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2026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人类文明探源,从《山海经》的建木说起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人类文明探源,从《山海经》的建木说起[第26页]

作者:夜郎游侠2018
首页 上一页[25] 本页[26] 下一页[27] 尾页[5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这其中,持“大鲵”图腾的轩辕氏,已西迁抵达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身毒河中下游流域的旁遮普大平原,建立方国。
    《山海经?海外西经》:“轩辕之国在此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在女子国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
    
    ▲ 鲵鱼纹彩陶瓶(仰韶文化石岭下类型,距今6000~5500年)
    轩辕国,就是华夏先祖之一,黄帝的母国。这里的轩辕,与“车”没什么关联,只是后世儒家对正统帝王氏族的尊称。实际上,轩辕就是玁狁、猃狁,又称犬戎、匈奴、?狁、荤允、荤粥、獯(熏)鬻、薰育、严允、鲜虞等等,不一而足。将黄帝氏族称为轩辕,自然比其他称呼来得更高大尚,其实就那么码事,一句话:“西戎”。
    
    ▲ 《山海经》方国地理位置图-中亚与南亚
    与轩辕一同抵达喜马拉雅山南麓、身毒河中下游流域、旁遮普大平原建立方国的,还有龙鱼部族。
    《山海经?海外西经》:“龍魚陵居在其北,狀如貍。一曰鰕。即有神聖乘此以行九野。一曰鱉魚,在夭野北,其為魚也如鯉。”
    而持“鱼”图腾的鲧氏或者说夏后氏,则落脚阿富汗高原的赫尔曼德河畔,并建立了渔妇国。
    鲧氏在颛顼死后,逐渐崛起,推测BC2500年左右,返回蜀地,建立了著名的“鱼凫”王国。并一度成为华夏文明的祭祀中心,即三星堆文明的前生。后被东夷鸟图腾遗族所灭,见三星堆金杖图语。
    
    ▲ 鱼纹彩陶瓮(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魚偏枯,名曰魚婦。顓頊死即復蘇。風道北來,天乃大水泉,蛇乃化為魚,是為魚婦,顓頊死即復蘇。”
    有鱼:族标,部族以鱼为旌旗杆头标识。有鱼氏。应为善于鱼猎的部族。
    ?:甲骨文通“有”,[yǒu]音,族标。象形为杆立于地(聚落广场),旌旗高高中挂。旌旗杆头标识,为熊,则为“有熊氏”;为虞虎,则为“有虞氏”;为弓箭,则为“有穷氏”;为扈,则为“有扈氏”……
    后世,表述族标“?”,演化为归属的“之”,族标、族属之意则被鸟爪“又”与鸟爪抓肉的“有”取代。
    偏枯:头部作90°偏转的鲶鱼干。见下图《鲧氏族徽》——古埃及纳尔迈调色版。
    
    ▲ 鲧氏族徽(古埃及纳尔迈调色版)
    因为有持同样族标的,故也指特定邦国名,即中[車扁]国,首领为鲧。见《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外,流沙之東,有國曰中[車扁],顓頊之子。”
    鲧的含义是什么?《太平御览》卷九三六引《拾遗录》:“夏鯀治水無功,沉於羽淵,化為玄魚。……後世聖人以魚為神化之物,以玄字合於魚為鮌字”。因此,鲧又作鮌。《说文·鱼部》:“鲧,鱼也”。《鱼部?玉篇》:“鲧,大鱼也”。
    鱼妇:鱼凫。妇通凫,古西羌部族名,曾留居于阿富汗高原、赫尔曼德河畔,后在古蜀地立国。
    复苏:此处意指崛起。
    风道:风范道德。《南齐书?高帝纪下》:“风道沾被,升平可期。”《南齐书?豫章文献王嶷传》:“丞相风道弘旷,独秀生民。”
    蛇:燧人、弇兹氏图腾。
    蛇乃化为鱼:表示部族强烈对撞、融汇,主导权蛇、鱼易位。
    【图译】:有打“偏枯鱼”标识旌旗的族群(有鱼氏),国号为鱼凫。在颛顼世系衰亡后,有鱼氏便迅速崛起。这股强权势力由北而来,恰值雨水如漫天泉涌,旧有次序迅速瓦解,蛇图腾族群势力被“有鱼氏”取代,新生的王权就是鱼凫。正所谓颛顼亡,鱼凫兴。
    【图解】:“蛇乃化为鱼”后,主导权蛇、鱼易位,以鱼为族徽的古蜀鱼凫国随之诞生。从此,以马坝河、都江堰为发端,以鲧(鳖灵)为首、禹为后的夏氏家族,在巴蜀“九州”大地成就了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治水伟业。
    早期,与鲧氏家族一同在阿富汗高原赫尔曼德河畔建立方国的,还有互人国。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互人之國。炎帝之孫名曰靈恝生百互人,是能上下於天。”
    有关互人之国的图腾,郭璞注解为:“人面鱼身”。珂案:“經文互人之國,王念孫校改互作氐,是也,見海內南經「氐人國」節注。”
    一部分鱼图腾部族,越过甘青高原,南下进入蜀地西南隅。
    《山海经?海内南经》:“氐[dī]人國在建木西,其為人,人面而魚身,無足。”
    其:图腾。
    郝懿行云:“互人国即《海内南经》氐人国,氐、互二字,盖以形近而讹,以俗氐作互字也。”
    有关氐人国的图腾,郭璞注解为:“<氐>音触抵之抵。尽胸以上,人;胸以下,鱼也”。
    氐人,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族群,一直活跃至南北朝。在先秦至南北朝间,氐人分布在今甘肃、陕西、四川等省的交界处,大部分集中于陇南地区。五胡十六国时期,先后建立过仇池、前秦、后凉、成汉等政权,对当时的历史有重大的影响。南北朝以后氐人逐渐融合于汉族之中。
    
    ▲ 人面鱼纹彩陶盘(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 《山海经》方国地理位置图-东亚3
    这是出土于伊拉克、萨马拉地区的鱼纹彩陶盘,年代划为BC5000。
    这件属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Hassuna时期的文物,充满华夏文化元素。
    彩陶盘内壁由12组云雷纹描边,无数道短线在盘底构成外圈,圈内均布八条左向旋游的小鱼;再往里,由4条小鱼和4只凤凰巧妙地构成左向旋转的四叶风车状,中心则为右向旋转的卍字符。画面充满动感。
    
    ▲ 鱼纹彩陶盘(美索不达米亚文明,Hassuna时期,BC5000年)
    出土:萨马拉,伊拉克
    根据之前,有关“涡旋纹”、“阴阳太极纹”和“卍”字符源流的探讨,我们知道,该器物纹饰表述的文化内涵,源自1.5万年前,燧人氏根据“四时八气”与季风的相关性,创立的“八卦风历”和1.4万年前,弇兹氏根据大地四季与北斗旋转周期的关联,创立的“斗极天象历”以及由此形成的“众星拱极、天道左旋”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其中:
    云雷纹是涡旋纹抽象化的表现形式,12朵云雷纹用以表十二地支计时;
    外圈八条小鱼和鱼、凤构成的四叶风车,遵天道左旋,即表大暤“四时八气”,又表弇兹氏“斗极天象历”;
    中心的卍字符,是“斗极天象历”抽象化的表现形式,引申为北极帝星、宇宙太极。

    《春秋纬?元命苞》:“天左旋,地右动”。
    《春秋纬?运斗枢》:“地动见于天象……天道左旋,地道右旋”。
    《逸周书?武顺篇》:“天道尚左,日月西移;地道尚右,水道东流;人道尚中,耳目役心。”
    《易经?说卦》:“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以立天道曰阴与阳;立地道曰柔与刚;立人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是以六画为卦象,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是以六画为章”。因而“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风雷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天道左旋,地道右旋,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蕴含如此多华夏文明元素的“鱼纹彩陶盘”、出现在两河流域的萨马拉地区,如果说,“巧合”、或者说“相同文化异地独自起源”,你信吗?
    鬼都不信。
    在资讯极不发达、族群智力水平相差极大的上古社会,两地或多地相似的文明,唯有其持有者内部传承或异地迁徙方能实现,没有第三条路径。
    涡旋纹,来自于上古华夏先民的天文观测以及由此产生的朴素哲学理念。随1.5万年前、1.2万年前以及9000年前的世界性大迁徙,涡旋纹文化符号被带到他们驻足的每个角落。
    
    ▲ 涡旋堆塑纹陶釜支座(河姆渡文化,BC5000~3300年)
    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浙江省博物馆

    
    ▲ 涡旋纹彩陶碗(特里波利耶文化,BC5000年)
    乌克兰、罗马尼亚和摩尔多瓦的Cucuteni-Trypillians出土
    
    ▲ 涡旋盘蛇纹彩陶罐(特里波利耶文化,BC5000~4500)
    出土地点:乌克兰Odessa省;
    采自《Mysteries of Ancient Ukraine:The RemarkableTrypilian Culture 5400~2700 BC》,published by Royal Ontario Museum,Canada,2008,p224
    
    ▲ 涡旋纹彩陶罐(埃及史前文化时期,BC4500~3100)
    埃及国家博物馆
    
    ▲ 涡旋纹彩陶壶(大汶口文化,BC4200~2600)
    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山东博物馆藏
    
    ▲ 涡旋纹彩陶罐(古埃及涅伽达Ⅱ期,BC3650~3500)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 涡旋纹彩陶罐(古埃及涅伽达Ⅱ期,BC3500)
    埃及国家博物馆
    
    ▲ 涡旋纹彩陶壶(美索不达米亚文明,BC1800~1700)
    迦马雷斯遗址出土,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藏
    
    ▲ 涡旋纹双耳陶罐(古希腊文明,BC1500~1400)
    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
    上古巫觋在观测宇宙天穹(夨,问天)时发现,茫茫的夜空,星光璀璨;头顶的星辰,东升西落;纷繁复杂,乱而有序。在古人眼里,天穹就是个浩瀚无垠的球体,众星围绕着天极,由东至西运转,周而复始,永不停歇。尤其在天穹北顶,百星如过江之鲫向左涡旋,唯有北极星始终处于中心位置。正所谓“众星拱极,天道左旋”。
    有兴趣的手机读者,可尝试点击本图,领略一下什么叫“天旋地转”的震撼?!

    众星拱极,天道左旋。


    
    古人将北斗星和北极星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称为“斗极”,斗极处于星空旋涡的中心,四周则群星环绕。“斗极”不仅是天道的主宰,也是地道运行的圭臬。北斗斗杓周旋四指,厘定了节候;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都随北斗指向变换而施行。斗极成为天地万物化生的中心,又成为天地秩序的制定者。
    《晋书?天文志》:“玉衡者,北斗魁四星为旋玑,杓三星为玉衡,人君之象,号令主也。”
    《尚书?舜典》疏引虞喜之言:“周髀之术,以为天似覆盆,盖以斗极为中。”
    《五行大义?七政》引《尚书纬》:“北斗居天之中,当昆仑之上,运转所指,随二十四气,正十二辰,建十二月,……州国分野年命,莫不政之。”
    《史记?天官书》载:“北斗七星,所谓‘旋、玑、玉衡、以齐七政’。……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所谓“七政”,据《索隐》引《尚书大传》,指: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即是说,自然界天地的运转、四时的变化、五行的分布,以及人间世事吉凶否泰皆由北斗七星的运行轨迹所决定。

    
    ▲ 北斗四季斗柄指向示意图
    古人将天体“斗极”运行的现实世界,高度概括为形而上的理念;将朴素的宇宙观、世界观形象化、抽象化;通过图文符号的形式(比如“卐”字符、“阴阳太极”符等),大量标示在上古祭祀礼器、生活用具上。现代人,仍可通过这些文化遗存,管中窥豹,大致领略上古华夏先民的哲学思想。
    自1.4万年前,华夏先民便构建起了“众星拱极、天道左旋”的初始宇宙观和朴素世界观,并以“涡旋纹”和“卍”字符的形式,表现在宗教、艺术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据考古资料,最早的“阴阳太极”理念,出自距今约9000年前的彭头山文化,发掘有“明”(4、9、13)、“半明半晦”(10)、“晦”(3、11、12)以及“盈”(2、7)、“亏”(1、8)的天象与自然现象契刻符号。
    
    ▲ 天文记录契刻符号(彭头山文化,BC7000)
    最早的“卐”字符,出自距今约8000年前的黔阳高庙文化,发掘有中心以四只凤凰鸟首垂直相交、呈“卐”涡旋状的陶片。
    
    ▲ 神鸟左旋符(黔阳高庙文化,BC5800)
    与黔阳高庙文化类似的“神鸟左旋符”,也同样出现在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
    这是阴刻于一个直径27.5cm的、圆形豆盘内壁的“神鸟左旋符”。四只鸟首垂直相交、呈左旋“卐”涡旋状。图案抽象,极具动感。
    
    ▲神鸟左旋符(河姆渡文化,BC5000)
    
    ▲ 天道左旋、地道右旋纹饰符陶片(红山文化,BC4000)
    随9000年前华夏先民的西向迁徙,阴阳太极理念和“斗极天象历”的抽象符纹“卍”字符,被带进南亚、西亚,甚至东欧。
    
    ▲“灵蛇太极图”纹饰陶片(特里波利耶文明,BC4500~4000年)
    图片来源:乌克兰科学院考古博物馆
    翟玉忠2016年4月21日摄
    
    ▲“灵蛇太极图”纹饰陶罐(特里波利耶文明,BC4000年)
    
    ▲“灵蛇太极图”纹饰陶罐(特里波利耶文明,BC4000年)
    图片来源:乌克兰国家历史博物馆
    易华教授2016年4月22摄
    
    ▲“灵蛇太极图”纹饰陶罐(特里波利耶文明,BC4000年)
    图片来源:基辅亚历山大?波依丘克(Oleksanoler Polishchuk)私人博物馆
    翟玉忠2016年4月22日摄
    
    ▲ 天道左旋纹陶碗(苏美尔文明,BC4000)
    图片来源:罗浮宫所藏
    
    ▲ 地道右旋纹彩陶罐(马家窑文化,BC3000)
    
    ▲ 天道左旋纹彩陶盘(马家窑文化,BC3000)
    尽管同样文化内涵的彩陶,出现在世界不同角落,那都是文化迁徙的结果。注意,笔者使用“文化迁徙”而不用“文化传播”字眼。所谓“传播”是指通过媒介达成的文化再不同区域的呈现,资讯极不发达的上古,没有个数千年,是很难实现的;而“文化迁徙”,则是指掌握文化真谛的传人,因不可抗拒的因素,由发祥地向目的地迁徙的过程中,重新发扬光大的结果。由“鹳鱼石斧陶缸彩绘”(伊川仰韶文化),我们就可看出华夏先民海外西迁的端倪。
    因此,上古涡旋纹岩画的世界性迁徙,应源于华夏先民为寻求生存空间、探寻更美好的栖息地,所做的世界地理大探索;而涡旋纹彩陶文化的世界性迁徙,则是地球自然天候、人口膨胀而引发的华夏族群争斗的结果。
    涡旋纹彩陶文化的世界性迁徙并不是偶然和孤立的,与之情形类似的,还有著名的陶器——小口双耳尖底瓶。
    小口双耳尖底瓶
    此类陶器是仰韶文化最重要的代表性器物。器型一般小口细颈,斜肩鼓腹,瘦长尖底,腹部有对称双耳。
    在东亚,西至甘青地区,东至河南腹地,南及鄂西北汉水中游,北达内蒙古中南部、晋北、冀西北地区,都有分布。
    但从迄今为止的考古成果来看,所发现的早期小口双耳尖底瓶的遗址,主要是半坡遗址、北首岭遗址和庙底沟遗址。
    下图是一款典型的小口双耳尖底瓶,基本反映了初始设计的器型特征。高41cm,口径5.8cm,泥质红陶,杯形小口,细颈,深腹,尖底,腹偏下部置环形器耳一对,腹中上部压印斜向绳纹。
    1954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属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年代为BC5000~4000年。
    
    ▲ 小口双耳尖底陶瓶(仰韶文化,BC5000-4000)
    陕西省临潼市姜寨遗址出土
    下图也是一款比较典型的小口双耳尖底瓶,1958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北首岭遗址。器高46.2cm,与姜寨遗址出土的同款器型比较,要瘦长一些。
    
    ▲ 小口双耳尖底陶瓶(仰韶文化,BC5000-4000)
    陕西省宝鸡市北首岭遗址出土
    涡漩纹尖底彩陶瓶,1971年甘肃省陇西县吕家坪出土。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的代表性陶器,国家一级文物。
    口径7.1厘米,高26.8厘米。橙黄细泥红陶,侈口、平沿、长颈、折肩、收腹、尖底,腹中部两侧出一对系绳用的小拱耳。器表细腻,打磨光滑,施黑彩。颈部绘平行条纹,肩腹部及以下绘3组间饰小圆点连续涡漩纹,近底部光素无纹。
    漩涡纹尖底彩陶瓶,是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中罕见的器物,作为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精品而著称于世。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 涡漩纹尖底彩陶瓶(仰韶文化,BC3300-2050)
    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吕家坪遗址出土
    小口双耳尖底瓶用途
    自50年代、发现属于仰韶文化的尖底瓶以来,有关其真实用途的争论,在业界就从未休止过。专家、学者们,根据自己的阅历和见识,提出五花八门的各式学说。
    这其中包括,自动汲水说、背水说、灌溉说、酿酒说、明器葬具说、礼器说、魂瓶说和欹器侑卮说等等,不下十余种。
    
    业界及国内相关权威机构,则更倾向于“自动汲水”说。比如,考古界、教育界、文博界以及中国科学院,涉及小口双耳尖底瓶时,均会明文指出其“自动汲水”的功用。
    国内教科书、初中一年级历史教材,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 “学科教育·历史与社会”栏目,是这样解读小口双耳尖底瓶“自动汲水”的实功能的:
    
    ▲ 尖底瓶汲水功能(图片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国内历史博物馆,又是这样解读小口双耳尖底瓶“自动汲水”的实功能的:
    
    ▲ 尖底瓶汲水功能(图片来源: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中国科学院网站“科学传播·科学史话”主页、原核科学与核技术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网页、《中国文物报》1999年7月18日第3版“中国古代科技文物丛谈”专版,均认为尖底瓶为“汲水器”。其中,《中国文物报》宣称:“这是种汲水工具,瓶耳系绳,空瓶入水时重心变化,瓶口自然地倒向一侧,水流入瓶中达到一定水量,它就自动立起。取水者放松绳索,尖底瓶没于水中,提出后可得一满瓶水。尖底瓶综合利用重力与重心,体现了平衡原理。”云云。
    若从1920年、安特生发现仰韶文化算起,时间已过100多年,国家教育机构、顶级科研机构和权威考古机构,始终众口一词,将仰韶文化的尖底瓶指认为“汲水器”,难道这种“世纪认知”、真的是准确、客观、无懈可击吗?
    我们先不说古人、是否会笨到采用只有几厘米开口的鼓肚尖底瓶汲水、而不考虑效率高低的问题,只就其到底能否汲水、作一番深入探讨。
    判断尖底瓶是否为“汲水器”,有个重要原则,就是“双耳的位置是否在尖底瓶重心的上部”。一般不在,或者大部分不在,尖底瓶“汲水器”之说,就算“破功”了。
    这个道理十分简单,双耳的位置如在尖底瓶重心的下部,灌不满则已,一旦灌满,提瓶时,便会发生倾覆,从而无法有效实现汲水的目的。
    尖底瓶,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半坡早期的,颈短,腹鼓,口部剖面呈方形、圆形、半月形、花苞形、葫芦状等不同形式,腹两侧有耳,饰有向左斜的红绳纹,个别素面;晚期的,颈长,肩阔,器身呈倒垂的长腰三角形或凹腰尖底状,附双耳,饰有竖细绳纹和篮纹等。
    这里列出5件、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尖底瓶。凭肉眼就能看出,1~4号的双耳位置处于器体重心的下部,只有5号是位于器体重心的上部。这意味着,5号尖底瓶尚可用于汲水;而1~4号,充其量只能盛满半瓶水,用于汲水,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 尖底瓶(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与半坡类型相比,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及马家窑文化遗存中发现的尖底瓶略有不同,庙底沟类型的尖底瓶为双唇,小口,器身瘦长,肩腹部无系;马家窑文化的尖低瓶为侈口,直颈,折肩,腹有双系,以细泥橙黄陶制成,器表涂浅红色陶衣,以黑彩绘旋纹,纹饰充满动感,制作精细。
    庙底沟早期则瓶口重唇,颈较粗,多无双耳,晚期重唇不明显,颈部趋细,亦无双耳,多半是现在腹部拍印篮纹,然后通体再压印线纹。龙山文化早期尖底瓶还保留着仰韶文化的某些因素,中、晚期则渐趋消失。甘肃吕家坪出土的马家窑类型黑彩连续蜗旋纹尖底瓶则属罕见。
    下图是一件奇特的“大型小口尖底瓶”,长度达146cm,距今约6000年。现收藏于郑州市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
    这种长度70~80cm、甚至大于100cm的“大型小口尖底瓶”,数量较少,多被安置于遗址聚落中心、大房子主室的中心部位,仰韶文化、几乎每个遗址都有一件。时间跨度上,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都存在。
    “尺寸在七八十(厘米)到一米多的大号尖底瓶,其胎体厚度一般都在5毫米左右,非常薄。而从其容量可盛百来斤水看,是根本不具有实用性的。因为一抬动,瓶体就会破碎。”(李宝宗,<浅说仰韶文化尖底瓶形制、用途及其他>,《中国文物报》,2011年11月16日,第4版)
    可见,这类置于聚落大屋主室中心的无耳、有耳的“大型小口尖底瓶”,更不可能是汲水器具。
    
    ▲ 双唇口红陶尖底瓶(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BC4000)
    
    ▲ 双唇口红陶尖底瓶(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BC4000)
    
    ▲ 尖底瓶(仰韶文化晚期)
    苏秉琦先生,曾在《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一文中,排列出庙底沟类型尖底瓶的演化、发展序列。共选取四个样本:其中,1、3号尖底瓶,双耳位置约在瓶高的下起1/3处,都十分靠下;2号尖底瓶腹部无耳,这种无耳尖底瓶在庙底沟类型尖底瓶中占有较大比例;4号尖底瓶为侈口,双耳靠上,这是唯一有可能盛满液体而不倾覆的一件,这种瓶出现于仰韶文化晚期,已处于尖底瓶文化的尾声阶段。
    庙底沟类型的尖底瓶,是从半坡类型尖底瓶演变而来的。其个性特征明显,器型收细加长,瓶口收缩,形成双唇小口。双耳位置,要不仍保持半坡类型尖底瓶相似的位置,但器型其余部分拉长,显得双耳位置偏低;要不上移,显得双耳位置偏低,以致最后,干脆去掉双耳。
    
    ▲ 尖底瓶(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针对国家教育机构、顶级科研机构和权威考古机构,始终众口一词、将仰韶文化的尖底瓶指认为“汲水器”的现状,半坡博物馆的有识之士们,用实际行动表示不服!
    他们曾对馆藏的一批半坡类型尖底瓶(包括半坡遗址、姜寨遗址等出土)进行汲水模拟实验,结果发现“半坡类型绝大部分尖底瓶,因盛水后重心高于瓶耳而倾覆,因此不能用来自动汲水”(孙霄、赵建刚《半坡类型尖底瓶测试》,《文博》1988年第1期)。为慎重起见,他们又与北京大学力学系的专家合作,对尖底瓶汲水过程的力学特征,进行仔细研究,其结果仍然如此。
    上述研究表明,半坡类型的尖底瓶,绝大部分都只有盛装半瓶左右的水(或液体)时,提携穿系双耳的绳索、才不致倾倒出瓶中液体;那种“满载不覆”的尖底瓶,只是极少数。再者,半坡人生活在浐河旁,平坦的河床、大概也不需要用系耳吊绳的尖底瓶去汲水。
    这个事实,判定了尖底瓶不可能是生活中、某种实用的汲水器。
    仰韶文化的尖底瓶发端于半坡类型,也普遍见于半坡类型。因此半坡类型尖底瓶的性质和功用,大致可反映和代表整个仰韶文化尖底瓶的共性。
    理性判断和实践检验都证明,尖底瓶不具汲水功能,那它在仰韶文化时期的半坡、庙底沟区域大行其道是为几何?它的用途到底是什么?
    尖底瓶的历史,按现有考古资料,可追述至7千多年前。既然是老祖宗留下的器物,我们看看是否可以从甲骨象形文字中,发现到某些蜘蛛马迹,寻找到解开尖底瓶世纪之谜的密钥。
    由汉字造字规律来看,“酒”的本字当为“酉”。在金文里,酒、酉是互通的。
    
    酉,象形。甲骨文、金文象形,尖底瓶。本义:酒。引申为酿造,从“酉”的字多与酒或因发酵而制成的食物有关。从“酉”的象形可见,古人是将尖底瓶、作为酿酒器具来使用的。
    《说文》:“酉,就也。八月黍成,可为酎酒。”按,酉即酒的本字,象酿器形,中有实。
    现代人定义酒,是指含酒精(乙醇)的饮料;古人定义酒,是指酿酒器里产生的酿造液。强调一个酿制过程。金文则直接将尖底瓶、会意为“酒”。
    
    酒,会意。甲骨文1象形,尖底瓶盛物、置于“热气”中发酵;甲骨文2象形尖底瓶盛物、酿造液体生成;金文象形,尖底瓶。《说文》:“从水,从酉……古者儀狄作酒醪,禹嘗之而美,遂?儀狄。”酒的本字就是酉。“酉”亦兼表字音。本义:用黍、粟、谷、来、葡萄或其他水果发酵制成的饮料。
    
    尊,会意。甲骨文、金文象形,双手捧酉高举。本义:奉酒以敬先祖。引申为敬重、祭祀与宴乐礼器。
    
    奠,会意。甲骨文、金文象形,酉置于案几之上。本义:案几设酒以祭飨先祖。
    
    醜:甲骨文象形为:尖底瓶+头戴面具的巫女。表达的是古人祭祀时,巫女佩戴天神面具,在先祖灵台前祭酒的情景。本义为祭酒告天,剪除瘟疫。因面具多作恐怖神鬼之形,自然感觉丑陋,故以此形为“醜”。《说文》:“醜,可恶也。从鬼,酉声。”
    隐藏在甲骨文中的上古信息告诉我们,尖底瓶最早、本是生活中的一种酿酒器具,随社会的发展和精神层面的需求,逐渐上升为宗教祭祀礼器。
    酒,在宗教祭祀活动中,是渲染气氛的一种有效催化剂。巫觋们正是在酒后微醺的状态下,才将上天使者的超然、虚妄与诡异,演绎得神神道道。就如同萨满大法师在祭祀大典前、私下吞服致幻剂一个道理。
    早期西伯利亚原始部落,萨满做法前、常吞食数片红白相间的伞状蘑菇,这种致幻剂刺激神经,能诱发出癫狂、梦幻的自我感觉,并进入所谓的“神灵附体,魂魄出窍”的精神状态,最终使观者惊恐、畏惧,继而实现精神皈依的目的。
    由象形文字来看,至殷商时期,古人还知道尖底瓶是一种酿酒器具,并将其作为祭祀先祖的礼器。只是现代人数典忘祖,丢失了自仰韶文化时期就已经盛行的、尖底瓶酿酒器具和宗教礼器的美好记忆。
    从尖底瓶的特殊构型上,我们也不难推断出其酿酒的特性。
    ①、小口。口小,便于密封,可有效阻绝外界杂菌污染酿造物。蒸熟的谷物或新鲜水果,拌入适量“酒曲”(酵母、霉菌与细菌的混合物),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冬33~36℃,春秋33℃,夏28~30℃),霉菌将淀粉转化为单糖(葡萄糖),酵母最后再将单糖转化为可供饮食的酒精。此过程,若有杂菌混入,酿造物便会发生酸败。
    ②、尖底。底尖,利于酒糟沉淀、聚集和浓缩,方便选择性吸食。原始酿造工艺,不对酒糟与酒液进行分离。酿造完成后,尖底瓶上部澄清液作为上等饮料,瓶底沉淀物作为劣等饮料。
    ③、双耳。便于把持,并无系吊之功。所以,作为酿酒器具,双耳的位置不定、有无也不定。
    
    ▲ 彩陶(仰韶文化)
    运用现代科技,也许可以为一个多世纪以来、关于尖底瓶真实作用、喋喋不休的争论,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最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专家们得以利用高科技手段,从事考古研究。在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时,发现在一些保存完好的尖底瓶内壁上,覆有某种白色的残留物。
    经过化学分子鉴定,确认白色残留物为草酸,也就是俗称的啤酒石。
    这一的发现,令专家们欣喜万分。
    啤酒石,是酿酒过程中、伴随产生的草酸晶状物。这就说明,作为研究样本的尖底瓶,曾经被用来酿过酒;这也间接证明了,至少在7千多年前,仰韶人就已经掌握了复杂的酿酒高科技——在当时看来。
    啤酒石的发现,从根本上正明,尖底瓶其实就是一件古代酿酒容器。
    尖底瓶看似普通,但其中大有学问,毕竟它是一件7000多年前的文物,也更是为数不多能够让我们管窥上古奥秘的一扇小小的窗口。
    至少在公元前五千纪,出现了谷物酿酒技术。而关中酿酒业的兴起,也是基于粮食的剩余。当华夏先民迁徙到西亚和地中海地区,早期粮食生产远没有关中发达,于是便发明了葡萄酒酿造技术,从此,葡萄酒在西方开始流行。
    从以下图中可以看出,华夏先民迁徙到地中海沿岸,在葡萄酒酿造过程中,其所用器具仍具有尖底、侈口、长颈的特征,有一些将双耳上移到瓶口作了把手,虽然器型有了些许改变,但仍能看出其文化上与小口双耳尖底瓶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
    史前,随华夏先民的向外迁徙,尖底瓶开始在世界各地广泛呈现。
    尖底瓶不仅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出土,在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与古印第安都有大量出土,时间上跨越了新石器、铜器和铁器时代。
    在西方,尖底瓶有时被称为双耳瓶,英文Amphora,这来自两个希腊单词的组合,一个是anfi,意思是双面、双耳,另一个是phora,意思是运输的。
    古巴比伦
    宴乐石雕,两河流域Khafajeh遗址出土。石刻上所见,为乌尔王国(公元前2600~2350年)的尖底瓶用法。这是抬到宴会上的礼物,注意后者右手拿着一个圆形臼垫,以便稳妥放置卸下来的尖底瓶。
    
    ▲ 宴乐石雕(苏美尔文明,Khafajeh遗址出土)
    采自Exhibit at Oriental Institute to show how ancient cultures commemorated the dead
    古埃及
    古埃及大量使用尖底瓶盛酒,那是十八王朝时期(约公元前1575年-约前1308年)的事情,这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最强盛的王朝。
    目前所见的、古埃及最早使用的尖底瓶,比起中国仰韶文化时期最早使用的尖底瓶,时代要晚将近三千年。同样的,古埃及人酿酒和盛酒,也都使用尖底瓶,只是酿酒的尖底瓶造型较大,称之为尖底瓮更为恰当;盛酒的尖底瓶则造型较小。
    十八王朝给后人留下了数量可观的尖底瓶和尖底瓮,并呈现出独特的地域风格:瓶口较大,瓶身有双耳或无耳。有双耳的尖底瓶,双耳设计在瓶身的上部,这与仰韶小口双耳尖底瓶的造型有所不同。

    彩色女仆木雕,高104cm,出土于古埃及。女仆右手握着有小底座的敞口尖底瓶,这是古埃及早期尖底瓶的独特式样,时代为十二王朝(BC1990—1900)。法国卢浮宫博物馆收藏。
    
    ▲女仆彩色木雕(古埃及文明,BC1341~1323)
    《饮酒图》墓葬壁画。表现了阿赫拿吞时期(BC1379~1362),一对来自叙利亚的夫妇,正在埃及店小二的侍奉下饮酒的场面。
    盛酒的尖底瓶插在一个木架上,那个叙利亚男人正着手用苇秆做成的吸管,享用尖底瓶里的酒浆。
    
    ▲ 《饮酒图》墓葬壁画(古埃及文明,BC1379~1362)
    采自Cyril Aldred,Tutankhamun’s Egypt. Charles Scribner’s Sons, New York, 1972, p.60.
    这是第十八王朝法老图坦卡蒙墓(BC1333~1323)出土的两个大型尖底瓶,也许称其为尖底瓮或尖底缸更恰当,瓶盖为泥塑,还有封印,用途是酿制、储存葡萄酒。
    1922年,英国人发现于埃及王陵谷,距今已有3300多年的历史。
    
    ▲ 双耳尖底瓮(古埃及文明,BC1333~1323)
    摄影:英国考古专家
    图坦卡蒙墓,随葬的尖底瓶令郎满目。这是1922年,当时的考古发掘现场。
    
    ▲ 发掘现场(古埃及文明,BC1333~1323)
    摄影:英国考古专家
    近年来,新发现的古埃及遗址中,伴随着出土文物,经常有尖底瓶出现。这是埃及卢克索古城遗址新发现一座法老墓葬,大型尖底瓮和小型尖底瓶都半插在沙土中,年代同样追溯到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时期。
    
    ▲ 发掘现场(古埃及文明,BC1333~1323)
    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时期的尖底瓶形象,大量出现在底比斯贵族墓群壁画中,其中官员纳赫特(Nakht)的墓室(BC1397~1387),就有一幅葡萄酒制造过程的壁画。其上描绘有二人采摘葡萄,三人站在装满葡萄的浅池中,正在赤足踩踏葡萄,另有一人则在收取葡萄汁,壁画中间位置表现的是尖底瓶。这是古埃及人使用尖底瓶酿造和盛装葡萄酒的完整写照。
    
    ▲《酿酒图》墓室壁画之一(古埃及文明,BC1397~1387)
    纳赫特(Nakht)墓室壁画中,还出现了多幅尖底瓶的画面,都与酿造葡萄酒相关联。下图为采摘葡萄之后,用尖底瓶酿酒的场景之二。
    
    ▲《酿酒图》墓室壁画之二(古埃及文明,BC1397~1387)
    还是纳赫特(Nakht)墓室壁画。在完成最后一道工序后,业者将成排的尖底瓶摆放齐整。
    
    ▲《酿酒图》墓室壁画之三(古埃及文明,BC1397~1387)
    古埃及人使用尖底瓶,主要是酿造和盛装葡萄酒。葡萄酒对于古埃及人来说,算得上最珍贵的饮料,只有法老、贵族和上流社会的人才得以享用,平民百姓恐怕只能饮用低廉的麦芽酒。
    不管如何,酒作为高品质生活的象征,深受上流社会与普罗大众的钟爱。但传承于仰韶文化的尖底瓶,由于其特殊的外形,带来一个麻烦,就是不易搬运,也不易放置。
    古埃及人一般是采用专门制作的特殊木架,来解决这个问题。这种木架与尖底瓶的配合,在存世壁画中多有呈现。这些绘画,既表现了器物的形态,又透露出尖底瓶的文化内涵。
    法国卢浮宫保存的这幅古埃及壁画,尖底瓶和圆底瓶,采用不同的木架结构设计。
    
    ▲尖底瓶和圆底瓶放置方式壁画(古埃及文明)
    梵蒂冈博物馆收藏的古埃及石刻,尖底瓶同样放置在木架之上。
    
    ▲尖底瓶放置方式壁画(古埃及文明)
    搬运尖底瓶的时候,要格外小心。中型尖底瓶,人们直接托举;小型尖底瓶,可以穿绳提携。
    
    ▲《准备酒食的仆人》石刻之一(古埃及文明)
    古埃及涂彩石刻。一手挽着三个酒瓶,中间的酒瓶为尖底瓶。
    
    ▲《准备酒食的仆人》石刻之二(古埃及文明)

    如果是搬运大型尖底瓶,那可要费力多了,但这种费力,一定包含着对酒神的敬畏。
    古埃及第十八王朝Rekhmire墓葬(BC1479~1420)中,有一幅描绘搬运尖底瓶的壁画。画中,酒的主人监督着众多仆人搬运尖底瓶,以送至底比斯太阳神庙。搬运者十分卖力,或扛或拎,其中最大的一个尖底瓮,要用网套兜住,需二人用木杠肩抬。场面壮观。
    
    ▲《运酒图》壁画(古埃及文明,第十八王朝Rekhmire墓葬)
    采自Charles K. Wilkinson
首页 上一页[25] 本页[26] 下一页[27] 尾页[5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6-26 18:10:13  更:2021-09-05 15:46:04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