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人类文明探源,从《山海经》的建木说起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人类文明探源,从《山海经》的建木说起[第24页] |
作者:夜郎游侠2018 |
首页 上一页[23] 本页[24] 下一页[25] 尾页[5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笔者很可怜这些所谓的“专家学者”,在它们的小脑瓜子里始终存在一个肤浅的理念,就是盲目地运用现代流行的“认知”,去观察几千、甚至几万年前的历史史实。不管是将上古的“跪姿”认作屈辱,还是将金沙文化的“斗极神鸟”看成“太阳神鸟”,拟或将“猪”当为“龙”,无非都是它们不知不觉、内心顽固秉持的历史唯心主义执念、在作崇罢了。 |
红山文化的代表作“玉豕”,当为猪图腾部族祭祖祀天的法器,非大祭师不得专享。由于其造型诡谲、独特,充满神秘意涵,被世界各大博物馆和文物爱好者悉心收藏。此处罗列部分现世的“玉豕”,以飨读者。 |
▲ 玉豕(红山文化,内蒙敖汉旗河西遗址) |
▲玉豕(红山文化,内蒙敖汉旗馆藏) |
▲玉豕(红山文化,赤峰市征集) |
▲玉豕(红山文化,赤峰市征集) |
▲玉豕(红山文化,通辽市征集) |
▲玉豕(红山文化,辽宁文物总店征集) |
▲ 玉豕(红山文化,天津博物馆藏) |
▲玉豕(红山文化,天津博物馆藏) |
▲玉豕(红山文化,天津博物馆藏) |
▲ 玉豕(红山文化,天津博物馆藏) |
▲玉豕(红山文化,河北围场下伙房出土) |
▲玉豕(红山文化,1996年瀚海拍出,首都博物馆藏) |
▲ 玉豕(红山文化,故宫博物院藏) |
▲玉豕(红山文化,国家文物局藏) |
▲玉豕(红山文化,台北故宫博物院) |
▲玉豕(凌家滩文化,安徽省博物馆藏) |
▲ 玉豕(良渚文化,浙江后头山遗址出土) |
▲玉豕(红山文化,不列颠博物馆) |
▲玉豕(红山文化,法国吉美博物馆藏) |
▲玉豕(红山文化,纽约佳士得拍卖行) |
现在让我们回应题首,“远古,那个被后世尊为颛顼的先贤到底是谁呢?” 之前,我们考证过,颛顼是韩流之子、黄帝族的第四世孙。韩流因出身于祁连山北麓的“司彘国”、而被其后人尊为“彘神”,颛顼自然也持野猪图腾。 因此,颛顼既是黄帝的后人,又有豨韦氏的血脉,可谓家门显赫。不过,这只是其身世,颛顼二字还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
颛顼,《史记》认为其号高阳,一个古代圣贤的称谓。不过,我们更应该将其认作、远古时代部落首领的称号,甚至作为部落首领世系的统称。作为功高德劭的里程碑式的人物,“颛顼”名称的由来,一向众说纷纭,千古难辩。 东汉学者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中,释“颛”为“头颛颛谨貌”、“顼”为“头顼顼谨貌”。中外学人大都将“许说”奉为圭臬,无不在“头”上大作文章。 |
有说颛顼得名,与头形有关,在这个部落里存在着“变头形”的奇俗。或谓颛是指左右平均、端正的头,顼是像玉一样精密的头,颛顼就是“头脑精密优秀”的“贤者代表”。 有说颛顼,是一个汉语词汇。“颛”本义为“圆头胖脑”,指中年贵族,引申指体面、守法之人,再引申指社会精英;“顼”字从玉从页,玉指“玉胜”、“玉冠”,“页”指人头。“顼”就是“头戴玉冠”。“颛”和“顼”联合起来,就表示“身材发福、头戴玉冠”之人。 |
上述推测,仅仅触及到了字义的表象。东汉史学家班固,在《白虎通义》中作出了更深层次的剖析:“颛者专也,顼者正也,能专正天人之道,故曰颛顼。” 相较而言,班固所论,是相对接近原意的一种论述。不过,若要完整领会颛顼二字本意,我们还需从甲骨文入手。 |
颛顼两字,并非本字,二者的共同本字为“页”。 |
《說文解字》:“頁,頭也。从頁(无“八”)从儿。古文?首如此。凡頁之屬皆从頁。頁(无“八”)者,?首字也。胡結切。” |
俺解页字:甲骨文,其下半部与“女”的甲骨文类似,象形为依拱极“天道”、屈膝跪坐。在甲骨文中,每遇到此,我们都要给予敬畏之心,因为这个符纹想要表述的、不是上古巫觋大祭师,就是族群首领,当然是女性;其上半部则象形为人首,头顶羽翎,张口作“告天”祈祷状。造字本意,头戴羽冠的巫觋大祭师、族群首领。引申为首要、头脑。例如:题(文首)、颉[jié](不在能者之下)、额(脑门)、颔(头的下端,下巴)、颊(头的两侧、面旁)、烦(头痛脑热)等等。 |
▲ 羽冠玉饰的大祭师 |
【羽冠】:或称鹰羽冠。1.5万年前,族群首领或大祭师的标准头饰,通常在祭祀或其它重要场合佩戴。羽冠上的每根羽毛,都是用鸟类中最凶猛的鹰、雕羽翎做成,价值连城。远古时期,工具落后,得到这种羽毛极不容易,后来技术发展了,但这些鸟类也越来越少,羽毛也随之珍贵。要做成一顶完美的鹰羽冠,往往要耗时多年。至今,在北方萨满、南岛土著和印第安族部落,仍然可见羽冠的踪影。 |
▲羽冠玉饰的大酋长(良渚神徽,BC3000) |
▲ 羽冠玉饰的王者(三星堆金杖图语,BC2000) |
领会了“页”这个本字,颛顼两字就容易理解啦。 颛:为耑+页。《說文解字》:耑,“物初生之題也。“故,颛解为新政的专制者。 顼:为王+页。解为头戴玉冠的王者。 颛顼:解为头戴玉冠的新政专制者。除此之外,根据颛顼的履历,颛顼二字还少不得玉文化开拓者的意涵。 |
据载,新石器时代、“三皇五帝”就已经有了“冠冕”规制。唐孔颖达《礼记正义·冠义》:“《略说》称周公对成王云:古人冒(帽)而句领。(郑玄)注云:古人谓三皇时,以冒(帽)覆头,句领绕颈。至黄帝时,则有冕也。故《世本》云:黄帝造火食旒冕,是冕起於黄帝也。但黄帝以前,则以羽皮为之冠;黄帝以后,乃用布帛。” 按东汉郑玄和《世本》的说法,“三皇”时代已有“羽皮”制作的“冠帽”了。彼时,为原始游猎年代,先民取飞禽翎羽、动物毛皮,做成头饰,部落首领们则头戴羽冠、皮帽纵横天下;待到“五帝”时代,布帛“冕冠”才应运而生。 |
“冠”,可谓人的头部服装,而头部为“元”或“首”,所以又称“头衣”、“元服”或“首服”。“首服”为全身服饰中“首要”或“最高”部分,彰显的是主人身份和地位,因此古人特别重视“冠”的形制以及“加冠”的礼仪。古籍中多有“加冠晋爵”仪礼的记述,说明古代“冠礼”十分重要,不可或缺。诚如《礼记·冠义》所言:“冠者,礼之始也。是故古者圣王重冠。” |
颛顼所戴的玉冠,是个什么样的存在?也许红山文化的玉器可以提供借鉴。 迄今最早的玉冠,在前面、牛河梁遗址N2Z1M4大墓的叙述中,我们见过。尽管这种“斜口圆筒玉器”,是5500年前的物件,与1.3万年前的首任颛顼有7500多年的代差,但形制不会相差太大。也许牛河梁遗址N2Z1M4大墓出土的玉冠,正是后世颛顼的标志性头饰,也未可知。 |
▲玉器随葬状态(牛河梁遗址N2Z1M4) |
类似的器物,在红山文化的其它遗址,也有出土。据发掘报告载录,“斜口圆筒玉器”多在中心大墓或高等级墓中发现,并多置于男性墓主的头部,于是猜测似为部落首领头部束发用的“筒形玉冠”,或称“玉筒冠”。此器的底端两侧通常钻有两个穿孔,可以系绳固定于头上;或可将头发卷成发束套入圆筒,再用发笄贯通两孔和发束、而将“筒冠”固定于头发上。个别无孔的“筒冠”,可以将发髻拉出上口绾结,再用发笄横穿挡于上口的方法来固定。因此,目前大部分人已认可此器为“玉筒冠”,很可能为红山文化区域、远古帝王或贵族的头饰——“玉冠”。 |
▲玉冠(牛河梁遗址N2Z1M4出土,标本第1号) |
领会了“颛顼”二字的意涵,我们对东北地区发达的玉石文化,就不觉奇怪了。正是一群善于打孔、雕琢的猪图腾遗民,在一代又一代颛顼的统辖下,将治玉工艺从贝加尔湖畔带至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最终在辽河流域发扬光大,成就了华夏文明的重要一元。 玉石加工业的发达,为东北颛顼族群积累了大量财富;社会的繁荣,也吸引着以农耕为主的南方部族的目光。 |
在红山文化之前的小河西与兴隆洼文化时期,已经有石铲等农业生产工具出现,到了红山文化时期,则出现了更为精致的窄柄弧形石耜,类似于现在的犁,松土效率比之前大大提高。此外,红山文化时期还出现了成组的磨盘和磨棒,用于研磨谷物。 在魏家窝铺遗址发掘过程中,考古学家发现粟和黍等农作物遗存,从籽粒大小、性状特征看,当属于人工栽培种,这说明农业在红山文化生产模式中占有一定地位。 |
魏家窝铺遗址不远处,距今8000~7500年的敖汉旗兴隆沟遗址中,考古工作者也发现了粟和黍的植物遗存,这是目前欧亚大陆上所发现的、具有直接测年数据的、最早的小米遗存。这证明,兴隆沟的先民,已经开始种植粟和黍等农作物。1千年后,红山先民也继承了这种生产方式。 农业的出现,为辽河、黑龙江流域早期生产模式增添了活力,使世居黑土地上的先民,在狩猎、渔猎、采集等主要生存手段上,又有了更稳定的食物来源。 |
整个东北地区,地域辽阔,南北贯通,生态资源丰富,可耕、可牧、可渔、可猎。自古就是游牧、渔猎及农耕诸民族世代生息的家园。没有意外,大家定会安居乐业、和睦融融。 ▲ 1.5万年前北方人种孑遗——阿伊努人 |
第四世纪冰河时期、末次冰期(沃姆冰期,Würm,11万年—1.2万年前)行将结束时,地球气候于大约1.5万年前开始变暖,气温逐渐地回升。至1.3万年前,北美、北欧和北亚高纬度地区、早期的永久冰源已经融化了相当部分,南北半球春暖花开,郁郁葱葱。 但是,距今12640年前后,地球气温又骤然下降,世界各地突然转入严寒,两极和阿尔卑斯、青藏高原等地的冰盖迅速向外扩张,许多本来迁移到高纬度地区的动植物大批死亡。短短数十年内,地球平均气温下降大约7、8℃。这次降温持续了上千年,直到11500年前,才又突然回升。这就是地球历史上著名的“新仙女木”事件(The Younger Dryas Event,简称YD)。之所以得此称谓,在于欧洲中北部这一时期的沉积层中,发现了北极地区的特有标志性草本植物——“仙女木”的遗存,这是大地长期严寒气候的最直接证据。更早的地层里也有同样的两层发现,故分别称之为“老仙女木”和“中仙女木”,以有别于后来的“新仙女木”。 |
“新仙女木”事件,是末次冰期行将结束后,持续升温过程中的一次突然降温的非典型事件,也是一个全球性的事件,中国东部大陆架普遍发现有“新仙女木”事件的沉积记录。由于中国东部陆架位于欧亚大陆和太平洋之间,受季风的直接影响,因此有着独特的气候响应。 各国科学家经反复论证,大多推断当时发生了彗星撞击地球的惨烈事件。爆炸、冲击产生的海量尘埃,腾空达万米,包裹住整个地球,遮蔽了阳光,降低了来自太空的能量,地球进入恐怖的“尘埃冬天”,并陷入长达千年的冰雪世界,最终危及到北半球的植物和动物的生存,亚洲和欧洲的早期人类文明的发展遭受重创。该研究成果,发表在2016年1月2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 |
首任元尊颛顼,推断殁于此间。 《山海经·海外北经》:“務隅之山,帝顓頊葬于陽,九嬪葬于陰。一曰爰有熊、羆、文虎、離朱、[丘鳥]久、視肉。” 《山海经·大荒北经》:“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間,附禺之山,帝顓頊與九嬪葬焉。爰有[丘鳥]久、文貝、離俞、鸞鳥、皇鳥、大物、小物。有青鳥、琅鳥、玄鳥、黃鳥、虎、豹、熊、黃蛇、視肉、[璿]瑰、瑤碧,皆出衛於山。丘方員三百里,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為舟。竹南有赤澤水,名曰封淵。有三桑無枝。丘西有沈淵,顓頊所浴。” 本是阿尔泰语的“务隅”、“附禺”,流传至战国时代便演化为“医巫闾”。 《尔雅》载“东方之美者,有医巫闾之询讦琪焉。”晋人郭璞注:“医巫闾,山名今辽东,询讦琪,玉属。” |
通过《山海经》方国地理重构,顓頊及其九嬪所葬的“务隅山”并不在辽东,更不在出产“询讦琪”的岫岩,而在水草丰美、邻近现今出海口的黑龙江下游。不过,在1.2万年前,这里只能算中游。因为彼时海面低于现今150~200米左右,黑龙江出海则位于大壑(归墟)、即日本大海沟的西沿,也就是现今的勃罗乌格纳岛附近。 |
▲《山海经》方国地理位置图-东北亚(1.2万年前) |
“头戴玉冠的新政专制者”与玉文化开拓者,殁后却未藏于玉都。这作何解释? 13000万年前,估计作为东北亚文明的开拓者,初来咋到的颛顼还未发现辽河流域的玉山,待岫岩玉闻名遐迩之时,元尊颛顼却早已“陟升”。因此,所谓“医巫闾”只不过是红山文化时期,后人以“岫岩透闪石玉山”来寄托对元尊颛顼帝陵的追忆和对元尊颛顼威灵的祭奠。 |
“新仙女木”事件,破坏了东北亚原有生态平衡,永久雪原开始向低纬度延伸,北方先民赖以生存猎物,如猛犸、麋鹿、野猪等随之南移,极端时曾抵达滦河、海河流域,比如,在北京及附近地区发现大量该时期的猛犸象、披毛犀、赤鹿、原始牛等耐寒动物化石。早期可耕、可牧、可渔、可猎的家园与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社会氛围不再,一场以新任颛顼为首的、争夺地域资源和生存空间的南下运动,就此爆发。 |
颛顼势力南下,并非传统概念的海兰泡——辽河——滦河——黄河——长江——珠江——红河,而是沿现在东海大陆架、由库页岛——北海道——琉球,然后再以琉球主岛台湾为据点,向太平洋东、西、南三个方向扩张。 上古,传统南下路线树木丛生、水网密布,并不宜居。彼时,少昊氏上百个方国均集中在东北起北海道、西南至台湾的“大壑“西面沿线。 |
▲《山海经》方国地理位置图-东亚(1.2万年前) |
这是一片比晋冀鲁、鄂豫皖总和面积还要大数倍的广袤冲击平原。帝俊的后人们携稻作、黍作、天文历法文明,由南向北扩张,除却1.5万年前东进抵达美洲大陆的族群(玛雅人)外,主体族群最北延申至库页岛区域。 |
这里,我们要铭记一群令人称奇的小矮人(苗人先祖之一),正是她们用聪明的头脑、勤劳的双手,将1.6万年前,由广西肇始的稻作文化,推广至北海道至台湾岛陆架一线的“大壑”南北。 《山海经?大荒南经》:“有小人,名曰焦侥之国,几姓,嘉谷是食。”“有小人,名曰菌人。” 《海外南经》:“周饶国在其东,其为人短小,冠带。一曰焦侥国在三首东。” 《山海经?大荒东经》:“有小人国,名靖人。” 周饶:侏儒。“焦侥”、“周饶”以及切音后的“靖”、“菌”,都是所谓的“小人国”。 |
这里是鸟图腾帝俊家族的主场。 其姻亲联盟、天文历法世家、羲和氏部族中:女子,负责天文观测,在大言山、合虚山、明星山、鞠陵山、壑明俊疾山构建“连山易”,在孽摇頵羝山构建“扶木矩阵易”,在甘淵观测日升日落(日浴)、制定“十日历法”(生十日);女丑,则处汤谷,负责构建扶桑“日历树”,以“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的形式,昭告时令,指导农耕,敬授民时。在大壑南北数千公里的沿线,羲和氏建立的天文观象台(日月所出)竟达7处之多 |
《山海经?大荒南经》:“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山海经?大荒东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搖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葉如芥。有谷曰溫源穀。湯穀上有扶木,一曰方至,一曰方出,皆載于烏。” “東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虛,日月所出。” “大荒中有山,名曰明星,日月所出。”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於天、東極、離瞀,日月所出。(有神)名曰折丹——東方曰折,來風曰俊——處東極以出入風。” “東荒之中,有山名曰壑明俊疾,日月所出。” 《山海经?海外东经》:“下有湯穀。湯穀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
帝俊曾在大壑附近建有两处聚落中心及两座大型原始宗教祭坛(帝下兩壇),具体地点不详。但在后世巫觋眼里,那是个由五采鸟管理(采鳥是司)且相向婆娑起舞(相鄉棄沙)的人间仙境。 在这个鸟的王国里,物华天宝、瓜果满园、百谷丛生、安居乐业。 繁荣的社会、强盛的国力,使帝俊萌生了探视大地边界的宏愿。虽然欧亚大陆东西两端并非自己的势力范围,但南北两端是。于是,令竖亥,“步测”欧亚大陆南北两端的间距。 |
《山海经?大荒东经》: “有五采之鳥,相鄉棄沙。惟帝俊下友。帝下兩壇,采鳥是司。” “東北海中,又有三青馬、三騅、甘華。爰有遺玉、三青鳥、三騅、視肉、甘華、甘柤。百穀所在。” 《山海经?海外东经》: “<長差>丘,爰有遺玉、青馬、視肉、楊柳、甘華。甘果所生,在東海。兩山夾丘,上有樹木。一曰嗟丘。一曰百果所在,在堯葬東。” “帝命豎亥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五億十選九千八百步。豎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豎亥,一曰五億十萬九千八百步。” 这里的“步”指步弓,古代量具,一个单位相当于左右举足距离之和; 极,这里指大陆尽头; “算”,算筹。古代一种计算、计数的器具。 |
刘向、刘歆父子编纂《山海经》时,可能将步测欧亚大陆四极的人物和事迹弄混了。《淮南子?墬形训》对测绘者,倒是有明确描述,尽管其给出的实际距离过于夸张。 《淮南子?墬形训》:“禹乃使太章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使竖亥步自北极,至于南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 因为古代地图的绘制标准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南北向为纵,纵即是“竖”,亥在十二辰的位置与子相邻,位近正南。因此“竖亥”当是大地南北极测距者,而“太章”自然应是大地东西极测距者。 |
关于大地测绘,到底是谁主持的,典籍多有矛盾之处。但客观的讲,东西两极当为后世的大禹;南北两极当为远古的帝俊。 1.2万年前,帝俊既开展了南北两极的大地测绘。夸张吗? 不夸张。我们用大量的篇幅,既然证明了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帝俊十日历”,起源于1.2万年前,一件不甚复杂的大地测绘作业,应当也不在话下。难的只在于决心。 |
《管子·地数·第七十七》(卷二十三): 桓公曰:“地数可得闻乎?”管子对曰:“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其出水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山,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山。此之所以分壤树谷也,戈矛之所发、刀币之所起也。” 《管子·轻重乙第八十一》(卷二十四): 桓公曰:“天下之朝夕可定乎?”管子对曰:“终身不定。”桓公曰:“其不定之说可得闻乎?”管子对曰:“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天子中而立,国之四面,面万有余里,民之入正籍者亦万有余里”。管夷吾,公元前723~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周穆王之后。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著名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 |
《尸子》:“八极之内有君长者,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尸佼,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0年。 《吕氏春秋·有始览》:“凡四海之内,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吕不韦,公元前292年~公元前235年。 《河图·括地象》:“八极之广东西二亿三万三千里,南北二亿三万一千五百里。夏禹所治四海内地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 《淮南子·地形训》:“阖四海之内,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水道八千里,通谷六其名川六百,陆径三千里。禹乃使太章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使竖亥步自北极至于南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凡鸿水渊薮,自三百侧以上,二亿三万三千五百五十里,有九渊。” |
《淮南子·地形训》有关太章、竖亥步测大地四极的步测距离,比《山海经》的论述大近10倍,前者不可采信。这是因为两部著作论述的大地四极含义不同,且汉朝与禹夏年代相距久远,毕竟已过一两千年,度量衡制度已经厘不清楚。再者,老刘家的事儿,知道就好,认真你就亏大啦。比如,随新帝骨骼长短有别,汉尺老是变来变去;为景帝讳,又可将《山海经·大荒西经》的夏后启,生生改作夏后开;为满足政治需求,楞说刘家老母搞破鞋,与贵人私通生下高祖。总之,老刘家没什么节操。 因此,我们采信《管子》、《尸子》、《吕氏春秋》论述:“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 这种说法有依据吗? 当然。我们这就验证一下。 |
有关“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的大地四极论述,最早是由“春秋”时期开始的,那时铭刻有“山海图”的禹制九鼎,还在周王手里,估计相关文豪们,当时还能见到尚未失传的典籍。不过此时,周朝已经礼崩乐坏,不同封国各行其是,度量衡五花八门。既然是“春秋”之后的论述,那就以强秦的量制为依据吧。 |
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春秋·谷梁传》:“古者,三百步一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 又据《续文献通考》卷108《乐8》:“周以八尺为步”,“秦以六尺为步”。 《汉书·食货志上》:“理民之道,地著为本。故必建步立亩,正其经界。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方一里,是为九夫”。 在《汉书·食货志上》,是用秦的步尺制度代替了周的步尺制度。由于秦汉尺的长度如商鞅量尺、新莽铜斛尺、后汉建武铜尺都是一尺等于0.231米。故: 秦制:一里合300步,一步合6尺,一尺相当于0.231米。因此: 大地东西极距离(秦制)=28000里*300步/里*6尺/步*0.231米/尺/1000 =11642千米 |
我们将上海南汇嘴、观海公园设定为大地东极,摩洛哥古城丹吉尔市著名的法尔·卡斯霸大灯塔(Phare Cap Spartel )设定为大地西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验证上古大地东西极距离的“太章步测”结果。由电子地图测得: 大地东西极距离(百度图测)=10822千米 |
《管子·地数》与“百度图测”的大地东西极距离,两者差距仅为“百度图测”的7.58%,完全在可接受误差范围以内,验证通过。 ▲亚非大陆东西极测距 |
如果时代跨越至8000多年前,亚非大陆东西海岸线还要更向两端延伸,至少东面应前凸至琉球——古“大壑”的边沿。这样,大地东西极距离比“百度图测”长许多,与《管子·地数》的误差将会超出可接受的范围。 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东西两极步测的宏伟工程,当为4000多年前的大禹、太章完成的。 |
再来看看大地南北极距离。 我们将北冰洋南岸、俄罗斯泰梅尔半岛最北端设定为大地北极,东帝汶罗地岛南端设定为大地南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验证上古大地南北极距离的“步测”结果。由电子地图测得: 大地南北极距离(百度图测)=9936千米 大地南北极距离(秦制)=26000里*300步/里*6尺/步*0.231米/尺/1000 =10811千米 《管子·地数》与“百度图测”的大地南北极距离,两者差距仅为“百度图测”的8.80%,完全在可接受误差范围以内,验证通过。 |
▲ 东亚大陆南北极测距 |
从目前地理状况看,由北冰洋南岸、俄罗斯泰梅尔半岛最北端,到东帝汶罗地岛南端,经东南亚时要走多处水路,似不符合上古关于“大地四极”的一般概念。这个问题如何解释? 《山海经》通篇仅见“海外东经”一节,记载了“帝命竖亥步”,以测大地东西两极距离,未见南北两极测绘的论述。若上古时期,确有大地南北两极测绘的实践,时期要比五帝还要早,应是东南亚、甚至是五大洲区域间的陆路桥还未被“世纪大洪水”彻底淹没之前。 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南北两极步测的宏伟工程,当为远古1.2万年前的帝俊、竖亥完成的。 |
本是文化发达、技术先进、社会繁荣、一片祥和的鸟图腾东夷邦国,在颛顼到来之后,一切都开始走样。 北狄猪图腾的南向扩张,早期还算温和,双方彼此保留基本礼貌,尽量不激怒对方。随扩张面积的增大,矛盾不断积累,终于绷将不住,最后激化、一发不可收拾。 《山海经?大荒东经》道:“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 《山海经》这段有关少昊、颛顼微妙关系的描述,字面理解并不困难,只是难在一个“孺”字。 孺,若作抚育讲,会有许多疑问。 少昊为东夷,鸟图腾;颛顼为北狄,猪图腾。不是一个族群,少昊没有义务和缘由抚育颛顼。 人质? 上古之人,当时还无此概念,那是春秋以后的政治小把戏了。 其实“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句中的“孺”,还另有亲睦的意涵。 《诗?小雅?常棣》:“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此段经文的真实意涵是:东海之外,大壑附近,甘山脚下,甘水与甘渊沿岸,少昊氏在此建国。颛顼争霸,东夷、北狄面临碰撞。少昊冀和睦(孺)相处,抚琴款待。奈何颛顼漫天要价,大小通吃。少昊怒弃琴瑟,掀翻桌子,族群争斗就此爆发。 |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言:“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恶劣的自然环境,大大压缩了华夏先民的生存空间,利益纠葛开始产生,族群间矛盾越发尖锐,最终激化并走向对抗。上古时期,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一为地域,二为人口。地域不保,生存空间被压缩,保存人口便成为第一要务,大范围、远距离的迁徙便成了维一的选择。 |
与颛顼翻脸后,鸟图腾族群不敌,放弃家园,遂沿长江朔流而上,开始艰辛而又漫长的西向迁徙征程。是时,1.2万年。 少昊氏携族人与礼器西迁,有《竹书纪年》佐证:“帝挚少昊氏,母曰女节,見星如虹,下流華渚,既而夢接意感,生少昊。登帝位,有鳳凰之瑞。或曰名清,不居帝位,帥鳥師,居西方,以鳥紀官”。“登帝位”又“不居帝位”,这种有帝实而无帝名的表述,透露出少昊氏政治上的失意与西迁的无奈。 《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二百里,曰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其兽皆文尾,其鸟皆文首。是多文玉石。实惟员神磈氏之宫。是神也,主司反景。” 白帝:西方大帝,西主白。禘祭; 文:装饰、粉饰、打扮; 兽:武吏; 尾:雉尾; 鸟:文吏; 反景:日月星辰降落。郭璞注:“日西入则景反东照”。 这里,员神磈氏即为少昊氏。在上古神话系列中,此时的少昊氏已由东夷首领,被尊为白帝,主司日落了。领袖都被尊为西方白帝,证明其后世子孙主体均生活在西方。 |
东夷少昊氏的退却路线,是由北向南,再朔长江向西。沿途散布了不同支系,并留下了许多著名的鸟图腾文化遗存。 山东,大汶口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距今5000-4000年; 安徽,凌家滩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母系氏族,距今5500-5300年; 江苏,良 渚 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母系氏族,距今5300-4500年; 浙江,河姆渡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母系氏族,距今7000-5300年; 湖北,屈家岭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距今3300-2600年; 湖南,高 庙 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母系氏族,距今7000-5300年; 成都,三星堆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距今4500-3000年; 身毒河,哈拉帕文明,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距今4500-2700年; 尼罗河,古埃及文明,新石器时代晚期,母系氏族至铁器时代,距今5100-1650年。 |
颛顼部族,这群身材高大、骨骼粗壮、高鼻深目、黄皮肤黑头发、掌握先进黍作文化与狩猎文化的北方人种,在新仙女木事件、生死攸关的环境压迫下,酝酿出惊人的爆发力。她们一路向南侵伐,征服东亚,然后向南岛延申,在短短数百年间,势力渗透到西至非洲东岸的马达加斯加岛,东到靠近南美洲的复活节岛,北抵夏威夷岛,南达新西兰岛,其中仅被现代体质人类学家称为波利尼西亚人的这个分支,其活动范围就高达2500万平公里。 |
▲南岛人全球迁徙详图 |
在以夏威夷群岛、复活节岛和新西兰岛为端点的大三角水域内,散播着成千上万岛群,通称为波利尼西亚。除开三个节点以外,佛得角、汤加及法属波利尼西亚是波利尼西亚三角中的关键岛群。这些地处太平洋深处的荒岛,相互间隔千余公里,但大家的语言表达基本一致。这就是所谓的“南岛语系“。 目前使用南岛语系的族群分布范围大得惊人,它西至非洲东岸的马达加斯加岛,东到靠近南美洲的复活节岛,北至夏威夷岛,南到新西兰岛,其中仅波利尼西亚人这个分支的活动范围就高达2500万平公里,全球使用南岛语系的人口超过2亿5千万, |
体制人类学家们发觉,在太平洋诸岛上定居的毛利人、萨摩亚人、汤加人、图瓦卢人、夏威夷人、塔希提人、托克劳人、蒂姆库克岛人、瓦利斯人、库克群岛人、复活节岛人,统统归属于同一人种,并将这一文明等级处在石器时代,生活于大洋深处的群族,统称为“波利尼西亚人”。 玻利尼西亚人,黄皮肤,黑头发,身材高大,头形长或中等,面庞椭圆,额骨宽大,高鼻深目。 |
▲ 1.5万年前北方人种孑遗——玻利尼西亚人 |
对波利尼西亚人的DNA测序表明,96%的膜蛋白DNA与三分之一的Y染色体,均来源于欧亚大陆东部。kayser在《Genome-wideanaly sisindicates more Asianthan Melanesianancestry of Polynesians》一文中的研究也表明:从常染色体剖析,波利尼西亚人,大概有79%的东亚人遗传基因成分,21%的美拉尼西亚人遗传基因成分。 |
▲ 波利尼西亚人分支——新西兰毛利人 |
此外,在中国山东省还发现、与现今玻利尼西亚人相贴近的骨骸,分别是距今5000~6000年前的大汶口和西夏侯文化。人类学家颜阍老先生,对山东省大汶口和西夏侯2组骨骸的详细测定表明:这2组的平均值,绝大部分坐落于玻利尼西亚、近现代组相对应的、平均值基因变异范畴内;其次,2组都具备与玻利尼西亚、关岛和夏威夷组同样的拔牙(凿齿)风俗和头骨后脑人为畸型习惯;此外,2组还都具备和玻利尼西亚组类似的“播椅下颚"特点。 |
▲ 1.5万年前北方人种孑遗——现代玻利尼西亚人 |
专家推断:波利尼西亚人的先祖,源于东亚太平洋沿海地区,后沿早期路桥,迁徙到台湾,并以此为新的枢纽,沿陆桥向太平洋、印度洋深处扩散。 位于台湾省、八里乡、淡水河口的大坌坑遗址,是台湾最重要的古人类考古发现之一,据发掘结果显示,大坌坑文化处于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因此大坌坑文化基本可看作是台湾原住民的最早起源。 进一步考察大坌坑遗址发掘资料,大坌坑人有明显的粟作传统,而粟米种植是东亚大陆北方的典型农耕特征,当时南方文化一般以种植稻米为主,因此可以判断,大坌坑人应是经历渤海南下的北方人种。 |
▲ 1.5万年前北方人种孑遗——现代玻利尼西亚人 |
笔者貌似天马行空,渲染了一把颛顼南侵的宏伟画卷。这都有进一步的史料支持吗?答案是肯定的。 黄河以南玉文化的凸显 上古,黄河以南最恢弘的史前文化,莫过于淮河流域、具9000年历史的贾湖。除成熟的稻作文化、完备的宗教信仰外,还有细石器、陶器、七声音阶骨笛、酿酒、动物训化畜养等等先进文化元素,甚至已经有了文字的雏形,但唯独没有玉器。直至7500年前,长江下游的马家浜遗址,才开始出现玦、珠、坠、琀等玉石文化元素。距今6000年前的玉文化集大成者、大汶口文化以及后来的石家河文化、龙山文化,甚至东亚、东南亚、包括整个华夏大地上繁荣起来的玉文化,无不是颛顼玉文化南移的直接受益者。 代表北方文化的狩猎、黍作、玉器,与代表南方文化的农耕、天文、历法、稻作相融合,使华夏文明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并催生出完善的以玉器为载体的宗教祭祀礼仪、社交礼仪和国事礼仪。最终形成的、璀璨的东方玉文化体系,颛顼居功至伟。 |
上古,资讯极不发达,能工巧匠稀缺,文化又具有族群专享的特性。因此,文化的扩散,断不会通过信息传播来实现的,只能通过传承人异地迁徙来完成。 以下为玉文化扩散年表,从其路线、走向,我们便可以推断出,玉文化开拓者颛顼的南下征程。 |
1.Afontova Gora文化(距今年代17000-20000) 首次发现地址:西伯利亚南部叶尼塞河左岸阿峰托夫山 主要出土玉器:玉环、玉瑗、玉璧、玉三联孔器等。 2.小南山文化(距今年代8600-9200) 首次发现地址: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 主要出土玉器:玉环、玉玦、玉璧、玉珠、玉管、玉斧、玉觿、匕形器和锛形坠饰。 3.兴隆洼文化(距今年代7400-8200)。 首次发现地址:内蒙古赤峰市兴隆洼 主要出土玉器:斧、凿、玦、锛等。 4.查海文化(距今年代8000) 首次发现地址:辽宁省阜新市渣海 主要出土玉器:斧、玦等。 5.红山文化(距今年代5500-6000) 首次发现地址: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后 主要出土玉器:猪龙、猪手三孔器、斧、三联璧、勾云形珮等。 6.河姆渡文化(距今年代5300-7000) 首次发现地址: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 主要出土玉器:璜、玦、珠、管、坠等。 7.马家浜文化(距今年代5000-7500) 首次发现地址:浙江省嘉兴县马家浜 主要出土玉器:玦、珠、坠、琀等。 8.崧泽文化(距今年代5300-5900) 首次发现地址:上海市青浦县崧泽 主要出土玉器:璧、玦、环、镯、琀等。 9.良渚文化(距今年代4400-5300) 首次发现地址:浙江省余姚县良渚镇 主要出土玉器:斧、铲、镯、锥形饰、鸟形珮、鱼形珮等。 10.北阴阳营文化(距今年代5000-6000) 首次发现地址:江苏南京北阴阳营 主要出土玉器:铲、璜、管、珠、坠等。 11.薛家岗文化(距今年代4500-5000) 首次发现地址:安徽省潜山县薛家岗 主要出土玉器:铲、璜、管、珠、琮形珠等。 12.凌家滩遗址(距今年代5200) 首次发现地址: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 主要出土玉器:龙形珮、虎形珮、玉人、玉鹰、玉钺、玉龟、玉版八卦等。 13.大溪文化(距今年代5300-6400) 首次发现地址:四川省巫山县大溪 主要出土玉器:人面形珮、刀、璜、玦等。 14.屈家岭文化(距今年代4600-5000) 首次发现地址:湖北省京山县屈家岭 主要出土玉器:铲、镯、璜、锛等。 15.石家河文化(距今年代4000-5500) 首次发现地址:湖北省天门县石家河罗家柏岭 主要出土玉器:鹰形珮、凤形珮、虎面形珮、人面形珮、龙形珮、镯、斧、刀、环等。 16.大汶口文化(距今年代4600-6000) 首次发现地址: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 主要出土玉器:三联璧、串饰、璇玑、人面形珮、鸟形珮、琮、钺、环、斧等。 17.龙山文化(距今年代4000-4500) 首次发现地址: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 主要出土玉器:璇玑、鸟形珮、人面形珮、圭、琮、钺、牙璋、斧、铲等。 18.仰韶文化(距今年代4300-6400) 首次发现地址:河南省绳池县仰韶村 主要出土玉器:人面形饰、珠、环、璜、璧等。 19.齐家文化(距今年代3800-4200) 首次发现地址: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 主要出土玉器:斧、铲、璜、环、琮、璧等。 20.卡若文化(距今年代4000-5000) 首次发现地址:西藏昌都县卡若 主要出土玉器:斧、璜等。 21.石峡文化(距今年代4000-6000) 首次发现地址:广东省曲江县石峡 主要出土玉器:锥形饰、环、璧、玦、钺等。 22.卑南文化(距今年代4500-5000) 首次发现地址:台湾省台东县卑南 主要出土玉器:镯、玦、珠、凿、锛等。 23.三引文化(距今年代6000-6500年) 首次发现地址:日本本洲三引 主要出土玉器:玦、璧、珠、璜、觿、匕形器玉饰等。 24.冯原文化、长睛文化和任村文化(距今年代3500-4000年) 首次发现地址:越南北部红河三角洲地区 主要出土玉器:玦、环、瑗、玉锛、玉章、玉圭、玉璜、牙璧等。 |
随颛顼南向扩张,大量野猪图腾的部族,开始在滦河、黄河以南殖民。上古叙事图语典籍、《山海经》对此有详细记载。南方不同地区,比如河姆渡文化,开始出现彘形陶器和彘形陶纹。 《山海经·南山经》:“南次二山之首曰櫃山,西臨流黃,北望諸??,東望長右。英水出焉,西南流注於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有獸焉,其狀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見則其縣多土功。” 《山海经·南山经》:“又東三百四十裡曰堯光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金。有獸焉,其狀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蟄,其名曰猾褢,其音如斫木,見則縣有大繇。” 《山海经·南山经》:“又東五百里曰浮玉之山。北望具區,東望諸??。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 《山海经·南山经》:“又東五百里曰雞山。其上多金,其下多丹雘。黑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海。其中有鱄魚,其狀如鮒而彘毛,其音如豚,見則天下大旱。” |
▲ 陶彘(河姆渡文化) |
《山海经·海内南经》:“兕兕知人名,其為獸如豕而人面,在舜葬西。” 《山海经·海内经》:“有嬴民,鳥足,有封豕。” ▲ 豕纹陶盆(河姆渡文化) |
《山海经·东山经》:“又南三百里,曰泰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有獸焉,其狀如豚而有珠,名曰狪狪,其鳴自詨。” 《山海经·东山经》:“又東南二百里,曰欽山,多金玉而無石。師水出焉,而北流注於皋澤,其中多鱃魚,多文貝。有獸焉,其狀如豚而有牙,其名曰當康,其鳴自詨,見則天下大穰。” 《山海经·中山经》:“又東十里曰騩山,其上有美棗,其陰有[王雩]琈之玉。正回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飛魚,其狀如豚而赤文,服之不畏雷,可以禦兵。” |
首页 上一页[23] 本页[24] 下一页[25] 尾页[5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