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人类文明探源,从《山海经》的建木说起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人类文明探源,从《山海经》的建木说起[第22页] |
作者:夜郎游侠2018 |
首页 上一页[21] 本页[22] 下一页[23] 尾页[5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以上两点足以证明,在第四纪冰河时期最严酷的末次冰期,滇黔高原东半部全境以及除高于海拔3900米以上的山峰外,泛滇黔高原的绝大部分地区,没有永久冰原。不仅如此,当时的泛滇黔高原,仍是四季常绿、深林密布、生机勃勃的动植物乐园。 这个结论,还可通过第四纪冰河时期,与古人类相生相伴,躲过历次冰期的动植物给予有效证明。 |
1、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 大熊猫作为孑遗动物,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 大熊猫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迄今所发现的最古老大熊猫成员——始熊猫化石,出土于中国云南禄丰和元谋两地,地质年代约为800万年前中新世晚期。在长期严酷的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中,和它们同时代的许多动物都已灭绝,但大熊猫却是物竞天择的强者,历经数个冰期,一路演化成为“活化石”,并存活至今。 |
滇黔及泛滇黔高原的古人类遗址中,几乎都有为数不少的大熊猫烧骨化石发掘,在柳江通天岩遗址,竟然发掘出完整的大熊猫骨架化石。发掘出大熊猫烧骨化石比较典型的有: 黔西观音洞遗址,20-4万年,更新世中晚期,旧石器时代早期,晚期直立人; 毕节麻窝口洞遗址,17.8-11.2万年,更新世中晚期,旧石器时代早期,早期智人; 柳江通天岩遗址,6.7万年,更新世晚期,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期智人; 九乡张口洞遗址,5.8万年,更新世晚期,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期智人; 兴义张口洞遗址,1.2万年,更新世晚期,新石器时代早期,晚期智人。 |
大熊猫化石仅为动物躲过冰期的例证之一,以九乡张口洞遗址为列,发掘出的哺乳动物化石有33种近2000件,其中有竹鼠类、鼠科、犬科、猕猴属、兔属、猫属、狐属、鹿属、麂属、虎、豹、无颈鬃豪猪、西藏黑熊、似爪哇豺、东方剑齿象、中国犀、巨貘、野猪、羊、水牛等等。根据现生动物地理分布及栖息环境推断,九乡张口洞遗址,哺乳动物群组合反映出亚热带森林的生态环境。需要强调的是,此时九乡张口洞生活的早期智人,正处于第四纪冰河时期的末次冰期,或称沃姆冰期、大理冰期。 |
2、银杏(学名:Ginkgo biloba L.):为银杏科、银杏属落叶乔木。银杏树的种子俗称白果,因此银杏又名白果树。银杏树生长较慢,寿命极长,自然条件下从栽种到结银杏果要二十多年,四十年后才能大量结果,因此又有人把它称作“公孙树”,有“公种而孙得食”的含义,是树中的老寿星,具有观赏、经济、药用等多种价值。 |
▲银杏叶 |
银杏最早出现于3.45亿年前的石炭纪。中生代侏罗纪,银杏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欧、亚、美三大洲,白垩纪晚期开始衰退。至50万年前,在欧洲、北美和亚洲绝大部分地区灭绝,唯有中国的保存下来。现银杏分布大都属于人工栽培区域,主要有中国、法国和美国南卡罗莱纳州。毫无疑问,国外的银杏都是直接或间接由中国传入。 |
银杏为中生代孑遗的稀有树种,一般生于海拔500-1000米、酸性(pH值5-5.5)黄壤、排水良好地带的天然林中。 孑遗植物,也称活化石植物,是指起源久远,在新生代第三纪或更早有广泛的分布,而大部分已经因为地质、气候的变化而灭绝,只存在于很小的范围内;这些植物的形状与在化石中发现的植物基本相同,保留了其远古祖先的原始形状;且其近缘类群多已灭绝,因此比较孤立,进化缓慢的植物。 银杏系中国特产,仅贵州全境有野生状态的林木,浙江天目山也有所见。其中,尤以妥乐古银杏林最为著名。 |
▲古银杏林(妥乐) |
妥乐拥有野生古银杏1200余株,胸径一般在0.5-1.5米,最大2.2米;树龄多在在300年以上,最长者为1500年;树干高达几十米。是世界上古银杏生长密度最高、保存最完好的地方。妥乐因此被誉为“世界古银杏之乡”。 ▲古银杏林(妥乐) |
妥乐古银杏林位于贵州省盘县。这里流水潺潺,奇峰傍寺,古树绵绵,风景如画,现已辟为国家AAAA级景区。 ▲古银杏林(妥乐) |
▲古银杏林(妥乐) |
据统计,在中国5千年以上树龄的银杏大约有12棵,而贵州省就独占了9棵,它们主要分布在贵州省西部和南部,大致在贵阳周边200公里的范围内,其中:福泉1棵、长顺2棵、都匀2棵、遵义2棵、安顺1棵、麻江1棵。世界上最古老的银杏树、最大的古银杏树都在贵州。 ▲古银杏林(妥乐) |
▲古银杏林(妥乐) |
世界上最古老的银杏树在贵州福泉,树龄大约有5000~6000年,根径有5.8米,树高50米,胸径4.79米,需13个成人方能围抱过来。2001年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被誉为世上最粗大的银杏树。 ▲古银杏树(福泉) |
通过孑遗动植物来推断第四纪冰河时期动植物避难所,是门显学。作为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在生物、地质、地理、古脊椎古人类等学界都十分热门,在世界范围内,相关学术论著汗牛充栋。但无论国内还是国际,学者大多将避难所的位置,指向中国大陆的秦岭以南。比如,在横断山、金佛山、神农架、大巴山、巫山、大娄山、梵净山、武陵山、大洪山、南岭、贵州盘县等地区,由于地貌具有山高、坡陡、谷深等特点,在冰期来临时,为森林植物迁移和保存提供了有利环境,形成了植物的避难所,使许多古、特、珍稀树种,如银杉、珙桐、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杜仲、银杏、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巴东木莲(Man-glietia patungensis)、水青树(Tetracentron sinense)等得以存活至今。 |
贵州旧石器时代的文化是辉煌的,在贵州境内,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多达50余处。无论早期、中期抑或晚期都显得光彩夺目,在国内占有重要一席。早期的有贵州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不仅是我国长江以南材料最丰富、最具有代表性的古文化遗址,而且是我国旧石器时代早期三个重要类型之一,与北京周口店文化、山西西侯度文化形成鼎立之势。中期的桐梓岩灰洞文化遗址,是南方少见的遗址之一,是长江以南地区最先用火的地方;还有盘县大洞文化遗址,更是中国南方新发掘的重要古人类遗址,其规模在国内外都是极罕见的,被列为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水城硝灰洞遗址中“水城人”开创的“锐棱砸击法”,是旧石器的新式技术,在国内外考古发掘中占重要地位。晚期有兴义猫猫洞、普定穿洞等遗址,形成贵州旧石器时代重要的区域性特征。 |
在已经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不仅出土了为数众多的打制石器、骨器、哺乳动物化石,还发掘了一定数量,很有说服力的古人类牙齿、颌骨、股骨、头骨化石。桐梓岩灰洞中,发掘了处于“晚期直立人”阶段的古人类化石,并将其命名为“桐梓人”;“早期智人”的代表是“水城人”,以后,又发掘了“大洞人”;“晚期智人”那就更多了,在贵州,除了人们熟知的“兴义人”、“穿洞人”而外,还有 “桃花洞人”、“马鞍山人”、“白岩脚洞人”、“安龙观音洞人”、“福洞人”、“青龙洞人”等等。 六盘水一带,先后发掘了“水城人”、“桃花洞人”和盘县“大洞人”。桐梓县有“桐梓人”和“马鞍山人”,普定县有“穿洞人”和“白岩洞人”,安龙有“观音洞人”和“福洞人”,这真是天大的奇迹。更可喜的是,在贵州,这些古人类化石,合乎逻辑地排列成由“直立人”到“智人”,由“早期智人”到“晚期智人”的完整发展系列。 |
云南省的旧石器考古始于1937年,卞美年、贾兰坡在丘北黑龙篝发现石片,揭开了云南省旧石器考古的序幕。在此后的70多年里,云南已先后在20多个县发现旧石器地点共计五、六十处之多,尤其是60年代以后,在云南各地发现了大量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时代跨越旧石器早、中、晚期。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1500~800多万年前的禄丰蜡玛古猿遗址; 170多万年前的元谋人遗址; 以及江川甘棠篝、临沧硝洞、丽江木家桥、呈贡龙潭山、九乡张口洞、保山塘子沟、蒙自马鹿洞、峨山老龙洞、富源大河、昆明大板桥等遗址。在这些地点中,有洞穴类型,也有旷野类型。从目前的发掘看,云南旧石器地点主要分布在横断山脉东、西两侧,并循金沙江、怒江及南盘江水系,形成三大密集遗址群。 |
广西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桂西、桂北,山高林密、重峦叠嶂,光、温、水资源丰富,地貌类型齐全,形态多种多样,尤以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大大小小的溶洞,为古人类繁衍提供了天然庇护场所。 广西北部古人类遗址、比较著名的有柳江人遗址、白莲洞遗址以及甘前岩、巨猿洞、鲤鱼嘴、都乐洞、九头山、酒壶山、陈家岩、穿洞、仙佛洞等洞穴遗址;另有兰家村、鹿谷岭、响水、新村、独静村、曾家村等台地遗址。初略统计,各类遗址总共有40多处。 位于桂西的百色盆地,也发现数量众多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这些遗址分布范围广、出土石制品丰富,其中多数的年代都较早,是研究中国旧石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百色盆地,从百色上宋村至田东县思林镇,呈东南——西北走向延伸,长约90公里,最宽处约15公里。197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等单位组成的调查队,在百色盆地进行地层古生物考察时,于市西约11公里的、上宋村的网纹红土中,发现了7件石器,由此揭开了百色盆地、旧石器考古的序幕。在此后的三十多年里,考古工作者在这一片区域,发现了众多旧石器遗址,获得石制品上万件。特别是这里发现的手斧,不仅数量多,而且年代久。这些水滴型的、精美的、80万年前的百色“阿舍利”手斧,为研究早期人类的世界性迁徙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据不完全统计,到2004年底,百色盆地发现的旧石器遗址或地点多达130处,其中多数为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旧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址很少。这些遗址广泛分布于盆地内右江河谷的高阶地上。 |
▲百色“阿舍利”手斧-1(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80万年前) |
▲百色“阿舍利”手斧-2(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80万年前) |
▲百色“阿舍利”手斧-3(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80万年前) |
▲百色“阿舍利”手斧-4(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80万年前) |
我们当然不能遗忘滇黔高原的东沿和北沿。 根据古人类学的发现和研究,四川的史前时代发轫于200万年以前,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早期和地质学年代上的更新世早期。1986年十月,在长江南岸的巫山县、庙宇镇、本坪村、尤骨坡,发现一批包括上内侧门齿和下颌骨在内的古人类骨骼化石,经中国科学院用古地磁方法测定,其地质年代为更新世纪早期,距今200~204万年。人类学家将其命名为“巫山人”。 湘西北沅水、澧水流域,发掘出17个有关旧石器人类遗址,结合田野考察,目前已掌握的资料有石门智人股骨化石1件,旧石器9种,哺乳动物群化石8目36种。据此,考古学家开展了有关旧石器演化规律和哺乳动物化石生物分类与组合形式的研究,揭示了湘西北地区史前人类的演化规律以及地理变迁、气候再造与其生态环境的关系。 |
初略地统计一下,自200万年前的更新世纪以来,尤其是里斯冰期(Riss,20~13万年前),古人类在滇黔高原留下的生活繁衍遗迹,竟然达到惊人的298处之多。这包括滇东60多处、黔境50多处、桂北40多处、桂西130多处、湘西17处、川南1处。更令人欣慰的是,这座“冰期避难所”上发掘的古人类化石,没有年代缺环,相互衔接,合乎逻辑地排列成由“直立人”到“智人”,再由“早期智人”到“晚期智人”的完整发展系列。 |
桐梓岩灰洞遗址,24万年,晚期直立人; 盘县大洞遗址,20万年,早期智人; 毕节麻窝口洞遗址,17.8-11.2万年,早期智人; 柳江通天岩遗址,6.7万年,晚期智人; 九乡张口洞遗址,5.8万年,晚期智人; 贵安招果洞遗址,3.8万年,晚期智人; 兴义张口洞遗址,1.2万年,晚期智人。 |
这是发生在滇黔高原、50万平方千米狭小范围内的、人类演化历史大剧。纵观世界五大洲,包括不少专家学者极力推崇的非洲,能够承载如此众多的族群、演绎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找不出近似的第二个区域。 尽管非洲大陆、欧洲大陆与亚洲其它地区,曾经有30万年前甚至上百万年前的直立人活动迹象,但他们仅是与智人同科却不同属的类人猿,已经具有生殖隔阂,且在里斯冰期(Riss,20~13万年前)的侵袭或影响之下灭绝啦。20万年前,地球上的直立人已然清零,人类进化一切从滇黔高原重新开始。 据此,我们可以推断,亚洲大陆是古人类演化的摇篮,滇黔高原是人类文明步伐的起点。 |
我们既然知道“盘古”出自哪里,远古先民的发展、繁衍和迁徙路径、自然就有了可供厘清的脉络。 容我们将“人类出滇黔”的世纪性大迁徙,先按下不表,返回来再继续追问颛顼是谁?探寻“颛顼十二月”历到底是何时编制的? |
随时代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族群人口开始膨胀。在末次冰期行将结束的1.3万年前,豨韦氏遗族司彘之国与黄帝遗族韩流氏融合后,其苗裔由“流沙之东、黑水之西”的昆仑山北麓,逐野猪、猛犸象和麋鹿群一路向北,穿越阿尔泰山抵达南西伯利亚。在由贝加尔湖至黑龙江流域的反复迁徙过程中,奠定了东方玉石文化的基础,最终在盛产玛瑙和玉石的辽河流域,将打孔和雕琢技艺推向极致。 |
▲《山海经》方国地理位置图-东北亚 |
传统上认为,东方玉器源起于兴隆洼文化。 兴隆洼文化,是分布于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南岸和辽西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原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而得名。 兴隆洼遗址是内蒙古及东北地区时代较早、保存最好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总面积3.5万平方米,遗址周围有人工围沟,围沟内有成排平行排列的房屋,房址最大的140平方米。出土陶器均为夹砂陶,深筒直腹罐和钵为其典型器物,并有玉玦、玉斧、玉锛等玉器出土。 1996年,该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评为“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 |
兴隆洼遗址地处努鲁儿虎山麓大凌河支流的牤牛河上游丘岗上。发掘清理的氏族居住营地是经过周密规划、精心安排的。住房为半地穴式的方形或长方形建筑,屋内有圆形灶坑,有十多排房屋,每排10座左右,西北—东南走向,排列整齐,每间约 50—80 平方米,最大的房间达 140 余平方米,显得比黄河流域的同时期氏族居址高大宽敞。营地的周围有宽约 2 米、尚存深度 1 米左右的壕沟,是这个氏族营地的界限,也是一种防御设施。这是中国大陆远古居民最早的防御设施。 |
兴隆洼文化的经济形态,以农耕为主,兼有狩猎、采集。陶器较厚重,烧制火候较低,陶质疏松,以装饰压印的网格纹和“之”字形纹为特征,多罐、钵类陶器;使用的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多为打制,其中用于掘土的有肩石锄十分突出,很多房址中都放置这种先进的生产工具,其它还有石铲、石斧、石锛、石磨盘、石磨棒和圆饼形石器等等。由石片嵌入骨柄凹槽的刮刀很有特色,是北方细石器工艺的传统产品。加工兽皮用的石刀和渔猎工具也比较多。骨器有锥、镖、针等,磨制都比较精良。在房址的居住面上,常常发现琢制的石磨盘和磨棒,有的房间里还出土了石杵。这些谷物加工工具,既可以加工农作物去壳脱粒,也可以用于加工采集的植物籽实。房址中发现较多的鹿角、狍骨和胡桃楸的果实硬壳,说明氏族营地附近广布森林,狩猎和采集经济仍占一定的比重。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与黄河流域的诸新石器时代文化大体相当。 |
兴隆洼遗址浮选出土的炭化粟和黍,经过国内外三家不同机构的放射性C??年代测试,确定为距今约7650年,这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小米实物遗存之一,也是唯一经过年代精确测定的最早的小米实物遗存。因此推断,敖汉当是目前已知的、旱作农业起源的重要遗产地之一。 |
20世纪经过较大规模的发掘,同类文化性质的遗址还有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白音长汗、克什克腾旗南台子、辽宁省阜新县查海遗址等,正式发掘出土玉器的总数已达100余件。经放射性C??测定,兴隆洼文化的年代为距今8200-7400年,由此认定兴隆洼文化玉器是当时所知“中国年代最早的玉器,开创中国史前玉文化之先河。” |
兴隆洼第一期文化出土玦饰,是我国现今所知最早的玦饰。 ▲玉玦(兴隆洼遗址,第一期文化) |
兴隆洼文化玉器皆为阳起石-透闪石软玉类,色泽多呈淡绿、黄绿、深绿、乳白或浅白色,器体偏小。主要器类有玦、匕形器、弯条形器、管、斧、锛、凿等。 玉玦的出土数量最多,是兴隆洼文化最典型的玉器之一,常成对出在墓主人的耳部周围,应是墓主人生前佩戴的耳饰。一类呈圆环状,另一类呈矮柱状,体侧均有一道窄缺口。 |
1992年秋,从兴隆洼遗址发现了第一对玉玦饰,出土在117号墓人头骨的两侧,据此确认早期的玦饰就是耳环。 ▲ 玉玦(兴隆洼遗址M:117) |
1994年十月一日从135号墓出土一对大型玉玦,制作精美,直径约6厘米,是迄今发现兴隆洼文化玦饰中最宏大的杰作,堪称“玦王”。 ▲ 玉玦(兴隆洼遗址M:135) |
兴隆洼遗址4号墓,主人为女童,头骨立置,周围散落很多石管,右眼眶内落入一件玉玦,另一玦出自填土。 ▲项圈及耳环(兴隆洼遗址M:4) |
▲玉玦(兴隆洼遗址M:7) |
▲ 管状玉玦(兴隆洼遗址M:118) |
▲管状玉玦(兴隆洼遗址M:142) |
匕形器的出土数量仅次于玉玦,亦为兴隆洼文化玉器中的典型器类之一。器体均呈长条状,一面略内凹,另一面外弧,顶部略窄,身部稍宽,靠近一端中部钻一小孔。多出自墓主人的颈部、胸部或腹部,应是墓主人佩戴的项饰或衣服上的缀饰。 兴隆沟遗址22号房址出土的匕形器两侧,还可见因琢击留下显著点痕及块状白斑,顶端坠孔周沿可见一圈点状琢痕,可能是琢击穿孔后,再扩孔成椭圆形坠孔。内凹中央部全是点状琢击痕,可见内凹部份是先琢击后研磨制成。 |
▲ 匕形器(兴隆洼遗址F:22) |
▲ 匕形器(兴隆洼遗址F:201) |
▲匕形器(兴隆洼遗址F:125) |
觿[xī]形玉佩(弯条形器)和玉管数量较少,均为佩戴在墓主人颈部的装饰品。 觿形玉佩造型可能是仿效动物的獠牙。人类自三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佩戴獠牙的坠饰,兴隆洼先民也佩戴野猪獠牙饰物。这件109号墓出土的觿形玉佩上端,可见残坠孔,新与旧坠孔间尚有一未穿坠孔,估计这件坠饰曾被长期佩戴。 用高贵典雅的玉器来再现野猪凶猛表征的獠牙,昭告了兴隆洼先民深深的野猪崇拜情结。 |
▲觿形玉佩(兴隆洼遗址M:109) |
▲觿形玉佩局部(兴隆洼遗址M:109) |
兴隆洼文化还出土有玉管饰。 兴隆沟遗址出土的玉管,长短不一,可以单个、成对或多个串联使用,一般作为项饰。最长玉管出自兴隆沟遗址22号房址,总长达9.8厘米,其通孔估计是从两面以实心对钻,钻孔至少得深过5厘米。此管对钻之准,孔钻之深,远超今人的想象,足见远古先民的创造力惊人。在距今8000多年前,就能制作出如此精美的玉石管饰,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
▲ 玉管(兴隆沟遗址M:4) |
右下角长管出土于22号房址,其他出土于4号墓。 ▲玉管(兴隆沟遗址M:4、F:22) |
兴隆洼遗址出土的、大小不一的飞石索石球(图上)。石球多采用琢制,放大后图下可见清晰琢痕。 ▲飞石索(兴隆洼遗址) |
斧、锛、凿等工具类玉器特征鲜明,其形制与石质同类器物相仿,形体明显偏小,多数磨制精良,没有使用痕迹,其具体功能尚待深入探讨,不排除作为祭祀“礼器”的可能性。 ▲玉锛(兴隆洼遗址F:173) |
▲玉锛(兴隆洼遗址F:173) |
▲玉锛(兴隆洼遗址F:138) |
▲玉锛(兴隆洼遗址F:130) |
在兴隆洼文化区域,目前尚未发现玉器作坊,难以准确判断原料采集与加工过程。但经现有玉器鉴定,其玉石原料主要是岫岩透闪石。玉料开片方法,有可能是采用了直接打击、片切割或线切割技术。玉料开片后,以打击、琢制、研磨与抛光技术,进一步加工玉石器物。由玉器的精美程度来看,兴隆洼先民的玉器加工手段已非常完备。 没有传承,没有过度,也没有演进,在8200年前,辽河流域的兴隆洼,玉石文化忽然就变得如此耀眼、辉煌,总感觉过于突兀。一定还有一个渐进的源流。 |
果不其然,2015年,小南山遗址被发现。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饶河县文物管理所,对小南山遗址进行连续发掘,总揭露面积1,600平方米,取得了黑龙江流域考古研究历史性的新突破。 小南山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乌苏里江左岸、一座孤立的马鞍形小山上,总面积40余万平方米。 |
该遗址发现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共开展过5次不同程度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 第一次,1958年,饶河县中学同学在小南山采集一件远古石器,这件桂叶形尖状器,引起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关注; 第二次,1971年秋,黑龙江省博物馆对小南山遗址进行试掘,出土一些石器和陶器及残片,当时认为这些遗存属于新石器时代,当是渔猎民族肃慎的遗物; |
第三次,1980年夏,饶河建造船厂在小南山西南山脚下搞基建,发现一批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黑龙江省博物馆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派人现场清理化石并发现少量旧石器和骨器,通过C??测年,为距今13000±460年; 第四次,1991年夏,驻饶河边防部队在小南山最高点翻建瞭望塔时,意外发现一座双人合葬墓,发掘随葬品117件,其中玉器61件、石器53件、牙坠饰3件; 第五次,2015-2017年和2019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饶河县文物管理所,进行正式考古发掘,发掘总面积1600平方米,出土玉器、石器、陶器及残片七千余件。 |
桂叶形石器即桂叶形石矛。 1958年,采集于乌苏里江左岸、饶河县、小南山遗址的桂叶形尖状器,属于远古石器的“礼器”,是部落首领的标志物。国家一级文物。由饶河县中学的学生,在该县小南山上发现。 ▲桂叶形尖状器(小南山遗址,新石器时代早期) |
小南山遗址,是目前在乌苏里江流域发现的、最重要的、多时期重叠的古代遗址。在这里先后发掘出:新石器时代遗址、新石器时代早期与晚期墓葬、青铜时代聚落遗址等遗存,年代跨度15000余年。重要遗迹分布面积约10万平方米,保护范围平面面积43.7万平方米,2019年小南山遗址确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17年墓葬出土的玉环(小南山遗址) 邓聪/摄 |
▲ 2019年墓葬出土的玉环(小南山遗址) |
▲ 2019年墓葬出土的玉坠(小南山遗址) |
通过多次深入发掘,小南山先后发现并确认了五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取得了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考古研究历史性突破。 第一期文化遗存距今17000-13000年,发现5000余件打制石器和珍贵的早期陶片,石制品以两面器和大量石片为主;陶片火候较低,夹砂,内外表面有压印草痕。这与1980年在小南山南端山崖下发现的“猛犸象屠宰点”一道,同时为我们展现出一幅更新世末期、乌苏里江流域史前猎人活动的立体画面,也为乌苏里江右岸的所谓“奥西波夫卡文化”找到了探寻近百年而不得的直接源头。 |
▲石器(小南山遗址,第一期遗存) |
▲陶片(小南山遗址,第一期遗存) |
第二期文化遗存以相距75米的两片墓区、总计50余座的土坑竖穴墓为代表。依据本地区考古学文化序列,结合获得的7个C??测年数据(其中2个为人骨样品),确定该期遗存为距今9200-8600年。 墓坑大小不一,长250-70厘米不等,人骨保存不佳,随葬石、玉、陶器。墓葬上方均有封土、积石。其积石方式互有不同,南部以单体封石为主,即每座墓葬独自积石封墓;北部则以整体封石为特点,所有墓葬都处于同一石堆之下,仅直径5厘米以上的石块就有13000余个,最大者近200公斤,总重量多达14余吨。巨大而持续的劳动力投入,反映出小南山先民充盈的社会能量、高效的组织能力以及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 |
▲玉玦(小南山遗址,第二期遗存) |
▲玉璧(小南山遗址,第二期遗存) 邓聪/摄 |
▲玉玦(小南山遗址,第二期遗存) |
▲玉珠(小南山遗址,第二期遗存) 邓聪/摄 |
第三期文化遗存约距今4700-4500年,是由10余座半地穴房址组成的村落。目前仅发掘房址1座,出土器物主要为平底筒形罐,陶器表面纹饰繁缛,以细密篦点纹为底,上加划蜗旋纹。乌苏里江右岸的所谓“沃兹涅谢诺夫卡”文化,与其也有相似的特征。这是在我国境内首次发现的具有明确层位关系的此类文化遗迹,扩展了该文化分布的南界。同时进一步证明,上古整个黑龙江流域,都是华夏先民休养生息之地。 |
蜗旋纹,是1.4万年前,华夏先民“众星拱极,天道左旋”朴素哲学理念和宇宙观的抽象变现形式。 ▲涡旋纹陶片(小南山遗址,第三期遗存,距今1.3万年) |
第四期和第五期文化遗存分别属于西周中期和西汉时期,遗迹均为半地穴房址。根据地表所见考古现象判断,总数在20座以上。其中有3座房址经过发掘。有限的出土器物表明:第四期文化遗存以颈部饰折线纹的陶壶为代表;第五期文化遗存以素面陶壶为特征。两者在我国境内此前从未发现,在乌苏里江右岸以及黑龙江下游流域,也只有零星线索。小南山的发掘为这类文化遗存的发现与研究提供了范例。 |
小南山遗址是东亚地区系统用玉的最早实证 近几年在小南山遗址发掘出土玉器120余件,加上以往发现总数超过200件。种类包括玉玦、环、管、珠、扁珠、璧饰、锛形坠饰和玉斧等,构成了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玉文化综合面貌,尤其玦饰、玉管、璧饰等,对其后的东亚玉器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些玉器上多见砂绳切割技术留下的弯曲条形痕迹,此为目前世界最早的发现,比中美洲同类技术早六千多年。砂绳切割技术后来成为红山、良渚玉工的主打工艺,奠定了中华玉器文化早期蓬勃发展的技术基础。 |
▲玉管出土情况及显微照片(小南山遗址,第二期遗存) |
▲ 玉环上的沙绳切割痕迹(小南山遗址,第二期遗存) 邓聪/摄 |
▲ 东亚玉石线切割技术分布示意图 |
▲ 玦、管状玦、觿、匕形器玉饰(小南山遗址、距今9000年) |
▲ 玦、管状玦、觿、匕形器玉饰(兴隆洼第一期文化、距今8000年) |
兴隆沟遗址F:22管状玦饰,发掘时还只是件半成品。一侧可见沟状设施,是线切割进行前的一项预备工序。在玉器平滑表面上线切割难以固定加工,砂绳容易左右游动。预制沟槽有固定线切割位置的作用。 ▲管状玦饰半成品(兴隆沟遗址F:22、距今8000年) |
位于乌苏里江右岸的所谓“Chertovy Vorota”文化,从器物种类、形制、制作工艺上看,仍属于小南山文化的余绪。 ▲玦、珠、璧、璜、觿、匕形器玉饰 (俄罗斯滨海地区Chertovy Vorota洞穴遗址、距今约7000年) |
至少7000年前,小南山文化已向南渗透,并进入东夷九黎腹地。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玦状坠饰,同样是件半成品。它以线切割开口,并未完全切开,玦口还有部分连联。 ▲玦状坠饰(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年) |
▲玦、玉珠、觿饰等(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年) |
塔山遗址在浙江省象山县丹城塔山东南麓,依坡濒海,面积约3万平方米。该遗址属于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多年。 ▲玦饰、玉珠等(塔山遗址、距今6000年) |
▲形制不同的玦饰(江苏祈头山遗址、马家滨文化、距今7000~6000年) |
小南山人曾东渡日本,成为日本最古老的原居部落之一。 说“渡”,实际上并不确切。6、7千年前,正值“海浸”最盛期,人类仅靠独木舟,无法跨越波涛汹涌的海峡。小南山人,至少在“陆路桥”还未阻绝的1.2万年前,就已经徒步抵达了日本本州。那时,日本列岛东面外海,海沟裸露,《山海经》称之为“大壑”,《列子?汤问》神话为“归墟”,是当时欧亚大陆的东海岸。 《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吴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 《列子?汤问》:“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帷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为归墟。八弦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而减焉。” 从日本列岛远古玉器的种类、形制、加工手段,你可以清晰地看到,来自小南山文化的传承。 |
▲玦、璧、珠、璜、觿、匕形器玉饰(日本本洲三引遗址、距今6500年) |
▲玦、珠、觿、匕形器玉饰(日本本洲福井县桑野遗址、距今6500年) |
翡翠勾玉,出土于日本青森县朝日山遗址,年代为绳文晚期前段。展现了浑石玉的翠绿,如生命般萌发,是东亚早期崇尚绿色的共同信仰。 勾玉,源于觿形玉佩(弯条形器),表现的是动物的獠牙,是对野猪凶猛特性的敬畏和深深的野猪崇拜情结。 ▲翡翠勾玉(日本青森县朝日山遗址、绳文晚期前段) |
史前线切割技术在东北起源后,再向四面扩散。目前对玉器线切割技术分布的北限认识不多,但至少包括黑龙江流域及乌苏里江流域一带;西限在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晚期(BC3300)及长江上游青铜时代(BC1500)也有些发现;南限方面则较明显,大至已延申到长江以南的东南亚中南半岛。 |
首页 上一页[21] 本页[22] 下一页[23] 尾页[5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