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人类文明探源,从《山海经》的建木说起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人类文明探源,从《山海经》的建木说起[第33页] |
作者:夜郎游侠2018 |
首页 上一页[32] 本页[33] 下一页[34] 尾页[5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第七位叫做乌图巴祖(Utuabzu,或者Utuaabba)。乌图巴祖的意思被认为是“海生者”,同时祂也在传授知识、教化人类,这些和乌安纳(Uanna)很相似。 考古资料显示,苏美尔人确以“人鱼七贤”为始祖并加以供奉。祂们多以身披鱼服的祭司形象,出现在古代璧雕和滚筒印章中。 |
▲ 人鱼七贤(璧雕,苏美尔文明) |
在阿卡德时期(BC2334~2154年)的神话体系中,也有一位叫做阿达帕(Adapa)的人鱼神祇,祂是阿卡德版本的“人鱼七贤”之一,对应的当是苏美尔神话中、第一位来到人世的贤者Uanna,也有人认为他对应的是Utuaabba。 阿达帕是智慧之神埃阿(Ea)之子,是埃阿向埃利都派遣、向人们传授知识的第一个贤者,也是埃利都的大祭司。相传,有次祂在海里为埃利都民众捕鱼时,巧遇南风女神宁利勒(Ninlil),折断了她的翅膀,安努将阿达帕囚禁狱中,给祂准备了致死食物和水。后来,安努感其虔诚,便将致死食物和水换成了永生食物和水。但阿达帕胆怯、不敢食用,白白错失了一次获得永生的机会。 |
▲ 阿达帕人鱼神祇(壁雕,阿卡德时期) |
阿达帕(Adapa)被视为原初之人,有认为祂的神话和亚当的故事存在关联,影响了《圣经》中、亚当的叙事模式。也有认为Adapa一词中、最后两个字母pa,也可以被读为mu,即adamu,这个词传入希伯来语后,演变为adam(亚当)。阿达帕作为智慧神埃阿(Ea)之子,理应享有智慧,但错失了永生的机会。这种智慧和永生不可兼得的观念,在亚当被逐出伊甸园的故事中,也有体现。 |
在古巴比伦(BC1894~1595年)的神话体系里,水星与智慧之神埃阿(Ea)的形象也为一“人身鱼尾”男子,传说“埃阿赋予君主、匠人以智慧,授予人类以文化和艺术”,在信仰文化属性方面,显然与苏美尔的神祇恩基(Enki)、乌安纳(Uanna)相似。 ▲ 智慧之神埃阿(印章,古巴比伦时期) |
另外,古巴比伦经常会在重要庙宇地基下埋藏一些小型雕塑,如在尼尼微一神庙地基下发掘出“身披鱼服”的男性泥塑。有专家推测,它们是象征乌安纳(Uanna)或埃阿(Ea)祭司的尸偶,或者是埃阿陡天时留下的、为上古两河流域带去文明的“七贤”。 不管这些泥塑代表谁,我们皆可从中感受到、“人首鱼身”造型背后的文化寓意以及苏美尔人原始信仰与崇拜的深刻内涵。 |
▲ 埃阿尸偶(雕塑,古巴比伦时期) |
如前所述,在新巴比伦与亚述帝国的神话体系中,也有类似的人物,叫做俄安内斯(Oannes)。祂的到来,结束了人类的蛮荒时代。新巴比伦的Oannes,据信是苏美尔Uanna的希腊语转写产生的变体。 苏美尔“人鱼七贤”的概念,更是影响了后来的古希腊文明,并由此派生出了希腊版的“七贤”。 ▲ 埃阿尸偶(雕塑,古巴比伦时期) |
苏美尔的先祖,作为半人半鱼形象的神祇,可以想象其来自“艾瑞绥因海”深处,这符合宗教、神话的逻辑。但作为族群领袖,却只可能来自“艾瑞绥因海”的地尽头。 按语言比较学专家的分析: 苏美尔神话里,有人形太阳鱼(sun-fish-man),名为S’ukha或Biesh,象征着“复活”(Resurrection),其“人首鱼身而无足”的形象,与吠陀经中备受崇拜的水神法汝那(Varuna)的形象正相吻合。 俄安内斯(Oannes)一词来自苏美语的乌安纳(Uanna),而阿卡德语则为乌穆安纳(Umanna)。Uanna或Umanna似乎源出梵文Uma,为雪山女神的名号。因此,有专家推论,开创苏美尔文明的,或许是一个崇拜水神法汝那的吠陀部落,其领袖的名字则取自于雪山女神的圣号。 |
吠陀,始于BC1500,是古印度思想的滥觞和发轫,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后,形成了蔚为大观、卷帙浩繁、流派迭起的古印度哲学。 但是,仅就年代而言,吠陀就难以承载厚重的苏美尔文明。不过,吠陀文化的发源地——古身毒河流域、作为苏美尔人东来的中转站,倒是很有可能。 实际上,远古苏美尔人西向迁徙的起点,是比吠陀文化的发源地还要遥远的东方。 |
《三海经?海内南经》:“氐人國在建木西,其為人、人面而魚身,無足。” 氐人國:氐,音[dī]。珂案:大荒西經云:「有互人之國。炎帝之孫,名曰靈恝,靈恝生互人,是能上下于天。」郭注:「人面魚身。」郝懿行云:「互人國即海內南經氐人國,氐、互二字,蓋以形近而訛,以俗氐正作互字也。」王念孫、孫星衍均校改互為氐,是大荒西經互人國即此經氐人國,乃炎帝之後裔也。 |
▲ 人首鱼身俑(南唐) |
建木:棕树;也作棕树构建的“相风旌”。此处指大暤占风、厘定“四时”、编制“八卦风历”的地点,大致位于中国西南、“鸡鸣三省”之处。 其:图腾。 無足:郭璞云:「盡胷以上人,胷以下魚也。」珂案:氐人國民蓋神話中人魚之類也。海內北經云:「陵魚人面,手足,魚身,在海中。」即此之屬。唯彼手足俱具,此獨「無足」耳。說詳海內北經「陵魚」節注。 |
《三海经·大荒西经》:“有互人之國。炎帝之孫名曰靈恝,靈恝生互人,是能上下于天。” 互人之國:郭璞云:「人面魚身。」珂案:經文互人之國,王念孫校改互作氐,是也,見海內南經「氐人國」節注。郭注「人面魚身」四字,畢沅校本以作經文,云藏經本作經文。郝懿行云乃郭本海內南經之文。今案宋本此四字仍作郭注,則郝說是也。 |
▲ 鱼纹彩陶盘(仰韶文化.陕西西安半坡出土) |
氐人,畜牧、农作为生,以“人面鱼身”为图腾,历史十分悠久。远古大暤时期,曾与“建木”毗邻构建聚落,推断,其大致位置、处于稻城范围的雅砻江畔。后期多迁徙至黄河中上游,创造了恢弘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氐人后期居于中国西南和西北部的广大地区。至东汉时,今陕西、甘肃、四川等地仍有其大量聚落分布;魏晋时,与汉民族交往频繁。历史上曾建立过仇池、前秦、后凉等国度。 |
▲ 人面鱼纹彩陶盘(仰韶文化.陕西西安半坡出土) |
氐人与夏代出现的羌人似有某种姻亲关系,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多以“氐羌”并称。 氐羌,主要分布在陕、甘、川交边地区。 《三海经·海内经》:“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 《殷武》一诗所言“氐羌”,郑笺云:“氐羌,夷狄国在西方者也。” 《逸周书·王会》述宗周属国所纳贡品:“氐羌以鸾鸟。”孔晁注对“氐羌”作了这样的解释:“氐地之羌,不同,故谓之氐羌,今谓之氐矣。”“氐羌之种,汉世仍存,其居在秦陇之西。李巡说耆羌为西戎之一,耆羌即氐羌。”孔晁视氐羌为羌族的一种,以地名释氐,并认为该族就是晋时的氐族。 |
古代信仰体系,有一个由先祖图腾崇拜到人物神话崇拜的漫长演化过程。先祖图腾崇拜是信仰体系的滥觞和肇始,经巫觋无数次迭代传承之后,随年代的流失,先祖形象逐渐模糊虚化,最终演化为无所不能的天神。因而,先祖图腾崇拜往往比人物神话崇拜发生的年代更古老、时间更久远。所以,人物神话崇拜的渊源,应当来自远古的先祖图腾崇拜。 |
根据上述资料看,创作人鱼神话的苏美尔人,应是经南亚中转且来自黄河上游流域、持鱼图腾的氐人(也作互人);苏美尔人的先祖、“半人半鱼”的乌安纳(Uanna),当为炎帝之孙、氐人之先、“人面魚身”的“灵恝”。 灵者,沟天通地、“上下于天”的大祭师也。 恝[jiá]者,契刻符号、楔形文字、印章的倾心创造者也。 |
如果灵恝的存在感,不足以刺激我们麻木的神经。那么下面这位大神,定会让最矜持的家伙也会兴奋得跳脚。 这位大神的名字,按苏美尔人的发音转至希伯来语、再经拉丁文翻译,则叫作Dagon。要想详细地了解祂,就得容笔者啰嗦一把相关的历史和地理背景。 |
“迦南”(Canaan),位于西亚“新月沃土”的西南角,是苏美尔文明的辐射区、腓尼基文明肇始区;《圣经》中,神谕的“流淌着奶和蜂蜜”的沃土;闪米特人或说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共同的祖居地;世界五大宗教——犹太教以及其衍生的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发源地。 她西临地中海、东接约旦河与盐海(也作死海)、北抵亚兰、南达古埃及,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叙利亚和部分约旦王国的面积集合。 |
▲ 迦南宗教、政治版图(扫罗王时期) |
在迦南,自马德巴市(Madaba)向北驱车约10公里,就是颇负盛名的尼泊山。站在山顶上向西眺望,盐海、约旦河谷尽收眼底。 据《圣经》第34节描述,尼泊山,是犹太教的创始人、先知摩西,挥杖劈海、率众逃出埃及,而后在此以杖“三点土地而泉水喷涌”之地,也是祂后来在此修行、“得道升天”的场所。 |
摩西(希伯来语: ???, Mōsheh;? 希腊语: Μω?σ?, Mō?sēs; 阿拉伯语?????, Mūsā ),也作穆萨,在犹太教中,是仅次于上帝的重要人物;基督教中,是仅次于上帝和耶稣的重要人物;同时也是伊斯兰教的六大使者之一。 对迦南,犹太人则有自己的传统称谓,按希伯来语就是Erets Yisrael,意为“以色列故土”,英文中常用Land of Israel表述。 |
从现有考古资料来看,大致在BC4000多年前的上古,犹太人的祖先便开始游牧于西亚、北非和地中海沿岸等广大地区,根据其语言特点,他们被统称为“闪米特人”。 闪米特人(阿拉伯文:??????,拉丁文:samium;德文:Semiten)冠名,由德国人、冯施洛泽(August Ludwig von Schl?zer)在1781年提出,用来指代民族语属亚非语系和闪米特语族人群,缘由来自《圣经》诺亚的长子“闪”(Shem)。闪米特人不是单一民族,而是包含了母语属性有关联的民族群体,并且这些民族的亲疏关系尚不明确。 |
▲ 西亚新月沃土(古巴比伦时期) |
闪米特人支系庞杂。但就人种、信仰、习俗和生活方式而言,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地域的区隔,在语言上多有差异。 当今西亚北非的犹太人、阿拉伯人、波斯人与地中海人,中亚的突厥人,南亚的雅利安人等等,都应划归闪米特人的后代。 在上古,闪米特人按照语言形式分类,大致可分为东闪米特人和西闪米特人。 |
东闪米特人多数生活在两河流域,渐渐与苏美尔人融合,逐步强大。他们使用阿卡德语言,曾经建立过一些小国和联盟。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是东闪米特人的典型代表。著名的萨尔贡一世征服了苏美尔人,建立了阿卡德王国。 |
西闪米特人又可分为三支:闪米特北中支、闪米特南中支、闪米特南支,彼此之间语言有别,甚至互相攻击。 闪米特北中支,以阿摩里特人、迦南人、乌加里特人、腓尼基人、犹太人、阿拉米人、莫阿比特人、亚奥迪人为代表,主要生活在巴勒斯坦、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北部。闪族人征服了苏美尔之后,分支阿摩利人建立了巴比伦,著名皇帝汉谟拉比名留青史。闪米特农业相当发达,灌溉事业先进于其他族群。 |
闪米特南中支,以利希亚尼特人、萨姆德人为代表,是闪族人最有活力和年轻的一支。伊斯兰文明兴起之后,闪族人崛起于阿拉伯半岛,最终分化为47个民族。从历史角度看,阿拉伯人与犹太人是同宗同祖的手足兄弟,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与深远的历史、宗教、语言渊源,可以说,犹太文化与伊斯兰文化是同一精神生活下相互撞击与交融的产物。 |
闪米特南支,以马闪人、萨巴人、卡塔班人、哈德拉人、马赫里人为代表,曾经因战争、气候和饥荒等原因,跨越红海,达到非洲埃塞俄比亚,开枝散叶。著名的埃及西奈(Sinai)碑文,显示了闪米特、希腊和北非文化的混溶。 由于族群人口的膨胀以及气候的灾变,闪米特人都经历过大迁移运动,足迹范围越来越广,异族甚至同族间争斗开始频繁。比如,同是闪米特人分支的库提人,就曾经攻击同族的阿卡德王国。而美索不达米亚的混战,最终取得胜利的并非双方之一,倒是第三方的埃兰人笑到了最后。 |
希伯来人,是闪人中最著名的一支。 公元前20世纪左右,地球逐渐进入持续数百年的小冰期,降雨量渐趋变小,世界大旱,族群争斗加剧。为寻找水源和牧草,两河流域的各个部族开始大洗牌。 公元前2191年,闪米特人的一支、库提人,攻击两河流域霸主阿卡德王国(国祚约前2334—前2113)。趁着美索不达米亚混战之机,此前被阿卡德推翻的苏美尔人又重拾正统,构建起乌尔第三王朝(国祚约前2112—前2004),并将苏美尔文明推至鼎盛。期间,留下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法典——《乌尔纳木法典》。 |
公元前2006年,来自北部草原的阿摩利人联合迦勒底东部的埃兰人,一并攻击乌尔第三王朝。最终,乌尔第三王朝国君伊比辛、兵败被俘,苏美尔人构建的最后一个王朝垮台。胜利者、阿摩利人定都乌尔北部的巴比伦城,是为“古巴比伦王国”。 公元前2004年,随着巴比伦第一王朝的建立,发轫于公元前53世纪的苏美尔文明,最终消亡。创造恢弘的苏美尔文明的主体族群,不知所踪。 作为乌尔帝国、皇家祭师的亚伯拉罕家族,在失去苏美尔正统庇佑之后,惶恐不安。最终迫于形势压力,他拉携长子亚伯兰、次子拿鹤及其他家眷,逃离迦勒底的吾珥,经巴比伦、马里,举族迁往美索不达米亚北部的哈兰。是时,公元前20世纪左右。 |
▲ 亚伯拉罕家族迁徙路线图 |
他拉死后,时年七十五岁亚伯兰,号称感悟上帝耶和华的神谕,名前冠“大”,以大亚伯兰之名,帅本支族人出哈兰(创12:1~4),西渡幼发拉底河,经迦基米施、哈马、大马色进入迦南,并筑坛示剑、威慑四方(创12:5~7),最终侵入迦南腹地,定居希伯仑(创13:14~18)。 当时的迦南人,把这些“渡河而来”不速之客、叫做“希伯来人”(西泊而来之人?)。从此,亚伯兰部族便被以“希伯来人”冠名。 |
在《创世纪》(13:14、15)中,亚伯兰和上帝立下誓约:他及其子孙将永远信奉上帝,做上帝的顺民;而上帝将把迦南赐给希伯来人。上帝对亚伯兰说:“举目四望,凡是你能看到的地方,我都要赐给你和你的后裔为业,直到永远。” 晚年的亚伯兰,得到上帝耶和华的神谕、被赐名“亚伯拉罕”(希伯来语: ?????;拉丁语:Abraham),也作易卜拉辛。(创17:1~5) 按希伯来人的传说,他们是受上帝眷顾的子民,看中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是他们的。不容你不信,这叫神谕。 |
▲ 广袤、肥沃的耶斯列平原(迦南) |
但是,希伯来人并未如愿以偿、一直平安生活在这块所谓的“上帝应许之地”。 公元前17世纪,天灾与族群争斗,迫使希伯来人由迦南迁往埃及,受到当时希克索斯人统治的、埃及第十五和十六王朝的优待,以农作为生。古埃及人重拾政权后,希伯来人的地位急转直下,被迫沦为埃及人的奴隶。亚伯拉罕也因故被只身驱逐出埃及,希伯来人则由其后人摩西掌管。 |
据传,上帝耶和华告诉摩西:他将拯救希伯来人。 “我下来,是要从埃及人手中解救他们,并带他们离开那里,到一片辽阔肥沃的、流着奶和蜜地方,就是现在迦南人、赫人、亚摩利人、比利洗人、希未人和耶布斯人的居住之地”——《旧约?出埃及记3:8》 公元前1230年,不甘屈辱的他们,在摩西(也作穆萨)的带领下,逃出埃及,开始了重返迦南的漫漫未知旅程。为回避菲利士人,经历沙漠中40年的艰难跋涉,抵达西奈山下。据传,在此摩西得到上帝的启示,与神订下契约,谓之“摩西十诫”,并存于“约柜”之中,从此开启了犹太教的先河。 |
约柜(希伯来语:?????? ???????????、ārōn Hābrīt),又称“法柜”,是古代以色列民族的圣物,“约”是指上帝跟以色列人所订立的契约,而约柜就是放置了上帝与以色列人所立的契约的柜子。这份契约,是指由先知摩西在西奈山上从耶和华得来的两块十诫法典。约柜是一个里外用金包裹的皂荚木造的柜子,里面放着刻了十诫的两块石头板子、一根摩西的哥哥亚伦曾经用过的发芽的手杖、一个用金子作成的罐子,里面装着预表基督的隐藏的吗哪。在柜子的上面有两尊用黄金打造的天使——基路伯,这两尊天使面对面的用翅膀围出一个空间,这个空间就是代表上帝所在的地方,约柜放在哪里,哪个地方就代表有神的同在。约柜在旧约时代以色列人的心目中,就是与神同在的象征。 |
《出埃及记》(25:9~22),耶和华道: “制造帐幕和其中的一切器具,都要照我所指示你的样式。 要用皂荚木作一柜,长二肘半,宽一肘半,高一肘半。 要里外包上纯金,四围镶上金牙边。 也要铸四个金环,安在柜的四脚上,这边两环,那边两环。 要用皂荚木作两根杠,用金包裹。 要把杠穿在柜旁的环内,以便抬柜。 这杠要常在柜的环内,不可抽出来。 必将我所要赐给你的法版,放在柜里。 要用精金作施恩座(“施恩”或作“蔽罪”,下同),长二肘半,宽一肘半。 要用金子锤出两个基路伯来,安在施恩座的两头。 这头作一个基路伯,那头作一个基路伯,二基路伯要接连一块,在施恩座的两头。 二基路伯要高张翅膀,遮掩施恩座。基路伯要脸对脸,朝着施恩座。 要将施恩座安在柜的上边,又将我所要赐给你的法版放在柜里。 我要在那里与你相会,又要从法柜施恩座上二基路伯中间,和你说我所要吩咐你传给以色列人的一切事。” |
▲ 约柜 |
回到迦南后,希伯莱的后人、雅各的12个儿子形成不同支派,后统一建立以色列联合王国,先由卞雅悯支派中的扫罗(Saul)作王四十年,之后犹大支派中的大卫(David)继任新国王。 大卫,意为“被蒙爱者”。在大卫的儿子所罗门担任国王期间(阿拉伯人称之为苏莱曼大帝),以色列国力达到鼎盛。 |
而在迦南、西南部的地中海沿岸平原,还有一个善于农作、冶铁、航海、经商的尚武族群。这个族群被希伯来人称作“非利士”。 早前,非利士人便进入地中海沿岸,控制了加沙到雅法的海岸线。他们时常与后来者希伯来人争抢水源和土地,激烈时,不惜拼上老命、大打出手。 非利士人与希伯来人相爱相杀,并在参孙(士师记13:1;14:1)、撒母耳(撒母耳记上4:1)、扫罗(撒母耳记上13:4)以及大卫(撒母耳记上17:23)的生命历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
一山难容二虎。两个都很要强的族群扎堆,撕来打去就成了历史常态。渐渐,希伯来人式微,在非利士人的强力挤兑下,艰苦挣扎,痛不欲生,以致数百年后,仍刻骨铭心、没齿难忘。 《旧约》对非利士人的记载,连篇累牍,竟然有近300处之多。从《创世记》第十章第14节、称“非利士人来自迦斐托”开始记起,到《士师记》和《撒母耳记》更是不惜笔墨、纵情挥洒。 |
"非利士"的称谓,来源于希伯来语“Philistia”,希腊语则作“palaistine”,也就是现今的“巴勒斯坦”。 非利士人,最初被记录在《圣经》的“后代列表”中,这是一份由诺亚传下来的、七十个民族创始人的清单(创世记10:14),与闪米特人一样、历史悠久,拟或本身就是闪米特人的一支。 据《圣经》记载,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非利士首领亚比米勒就与亚伯拉罕和以撒有了良好的交往。亚伯拉罕以水源争执为契机,将七只母羊羔作为信物、赠与亚比米勒,并在别是巴盟誓,世代友好(创世记21:32,34);以撒也曾在灾荒之年,求助于亚比米勒(创世记26:1,8)。 |
《创世纪》(10:14):“帕斯鲁细人、迦斯路希人、迦斐托人;从迦斐托出来的非利士人。” 《圣经》认为,非利士人起源于迦斐托(Caphtor),这是克里特岛和整个爱琴海地区的希伯来称谓(阿摩司书9:7;耶利米书47:4)。迫于生计,他们从该地区移居到迦萨附近的地中海沿岸。由于丰富的航海经历,非利士人经常被与“海民”(Sea Peoples)联系在一起。所谓Sea Peoples,对古代地中海沿岸的定居农耕族群而言,无异于现今的“海盗”称谓。 |
▲ 《旧约》时代西亚宗教、政治版图 |
大约在公元前13世纪的撒母耳和参孙时期,早先来自地中海方向的非利士人,从迦南上岸后、便向内陆迁徙,此时已在迦萨、亚实突、亚实基伦、迦特、以革伦五个地方、建立起自己的部族邦国,实力雄厚。 《约书亚记》(13:3)载:“从埃及前的西曷河往北,直到以革伦的境界,就算属迦南人之地。有非利士人五个首领所管的迦萨人、亚实突人、亚实基伦人、迦特人、以革伦人之地,并有南方亚卫人之地。” |
上述译文所谓的“之地”,当为聚落或者邦国。 这些聚落或者方国,由各自的“国王”或“君主”(来自希伯来语seren,也被译为“暴君”)统治,同时又组成互为平等的紧密联盟。每个方国均保持自治,比如迦特国王亚吉与大卫打交道的时候(撒母耳记上27:5-7),但在族群危难之际,却又联手协作、鼎力相助(士师记16:5)。 |
▲ 迦南宗教、政治版图(犹大、西缅时期) |
在埃及的典籍里,非利士则被列为强悍的“海民”之一。有关他们的事迹,最为人熟悉的、是他们曾与其他“海民”一起、攻击古埃及第20王朝。最终经著名的尼罗河三角洲海、陆战役,被法老拉美西斯三世(Ramses III,BC1186-1155年在位)击败。 这场战争的详情,刻在梅迪奈.哈布城(Medinat Habu)的一幕浮雕中,具体位于拉美西斯三世庙宇北面的外墙,即卢克索对面。 |
▲ 古埃及与“海上民族”交战图(拉美西斯三世Medinet Habu神庙浮雕) |
▲ 古埃及与“海上民族”交战线图(拉美西斯三世Medinet Habu神庙浮雕) |
通过梅迪奈.哈布浮雕的图语描述,我们对非利士人的服饰和军械、大致有所了解: 非利士人很容易辨认,他们高大、挺拔、五官立体感强(注意没有盾形石雕板表现地中海白种时、典型的络腮胡子),头戴敞口钵形帽,冠顶较高,由翎羽编织而成; 擅使长剑、矛枪一类的长直兵器并以圆型盾牌作防护器具; 他们有2人乘的两轮马拉战车,采用6辐条车轮;载人则用两头牛拉的实心四轮车; 他们的船为方形帆,像埃及人的船一样,并有一个鸭子状的船首,可能是用来撞击敌方船只的。 |
▲ 非利士战士(拉美西斯三世Medinet Habu神庙浮雕) |
非利士人对古埃及的攻击失败后,生者俯首称臣,拉美西斯三世则将其战俘和家眷送回地中海东岸的迦南、西南部平原。在列祖时期以前,也可能曾出现过非利士人迁徙迦南的移民潮。所以,迦南倒是可称得上非利士人的“应许之地”。 |
▲ 被俘的非利士人战士(拉美西斯三世Medinet Habu神庙浮雕) |
▲ 军力爆棚(苏美尔文明) |
非利士人以神庙作为议事厅,俗称“大房子”,如亚实突的神庙,一般是采用泥砖建造,内设多个房间。一所“大房子”对应一个大院,屋顶则以两根石柱支撑。 “非利士人聚集的房子是一座神庙,庙中间有两根主要的「托房的柱子」。”(士师记16:26)。 下图为非利士神庙遗址,两座柱子基石清晰可见。这是1972年在特拉维夫Yarkon河北岸Tell Qasile遗址发现的非利士神庙,由前厅和大厅组成。大厅的中间由两根木柱支撑,木柱设置在两个圆形的基石上。两根柱子之间的距离大约是6英尺,正好是一个成年人伸手可及的长度。 |
▲ 非利士神庙(Tell Qasile遗址,BC1200年) |
这是Tell Qasile非利士神庙的复原图,其中包括:1)庭院;2)前厅;3)大厅;4)立在基石上的两根柱子;5)小神殿;6)储藏偶像的地方;7)放偶像的平台;8)石门槛;9)庭院;10)街道。 ▲ 非利士神庙复原图(Tell Qasile遗址) |
世界上最早的冶铁遗址,发掘于迦南亚实突的加西利废丘、耶玛废丘以及摩尔废丘。有专家认为,发掘于外约旦的代尔亚利雅的类似设施,可能也是由非利士人建造的。 非利士人十分强势,这源于他们最早掌握并垄断了冶铁技术,使用比青铜性能更优异的武器,拥有比邻国更强大的军力。 |
他们对以色列人防范甚严,禁止后者从事冶铁、锻铁职业,甚至磨利铁器等简单作业、非利士人都秘不外传(撒上13:19-22)。这极大地限制了以色列人军力提升的空间,至其武备极其贫乏,只有扫罗和约拿单有刀或矛枪(撒上13:22)。 在近200年的时间里,以色列人一直活在非利士霸凌的阴影之下。非利士人不断骚扰、侵犯和挤压以色列人,直到撒母耳和大卫在“神”的带领下,才打败非利士人,结束了这段屈辱的历史(撒母耳记上7:12-14;撒母耳记下5:22-25)。 |
按《旧约》所载,非利士人敬拜三个祖神:亚斯塔录、大衮(Dagon)和巴力西卜(Baal-zebub)。非利士统治的各城,都建有这三个祖神的圣坛(士师记16:23;撒母耳记上31:10;列王纪下1:2)。 考古发掘表明,非利士人作战时,常将他们的祖神塑像带到战场,以振军威(撒母耳记下5:21)。显然,他们是一个虔诚的笃信上帝的民族,以至对以色列人的“约柜”都尊重有加(撒母耳记上5:1-12)。 |
我们绕了许多弯子,下面方是想要呈现给大家的重点。 1."They took the ark of god into the house of dagon and put it by the side of dagon. "(撒母耳记上5:2) 他们(非利士人)将上帝的约柜抬进大衮庙,放在其神像的旁边。 2."and they put his war-dress in the house of their gods, and put up his head in the house of Dagon."(历代志上10:10) 又将扫罗的军装放在他们神的庙里,将他的首级钉在大衮庙中。 3."and when the people of ashdod got up early on the morning after, they saw that Dagon had come down to the earth on his face before the ark of the Lord. and they took Dagon up and put him in his place again." (撒上5:3) 次日清早,亚实突人起来,见大衮仆倒在耶和华的约柜前,脸伏于地,就把大衮仍立在原处。 4. "So to this day no priest of Dagon, or any who come into Dagon's house, will put his foot on the doorstep of the house of Dagon in ashdod."(撒上5:5) 因此,大衮的祭司和一切进亚实突大衮庙的人,都不踏大衮庙的门槛,直到今日。 5. "and when they got up early on the morning after, Dagon had come down to the earth on his face before the ark of the Lord; and his head and his hands were broken off on the doorstep; only the base was in its place." (撒上5:4) 次日清早起来,见大衮仆倒在耶和华的约柜前,脸伏于地,并且大衮的头和两手都在门槛上折断,只剩下大衮的残体。 …… 这里有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就是犹太人十分敬畏非利士人的祖神大衮。在《圣经》中,大衮反复出现,与之相涉的条目,竟达31处之多。 |
在《圣经》中,大衮是非利士人所祭拜的主神。因大力士参孙作为以色列的领袖,屡次率众击败非利士人。为雪前仇,非利士人施美人计将捕获参孙,并以参孙做牺牲向大衮献祭。另外,非利士人在击败以色列王扫罗之后,同样将扫罗的首级也献祭在大衮庙中。 大衮的信徒非利士人,直接砍下过两个以色列国王的头颅,并献祭于大衮庙。故此,犹太人不惜编造故事,贬损非利士主神的形象(撒上5:4)。 那么,大衮到底是什么来头,让闪米特人又畏惧又憎恨? |
大衮(Dagon),图腾形象为半人半鱼,美索不达米亚的丰饶之神,自然也是闪米特人的农耕之神。传说是伊勒神的儿子,巴力神的父亲。祂将农耕知识传给人类,不但是稻谷和农作的开拓神灵,也是牦牛驯化的肇始神灵。 |
美索不达米亚的几乎所有部族,都将大衮敬为祖神、农神,定期祭拜。这包括埃博拉、亚述、乌加利特的阿摩利人等。 非利士人除了敬拜迦南的巴力,更是将半人半鱼的大衮敬为主神、农神(士师记16:23),并作诗赞美(士师记16:24)。早在两千多年前,非利士就建有很多大衮庙,崇拜年代比巴力还早。考据其和闪族的超古老最高神祇-伊勒约同一时期,一直到耶稣时、Hasmoneans领治巴勒斯坦的时期才停止崇拜。 |
▲ 人鱼神祇大衮(璧雕,亚述时期) |
另外,为彰显权力传承的正当性以及表达对先祖的祭奠,“大衮”尊号有时被美索不达米亚用于国王的缀名。比如,古巴比伦伊新王朝的两个国王伊丁大衮(Iddin-Dagan,BC1974~1954年在位)和伊什迈大衮(Ishme-Dagan,BC1953~1935年在位)以及亚述的两个国王伊什迈大衮一世(Ishme-Dagan I,BC1782~1742)和伊什迈大衮二世(Ishme-Dagan II,BC1610~1594年在位)。 |
即使在亚述帝国或新巴比伦时期,我们还能通过考古遗物见到大祭师身着鱼服、扮作大衮尸偶、祭奠先祖农神的场景。而今天,梵蒂冈教皇头上戴的丫形冠冕,仍在以抽象的巴比伦“鱼神”范式,传承上古大衮的图腾形象。 ▲ 古代西亚大鲧尸偶崇拜 |
从犹太教衍生出来的基督教,出于对非利士人的憎恶,连带着也迁怒于他们的祖神大衮,并将其标记为邪恶之神。尽管打入另类,毕竟还是基督教敬畏的神祇。 |
大衮,为非利士人主神、农神和丰饶之神的基督教——汉语对译;天主教——汉语对译为“达贡”;而拉丁文则译作Dagon。其实,它们都归结于美索不达米亚“人鱼”祖神、农神的苏美尔人称谓。 苏美尔人操类似汉语,这已是国际史学界公认的事实。既然美索不达米亚祖神、农神的图腾形象为“人面鱼身”,我们怎么就不可以将Dagon认作“大鲧”呢?! |
非利士的主神、美索不达米亚的农神——大衮(Dagon)与万里之遥的华夏治水世家——大鲧,发音雷同、名字一样,我们姑且看作机缘巧合拟或瞎猫碰上死耗子。但两者皆为鱼图腾,信仰体系与文化内涵也完全相似,此时再说巧合,这种概率能有多大呢!? 在笔者看来,巧合的概率几乎为零。 |
掀开苏美尔信仰体系中、“人鱼七贤”(fish Apkallu)的神话面纱,我们当理解为9000多年前,恩基(Enki)携7支持鱼图腾的苗裔,撵转由黄河上游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区域,经身毒河、赫尔曼德河、伊朗高原,最终抵达两河流域,以寻求农耕、畜牧的沃土。最先抵达的先祖,叫做乌安纳(Uanna);最后抵达的,叫乌图巴祖(Utuabzu,或Utuaabba)。另五位我们不得而知,而非利士人的“人鱼”主神大衮(Dagon),很有可能、就是东方典籍《山海经》里的大禹之父、黄帝之重孙大鲧;而大鲧,更有可能、就是这五位失落的贤者之一。 若以上推断成立,则非利士人当为来自东亚大鲧的鱼图腾直系遗族。 |
在西亚,我们为探寻颛顼世系的身影,发现了不少鲧、禹家族的痕迹。但是,若将鲧、禹归结于颛顼世系,则貌似过于草率。 我们在史太公阐述的历史长河中荡漾日久,一直以为颛顼与鲧、禹是直系血亲,“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始终捻熟于心。 《史记·夏本纪》载:“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 |
而在《山海经》的远古和上古史学系统里,颛顼世系与鲧系家族是什么关系呢? 三世堂亲关系。 说得明确些就是:大禹与颛顼互为族兄弟。二者都是黄帝的重孙,但不是同一支系。大禹的爷爷与颛顼的爷爷是叔伯关系。是不是很惊讶? 《山海经·海内经》:“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司彘之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 …… 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 ……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
严肃的上古史,我们信谁的? 当然要信《山海经》的。个中原因,又可立一番宏篇大论,此不赘述,就说一个简单例子。 《山海经·海外东经》:“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竖亥,一曰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 |
这里,有个细节,《山海经·海外东经》的编撰者,当手头资料出现大地测绘总指挥与里程存疑时,会采用另一来源的资料加以对照、佐证,以便后人酌情取舍。这种例子,在《山海经》里,还能举出很多。 在此,我们不得不对上古“山海图”的编撰者们的严谨治学作风肃然起敬,除编辑过程中难以的避免错简、漏简外,也对《山海经》内容的准确性、客观性深表认同。 |
而面对严肃的历史,儒家的做法却令人大跌眼镜。先不说孔丘老先生“春秋笔法”的了得,就说先秦以降的各色大儒,为了所谓的“济世理念”,他们往往会篡改任何不符合自己心意的史实。比如: 为了彰显“君权神授”的政治需求,史太公楞说刘家老母搞破鞋,与贵人私通,生下高祖。 《史记·高祖本纪》道:“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刘向、刘歆父子,奉命校勘皇家藏书时,为景帝讳,又将《山海经·大荒西经》的夏后启,生生改作夏后开。 总之,儒家面对严肃的历史问题,向来没什么节操。尤其是上古史。 |
原尊的颛顼、大禹互为族兄弟,都是同时代的人物。既然如此,他们鲜活的年代,当在1.2万年前的远古时期。 关于这一年代问题,我们在之前的“少昊孺颛顼”题下论证过。那是一个五洲陆路桥还未被世纪大洪水淹没的年代。 不过,我们在4、5千年之前的上古,若还能见到她们早已仙逝的“身影”,请不用惊讶,那只是先贤的名号、谥号、官号或者她们延续下来的部族而已。 |
《史记·夏本纪》:“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亶亶穆穆,为纲为纪。” 与史太公呈现的“克勤克俭、谦卑亲和”的君子形象不同,现实世界的大禹则是“快意恩仇、杀伐决断”、能动手就绝不会哔哔的狠角色。 |
“公元前二千纪,欧亚大陆正处于一个骚动时期,即游牧民入侵、古老的帝国被推翻、旧的社会制度瓦解的时期。骚动是猛烈的,整个欧亚大陆都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因此,公元前二千纪是古代文明从历史舞台上消失,由古典文明取而代之的过渡时期……”——《全球通史》。 于是,来自西方、北方的无数支野蛮时代的游牧部落开始南下,入侵位于北纬三十度的古代文明中心。这一过程颇为漫长,持续了数百年之久。 |
游牧部落南下、与位于北纬三十度的古代文明中心、发生剧烈族群碰撞的高潮时期,大致在前1600年左右,两河、尼罗河、身毒河文明,相继在这段时间毁灭。 “只要勇于冲杀,便可达到征服的目的;因而,习惯于游牧生活,习惯于在沙漠地区形成的野蛮风俗的民族,能够很容易地征服较文明的民族,即使后者的人数比前者更为众多。……(伊本·赫勒敦)” 《全球通史》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如是写道,对入侵成功的原因作出了写实主义的解释。 |
古文明时期,代表不同文化的族群,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剧烈族群碰撞? 有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就是自然灾变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言:“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那么,当时发生了什么样的天候巨变,继而引发“来自西方、北方的无数支野蛮时代的游牧部落开始南下”,与位于北纬三十度的古代文明中心、发生如此剧烈的族群碰撞呢?这就涉及到本星球当时的气候突变。 |
BC2000年前后,经历数千年的温暖期后,大地气温开始进入下降通道,世界大旱,早先非常适宜农耕、畜牧的两河、尼罗河流域等地开始了沙漠化进程,游牧与农耕族群被迫着手寻找新的宜居之地,土地的所有权开始重新洗牌,族群争斗加剧,人类社会进入难以预测的躁动期。 |
早在1972年的《考古学报》第I期上,时年83岁的竺可桢老先生就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竺老根据历史和考古发掘材料,证明我国在近5000年中,最初两千年,即从仰韶文化时代到河南安阳殷墟时代,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这种剧烈的气候变化,在前1600年非常显著。气温骤降,预示着气候由温湿变为干冷,且这种气候变迁是全球性的。 根据国际远古气候研究资料,距今1.2万年左右,世界进入低温期,距今5千年左右迅速回升,至距今2千年左右,开始迅速下降。这一推断来源于北欧的雪线高度,与竺老的研究结果基本吻合。 |
▲ 万年内挪威雪线高度与中国平均温度变迁图 |
此时,高纬度地区面临寒冷与干旱的折磨,草原游牧族群遭遇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铤而走险,冒死一搏的赌徒心态成为主流,南下掠夺就此开始。 农耕族群对气候的变化尤为敏感。雨量减少,水坝(池)、河道干涸,绿洲面积缩小,对农作为生的社会是致命的。 |
而此时的东亚,黄河、长江收敛了往常的野性和难以琢磨的暴脾气,下游冲击平原更是迎来了自然条件稳定、平和的大好时机。 于是早期游历两河的氐人、周人、秦人;尼罗河的羌人;伊朗高原的殷人、九黎;身毒河的巴人、楚人、藏人等,纷纷开始了认祖归宗的回乡旅程。 |
在华夏先民回流的大潮中,后世大禹也帅族群出走古埃及,踏上了万里返乡的路程。 他们横扫西亚,经两河(Babylon,巴比伦)、埃兰(Elam,伊朗、雅利安),来到赫尔曼德河流域。最终击败炎帝世系的末代共工,荡平中亚,为禹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負子,有兩黃獸守之。有水曰寒暑之水。水西有濕山,水東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國山。 |
▲ 《山海经》方国地理位置图-中亚、南亚局部 |
首页 上一页[32] 本页[33] 下一页[34] 尾页[5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