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2026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人类文明探源,从《山海经》的建木说起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人类文明探源,从《山海经》的建木说起[第30页]

作者:夜郎游侠2018
首页 上一页[29] 本页[30] 下一页[31] 尾页[5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想想由北往南的阿穆尔河、图们江、鸭绿江、大辽河、滦河、大清河、清河、溯河、小青龙河、黄河、长江、钱塘江、淑江、瓯江、飞云江、鳌江、闽江、九龙江、韩江、东江、珠江、西江等等近百条大小江河,从数千米高处奔流直下,跌落琉球东侧的悬崖大壑,给人怎样强烈的视觉冲击,那又是何等摄人心魄的壮观景象!
    而那个能凭肉眼观看到“八弦九野之水、天汉之流”入归墟的时间段,大致在末次冰期结束时的1.2万年前。
    通过《山海经》方国地理重构,上古羲和“日浴”与少昊立国的“甘淵”,位于台湾东面,琉球大海沟(大壑)西缘,北纬24度14分(24°14′N)、东经124度01分(124°01′E),相当于现今的八重山列岛。之所以选择此处,是因为1.2万年前,这里是古长江入海口,且是以数百米宽瀑布的形式,跌落数百米深的东海深渊(大壑)。
    
    《山海经》方国地理位置图-东亚1
    上古,羲和氏在甘渊观天文、订历法,是以“归藏?连山易”肇始的。随时间的推移,先民们在汤谷、开始采用更灵活、更精确的“扶木(扶桑、大木)矩阵”构建天文观测台。
    何谓汤?
    古代称温泉及热澡水为汤,至今东瀛还保留此称呼。所以,汤谷实际上就是温泉谷,《山海经?大荒东经》则称之为“溫源谷”。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搖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葉如芥。有谷曰溫源谷。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
    通过《山海经》方国地理重构,上古“金乌载日”的温源谷(汤谷),位于北海道、河东郡、音更町、带広市,大致处于北纬43度(43°N),东经141度(141°E)的位置,相当于现今十胜川温泉范围以内。
    
    ▲ 《山海经》方国地理位置图-东北亚
    北海道共有251处温泉区域、且各有其特色,享誉日本,甚至闻名世界。
    
    ▲ 北海道温泉地图
    十胜川温泉位于北海道、河东郡、音更町、带広市。与日本普遍的因火山地热形成的温泉不同,十胜川温泉的形成则要归结于生物作用。
    远古时十胜川一带为长满芦苇的湿地,经过长年堆积,大量的植物于地下腐烂炭化,这一过程中所散发的热量将地下水加热,涌出地表后的泉水可达30~36℃,形成今天的十胜川温泉。
    独特的形成方式使得十胜川的泉水富含有机物,可以很明显的改善肤质,常泡可以使皮肤光滑紧致、细腻且有弹性,因此有着“美人汤”之名。冬天是去往十胜川的最佳季节,可以看到成群的大天鹅来此栖息,还能欣赏仅在冬季上演的梦幻灯光秀——彩凛华白鸟节。
    
    ▲ 北海道十胜川温泉
    泉质:植物性褐炭温泉
    归藏.扶木矩阵易
    《山海经?大荒南经》:“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搖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葉如芥。有谷曰溫源谷。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
    这是华夏先民与太阳关联的最早记载。以上内容,是《山海经》在用叙事图语的方式,描绘了上古曦和氏在东海“大壑”西岸的甘淵以及汤谷,分别利用“连山”、“扶木(扶桑、大木)矩阵”观“载日之乌”升起、降落(日浴),测太阳“视在回归”位置(归藏),定“二分、二至”时刻,创“十日历法”(生十日)。以便准确授时,指导农耕播种、收割,制定渔猎、畋猎计划。
    这种早期原始历法,以太阳“视在运行轨迹”一个南北回归循环,也即“夏至”周期的大约365天为一周年,一年“四时八气”10个“日”,每个“日”36天,剩下的平年5天、闰年6天用于节气祭祀。
    以上,是羲和氏观日月升落(浴日)、订“十日历法”(生十日)的具体内容和演进历程。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山海经》所谓的“日月所出”,其实是为制定历法、对太阳初升位置进行定位的天文观测活动。而“日月所出”之所,即是天文观测之地。
    《山海经?大荒东经》,描述的是1.2万年前,东海大壑、也就是远古太平洋西岸库页岛、北海道、九洲、硫球一线的、东夷各方国的历史、地理状况。
    由其内容可知,从东南隅至东北隅、记载了以“孽摇頵羝”为代表的“日月所出”之山,竟达七处之多。可见,远古以羲和氏为代表的东夷先民,对天文观测的执着和历法准确度的追求。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
    “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虚,日月所出。”
    “大荒中有山,名曰明星,日月所出。”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于天,东极、离瞀,日月所出。(有神)名曰折丹——东方曰折,来风曰俊——处东极以出入风。”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曰方至,一曰方出,皆载于乌。”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猗天苏门山,日月所生。”
    “东荒之中,有山名曰壑明俊疾,日月所出。有中容之国。”

    《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的七处“日月所出”之山,由东南隅至东北隅,散布在五、六千公里的纵向范围内。
    由此可知,上古东夷鸟图腾部落联盟,对“归藏.连山易”、“归藏.扶木矩阵易”有着统筹规划,而且,在“鞠陵于天”之山,还同时保留“大暤八卦风历”的构建,并由“折丹”司理。

    经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山海经》所谓的“日月所出、所入”,并非字面含义,而是指“主察日月星辰之度數次舍”的天文观测台。
    远古人类的意识里,日月是由东海平面下“出”升、至西海平面下落“入”的。亚非大陆最东端海岸的大壑(东极),自然就应是“日月所出”的最佳观测之地;类似的,亚非大陆最西端海岸(西极),就应为“日月所入”的最佳观测之地。
    《山海经?大荒西经》:
    “西海之外,大荒之中,有方山者,上有青樹,名曰柜格之松,日月所出入也。”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豐沮玉門,日月所入。”
    “大荒之中,有龍山,日月所入。有三澤水,名曰三淖,昆吾之所食也。”
    “大荒之中,有山名日月山,天樞也。吳姖天門,日月所入。有神,人面無臂,兩足反屬于頭山,名曰噓。顓頊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獻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處於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鏖鏊鉅,日月所入者。”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常陽之山,日月所入。”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山,日月所入。有人焉三面,是顓頊之子,三面一臂,三面之人不死3,是謂大荒之野。”
    这里的柜[jǔ]、沮[jǔ]、姖[jù]、鉅[jù]皆通矩[jǔ],表矩阵之意。
    吳[woú]、鏖[áo]鏊[ào],阿尔泰语,类似犬戎人鄂博或敖包一类,具特定标识作用的构筑物,一般由土、木头或石块堆积而成。
    由《山海经?大荒西经》方国地理构建我们可知,在西北至东南5、6千公里的大西洋东岸,华夏先民共建立了7座天文观测台(日月所入),它们分别位于:
    方山——爱尔兰、凯尔西温;
    丰沮玉门——法国、普卢吉恩;
    龙山——西班牙、福斯特拉(Fisterra);
    日月山——摩洛哥、斯帕特尔角;
    鏖鏊巨——西撒哈拉;
    常阳山——毛里塔尼亚、努瓦迪布;
    大荒山——塞内加尔、达喀尔。

    除方山为青松木矩阵(柜格)外,其余大多为巨石矩阵。这是一种类似陶寺木柱阵以及英格兰等地的“石头横格”(Stonehenge)巨石阵构建的太阳回归观测台。
    时隔数千年,作为华夏先民天文观测的平台,树木矩阵,因腐朽湮灭、早已不见踪影;但巨石阵,至今仍伫立在大西洋东岸,向后人无声倾述着过往的岁月沧桑。
    卡拉尼什巨石阵(Callanish Stones)
    卡拉尼什巨石阵,坐落于苏格兰外赫布里底群岛(Hebrides Islands)、刘易斯岛(Lewis Island)、西海岸的卡拉尼什。
    
    ▲ 卡拉尼什巨石阵(苏格兰)-1
    该遗址矗立着一个由40几块巨石组成的巨石阵,建造于公元前2900至2600年,后来一座坟墓建于其中。该坟墓被毁坏后的碎片表明该地在前2000至1700年时被废弃。巨石阵最早的文字记载,来自约翰.莫瑞森(John Morisone)1680年的著述。
    
    ▲ 卡拉尼什巨石阵(苏格兰)-2
    巨石阵呈十字状,四个方向各由一队列组成。北面长、其余三面短,中央13块巨石围成一个直径13米的石圈,似同后来的凯尔特十字架。多数巨石呈板块状,最高的那块达5米,位于石阵正中,被其余石板如众星拱月般环绕。
    
    ▲ 卡拉尼什巨石阵(苏格兰)-3
    @夜郎游侠2018 2021-10-23 20:09
    
    ------------------------------
    有科学家推测,史前人类曾用它来观察月象,特定方位的几块石头,都有着与其它不同的形状,恰好能指示出月亮在夏至日升起的位置;而从反方向看,刚好就是冬至日太阳降下的位置。
    
    ▲ 卡拉尼什巨石阵(苏格兰)-4
    英格兰巨石阵(Stonehenge)
    英格兰巨石阵,坐落在伦敦西南100多千米的索尔兹伯里平原上。
    它的主轴线、通往石柱的古道,与夏至日早晨初升的太阳,在同一条线上;另外,其中还有两块石头的连线,指向冬至日落的方向。
    
    ▲ 索尔兹伯里巨石阵(英格兰)-1
    据考古测年,巨石阵的准确建造年代距今4300年左右。其原址上,早期为比较容易获取“原木阵”,按附近古人类遗存测年估计,“原木阵”的年代应有7000年以上的历史。
    英格兰巨石阵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 索尔兹伯里巨石阵(英格兰)-2
    巨石阵的英文名字叫做“Stonehenge”。这还需要意译吗?直接音译就结了!“石头横格”嘛,不是?
    "Stone"意译、音译皆为“石头”,“henge”意为“围栏”,英格兰发现的青铜时代的一种圆形构筑物(如木构)。
    “Stonehenge”为天然毛石构筑物,发音源流可追朔至上古时期“单音节”语言族群,渊源流长。操“单音节”语言的族群是谁?读者自己悟,还是不说破为好。
    
    ▲ 索尔兹伯里巨石阵(英格兰)-3
    
    ▲ 科克郡巨石阵(爱尔兰)
    
    ▲ Ales巨石阵(丹麦)
    
    ▲ 梅内克巨石阵(法国)
    纳布塔普拉雅巨石阵
    位于撒哈拉沙漠的、纳布塔普拉雅石阵(Nabta Playa),历史甚至比史前的索尔兹伯里巨石阵还要早。该石阵包含着竖立和已经倒伏的石柱,一些高度可达2.7米,重量有数吨。据考古学家推断,石阵当为新石器时代早期先民所造,可能是迄今最古老的、天文观测、巨石矩阵结构。
    纳布塔普拉雅遗址,是人类文明的一大奇迹。它地处北非、撒哈拉沙漠中央,实际年代约在BC7000年。那时,古人就在这里辛勤地耕作、制作精美的陶器、建造观测日月升落的巨石阵。
    
    ▲ 纳布塔·普拉雅巨石阵(撒哈拉)
    考古学家推断,纳布塔普拉雅文明崛起的时间,可能比尼罗河流域还要早。
    至于不毛之地的沙漠之中,如何孕育文明?我们只能归结于大自然的世事轮回、沧海桑田。
    末次冰期结束后的9000年前,北非并不是如今的撒哈拉(不毛之地),而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温暖湿润的大草原。最新的卫星“地球物理”发现,如今的沙漠下面,存在古河床的痕迹。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虽然河流逐渐消失,但是一些湖泊、地下水资源依然存在。
    因此,纳布塔普拉雅遗址的考古发现,给了世人天马行空的想象空间。
    散布于大西洋东岸各地的“巨石阵”,应该不是游牧、狩猎族群的情感所系,在4000~1万年前生产力低下的社会状况下,他们也不削去摆弄这些毫无充饥解渴功能的、奇形怪状的、冷冰冰的大Stone。
    这些明显带有天文观象、宗教祭祀属性的特殊构造,每一座都具“归藏·巨石矩阵历”的属性,她们显然是精于历法的、农耕族群的杰作。而在上古,天文、历法、农耕属于高科技,也是看家的饭碗,华夏先民定不会随意示人,只能遵血脉世代传承。
    笔者连篇累牍、啰里啰唆、兜了一个大圈子,无非是想说明,在远古9000年前的某个时段,原生活于东亚的不同族群,在世纪大洪水以及由此引发的族群争斗的冲击和裹挟下,大举西迁的史实。
    众多考古遗迹所表现出的文化特征以及《山海经》所构建出的方国地理线索,均揭示了东亚不同图腾族群、在远古世纪大洪水之后、万里迁徙的艰辛历程。
    鸟图腾
    人类最早的图腾信仰之一。以少昊为代表的鸟图腾族群,兴盛于东海大壑(毁于大洪水),持彭头山、贾湖、高庙文化。
    有迹象表明,在世纪大洪水之后,鸟图腾族群中,南下的,一支进入交趾;西迁的,一支进入赫尔曼德河、一支进入身毒河、一支进入尼罗河、一支进入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蛇图腾
    人类最早的图腾信仰之一。以弇兹氏为代表的蛇图腾族群,兴盛于巴蜀,持大溪文化。
    有迹象表明,在世纪大洪水之后,蛇图腾族群中,南下的,一支进入交趾;西迁的,一支进入赫尔曼德河、一支进入身毒河、一支进入尼罗河、一支进入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一支进入黑海北岸。

    鱼图腾
    以鲧系为代表的鱼图腾族群,兴盛于黄河中上游,持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有迹象表明,在世纪大洪水之后,鱼图腾族群中,南下的,一支进入古蜀地;西迁的,一支进入赫尔曼德河、一支进入身毒河、一支进入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西亚、北非,这块上古时期、农耕族群新发现的肥沃土地,由于9000年前鸟图腾、蛇图腾、鱼图腾与颛顼世系的到来,呈现出别开生面的活跃景致。
    上古,农耕文明想要持续发展,掌握天文历法、明确时令节气是第一要务。因为,掌握了天文,就洞悉了天道,才能取信于民;而有了历法,天下百姓才能有所依循,按四季组织生产和休养生息,民众方可安居乐业。一旦天文混乱、日月失序,历法乖误、四季颠倒,则风雨失调、万物失时,天下必将大乱。
    自民国以往,每遇改朝换代,必然修订历法,数千年来,已然形成惯例。可见,天文历法,是社会发展和秩序稳定的头等大事。
    难怪老聃要曰:“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莫:天文观测活动;
    极:极昼、极夜,日影极短、极长,夏至、冬至。
    母:此处形容历法。
    因此,颛顼登临正统后,第一件事,就是制定“历法”。
    《山海经?大荒西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日月山,天樞也。吳姖天門,日月所入。有神,人面無臂,兩足反屬于頭山,名曰噓。顓頊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獻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處於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有人反臂,名曰天虞。
    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山海经?大荒西经》此段经文,是对上古“山海图”的文字描述。我们看看图上画了些什么?
    【图译】:遥远的西部大荒,有座山叫日月山,为日月星辰运行的枢纽。此处设有“吳姖天門”,那是日月沉落之所。山上有个神,人面无臂,两足反转连于头上,名字叫嘘。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黎。天帝令重双手向上,托举“上天”;令黎双手向下,把持“下地”。而把持“下地”的黎正是噓的生父,噓则被派到这处大地的最西端,以调度日月星辰的运行次序。
    有个人臂膀反长,名叫天虞。
    有女子正在观测东升西落的月亮,她就是帝俊之妻常羲。常羲生了十二个月亮,于此地开始驱动月亮升升落落。

    【图解】:通过此段《山海经》的“叙事图语”不难理解,远古时期,华夏先民就在亚非大陆的西极、西部大荒最西端的“日月山”,构建“归藏·巨石矩阵易”,设立天文台,并由颛顼的重孙“噓”在此掌管日月星辰的运行观测事务。由于功绩卓著,嘘被后世尊为山神,其形象为“人面无臂,两足反转连于头上”。
    大地西极所在地,最有可能处在北纬30°线附近、亚非大陆西端的海角或陆路终点。初步判断应是大西洋东岸、西北非著名的斯帕特尔角(Spartel)。
    “日月山”,初步判断处在斯帕特尔角的摩洛哥古城丹吉尔(Tangier)的里夫山西端。
    【注释】
    大荒:指遥远的“荒服”之地,此处指西部大荒。
    天枢:天穹门户,日月星辰运行枢纽。
    吴:音[woú],阿尔泰语,类似犬戎人鄂博或敖包一类,具特定标识作用的构筑物,一般由土、木头或石块堆积而成。
    姖:音[jù],通矩,表矩阵之意。
    天门:寓意大型圆木或条石筑成的圈状、门型天文观象台,类似陶寺木柱阵以及英格兰等地的“石头横隔”(Stonehenge巨石阵)。
    吳姖天門:巨石矩阵易。天文历法观测台。
    反属:反转。
    颛顼:读[zhuān xū],黄帝的继承者。
    献:跪姿,双手恭敬地向上托举。
    邛:[qióng],按语境应为,跪姿,双手向下用力把持。
    噎:噓的误写。郭璞云:嘘神“主察日月星辰之度數次舍也。”
    天虞:天吴,虞通吴,主管水文氏族,后世尊为水神。《山海经?海外东经》:“朝陽之谷,神曰天吳,是為水伯。在[工/虫] [工/虫]北兩水閒。其為獸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皆青黃。”
    浴:此处作“鸟飞忽上忽下”。《大戴礼记》:“黑鸟浴,黑鸟者何也?乌也。浴也者,飞乍高乍下也。”
    妻:族外通婚,部族姻亲联盟举措。
    常羲氏:帝俊世系姻亲联盟,主管天文测绘、历法制定,后世尊为月御女神。羲,曦也。
    生:生育,初创、建立、新制定。
    《山海经·大荒西经》此段经文,是对上古“山海图”的文字描述。我们看看图上画了些什么?
    【图译】:遥远的西部大荒,有座山叫日月山,为日月星辰运行的枢纽。此处设有“吳姖天門”,那是日月沉落之所。山上有个神,人面无臂,两足反转连于头上,名字叫嘘。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黎。天帝令重双手向上,托举“上天”;令黎双手向下,把持“下地”。而把持“下地”的黎正是噓的生父,噓则被派到这处大地的最西端,以调度日月星辰的运行次序。
    有个人臂膀反长,名叫天虞。
    有女子正在观测东升西落的月亮,她就是帝俊之妻常羲。常羲生了十二个月亮,于此地开始驱动月亮升升落落。
    【图解】:通过此段《山海经》的“叙事图语”不难理解,远古时期,华夏先民就在亚非大陆的西极、西部大荒最西端的“日月山”,构建“归藏·巨石矩阵易”,设立天文台,并由颛顼的重孙“噓”在此掌管日月星辰的运行观测事务。由于功绩卓著,嘘被后世尊为山神,其形象为“人面无臂,两足反转连于头上”。
    大地西极所在地,最有可能处在北纬30°线附近、亚非大陆西端的海角或陆路终点。初步判断应是大西洋东岸、西北非著名的斯帕特尔角(Spartel)。
    “日月山”,初步判断处在斯帕特尔角的摩洛哥古城丹吉尔(Tangier)的里夫山西端。
    
    ▲ 日月所入(摩洛哥斯帕特尔角)
    里夫山(Rif Mountains,阿拉伯语作er-Rif,亦称“里夫·阿特拉斯山”),北非阿特拉斯山脉西段北支,位于摩洛哥北部沿海。东西向延伸,从丹吉尔至摩洛哥-阿尔及利亚边界附近的穆卢耶(Moulouya)河谷,全长290公里,并借塔扎低地与中阿特拉斯山相隔。中段高峻,海拔2,000米以上;东、西段较低缓,在700—800米之间。较高山峰冬季白雪罩顶,最高峰提迪根山(Tidirhine)高达2,456公尺。北坡多悬崖峭壁,直落地中海处形成岬角港湾。主要由砂岩和页岩组成,西部和中部沿海一侧多石灰岩地层。富铁、锰、铅、锌等矿。近海谷地适宜农耕或民居。
    
    ▲ 西亚北非地形图
    “吴姬天门”、巨石矩阵易,则应设在里夫山西端的山顶。所在地现已辟为著名的法尔·卡·斯帕特尔大灯塔(Phare Cap Spartel ),以警示繁忙海峡内西去东来的大小船舶。
    
    ▲ 法尔·卡·斯帕特尔大灯塔
    丹吉尔地处大西洋东岸,非洲大陆东北角,位于直布罗陀海峡的丹吉尔湾口。丹吉尔也是东北非里夫山西端的起点,高耸的山脉横亘在海边,植被繁茂,物产丰盈。
    
    ▲ 直布罗陀海峡
    是否如此,我们可以通过《山海经》所述的大地东西极距离进一步验证。
    《山海经·海外东经》:“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竖亥,一曰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
    
    ▲ 西亚、北非农耕畜牧状况
    这里,有个细节,《山海经·海外东经》的编撰者,当手头资料出现大地测绘总指挥与里程存疑时,会采用另一来源的资料加以对照、佐证,以便后人酌情取舍。在此,我们不得不对上古“山海图”的编撰者们的严谨治学作风肃然起敬,除编辑过程中难以的避免错简、漏简外,也对《山海经》内容的准确性、客观性深表认同。
    禹夏时期的“步”,实际距离是多少?我们手头没有直接资料,但我们知道禹夏年代在前2070-1600年,陶寺遗址测年为前2500~1900年,大致属于帝尧至帝舜时期;而夏、周两朝之间,只隔殷商,时间相距仅约500多年。因此,可以采用陶寺遗址量具与周朝量制计算大地“东西极”距离。
    汉儒《大戴礼记》:“古者以周尺八尺为一步。今以周尺六尺四寸为步”,尺则以陶寺考古文物为据。
    周制,一步合8尺;陶寺尺,一尺相当于0.25米。
    大地东西极距离(竖亥步测)=5109800步*8尺/步*0.25米/尺/1000 =10220千米
    这个距离,大致相当于从中国东海岸到北非西海岸的距离。
    我们将上海南汇嘴观海公园设定为大地东极,摩洛哥古城丹吉尔市著名的法尔·卡斯霸大灯塔(Phare Cap Spartel )设定为大地西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验证上古大地东西极距离的“竖亥步测”结果。由电子地图测得:
    大地东西极距离(百度图测)=10822千米
    “竖亥步测”与“百度图测”的大地东西极距离,两者差距仅为“百度图测”的5.57%,完全在可接受误差范围以内,验证通过。
    
    ▲ 亚非大陆东西极测距
    若认为这只是一种巧合,对“竖亥步测”大地东西极距离的可靠性仍有疑虑,我们还可用另一时代的另一组数据加以验证。
    《管子?地数第七十七》(卷二十三):
    桓公曰:“地数可得闻乎?”管子对曰:“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其出水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山,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山。此之所以分壤树谷也,戈矛之所发、刀币之所起也。”
    《管子?轻重乙第八十一》(卷二十四):
    桓公曰:“天下之朝夕可定乎?”管子对曰:“终身不定。”桓公曰:“其不定之说可得闻乎?”管子对曰:“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天子中而立国之四面,面万有余里,民之入正籍者亦万有余里”。管夷吾,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
    《尸子》:“八极之内有君长者,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尸佼,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0年。
    《吕氏春秋?有始览》:“凡四海之内,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吕不韦,公元前292年—公元前235年。
    《河图?括地象》:“八极之广东西二亿三万三千里,南北二亿三万一千五百里。夏禹所治四海内地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
    《淮南子?地形训》:“阖四海之内,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水道八千里,通谷六其名川六百,陆径三千里。禹乃使太章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使竖亥步自北极至于南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凡鸿水渊薮,自三百侧以上,二亿三万三千五百五十里,有九渊。”

    “大地四极”的范围,在古籍中有大量记载。由此判断,禹夏时期,上古先民的确对其所处的大陆板块做过实地测绘。
    “大地四极”测绘的实施者,《淮南子?地形训》与《山海经》有出入,但我们还是愿意采信前者的论述,因为古代地图的绘制标准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南北向为纵,纵即是“竖”,亥在十二辰的位置中与子相邻,位近正南,因此“竖亥”当是大地南北极测距者,而“太章”自然应是大地东西极测距者。
    《淮南子?地形训》有关太章、竖亥步测大地四极的步测距离,比《山海经》的论述大近10倍,前者不可采信。这是因为两部著作论述的大地四极含义不同,且汉朝与禹夏年代相距久远,毕竟已过一两千年,度量衡制度已经厘不清了。再者,老刘家的事儿,知道就好,认真你就亏大啦。比如,随新帝骨骼长短有别,汉尺老是变来变去;为景帝讳,又可将《山海经?大荒西经》的夏后启,生生改作夏后开;为满足政治需求,楞说刘家老母搞破鞋,与人私通生下高祖。总之,老刘家没什么节操。

    有关“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的大地四极论述,最早是由“春秋”时期开始的,那时铭刻有“山海图”的禹制九鼎,还在周王手里,估计相关文豪们,当时还能见到已经失传的典籍。不过此时,周朝已经礼崩乐坏,不同封国各行其是,度量衡五花八门。既然是“春秋”之后的论述,那就以强秦的量制为依据吧。
    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春秋?谷梁传》:“古者,三百步一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
    又据《续文献通考》卷108《乐8》:“周以八尺为步”,“秦以六尺为步”。
    《汉书?食货志上》:“理民之道,地著为本。故必建步立亩,正其经界。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方一里,是为九夫”。
    在《汉书?食货志上》,是用秦的步尺制度代替了周的步尺制度。由于秦汉尺的长度如商鞅量尺、新莽铜斛尺、后汉建武铜尺都是一尺等于0.231米。故:
    秦制:一里合300步,一步合6尺,一尺相当于0.231米。因此:
    大地东西极距离(秦制)=28000里*300步/里*6尺/步*0.231米/尺/1000 =11642千米
    《管子?地数》与“百度图测”的大地东西极距离,两者差距仅为“百度图测”的7.58%,完全在可接受误差范围以内,验证通过。
    通过对《山海经?海外东经》所述“东、西两极”距离的验证,我们不得不感叹华夏先民、人工丈量大地的艰辛历程与伟大壮举,也进一步确认,上古华夏先民、亚非大陆“西极”构建“归藏?巨石矩阵易”、设立天文观测台的史实。
    正是基于这处位于大地西极的“吳姖天門”观象台,常羲氏才得以在此“日月所入”之地,观月升月落(浴月),测朔望周期,定“十二月历法”(生月十有二)。
    “十二月历法”为阴历,一年分十二“月”。其中,奇数月份为“大建”,每月定为30天;偶数月份为“小建”,每月定为29天。平年每年为354日,闰年每年为355日。每30年11闰。
    这就是最初的“颛顼十二月历(阴历)”。
    阴历,穆斯林、犹太及华夏传统历法,指按月球的月相变化周期来进行日序编制的历法。这种历法,以人的视觉感观——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
    朔望月,又称“太阴月”。指月相盈亏的平均周期,即从朔到下一次朔或从望到下一次望的时间间隔。古人认为一个朔望月约等于30天(实际平均值为29.53059天),一年定为十二个历月。
    晴天夜晚、从地球上看:朔,是指月球影像消失之时,也作朔月或新月;望是指月球最圆、最亮之时,也作望月或满月。这是月球的一种视在运行规律。
    远古先民把月亮圆缺的一个周期称为一个“朔望月”,把完全见不到月亮的一天称为“朔日”,定为阴历的每月初一;把月亮最圆的一天称为“望日”,为阴历的每月十五。
    
    ▲ 月球视在运行规律
    阴历的优点比较突出。
    首先是直观。日期与月相吻合。
    虽然摸不着,但看得见。朔日(新月)即为初一,望日(满月)即为十五。高高天挂的月亮,犹如天体日历,晴夜总能向人们昭告天时。
    每月以朔始,以晦终,望为月之中。从新月、眉月、上弦月、盈凸月到满月,再从满月到亏凸月、下弦月、残月、新月,看看月亮的盈亏,日期就可一目了然。正因为月亮容易癸度,包括华夏等许多古代文明,都使用过阴历,比如古希腊、古罗马和美索不达米亚。
    其次,与天文事件契合。
    根据太阳系星际运行规律,日蚀往往发生在朔日。朔日即为新月,其特点是地、月、日处于同一垂直面,形成所谓“合相”(月球在中间,设为0°)。“合相”只是日蚀发生的必要条件,不会必然发生日蚀。因为“白道”(月球绕地球轨迹)与“黄道”(太阳相对地球的视在绕行轨迹)形成的两面并不重合,始终保持4°57′~5°19′的夹角。在“合相”状态下,若“白道”再与“黄道”面相交,地、月、日处于同一直线位置,则日蚀发生。同理,月蚀往往发生在望日。望日即为满月,其特点是月、地、日处于同一垂直面,形成所谓“冲相”(地球在中间,设为180°)。在“冲相”状态下,若“白道”再与“黄道”面相交,月、地、日处于同一直线位置,则月蚀发生。古人认为:日蚀,是新的开始,往往预示着重大事件和社会变革的到来。
    回历,为太阴历,中世纪伊斯兰教国家广泛使用的历法。其中有两种历法最为著名,并且一直沿用至今。一是以黑蚩拉(Hijra)为纪元的回历;二是以伊嗣侯(Yazdegerd)为纪元的波斯历。黑蚩拉的意思是迁移﹐穆罕默德从麦加迁移到麦地那﹐选择了与太阴历的朔日合相的一天定为回历纪元﹐所以回历又叫穆罕默德历。穆斯林又称回历纪元为至圣迁都元年。
    与海水潮汐吻合。
    月亮阴晴圆缺的天道,左右海洋潮起潮落的地道。
    潮汐是一种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在白天的称潮,夜间的称汐,总称“潮汐”。一般每日涨落两次,也有涨落一次的。外海潮波沿江河上溯,也会使得江河下游发生潮汐。

    根据潮汐周期又可分为以下三类:
    半日潮型:一个太阴日内出现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前一次高潮和低潮的潮差与后一次高潮和低潮的潮差大致相同,涨潮过程和落潮过程的时间也几乎相等(6小时12.5分)。我国渤海、东海、黄海的多数地点为半日潮型,如大沽、青岛、厦门等。
    全日潮型:一个太阴日内只有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如南海汕头、渤海秦皇岛等。南海的北部湾是世界上典型的全日潮海区。
    混合潮型:一月内有些日子出现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但两次高潮和低潮的潮差相差较大,涨潮过程和落潮过程的时间也不等;而另一些日子则出现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我国南海多数地点属混合潮型。如榆林港,十五天出现全日潮,其余日子为不规则的半日潮,潮差较大。

    不论那种潮汐类型,在阴历每月初一、十五以后两三天内,各要发生一次潮差最大的大潮,那时潮水涨得最高,落得最低。在阴历每月初八、二十三以后两三天内,各有一次潮差最小的小潮,届时潮水涨得不太高,落得也不太低。
    潮汐,是在月球和太阳引力的作用下,以月亮为主形成的。月球对地球海水有较大吸引力,正对月球地方的海水受引力最大,海水便向月球方向涌动,从而发生涨潮;而背对月球的地方海水受引力最小,但离心力变大,海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向背对月球的方向涌动,也会出现涨潮。当月球处于“合相”或“冲相”状态时,地、月、日呈一线重合,月、日引力叠加,海水涌动现象加剧,便会出现大潮大汐现象。

    潮汐现象是月亮在起主导作用,而阴历又是以月相变化为依据的,所以最能反映潮汐的变化状态。因此,古人只要知道了阴历的日期,就可以推算出潮汐来去的时间,从而指导沿海族群合理从事航海、渔业、防汛等作业。
    
    ▲ 月球对潮汐的影响示意图
    与生理特征吻合。
    自然界大多数动物的生殖排卵期,都会基于食物状况、依据天候的荣枯而定。一般都选择在每年的特定季节,遵循的是太阳历的基本法则。
    啮齿类、灵长类是个特例,生殖排卵期一般以月计。例如,雌性小白鼠与圈养黑猩猩的排卵周期多在34天左右。具体原因,科学家们有多种推测,但都没有哪种观点能够折服大众。笔者估计,是这类动物智慧程度较高,选择与获取食物的能力相应也要高得多,因而可以脱离自然界的荣枯周期。
    人类是众灵之长,自然也呈现灵长类相似的生理特征。人类两次月经首日的间隔时间,多在28~30天。个别也有提前或延后7日左右的,周期长短因人而异。总体而言,遵循的是太阴历的基本法则。

    阴历的缺点同样比较突出。
    阴历最大的问题,是与自然界的物候、气候脱节。由于它只遵循月相周期而不管日行周期,与太阳回归运动不符,这从根本上失去了历法的意义,充其量只是岁月的简单记时器。
    准确的太阴年共计354日8小时48分33.6秒(约354.367056日),而太阳回归年是365日5小时48分46秒(约365.242199日),前者每年比太阳回归年短11日(约10.875144日)左右。如此计时,大约每33个阴历年,就少计约一个阳历年的时长。
    简单地说就是,每经过1.36个阴历年,就会游移一个节气;每经过8.3个阴历年,就会错位一个季节。不能准确按时规划种植,势必将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这对农业立国的族群而言,是恐怖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很可能会带来亡族灭种的风险。
    就华夏农耕族群来说,阴历很不合适,但也不得不用。因为这涉及新晋霸主、颛顼的法统地位,必然以强权加以推行。
    在远古,首先站出来反对阴历的,就是“十日历”制定者、羲和一族的女丑,以致最后因此而殉难。这是后话。
    怎么办?
    最佳方法就是将阴历统筹进阳历。把阴历朔望月的直观与阳历四季轮回的自然规律相结合,得出一套兼顾兼顾月相周期与太阳回归周期的历法。这就是所谓的“阴阳合历”。
    《山海经·大荒东经》:“有女和月母之国。有人名曰<鸟/宛>--北方曰<鸟/宛>,来之风曰狄——是处东极隅以止日月,使无相间出没,司其短长。”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人名曰石夷,(据其他三方风神所记句例,此处疑脱“西方曰夷”句),来风曰韦,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
    《山海经·大荒西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吴姖天门,日月所入。有神,人面无臂,两足反属于头山,名曰嘘。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山海经·大荒东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于天、东极、离瞀,日月所出。(有神)名曰折丹--东方曰折,来风曰俊--处东极以出入风。”

    为将阴历的优点与太阳回归周期结合,以便适宜农耕社会,上古各方大神齐出动,由北方之神<鸟/宛>、西方之神夷与西极之神嘘合力,“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同时“以止日月,使无相间出没,司其短长”。她们共同协调阴历,以将月相融进日行规律。甚至有东方之神加入,将风历因数也考虑进历法修订之中。
    月相周期约29.53059日,太阳回归周期约365.242199日,两者数据过于零碎,既不能通约,又不能成其为整数倍。因此,日月关系,注定是顾此失彼、难以协调的关系。

    不过,我们的先祖很聪明。以<鸟/宛>、夷、嘘以及折丹为代表的天文氏族,根据“历月力求等于朔望月,历年力求等于回归年。”的原则,设置闰月、闰年。通过大月和小月,平年和闰年的适当搭配与编排,竭力使其平均历月趋近朔望月、平均历年趋近回归年。这便是后世所见的阴阳合历——“颛顼十二月历”。
    新的“颛顼十二月历”,一年四季十二月,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四年一闰。大月31天,小月29天,大小月相错,余5天祭祀。
    这是华夏先民,对阴历修订的重大举措。当然也是一个漫长艰辛的历程。
    新的“颛顼十二月历(阴阳合历)”,是后世、西汉太初历的基础。这种附加了二十四节气、百姓俗称为农历的阴阳合历,经历代编修,始终伴随着华夏先民,将农耕文明从一个高潮推向又一个高潮。
    我们再接着继续图解《大荒西经》。
    观测天象、制定历法,本是羲和、常羲氏的专职,而这次不仅有天文专业队伍,还有水文专业队伍(天虞氏),这还不算,颛顼还另派自己的重孙“噓”亲自督导。可见部落联盟对此次天文观测和新历法制定,极为重视,并寄以厚望。
    这里所涉的“日月山”,在华夏先民的文明史上是一座具有标志意义的大山。在这里进行的所有活动,都是在为上古时期,华夏先民的一次重大的政治、社会、宗教变革提供理论和道义支持。
    少昊末期,颛顼夺袭大统,霸居部落联盟共主。当时,祭祀事业已达空前繁荣的高度,《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巫觋不仅掌控祭祀活动,还专享与神灵沟通的权利,通过神意,释疑解惑、治病救人,进而控制思想、主导社会舆论,政治上,形成了一个不可小觑的特权祭祀阶层。
    另外,恰值盟主权力过渡,心有不甘的部落似有觊觎之心,作为新晋首领和新兴统治阶层,颛顼周围群狼环伺,面临前所未有的政治、社会压力。
    颛顼及其统治阶层经深思熟虑后,掀起了一场堪称中华文化、思想史上的首次深刻并具暴力性质的革命。颛项把祭祀天地的权利强制收为己有,让自己的一个孙子重,祀上天;另一孙子黎,祭下地,日炙处死“十日历”(阳历)维护巫女,暴力禁止巫觋私自祭祀天地,阻断巫觋与天地的沟通途径,削弱祭祀阶层的社会地位。
    《国语·楚语下》:“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民匮于祀,而不知其福。烝享无度,民神同位。民渎齐盟,无有严威。神狎民则,不蠲其为。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祸灾荐臻,莫尽其气。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
    “绝地天通”,剥夺了祭祀阶层与神洽商的权利,政巫合一,由君王代神立言,君权神授,掌控绝对话语权,形成“神、王、民”的政治等级架构。
    另外,由于阶级逐渐产生,又恰值男性觊觎女权的高涨期,而在母系社会,祭祀、分封、历法制定大权均掌握在女性手里,“绝地天通”也有加速女权向男权过度的深层次背景。
    因此种种,这就有了《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人衣青,以袂蔽面,名曰女丑之尸”的昭告,《山海经·海外西经》:“女丑之尸,生而十日炙杀之。在丈夫北,以右手鄣其面。十日居之,女丑居山之山。”的凄美寓意,以及“噓”亲自督导天文观测和新历法制定的反常事件。
    “绝地天通”,对华夏后世社会发展和治理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此,宗教被驱离权力中心,大一统的社会理念根植民心。
    “绝地天通”,凝聚了邦国,巩固了中央集权、避免了社会动荡,对增强国家意志具有积极意义。数千年来,华夏族群有幸未落入“黑暗世纪”的陷阱、卷入残酷的宗教纷争,应感恩于华夏先祖的政治智慧。但同时,Quanli jizhong过度,限制了人文思想与行为方式,扼杀了个性和创造力,对文化创新与社会进步又具有消极作用。
    女丑早先为东夷祭祀阶层,颛顼“绝地天通”,取消祭祀阶层独享的沟通天地资格,引发东夷部族不满和反抗,仍顽强坚持旧有文化和传统理念。颛顼则以维护“十日历”(帝俊历),反对“十二月历”(颛顼历)的罪名,将其暴晒处死。
    一代人类祖母、天文观测的集大成者、巫觋的先驱,就这样死于非命。东亚大地,系统的天文观测活动就此中断,遗憾地沉寂了数千年,直至BC2000才恢复。
    《海外西经》:”女丑之尸,生而十日炙杀之。在丈夫北,以右手障其面。十日居上,女丑居山之上。”这段叙事图语描绘的意境是:天顶"十日并出",女丑被火热的阳光生生炙杀,临死前,仍无助地以右袂遮掩面庞,希冀减弱烈日的炙烤。如此诡异、阴森、悲壮的画面,就算后世的耶稣十字架上受难,也无法比拟!
    “十日并出”,并非指上古,真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而是以此寓意“女丑用生命祭奠‘十日历法’这一人类社会的重大科技成果”。
    女丑被“日炙”处死,专司祭祀的余部则戚戚然举族西迁,朔长江经古“丝绸之路”进入南亚,落脚古身毒河畔,在此建立了女祭、女戚、维鸟、巫咸国、女子国等众多神权方国。并以“有人衣青,以袂蔽面,名曰女丑之尸”的形象,塑造“女丑”尸偶,以资后人祭奠。
    羲和一族的女丑之死,意味着“帝俊十日历”的式微,“颛顼十二月历”的正式登场。是时,BC7000年。
    女丑死后,体现太阳历精髓的“十日历法”、并未随之消失,在公认为禹夏时代历法的《夏小正》中,仍有完美体现;而做为东夷少昊氏苗裔的彝族,至今仍在哀牢山、横断山和大凉山,坚守着远古“十日历法”的尊严。
    太阳历也见于东汉末年的道教“二十四气历”及其演化后的“二十八宿旁通历”,还有宋代沈括的“十二气历”。
    【扩展知识】:《夏小正》。
    《夏小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录天象、物候和农事的历书,收录于西汉戴德汇编《大戴礼记》第47篇。在《隋书?经籍志》首次出现《夏小正》单行本。宋朝.傅嵩卿著《夏小正传》,也集成了当时两个版本的《夏小正》文稿。
    《夏小正》撰者无考,一般认为成书于禹夏时代,现行版本则编纂于战国至两汉之间。该书记载了古代中国的天文历法成就,体现了禹夏时期的农业发展水平。
    《史记?夏本纪》载:“太史公曰: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可以据此认为,孔子及其门生,曾经收录、整理过源于中国夏朝的农事历法成果。
    存世的《夏小正》,按一至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述每个月的星象、气象、物象以及所应从事的农事和政事。其星象包括“昏中星”(黄昏时南方天空所见的恒星)、“旦中星”(黎明时南方天空所见的恒星)、晨见夕伏的恒星、北斗的斗柄指向、河汉(银河)的位置以及太阳在星空中所处的位置等等。
    但蹊跷的是,二月、十一和十二月,《夏小正》没有天象记载。而从所记载天象中可以看出,各月太阳所行经的经度大致相等,平均每月35度多,表明它是把一年分为十个月的。因为,如果一年若分为十二月,每月太阳行经应为30度左右。古人认为,太阳一年在黄道上运行一周,行经365.25度。
    另,据五月“时有养日(白昼最长,即夏至)”,十月“时有养夜(黑夜最长,即冬至)”来看,从夏至到冬至运行了五个月。表明太阳回归年的一半即为五个月,二乘以五等于十,合起来,一年正好是十个月。
    因此,《夏小正》的历法至十月即已结束,是典型的太阳“十日历法”。现在所见的十一和十二月,是后人狗尾续貂、附会上去的。
    【扩展知识】:彝族“十月太阳历”。
    被业界俗称为“十月太阳历”的彝族历法,准确称呼当为“十日历”。因为“月”确指历月,也就是月相望朔周期。但该历法与月亮没有丝毫关联,只与太阳相涉,历月当用“历日”表述方显恰当。
    据滇南彝文古籍《天文历法史》记载,彝人最迟至近、现代,仍在采用一种古老的太阳历。这种历法,以冬至日为年始,一年总天数为、平年365,闰年366,四年一闰。一年分为10个“日”段,每“日”36天,“日”序用十天干表达;一个“日”又分三旬,每旬12天,天序用十二地支表达;10个“日”段外余出的天数用于年祭。彝人分别以冬至、夏至为大小年祭,平年:大年祭——接祖、祭祖、送祖共3天,小年祭——接祖、送祖共2天;闰年:大年祭与小年祭均为3天。
    彝族“十日历”,历年法则遵从四季循环的太阳回归周期,并以“二至”做为历时节点。四年一闰的总时长为1461天,年平均时长为365.25天,与太阳回归周期365.2422天非常接近。
    彝族“十日历”,构建科学、运行精准、形式简明、方便实用,其历法原则现代历法仍在采用,基本上是“帝俊十日历”的翻版。因此,我们更应当将其看作1.2万年前、羲和东海大壑“浴日”、“生十日”天文历法活动的现代活化石。
    据考证,彝族的向天坟,其实就是古人用以观天象星斗的天文台,与彝族太阳历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彝族“十日历”是悠久神秘的古老历法,它与中国儒、道、阴阳学说有深厚的渊源,至今还有许多文明“密码”有待破译和研究。
    前面我们谈论了颛顼世系主导的族群争霸、发起的轰轰烈烈的名为“绝地天通”的思想文化运动,也谈论了工程浩大的“颛顼十二月历”的制定过程。如此宏伟的业绩,总不能像争霸九州那样,一直在牛背(彼时还没有马)上进行,肯定需找一个宜居之处,至少要盖间议事的“大房子”、放一张“几案”、置一把“龙椅”吧?
    这里就要问,后世颛顼到底在哪里升“早朝”?
    我们在世间探寻一个族群的履迹,往往借助族属文化的特征和图腾。这在东亚可行,若将范围放大至欧亚大陆,由于文化杂糅、多少有些难度。但是,追踪颛顼世系的身影,我们可以走个捷径,从单纯的语言特征下手。
    颛顼是在祁连山、阿尔泰山起家,必定口操北方“阿尔泰语系”。找到相同语系的地望命名,也就摸到了颛顼世系的脚后跟子。
    【库伦】:Kurun,或Kuren,国际音标[ku′lun],阿尔泰语系,意为四周置有木栅或围栏的聚落。远古聚落享此规格,必为尊辈、首领、巫觋所在地。因而,引申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中心。
    例如,位于图拉、哈拉两河之间,地当中俄要冲,为蒙古喇嘛教兼政治、经济、交通及工业中心的喇嘛——胡土克图之宫殿所在地,城周置设栏栅,此地蒙语谓之“库伦”。
    又如,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自17世纪中期,为喀尔喀蒙古最高活佛——哲布尊丹巴一世——呼图克图所驻,1639年始建城栅,蒙古人称此地为“库伦”,即以为名。
    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以为与俄互市之地,理藩院派司员会同土谢图汗共同管理。乾隆二十七年(1762)于此设办事大臣,主管与俄罗斯通商事务,兼理土谢图汗部、车臣汗部蒙古事务,受定边左副将军节制。后办事大臣权力扩大,此地逐渐成为喀尔喀蒙古政治、经济和宗教中心。民国初,在沙皇俄国的策划下,哲布尊丹巴活佛宣布独立,1921年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并以此为首都,1924年方改“库伦”为乌兰巴托(Ulan Bator),意为“红色英雄城”。
    “库伦”,华夏南方语系音译作“昆仑”。并专门为其造字,名昆仑背负的高山为“崑崙”。
    “昆”,甲骨文象形为“金乌载日”。本义,滚滚前行的圆日。如棍(圆截面短树枝)、辊(圆截面短条)、绲(圆截面缝纫边条)、混(水因漩涡泛浊)、昆虫(幼虫皆为圆滚滚状的六足节肢动物)。
    
    “仑”,甲骨文象形为“四周置有木栅的大房子”。本义,祭祀、议政之所。由此,有了论(道)、伦(理)。又引申为枢纽,便有了轮(绕轴旋转的器物)、抡(使绕轴回转)、纶(多股扭结的线绳)。
    
    大房子,在远古以及上古,就意味着“龙庭”。原因是,那时的普通人,只能住窝棚或“地窝子”;大房子则是大祭师、大首领的议事场所。
    因此,上古华夏南方语系音译之“昆仑”即阿尔泰语之“库伦”,也就是远古时期,操阿尔泰语系族群构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按今人的观念,即邦之首府、国之首都。
    而对于上古“都城”,华夏南方语系有自己的称谓,即“丘”或“虚”(现作墟),后世也作“邑”。
    许慎《说文解字》:“虚(古字:业为丘),大丘也。昆仑丘谓之昆仑虚。古者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丘谓之虚。”。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二》载:“洧水又东迳新郑县故城中。……皇甫谧《帝王世纪》云:‘或言县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也。’”
    《汉书》:“郑国,今河南之新郑,本高辛氏火正祝融之虚也。”
    《河图始开图》:“昆仑之虚有五城十二楼,河水出焉,四维多玉。”
    本是上古都邑的昆仑,因有熊氏黄帝(非后世轩轩黄帝)迁离古蜀陶唐之丘至祁连山北麓构建聚落,昆仑便被后世巫觋代代祭奠,尔后神而化之、成了华夏先民心心向往的圣地。而原始宗教,更将聚落背负的巍峨山峰代指为“昆仑”,使原本普通的都邑,有了虚幻、空灵的通天之岭的文化内涵。
    正因为华夏北方族群与南方族群对都邑的称谓不同,找到昆仑,离颛顼升朝的“龙庭”就近了。若能进一步再找到与颛顼相关的事物和地域,颛顼“龙庭”则触手可及。

    昆仑,在亚非大陆很多,均为元尊黄帝、颛顼世系这些操阿尔泰语的人文始祖所构建。比如:
    ①、颛顼世系南侵后构建的昆仑虚。地点位于岭南北麓、湘江与资水河畔。见《山海经·海外南经》;
    
    ▲ 《山海经》方国地理位置图-华南
    ②、炎帝世系共工构建的昆仑。地点位于阿尔泰山北麓、吉尔吉斯湖畔。见《山海经·海外北经》;
    ③、炎帝世系共工构建的昆仑。地点位于南西伯利亚、奥卡河畔。见《山海经·大荒北经》(本条与<海外北经>有重复,存疑);
    
    ▲ 《山海经》方国地理位置图-南西伯利亚
首页 上一页[29] 本页[30] 下一页[31] 尾页[5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6-26 18:10:13  更:2021-11-02 23:49:14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