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2026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人类文明探源,从《山海经》的建木说起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人类文明探源,从《山海经》的建木说起[第29页]

作者:夜郎游侠2018
首页 上一页[28] 本页[29] 下一页[30] 尾页[5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图解】:《山海经?大荒西经》,主要描述分布于中亚、西亚各方国、族群的社会生态。这处图语叙述的是,在遥远的西部大荒,有一个打以狮子为杆头标识旌旗的部族。
    由典籍与考古资料看,我国历史上是没有野生狮子的。但是西亚和南亚一带却有,帕提亚,萨珊波斯的族属旌旗,上面就绘有雄狮。
    作为礼物,彼时帕提亚(也可能是贵霜),就曾向东汉进贡过一只雄狮。
    不过,我国狮子文化倒是挺盛行,最早在东汉章帝时期,就出现了石头狮子文化元素。然后随着佛教和雕刻技艺传入,龙九子之一、喜欢烟火、常伏于炉子上的狻猊,就从接近龙的形态、向接近狮子的形态演化,最终由唐朝完成定型,这也与隋唐前期崇佛不无关系。唐宋交际,石狮子便开始逐渐用于大户人家、镇守门楼。总之,可以明确的说,狮子及其象征器物,不是我国固有的东西,它只是佛教本土化的一个缩影。
    在一个没有狮子繁衍生息的国度,一群不了解狮子相貌特征的学者,却在用东亚所见的植物“菟丝子”与猿猴来混搭比喻这种未知的猛兽,而且还十分形象、十分准确。说明了什么?
    说明华夏先民的某个部族,由东亚迁徙到了西亚、北非,在那个《山海经》称作“西大荒”的地方,打起了狮子旌旗,开始了新的宗教崇拜、尊崇新的文化道统。
    再次,我们看看《山海经?大荒西经》的先祖“寿麻”跑到哪里建国。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壽麻之國。南嶽娶州山女,名曰女虔。女虔生季格,季格生壽麻。壽麻正立無景,疾呼無響。爰有大暑,不可以往。”
    [注释]
    南岳:“黄帝鸿初为南岳之官,故名南岳”,《冠编》。黄帝与帝鸿非同一世系,《冠编》有误。《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有白民之國。帝俊生帝鴻,帝鴻生白民,白民銷姓,黍食,使四鳥:豹、虎、熊、羆。”
    无景:看不到影子。
    无响:听不到声音。
    爰:句首语气词,无义。用在句首或句中,起调节语气的作用。
    “正立无景”,描述了太阳光线与人直立时的中轴线及其投影重合的特殊现象;“疾呼无响”,反映的是,由于气温过高、空气密度降低,介质无法有效传导声音,而至大声疾呼,却难将声音传得更远的现象。
    什么地方,阳光底下直立,人却没有影子;室外大声疾呼,声音却难以远传;天气酷热难当,人不可以驻留?答案只有一个,地球上阳光直射的区域。因此,寿麻定是一个地处赤道附近的上古邦国。
    为慎重起见,我们将“地处赤道附近”的概念,放宽至南北回归线以内。于是,中南美、大洋洲、东南亚、华南西南局部、南亚、非洲都可以纳入勘查对象。见远古文明分布图。
    
    ▲ 远古文明分布图
    这样一来,关于“寿麻”就有了如下众多的推论:
    郭沫若在《驳实庵字说》中认为,指古代巴比伦的先族Sumer;
    徐南洲先生认为是Sumatra 的对译,即今苏门答腊。“因为苏门答腊不仅处于赤道地带,而且在石器时代的文化也与我国南部的文化有极其相近之处”;
    袁珂先生认为,即今日斯里兰卡共和国。地处北纬8°,在南北回归线之内,确实有"正立无景"的情景;
    扶永发先生在《神州的发现─-<山海经>地理考》中,多次谈到"寿麻",并把它作为确定《山海经》“云南圈说”三个带有关键性的地理方位之一。

    这帮糊涂蛋犯了一个共同错误,就是着眼点只放到寿麻国的具体特征上,而忘了寿麻所处的地理大环境。
    首先,寿麻处于西极所在范围,如此就排除了东方的中南美、南方的大洋洲、东南亚、华南西南局部。貌似南亚还应算在其中。
    其次,寿麻所处范围北面是西海,这又将南亚最终排除在外。
    因此,寿麻处于非洲,且在赤道附近,应是正确的推断。
    有关寿麻的资料极少,推测是受西迁的、东夷鸟图腾部落联盟的委托、约9千年前进入非洲深处、探寻农耕生发之地的部族。这群坚韧的帝鸿后裔们,很可能朔白尼罗河南上,直抵维多利亚胡,顺便探源尼罗河尽头,最终在维多利亚胡畔的穆索马(Musoma)落脚,以采摘、渔猎和原始农耕为生。
    
    ▲ 《三海经》方国地理位置图
    寿麻人当为努比亚(Nubia)文明的创造者。据信,作为主人的黄种寿麻人与作为平民的尼格罗人一道,在古代努比亚地区,开创了恢宏的黑非洲文明。
    努比亚文明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BC7000年前,是比非洲阿克苏姆还要早的神秘文明,其古老程度甚至超过古埃及。
    努比亚实为东北非古代地域名称。数千年前,早期古埃及人称谓的努比亚,其范围大体上北起尼罗河第一瀑布、东至红海之滨、南达喀土穆、西接利比亚沙漠。
    然而,自从中王国时期,约在BC1900年之后,由于古埃及势力不断南进,逐渐越过第二瀑布;到新王国的BC1500年,进逼至第四瀑布,抵达努比亚的中心。
    此后,随着古埃及的衰落,努比亚得以快速崛起。BC1100年,在古代埃及第18王朝法老的统治时期,努比亚人以纳帕塔(Napata)为中心,建立了自己的王国。彼时的古埃及人称其为库什(Kush)。
    库什也作库施、古实。库什王国的疆域范围,大致在2~5瀑布之间。见以下尼罗河地理特征图。
    纳帕塔时期,库什国力达到顶峰,国王皮耶(Piye)还曾一路向北,率军攻占了埃及第二十四王朝的首都底比斯,登上了埃及第二十五王朝(BC752~656年)法老的宝座,开创了古埃及历史上的首个努比亚王朝。
    
    ▲ 尼罗河地理特征
    有证据显示,BC7000年前,努比亚地区就已经存在着许多相同或相似的生活方式与社会组织形式,包括狩猎、捕鱼、畜牧和相关的原始农业。
    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对苏丹的研究》载:努比亚“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开始了定居的生活方式,此时出现了用泥砖加固的村庄,人们除了狩猎和捕鱼之外,还在尼罗河河畔种植谷物和放牧。”
    BC3000年前,也就是古埃及王朝刚建立时,努比亚就已经开始发展并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形态、建立了早期王国。
    努比亚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向东,努比亚人同阿拉伯人相互交往;向北,他们同古埃及人和地中海地区的人相互往来;往南,他们则同尼格罗人互通有无。非洲内陆拥有多种天然财富,比如,象牙、薰香、紫水晶、黑檀木、鸵鸟蛋和鸵鸟毛、野生动物及其皮毛、黄金及其他贵重金属等。因此,努比亚在繁忙的贸易往来之中,获益匪浅。
    他们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梅罗伊特象形文字,也构建了自己特色和形制的庙宇和金字塔,是一个以农作为主且有着深度阶级分化的城邦王国。
    据信,努比亚统治者与古埃及人类似,都来自东方的某一个族群,她们有着相似的肤色、相近文化、相同的原始宗教及信仰。
    与苏美尔和古埃及文明一样,仔细研究努比亚文明,我们能从中发现许多似曾相识的华夏文明元素。
    麦罗埃金字塔
    麦罗埃(Meroe)是非洲古代库施王国的都城遗址,位于现苏丹共和国(阿拉伯语:??????? ????????;英语:Republic of the Sudan)首都喀士穆以北约330千米。
    在古城麦罗埃,目前仍有超过200余座金字塔伫立在尼罗河畔,默默讲述着远古努比亚文明的辉煌。这些金字塔,属于古代库施王国的部分遗产,那时麦罗埃曾是库施王国的都城。而如今这里成了弥足珍贵的历史遗迹,2011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这些伫立在尼罗河广袤冲击平原上的、庄严高耸的金字塔,是努比亚人对远方祖籍地崇山峻岭的追思,也是对先祖威灵的祭奠。
    
    ▲ 麦罗埃金字塔群(努比亚文明)
    
    ▲ 麦罗埃金字塔群(努比亚文明)
    
    ▲ 麦罗埃金字塔群(努比亚文明)
    
    ▲ 麦罗埃神庙之一(努比亚文明)
    麦罗埃神庙浮雕,女神头戴“鹰形冠”,顶“牛角护日”冕,背生双翼,两手持“净瓶”作洗礼状。这里,“鸟、日、牛”毫不违和地融汇为一体,彰显出努比亚人不同图腾族群间的包容与和谐。
    
    ▲ 麦罗埃神庙之一浮雕(努比亚文明)
    
    ▲ 麦罗埃神庙之二 (努比亚文明)
    
    ▲ 麦罗埃神庙之三(努比亚文明)
    阿马达神庙
    这是努比亚最古老的神庙,它可以追溯到第十八王朝。神庙由图特摩斯三世(Thutmose Ⅲ <Menkheperre>BC1479~1425年在位)构建,用于供奉阿蒙·拉(Amun-Ra)神和雷·赫拉克提(Re-Horakhty)神祇,后来经过多次扩建和修缮。
    
    ▲ 阿马达神庙内部(努比亚文明)
    
    ▲阿马达神庙浮雕(努比亚文明)
    在努比亚墓室壁画中,我们能大致领略先民的生活状况以及社会形态。
    下图表现了努比亚王家仪仗队前往祭祀大典的情形。图中,公主手持缰绳、驾驭两头牛车,一高级随从正装扮牛首,一普通随从护驾,一众普通随从手捧金指环、豹皮及其它礼物,其他普通随从则整齐排列为仪仗先导。场面庄严、声势浩大。
    此时大致对应古埃及第十八王朝、图坦卡蒙法老时期。
    注意画面中主人与高级随从、普通随从的皮肤着色!
    
    ▲ 祭祀途中的王室队伍墓室壁画(努比亚文明)
    纳布塔·普拉雅(Nabta Playa)巨石阵
    遗址位于撒哈拉沙漠深处,北距开罗约800千米,东距阿布?辛贝尔约100千米。
    巨石阵由30块竖立石板构成,大致呈椭圆形布局,最大直径5米左右,里面另有6块竖立的石板。
    该石阵包含着竖立和已经倒伏的石板,一些高度可达2.7米,重量有数吨。据考古学家推断,石阵当为新石器时代早期先民所造,历史甚至比史前的索尔兹伯里巨石阵还要早,可能是迄今最古老的、天文观测、巨石矩阵结构。
    纳布塔·普拉雅巨石阵,是人类文明的一大奇迹。它地处北非、撒哈拉沙漠中央,实际年代距今约有9000多年。
    
    ▲ 纳布塔·普拉雅巨石阵(撒哈拉,BC7000年)
    由于古埃及文明过于辉煌,人们乐于将其周边的文化成果都归于古埃及。位于撒哈拉沙漠深处的纳布塔·普拉雅巨石阵也是如此。但根据发掘地点判断,巨石阵已向南越过第二瀑布,进入努比亚的传统领地。因此,纳布塔·普拉雅巨石阵,当为努比亚人的杰作。更确切地说,是早期来自东方的农耕族群,为观测太阳“二至”时刻、编制历法,而辛苦构建的“归藏·石阵易”。见前述——“帝俊十日历”。
    
    ▲ 纳布塔·普拉雅巨石阵地理位置
    纳布塔·普拉雅巨石阵所在,为撒哈拉内陆盆地。根据周边野生水牛、长颈鹿、羚羊和瞪羚遗骸判断,远古当为大型沼泽湿地。
    考古专家在巨石阵不远处,发现有远古先民的聚落居址,年代大致为BC7000年。
    这是一个有组织的社会实体,先民的居所为窝棚式尖顶木杆结构,有纹饰精美的陶器,有保障生活用水的深井,有山羊、绵羊及水牛的驯化迹象。同时,遗存中还能判断出类似高粱和块茎类食物的痕迹。更令人惊叹的是,居然有稻谷的碳化植硅体发现。
    这与临近的古埃及倒有些类似,那里的农作物也是最先培育了稻谷,而后才是大麦、小麦、亚麻、豆子以及葡萄种植。
    上古文明探讨,一旦发现某个族群从事某种农作,定会兴奋不已。因为农作,不仅具有族群属性,而且也代表着文明发展趋势。
    我们反复强调,在资讯、交通、生产力以及人类总体智慧欠发达的上古原始社会,文明的诞生只能是某个族群甚至某个先贤的天才实践,因而具有唯一性,不可能相隔千万里地多点孕育,甚至族群之间互学互渐的传播都不可能。尤其是农耕文明。

    农耕文明的实现,是个高度组织化、社会化与科学化的复杂过程。首先,我们要有种子或者学会野生禾本或乔本的培育。其次,要掌握农作物生长管理的技能。
    农业耕作,“土、肥、水、种、光、热、风”缺少一项,都很难开展,更别说上升到“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八字方针的高度。

    更重要的是,农耕文明必须建立在天文历法的基础上。没有准确的授时、不掌握时令、不清楚节令,根本无法从事农业生产。因为,一旦延误农时播种,轻则减产,重则可能颗粒无收。通常经验是,延误节气播种,前后相差15天,农作物将减产20-30%。
    显而易见,不掌握历法的农耕族群,定会造成社会组织的崩溃、引发重大生存危机。所以老聃要尊尊告诫我们:“莫知其极,可以有国。”以农为本的任何族群,只要掌握“日景极短、极长”,你就可以安心地建国去吧!
    之前曾阐述过,“稻作”是华夏先民亘古不变的闪亮名片。
    大量的考古证据显示,在神农氏活动的桂北、长江中下游,栽培稻的驯化和稻作农业已经存续了万年以上。
    广西娅怀洞遗址,发现距今1.6万年前的稻属植物植硅体;
    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距今1.5万年前、兼有野、籼、粳综合特征的稻谷遗存;
    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发现了距今1.2万年前、从野生稻到栽培稻的水稻植硅体及其花粉的完整驯化遗存;
    浙江上山遗址,发现距今9400年的水稻植硅体和小穗轴遗存;
    湖南澧县彭山头遗址,发现距今9100±120年的水稻植硅体;
    湖南澧县梦溪乡八十垲遗址,发现距今8000年前的水稻栽培证据;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距今7000年前的稻谷、谷壳、稻叶遗存。
    考察努比亚、纳布塔·普拉雅的农作遗存,不是简单的追朔食物来源问题,因为从先民的农作品种类型上,我们大致可以推断她们的祖源,最关键的是:有了农作,就有了充足的口粮,人们从此结束了狩猎和采摘的原始游荡生活,在一个地方长期定居才成为可能。也正是有了长期定居的先决条件,才具备了文明发芽的肥沃土壤。

    同一遗址,在据信为BC6000年前的、规制完整的祭祀坑中,专家们发掘出被庄重掩埋的全副水牛遗骸。说明,此时的先民已经产生了原始宗教和水牛崇拜。作为祭祀大典的牺牲,水牛显然是后来古埃及哈索尔(Hathor)创世女神的早期范本。

    哈索尔,是上古地中海沿岸广泛尊崇的创世女神。希腊奉之为天空女神,古埃及尊之为生殖女神、众神之母和人类之母。
    哈索尔形象为“牛首牛耳、人面女身”。在古埃及,专门为其建有神庙。作为尼罗河流域众生的保护神,其形象也常出现墓室壁画中;或者雕刻在各种神庙的廊柱顶端,以作镇庙之形。
    
    ▲ 雕有哈索尔女神头像的庙宇廊柱(古埃及文明)
    目前面世的考古遗物中,年代最早的哈索尔形象,当属“纳尔迈调色板”上的牛图腾。
    这件被称为“纳尔迈调色板”的文物,是在在1897~1898年间的一次大规模埃及考古发掘中,由英国的著名埃及学家詹姆斯?依斯瓦?魁贝尔,在上埃及南部的史前古首府“那肯”发现的。同时发掘的,还有许多古埃及早期正史、纳尔迈国王的祭祀品和刻有“蝎子”铭文的权杖等遗物。

    这块造型奇特、正反面布满纹饰的盾形石板,高64cm,青石材质,年代估计约为BC3200年。
    在调色板的顶部两侧位置,均刻有人面水牛首图案。由于“人面牛首”雕刻位置显著,正反两侧均有,可将其判断为氏族图腾。
    
    ▲ 纳尔麦调色版正面(古埃及文明)
    
    ▲ 纳尔麦调色版反面(古埃及文明)
    西人逐兽群而居,与水牛断扯不上什么关系。而水牛作为犁地、耙地、旱水田“通吃”的有效劳力,却是农耕族群倚仗的主要生产资料。有了它,就可以解放人力,将生产效率提高数倍。因此,“牛首人面”定是农耕族群的图腾。
    华夏族群有谁可以类比呢?
    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的人定会想到神农氏。
    没错,正是神农氏。
    教习人类制耒耜、种五榖的神农氏就是以牛作为图腾,以至后人将神农氏嫡传炎帝,描绘为类似的、“人身牛首”的五榖神农大帝。
    《易经·系辞》:“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
    《史记·五帝本纪》:“神农氏,姜姓也。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
    《路史·后记》:炎帝“长八尺有七寸,弘身而牛头,龙颜面大唇,怀成铨,戴玉理”。
    《史记》与《路史》虽在神话古人,但无意间,均阐述了神农氏及炎帝的牛图腾形象。因此,调色板的“人面牛首”,明确表示了主人公的牛崇拜及其神农氏嫡传炎帝的后人意涵。

    我们大体知道努比亚先民源至东亚,而水稻碳化植硅体的发掘与水牛图腾崇拜的迹象,则将努比亚先民的祖源、具体指向了东亚长江流域的稻作族群,可能是神农氏,也可能是后稷或者炎帝。

    五方、五行与五色观
    五方、五行与五色,是古代东方文明里、十分深奥的三大文化理念。三者融汇了天文、地理、哲学和宗教,即相互独立,又相互牵扯,历来是占卜、六爻、哲学、玄学、命理学、运势学、风水学、天象学和中医学的圭臬。
    “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所赋予的丰富文化内涵,在中国古代的各个传统领域都有所体现。五色观,系统的反应了古人的认识论、方法论及世界观。
    中国古代五行观,则是构成中国传统五色学说的重要思想基础。这一理论认为,“金、木、水、火、土”是组成世间万物的五种原初物质。而“行”则是原初物资的内在运行动力。这里的“金、木、水、火、土”为构成物质的代表元素,并非字面本身的直观含义。
    最早的五行学说,见于春秋中叶的《尚书·洪范》,其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墙。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墙作甘……”。自此,五数之说开始形成,内容也日益丰富。
    战国末年,阴阳学家提出了“五行相生”的观点,认为五行五色既相生又相克。
    《春秋繁露?五行之义》载:“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终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其父子也。”
    “五行相生”说,是古代哲人解释宇宙万物生成的朴素唯物论,对中国古代天文、历数、医学等发展起了一定作用。《春秋繁露》中还有<五行相生>篇、专门解释五行相生的道理,并附会了一些社会历史方面的内容,以资佐证。
    古代中国文化的“五方、五行与五色观”,其基本要义归纳起来就是——
    东方:青龙,五行属木,色青;
    南方:朱雀,五行属火,色红;
    西方:白虎,五行属金,色白;
    北方:玄武,五行属水,色黑;
    中央:无极,五行属土,色黄。
    由南向北流经东部非洲的尼罗河,在上游苏丹首都喀士穆分作两大支流。一条位于东侧,一条位于西侧,虽稍有偏斜,但二者大体上仍呈南北向流淌趋势。
    上古努比亚人如何称呼尼罗河上游的这两大支流?
    令所有东方人都难以想像的是,努比亚人称称西侧南北向流淌的支流为“白尼罗河”,东侧南北向流淌的支流为“青尼罗河”。这与华夏传统文化的“五方、五行与五色观”不谋而合。
    
    ▲ 尼罗河水系
    白尼罗河(阿拉伯语:????? ???????;英语:White Nile)
    尼罗河两大源流之一(另外一条是青尼罗河),全长3700千米。发源于非洲中部的大湖地区,其最远的源头位于卢旺达境内,下游注入维多利亚湖,再从此湖溢出、注入艾伯特湖,再益处、往北流入乌干达和南苏丹境内,并于后者的苏德形成大面积沼泽湿地,最终在苏丹的喀土穆与青尼罗河汇流成为流经埃及全境的尼罗河。
    
    ▲ 白尼罗河(White Nile)
    青尼罗河(阿姆哈拉语:??? ???;阿拉伯语:????? ???????;英语:Blue Nile)
    尼罗河两大源流之一(另外一条是白尼罗河),全长约1700千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西北部、塔纳(Tana)湖附近、海拔1800米处的阿贝(Abay)河,出塔纳湖流经一系列险滩,先向东南流经深谷,向西绕乔凯(Choke)山脉,再折向西北流入苏丹,最终在喀土穆与白尼罗河汇合。
    青尼罗河上游流经高原山地,支流众多,河谷深切,多急流瀑布;下游河曲发育,平原广阔,是苏丹重要农业区。
    
    ▲ 青尼罗河(Blue Nile)
    尼罗河东、西两大支流的命名缘由,多有不同声音。
    有文章认为,尼罗河西侧支流水清,故名“白尼罗河”。作者是什么逻辑,我们一时无法判断。水为无色液体,水清更能反映天空之色,当为青色或蓝色才是。清——白如何转换?
    还有文章认为,尼罗河西侧支流、流经博尔以北的沼泽湿地,河中繁生大量微生物、致河水泛白,故名“白尼罗河”。有这种认识的人,忘了中国一句名言,叫“户枢不蠹,流水不腐。”
    更有说,尼罗河西侧支流上游、经过白色粘土区域,大量粘土颗粒悬浮水中、致河水变白,故名“白尼罗河”。
    尼罗河东、西两大支流的命名,真的是基于河水的颜色而不是另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吗?
    好在我们手头有尼罗河两大支流交汇的航拍资料,可以了结这场无谓的文字官司。
    下图为非洪水、枯水的常规时间段,青、白尼罗河在苏丹首都喀士穆交汇的情景。
    图中心、河畔的三层白色建筑,为苏丹共和国总统官邸。青、白尼罗河,在距此南侧数千米处拥抱后,毫不违和、相互交融、难分彼此地向北缓缓流去。
    
    ▲ 青、白尼罗河交汇点俯瞰图
    此处,青、白尼罗河的颜色几近相同,凭肉眼、我们根本无法区分二者。
    因此,尼罗河东、西两大支流的命名,不是基于河水的颜色,而是依据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命名所体现的是,华夏传统文化的“五方、五行与五色观”。
    这叫“有图有真相。”不是?
    由于年代久远,我们无法判断青、白尼罗河的命名时间,也难以考证“五方、五行与五色观”是否在华夏先民游历西亚、北非之时就已确立。但有一点是可以推断的,这就是努比亚文明的创造者,大概率来自东亚,来自9000年前、长江流域的牛图腾稻作族群。
    值得一提的是努比亚的地理及气候。也许这些资料,对我们了解上古寿麻国的经历具有借鉴意义。
    努比亚文明距今十分遥远,那时的地理、气候与现实多有不符。好在努比亚王国的疆域与苏丹基本重合。因此领会现今苏丹的地理、气候,至少可以有个参照。
    【扩展知识】:苏丹自然环境
    区域位置
    苏丹位于非洲东北部,红海西岸。北邻埃及,西接利比亚、乍得、中非,南毗南苏丹,东靠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东北濒临红海,海岸线长约720公里。
    地形地貌
    苏丹境内四周高,中间低,类似盆地结构。东北面有红海山脉,西部有穆尔山区,南部为努巴山区。
    气候特征
    苏丹位于北纬9°和北回归线之间,全境受太阳直射,是世界上最热的国家之一。干旱而炎热是这个国家气候的基本特点。
    苏丹国土广袤,南北东西气温差异很大。全国可分为2个气候区:南部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暖干燥的热带草原气候区;北部则是高温少雨的热带沙漠气候区,气候干燥,多风沙。
    首都喀土穆有“世界火炉”之称,年平均气温在30℃以上,4~7月为最热的季节,一般日间气温40℃左右,酷热季节气温可达50℃左右,地表温度最高可达70℃。但在个别高海拔地区,寒冷之时气温亦可低到0℃左右。
    水系分布
    苏丹的主要河流是尼罗河,自南向北穿过全境。
    再再次,我们看看《山海经·大荒西经》的“日月所入”是个什么含义。
    “日月所入”,是相对于“日月所出”而言的。
    日月所出、所入,在中国神化体系和华夏语境里,是指日月初升和降落的地点。尽管典籍对这两个地点的称呼多有不同,但日月初升和降落之处必为东、西两极,这是有共识的。
    日出之地
    古代典籍里,有关日出之地可分为两类,一为涉“木”,一为涉“谷”。
    涉木的日出之地有:
    榑桑
    传说中的太阳初升地的神木。
    汉 严忌《哀时命》:“衣摄叶以储与兮,左袪挂于榑桑。”王逸注:“榑,一作扶。”洪兴祖补注:“榑,与扶同。”
    宋 黄宏《吴萧大帅》:“南来稳作风流帅,日上榑桑瘴雾收。”
    元 郯韶《望潮曲》:“榑桑东来三万里,晓看浴日重渊底。”
    明 丘民《周玄初祈晴诗》:“金鸡恍惊觉,日出榑桑颠。”
    清 魏源《海曙楼铭》:“日出榑桑,圣出东方。”郑泽《登楼叹》:“不见若木娇榑桑,但见虾蟹变作长鲸长。”
    浮桑
    指太阳初升的地方。
    汉 张衡《髑髅赋》:“西经昧谷,东极浮桑。”章樵注:“日出之处曰浮桑。”
    唐 方干《题松江驿》:“便向中流出太阳,兼疑大岸逼浮桑。”
    元 王哲《山亭柳》:“买得浮桑,蓬莱路做清凉。”
    九津
    古谓日出之地。
    《吕氏春秋?求人》:“禹东至榑木之地,日出九津、青羌之野。”

    扶桑
    传说日出于扶桑之下,拂其树杪而升,因谓为日出之处。
    《楚辞?九歌?东君》:“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王逸注:“日出,下浴于汤谷,上拂其扶桑,爰始而登,照曜四方。”
    晋 陶潜《闲情赋》:“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逯钦立校注:“扶桑,传说日出的地方。”
    明 凌云翰《关山雪霁图》:“扶桑飞上金毕逋,暗水流澌度空谷。”
    清 颜光敏《望华山》:“天鸡晓彻扶桑涌,石马宵鸣翠辇过。”
    另,神话中的树名。
    《山海经?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郭璞注:“扶桑,木也。”
    唐 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将欲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又,东方古国名,后亦代称日本。
    《南齐书?东南夷传赞》:“东夷海外,碣石、扶桑。”
    《梁书?诸夷传?扶桑国》:“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
    宋 王安石《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扶桑恨未能。”

    涉谷的日出之地有:
    九阳
    古代传说的日出之地。
    《楚辞?王逸<九思?遭厄>》:“蹑天衢兮长驱,踵九阳兮戏荡。”原注;“九阳,日出处也。”
    另,天地的边沿,日入之处。
    《楚辞?远游》:“朝濯发于汤谷兮,夕晞余身兮九阳。” 王逸注:“九阳,谓天地之涯。”
    三国 嵇康《琴赋》:“夕纳景于虞渊兮,旦晞干于九阳。”
    唐 李白《明堂赋》:“于是横八荒,漂九阳。”
    又,太阳。
    《后汉书?仲长统传》:“沆瀣当餐,九阳代烛。”李贤注:“九阳,谓日也。”
    明 刘基《淮南王》:“虹蜺缤纷夹彩游,上窥九阳下六幽。”
    又,道家以纯阳为九阳。
    晋 葛洪《抱朴子?勖学》:“振天专以广扫,鼓九阳之洪炉。”
    晋 陆机《列仙赋》:“呼翕九阳,抱一含元,引新吐故,云饮露飡。”

    蒙汜
    指日出之地。
    《淮南子?览冥训》:“邅回蒙汜之渚。”高诱注:“蒙汜,日所出之地。”
    三国 阮籍《咏怀》:“朝为咸池晖,蒙汜受其荣。”
    明 杨慎《升庵诗话》卷一:“日从蒙汜出,照树出无影。”
    明 韩上桂《秋江月》:“双心双意徒为尔,愿逐流光赴蒙汜。”
    另,古代神话中所指日入之处。
    《楚辞?天问》:“出自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王逸注:“次,舍也;汜,水涯也。言日出东方汤谷之中,暮入西极蒙水之涯也。
    日窟
    传说日出之地。
    唐 吕岩《七言》:“高卧白云观日窟,闲眠秋月擘天开。”
    唐 顾况《独游青龙寺》:“凤城腾日窟,龙首横天堰。”
    唐 齐己《依韵酬谢尊师见赠二首》:“明年窥日窟,仙桂露霏微。”
    宋 李吕《题焦山寺》:“羽渊咸池相荡潏,月阿日窟漂方隅。”

    旸谷
    古谓日出之地。
    《书?尧典》:“分命羲仲,宅隅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孔传:“旸,明也。日出于谷而天下明,故称旸谷。”孔颖达疏:“日所出处,名曰旸明之谷。”
    《淮南子?地形训》:“旸谷、榑桑在东方。”
    汉 张衡《东京赋》:“左瞰旸谷,右睨玄圃。”
    晋 陶潜《读山海经》:“洪柯百万寻,森散覆旸谷。”
    唐 李贺《日出行》:“旸谷耳曾闻,若木眼不见。”
    唐 郭遵《南至日隔仗望含元殿香炉》:“旸谷移初日,金炉出御烟。”
    唐 吕岩《赠刘方处士》:“玄洲旸谷悉可居,地寿天龄永相保。
    汤谷
    古代传说日出之处。
    《楚辞?天问》:“出自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 王逸注:“言日出东方汤谷之中,暮入西极蒙水之涯也。”
    《后汉书?张衡传》:“朝吾行于汤谷兮,从伯禹于稽山。”李贤注:“汤谷,日所出也。”
    晋 张协《杂诗》:“朝霞迎白日,丹气临汤谷。”
    晋 陆机《前缓声歌》:“揔辔扶桑枝。濯足汤谷波。”
    宋 苏轼《安国寺浴》:“山城足薪炭,烟雾蒙汤谷。”
    宋 苏轼《同正辅表兄游白水山》:“归路霏霏汤谷暗,野堂活活神泉涌。”
    宋 胡寅《和叔夏海棠次东坡韵》:“池上靓妆开晓镜,露晞娇润离汤谷。”
    明 俞安期《望海》:“汤谷遥看接汉津,浮槎真可犯星辰。”
    清 刘大櫆《祭左和中文》:“讳曜灵之出汤谷兮,羲和狂驰而不辍。”
    其实,日出之地,不管是涉“木”还是涉“谷”,其神话传说的源头,均来自上古百科《山海经》。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搖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葉如芥。有谷曰溫源谷。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
    《山海经?海外东经》又载:“湯穀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但是,《山海经》在这里、并非是在描绘一个远古“日出之地”、羲和“生十日”的浪漫神话,而是在阐述华夏先民、天文历法的一次伟大实践。
    在这次伟大的天文历法实践中,扶木是先民天文观测的工具,汤谷是先民天文观测的地点。

    扶木,即扶桑。其叶如芥、主干挺直、树冠稀少、不易倒伏的树木,温带区域枫树、亚热带区域“发财树”一类。结合三星堆青铜神树的构型,更可能是上古一种木槿。
    
    ▲ 木槿花开
    木槿(学名,Hibiscus syriacus Linn)
    锦葵科、木槿族、木槿属、木槿种。
    落叶灌木,与著名的热带花木“扶桑花”为姐妹同属。
    木槿一般高3~4米,小枝密被黄色星状绒毛。叶菱形至三角状卵形,长3~10厘米,宽2~4厘米,具深浅不同的3裂或不裂,先端钝,基部楔形,边缘具不整齐齿缺,下面沿叶脉微被毛或近无毛。花单生于枝端叶腋间,花萼钟形,长14~20毫米,密被星状短绒毛,裂片5,三角形;花朵色彩有纯白、淡粉红、淡紫、紫红等,花形呈钟状,有单瓣、复瓣、重瓣几种。外面疏被纤毛和星状长柔毛。蒴果卵圆形,直径约12毫米,密被黄色星状绒毛;种子肾形,背部被黄白色长柔毛。花期7~10月。
    木槿主要生长于亚洲、夏威夷等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适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生长环境。
    
    ▲ 木槿(上有扶木,柱三百里)
    木槿属植物都是“一日花”,花一大清早开,傍晚便凋谢。
    “槿花一朝梦”,文人骚客屡用这句话来形容世事无常、云谲波诡。
    有趣的是,一日花在夏天特别多:朝颜、甘草、昼颜、松叶牡丹等等,都是夏日里的一日花,早上开傍晚谢。白粉花、待宵草、月下美人则是晚上开的“一日花”。所以“一朝梦”不止木槿,可就是唯有它成了虚幻无常的代名词。
    《木槿花》
    【明】张以宁
    朝昏看开落,一笑小窗中。
    别种蟠桃子,千年一度红。
    这是明代词人张以宁描绘的木槿花开花时的别致景色。将木槿花与蟠桃相比拟,可见作者对木槿花的喜爱之情。
    历数古代文人骚客对木槿花的描述,多众多样的感情都有涵盖。有人感叹木槿花的美好与坚韧,有人感叹木槿花的美好转瞬即逝,又有人感叹木槿花开,每天都是新的一天,往事就不必太过当真。

    在中医学中,开白花的木槿花蕾有调理肠胃的作用。除了花蕾,木槿的树皮和根皮也可入药,还能用来造纸。
    木槿深受东北亚半岛人民的喜爱,比如韩国自古就将木槿视作国花。
    在同属植物中,木槿比较耐寒,也可以在北海道这种寒冷的地方生衍。
    木槿的生命力也很强,在九州有不少野生的植株。花谢后结籽很多,种子落地后发芽率也高,难怪能在野外看到它。
    木槿花,因修剪方便,它常被用作树篱。当然,如果不去修剪,任它慢慢长大,它也会报以满满一树的繁花,在蓝天的衬托下更加动人。在东京、名古屋的街道两侧、公园等地都有广泛的种植。特别是东京都江东区的梦之岛公园,有很多10米以上高的树。
    木槿的花色非常丰富,除了紫红色、浅紫色、白色和粉色,还有中心红色而外圈是另一种颜色的品种。白底红心的木槿更有“太阳木槿”的美称。这种色调的木槿也早就有了,著名茶道宗师千宗旦(1577~1658年)特别喜欢拿它点缀早晨的茶会,因此人们也管它叫“宗旦木槿”。
    《山海经》即描述了扶木(扶桑)“柱三百里”森林的浩瀚,又渲染了扶桑(扶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的机巧。
    扶桑(扶木)到底是作什么用的?
    一是用于构建“归藏.扶木矩阵易”,制定“十日历法”;一是用于计时,以作“日历”。

    归藏.扶木矩阵易
    《山海经?大荒南经》:“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搖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葉如芥。有谷曰溫源谷。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
    这是华夏先民与太阳关联的最早记载。以上内容,是《山海经》在用叙事图语的方式,描绘了上古曦和氏在东海“大壑”西岸的甘淵以及汤谷,分别利用“连山”、“扶木(扶桑、大木)矩阵”观“载日之乌”升起、降落(日浴),测太阳“视在回归”位置(归藏),定“二分、二至”时刻,创“十日历法”(生十日)。以便准确授时,指导农耕播种、收割,制定渔猎、畋猎计划。
    这种早期原始历法,以太阳“视在运行轨迹”一个南北回归循环,也即“夏至”周期的大约365天为一周年,一年“四时八气”10个“日”,每个“日”36天,剩下的平年5天、闰年6天用于节气祭祀。
    
    ▲ 归藏.扶木矩阵易(汤谷)
    日历
    “十日历法”建立起来了,上古先民是如何颁布节令、昭告天下、“敬授民时”的呢?
    如果先民们将“十日历法”一年的十个月,采用红色绳索,按顺序由小到大,分别制作成太阳球,挂在“扶桑”上,并将其置于不同角度都有利于观察的湖心小岛上,看看这会是一个什么景象?

    
    ▲ 原始日历(扶桑)
    是的,正如您所见,这就是一个活脱脱的立体“挂历”。恰值几“日”,就将相应的太阳球,按顺序旋转至上枝的位置。
    如果说日晷、沙漏、壶漏是自动计时器的话,确切的讲,这个“扶桑树”就是上古华夏先民的手动“计日器”。
    那时,上古先民虽未创造出文字,但不缺失色彩和大小的辨识能力。有了它,周边部落同盟的族群,就可根据上枝太阳球的大小,及时掌握时令,适时制定采摘、狩猎、渔猎步骤,合理安排播种、田间管理与收割计划,以免误判农时。
    这就是《山海经?海外东经》:“湯穀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的真实含义。
    诚如《尚书?尧典》所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上古时期,作为授时器的“扶桑树”,蕴含着天文工作者的智慧和劳动结晶,对促进社会生产、保障先民日常生活有着极其重要要的意义,界定为华夏先民的“族群重器”,毫不为过。

    时间来到4500年前,阔起来的东夷少昊遗族,已不再满足于树木材质,而是在成都平原的古三星堆,用昂贵的青铜铸就了一颗通高3.96米、世所罕见的东方神木“扶桑”,以此祭奠共同的先祖。并以“九乌(日)居下枝,一乌(日)居上枝”的寓意,缅怀羲和氏上古时期在甘淵、汤谷建立的卓越功勋。




    
    ▲ 三星堆青铜神树(扶桑、大木、扶木)
    扶桑神话的寓意我们已经明白,现在再来看看汤谷在哪里?
    要回答“汤谷在哪里”,首先要了解同为先民天文观测地点的“甘渊在哪里”。
    《山海经?大荒南经》:“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山海经?大荒东经》道:“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
    通过上述经文,使我们知道羲和之国与少昊之国毗邻,且羲和观测日月升落(日浴)的甘渊,就在大壑附近。
    大壑在哪里?
    战国《列子?汤问》对大壑有段玄幻的描述:“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弦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
    懂地理知识的都明白,《列子》之归墟,即今天日本外海起,绕中国大陆架C型圈至菲律宾外海的马里亚纳大海沟,其北有阿留申、千岛、日本、小笠原等海沟,南有新不列颠和新赫布里底等海沟,呈弧形,全长2550千米,平均宽70千米,大部分水深在8000米以上。人类目前探测的已知最深处为11929米,到底有多深,至今无人知晓。
    今天的人们,不查地质资料,很难知道日本外海海面下,有道恐怖的深渊。但是,中国古人却知道。说明上古,祖辈们由陆路,可徒步抵达日本列岛。那时,竟然能肉眼看见深达过万米的马里亚纳海沟!古地貌变迁之巨大,着实令人惊叹。
    实际上,《山海经》之大壑,是位于琉球岛弧东侧的琉球海沟,其北自日本本州岛,西南延伸到台湾岛,全长约1000公里。海沟南段较深,自琉球到台湾水深超过6000米,最大深度7507米,北段琉球到本州水深约4000米。琉球海沟是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之间的边界,海沟西坡是大陆性质的琉球岛弧,东坡是大洋性质、插入大洋深处的菲律宾海地壳。
    少昊一族,既然能在大壑附近的甘渊湖畔建国,说明那时太平洋海平面比现今低至少一、二百米,世界各大洲还有陆桥连接,远古华夏先民可以通过陆路,轻松抵达琉球。甚至通过陆桥,向日本、新西兰、澳洲、美洲远距离跨洲迁徙。
首页 上一页[28] 本页[29] 下一页[30] 尾页[5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6-26 18:10:13  更:2021-10-23 13:06:48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