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人类文明探源,从《山海经》的建木说起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人类文明探源,从《山海经》的建木说起[第27页] |
作者:夜郎游侠2018 |
首页 上一页[26] 本页[27] 下一页[28] 尾页[5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埃及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1069)的酿酒场面,注意尖底瓶是放在草编的圆形臼垫上。 ▲ 壁画(古埃及文明) 采自Ian Shaw and Paul Nicholson,1995,第23页图 |
古希腊 古希腊人在庆祝丰收时,抓住底部尖端从尖底瓶里倒出葡萄酒。 ▲ 陶瓷彩绘(古希腊文明) 采自Museo Gregoriano Etrusco I |
这是出土于希腊、米洛、苏埃埃苏拉的红像陶双耳尖底瓶,高69.5cm,直径32.4cm,瓶上绘有图案,一面描绘雅典娜女神;另一面描绘竞技场面。年代约BC410~400。1875年入藏法国卢浮宫。 ▲ 彩绘尖底瓶正面(古希腊文明) 采自Panathenaic Amphorae |
▲ 彩绘尖底瓶反面(古希腊文明) 采自Panathenaic Amphorae |
对克里特岛及其它爱琴海遗址的米诺斯文明,考古调查已逾百年。与苏美尔、古埃及、古印度和特里波利耶文明类似,她们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始终神秘莫测、百思难解。 克里特岛的遗存,主要是复杂的大型宫殿。它既是皇家宅邸,也是行政和宗教仪式中心。这些建筑有许多壁画及其它装饰元素,神秘、生动,充分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状态。其中,米诺斯文明的陶器、雕塑和礼器,即原始拙朴,又充满活力,展示了高超的工艺水平。 《丰收者》尖底陶罐,最大直径11.3厘米。酒器,相当于无耳尖底瓶。年代为BC1600~1450。克里特伊拉克列翁考古博物馆。 |
▲ 《丰收者》尖底陶罐(米诺斯文明,BC1600~1450) |
土耳其 安纳托尼亚高原,Bodrum发现的各种规格的尖底瓶。 ▲ 尖底瓶(安纳托尼亚文明) |
古罗马 马赛克装饰画中,仙女双手捧持尖底瓶,正向一神猴高举的容器中,倾倒酒浆。 ▲ 马赛克装饰画(古罗马文明) 采自Redirect Notice |
有学者,根据地中海沿岸发现的双耳尖底瓶,推断出当时地中海繁忙的商业贸易网络。 ▲ 史前地中海繁忙的商业贸易网络 采自Antiquity Journal |
北美洲和南美洲古文明 下面的尖底瓶,分别来自墨西哥(特奥蒂瓦坎时期)、玻利维亚、秘鲁(奇穆王國时期,公元1000~1300年)。 这说明,从北美到南美的印第安人,均采用仰韶文化同样的设计理念。其中,玻利维亚的尖底瓶,还不忘加上华夏早期的“天道左旋、地道右旋”的涡旋纹文化元素。 ▲ 尖底瓶(古印第安文明) |
尖底瓶虽小,但融汇了彩陶、酿酒特有的物理、化学、生物技术与浓烈的宗教意识形态。这种承载着高科技和厚重历史文化内涵的酒具或礼器,居然由东亚的黄河上中游,蔓延至两河、尼罗河、身毒河、地中海沿岸,甚至远至美洲。这种文化现象,仅靠信息流通传播,是很难想象的,必然是技术传承的族群发生了远距离流动的结果。 因此,尖底瓶在世界不同地区的呈现,证明了上古、持尖仰韶底瓶文化的先民,有过大规模的世界性迁徙。 |
尽管有蜗旋纹、“卐”符纹和尖底瓶等不同彩陶可以佐证,9千年前来自东方华夏先民的世界性迁徙。但有人可能仍然会秉持“类似陶器在世界不同地区呈现,只是文化传播的结果,而并非文化肇始族群迁徙。”的执念。不过,我们若拿取华夏先民、具有氏族专门属性的远古图腾,再到世界各地去“按图索骥”,就能坐实“9千年前来自东方的华夏先民世界性迁徙”的恢宏史诗。 |
蛇图腾的世界性迁徙 在神州大地,蛇崇拜文化源远流长。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在中国神话体系中均为“蛇身人面”形象。 《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左传?昭公十七年》:“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 《列子》载:“疱牺氏、女娲氏、神龙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龙当为农) 《帝王世纪》也载:“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蛇身人面。” 《拾遗记》道:“蛇身之神,即羲皇也。” 《艺文类聚》卷十一引《帝王世纪》云:“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蛇身人首。” |
大皞即太昊,号伏羲,风姓,远古华夏部落首领,神农氏炎帝和轩辕氏黄帝的共同祖先。根据先哲们的认知,太昊是以龙为图腾的氏族首领,号称龙师而以龙命名官职。传说,他以“蛇身人首”,或者“龙身人首”示人。 原始社会的人们给予部落首领以“蛇身人首”的想象,充分体现了远古先民对于蛇图腾的崇拜。 在中国神话系统中,蛇后期演化为抽象的龙。这就有了古文献记载的飞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土龙氏、水龙氏、赤龙氏、青龙氏、白龙氏、黑龙氏、黄龙氏等11个以各种蛇为图腾的伏羲氏族部落。 |
《山海经?海内经》:“西南有巴國。大暤生鹹鳥,鹹鳥生乘厘,乘厘生後照,後照是始為巴人。” 许慎《说文》云:“巴,虫也,或曰食象它,象形。”它,原意为蛇。蛇,形声。从虫,它声。本写作“它”,甲骨文字象形为蝮蛇。本义:自然界一种爬行动物。这样说来,蛇最早为巴人图腾。 《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為蛇青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根据上古百科《山海经》的论述,1.5万年前的人文始祖、大暤的图腾虽未明示,但其子辈有鸟图腾、咸鸟;孙辈有蛇图腾、巴人,图腾(其)形象为“青蛇黑首”。巴国上古较为强势,曾攻击位于自己下游的湘楚(巴蛇食象),三年而得其志。 |
《山海经?海外西经》:“軒轅之國在此窮山之際,其不壽者八百歲。在女子國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 窮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軒轅之丘。在軒轅國北。其丘方,四蛇盯繞。” 轩辕國就是轩辕黄帝的母国,位于喜玛拉雅南麓、下身毒河(上下以北纬29°线分界)、旁遮普大平原(窮山之際)。由此段论述,我们得知,轩辕氏以蛇为图腾,祖神形象是“人面蛇身,尾交首上。”这可由甘肃西坪文化遗存、鲵鱼纹彩陶瓶得以证实。 《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兩青蛇,乘兩龍,名曰夏後開。” 这说明夏后氏也是以蛇为图腾,或者具有蛇崇拜的宗教属性。夏後開,即夏后启。汉代刘向、刘歆父子在编纂《山海经》时,为避景帝讳,改启为开。 |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江南曾为古越族先民的聚集地。历史文献上“南蛮,蛇种”、“东越,蛇种也”,即指该族群的种属。蛇种,即信奉蛇图腾的族群,这已为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文献古籍和考古资料所证实。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称:“闽,东南越,蛇种。”这说明,当时做为东南越的福建闽越族群,就是以蛇为图腾。 |
成书于禹夏前期的上古百科《山海经》,一共记载了454个人物,其中与蛇形有关的人物就达到了138个,占到了总数的近三分之一。这其中包括有名的神祗烛龙与窫窳[yà yǔ],以及炎帝世系的水神共工、火神祝融、夸父与相柳都是以“蛇身人面”形象示人。按《山海经》的叙事规律,这些人物实际上都是氏族部落的代表。在远古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竟然有三分之一的氏族部落奉蛇为图腾,可见这些崇蛇部族兴旺发达,势力极其可观。 |
中国最早的蛇图腾考古发现,可见于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发掘文物中即有蛇纹陶器。 还可见6000年前,同属仰韶文化的甘肃省甘谷县西坪遗址。此地发掘出部分蛇崇拜文物,其中就有蛇身人面纹彩陶瓶。此后,在甘肃武山、定西、临洮等多个地方,都陆续发现有类似的蛇身人面纹遗物。 |
鲵鱼纹彩陶瓶 1958年出土于甘谷县西坪遗址,属于仰韶文化石岭下类型,距今6000~5500年。 鲵鱼纹彩陶瓶,通高38.4cm,口径7cm,底径12cm。小口、圆肩、长颈、平底,瓶腹上部有双耳,颈部有一圈堆纹,瓶腹以黑色线条描绘人首鲵鱼(人面蛇身)图样,双目圆睁,呲牙咧嘴,两前肢侧上伸举,网状鳞身,尾部卷曲、向上交于头顶(尾交首上)。 |
▲ 鲵鱼纹彩陶瓶(仰韶文化石岭下类型,距今6000~5500年) |
这是另一件鲵鱼纹彩陶瓶,出土于甘肃省武山县傅家门遗址,也属于仰韶文化石岭下类型,距今6000~5500年。 瓶身通体绘鲵鱼纹,人面蛇身,双目圆睁,大嘴突显,两前肢侧上伸举,后四肢外张,腹部肥大,网状鳞身,身驱向后蜷曲。 |
▲ 鲵鱼纹彩陶瓶(仰韶文化石岭下类型,距今6000~5500年) |
鲵鱼又称娃娃鱼,因叫声酷似婴儿得其名,上古则称之为虫或蛇,以它为纹饰的彩陶在同期文化中多有发现。 这些鲵鱼纹饰的头部形象与人面相仿,表现的是“人面蛇身”意涵,当为先民的一种图腾崇拜。按《山海经?海外西经》的叙述,很可能是上古軒轅氏的象征。 鲵鱼纹彩陶瓶,历史久远,文化内涵丰富,对于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有重要价值。 |
此外,我国境内还发掘出: 5500年前,母系氏族社会晚期的大汶口文化和江南地区文化遗存的蛇纹陶。 4500年前,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第3072号墓的彩绘盘蛇纹陶盘。 这些文物的出土,说明华夏先民蛇崇拜产生的历史非常久远且延绵不绝。 |
彩绘盘蛇纹陶盘 出土于山西省临汾地区襄汾县陶寺村,属新石器时期代龙山文化时期典型代表,距今大约4500年。 此器通高8.8cm,口径7cm,底径15cm。盘口向外敞开,口沿斜折。盘内绘有蛇纹,由盘心向外蟠曲,头部引领作右旋状。蛇躯鳞身,头较身细,豆状圆目,口微张,上下两排牙裸露,舌信子外吐,口外信子分叉呈多排鱼刺状,无角、无爪。 彩绘盘蛇纹陶盘在出土时,与一批礼器性质的重器同葬于大墓。这决非偶然,说明这个处于中国早期国家形态的社群,以蛇为图腾。 |
▲ 彩绘盘蛇纹陶盘(陶寺文化,距今4500年) |
青铜夔纹蟠龙盘 1984年,浙江省温岭县琛山乡出土,属商代青铜器。 铜盘通高26cm、径61.5cm、重22.5kg,侈口、方唇、圆腹、高圈足,器腹外部和圈足以六道棱脊间隔。每道棱脊间,腹部饰有同向双鸟纹,雷纹衬地,鸟身饰云纹;圈足饰有虎耳龙纹,雷纹衬地。 盘内铸一蟠龙,龙首由盘心昂起,挺出盘底约10cm,龙身两侧鳞纹,中间夹以重斜方格纹。每组饰一虎耳龙纹,雷纹衬地。 此器形制巨大,在出土的同类物中极其罕见。商周时期的铜盘,蟠龙往往纹以阴线,而此盘却采用浮雕技艺,特别是龙首,采用三维立体铸造,工艺独特,造型生动,为目前我国仅见。 |
▲青铜夔纹蟠龙盘(商代,浙江省温岭县琛山乡出土) |
▲ 盘蛇纹青铜盘(商代) |
▲ 伏羲女娲交尾浮雕(汉代画像砖) |
▲ 伏羲女娲天地日月崇庆浮雕(四川汉代画像砖) |
成书于战国或两汉之间的《尔雅?翼》释龙曰:“角似鹿,眼似兔,项似蛇,腹似唇,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秦汉以后,具象的蛇演化为抽象的蛇,并在以后朝代逐渐变异,最终在宋代将其固化为“角似鹿、头似牛、眼似虾、嘴似驴、腹似蛇、鳞似鱼、足似凤、须似人、耳似象。”的龙形象。从此,龙做为国家图腾登上社稷、庙堂,成为封建皇权的象征。 |
上古时期,随东方族群的西向大迁徙,蛇图腾先祖崇拜文化也被带到了尼罗河三角洲,比如像布托这样的聚落,就奉蛇为神灵。在前王朝时期,蛇神则成了下埃及的保护神。随上下埃及的统一、进入王朝时期后,蛇则由尼罗河三角洲扩展至第一瀑布地区、成为整个上下埃及的全能之神。 公元前4000~3500年,埃及进入涅伽达文化时期(或称阿姆拉特时期)。此时,私有制和阶级关系的萌芽开始出现。各地墓穴中出土的陶器上,也有了具有族群专属特征的神秘符号。位于古埃及北部的下埃及,发现了涅加达1610号墓葬,出土的一个黑顶陶罐上,就发现有眼镜蛇阳刻纹饰。说明,下埃及最晚在涅伽达文化I期,就开始显露蛇崇拜与蛇图腾痕迹。 |
▲ 阳刻蛇纹黑顶陶罐(古埃及文明,涅伽达文化I期) |
在古埃及,蛇主司的内容,从神权、王权、战争、生存、繁衍、土地、水源、丰收、亡灵一直渗透至社会生活实践的方方面面,蛇甚至是宇宙的创世之神。 作为神权的体现,蛇出现在众神之母哈托尔(Hathor)与主神太阳神“日”(Re)的头饰上,以蛇作饰物甚至以蛇形为本尊的古埃及神祗竟然达23个之多。 |
作为王权的标志,蛇以王徽的形式出现在国王的王冠上;上下埃及统一后,与鸟一道作为“鸟蛇双王徽”;而眼镜蛇正欲发起攻击的瞬间,则是国王标准佩饰——王巾的范本。在位于吉萨的胡夫金字塔前面的狮身人面像的额部就雕刻着圣蛇的浮雕。拉美西斯二世等法老雕像的王冠上也雕刻着圣蛇的浮雕。此外,在卢克索神庙的墙壁上、帝王谷和王后谷陵墓的壁画上都可以见到圣蛇的浮雕或画像。 古埃及,是一种典型的神权政体,国王必自称得到圣蛇及其神灵的护佑,方能彰显权力的神圣。很多国王以蛇自诩,有许多统治性的神祗也是以蛇显形。在古埃及,蛇本身就可以看作是王权、王位的标记。 |
▲ 眼镜蛇攻击瞬间 |
▲ 法老图特摩斯三世雕塑(古埃及新第十八王朝) |
▲ 法老图特摩斯三世雕塑(古埃及新第十八王朝) |
▲ 法老图坦卡蒙木乃伊金面具(古埃及第十九王朝) |
在古埃及神话体系中,蛇是宇宙的初创者、“大地之子”,具有原初生命的创造力。古埃及人常用环绕宇宙的蛇作为创世者的象征,Ramse六世的陵墓中有描绘宇宙之蛇孕育出时间和万物。因此,蛇被古埃及人尊为生命之神、繁衍之神、水源之神、农作物生长之神。 其实,最早给下埃及带来蛇图腾的部族,是处于新石器晚期的母系氏族,王权对她们而言还不知为何物,创世、繁衍与对先祖的祭奠,才是古埃及人尊蛇的最初愿望。 |
▲ 蛇神浮雕(古埃及墓葬) |
▲ 蛇神雕塑(古埃及神庙) |
埃及法老塞提一世陵墓壁画上出现众多蛇的身影。蛇在埃及是权力的象征,法老们通常自称得到了神灵或者神圣动物的庇佑。 塞提一世(Seti I),拉美西斯一世的儿子、拉美西斯二世的父亲,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BC1318~1304年在位,一说BC1337~1317年。 在位时大兴土木,曾修建包括卡纳克神庙的伊波斯蒂尔大厅在内的许多宏伟建筑。 |
▲ 法老塞提一世陵墓壁画(古埃及第十九王朝,BC1318~1304) |
▲ 塞索斯特里斯二世王冠的蛇标(古埃及文明,第12王朝) |
特里波利耶-库库泰尼文化,是东欧铜石并用时代的文化,十九世纪末,分别被发现于乌克兰境内的特里波利耶和罗马尼亚境内的库库泰尼,并因此得名。该文化主要分布于罗马尼亚东喀尔巴阡山至乌克兰第聂伯河中游一带,跨乌克兰、摩尔多瓦、罗马尼亚三国。 东欧史前时代(BC5000~4500)的特里波利耶-库库泰尼文化,以出土众多“涡旋”和“太极符”纹饰的彩陶,闻名世界。 |
这是出土于乌克兰Odessa省的盘蛇纹彩陶罐。器腹周边,以压痕阴纹工艺、绘制三组盘蛇涡旋图。每组图以蛇首为中心,呈右旋状。蛇首巨大,脑后侧具尖角,双眼圆睁,蛇尾在内半圈位置开始分为两叉并向后方涡旋。两组盘蛇纹之间,压印四叶风车状阴纹,风车外被一圆圈包裹。盘蛇理念类同华夏“天道左旋,地道右旋”的宇宙观,风车蕴含“四时八气”的太阳回归天象。推断此器所有者,当为来自安纳托尼亚、最初应来自东亚、持蛇图腾的农耕族群。 |
▲ 涡旋盘蛇纹彩陶罐(特里波利耶文化,BC5000~4500) 出土地点:乌克兰Odessa省; 采自《Mysteries of Ancient Ukraine:The RemarkableTrypilian Culture 5400~2700 BC》,published by Royal Ontario Museum,Canada,2008,p224 |
1903年,英国考古学家Arthur Evans,在爱琴海、克里特岛上,考察史前米诺斯文明时,发掘出一堆已碎裂的塑像残片,经拼接修复后,显示为造型优美、独特的蛇女雕塑,年代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600年。 这尊被称为“米诺斯女神”的雕塑,以少女形象呈现,头戴八角圆饰的窄圆帽,身着华丽的层叠长裙,细腰肥臀,丰乳袒露,头顶神猫,双手两侧伸展、各举一条扭曲、挣扎的花蛇。 |
▲ 女神雕塑(克里特文明,BC1600) |
约1.5万年前,燧人氏与弇兹氏结合,建立起互为婚姻的血缘联盟,始称燧人弇兹合雄氏。 《山海经·大荒西经》:“西海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弇兹”。 《山海经·海外北经》:“北方禺疆,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青蛇”。 可见,弇兹氏以“人面鸟身、舞蛇”为族标或者图腾、族徽。推断8、9千年前,弇兹氏一部分离开故土,在克里特岛、安纳托利亚南部及地中海沿岸发展。远古时期,上述地区的的人物雕塑、绘画,均有“珥两青蛇,践两赤蛇”或者类似的“持两青蛇”的生动表述。这也印证了《山海经·大荒西经》:“西海渚中有神,……”的描述。 |
对蛇的崇拜,应源于末次盛冰期、寒冷气候条件下、现代人类九死一生、母系氏族对族群人口非自然减员的恐惧。 258万年前,第四纪冰河时期(Quaternary glaciation)来临,并一直延续至今。期间,又有若干次温度较高的间冰期和温度较低冰期,而在每次冰期降临时,持续的全球性低温,大陆冰盖由两极大幅度向赤道延伸(东亚最极端时至庐山),猛犸、剑齿虎、巨貘等大型动物和大部分陆地植物灭绝,滇黔高原成为世界仅存的两处动植物“避难所”之一,少数逃至此地的动物,如大熊猫、柯氏熊、苏门羚、犍牛、狝猴、豪猪、猩猩、狐、东方剑齿象等,得以存活。 |
此时,冰盖所涉早期智人全部灭绝,仅赤道附近和“避难所”内的有幸躲过一劫。不过巨大的毁灭恐惧,仍笼罩在已进化为现代人的母系氏族族人心头。 随智利、观察力的提高,古人类对蛇的习性与特点了解加深,蛇顽强的生命力与旺盛的繁衍能力便给原始部落首领们带来极度的震撼。 |
顽强的生命力:蛇比人类要更早来到这个世界,最原始的蛇类化石发现在白垩纪初期的地层里,离今大约有1.3亿年。实际上,蛇的出现比这还要早些。据推测,在距今1.5亿年前的侏罗纪,大概就已经有蛇了。 蛇属冷血动物,无法靠自身能量转换为热量,每当外界气温降至临界点时,便开始冬眠;来年大地回春,外界气温升至临界点时,便开始复苏。这是一种巧妙地抵御严寒的特性。站在古人的角度,朴素认识就是:蛇具有死而复生的神奇魔力。 |
旺盛的繁衍能力:每年惊蛰前后,气温回升,蛇就从冬眠中醒来,寻阳光明媚之处晒晒太阳,提高身体的温度,增强活力。 蛰伏整整一冬,按理说醒来定会饥肠辘辘,四处搜寻食物,填饱肚子定应是第一要务。但你想错了,蛇类出蛰后,把太阳晒完,一旦恢复活力,首先不是去找吃的,而是去找“漂亮美眉”,及时行“周公之礼”。 每到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蛇类便进入发情期。此时,雌蛇泄殖腔会分泌出一种液体,雄蛇在几里路外都能够嗅到,然后追踪至雌蛇身边,谈情说爱、挑逗撩妹,雌蛇若接纳这个毛头小子,便开始共赴巫山、以行云雨。此时,两蛇缱绻缠绵,尽情享受欢愉时光。 |
雄蛇是绝对的猛男: 一蛇具备两个小家伙,每次云雨,左右开弓,哪个方便用哪个,另外一个就裸露在外面; 啪啪时间特长,通常短则数小时,长则半天,更有甚者可达两三天左右; 精子活力超强,一旦进入雌蛇泄殖腔,可连续存活三年以上,这期间可确保母蛇产出高质量受精卵。 |
▲ 恩爱缠绵的蝮蛇 |
这里是加拿大马尼托巴省纳西斯。每年在4月末5月初,冰雪消融的时候。雄性红边袜带蛇率先钻出它们居住的石灰岩缝隙外出玩耍,等待雌性红边袜带蛇苏醒。雌蛇登场后,向空气中释放性腺激素,雄蛇寻气味蜂拥而至,数十万条红边袜带蛇齐聚纳西斯。最多时,共有25万条蛇在此寻花问柳、抢夺头彩,春心泛滥的带蛇形成浩瀚的、涌动的海洋,蔚为壮观。 |
▲ 纳西斯,红边袜带蛇相亲角 |
蛇类顽强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繁衍能力,给古人带来的视觉冲击,完全可用震撼来形容。这给末次盛冰期寒冷气候条件下,对族群人口非自然减员恐惧的母系氏族,以强烈的启发和暗示,蛇崇拜由此诞生。 由此可见,通过族群蛇图腾的特征,可将下埃及、克里特岛与特里波利耶先民源流,追朔至上古东亚滇黔高原。与华夏大暤遗族、巴人应该有亲缘传承,或者同为蛇图腾氏族分支。 |
鸟图腾的世界性迁徙 在东亚大陆,远古鸟图腾崇拜文化极为盛行。不但历史久远,而且范围广阔,持续时间绵长。 在中国古文字系统里,从“鸟”属字,数量远远超过其它,居于首位。“鸟图腾崇拜,在华夏文化中占有重要分量”,由此可见一斑。 在原始社会,东夷、百越、荆楚等民族都信奉鸟图腾,对鸟类抱有特殊的崇拜之情。这当然也包括东瀛,日本的典籍中就有许多鸟图腾信仰和太阳神鸟崇拜的记载。 东亚先民的图腾中,鸟图腾几乎是沿海氏族部落的主要图腾形式,并且从海岸强势向内陆大幅延伸。 仰韶文化时期,持鸟图腾的庙底沟类型,其势力便以豫、陕、晋为中心,强势扩张,最终形成东起海岱、西抵湟水,北至河套、南达淮汉的崇鸟格局,持续时间竟达千年之久。 禹夏时期,鸟图腾文化也从长江下游,扩张至中游、上游,并以三星堆、金沙文化的面貌,展现在古蜀盆地。 |
成书于禹夏前期的上古百科《山海经》,一共记载了454个人物或方国,其中与鸟形有关的,就达到了125个,与蛇图腾类似、也占到了总数的近三分之一。这其中包括有名的神祗北方禺强、东方句芒、东海禺<豸虎>、西海弇兹、北极九凤等,都是以“鸟身人面”形象出现的。 按《山海经》的叙事规律,上述这些人物,实际上都是氏族部落。在远古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竟然有三分之一的氏族部落奉鸟为图腾,可见这些崇鸟部族兴旺发达,势力极其可观。 |
而帝俊,则是远古崇鸟族群中,最大也最古老的元尊鸟王之一。 帝俊在上古巫觋的心目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被誉为上古百科的《山海经》中,帝俊所涉占据了大量篇幅。编撰者不惜笔墨,尽情挥洒,对帝俊及其家族极尽誉美之词。有关上古天帝的叙事,帝俊独占十六项之多,并以实际条目数量,排在帝颛顼、黄帝、炎帝、帝喾、帝尧、帝舜、帝丹朱、帝鸿(帝江)之首。按《山海经》的叙述,起止千古,实乃万古一帝。 |
《山海经?大荒东经》:“有五采之鸟,相乡弃沙。惟帝俊下友。帝下两坛,采鸟是司。” 帝俊在大壑附近设立两座通天神坛,好友五彩鸟神、居然由天庭下凡、来给其看场子,还不亦乐乎、相向婆娑起舞,足见帝俊在天神界威望崇高。 |
上古、乃至远古,那些为族群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首领,往往被巫觋尊为天神或者天帝。我们再来看看帝俊在各路天神中的辈分几何?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西周之國,姬姓,食穀。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後稷,稷降以穀。稷之(子)曰台璽,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穀,始作耕。” 这里的叔均,显然是帝俊的孙子,也是牛耕、农耕的“田祖”,还曾介入过“黄帝、蚩尤大战”的后续社会管理。 《山海经?大荒北经》:“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魃不得複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後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為田祖。魃時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決通溝瀆。” 叔均既然与黄帝是同一时代的,那么帝俊当为黄帝爷爷辈分的尊长。 |
我们习惯于通过象形文字,来推断远古帝王名号的原始意涵。不过很遗憾,现世卜辞中未见俊的本字、夋[qūn]的甲骨文,金文也未得其见。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根据其它从属字,探索夋的早期形象。 |
畯。[jùn],农神。古代也作掌管农事的官衔。 通“俊”。才智出众。如:畯民(贤明的人);畯臣(贤臣); 通“峻”。崇高。如:畯德(有崇高才德的人);畯望(指德高望重的人)。 |
综合金文、甲骨文来看,畯、峻、俊的本字夋,其上半部则象形为雁族候鸟,由<秦公镈春秋早期集成269>看,非白天鹅莫属;其下半部与“女”的甲骨文类似,象形为依拱极“天道”、屈膝跪坐,在甲骨文中,每遇到此,我们都要给予敬畏之心,因为这个符纹想要表述的、不是上古巫觋大祭师,就是族群先祖或宗教意涵的帝王级首领,当然是女性。据此推断,夋为专属字,本义为头顶天鹅冠饰的崇鸟族群首领。引申为崇高、绝顶、独尊。其从属之字如: 俊,才智、容貌超群者; 竣,工作程序圆满施行到顶; 浚,沟渠清理干净、彻底; 峻,陡峭、高耸 埈,通峻; 陖,通峻; 骏,能力、体型超群的马匹; 狻,以虎豹为食的兽中之王; 踆,同类足多者。《淮南子?精神训》:“日中有踆乌。”汉高诱注:“踆,犹蹲也。谓三足乌。”、 晙,暗夜尽头; 焌,燃至尽头。等等。 |
如果采用图语的方式表述“夋”字,也许是这样的: 这是上埃及国王,头戴鹰冠的尊贵形象。 上埃及早期的王冠,其构型灵感源自鸟形。这是一种非常写实的借鉴手法,整个王冠犹如掏空腹腔的兀鹫,没有任何累赘,不用刻意雕琢。即表现了鸟崇拜的深刻意涵,又满足了冠饰的所有功能需求。我们不得不赞叹,这群大致在9000年前,由东海大壑远道而来的崇鸟先民们、那灵巧的构思和奇妙的创意。 ▲ 国王鹰冠(上埃及壁画) |
【扩展知识】:尼罗河,作为世界第一长河,至第三瀑布起,在沙漠地带所流经的区域,自然形成一条狭长的绿洲。大大小小的城邦(古埃及称作诺姆,即洲)就分布在它的沿线流域中,并依抵达尼罗河时间的先后,形成了南、北两大族群区域。上古华夏先民文化的传统:南赤、北黑,东青、西白,南尊、北卑,故尼罗河上游东支流为青尼罗河,西支流为白尼罗河;南部尼罗河谷地为上埃及,北部尼罗河入海三角洲为下埃及。这些称呼,至今未变。 其中,上埃及以赫尔莫普利斯以及旁边的底比斯城为都,下埃及以赫利奥波利斯城为都,二者以中间的孟菲斯为界。 在BC3150前,也即古埃及还未完成统一之前,尼罗河沿岸各洲(诺姆)的先民,以上下埃及为界,各自尊崇自己的精神图腾。上埃及崇鸟,国王以鹰冠为神权和政权标志;下埃及崇蛇,国王以蛇冠饰为神权和政权标志。 |
▲ 头戴鹰冠的国王与护国鸟神(上埃及壁画) |
又拟或是这样的: 这是古埃及国王哈夫拉,头依神鹰的尊贵形象。 青石雕塑,国王哈夫拉头饰“王巾”,端坐椅上,神鹰荷鲁斯立于国王脑后靠上,双翅前伸呈呵护状。意寓国王有埃及保护神荷鲁斯的加持,君权神授,正当合法;也意寓哈夫拉就是荷鲁斯神鹰本尊的现世版,国王的意志就是天神的意志,省去巫觋天地中介的冗繁流程,便捷、高效。 |
▲ 哈夫拉王雕像(古埃及文明) |
哈夫拉(Khafre),埃及第四王朝的第四位国王(法老”一词,要到BC1554、第十八王朝才出现),继承于前任国王雷吉德夫。位于吉萨的世界第二大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为其所造。 在位年代,BC2558~2533。 神衔:荷鲁斯鹰神。 |
【扩展知识】:荷鲁斯(Horus),是古埃及神话体系中的国家守护神,王权的象征,同时也是复仇之神。他是冥王奥西里斯和伊西斯的儿子,形象通常为“鹰首人身”、头戴王冠、腰围短裙、手持“沃斯”能量手杖与“安卡”生命神符。 |
还可能是这样的: 这是古埃及王朝登基大典。 面向祭坛的左侧,为高举部族标识旌旗“有”的各洲(诺姆)来宾仪仗。图上可见,旌旗秆头标识为鴞鸟的“有鴞氏”、为弓箭的“有窮氏”、为豺狗的“有犬氏”、为风囊的“有南氏”以及另一部“有犬氏”;祭坛上,国家守护神荷鲁斯与智慧之神索特,持净瓶、正在给新晋国王洗礼,以遂行天赋君权的庄严仪式。 其中“鹭首人身”的索特与“鹰首人身”的荷鲁斯的形象,就类同于“夋”字所要表示的“鸟首人身”的意涵。 |
▲ 《加冕大典》浮雕(古埃及神庙) |
【扩展知识】:索特(Thoth),是古埃及神话体系中的智慧之神,同时也是月亮、数学、医药之神,埃及象形文字的创造神,众神的文书,也是赫里奥波里斯的主神之一。在《亡灵书》中被描绘为立姿审判者。形象为“鹭头人身”、佩戴满月圆盘、新月冠,或者为裸饰的狒狒。 |
【扩展知识】:风囊,与金属冶炼技术前后脚出现的一种原始囊形鼓风器具。皮质(鹿皮或动物尿泡suī pào),球囊形,陶制风嘴。带陶嘴的细端接火塘,通过扩张与压缩球囊,人工鼓风助燃,增加炉火温度,达到金属冶炼目的。 风囊在上古,当称为“南”。南的象形就是上部为火,下部为活塞结构的风箱。本义为风囊。引申为叠层圆囊状物。从属字如:南(圆而径向叠层的瓜)、腩(肚子上和近肋处松软而有叠层的肥肉)、蝻(飞蝗肉嘟嘟有叠层的幼虫)、萳(一丛丛长而柔弱的草)。 |
因此,分工专门从事金属冶炼作业的部族,姑且称之为“有南氏”。 这是中国古代先民发明的一种手动折叠式风囊。 ▲ 冶炼场风囊式鼓风装置(中国古代) |
这是古埃及先民发明的一种脚踏风囊。 在古埃及第十八王朝、勒克米尔(Rekhmir,约BC1500)墓室壁画上,绘有当时的金属冶炼场面,其中就有罐状皮囊鼓风器的图示。进风时,操作者用绳索拽起皮囊,随后踩下,将风鼓入炼炉内,每炉配备皮囊鼓风器四具,两人相向操作。见下图左上,由于风囊处于脚下半掩埋状态,球囊形结构没有描绘出来。 |
▲ 风囊式鼓风冶炼场(古埃及勒克米尔墓室壁) |
切入正题。 如果采用图语的方式表述“夋”字,也许还有这样的: 荷鲁斯女神,鸟羽、人身、人面,依拱极“天道”、屈膝跪坐,左手持“安卡”生命神符,展翅作祈祷状。 |
▲ 荷鲁斯女神浮雕(古埃及神庙) |
还可能是这样的: 太阳神“日”(Re),居下座,“鹰首人身”,头顶环蛇红日(类同金乌载日),腰围短裙、左手持“沃斯”能量手杖,右手持“安卡”生命神符,作陈述状。 荷鲁斯女神,居上座,头顶鹰隼,作倾听状。 |
▲ 荷鲁斯女神与日神(上埃及壁画) |
前面,我们之所以给“帝俊为远古崇鸟族群中,最大也最古老的元尊鸟王”这句话后缀“之一”,是因为要给一位天皇级的、太一鸟王留下位置,她就是大暤。 我们已经知道,1.5万年前,燧人氏根据“四时八气”与季风的相关性,创立了“八卦风历”,而具体树“建木”、占风度时的就是大暤。 |
风,在远古属看不见、摸不着的天地之气,原本并不叫风。由于一年四季总是携寒挾暖,因故被古人称之为“气”。“四时八气”的气,由此而来。 《叔苴子?卷三》道:“故风者,天地之神气也,一声具六律之音,一气备四时之变。” 《吕氏春秋?音律》:“天地之气,合而生风。” |
之所以后来又叫作风,是因为创立“八卦风历”的先贤为大暤。人们为了祭奠先祖的功绩,就以大暤的姓氏——风来命名一年四季、周期性携寒挾暖的“天地之气”。 《竹书纪年》载:“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为风姓。”。 《史记·三皇本记》说:“庖牺氏、风姓,代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则曰:“伏羲氏,风姓也。”又曰:"尧诛大风,大风,義族也”。"又再曰:燧人氐没,庖牺代之,继天而王,首德于木,为百王先。“ |
风氏,出自上古三皇之首、伏羲的父亲、风雷王、燧人氏,属于以华夏文明起源口传历史姓氏。燧人氏自立为“风”,这是中国人最早之姓氏。 《古三坟》载:“伏羲氏,燧人子也,因風而生,故風姓。”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说:“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燧人氏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 东晋王嘉《拾遗记》则说:“春皇者,庖牺之别号。所都之国有华胥之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月而生庖牺。” 唐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太暤庖羲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羲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善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羲氏。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羲。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作三十五弦之瑟。” 伏羲的后代子孙,有的相传风姓,称为风氏。故风姓的得姓源于始祖庖羲,后人避其名讳只称其字伏羲。 这里的庖牺氏,庖羲、就是指伏羲。而伏羲、太昊实际上又是指大暤。类似记载,也见于《易》、《诗》、《帝系谱》、《山海经》以及《淮南子》等多种典籍。 |
我们前面已经考证过,“八卦风历”所涉的年代非常久远。1.5万年前的先民,还不可能有姓氏之说,大暤的所谓姓氏,其实只是包含姓氏功能的部族图腾。 我们姑且认为大暤的姓氏、确切的说图腾是风。让我们来看看,它的甲骨象形文字是个什么尊容? 与弇兹氏女帝的图腾——蛇王(龙)构型类似,上部象形为头戴王冠,或说象形为头戴“倒锥花蒂+玉簪”;下部分则将眼睛蛇更换为鸟,象形为拖着长长尾翼、展翅飞翔的长尾雉类。金文则加了雉尾珠羽纹饰和声符“凡”。总而言之,就是“雉鸟高冠修尾之形”即为风。 |
我们再对照一下甲骨文的凤,发现,其象形与风的甲骨文几近雷同。若看金文,则风、凤其实就是同一个象形文字。是不是觉得很惊诧? |
首页 上一页[26] 本页[27] 下一页[28] 尾页[5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