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人类文明探源,从《山海经》的建木说起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人类文明探源,从《山海经》的建木说起[第49页]

作者:夜郎游侠2018
首页 上一页[48] 本页[49] 下一页[50] 尾页[5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山海经》方国地理位置图-东北亚
    虾夷(北海道),地理位置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使得地壳内部构成了具有形成温泉的独特自然条件。所以,地球上有最多温泉集中在这里。因故,虾夷又被称作“温泉王国”。
    虾夷共有251处温泉区域、且各具特色,享誉周遭,甚至闻名世界。
    
    ▲ 北海道温泉地图
    十胜川温泉位于北海道、河东郡、音更町、带広市。与日本普遍的因火山地热形成的温泉不同,十胜川温泉的形成则要归结于生物作用。
    远古时十胜川一带为长满芦苇的湿地,经过长年堆积,大量的植物于地下腐烂炭化,这一过程中所散发的热量将地下水加热,涌出地表后的泉水温度可达30~36℃,形成今天的十胜川温泉。
    独特的形成方式使得十胜川的泉水富含有机物,可以很明显的改善肤质,常泡可以使皮肤光滑紧致、细腻且有弹性,因此有着“美人汤”之名。冬天是去往十胜川的最佳季节,可以看到成群的大天鹅来此栖息,还能欣赏仅在冬季上演的梦幻灯光秀——彩凛华白鸟节。
    
    ▲ 北海道十胜川温泉
    泉质:植物性褐炭温泉
    《山海经?大荒东经》描述的,是1.2万年前东海大壑,也就是远古太平洋西岸库页岛、北海道、九洲、硫球一线的、东夷各方国的历史、地理状况。
    由其内容可知,从东南隅至东北隅、记载了以“孽摇頵羝”为代表的“日月所出”之山,竟达七处之多。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
    “東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虛,日月所出。”
    “大荒中有山,名曰明星,日月所出。”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於天,東極、離瞀,日月所出。(有神)名曰折丹——東方曰折,來風曰俊——處東極以出入風。”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搖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葉如芥。有谷曰溫源穀。湯穀上有扶木,一曰方至,一曰方出,皆載于烏。”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猗天蘇門山,日月所生。”
    “東荒之中,有山名曰壑明俊疾,日月所出。有中容之國。”
    由羲和氏观日升落(浴日)、订“十日历法”(生十日)、又从“归藏.连山易”再到“归藏.扶木矩阵易”的具体内容和演进历程,我们可以得知,《山海经》所谓的“日月所出”,其实是为制定历法、对太阳初升位置进行定位的天文观测活动。而“日月所出”之处,即是“归藏.连山易”天文观测的自然标志物。
    这样看来,远古东夷鸟图腾部落联盟,对“归藏.连山易”、“归藏.扶木矩阵易”有着统筹规划,而且,在“鞠陵于天”之山,还同时保留“大暤八卦风历”的构建,并由“折丹”司理。
    《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的这七处“日月所出”之山,由东南隅至东北隅,散布在五、六千公里的纵向范围内。可见,远古以羲和氏为代表的东夷先民,对天文观测的执着和历法准确度的追求。
    不管是“归藏.连山易”还是“归藏.扶木矩阵易”,夨[cè]天历象不仅仅是为了与上苍沟通、掌握“天道”,继而抬高巫觋自身的社会地位,最终目的还是要构建历法、“敬授民时”。
    没有历书、没有日历、没有先进通讯手段的远古,东夷先民是如何颁布节令、昭告天下、“敬授民时”的呢?
    《山海经?海外东经》:“湯穀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这幅叙事图语大概是这样描绘的:在黑齿国北面的“汤谷”,长有扶桑树,十个太阳依次从树梢升起又相继由树梢落下。在一湖心滩涂,栽有扶桑大树,九个太阳位于下枝,一个太阳则位于上枝。
    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汤谷“归藏.扶木矩阵易”的历法构建;一是“水中大木”敬授民时的“日历”运行。
    “日历”如何运行?
    请读者跟俺把目光投向远古。
    如果先民们将“十日历法”一年的十个“日”,采用红色绳索,按顺序由小到大,分别制作成太阳球,挂在“扶桑树”枝,并将其置于不同角度都有利于观察的湖心小岛上,看看这会是一个什么景象?
    
    ▲ 原始日历(扶桑)
    是的,正如您所见,这就是一个活脱脱的立体“日历”或称“挂历”。恰值几“日”,就将相应的太阳球,按顺序旋转至上枝的位置。只是注意,这里的每个“日”均为36天,全年余下的五天用于祭祀。
    如果说日晷、沙漏、壶漏是自动计时器的话,确切的讲,这个“扶桑树”就是上古华夏先民的手动“计日器”。
    那时,远古先民虽未创造出文字,但不缺失色彩和大小的辨识能力。有了它,周边部落同盟的族群,就可根据上枝太阳球的大小,及时掌握时令,适时制定采摘、狩猎和渔猎步骤,合理安排播种、田间管理与收割计划,以免误判农时。
    这就是《山海经?海外东经》:“湯穀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的真实意涵。
    诚如《尚书?尧典》所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远古时期,作为授时器的“扶桑树”,蕴含着天文工作者的智慧和劳动结晶,对促进社会生产、保障先民日常生活有着极其重要要的意义,界定为华夏先民的文明标志和“族群重器”毫不为过。
    话说回来,还处于旧石器时代末期的华夏先民,对宇宙天体的认知很难深厚和准确,也不理解太阳明暗的原理。但古人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力却十分敏锐,他们发现乌鸦这种鸟,看似炭快一样乌黑,但在阳光下仔细分辨,却会反射出丝缎般红色的幽光,色块边缘还具斑斓的彩虹效果。这就是汉代以后,古人十分着迷的、幽幻般的“玄色”。于是,上古先民就认为鲜红的太阳如同神圣的乌鸦一样,曙光来临时,由东海的悠远之处缓缓升起,红光闪闪,将温暖和光明洒向人间;晚霞出现后,色彩逐渐变的晦暗,由遥远的西极,伴随着黑夜再飞回到原处。循环往复,劳作不休。
    《淮南子·精神训》道:“日中有鵔鸟,而月中有蟾蜍。”鵔[jùn]鸟,也作踆[cūn]乌,东汉高诱注云:“踆,犹‘蹲’也,谓三足乌。”踆乌,又名金乌,古代传说其形如乌,或三足、或三趾;一说为日精,日中神鸟,太阳化身。
    《后汉书·天文》注引张衡《灵宪》云:“日者,阳精之宗。积而成鸟,像乌而有三趾。阳之类,其数奇。”
    自战国以来,人们便称呼日中神鸟为“踆乌”,帝俊之“俊”又可写为“夋”,这字在甲骨文中正是一个“鸟首跪坐女”形。因此,金乌还与帝俊关系密切。
    再者,河姆渡文化时期,华夏先民就已呈现鸟崇拜,少昊部族更是以凤鸟、玄鸟、青鸟、丹鸟作为直系部落的图腾,将神乌化作太阳,也是顺理成章。
    《马王堆一号汉墓T型帛画》
    出土时,覆盖在汉墓的锦饰内棺的盖板上,当为出殡时作为“遣车”先导所打之“幡”,所表达的是引魂升天之意,体现墓主对羽化登仙的渴望。画面的内容可分上、中、下三部分,分别代表天堂、人间和地狱。上部描绘的是神话传说中的天国景象;中间画的是墓主人在世时的生活场景;下部绘制的是神话传说中的阴间面貌。整个帛画诡谲奇幻,色彩凝重。
    
    ▲ 马王堆一号汉墓T型帛画
    帛画上部:人首蛇身的上苍主宰——女娲、居于顶部正中,左右各有五只神鸟;右上为扶桑树,只见一轮巨大的红日居于上枝,红日里金乌独立,八个小型太阳则依次居于下枝;左上为一只蟾蜍,正栖于一弯明月之上;画面左右青白二龙翻腾飞舞。
    帛画中部:华盖之下,一老年贵夫人拄杖而立,她应是墓主——利仓之妻;其前有两着刘氏冠的男子正在跪献礼物,其后有三婢女相送;中段的下端,玉璧垂磬,彩帛帐幔分飘左右,其下有七个着刘氏冠的男子左四右三拱手分坐,中间摆有鼎壶等食具,画面外侧又陈设鼎壶一排,“列鼎而食”,尽显奢华。
    帛画下部:一赤裸力士脚踏双鳌,双手托举大地;左右各有一龟,背驭夜鸮;力士前面,一些水族尽情游弋(古人认为大地浮于海上);画面左右,赤青二龙扶摇而上,直接天庭。
    
    ▲ 马王堆一号汉墓T型帛画上部
    《通志》卷二《五帝纪》云:少昊“有凤鸟之瑞,故以鸟纪官,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司正也,玄鸟氏司分也,伯赵氏司至也,青鸟氏司启也,丹鸟氏司闭也,祝鸠氏司徒也;睢鸠氏司马也,尸鸟鸠氏司空也,爽鸟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
    因此,为了重现羲和氏在甘淵作“连山易”,女丑在汤谷作“扶木矩阵易”,观日出日入,编制“十日历法”,就有了《山海经?大荒东经》,“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的、生动浪漫的图语描述。
    扶桑与汤谷,成就了人类历史首部科学的天文历法,反过来,又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载体,成为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
    《太平御览》卷九五五引旧题 晋 郭璞 《玄中记》:“天下之高者,扶桑无枝木焉,上至天,盘蜿而下屈,通三泉。”
    《淮南子》:“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登于扶桑,爰始将行,是谓朏明。至于曲阿,是谓旦明。至于曾泉,是谓蚤食。至于桑野,是谓晏食。至于衡阳,是谓隅中。至于昆吾,是谓正中。至于鸟次,是谓小还。至于悲谷,是谓哺时。至于女纪,是谓大还。至于渊虞,时谓高舂。至于连石,是谓下舂。至于悲泉,爰止其女,爰息其马,是谓县车。至于虞渊,是谓黄昏。至于蒙谷,是谓定昏。”
    《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广狭浩污,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甘香味美。扶桑在碧海之中,地方万里。上有太帝宫,太真东王父所治处。地多林木,叶皆如桑。又有椹树,长者数千丈,大二千余围。树两两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为扶桑仙人。食其椹而一体皆作金光色,飞翔空玄。其树虽大,其叶椹故如中夏之桑也。但椹稀而色赤,九千岁一生实耳,味绝甘香美。地生紫金丸玉,如中夏之瓦石状。真仙灵官,变化万端,盖无常形,亦有能分形为百身十丈者也。”
    我们要感谢神话、正确理解神话。她实际上是上古先民与自然抗争史实的文化载体,后人通过巫觋神话的传递,得以管窥远古恢弘的社会生活场景。
    扶桑,正是得益于上古神话的传颂,才得以历久弥新,其实她就是实实在在的叶如芥、主干挺直、树冠稀少、不易倒伏的树木,温带区域枫树、亚热带区域“发财树”一类。结合三星堆青铜神树的构型,更可能是上古生长于北海道温带区域的一种木槿。
    
    ▲ 木槿花开
    时间来到4000多年前,阔起来的东夷少昊遗族,已不再满足于树木材质,而是在成都平原的古三星堆,用昂贵的青铜铸就了一颗通高3.96米、世所罕见的东方神木“扶桑”,以此祭奠共同的先祖。并以“九乌(日)居下枝,一乌(日)居上枝”的日历寓意,缅怀羲和氏远古时期在甘淵、汤谷构建“十日历”的卓越功勋。
    时间来到4000多年前,阔起来的东夷少昊遗族,已不再满足于树木材质,而是在成都平原的古三星堆,用昂贵的青铜铸就了一颗通高3.96米、世所罕见的东方神木“扶桑”,以此祭奠共同的先祖。并以“九乌(日)居下枝,一乌(日)居上枝”的日历寓意,缅怀羲和氏远古时期在甘淵、汤谷构建“十日历”的卓越功勋。
    
    ▲ 一号青铜神树K2②:94(三星堆文明)
    青铜花蕾与鸾鸟
    与一、二号青铜神树同出于广汉三星堆二号器物坑,高7.8cm、宽4.3cm。
    器物构型为铜鸟立于铜花朵的果实上。鸟头三支冠羽上扬,羽尖各穿一孔,显然是藉此表现冠羽尖部的彩纹;尾羽上翘、下垂各分三支,状如孔雀开屏。立鸟喙中似穿有铜丝,但已脱落,推测铜鸟原挂有铜铃等饰件。
    此器造型华丽、纹饰精美,当为鸟中之王。推测应该立于青铜神树的“上枝”,以补齐“十日”之说。
    
    ▲ 青铜花蕾与鸾鸟(三星堆文明)
    广汉三星堆二号器物坑出土
    羲和氏甘渊制定的“十日历法”,也被后世遗族代代相传,历经7、8千年,仍然历久弥新,至夏代,还以《夏小正》的名目,“敬授民时”、指导彼时百姓的社会生活。尽管在春秋时期,好事文人狗尾续貂,将《夏小正》缀加了十一、十二两个月,但是《夏小正》“十日太阳历”的本质,依旧可以细心识别。
    而据滇南彝文古籍《天文历法史》记载,彝人(清时称夷人)最迟至近、现代,仍在采用一种古老的“十月太阳历”。这种历法,以冬至日为年始,一年总天数为平年365、闰年366,四年一闰。一年分为10个月,每月36天,月序用十天干表达;一个月又分三旬,每旬12天,天序用十二地支表达;10个月外余出的天数用于年祭。
    彝人分别以夏至、冬至为大小年祭,平年:大年祭——接祖、祭祖、送祖共3天,小年祭——接祖、送祖共2天;闰年:大年祭与小年祭均为3天。
    被业界俗称为“十月太阳历”的彝族历法,准确称呼当为“十日历”。因为“月”确指历月,也就是月相望朔周期。但该历法与月亮没有丝毫关联,只与太阳相涉,历月当用“历日”表述方显恰当。
    彝族“十日历”,历年法遵从四季循环的太阳回归周期,并以“二至”做为历时节点。四年一闰的总时长为1461天,年平均时长为365.25天,与太阳回归周期365.2422天非常接近。
    彝族“十日历”,构建科学、运行精准、形式简明、使用方便,其历法原则现代历法仍在采用,基本上是“羲和十日历”的翻版。因此,我们更应当将其看作1.2万年前、羲和东海大壑“浴日”、“生十日”天文历法活动的现代活化石。
    彝族“十日历”与中国传统文化,互为表里、关系紧密。比如术数:
    常见于经、史、子、集的36、72这两个神奇数字的由来,若用彝族十月太阳历去解释,便可一目了然;
    道家的“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与“十日历”中:一年十个“日”;每“日”三十六天;每季二“日”、七十二天,完美契合。
    据考证,彝族的向天坟,其实就是古人用以观天历象的天文台,与彝族太阳历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彝族“十日历”是悠久神秘的古老历法,其年分雌雄的矛盾统一世界观,与中国儒、道、阴阳、五行、八卦学说有深厚的渊源,至今还有许多文明“密码”有待破译和研究。

    《山海经?大荒南经》:“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山海经?大荒东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曰方至,一曰方出,皆载于乌。”
    《山海经?海外东经》:“湯穀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山海经》讲述了,在1.2万年前,东夷鸟图腾族群、“女子”(羲和)在现台湾外海的八重山岛(甘渊)负责天文观测与“十日历法”制定(日浴、生十日);同为天文观测的祭祀阶层、“女丑”则在现日本爱媛县道后温泉(汤谷),负责昭告天下,“敬授民时”(十日所浴)。

    这是人类社会有关太阳视在回归运动的最早记载。以上内容,是《山海经》在用叙事图语的方式,描绘了上古羲和氏在东海“大壑”西岸,利用“连山”、“扶木(扶桑、大木)矩阵”观日升日落(日浴),测太阳“视在回归”位置(归藏),定“二分、二至”时刻,创“十日历法”(生十日,阳历)。以便准确授时,指导农耕播种、收割,制定渔猎、畋猎计划。
    在《山海经》的神话叙事里,“日”即是“乌”;“甘淵日浴”、“日出之山”即是连山历象;“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即是羲和“十日历”的扶桑“挂历”。这些在三星堆遗址里,都能找到对应文物。如此看来,《山海经》的确是一部伟大而又神奇的著作。
    隐喻远古帝俊“归藏.连山历”或说羲和“十日历”的“大山.太阳云气纹”,从大玉璋到青铜扶桑神树,就此打住了吗?
    没有。祂及其衍生纹饰,在三星堆出土的神殿构件、大立人底座、独角翼兽底座以及神坛四方神头顶山形器等等都有体现。
    这种不厌其烦的重复,无非是想表达:三星堆文明的创造者,是远古大暤、帝俊的传人;是东夷少昊鸟图腾文化的正统继承者;是“占日度气”的“敬授民时”者;是 “勾天通地”的真正使者。目的,就是想获得所有鸟图腾族群的认可与尊重,最终实现宗教信仰的世界大一统格局。
    明白这一点,对三星堆文明融汇了众多西亚、中亚、南亚、中南半岛以及东亚众多文明元素,就不会感到惊讶诧异和迷惑不解啦。
    
    ▲ 青铜神坛K2③:296局部(三星堆文明)
    青铜神坛K2③:296第二层,四方神手持“扶木”,头顶四组“连山”。每组连山之下,十个圆圈寓意“十日历”。这里,大山内侧,中型山顶所铸“⊙”纹和两侧对称的八字形云气纹与扶桑“青铜神树”底座、大玉璋第二及第五组“大山?太阳云气纹”,几无二致,形同出自同一匠人之手。
    
    ▲ 青铜神坛K2③:296线图(三星堆文明)
    K2②:149、150青铜大立人底座构图则十分抽象。连山及尾端上卷的云气纹巧妙地构成底座支腿,似足、似翼;太阳被两只夨[cè]天之目取代;两个对称的内勾鸟喙顶住平台。所有图形要素共同构成一只夹带云气纹的双喙超自然神鸟。
    
    ▲ K2②:149、150青铜大立人底座(三星堆文明)
    K2②:143号青铜神殿构件整体呈四棱锥形,每面上部均为左右三山相连,无数个园丁沿中衡山紧密分布,隐喻太阳从初升到下落的轨迹;每面下部均铸有三幅“圣木曼兑”也叫“挺木牙交”原始“斗玑”,斗玑中空隐喻太极,周围密布园丁隐喻“众星拱极”。
    
    ▲ K2②:143号青铜神殿构件(三星堆文明)
    K2②:143-1号青铜神殿构件形状和纹饰与K2②:143号青铜神殿构件相近,每面的上部纹饰又与大玉璋第二、第五组连山纹饰趋同,均为左右三山相连,无数个园丁沿中衡山紧密分布,隐喻太阳从初升到下落的轨迹;观象台上方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将北外衡小山拦腰遮蔽。这与“鸟身人面”铜像花蒂纹饰也几近雷同。
    每面下部均铸有三幅“拱极天象图”。每幅圆形中空隐喻太极;周围均布四朵绕极右旋星云,隐喻“众星拱极”和“斗柄四指、癸度天时”。
    
    ▲ K2②:143-1号青铜神殿构件(三星堆文明)
    青铜独角翼兽底座,残件,上部缺失。推测,此器当为又一神树底座。
    与一、二号神树基座构型接近,也由三面山形拼接,似有连山意象,每侧外观线图均大小三山相套,大山外侧均铸有镂空卷云纹饰,独角翼兽拖着长尾攀沿而下。
    纹饰中,虽少了象征太阳的“⊙”形符,但“大山·太阳云气纹”的神韵尤在,仍不失连山易的中心意涵。
    
    ▲ 青铜独角翼兽底座(三星堆文明)
    《周易?易传?系辞传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上述论断,置于何人身上都是成立的。“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掌握历法秘籍,是三星堆人王天下的资本,也是三星堆巫觋与大祭司们令人敬畏之处。她们能“沟天通地”、“敬授民时”,听她们从“上天”带回的神谕,农耕知道何时播种、何时收获;游牧知道何时转场、何时备料;违逆她们的教诲、延误节令,你或许会有灾祸临身之虞。
    三星堆貌似一个圣神的祭祀中心,祂百宾来贺、万国来朝,影响范围北抵阿尔泰、南达中南半岛、西至两河、东及吴越。这一切,都与古蜀三星堆人“沟天通地”、“敬授民时”的禀赋不无关联。
    总之,大玉璋繁复的纹饰,表现的是古蜀三星堆人的一场“夏至”祭祀大典。可以想象一下这个盛大的场面,大祭司站于观象台中央,率领一众巫觋望祭三衡六山。三位三衡“日出”历正,站迎太阳从“南外衡”首山冉冉升起,大祭司率众欢庆一年阳气直达顶盛;三位三衡“日入”历正,则跪祭太阳从“南外衡”尾山徐徐落下,目送阳气逐渐远去。礼毕,将象牙抛入深谷;牙璋插入“南外衡”首尾两山山麓,只露璋射(璋邸射),祈望阳气来年再次回归。
    现在,我们的重点是要问:
    主持古蜀三星堆、这场“夏至”祭祀大典的大祭司,是谁?
    伯益。
    伯益?
    是滴,就是伯益。
    在大玉璋纹饰的第二组图案,两山之间有一“船形盘状物”,盘顶似有向上蒸腾的若干条饰。
    “船形盘状物”,想表达什么样的意境?
    
    ▲ K2③:201附4大玉璋射端局部线图(三星堆文明)
    
    ▲ K2③:201附4大玉璋射端局部线图(三星堆文明)
    学者黄剑华《三星堆玉璋图案探讨》倾向认为:大玉璋纹饰为“祭山图”,神山可看作古蜀人心目中的祖先发源地——蜀山(也作岷山),祭祀神山则有祭祖之意。两山象征“通天之门”,而两山之间的船形符号所表达的、是作为运载死者亡灵的交通工具。此图像主题主要传递古蜀人“神山祭祀与祖灵崇拜”以及“魂归天门”的信仰观念。
    上述观点的主要依据,来自扬雄的《蜀王本纪》,当中有“李冰以秦时为蜀守,谓汶山为天彭阙,号日天彭门,云亡者悉过其中,鬼神精灵数见。”的论述,并举《山海经?大荒西经》、《淮南子》等古籍所载“天门”的例子加以佐证。直观感觉,黄剑华的解读确有说服力,也不可谓不精妙。
    但是,船形盘状物为“亡灵交通工具”的说法,硬伤凸显。若三星堆人的祖庭,就在古蜀盆地,则“亡灵交通工具”便不攻自破。原因很简单,故土本在脚下,亡灵何以远离?
    很不巧,三星堆人的祖庭还真的就在古蜀盆地。
    三星堆人是崇鸟族群,其先为虞舜,其先为虞幕,其先为少昊,其先为帝俊,其先为大暤……而远古大暤率初民所建“九丘”,恰在古蜀盆地。那时还只能称作“巴蜀湖”。此是后话。而《山海经》则明述,古蜀盆地东部巴人的始祖,就是大暤的孙辈“后照”。
    《山海经?海内经》:“西南有巴國。大暤生鹹鳥,鹹鳥生乘厘,乘厘生後照,後照是始為巴人。”
    看来,逝者的灵魂不必借船四处飘荡,大可就近从容安放。
    “船形盘状物”当为上古巴蜀图语,表述的是三星堆统治者的名号,这个名号就是“益”。
    船形符号非水上交通工具,而是上古先民祭祀先祖的盘类宴飨礼器,盘内盛满牺牲的炖汤,自然也会有向上蒸腾的热气;或者是祭祀前,正衣冠的铜鉴。
    其实,“船形盘状物”、盘顶似有向上蒸腾的若干条饰,要表达的真实意涵是:盘内汤盈则溢或者鉴内水盈则溢。“溢”的本字就是“益”。这是中华象形文字的造字机理。
    平底盘
    三星堆8号器物坑出土,编号86GSIIIT1415⑧A:302,夹砂灰陶。口径18.5cm、底径12cm、高2.9cm。
    此器为古代贵族祭祀用宴飨礼器。
    
    ▲ 夹砂灰陶平底盘(三星堆文明)
    射妇桑铜鉴
    高15.7cm、口长27.6cm、宽26.1cm,商代(BC1600~1100),出土地点不详,曾由黄县丁氏收藏,胶东文管会上缴,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
    水器。直腹,双附耳,方角足。口沿下饰连续三角蝉纹,腹饰兽面纹,足部饰兽面纹和蚕纹,腹部、足部的纹饰均以云雷纹为地。
    腹内壁铸阴纹三字,释为“射妇桑”。此器为传世品,曾著录于《西清古鉴》等书。
    
    ▲ 射妇桑铜鉴(商代)
    
    我们再来看看,“益”的字源字形。
    益,会意,象形为:簋[guǐ]中有数条向上蒸腾的纹饰,显示水盈欲冒之势。本义:水漫出。溢的本字。
    《说文解字》:益“饒也。从水、皿。皿,益之意也。伊昔切。”饒,吃饱至撑。
    商人以簋之“水盈欲冒”会意“益”字。自然,早期的三星堆人也能以盆之“水盈欲冒”会意“益”字。
    “益”就是大费的名号。
    说的明确些,大玉璋纹饰描述的、古蜀三星堆“夏至”祭祀大典,其大祭师正是伯益。
    如果说,金杖图语向我们展示了古蜀三星堆“鱼化为鸟”的王权更迭史诗;《墨子?尚贤》、《史记?夏本纪》、古本《竹书纪年》、《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战国策:燕策一》等先贤典籍为我们厘清了彼时鸟鱼族群各自的代表人物;那么,大玉璋纹饰,则对“三星堆新生王权的主人为伯益”的推断,添加了更加可信的筹码。
    距今4千多年前,东夷后人伯益、构建的古蜀三星堆,是怎样一个王国?
    此问多余!世人皆知,三星堆是个神权国度。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得不重复表述。貌似不这样繁缛,就难以昭示古蜀三星堆文明的深邃与恢宏。
    话说,巴蜀地下一个尘封的神秘王国,耐不住长久的昏暗和寂寞,幻想有一日能重见光明、跻身繁华世间。只是苦于石门封顶,数千年欲出而不得。
    民国18年(1929)农历二月,四川广汉平原的川西坝子,在经历一个寒冷的冬季之后,终于迎来明媚的春光。
    眼下正是播种开渠的季节。
    鸭子河南岸、广汉县太平场(现中兴乡)真武村的月亮湾,早饭后,一个40岁左右、名叫燕青保的汉子,携14岁的儿子一同前往自家院墙外20米处、一条明朝时期余留下来的干渠,清理淤积、挖掘基坑,以安置水车、灌溉农田。这项农活,每年开春都要开展,俗称“掏春沟”。眼看基坑深度快要达标,却被一块长5尺、宽3尺左右的青石板拦住进度。
    燕青保与儿子耗费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将巨石板掀开。
    就在巨石板掀开的一刹那,老少二人顿时大惊失色、呆若木鸡,愣愣地望着面前的一切,好半天没能缓过神来。
    只见石板下的长方形深坑里,满是一件件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精美玉器,色彩斑斓,熠熠生辉。
    燕青保年届古稀的老父亲、燕道诚闻讯赶来,这个“前清官府司笔干,人呼曰燕师爷”(林名均,广汉古代遗物之发现及其发掘,说文月刊,[J],1940年。)的前清举人,算是见过大阵仗,一眼认出这些都是高古玉器,顿时感觉此事非同小可。面对如此丰厚的飞来横财,处理不当,定会惹火烧身。随即宣布立刻回填,恢复原貌,不得走漏半点风声。于是祖孙三人打道回府,静待夜幕降临。
    此时,这三个撞大运的川西男人,只知“天上掉下了馅饼”,却不知道,自己掀开的、正是通往尘封地下数千年的、神秘王国的石门。此是后话。
    这个下午,也许是燕氏一家最难熬地时段,巨大的惊喜、莫名的惶恐,外加对黑夜焦急的祈盼,一家人如同百爪挠心,坐立难安。
    盼望已久的夜幕终于降临。挨到夜深人静,燕道诚一家重回旧地,小心刨开覆土,一件一件地拾起宝藏。圭、璋、琮、璧、瑗、环、珠、斧、斤、锛、凿、戈,燕家父子囊获了无数价值连城的精美玉器。关于宝藏数量,坊间从“许多”、“大批”再到“400多件”,到底有多少,只有当事人才能说清。这是一笔无可估量的巨大财富,一旦变现,燕氏一家将立马提升社会阶层,从此改变人生轨迹。

    事情发生后很长一段时间,市井上毫无动静,外界也难以看出燕家有什么异常。这正是燕道诚深深的城府使然,直到两年之后,燕家才试探性地将少量玉器投入古玩市场。
    外形拙朴、材质细腻、工艺精湛、造型奇特的千年古玉,一经面世,立刻引来行业老炮们阵阵骚动,流通价一涨再涨,行情愈发不可收拾。
    燕道诚力求低调行事,毕竟背负“盗墓”骂名不是什么体面的事情。但最担心的事情,还是来临了。
    当时成都著名的金石鉴赏家龚熙台,有幸从燕道诚处购得4件玉器,把玩间激动不已,专门写了一篇《古玉考》、发表在“成都东方美术专科学校校刊”的创刊号上,宣称“燕道诚掘出玉器之坑及其周围是传说中古代蜀国望帝之所,出土的可以穿起来的绿松石珠则是古代帝王冕毓饰物。”这些可能来古蜀王国的玉器“价值连城”云云。一时,燕家挖沟惊现“广汉玉”的奇闻,在坊间不胫而走,消息迅速蔓延,随即掀起一股民间寻宝热潮。
    自此,月亮湾人来人往、商贾云集,大家都想从燕家手中分一杯羹。小贩、财主、官员、兵痞、悍匪、传教士,你方唱罢我登场,大有踏破燕氏门槛的架势。
    1931年6月,剑桥博士、英籍“华西边疆研究学会”委员、在广汉地区传教的英国基督教圣公会牧师董宜笃,得知燕氏父子两年前“淘春沟”时的奇遇后,预感事情非比寻常,随通过军方关系,托人从燕氏父子手中“借出”玉璋、玉琮和玉斧等5件玉器,交由身兼“华西边疆研究学会”会长、“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部”部长和“华西协合大学”教授的美籍地质学家戴谦和作详细鉴定,判断这些玉器极具考古价值,出土地很可能是一个未知的古代文化遗址。
    戴谦和的初步鉴定结果,使英国基督教圣公会牧师董宜笃、成了后来震惊世界的三星堆文明事实上的第一发现者。
    有没有搞错呀,第一发现者不是燕氏父子吗?
    没搞错,“发现”与发现也是有天壤之别的。
    燕氏父子的“发现”,是老祖宗地下宝藏的发现。对燕家而言,那是一笔飞来横财;而英国基督教圣公会牧师董宜笃的“发现”,则是尘封的中国古老文明的发现。对董宜笃而言,那是后人对历史文化的一份社会责任。
    说的直白一些:燕氏父子发现的,是要据为己有的财富;董宜笃发现的,是要献与华夏民族的文物。两种世界观、两种道德水准,高下立判。

    为避免乡民无序挖掘和倒卖、造成文物损毁或流失,董宜笃牧师找到当时川军住广汉最高长官、第379旅陶宗伯旅长,请其做好太平场遗址的保护工作并追索已经散失民间的其它玉器。同时,函邀华西协合大学戴谦和教授,与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部摄影师晋先生、当地军方代表陶宗伯将军和6名警卫一并组成首支科学考察队,对太平场遗址进行实地勘测、拍照及研究,顺便征集和收购乡民已经挖出的史前文物。

    按,华西协合大学,始建于1910年,由美国、英国、加拿大的5个教会组织创办,校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府南河畔的华西坝,首任校长为美国人毕启(Joseph Beech)。1951年10月5日,人民政府接管私立华西协合大学,更名为华西大学;1953年院系调整后更名为四川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华西医科大学;2000年与四川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四川大学,并成立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
    最终,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太平场出土的部分极具研究价值的文物,撵转收入当时的权威考古机构——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部。其中有:
    川军第379旅陶宗伯旅长,从燕家征集的包括玉璋、玉琮、玉斧在内的精美玉器5件;出资收购并捐赠的玉器3件;
    董宜笃牧师,以在广汉传教的英国基督教圣公会名义,出资收购并捐赠的器型大、质地精的玉琮1枚;
    燕道诚,上缴的大型琬圭1柄;直径78cm、厚近7cm、重达百斤的特大型石璧1面。
    无奈,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民国中期,太平场出土的绝大部分珍贵文物散落民间,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着实令人扼腕长叹、痛心疾首。
    
    ▲ 燕氏挖出的玉琮(现藏四川大学博物馆)
    三星堆博物馆供图
    
    ▲ 燕氏挖出的有领玉瑗(现藏四川大学博物馆)
    三星堆博物馆供图
    
    ▲ 燕氏挖出的玉器(原藏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
    采自:岳南《天赐王国——三星堆与金沙遗址惊世记》
    
    ▲ 燕氏挖出的石璧(现藏四川大学博物馆)
    采自:岳南《天赐王国——三星堆与金沙遗址惊世记》
首页 上一页[48] 本页[49] 下一页[50] 尾页[5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6-26 18:10:13  更:2022-09-30 02:02:29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