较深。从所存残段可观察到股骨干较为弯曲,有发达的股骨嵴。股骨的密质细密,中部 呈椭圆形,横切面为三角形。
    GM7507是一段左侧股骨,残长120mm,仅保存有股骨体中部至缺失的内上髁处,化石程度较深。骨质呈黑色,零星散布着褐色的钙质胶结物。股骨形态较为粗壮,中部断端呈现出的髓腔较小,呈椭圆形,骨壁厚。
    GM7508为一段左侧股骨,保存有从股骨中部至缺失的内上髁处,残长170mm,骨质白色,石化程度中等,股骨干及其端部有啮齿类动物咬啃痕迹。股骨中部形状呈卵圆形。
    猫猫洞GM7506号标本髓腔的最小内径为8.24mm,最大内径为11.68mm;在最小内 径处的外径为24.8mm,最大内径处的外径为26.88mm;其髓内径为股骨体的1/3,表明其骨壁较厚。GM7507号标本的股骨体中部髓腔长为13.20mm,宽为7.82mm,这也说明其髓腔小,骨壁厚。而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股骨壁是由厚逐渐变薄的,髓腔随之而不断地增大。猫猫洞股骨的这一特征说明,其在体质上仍保留了部分原始性质。
    综合以上对猫猫洞出土股骨的分析,可知其股骨中部的测量值和指数主要与更新世 晚期的智人相近,甚至有的数值接近于临近地区全新世的人类。但与此同时,其原始性质也很突出,表现在股骨的骨壁厚,髓腔小。
    在这7件古人类化石中,可见颌骨粗壮低矮,齿弓短而宽,进化程度较高;股骨较粗壮、骨壁厚、髓腔小,与一般晚期“智人”化石相似,与山顶洞人、河套人、下草湾人大致接近。

    在4000多件石制品中,可供研究的石器标本达1211件,分砍斫器、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等类型;还有石核、石片、石钻、打击砾石、石锤等大类。石器类型完整,加工精细,形状多样。制作方法以锐棱砸击法为主,锤击法次之。其中出土于第二层堆积物里的一件钝直刃砍斫器,为自然硬质细砂灰色砾石,砾石的两侧边缘已被夷平,留有未成器之前作过石锤使用的遗痕。自然砾石直接加工成的器物,在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同类器物中极为罕见。除此,还有石核、石片、石锤和石砧等。猫猫洞出土的石器类型稳定,形状多样,加工精细。
    
    ▲各种石器(猫猫洞遗址,距今1.45万年)
    猫猫洞出土的石制品,有明显的特点。主要用锐棱砸击法打片,辅以锤击法,石核、石片均粗大而规整,石片石器所占比例很高,为石器总数的82.7%,余为石核、砾石和石块做的石器。
    
    ▲ 刮削器(猫猫洞遗址,距今1.45万年)
    猫猫洞石器的形状规则、粗大,长度多超过6厘米;类型稳定,加工精致,以尖状器和单凸刃刮削器最为典型。其修理方式别具一格,绝大多数是由背面向破裂面加工的。
    
    ▲ 尖状器(猫猫洞遗址,距今1.45万年)
    以上诸特点为国内旧石器文化所罕见。
    从猫猫洞石器、骨角器所具有的进步性质看,时代应为旧石器时代晚期之末,这与用铀系法所测定的年代相符合。
    
    ▲ 砍斫器(猫猫洞遗址,距今1.45万年)
    猫猫洞出土骨器6件,角器8件,其中个别类型在国内尚属首次发现。骨刀呈灰黑色,整体磨制光滑,刃部光洁锐利,造型精美;角铲系鹿角加工而成,刃面45度,在国内也尚属首次发现;骨锥呈黑褐色,制作别致,是先将一块厚兽骨打成三梭形状,再向左右两侧修琢,由骨内壁向骨外壁打击,把上端打击成细瘦的锥尖,最适合用于锥割物体。这种骨锥器形与我国辽宁营口金牛山和宁夏灵武县水洞沟遗址出土的锐尖骨锥比较,具有尖刃修长,断面呈梭形的特点,是目前我国旧石器时代同类出土文物中的精品。

    
    ▲ 骨器(猫猫洞遗址,距今1.45万年)
    骨角铲
    长9厘米。这件骨角铲是截断鹿角而成,先在一端刮出一个约45度角的刃口,而后再加磨制,反映出当时的人已熟练地掌握了磨制骨器的技术。
    关于中国骨器的起源,长期以来存在着两种不同看法:一种是认为,北京人时期就已经制造并使用骨器了;另一种是认为,北京人的所谓骨器不过是人们敲骨吸髓的遗存,不能算作骨器。客观地讲,中国比较成形的骨器,只是出自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中,如小孤山的骨鱼镖和骨针、资阳人的骨锥、山顶洞人的骨针、穿洞的骨铲等。
    
    ▲鹿角铲(猫猫洞遗址,距今1.45万年)
    此外,还出土了中国犀、窄齿熊、牛、鹿、象、麂、竹鼠、野猪、獾等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并发现烧骨、烧石、炭屑等用火遗迹。
    猫猫洞遗址出土的文化遗物,代表了一种区域性的文化特征,根据其文化表现的特殊性,被定为“兴义猫猫洞文化类型”。
    据古人类、古脊椎动物学专家的评价:
    “它的文化面貌在国内是罕见的”。
    “在一个遗址内出土古人类化石之多,石器材料之丰富,骨器数量之大,制作之精美,在华南旧石器时代晚期是首屈一指的,在全国也十分突出”。
    “猫猫洞遗址的发现,对探讨晚期人类的区域文化的起源、发展、分布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兴义张口洞遗址
    1985年,兴义张口洞古人类遗址被发现。
    张口洞位于兴义市丰都营盘山南侧山腰,洞呈岩厦形式,洞口高约6米,宽约12米,洞内面积100余平方米。洞口与山下的平坝,相对落差约20米,整体环境与顶效猫猫洞颇为相似。
    贵州文化管理人员首先对遗址作了初探,获石制品文物700多件,骨器11件,动物骨骼10多件及大量的动物骨片,并发现用火遗迹。
    据专家测定,遗址地质年代属更新世的后一阶段,确定该文化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居今约1.2万年左右。

    
    ▲外景(兴义张口洞遗址)
    1986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有关研究人员,对张口洞遗址再次进行考古试掘。确认张口洞文化堆积层厚度为3米左右,从下至上分为12层,各层都含有文化遗物。发掘过程,获石制品1000多件,骨角器20余件,其中包括骨锥、骨铲和角铲等。同时,发现了灰堆、炭屑、烧石、烧骨等用火遗迹。
    还采集到火候较低的红色、灰色夹砂陶片数块,饰绳纹、方格纹和刻画纹。发现的动物遗骨有龟、鸟、竹鼠、豪猪、猕猴、大熊猫等10多种。
    
    ▲ 文化遗存(兴义张口洞遗址,距今1.2万年)
    
    ▲ 磨制石器(兴义张口洞遗址,距今1.2万年)
    
    ▲ 刮削器(兴义张口洞遗址,距今1.2万年)
    本节,笔者对贵州龙着墨颇多,意在给读者提供这样一个信息:东亚这片神奇的土地,自三叠纪始,2.51亿年间历尽沧海桑田,青藏、滇黔由一片汪洋逐渐演变为平均海拔1~4千米的高原,同时能出现海拔8千米以上的世界最高峰,着实令人惊叹。
    
    ▲中国早三叠纪古地理图
    这种缓慢而巨大地质变迁,必然引发环境、气候、生态的显著变化,对古生物产生重大影响。达尔文的进化论虽不完善,但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适用每一种生活在远古中国南部的生物。
    自38.5亿年前,首个单细菌生物问世以来,生命历经多细胞生物、鱼类、爬行动物、卵生哺乳动物、有袋类哺乳动物、胎生哺乳动物等发展历程,至人类出现止,生命的演化不大可能平平稳稳,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在生态环境缓慢而巨大变迁过程中,被迫接受大自然的选择。那些勇敢地做出行为模式改变、甚至基因调整的生物,得以持续繁衍;而保守者,则被历史和大自然无情抛弃。

    
    ▲ 中国晚三叠纪古地理图
    细心者会发现,生命的演化进程,是一个由海生到两栖、再到陆生的变化过程。这与青藏、滇黔地区,由海洋到沼泽、再到陆地、高原、甚至“世界屋脊”的地理嬗变,以及由海洋性气候到大陆性气候的环境变迁,在形式上,是相关的;逻辑上,是自恰的。
    特殊的地理环境,使滇黔高原成为远古动物种群最丰富的地区之一,18万年前,贵州毕节麻窝口洞古人类捕猎种类竟然达到8目20科43属53种,由此可见一斑。类似青藏、滇黔高原,这种催生新物种不断显现的地域,世界仅有。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推断,滇黔以及泛滇黔高原,不仅是人类诞生的摇篮,甚至是世界上大多数哺乳动物诞生的温床。
    即使在今天,滇黔高原的动物资源任然十分丰富。仅云南省的野生脊椎动物种类就居全国之冠,其中兽类占中国兽类的51.1%,鸟类占63.5%,两栖动物占39%,淡水鱼类占49%。诸如象、熊、虎、豹、獭、犀、鹿、麝、麂、野猪、竹鼠等等,不一而足。


    柳江通天岩遗址
    1958年,通天岩古人类遗址被发现。
    通天岩古人类遗址,北距贵州边界约150公里,地处滇黔高原东南沿,位于广西北部、柳江县新兴岭农场通天岩。洞口高约2米,宽约2.6米,上通山顶通天岩大溶洞,洞口离山脚约5米。通天岩所在山头海拔230米,与附近地面相对标高约80米,北距白莲洞古人类遗址约3公里。

首页 上一页[18] 本页[19] 下一页[20] 尾页[5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6-26 18:10:13  更:2021-06-26 18:26:35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