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人类文明探源,从《山海经》的建木说起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人类文明探源,从《山海经》的建木说起[第32页] |
作者:夜郎游侠2018 |
首页 上一页[31] 本页[32] 下一页[33] 尾页[5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而在盾形石雕板的正反面,我们均可见主人公背后,站着一位提壶执履的小人物。按专家的说法:“那位小人物是为国王拿鞋子的官吏”。 |
笔者更赞同国观某大侠的诠释: “‘……为国王拿鞋子的官吏’这解释过于牵强。好苗子提干,要写个人简历,简历又称履历,履者,鞋也。这哪是‘为国王拿鞋子’,分明就是履历官,也就是‘史官’嘛!……哈哈,专家不如俺呦!” 是的,替主人执履,意涵着替主人记录走过的历程以及建立的功绩。执履者自然就是史官。 |
7.融合及大一统 盾形石雕板反面,第三幅图案,表现了两个人各牵一头写意长颈非洲狮,狮颈缠绕呈圆圈状。意喻两者心灵相通,情感交融。体现了征服者“首恶必办,胁从不问”,民族融合,恩泽四海的华夏怀柔理念。 诸如后世,秦宣太后之于义渠、西汉之于匈奴、贞观之于突厥、真宗之于党项等等。 |
▲ 盾形石雕板(局部4) |
8.水牛 盾形石雕板反面,第四幅,即底部图案,描绘了践踏敌酋、顶破城墙的强悍水牛形象。水牛在盾形石雕板中既做为图腾,又做为征战的主力象征,强烈暗示了主人公的氏族归属和征伐来途。 水牛,顾名思义,因水而生的牛属,为我国长江以南的普遍畜力。印度、尼泊尔、不丹、泰国、老挝、越南等水网地带也多见。半干旱及半沙漠的古埃及或美索不达米亚,水牛满地跑是不可想象的。按盾形石雕板所处的远古时期,水牛概念只能来自农耕文明的先发地----中国泛西南地区,或农耕文明发达的古身毒河流域。但据牛图腾的远古起源,只能是中国泛西南地区。 因此,一头践踏敌酋、顶破城墙的强悍水牛,将古埃及文明与古华夏文明,紧紧地扭结在一起,想撕开都难。 |
▲ 盾形石雕板(局部5) |
9.以图表意 世界上最早的大百科全书《山海经》,记载了上古时代地理、矿产、交通、历史、人文、宗教、神话等内容,具有非凡的文献参考价值。其成书,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由楚国或巴蜀人编撰,再经西汉刘向、刘歆编校。据其所述内容,可追朔至上古新石器邦族时代。而那时,文字还处于萌芽期。因此,《山海经》最早成书的原版应是“山海图”,是那个时代中后期,禹、伯益、夷坚等官方编撰的象形图画文稿。把《山海经》看作一本幼童“看图说话”般的编著,它所呈现的言语怪诞、文字离奇、语法脱节、逻辑松懈就很容易让人理解了。这样说来,在上古新石器中后期的邦族时代,文字还只是象形文字符号时,华夏先民就开始以图表意,将人文历史用绘画的方式,记录在石刻、玉书或泥版上。 |
正如华夏先民上古时期编撰的“山海图”一样,盾形石雕板也是将发生在古埃及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族群对抗,用浮雕绘画及象形文字符号的形式描绘在石板上。 |
古埃及与古代中国,在历史描述方式上的相似性,在于生产方式及社会发展过快,超越了文字文化的发展速度。对超前发生的社会活动,以图表意,实属无奈之举。当看到盾形石雕板上丰富生动的历史场景以及众多的古华夏文化内涵,你不得不产生这样的联想:盾形石雕板活脱脱地就是《山海经》未来得及编撰或遗落的原始图画文稿。 |
不信我们就试着根据盾形石雕板内容杜撰一把,看看有没有庸者读《山海经》时的,心惊胆战、魂飞魄散的恐怖效果? 有兽焉,其状如大物,巨瞳、阔口,人面、牛首。 赤水之西,河水之东,门柮之北,有奤苩之国。骆明生鲧,鲧生禹,姒姓,黍食,使四鸟:豹、虎、熊、罴。 有兽焉,其状如虫,巨目鱼身,独尾陆臂,食之善凫。凿,壅。 门柮:摩亨佐,古身毒河中游,昆仑墟上都。 奤苩:哈拉帕,古身毒河上游,昆仑墟下都。 |
名头解析 ①、大禹:盾形石雕板反面,表示主人公名头的图案为鲶鱼、凿子两个象形文字符号。按之前的诠释,“鱼族徽、开山凿石”,应为夏氏家族名头无疑。但“鱼”为治水世家,到底是鲧还是禹,需进一步确认。 ▲ 盾形石雕板(局部6) |
我们知道,盾形石雕板反映的是场惊心动魄的宏大征战场面,而鲧因治水不力,被帝舜处死,壮志未酬。《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除此之外,不见有参与征伐的其它史料记载。 |
而禹则不然。按黄帝世系语境,帝舜时期,同为水坝世家的共工遗臣相繇,强占九土,振滔淹城,独霸一方,藐视帝尊。禹受舜命,联合地中海沿岸的弇兹氏后族,一举荡平孟菲斯,统一埃及,擒杀相繇。 |
禹的征伐经历有史书为证: 《山海经·大荒北经》:“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 《山海经·海外北经》:“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这里,相繇与相柳同一人。 综上所述,盾形石雕板主人公应该是大禹。 |
②、弇兹氏:盾形石雕板反面,主人公右侧,有一肩挎飞石索、形似手下将军类的人物,表示其名头的图案为绳索、陶盖两个象形文字符号。它们意涵是什么呢? ▲ 盾形石雕板(局部7) |
我们知道,弇兹氏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母系氏族之一。距今3万年前发明了树皮搓绳技术,单股称“玄”,双股作“兹”,三股为“索”(又作素)。 弇兹氏为人类最早从事天文观测的氏族,距今1.5~1.3万年间,弇兹氏在昆仑山立挺木牙交,测日影、定历法、确立星辰定位,北极星因弇兹氏织女而命名为织女星。 |
弇兹氏可能发端于滇黔高原,兴盛于祁连山。绳索的发明,为纺织、编网打下了基础,人类从此告别兽皮、树叶遮羞的历史;而有了网罟,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中游的,无不进入陶盘成为美味。而结绳记事,则成了文字及书籍的最早雏形,从此,历史及社会信息脱离了口授,有了记述载体。 绳索的出现,不仅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也极大地推动了人文社会的进步。可以这么说,绳索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文字,可以上升为文化以致文明的范畴。 |
实际上,弇兹氏还是陶器的发明者。在早期没有陶轮的时代,绳索是制陶的上佳胎具。所谓“绳纹陶器”,正是采用了绳索胎具之后,留下的制陶胎纹。一个“弇”的金文或海昏侯竹简字形,生动的展现了远古人类用陶罐烧煮食物的情景。 |
由于弇兹氏对人类发展的卓越贡献,被后世尊为西方之神、女帝、弇兹圣母九天玄女,或称玄女、须女、素女、王素、玄帝、帝弇兹等等,不一而足。 ▲ 盾形石雕板(局部8) |
约1.5万年前,燧人氏与弇兹氏结合,建立起互为婚姻的血缘联盟,始称燧人弇兹合雄氏。 《山海经·大荒西经》:“西海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弇兹”。 《山海经·海外北经》:“北方禺疆,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青蛇”。 ▲ 持蛇塑像(克里特文明) |
可见,弇兹氏以“人面鸟身、舞蛇”为族标或者图腾、族徽。推断9千年前,弇兹氏一部分离开故土,在克里特岛、土耳其南部及地中海沿岸发展。远古时期,上述地区的的人物雕塑、绘画,均有“珥两青蛇,践两赤蛇”或者类似的“持两青蛇”的生动表述。这也印证了《山海经·大荒西经》:“西海渚中有神,……”的描述。 图中,弇兹氏以胜利者胁从姿态出现,表明弇兹氏与主人公所代表的势力结盟。 综上所述,考虑绳索、陶器的首创者因素,盾形石雕板反面,主人公右侧手下一将军类的人物应该是弇兹氏。 |
③、相繇:盾形石雕板正面,有一正欲被击打的跪地敌酋,表示其名头的图案为鱼叉、水池两个象形文字符号。它们意涵是什么呢? 鱼叉表示敌酋来自渔猎氏族,水池则必与水利工程相关。历史上,除夏氏家族外,谁曾在水利事业上建立过辉煌业绩,以至让后人以水利工程相关符号铭记呢?这得从远古伟人共工说起: |
共工,姜姓,炎帝直系后人,炎帝魁隗氏政权五任帝祝融时期的“水正”部落首领,炎帝魁隗氏政权第七任也是最后一位统治者。 宋代罗泌《路史、后纪二》注引《归藏?启筮》:“共工人面蛇身朱发”。表明共工氏以“人面蛇身朱发”为图腾。 《国语?鲁语上》:“共工氏之伯九有”。伯者,老大也。九有,九个族标,拥九个大部族,也就是称霸九州。实际上是说共工氏一度是九州的伯主,天下各部落联盟的首领。 |
共工氏为神农氏以后,又一个对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重要贡献的氏族,他们发明了人类最早的筑坝蓄水、农田灌溉之法。 《左传》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这一记载不仅说明这个氏族很古老,而且说明他们与水有很深的渊源。 《国语?鲁语上》:“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水土,故祀以为社”。《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这位后土的正名叫句龙。后土、社神及句龙都与水有关。共工氏之重孙叫四岳,曾协助禹治水。 这说明共工氏为人类最早的治水世家。 |
共工氏挖高填低、平整土地、筑坝蓄水,对农田灌溉十分有利,极大地促进了上古时期的农业生产。 《国语?周语下》记载鲧治水采用的即是共工氏的方法:“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 “以害天下”为巴结正统的儒家之言,不值采信。由于早期人类对世界认知的局限性,共工氏时期,尚未掌握水闸排洪技术,手段不完善,一遇洪水,往往溃堤,对下游造成危害。尽管如此,仍不失为人类农耕文明的伟大壮举,并为后人治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没有共工氏的前车之鉴,就没有后世夏氏家族治水的赫赫威名。 由于共工氏对早期农耕水利作出的巨大贡献,被后人尊为掌控洪水的水神。 |
之后,为觊觎部落盟主地位,代表黄帝世系的颛顼与代表炎帝世系的共工,发生激烈对撞,共工落败,怒撞不周山,以死明志,实令后人扼腕。 《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可见,英雄即使落败,也会惊天动地的离场。 共工氏为燧人弇兹合雄氏后裔,推测8、9千年前,燧人弇兹合雄氏由东亚西迁至西亚、北非及地中海沿岸开拓农耕文明。 拟或共工氏为“炎黄大战”落败后,由中原退迁至西亚、北非的。 |
相繇又称相柳,共工之臣,被大禹所杀。胜利者,夏氏正统编撰的《山海经·大荒北经》与《山海经·海外北经》对相繇被杀经历有比较详细的描述: 《山海经·大荒北经》:“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環,食於九土。其所歍所尼,即為源澤,不辛乃苦,百獸莫能處。禹湮洪水,殺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穀。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為池,群帝因是以為台,在昆侖之北。” 《山海经·海外北经》:“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於九山。相柳之所抵,厥為澤溪。禹殺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樹五穀種。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為眾帝之台。在昆侖之北,柔利之東。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東。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沖南方。 |
【图译】:相繇,共工之臣,蛇身九首,称霸九土,肆意呕吐洪水,所到之处,尽成沼泽。泽水即辛又苦,百兽不能栖息。大禹为掩洪水,杀了相柳。但其流到地上的血,即腥又臭,五谷难生,人不可居。大禹尝试用泥土陉塞,但三陉三陷,只好把这片土地劈为浆池,并用此泥浆为先帝们建造祭坛。祭坛位于柔利之东、昆仑之北。 在先帝祭坛东侧,早先有一座共工之台,方形,角落有一蛇形塑像,虎纹,蛇首冲南。昆仑内所有人不敢朝北射箭,以免惊动共工的威灵。 |
【图解】:“伯九有”实为共工的业绩,相繇一个僚臣,无此巨大能量去“食九土”或“食九山”。《山海经》无非在指桑骂槐罢了。 “厥为泽溪”也是黄帝世系对共工炎帝世系“筑坝蓄水、农田灌溉”的污蔑之词,意在蛊惑人心,丑化共工,为炎黄大战造舆论,以表自己造反有理。 |
大禹一派在编撰《山海经》时,文字并未成型,只能以叙事图语及象形符号的方式表述。共工毕竟被巫觋尊为先帝,大禹不敢造次,于是只能以漫画的形式,将共工的所谓罪责及对共工的怨恨,一股脑污泄在相繇身上,以替黄帝世系出口恶气。 《山海经》并非怪神异志之书,将相繇描绘成恶魔也不奇怪,毕竟炎黄两家世仇。据过来人讲,文哥时期,小将们不也把那“一‘少’一‘小’”漫画成令人憎恶的牛鬼蛇神吗? |
综上所述,未找到相繇渔猎为生的直接证据,据“鱼叉”符号无法签别身世。“水池”实为“堤坝”,从禹杀相繇及共工氏为“堤坝”治水世家来看,盾形石雕板正面,那个正欲被击打的跪地敌酋,应该是相繇。 |
④、闪米特人:盾形石雕板正反面,主人公后侧,均有一小人物,提壶执履。表示其名头的图案正面为“7瓣花”、反面为“6瓣花”,花瓣下有一圆球坐于球杯的象形文字符号;盾形石雕板反面,其头顶还有一“毡包”状的象形文字符号。它们意涵是什么呢? ▲ 盾形石雕板(局部9) |
“毡包”:毛毡敷设的穹顶帐篷,类似于蒙古包。也许是用“毡包”这种建筑形式,来表示游牧氏族。 “提壶执履”:提壶,表示近侍;执履,根据前面的分析,应为史官。“提壶执履”就是近侍、史官。 “圆球坐于球杯”:未知。 “6瓣花、7瓣花”:推测为银莲花。这是地中海沿岸的特有花种,瓣花常见为5瓣,也见6~8瓣,依土质、地域不同,花瓣数有所变化。 |
▲ 银莲花——产于地中海 |
看到“6瓣花”,你联想到什么?……没错,就是大卫之星。大卫星,也称六芒星、大卫盾、所罗门封印、犹太星,为犹太人图腾。 |
图腾一般源自远古崇拜,但最早的大卫星也只能推至3世纪左右,它是最近在意大利南部,一个犹太墓碑上发现的;最早的犹太文字对大卫星的记录来自于12世纪中叶,当时它是护身符上的一个图案;1354年,波希米亚国王查理四世,为布拉格的犹太人定制了一面红色的旗帜,上面就以大卫星作为图案。如果“‘6瓣花’是大卫星”推测成立的话,犹太人图腾的历史可上朔至前3100年。 |
银莲花为以色列国话。银莲花的“花语”语境十分凄美,这符合犹太民族自先祖闪人始,数千年来不堪回首的境遇;上古时,闪人确为游牧民族,这与“毡包”的象形符号相恰;外加“6瓣花”的大卫星意涵,推测盾形石雕板上的近侍、史官为游走于两河及尼罗河间的犹太先祖闪人。 |
犹太人,闪人[semite]的直系分支,华夏族群的远亲。旧约尊为上帝的耶和华(Yehowah,希伯来语“?????”),渊源就应来自上古华夏先祖“炎黄”。据圣经叙述,世纪大洪水灾变前,犹太人的始祖是夏娃(Eve)。中国古人则说,闪人是女娲(Nǚwā)腹生的,暗示女娲是闪人先祖。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郭璞注:“或作女娲之腹。”又云:“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其腹化为此神。” 有神:族标,旌旗杆头标识为“神”,即以巫觋为主构成的、专司祭祀的神族部落; 十人:十通闪,十人即闪人;另一解释是,十人即“十巫”: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个神族部落。古人按部族归类,将其统称为十(闪)人; 栗:泛指甜味桨果,此处当指椰枣,这是美索不达米亚的特产。 《山海经?大荒西经》对闪人与华夏族群的亲缘关系,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
《圣经?创世记》(前1100年): “耶和华神在东方的伊甸立了一个园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里…… 有河从伊甸流出来,滋润那园子,(又)从那里分为四道”。 …… 这里所说的“伊甸园”,当指人类的首个聚落,她位于遥远东方,那是一个盛产黄金、被《旧约全书》称之为“希纳”(Land of Shinar)的美丽国度。 敏感者会发现,同时期对东方华夏的称呼:拉丁文为“Sinae”,阿拉伯文是“Sina”,梵文则作“Cina”,继梵文又衍生出英文的“China”。古代不同的族群据自身的发音习惯,对同一事物的称呼多少会有区别,因此梵文的“Cina”,便一路衍生为《旧约全书》中的“Shinar”。这有什么问题吗? |
《山海经?海内西经》(前2070年): “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 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东北。(西南流。注南海。厌火东。) 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 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南入海,羽民南。 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东,又北,又西南,过毕方鸟东”。 |
仔细拜读两经,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犹太人的“伊甸园”东指;华夏人的“昆仑”则西指。如此一来,两者定会在某处相交、聚会。而且,两者在地域、地理、环境上有原则区别吗? 应该是没有。 不仅如此,两者均指向同一个目标,这就是冈仁波齐峰。 冈仁波齐是冈底斯山脉的主峰,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巴嘎乡北部,东经81.3°、北纬31°,海拔6638米(另说海拔6714米)。 冈仁波齐孤峰绝顶,四壁对称,形同金塔。由南面望去可见到它著名的标志——佛法卐字格。这是由峰顶垂直而下的巨大冰槽与一横向岩层构成的佛教精神力量的标志,代表吉祥、护佑、佛法永存。 |
▲ 冈仁波齐峰 |
冈仁波齐,在藏语中意为“神灵之山”,在梵文中意为“湿婆的天堂”(湿婆为印度教主神),更是苯教的发源地。从印度创世史诗《罗摩衍那》以及藏史《冈底斯山海志》、《往世书》等著述中的记载推测,人们对于冈仁波齐神山的崇拜可上溯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 |
冈底斯山周围的广大区域,是南亚数条水系的分水岭。 据苯教经典描述:一条从冈仁波齐而下的河,注入不可征服的湖泊——玛旁雍湖。有四条大河由此发源,流向东、南、西、北四方。 ①、流向东方的是马泉河(当却藏布),下游为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绿宝石丰富,饮此水的人们如朗驹一般强壮; ②、流向南方的是孔雀河(马甲藏布),下游为恒河,银沙丰富,饮此水的人们如孔雀一般可爱; ③、流向西方的是象泉河(朗钦藏布),下游为萨特莱杰河,金矿丰富,饮此水的人们壮如大象; ④、流向北方的是狮泉河(森格藏布),下游为印度河,钻石矿藏丰富,饮此水的人们勇似雄狮。 |
▲ 南亚次大陆重要水系 |
可见,南亚次大陆的诸条大型水系,源头都在冈仁波齐周围的广大区域。因此,印度次大陆产生的宗教以及受其影响的其它宗教,就把这里看做百川之源和世界中心。 冈仁波齐是世界公认的圣山,同时被印度教、藏传佛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其实,冈仁波齐并非这一地区最高的山峰。但是,只有她终年积雪的峰顶、能够在阳光照耀下闪耀着奇异的光芒,神秘莫测、夺人眼目,加上其特殊的山形,与周围的山峰迥然相异,让人不得不充满虔诚、敬畏与惊叹。 |
▲ 冈仁波齐峰朝阳映照(玛旁雍湖) 玛旁雍湖畔北望,湖面静谧幽蓝;群山霞光金渡;32千米外的冈仁波齐峰一身银甲,朝阳映照,云旗飘扬,耸入蓝天。 |
《佛学小辞典》:“须弥,山名,一小世界之中心也。” 佛教中最著名的须弥山,当指冈仁波齐。 前佛教时代的象雄苯教时期,冈仁波齐被称为“卐(九重)字山”,相传有苯教的360位神仙居住在此。苯教祖师敦巴辛绕下凡,便以此山为天梯降落。 公元前5~6世纪兴起的耆那教,则称岗仁波齐为“阿什塔婆达”,即最高圣山,是耆那教创始人瑞斯哈巴那刹获得解脱的升天之所。 |
▲ 冈仁波齐峰远眺 219国道叶孜线北望,晨曦初上,高山草甸一片金黄;群山掩映在幽蓝的雾纱之中;12千米外的冈仁波齐峰,头顶银盔,刺破苍穹,耸立于群山之巅,万云飞渡,若隐若现,空灵虚幻,神秘莫测。 |
相信1.5万年前及其之后的历次大迁徙,华夏先民都会依据原始宗教,先到此祭拜登顶天堂的先祖,而后义无反顾地踏上东达美洲、西达北非的未知旅程。 玛雅的“熔岩铸石”阶梯金字塔、两河流域的“烧制砖”阶梯金字塔、努比亚和古埃及的“息壤”(原始水泥)金字塔、阿尔泰地区的“垒石”金字塔、黄河流域的“夯土”金字塔以及世界各个角落形形色色的金字塔,无不是远古青藏高原巍峨山峰的、最庄严、最神圣的原始记忆。 |
▲ 冈仁波齐峰华盖 |
远古华夏先民欧亚非大陆的西向迁徙,在路径上、南方族群与北方族群有显著的不同。北方族群,一般走西伯利亚的欧亚草原或河西走廊;南方族群,由于地域和摆渡工具的限制,只能溯长江逆流而上,接雅鲁藏布江再逆流而上,最后通过狮泉河与象泉河河谷进入南亚次大陆冲击平原。这其中,阿里地区则成了南方鸟、蛇图腾族群的西向迁徙的枢纽和中转站。 |
阿里人类活动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旧石器时代。 考古工作者先后在阿里高原的日土、革吉等县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标志着远古人类在距今一万五千年以前,已经在阿里从事劳动生产的低级阶段活动,并生存在这片古老的高原之上。 细石器遗存在阿里高原也有发现,从发掘情况来看,具有相当进步的工艺水平。石核中以圆体石核为主,还发现薄长的细石叶,均采用间接法制作。石器的器形稳定,加工精细,如手斧、半月形的石刀等器形。阿里日土县、噶尔县、普兰县、革吉县、改则县有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石器遗址。其中,日拉卡玛、顶仲泽遗址还有新石器和陶器出土。 |
由此可见,《圣经》的伊甸园与《山海经》的崑崙,当指同一片人间乐园。 |
我们还可以从语言比较学上,追寻犹太人的祖源到底来自哪里? 可汗,阿尔泰语,意为族群大首领。古代操阿尔泰语系的柔然、突厥、回鹘、吐谷浑、黠戛斯、蒙古、满洲等族群,皆用可汗来尊称自己的联盟首领。 阿尔泰是远古东、西方人种迁徙、交流的中心枢纽,语言形成的时间,大大早于新石器时代。因此,阿尔泰语系当为人类最早的语系之一。 可汗,蒙古语为хан/???,土耳其语:hakan,乌尔都语:???,又作大汗、合罕、汗王,简称汗。 据可考资料,中原记载的可汗称号、最早始于261年的拓跋氏。彼时,这个名号被鲜卑部落用于称呼本族群的大酋长,也作“可寒”。 |
而可汗作为国家君主的称号,最早始于402年柔然首领、社崘统一漠北时的自称。类似于商、周时期的国王。四世纪以后,蒙古高原游牧民族、高级政治体的首领也用此称谓。受其影响,在蒙古帝国灭亡后,中亚的帖木儿帝国、哈萨克汗国、布哈拉汗国等以及东欧的克里米亚汗国、喀山汗国等突厥化穆斯林国家,也相继跟进、称君主为可汗或者汗。 南朝《宋书》记载:可汗,鲜卑语称“可寒”,原为国君之意。 《旧唐书》记载“可汗者,犹古之单于;妻号可贺敦,犹古之阏氏也。” 《木兰辞》中有“可汗大点兵”,可汗指代北朝皇帝。唐朝杜佑谓:其“犹言皇帝”。 《吐谷浑传》:楼喜拜曰,“处可寒,虏言:‘处可寒,宋言尔官家也”。 |
然而,秉持国际视野,“可汗”或者简称的“汗”,出现在阿尔泰语系中的时间,要远远早于专家们所描述的时代。 早年,曾在两河流域南部、苏美尔吾珥王国(Ur,或作乌尔,位于现今伊拉克南部Tell Muqqayyar)作王族祭司的“他拉”,生有三个孩子。 《创世记》第十一章26~28: “他拉活到七十岁,生了亚伯兰、拿鹤、哈兰。 他拉的后代记在下面。他拉生亚伯兰、拿鹤、哈兰;哈兰生罗得。 哈兰死在他的本地、迦勒底的吾珥,在他父亲他拉之前。” |
这里的亚伯兰(Abran),就是传说中、希伯来人和阿拉伯人等族群的共同祖先,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先知,上帝耶和华从凡间众生中拣选并给予祝福之人。 晚年的亚伯兰,得到上帝耶和华的神谕、被赐名“亚伯拉罕”(希伯来语: ?????;拉丁语:Abraham),也作易卜拉辛。 |
《创世记》第十七章1~5: “亚伯兰年九十九岁的时候,耶和华向其显灵说:‘我是全能的神。你当我面发誓,也作个完人, 我就与你立约,让你的后裔人丁兴旺。’ 亚伯兰俯伏在地。神又对他说: ‘我与你立约:你要作多国之父。 从此以后,你的名字不再叫亚伯兰,要叫亚伯拉罕,因为我已立你作多国之父。’” 这里,已经说的十分明白。你的亚伯兰名字、该怎么叫还怎么叫,但名字后面赐给你一个“罕”字。罕就是多国之父,就是联合王国之君。 罕,通汗,就是阿尔泰语、族群大首领、国家君王之意。 |
上帝耶和华赐予亚伯兰王位、更名为亚伯拉罕的时间,为公元前2067年。 我们知道,彼时欧洲白种族群、称国君为King。这就坐实了闪米特人的祖源,并不是来自乌拉尔山南麓的高加索,甚至连南亚的所谓“雅利安人”也不是,而是来自东方的阿尔泰语系的族群。更具体的祖源,当来自黄河上游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区域、持鱼图腾的族群。 |
作为祭祀阶层的闪米特人,早期曾参与苏美尔文明的构建,在颛顼“绝地天通”文化运动之后,闪米特人彻底丧失了解释“神谕”和沟天通地的权力。該隱 ( Cain )、亚伯 ( Abel )、塞特 ( Seth )为首的闪米特部族,被贬为奴工,从事庙宇、神殿、王陵和金字塔的艰苦建造。这个曾经在BC3760年、参与人类首次“阴阳合历”构建的神族,转瞬间、由沟天通地的巫觋沦为供人驱使的石匠。 当值乌尔(Ur)帝国内乱之际,闪米特先人亚伯拉罕(也作易卜拉欣)不得不背井离乡、帅族人出走,越过幼发拉底河、向西迁徙到地中海东岸的迦南(Canaan),史称希伯来人。由于异族的挤压,又被迫撵转至古埃及寻求生路。 然而,在埃及客居的祥和日子不长,新的王朝便将希伯来人贬作古埃及统治阶层的奴隶,彻底丧失了作为自由人的起码资格。 |
希伯来人不堪回首的境遇,显然得益于颛顼的恩赐。 从尊贵的巫觋到卑贱的奴隶,还漂泊不定、无家可归。这恩情,简直比山高、比海深。 吃水不忘挖井人。必须让子孙后代,万世牢记颛顼的“恩典”。 如何牢记呢? |
按《山海经》记载,颛顼他老爸是猪神。猪神也是猪,而且颛顼的图腾就是“环首猪”。好吧,哪就拿猪来撒气。 摩西在《旧约·申命记》里,借上帝耶和华的口吻说:“The pig is also unclean; although it has a split hoof, it does not chew the cud. You are not to eat their meat……” 译成中文就是:“猪也是不洁之物。虽然它有分蹄,但并不反刍。你们不要吃这种肉……” 这仇恨拉得够深,连颛顼世系的图腾也要糟践一把。 |
有了犹太教范本的开头,基督旧教、伊斯兰教也纷纷跟风,将猪打入肮脏的畜类,永世不许翻身。 《古兰经》说:“安拉禁戒你们吃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非诵安拉之名而宰的动物。” 中国明代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不知受到什么启发,也在《本草纲目》中言:“猪,吃不择食,卧不择埠,目不观天,行如病夫。其性淫,其肉寒,其形象至丑陋,一切动物莫劣于此,人若食之恐染其性。南猪味厚,其毒尤甚。” 看来,世界各大宗教“猪肉禁忌”的背后,隐含着深深的文化背景和颛顼烙印。 |
上古,境遇悲惨的希伯来人,自然不甘这多舛的命运,随即便着手密谋、伺机反抗。他们打着“該隱后人”的旗号,并以“规、矩”为主要标志,秘密结社。一个旨在砸碎身上的枷锁、反抗颛顼暴政、建立大一统神权的自由石匠(Free and Accepted Masons)组织,悄然诞生。 自由石匠组织,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一个令人细思极恐名字——共济会。 |
这是典型的自由石匠组织徽志。 顶部的三角,表其先祖曾参与建造金字塔、且为通天之塔;眼睛,表其曾为“夨天”一族、天帝使者、上帝之眼;规、矩,表严守章程、遵重知识;G,表公会(Guild)、严守组织秘密;握手,表兄弟一心、同舟共济;,表会员平安。 橄榄叶,源出大洪水时期,早上挪亚使鸽子从方舟放飞,晚上鸽子嘴衔新鲜橄榄叶回归,宣告大陆洪水已经退却。 |
▲ 自由石匠组织(Free and Accepted Masons)徽志 |
打着闪米特先人該隱旗号的那些早期精英们,穷其一生也未能实现自由石匠组织的宏伟愿景。也许怪他们尊崇的上帝耶和华并不眷顾他们。否则,他们不会在公元前20世纪后期逃离乌尔,不会被埃及人强制劳动,不会被新巴比伦帝国奴役后又被希腊人蹂躏、亚述人践踏、基督徒追杀、公元70年最后被罗马灭国、从此开始长达两千多年的颠沛流离。 |
只是該隱不知道,进入现代社会后,“自由石匠”的后继者,励精图治,将组织渗透到世界的每个经济角落。他们高擎“规、矩”徽志,巧取豪夺,积累了数百万亿$的财富,成就了可以轻松左右国际政治走向的庞大资本集团和金融帝国。 |
他更不知道,公元前1290年左右,“自由石匠”的后裔摩西,苦思冥想,观天得道,构建意识形态,创立犹太教,并由此衍生出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等众多教派。至今,皈依这些教派的信徒超过人类总和的半数。若将信仰泛化,则“自由石匠”的后裔们,左右和控制了世上近八成人口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成了主宰人类社会进程的、搅动国际社会平衡的、名副其实的混世魔王和恐怖幽灵。 |
研习《圣经》还可以发现,棕树、蛇与鸟,出现频率颇高。其中,棕树、蛇在经文中具有支配地位。棕树似有保护和庇佑的隐喻,蛇却是邪恶、诱惑的魔鬼,鸟则为神谕的信使、祥和平安的象征。这与东方华夏的创世图腾有几分类似。比如,燧人氏大暤,就以棕树(建木)为表征,鸟是其族群的图腾,蛇则是弇兹氏的崇拜物。且蛇、鸟为代表的族群,还是紧密的姻亲联盟。 考虑闪米特人浓烈的鸟与棕树情结,其人文始祖当为来自远古巴蜀的燧人氏大暤后裔。 |
⑤、未知姓氏:盾形石雕板正面,第三幅图案,两个弃城奔逃者。表示其名头的图案分别为“城郭”与“窝棚”两个象形文字符号。它们意涵是什么呢? 由“城郭”与“窝棚”象形字符号推测,大概是:有一个方国,能建设城郭;有一个聚落,只能搭建窝棚。摄于主人公征伐的凶猛气势,双双放弃方国与聚落,惊恐奔命。但没有现成资料,难以确定两人的姓氏。或许描述的是南部的努比亚人与地中海南岸的白种利比亚人。 |
▲ 盾形石雕板(局部10) |
经上述分析,我们对盾形石雕板有了新的认识: ①、盾形石雕板图案内容所反应的年代,不是前3100年,确切年代应该是前2070~3020年间的帝舜时期; ②、盾形石雕板图案所反应的主要内容,不是上埃及对下埃及的同一之战,而是以禹为代表的黄帝世系对炎帝世系残余,相繇盘踞的古埃及与尼罗河流域的征服之战。是当时约500年前,颛顼造反,挑战共工帝位的“炎黄大战”的余绪。禹统一的不仅是上下埃及的众多诺姆(洲),而是大九洲,是西至地中海、东至东海沿岸,北纬30度线附近,最适宜远古人类生存繁衍的整个天下; ③、盾形石雕板,表示人物名头的所有象形文字符号,均不是表音文字,而是表意文字。 主人公不叫纳尔迈,而叫禹。禹也不会去做什么古埃及国王,这个官太小,他要做的是天下“九州”伯主; 敌酋不叫瓦什,而叫相繇(或相柳); 鸟(或鹰隼)不是何鲁斯神鹰,而是役使、征服以及隶臣的表意符号; ④、这面浮雕不是什么纳尔迈调色板,而是借远古图腾板,描述地中海沿岸、两河与尼罗河流域,华夏西征史诗的图文玉版。 ⑤、有鉴于此,这面盾形石雕板或西方学者称呼的纳尔迈调色板,当命名为“大禹盾牌”更为贴切。 |
在西部“大荒”留下足迹的,不仅是大禹,我们还发现有其家族成员的身影。 近代,在美索不达米亚荒芜的沙丘中,发现了大量契刻有象形文字的泥板书,这些记载着远古苏美尔文明信息的遗物,令考古学家们兴奋不已。其中一部据信契刻于公元前三世纪、作者为巴比伦祭司兼史学家贝罗苏斯(Berossus)的三卷本《巴比伦—迦勒底史》泥板书简,更是记载了两河地区洪荒年代、大量苏美尔历史及神话传说。 |
据该书道:远古时期,一群来自波斯湾深处、半人半鱼(half-man and half-fish)的古怪精灵,在首领俄安内斯(Oannes,也作欧亚奈斯)的带领下,造访两河流域。祂们很像鱼,但鱼头下另长有人头,还长着和人类手脚相似的四肢,说话的声音也像人类,清晨从波斯湾深处上岸,傍晚再潜回深海的住所,日复一日。 这些精灵,将文字、农耕和冶金等各种各样的技艺传授给大家,还教会人们如何修建神庙、制定法律、运用几何学知识,使野蛮的人类在短时间内、快速跨入文明社会。 |
▲祭典上的俄安内斯(滚筒印章,古巴比伦时期) |
同样,公元前一世纪,史学家亚历山大?波里希斯托(Alexander Polyhistor),也为我们留下了类似的典故: 从前,洪荒年代巴比伦,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民族,他们定居在查尔迪亚(Chald?a),像野兽一样过着茹毛饮血、无法无天的生活。有一年,从巴比伦边境的艾瑞绥因海(Erythraean,疑为波斯湾)中,莫名其妙地出现了一种怪物,人们都称其为俄安内斯(Oannes)。祂有着鱼的身体,鱼头之下还长着一颗人的脑袋以及类似人的手脚,背后拖着一条鱼尾巴(引自阿波罗道鲁斯<Apollodorus>的记载)。祂的声音明亮,口齿清晰,会与人类交流。俄安内斯形象奇特,祂的画像、甚至到现在还有保存。 |
▲ 俄安内斯人鱼神祇(璧雕,古巴比伦时期) |
这种怪物,不吃不喝,习惯白天生活在人群中,教人类如何驯化农作物的种子、如何培育谷物和果实;又教人类学习语言、科学和艺术;还教人类修建城市、神庙、制定法律,为人类解释几何学原理。总之,祂教会人类一切先进技艺,让社会变得更加文明。自那时起,就再没有任何更先进的新知识、能超越祂的教导。 祂们水陆两栖,每当日落之时,就会再次回到海里,整个夜晚都待在大海深处。 |
▲ 祭典上的俄安内斯线图(滚筒印章,古巴比伦时期) |
其实,巴比伦有关文明初创的“人鱼”神话,基本上传承于苏美尔欧贝德文化时期(BC4300~3500年)以及苏美尔早王朝时期(BC2800~2371)的先祖崇拜文化。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亚述人等聚集在美索不达米亚的众多上古族群,不加过滤地、愿意接受苏美尔文明,这也许有他们血脉相近的缘故。 《左传·僖公十年》:“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 《左传·僖公三十一年》:“鬼神非其族类,不歆其祀。” 祭祀,对中国古人而言,是一件国家大事,有着十分严格规矩。由于血缘和情感的关系,古代任何氏族,都不会祭祀“异族”的祖先,这应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
恩基(Enki),是苏美尔人的水神,天神安(An)的儿子,在古巴比伦时期则称之为埃阿(Ea),在阿卡德、亚述和新巴比伦神话中都有出现。祂是美索不达米亚文化中首要的三个神祇之一,也是苏美尔人信仰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 恩基,在巴比伦语有“生命”之意,所以恩基同时也是智慧、技艺以及创造之神。苏美尔语的 En 原本是高阶祭司的称号,后来引申有“主”的意思,而 ki 代表“大地”,合起来就是“大地之主”。恩基并非苏美尔神话体系的创世神,但却是文明的创造者。 |
恩基的宗教图腾形象为:抬腿欲登“日出之山”、头戴高角帽、身着褶长袍的大胡子男子;为强调祂与赋予生命之水的联系及水神特性,代表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的水流同鱼儿一道,如虹吸一般、分别从其左右肩膀上流过;而代表男性和女性的树木则位于背景之中。作为“大地之主”,他的代表符号是鱼和山羊,两者都蕴含生育和繁衍。 |
恩基的主庙被称为阿普斯圣殿,这座位于苏美尔古城、埃利都附近的金字塔结构建筑,也被认为是人类所建的第一个神庙,由于受到历届王朝正统的尊奉和悉心维护,屹立数千年而不倒,直至波斯王朝时期,人们的宗教信仰有了质的改变,方被拆除。 苏美尔人,经常遭受持久干旱或严重洪灾的侵害。因此,水神恩被尊为最重要的城邦庇佑神灵之一,常常成为雕刻作品和史诗歌颂的对象。 |
▲ 水神恩基(璧雕,苏美尔文明) |
这是发掘于两河流域、体现苏美尔文化特征的一枚滚筒印章印记: 右一,乌施木(Usmu),伊阿的助手,双面神,天庭的使者,有时以鸟人形象出现; 右二,水神恩基(Enki),鱼儿接连不断地、顺着象征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水流,跃向恩基的左右肩头; 右三,乌图(Utu),太阳神、真相与正义之神,能看清一切。祂身后有太阳光线,手持斩开黑暗的快刀,正从山后冉冉升起; 右四,伊南娜(Inanna),情爱、生殖与战争女神。背负六把长剑、长着一对飞翔的翅膀; 右五,尼努尔塔(Ninurta),战争之神。经常手持弓箭和长剑,有时候骑在狮身蝎尾的神兽上,追逐鸟形妖怪。 |
▲ 远古众神(滚筒印章,苏美尔文明) |
值得注意的是,在苏美尔信仰体系中,创造了人类的恩基,本就以鱼、羊作为其代表符号,而祂为更有效地开展文明教化所创造的“七贤”,也以人鱼形态示人,号为“人鱼七贤”。 “人鱼七贤”(fish Apkallu),也作“鱼形贤者”,是恩基创造的7位“半人半鱼”的精灵,旨在维持天界与凡间的秩序。 |
阿帕卡鲁(Apkallu)源自苏美尔语阿巴尕勒(Abgal),是苏美尔及美索不达米亚神话中的七位贤者。他们生活于水中,被称为“鲤鱼”。 大洪水之前,人类蒙昧无知,还没有发展出像样的文化与文明。于是,天神恩基派出了七位人鱼贤者,低调前往凡间,教化人类,给大家带来文化和礼数,帮人类步入文明门槛。 |
▲ 人鱼七贤(璧雕,苏美尔文明) |
恩基创造的、第一位来到人世的贤者,叫做乌安纳(Uanna或者Uan),祂背部长着鱼的身体,前面却是人的头、手、足,能与人作语言交流。祂教导人类,如何书写、阅读和计算;如何建造城市和神庙;如何制定法律、划定边界、分割土地;如何种植作物和收获果实;向人类传授步入文明社会需要的所有知识和技能。 |
首页 上一页[31] 本页[32] 下一页[33] 尾页[5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