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2026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人类起源假说:破解直立行走】(连载 版权所有)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人类起源假说:破解直立行走】(连载 版权所有)[第18页]

作者:锦绣云溪
首页 上一页[17] 本页[18] 下一页[19] 尾页[4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接上!)——

    地球自转一周后,因为公转的原因,地球跟太阳的位置己发生变化。
    要再过3分56秒的“日差”,太阳在黄道上才是同一个位置,这就形
    成一个“太阳日”。

    换句话也就是说在太阳黄道上,自转的地球被太阳拖着总共又“多
    走”了3分56秒。“拖着走”,就相当于你在车上,身上的衣服部
    件随你移动一样,它们都是被拖着走的。

    待续!)——
    接上!)——

    还可以这样看恒星日比太阳日略短的原因:人们知道,地球不只是绕
    着它的自转轴旋转,它还在绕着太阳公转。在地球完成一次自转的时
    间内,它在公转轨道上实际只走过了约1/366。

    因此,当地球完成一次自转时,太阳不会重新回到原来的位置。

    待续!)——
    接上!)——

    如果以恒星日来衡量,经过一个恒星日,太阳还没有再次到达头顶,
    它还需要1/366个太阳日才会出现在你的头顶。

    其实这样反复说,不过文字游戏,会打扰人们的思考,也未必让人
    彻底明白其中的为什么。

    待续!)——
    接上!)——

    那就高度再概括一次太阳日比恒星日略长的原因,实际根本就是因为
    地球“自转的同时又在公转”。把公转多出的一天平均到每一天,太
    阳日就是24小时。恒星日是地球的自转周期。

    地球公转导致恒星日比太阳日多出一天,那么一回归年的恒星日是
    366天。

    228)
    接上!)——

    228)

    天文学上的一切观察测量,在地面上人们直观地感受看来,就是冬
    至时物体的影子最长,夏至时影子最短,气候在逐渐转暖,到逐渐
    变冷的过程。

    现在的天文学计算告诉人们,月亮的一个满亏循环的时间是
    29.53059天,叫朔望月,又叫太阴月。

    待续!)-
    接上!)——

    是月球绕地球公转相对于太阳的平均周期,说简单点就是两次新月或
    两次满月之间的平均周期。一个回归年的时间长度是365.2422天,
    这两个数据之间是不能整除的。

    这个简单的数学结果,导致了古人在历法问题上遭遇长期的苦恼,加
    闰修历实在难啊!

    待续!)——
    接上!)——

    这对“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天子来说,历
    法计算不准,古代钦天监天官为此会遭到贬斥,甚至会掉脑袋。

    华夏先贤为解决这个问题也不知付出多少个千年的持续努力,直到近
    代之前,还不能很好解决。

    待续!)——
    接上!)——

    实际上,月亮绕地球自转一周是一个恒星月,等于27.322天(或27天
    7小时43分11.51秒)。就和恒星年一样,这是以某恒星为参照系,月
    亮上某一点两次朝向同一颗恒星之间的周期。恒星月是月球围绕地球
    公转的真正周期,涉及月相。

    这个周期,和地球上的潮汐周期是一致的,并且和女子的月事周期基
    本一致。

    待续!)——
    接上!)——

    呵呵,这似乎已经让人难以理解了。

    人们注意到,恒星月和朔望月几乎相差两天。这由不得人不联想,
    难道说年有“岁差,”月还有“月差”不成?那么,恒星月和朔望
    月几乎相差两天又是怎么一回事?

    这就涉及月球的同步自转。自转容易明白,“同步”得费点心思了。

    待续!)——


    接上!)——

    其道理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同步卫星,即在地面上看这个卫星永远都在
    那个位置。于是,人们转而会问,月亮为什么同步自转?人们把公转
    周期和自转周期相同的自转叫同步自转,月球的公转周期和自转周期
    都是约27.32天。

    也就是说月球总有相同的一面面对着人们,另一面是见不到的。

    待续!)——
    接上!)——

    月球同步自转的原因,决定于月球质量分布的不均匀性和地球的引
    力的大小。月球质量的中心和月球的几何中心(球心)不重合,而
    地球的质量又足够大,拉住月球的质心而不使其围绕自已轴心自由
    旋转,这就形成了同步性。

    显然,用这个观点看火星的卫星,就不具有月球这样的条件,火星
    的卫星也就不是同步自传。

    待续!)——
    接上!)——

    由于月球惯性和月球公转的不稳定性,所以月球还会出现“天平动”,
    即月球轻微的震动。这样人们可以看到的月球表面不是一半,而是稍
    大于一半,达到59%左右。

    月球除了自转和围绕地球公转之外,还被地球拖着跟着地球围绕太阳
    做公转。

    待续!)——
    接上!)——

    因为月球自己不发光,只是反映太阳光,这样就有了前面说到的“朔
    望月”一说。这样,月亮运转周期,也就有了 “朔望月”和“恒星月”
    关于月的两个常见概念。

    一个朔望月等于29天12小时44分2.8秒,一个恒星月等于27天7小时
    43分11.51秒,相差的两天,叫做两个“隐日”。

    待续!)——
    接上!)——

    这个“隐日”是怎么来的?因为,朔望月是月球绕地球公转相对于太
    阳的平均周期。所以,这个“隐日”就是地球“拖”着月球绕太阳公
    转产生出来的。

    说了这么多近似数值,对于历法来讲,就要闰年闰月闰日予以调整。
    怎么“闰”?

    待续!)——

    接上!)——

    因为地球围绕太阳以春分为参照的一个回归年是365日5时48分46秒
    (或365.24220天),就要“闰日”,四年一闰,不逢百的年份除四
    尽,则当年二月为29天,这年就叫“闰年”。

    注意,前一个“闰”字指“增加一天”,后一个“闰”指“二月是
    29天的这一年”。

    待续!——
    接上!)——

    误差总是存在,人能做的就是相对缩小误差。

    于是满百的年份,不能被400整除不“闰”;月球围绕地球的“朔望
    月”数,相对于一个回归年不足13个,于是就根据相应安排有的年份
    就有13个月,叫做19年7闰,民间有谚语“三年两不闰,三年两头闰”
    的说法。

    待续!)——
    接上!)——

    误差总是存在,人能做的就是相对缩小误差。

    于是满百的年份,不能被400整除不“闰”;月球围绕地球的“朔望
    月”数,相对于一个回归年不足13个,于是就根据相应安排有的年份
    就有13个月,叫做19年7闰,民间有谚语“三年两不闰,三年两头闰”
    的说法。

    待续!)——
    接上!)——

    闰月若是30天,就要和阳历对应,加在有节无气或有气无节的阴历
    月份以纠正阴历与阳历循环周期时间差,让无论阳历阴历每个月都
    一节一气。这里的“闰月”指当年“增加一个月”,“闰年”指
    “有闰月的这一农历年”。

    有公知为突出欧洲所谓“儒略历”的地位,说农历没有“闰年”一
    说。试举一例,看看有否?

    ——宋·陆游《蜗舍》诗曰:“麦因多雨损,蚕遇闰年迟。”

    229)
    接上!)——

    229)

    省吃俭用,紧追慢赶,避免废话,还是介绍了这么多天文历法知识。

    虽然远古历法没有这么精确,大体还是有的。试想,父系代母后,
    祭司要掌握这些哪怕大体的天文知识,该是多么不容易!没有真实
    的知识,只有玄妙的胡侃,说来能有多大可信?

    即便口蜜,无根据的话人们也不能完全接受,更不说要能说服群主,
    直至后来的君王了。

    待续!)——
    接上!)——

    周朝以前,文化知识只是祭司等极少数人掌握。这些祭司的知识往往
    也应该源于家传,于是可知文化知识要下沉下来,发展该如何缓慢。
    完全可以这样想,老子、孔子的先人极有可能就是祭司,从而传于他
    们。

    不然,他们恐也会是群盲中的一枚。

    待续!)——

    接上!)——

    自西周肇始建太学,文化知识才得以逐步向外推广下沉基层,再加之
    如孔子一类的热心人办私学,搞“有教无类”,才又加大文化知识的
    普及面。

    但可以相信,即便如此,掌握这些复杂天文知识之后,离开敏锐的观
    察和独特的悟性要得以运用,仍然极不容易。

    待续!)——
    接上!)——

    由此生发,怎么也不能相信那些还茹毛饮血一盘散沙的地方,连历法
    的需要都没有,怎么能有人不说轻而易举地哪怕艰难地能掌握这些复
    杂的天文知识并用于实际。

    华夏自古以来的都非常重视历法,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
    历、鲁历,合称古六历,其中尤以夏历承上启下。

    待续!)——

    接上!)——

    华夏现存最早的历书是《夏小正》,以建寅正月为岁首。夏朝虽然
    没有出土文字实物,但中国典籍正史的记载,凡涉及夏朝的都是可
    信并值得参考的。

    传说是夏代创立的历法,原历法规则已轶失,现只从一些古籍上了
    解一些内容。夏历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
    定历月的基础,每一个月都是一个近似的“朔望月”。

    待续!)——

    接上!)——

    夏历采用“定朔法”,以夜中为新一天的开始,朔日为每月的初一,
    主要反映了月亮运行周期。每月初一为朔日,十五为望日,“朔望月”
    是月相盈亏的平均周期。

    华夏历法属于一种阴阳历,从出土的甲骨文和中国典籍的记载来看,
    现时阴阳合历的规则不会晚于殷商时期。阴阳历,须从两个方面看。

    待续!)——
    接上!)——

    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这一点与阴历原则相同,所以有阴历的成
    分;另一方面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并设置二十四
    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即太阳直射点的周年运动,所以又有阳
    历的成分。

    待续!)——

    接上!)——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启用《太初历》,是世界有完整资料的第一部传
    世历法,将华夏独创的二十四节气分配于十二个月中,仍以夏历之规
    确定“正月”岁首直到现在。

    现代农历的基础是来自明朝末年的《时宪历》,之前明代通行的历法
    为《大统历》,实际上是将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改个名字沿用。

    待续!)——
    接上!)——

    中国古代天文学,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部历法改革史。

    作为中国传统历法,几千年来大同小异,都贯彻夏正,发展提高主要
    在于精确度,特别是闰年闰月设置上,直到公元1970才改称“农历”。
    农历玄妙在于这种历法既与月相相符合,广泛应用到当时的农业生产
    与社会生活中,也与地球绕太阳周期运动相符合。

    待续!)-
    接上!)-

    华夏历代历法都是阴阳合历,是精耕细作的农业社会所决定的。在回
    归年的前提下,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年,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月,以
    闰年闰月调整太阳月亮周期的非整数差,配以二十四节气。

    因为产生于农业社会,特适合安排农业种植,所以也叫农历。

    待续!)——
    接上)——

    有人质疑,翻看农历,并没有格里高利太阳历的影子啊?经常有只知
    历法皮毛的有此一问。

    呵呵,不注意还真看不见,不懂么。岂不知二十四节气的时间位置安
    排,四时八节都是太阳历的表达。二分二至,对应的农历的具体时日
    不同,若去对太阳历那可几乎是分毫不差。

    待续!)——
    接上)——

    有人质疑,翻看农历,并没有格里高利太阳历的影子啊?经常有只知
    历法皮毛的有此一问。

    呵呵,不注意还真看不见,不懂么。岂不知二十四节气的时间位置安
    排,四时八节都是太阳历的表达。二分二至,对应的农历的具体时日
    不同,若去对太阳历那可几乎是分毫不差。

    待续!)——
    接上!)

    其实,格里高利历前身的儒略历并不是欧洲人自己独立的创造,不过
    是把华夏阴阳历偷去后,删去完全不合乎他们地域的阴历加以修改,
    结果错误越积越多,于公元1582年颁布修改。

    华夏第二鞭不久后,绿教希吉来历为表达与欧洲不同,是取了华夏历
    的阴历修改形成。

    待续!)——
    接上!)——

    这个自信来自于,古代茹毛饮血一盘散沙的地方,没有任何天文学观
    察的设施,不可能自制历法。这么复杂的阴历阳历,相信文字初创,
    连数字进制都没有解决好的地方,是不可能杜撰出来。科学在于自洽,
    运用一下这个事实,查查格里高利太阳历产生的历史去!

    完善总是需要漫长的时间,对于叙述父系代母而言,还都是很以后的
    知识。

    203)
    接上!)——

    230)

    历法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最初是因为农业的生产的需要而创制。华
    夏历法之发生,有谓始于尧,即以据成书于春秋时代的典籍《尚书·
    尧典》有“历象日月星辰”之语为据。

    《尚书·尧典》所载,帝尧曾经组织了一批天文官员到东、南、西、
    北四方去观测星象,用来编制历法、预报季节,但有关帝尧时代历
    法的材料至今尚未发现。

    待续!)——
    接上!)——

    历法是推算年、月、日,并使其与相关天象对应的方法,是协调历年、
    历月、历日和回归年、朔望月和太阳日的办法,可以说天文科学知识
    之集大成,在社会生活中有重要作用。

    历月,是指历法所规定的月,即历书上的月,与实际朔望月并不相同。

    待续!)——
    接上!)——

    历月的长度都必须是整日数,因而会有大月和小月之别,这样可保证
    历月长度尽量接近天文上月的长度。中国农历历月长度,大月30日,
    小月29日;实际朔望月却是29.5306日。

    回归年长365.2422日有12又7/19个朔望月,这就为大小月的确定和
    19年7闰提供了根据。

    待续!)——
    接上!)——

    辛辛苦苦认识了历法的来龙去脉,讨论了华夏的历法悠久发展史,也
    知道了西方历法的来源和变化,那么历法中的十二个月份是怎样确定,
    每年中第一个月又怎么确定?

    《尚书·尧典》中,也记载了古人利用显著星象于黄昏出现在正南天空
    来预报季节的方法。

    待续!)——
    接上!)——

    这就是著名的“四仲中星”,书中说:“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
    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推
    求可知,“四仲中星”至晚是商末周初时代的实际天象。

    可见,至迟在商末周初人们利用星象预报季节已经有相当把握了。

    待续!)——
    接上!)——

    季节确定,那么月份就不难装入了。因为月份也会有天象,依据天象,
    可确定属于某季。

    成书年代于公元前8~前5世纪,不晚于春秋时代的《夏小正》就已经
    按12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述了当月星象、气象、物候,以及应该从事的
    农业和其他活动。

    如,书中记载:

    待续!)——

    接上!)-

    正月,鞠则见,初昏参中,斗柄悬在下;三月,参则伏;四月,昴则
    见,初昏南门正;五月,参则见,初昏大火中;六月,初昏斗柄正在
    上;七月,汉案户,初昏织女正东乡,斗柄悬在下则旦;八月,辰则
    伏,参中则旦;九月,内火,辰系于日;十月,初昏南门见,织女正
    北乡则旦。

    看看,这些月份的天象,说得多么清楚!

    待续!)——
    接上)——

    由《夏小正》给出的记述可以推知,夏代历法的基本轮廓是将一年分
    为十二个月,除二月、十一月、十二月之外,每月均以某些显著星象
    的昏旦、中天、晨见、夕伏来表示节候。

    这虽然不能算是很科学的历法,但称它为物候历和天文历的结合体是
    可以的,或更确切地说,在观象授时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走到
    这一程在那个时候就是独步世界的水平。

    待续!)——
    接上!)——

    夏代已经有天干纪日法,夏朝帝王胤甲、履癸的名称就是佐证。商代
    在夏代天干纪日的基础上,发展为干支纪日,组成甲子、乙丑、丙寅、
    丁卯等六十干支,六十日一周循环使用。

    在出土的商代武乙时的一块牛胛骨上面刻着完整的六十天干地支,这
    也许就是当时的日历。

    待续!)
    接上!)——

    还发现有一组胛骨卜辞记着两个月共计59天,这证明商代已经有大、
    小月之分了,即大月30日,小月29日。另外,卜辞中还有分一年为
    13个月的多次记载,这又证明商代已经用闰月来调整节气和历法的
    关系了,这也说明阳历的因素已经融入其中。

    待续!)——
    接上!)——

    还发现有一组胛骨卜辞记着两个月共计59天,这证明商代已经有大、
    小月之分了,即大月30日,小月29日。另外,卜辞中还有分一年为
    13个月的多次记载,这又证明商代已经用闰月来调整节气和历法的
    关系了,这也说明阳历的因素已经融入其中。

    待续!)——
    接上!)——

    从卜辞中大量干支纪日的材料分析,学者们对商代历法较为一致的看
    法是:商代使用干支纪日、数字记月;月有大、小之分,大月30日,
    小月29日;有闰月,亦有连大月;闰月置于年终,称为十三月;季节
    和月份有较为固定的关系。

    接着还有两件事,就是每月从哪一天开始,这就需要“定朔”。

    待续!)——
    接上!)——

    朔是中国古代历法的阴历成分,但又是把日月的黄道经度相同的时刻
    叫朔。由于日、月运动都不均匀,所以每连续两次朔之间的时间也是
    不相等的。根据朔望月推算出来的朔,叫平朔;对平朔进行日、月运
    动不均匀性的校正,得到真实的朔,称为“定朔”。

    可以看出,这不是很容易的做到的。

    待续!)——

    接上!)——

    将含“朔”的当天称为“朔日”,作为每月的初一。南朝宋何承天首
    倡,唐初始采用。每年从哪一月开始,即夏正。《史记·历书》记载,
    夏以寅月为正月,即岁首,即今农历正月,商以夏历十二月、周以夏
    历十一月为正月。

    自汉武帝改用夏正后,历代沿用至今。

    213)
    接上!)——

    213)

    历法是天文学的分支学科,它是一种推算年月日的时间长度和它们
    之间的关系,制定时间的序列的方法。虽说在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
    展,在一定意义上是历法的改革,想想在古代,除此华夏之外,还
    有地能有什么天文学么?

    如果历法是僵死的而没有改革,能说那个地方出现过历法么?

    待续!)——
    接上!)——

    或者说那个地方的历法不是从其他地方直接移植或抄袭过来的?

    掌握了话语权的公知在历法法方面,否认上述异议,表面毁夏誉
    殷,实在崇洋媚外。攻击自己华夏的公知,阴魂不散,近现代不
    绝如缕。公元1840年来,在人民革命的洪流中,泥沙俱下,至
    少有过三大波。

    待续!)——
    接上!)——

    一是戊戌变法前后,一是五四运动前后,再就是上世纪后期开始直到
    现在未来得及清理的污泥浊水。见一个资料就是这样,请看下面叙述。

    “我国历法之发生,有谓始于尧,即以《书经·尧典》有‘历象日月星
    辰’之语为据。又同书《甘誓》之云:‘威侮五行,怠弃三正。’
    《大戴礼记》中亦有《夏小正》一篇。

    待续!)——
    接上!)——

    再孔子常谓‘行夏之时’。论者据此又谓历法始于夏。实则历法之发
    生,有一个大前提,即必在农业普遍兴盛于世之后。此证诸世界古国
    如埃及巴比伦之历史,斑斑可考。

    夏人普遍尚过着渔猎畜牧生活,焉能有历法。《书经》、《虞书》、
    《夏书》都是后人伪作,所言历法,自不可信。”

    待续!)——
    接上!)——

    “孔子托古改制,言必称三代,故以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
    并列,而不知殷周虽有辂冕,夏则无‘时’。三正之说,或许始于战
    国时人为改革历法而做的宣传”。“故历法之发生,不始于畜牧时代
    之夏,而始于农业兴盛之殷。”

    (载《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收录《殷周社会考》一
    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公元2004年7月)

    待续!)-
    接上!)——

    “孔子托古改制,言必称三代,故以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
    并列,而不知殷周虽有辂冕,夏则无‘时’。三正之说,或许始于战
    国时人为改革历法而做的宣传”。“故历法之发生,不始于畜牧时代
    之夏,而始于农业兴盛之殷。”

    (载《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收录《殷周社会考》一
    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公元2004年7月)

    待续!)-
    接上!)——

    作为学术探讨,本来应无不妥,但语言对华夏之刻薄无以复加,对西
    方之膜拜卑躬屈膝。犹如西方豢养的看门狗,对华夏狰狞毕现,犹在
    眼前。不能不令人侧目,让人扼腕。

    请问,“此证诸世界古国如埃及、巴比伦之历史,斑斑可考”,真的
    如此,真真独立考察过么?

    待续!)——
    接上!)——

    其一,尼罗河三角洲、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现在科学可以证实,连两
    千年的形成历史也没有。汉武帝颁布《太初历》的时候,那地都还是
    一片沼泽,怎么可有“班班可考”的历史?

    其二,那些地方在古代都是没有降水冲洗的盐碱遍布的的土地,以终
    年干旱沙漠为主的气候,发展先进农业的基本条件都不具备。

    待续!)——
    接上!)——

    至今农业都还是粗放经营,经济基本以游牧为主。没有精耕细作的农
    业,要精细的历法干什么?生活没有需要的东西不会产生,这是常识。

    其三,历法的制定,依靠长期连续细致的天文观察作为知识基础,更
    需要不可或缺有关设施和器具以及经济条件。

    待续!)——
    接上!)——

    华夏官办自不必说,西方最早的天文台在乏国私家出现是十七世纪的
    事。不会还在迷信观察尼罗河水的涨落与天狼星的出现,就能制定精
    细的历法吧?

    其四,那里古代缺少基本的文化基础,事实上没有文字和书写载体。
    是否特别相信可以直接转化为字母文的象形文字?

    待续!)——
    接上!)——

    华夏官办自不必说,西方最早的天文台在乏国私家出现是十七世纪的
    事。不会还在迷信观察尼罗河水的涨落与天狼星的出现,就能制定精
    细的历法吧?

    其四,那里古代缺少基本的文化基础,事实上没有文字和书写载体。
    是否特别相信可以直接转化为字母文的象形文字?

    待续!)——
    接上!)——

    是否以为泥巴、莎草和羊皮,真能代替竹木简直至纸张?如果说羊皮
    为文还有些道理,那贱到不能再贱的泥巴莎草,真能成为高贵祭司的
    文字载体?

    对西方的东西盲目相信,对华夏的东西深度质疑,实在叫人不能不多
    想几层。谁说夏朝是畜牧时代?

    待续!)——
    接上!)——

    古老的天水大地湾遗址、西安半坡遗址,这些远远早于夏朝的时代,
    都是黍粟种植为主与家庭养殖渔猎为辅的旱作农业,后来的夏朝怎么
    就畜牧时代了?

    “《书经》、《虞书》、《夏书》都是后人伪作,所言历法,自不可
    信”,这硌牙的话从何说起?

    待续!)——
    接上!)——

    相信这些著作后人抄录会有些变形走样,毕竟还不是价廉物美的纸张
    传承,这些情况在所难免。怎么就能“伪作”二字一概论之?没有十
    足的证据,不要轻易这样的结论。

    试问,西方的历法,有一个可考的文字能证明其有完整的传承历史的
    么?读书人没谁不知道,时间长河是无限的,只有有确定的每一日在
    其中的确切位置的事实,才能说记录历史、安排生活的纪录是可信的。

    待续!)——
    接上!)——

    葱岭以西直到墨西哥暖流从南到北横亘之间的地方,古代都没有这种
    经得起推敲的事实可证,并不是华夏的过错吧?

    “历法之发生,应有一个大前提,即必在农业普遍兴盛于世之后”,
    道理是不错的。西方从来也不曾有过大规模的精细农业,不能自制精
    密的历法,当在情理之中。

    232)
    接上!)-

    232)

    宇宙变化,混沌初开,天地成形,万物着落,终生规律。据说中国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上古天帝叫帝俊的,首娶了冰肌玉肤的羲和为妻。

    《山海经·大荒南经》记下了这件事:“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
    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
    生十日。”

    待续!)——
    接上!)——

    不知过了多少个漫长的春秋,羲和生下10个儿子,依次称为甲乙丙丁
    戊己庚辛壬癸。他们十兄弟绰号叫“日”,也被称为“金乌”和“太
    阳”,今俗语皆以太阳称之。

    后来有传说“后羿射日”可能和他们10个兄弟有关。

    待续!)——
    接上!)——

    婚宴后的春秋里不多久,帝俊心生邪念,又爱上了闭月羞花的小姨
    妹,一心想把她占为己有,以满足心性上的欲望。《山海经·大荒东
    经》也记下了这件事:“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
    此始浴之。”

    姐姐育十子不久,妹妹嫦羲也生下12个女儿,依次称为子丑寅卯辰
    巳午未申酉戌亥,她们12个姐妹绰号叫“月”,被称为“银乌”和
    “月亮”。

    待续!)——

    接上!)——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善良的羲和宽容了丈夫娶嫦羲为妻,姐妹两关系日好,生活和谐美
    满。帝俊说:“你们姐妹是我最大的幸福和快乐”。由“一夫多妻
    制”的情形可知,这应该是父系代母不久的事。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本就都是太阳,所以又被称为“十天干”;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本都是月亮,所以又叫作“十二地支”。

    待续!)——
    接上!)——

    据传,夏朝就开始在日常生活中用十天干名字作日历,周而复始,叫
    “天干纪日法”。夏朝末代的几个帝王,有胤甲、履癸等名称就是佐
    证。十日,又叫“一旬”。

    月不分30天,还是29天,都有三旬,为上旬、中旬、下旬。后来又用
    于年岁,比人大10岁,称为大一旬。

    待续!)——
    接上!)——

    据传,夏朝就开始在日常生活中用十天干名字作日历,周而复始,叫
    “天干纪日法”。夏朝末代的几个帝王,有胤甲、履癸等名称就是佐
    证。十日,又叫“一旬”。

    月不分30天,还是29天,都有三旬,为上旬、中旬、下旬。后来又用
    于年岁,比人大10岁,称为大一旬。

    待续!)——
    接上!)——

    到了下一个朝代的商朝,在天干纪日的基础上,把十二地支合用,发
    展为干支纪日,将天干地支按序组合,按六十日一周期循环使用,叫
    “干支纪日法”。在出土的商代武乙时的一块牛胛骨上面刻着完整的
    六十个天干地支组合,两个月共计60天,这也许就是当时的日历。

    这也是华夏两字合成词最早的证明。十二个月,又叫“一轮”,大人
    12岁,叫大一轮。

    待续!)——
    接上!)——

    到了下一个朝代的商朝,在天干纪日的基础上,把十二地支合用,发
    展为干支纪日,将天干地支按序组合,按六十日一周期循环使用,叫
    “干支纪日法”。在出土的商代武乙时的一块牛胛骨上面刻着完整的
    六十个天干地支组合,两个月共计60天,这也许就是当时的日历。

    这也是华夏两字合成词最早的证明。十二个月,又叫“一轮”,大人
    12岁,叫大一轮。

    待续!)——
    接上!——

    后来用于纪年,六十个天干地支组合成为个一个循环,称一个“甲子”。

    人活到六十岁,也可称拙长一个甲子。因为十天干是昊天,高不可攀,
    十二地支地接地气,就和地上的万物联系在一起,就有了和十二属相
    生肖的对应成了代名。

    生肖属鼠说是“子年”,则意义相同。

    待续!)——
    接上!)——

    十二地支,还指代月份,因为建月,就见到了这些说法。古老天文学
    称北斗星斗柄所指为“建”,干支历将一岁划分为十二辰,斗柄旋转
    而依次指为十二辰,也叫十二月令,称为“十二月建”。

    十二月建是依据二十四节气而来的节气月,因为“闰月”无节气,称
    为“后月”。譬如,阴历闰三月,前三月有节气,闰月无节气,称为
    “后三月”。

    待续!)——
    接上!)——

    唐人杨炯《公卿以下冕服议》曰:“夫改正朔者,谓夏后氏建寅,殷
    人建丑,周人建子。”此谓“三正”。

    宋人程大昌《考古编·正朔一》云:“《诗》《书》断自唐虞以下,为
    世凡五,其创建丑、子者,惟商周二代,自唐迄夏,即皆建寅不相復
    也”。即是说,夏朝正月建寅。

    待续!)——
    接上!)——

    古代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时段,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
    时叫夕暮昏晚,所以古书上常常出现朝暮、晨昏等并举。太阳正中时
    叫日中,将近日中的时叫隅中,太阳西斜叫昃。

    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做食时或蚤
    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叫晡时。日入以后黄昏,
    黄昏以后是人定。

    待续)——
    接上!)——

    《孔雀东南飞》有“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的诗句,就是对这段
    时间的描绘,人定以后夜半了。《诗经》上说“女曰鸡鸣,士曰昧旦。”
    鸡鸣和昧旦,是夜半以后相继的两个时段的名称。

    昧旦是天将亮的时间,又叫“昧爽”。古书还常提到平旦,平明,这
    是天亮的时间。

    待续!)——
    接上!)——

    古人对一昼夜有等分的概念,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时辰,每个时辰恰好
    等于现代的两小时。小时的本意就是小时辰。十二地支和现代对照,夜
    半12点就是子时(所以又称子夜),上午2点是丑时,4点是寅时,6点
    是卯时,以此类推。

    待续!)——
    接上!)——

    近代又把每个时辰细分为初、正,如晚上11点为子初,夜半12点为子
    正,等等。这就等于把一昼夜等分为24小时了。

    按固定顺序配合,组成了天干地支相配的纪年,简称"干支纪法",标
    志着中国历法的产生。

    233)
    接上!)——

    近代又把每个时辰细分为初、正,如晚上11点为子初,夜半12点为子
    正,等等。这就等于把一昼夜等分为24小时了。

    按固定顺序配合,组成了天干地支相配的纪年,简称"干支纪法",标
    志着中国历法的产生。

    233)
    接上!)——

    233)

    闻―多在《伏羲考》中论证指出,说伏羲为葫芦的拟人化。伏羲氏本
    名最大可能是“匏析氏”,就是“匏析成瓢”的意思。在陶器发明
    之前,寻找合适的专用取水用具是先民们急于解决的大问题。

    先民可能会尝试着用各种瓜皮取水,在一代又一代的尝试过程中,
    逐渐认识到葫芦最适合用做取水用具,又逐渐形成制瓢技术。

    待续!)——
    接上!)——

    制瓢技术解决了先民喝水的大问题,是一项足以与石器和火的发明相
    提并论的技术进步。伏羲氏其实是葫芦时代的象征。

    《史记·天宫书》载:“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其中
    的太一星也叫紫微星,就是北极星。中宫,就是紫微垣。

    待续!)——
    接上!)——

    紫微垣边上有两个著名隔着北极星明显相对的星座,一个呈勺状,一
    个呈提筐形。西方把前者叫大熊星座,后者叫仙女座,一般稍加指点
    就能认识这两个星座。其中最重要的是呈勺状的北斗七星。

    勺是陶器出现以后,人们参照北斗星与瓢的形状创造的生活用具。

    待续!)——
    接上!)——

    记得在秦安大地湾博物馆见过一组陶制量具,大致就像一个短柄斗,
    斗口略呈长方形,四角略呈弧状,平底,明显可以看出其原型就是北
    斗七星的瓢。

    可见,历法源自对北极星周围天空的天文观测,在这里太一和瓢状星
    座两大主要元素齐全,说“匏析成瓢”的伏羲氏创制历法无不可。

    待续!)——
    接上!)——

    记得在秦安大地湾博物馆见过一组陶制量具,大致就像一个短柄斗,
    斗口略呈长方形,四角略呈弧状,平底,明显可以看出其原型就是北
    斗七星的瓢。

    可见,历法源自对北极星周围天空的天文观测,在这里太一和瓢状星
    座两大主要元素齐全,说“匏析成瓢”的伏羲氏创制历法无不可。

    待续!)——
    接上!)——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星斗崇拜和星占之说,先民崇敬天象,并以天象
    变化预测人事吉凶,尤其是南北斗主人之生死,影响颇巨。其深层原
    因即在于古代社会,先民将斗星和极星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称为
    “斗极”。

    在北半球,斗极处于星空旋转的中心紫微垣,包括28宿的群星绕其旋
    转,好象天空的主宰,自然地位高耸。

    待续!)——
    接上!)——

    北斗在上古可能为九颗星,位置、形状与现在略有不同。后由于岁差
    或观察地的原因,有两星观察不到了,所以有北斗七星之说。先秦的
    文献中,仍保留有北斗九星的说法。

    北斗九星在民间信仰中又称“九皇”。九皇信仰的影响不小,这种崇
    拜在民间逐渐演变为礼斗之俗。

    待续!)——
    接上!)——

    古时全国许多地方,如广东、云南、四川、河北、江苏、浙江等省,
    均于农历九月一至九日连续九天盛行礼斗之俗,谓之九皇会。北斗九
    星,由北斗七星和左辅、右弼构成。

    七星分别称为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颗为勺头,玉衡、开阳、摇
    光三颗为勺把。

    待续!)——
    接上!)——

    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仰韶文化地层中,发现了三组用蚌壳摆成的天象
    青龙白虎图案,这是距今6400年前的杰作。第一组龙虎图位于45号
    墓中,墓主人的左右两侧分别用蚌壳精心摆塑出一龙一虎,龙虎的头
    均朝向北方。

    龙虎之间、正北中央,又有用蚌壳精心摆塑的北斗,斗杓则为两根人
    胫骨,这说明早在新石器时期的先民已开始崇拜北斗。

    待续!)
    接上!)——

    湖北随州出土的公元前5世纪曾侯乙墓漆箱盖上,发现了完整的28宿标
    示图,这是至今为止发现的记有完整28宿名字的最早材料。

    该图中央是一个粗体的“斗”字,周围是28宿的名称,东边是苍龙,
    西边是白虎,与濮阳蚌塑龙虎图惊人的相似,不得不联想更多。

    带些许!)
    接上!)——

    北斗的神格化,是随着北斗信仰的发展而演化,其始于南北文化融
    合的汉时期,迄至唐宋,历经了长达千年的时间。古人很重视北斗,
    首先还就因为可以利用它来辨方向,定季节。

    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于天空不同的方位,
    所以古人就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

    待续!)——

    接上!)——

    斗柄指东是春天,斗柄指南是夏天,斗柄指西是秋天,斗柄指北是冬
    天。

    先民以北斗斗杓周旋四指来厘定节候,北斗又成为天地秩序的制定者,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似乎都是随北斗指向而来临,北斗成为天地万物化
    生的中心。

    待续!)——
    接上!)——

    就有人说,公元前2000左右,古埃及人根据计算尼罗河泛滥的周期,
    制定出了太阳历,还说这是公历最早的源头。呵呵!根据洪水泛滥制
    定历法,那观察误差该有多大?历法允许么?

    有一位网友谈起读中学时学世界史不无调侃地说,当时看见这个说法
    就觉得奇怪,真是尼罗河跟三峡大坝一样说什么时放水就放水的准时
    么?

    待续!)——
    接上!)——

    这就是常识,没办法,西方就敢扯。

    按理说,已经天圆,应该地方了。这就会涉及经纬线了,就会扯出六
    十进制、三百六十度这些数量字,证据确凿地指出都是老祖宗的东西,
    公知会不高兴的了。既然如此,且不能再往下说了吧?那就先打住。

    234)
    接上!)——

    234)

    不能说,远古时每个祭司都能完全掌握这么丰富的天文地理、四时八
    节的全部知识,可大体还是得有些谱。不然,怎么指导农时安排那种
    啥啥的?

    父系代啊母,人类由此进入新石器阶段,原始社会业已在尽头徘徊,人
    类新时代的大戏拉开序幕,最精彩的部分就要上演。

    待续!)——
    接上!)——

    无人不知,人误地一季,地误人一年,这不是简单的警示。民间在农
    业生产中,每种农作物都有一定的栽种收获季节和一定的耕作时间,
    农时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孟子·梁惠王上》曰:“不违农时,谷不
    可胜食也。”

    当时不能农事指南,肯定是不能胜任祭司职务。

    待续!)——

    接上!)——

    无人不知,人误地一季,地误人一年,这不是简单的警示。民间在农
    业生产中,每种农作物都有一定的栽种收获季节和一定的耕作时间,
    农时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孟子·梁惠王上》曰:“不违农时,谷不
    可胜食也。”

    当时不能农事指南,肯定是不能胜任祭司职务。

    待续!)——

    接上!)——

    华夏古代兴旺发达的农业,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真的离不开远
    古无数祭司的贡献。

    前面已经说到,由于生活环境破坏深化,云贵川石漠化现象日渐加重,
    影响到了人类的基本生活,不得不考虑向外迁徙,最后造成整体迁徙。

    待续!)——
    接上!)——

    除食物困窘之外,还是由于人的从众心理,大规模迁徙一旦开始,
    人们就像汹涌的潮水一样涌起不能遏制,只好一齐开拔。

    前面已经介绍到下面一些内容。在青藏高原几乎长成,长江山峡
    还未完全形成今天状况之际,云贵川西部南北走向的那一族群向
    西跨过陆桥,拐向北在会理到宜宾一带越过还不算水流湍急的长
    江,沿四川湖西侧在雅安、汶川几地经停。

    待续!)——

    接上!)——

    除食物困窘之外,还是由于人的从众心理,大规模迁徙一旦开始,
    人们就像汹涌的潮水一样涌起不能遏制,只好一齐开拔。

    前面已经介绍到下面一些内容。在青藏高原几乎长成,长江山峡
    还未完全形成今天状况之际,云贵川西部南北走向的那一族群向
    西跨过陆桥,拐向北在会理到宜宾一带越过还不算水流湍急的长
    江,沿四川湖西侧在雅安、汶川几地经停。

    待续!)——

    接上!)——

    除食物困窘之外,还是由于人的从众心理,大规模迁徙一旦开始,
    人们就像汹涌的潮水一样涌起不能遏制,只好一齐开拔。

    前面已经介绍到下面一些内容。在青藏高原几乎长成,长江山峡
    还未完全形成今天状况之际,云贵川西部南北走向的那一族群向
    西跨过陆桥,拐向北在会理到宜宾一带越过还不算水流湍急的长
    江,沿四川湖西侧在雅安、汶川几地经停。

    待续!)——

首页 上一页[17] 本页[18] 下一页[19] 尾页[4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6-26 18:10:13  更:2021-06-26 18:27:25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