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人类起源假说:破解直立行走】(连载 版权所有)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人类起源假说:破解直立行走】(连载 版权所有)[第31页] |
作者:锦绣云溪 |
首页 上一页[30] 本页[31] 下一页[32] 尾页[4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接上!)—— 先民们用房屋代替山洞,中间经过窝棚阶段之外,从立柱开始,尝 试过围草、糊泥、宽檐来解决墙裙一圈雨水侵蚀和蛇虫骚扰。 考古发掘,还见到最早居住的房屋所使用的建筑材料,自然不是不 可能保留痕迹的墙裙上围的草和泥巴,也不是砖,是夯土。 待续!)—— |
接上!)—— 或许远古那些大型房屋建筑,立柱之后还会发展到围上夯土的墙裙。 说到底,毕竟是夯土能留下痕迹。 看看西北荒原上的秦长城,以及新疆古建筑,都有夯土遗迹。据说, 即使后来到唐朝,大明宫的部分基础、内层就还是夯土。 待续!)—— |
接上!)—— 360百科说:夯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材料,结实、密度大且缝 隙较少的压制混合泥块,用作房屋建筑。 我国使用此技术的时间十分久远,从新石器时代到上世纪5、60年 代一直在大规模使用。著名的福建土楼,都还是以夯土为主。 待续!)—— |
接上!)—— 夯土作为早期建筑材料,目前考古发掘最早的是有9000多年的彭头 山遗址可证,澧县八十垱发现了该文化的城址。遗址大致呈长方形, 南北残长110米,宽70~80米。城内分布着成排的房屋,其中有中 国最早的高台建筑。 这座城址,可能是中国後来夯土城址的雏形。 301)—— |
接上!)—— 301) 尽管夯土是一种经过加工改良之后的泥土,但因为其本身主要材 质毕竟还是低贱与易于获得的泥土,这种夯土墙可能最早就是族 群集体活动场所取代草泥墙的新事物。 既然草上可以糊成泥墙,当然可以直接用泥土代替,这是很自然 的思路。也得说这还不是砖出现的思路。 待续!)—— |
接上!)—— 泥土堆砌起来,就有了土墙,用力加工一下再裁去两边,得到的就 是夯土墙。加工过程的实现,肯定不这么简单。 因为简单的土堆作墙,不但松散,且还堆不高。想堆高,要么扩大 底面积,要么增加强度,二者只能选一。 待续!)—— |
接上!)—— 显然,增大底面积,室内又会有问题,所以只能沿着增加强度的路 数走。如果再想法子加工精细点,使墙不再那么宽大,就名副其实 了。 想来想去,最早的夯土墙还是用力压实后裁出来的。就是一开始底 座比较宽,占去地方比较大,脚踩压实,待到一定高度后,两边裁 窄得到。 待续!)—— |
接上!)—— 等有了钢铁,有了锯,裁出木板作夯土夹板,真正的夯土墙才最后 完成。这种墙很耐雨淋,有黄土高原黄土颗粒的感觉。 见过一段残墙,春去冬来,过去多少年,还立在那,很让人感慨夯 土出来的墙生命力的顽强。 待续!)—— |
接上!)—— 笔者经常以为王安石《咏梅》诗,“墙外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 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中的“墙”,就该是夯土残墙。不然就觉 得配不上梅花傲雪的画面,就没梅的那种境界。 也或许夯土墙之前,最早用泥土围墙角代替糊泥墙裙,就是夯实点, 也不难办到。 待续!)—— |
接上!)—— 到了整个墙面也全是夯土,实际很不容易了。看来简单,不说技术, 其实用土量很大,还很耗费人工,个体几乎不能完成施工。简易茅 屋还是要用吧?那墙裙糊泥一个人都可以,遗留问题也会得到解决。 可知说半天的夯土墙,在没有夹板之前的早期,并不容易走进寻常 百姓家。 待续!)—— |
接上!)—— 几百万年以前,人们未必能想到用砖代替石块这个办法,但在没有 石块的平原,聪明的古人还是想到了另外一些办法。他们或许就是 最早用泥土来围墙脚防堵雨水,代替糊泥墙裙的那一部分人。 单个人的力量,毕竟不能起高这种堆土而不影响墙的内外观, 待续!)—— |
接上!)—— 他们就利用从陶器烧制技术中学到了经验,做尝试改革当时的建筑 工艺,这自然是合乎逻辑的思路。 思维迁移的过程并不很复杂,既然经过火烧的陶器能盛水,那么将 泥糊的墙壁用火烧烤后,墙壁的状况就会接近陶器的材质。 待续!)—— |
接上!)—— 自然就同样也可以防潮湿,就能保证房间内部干燥了。 这样会使草的作用,就转化为能挂住泥巴的附着物。怎么得到这个 经验的?烧制陶器么,自然就有破损,使用的陶器也会破损,破损 中的大快,就可以直接贴在墙的外脚,这也是很自然出现的事。 待续!)—— |
接上!)—— 直接把大块挂在墙上,泥糊的墙估计也挂不住,只好放在墙的外脚, 这样就会产生把墙烧成陶的想法。因此,几千年前南方的大溪文化 就出现了“红烧土房屋”: 公元2012年发表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第六期的文章《大溪文 化红烧土房屋研究》说: 待续!)—— |
接上!)—— 红烧土房屋,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中期。湖南临澧县胡家屋场遗址的 皂市下层文化中发现有房基两处,保存有残破硬土居住面和柱洞、 红烧土层等遗迹。 居住面含有大量细砂粒、碎石屑和陶末,其下铺垫红烧土。这是目 前在长江流域所见年代最早的红烧土房址。 待续!)—— |
接上!)—— 皂市下层文化晚于彭头山文化,早于大溪文化,其年代大约在公元 前5900年至前5500年之间。 蒙城县政府网发布系列文章《探秘尉迟寺“中华原始第一村”之二: 城郭内红烧土排房》,继续红烧土研究资料介绍:新石器时代红烧 土房屋最出名的遗址莫过于安徽省蒙城县的尉迟寺遗址。 待续!)—— |
接上!)—— 尉迟寺遗址距今约5000年,其遗址中的红烧土排房是我国迄今为 止已经发现的最完整、最丰富、规模最大的史前建筑遗存,成为 考古界公认的“中国原始第一村”。 还继续蒙城网红烧土研究资料介绍: 待续!)—— |
接上!)—— 尉迟寺遗址距今约5000年,其遗址中的红烧土排房是我国迄今为止 已经发现的最完整、最丰富、规模最大的史前建筑遗存,成为考古 界公认的“中国原始第一村”。 还继续蒙城网红烧土研究资料介绍:根据考古验证得知,尉迟寺的 先人们先开挖墙基基槽, 待续!)—— |
接上!)—— 把已经烧制好了的黏土块整齐码放在基槽内,在墙基之上的墙体内 再立木柱,搭建框架,最后抹泥(这应是以木代草——本文注)。 这种泥是掺有稻壳的混合泥,以增强抗压度和硬度。可以说,这是 世界上最早的“混凝土”。 我们的先人非常聪明,他们在抹好泥以后, 待续!)—— |
接上!)—— 不是自然风干,是架火整体烧烤,然后再抹泥再烧烤,直至得到平 整美观坚固的隔墙。 ——有人计较起尉迟寺的“寺”字,五千多年前已经有“寺”了么? 问得好!殊不知就那个是后人起的地址名而已。这里只作为“城郭 内红烧土排房”的位置而已,以为有何不可? 311)—— |
接上!)—— 311) 话说5、6000年前,华夏无论是长江流域,还是黄河流域,都开 始采用了用火烧烤墙壁的办法来达到防潮防水的目的。跟这之前 的纯泥糊墙相比,这应该是建筑史上一个重大的进步。 这种方法在当时虽然防水、防潮性能良好,可是跟制作陶器相比, 烧制的效果也还是得大打折扣。 待续!)—— |
接上!)—— 同时,实施成本过高,得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既非一般可比,也 非一般人可为。因此,这种红烧土方法无法普及开来。其使用的对 象,大概也仅限于首领居住的房屋或宗教祭祀场所等,显示庄重和 尊贵。 绝大多数个体住家使用不起,应该都还是草墙糊泥。 待续!)—— |
接上!)—— 时代不断进步,后来就又有人发明出了更为省物省力的办法,利用 陶器破碎后尚大的陶片贴住墙裙。显然陶片数量会很有限,数量不 够进而就会先烧制零散尽可能薄的红陶土块,然后再往糊泥草墙上 贴。 为防止在草泥墙上滑动,他们会先从下面贴起,相当于现在浴室厨 房贴瓷砖、房间贴踢脚线。 待续!)—— |
接上!)—— 通过用大块陶片、红陶块隔绝的办法达到防水、防潮的目的。 当然,零散的红陶土块烧制起来也方便得多,这样一来,不但可 以节省人力物力,还兼有能使用破裂陶器的大块陶片废物利用起 来。其实,当时还是低温制陶,真分不清是特意烧制的陶快,还 是破了的陶器片,兼而有之使用更合理。 待续!)—— |
接上!)—— 合理地利用,相当于提高柴禾的利用率。良性作用的结果,会推动 更多的愿望使用这种方法,从而会推动更多红陶土块的烧制。 显而易见,大块陶片和红陶土块自身厚度不大面积可观的原因,也 增强了使用范围,使用也就会更加普及。 待续!)—— |
接上!)—— 不但可以贴在墙壁表面,同时还可以铺在任何需要防雨的地方。铺 在屋面上一定是质量更好的,即更有硬度的,这就会导致想到增加 烧制温度。 甚至还可以直接砌成墙面,特别是一些零碎的,贴起来很不方便, 用在墙脚不再是贴,而就是堆砌起来的。 待续!)—— |
接上!)—— 这样,首先在庄重的地方草糊墙就会最早消失了。人们在不知不觉 中,突然发现有的草泥的墙就变成了“砖块”的墙。 于是,就会不再在事先准备的树木立就的墙面框架上先糊草泥,而 直接用红陶土块砌就墙面,靠里面再糊上泥找平,就非常近似于现 在的内粉刷墙面了。 待续!)—— |
接上!)—— 当然,质量好硬度高的大块陶片和红陶土块自然还可以试着铺在 地面上,以防雨天容易飘雨的地面造成烂泥影响行走。 特别是在远古脚下的鞋子还没有完好得到解决的情况下,雨天有 干爽的地面显得尤为重要。在这种地面一端或两端接上兽皮铺上, 那就连地毯也都有了。 待续!)—— |
接上!—— 如果红陶土块够薄、面积够大,硬度够好,叠放在屋面上,那就是 瓦了,下雨排水畅通。因为没有挂接的拉手,这种“瓦”还不能形 成整体,只是在坡面不能过大的屋面使用。 这样下来,怎么说草屋也就会变成瓦房,和现在贵州山区还有用石 片代瓦一个道理 待续!)—— |
接上!—— 好像梵净山一带,这样的水沉岩石片就很多,不是狂风经常大作的 地方,建这样屋面还真很经济。 原来了解辽宁瓦房店一带也有不少这种石板屋顶的房子,只是北方 那地冬天冷,想必现在已经没有人建房用石片做屋面了。 待续!)—— |
接上!)—— 现在的屋面用瓦,应该说是有制作陶片与天然石片这二者情形合二 为一形制的影子。这就得先说到中国一直用的陶瓦,西方有瓦用那 是很以后的事。 比机瓦而言,华夏陶瓦几千年来都这样。制作是把一个大点的圆筒 形陶件,根据要求在制陶转台上从上到下切割成二四或六分, 待续!)—— |
接上!)—— 晾干后烧制即可。制作方法机械性很强。转台是特制的,中间有像 锥柱的一截,使用时抹上油或用细布包裹;瓦位木板制成一中间有 可以置入锥柱的孔洞。 瓦胎制成后,提出转台放至阴凉处就是。西式的那是钢铁机械出现 后很晚的压制瓦,又叫“机瓦”。 待续!)—— |
接上!)—— 即把陶瓦改平之外,机瓦只是把陶瓦的翻沿,转化成凸凹的两点连 接。 目前考古发掘中,能够找到红烧土块作为建筑材料的最早的相关信 息,应该是湖南城头山遗址挖掘出来的。华声在线·湖南在线网发表 有作者叫葛晓泉的文章《拜谒城头山》, 待续!)—— |
接上! 其中有相当篇幅对建筑用红烧土块作了描述,人们且来看看:这里, 6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了带走廊的“四室一厅”。一个大家族, 占据了最好的一个庭院,他们拥有两幢座北朝南的房屋。 前面较大的那栋是卧室, 待续!)—— |
接上!)—— 7间4~8平方米的小房间分布在公共走廊两旁。 待续—— |
接上!)—— 人们告别了混居与群婚的尴尬, 待续—— |
接上!)—— 开始更文明的对偶婚生活。 待续!)—— |
接上!)—— 东啊西a大啊道宽啊约2米,liang旁有a排shuigou,用中国最早的建筑材料红 烧土修筑。居住区就被规划在大道南面紧邻城中心的位置。 321)—— |
接上!)—— 321) 网名叫红丝带的文章《湖南之行——城头山遗址》说:离开“城墙” ,很自然地,就进入到古人的“居住区”,它在城西偏南的地方。 为保护遗址,供参观的“居住区”是在原居住区的上面复原的。这 个居住区里,设计有大居室、大厨房,另有中间走廊, 待续!)—— |
接上!) 两边门道对向走廊的排房,还有纵贯东西的道路。整个道路用红烧 土块铺成,宽约2米,两旁建有排水沟。 李乃胜、张敬国、毛振伟、冯敏、王昌燧发表在《建筑材料学报》 的文章《我国最早的陶质建材——凌家滩红陶块》说: 待续!)—— |
接上!)—— 凌家滩遗址是一处规模较大的原始聚落中心,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的巢湖流域。经碳14测定,其年代为距今约5300~5500年。 除玉器外,凌家滩遗址中还发现了近3000平方米的红烧土遗迹,这 里有用红陶块垒筑的墙体,厚度0.5~1.5米,考古学家推测其可能 是神庙或者宫殿建筑。 待续!)—— |
接上!)—— 在红烧土遗迹的南部有一口红陶块砌成井壁的水井,其口径约1米, 深约3米,这些发现同样引起了考古界和建筑史学界的高度关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体现的各方面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已经不能满 足于现有建筑材料的形制和使用方法了。 待续!)—— |
接上!)—— 于是,这些红烧土块就开始产生了变化,首当其冲就是使之形成规 整的形状。规整的形状,不仅仅是外观好看,符合人类审美的心理 需求,建筑时还会更为方便的使用,即便打扫起来也比不规则的红 烧土块干净得多。 虽然规整的形状的好处,远不止这些。 待续!)—— |
接上!)—— 这样下来,建筑物因为固定而紧致的红烧土块形状而变得干净整 洁。同时,规则形状的材料使建筑物在视觉上也为更具美感提供 了可能。于是,烧结砖就便慢慢飘进人的视野中了。 确定无疑的是没有任何新生事物可以横空出世,必定要经历多个 过渡阶段才能达到出世时的形态。 待续!)—— |
接上!)—— 尽管红烧土块跟砖之间已经比较接近了,但一块不规则的土疙瘩到 规整长方形的砖之间毕竟存在着巨大的形体差异。所以,红烧土块 跟砖之间还差了一个过渡阶段的形态。 红烧土块跟砖块之间的变化,这中间首先应该还是质量的变化,即 烧结土块硬度的变化。 待续!)—— |
接上!)—— 不能想象还是用力一掰就可能掉一块的低温红烧土,这一点自然取 决于烧制的温度。于是,烧结温度的提高就在推动红烧土块像砖转 化之间的变化起了关键作用。 硬度大了,掰不开了,不规整红烧土块的利用率就会出现困难,就 和使用石块一样需要选择,不能随意使用。 待续!)—— |
接上!) 红烧土是用黄土经过简单塑造成形的块状,再经600~800℃高温 烧造而成的一种在冲积平原取代石块的材料。 在城头山,这种红烧土广泛应用于多种地方,建房、铺路、筑城, 用于建筑祭祀用的设施,甚至用于农田建设。 待续!)—— |
接上!)—— 城头山发掘出距今6500多年前的人工水稻田,在稻田与稻田之间的 主干田埂也用红烧土垫得严严实实,快赶上现在的农田基本建设了。 这样大规模使用红烧土块,理智上即便为了建筑方便,也会向红烧 土块的规范化前进。 待续!)—— |
接上!)—— 曾见过距今5100~4500年前的良渚文化庙前遗址挖掘的早期烧结砖 的几张图,其中有一张图上的砖块已经跟现在的形制差不多了。 这充分说明,发展到了这一步经过规整的红烧土块——砖已经开始 呈现初步雏形了。当然,看其他图片还会发现,砖也不是那么容易 出现的,少不了一些个曲折。 待续!)—— |
接上!)—— 必须明了,任何先进的事物和技术产生必须需要具备一定的基本条 件。 有人论证了这些基本条件,首先,要有勤劳聪明的社会群体。有一 个勤劳且聪明的社会基础才具备产生先进事物和新技术的可能。其 次,还要有足够数量的人口规模, 待续!)—— |
接上!)—— 是一项先进的技术产生的必要应用基础。否则,就没有高度的社会 需求,自然也就不可能产生更为细致的社会分工,自然就不可能促 进更为先进的技术产生了。 再次,就是有富饶的物产资源,穷困逼仄是不可能引领文明的。没 物产没资源,那就是个穷困地区,也无从完成技术储备。 待续!)—— |
接上!)—— 这些基本条件,还内涵一个更为基础条件,那就是有组织的大规模 相对集中的定居。上述这一些条件,都是以有组织的大规模相对集 中的定居为前提。没有有组织的相对集中的大规模定居,什么也无 从谈起。 显然,有组织的相对集中的大规模定居自己会提出一系列要求。 待续!)—— |
接上!)—— 总之,经济政治繁华发展程度决定着先进技术发展的程度,只有拥 有这几个条件,新的先进技术才会产生。对照一下西方视为模范试 验田的西亚或其他地方,具有这些基本条件么? 具有了这些条件,特别是广土巨族,建筑用红烧土快的成熟规整物 ——坯砖就呼之欲出了。 331)—— |
接上!)—— 331) 在华夏,其实西周时期砖块这种建材基本上就已经成型了。其大体 形状就跟现代已经比较接近,只不过尺寸大小不一。像哈拉帕文化 遗址砖块那么标准,标准到和现在国标几乎没有区别,肯定只能是 坯砖发展很以后的事。 道理不言自明, 待续!)—— |
接上!)—— 只有一直相信天外来客的会回避事物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的必由之路, 从而也就难以接受哈拉帕文化是很以后的这个事实。 西周时期的砖块,因为尺寸比较大,必须做成中空的款式,等于把 红烧土块掏成空心。这反映出当时空心砖块的制作, 待续!)—— |
接上!)—— 还是从一般陶器制作的技术脱胎而来,还多受陶器制作技术的影响, 陶器有一个合适的内模就可以制成方形的砖。 陶器转台上物件虽然是圆的,就和陶器拍上绳纹一样,技术的处理 就可以得到长方形空心样式的体形,烧制后就是砖了。 待续!)—— |
接上!)—— 这样充分运用陶器制作技术,由简单到复杂使制作很有艺术性,就 会为以后转化制作,留置出很大的空间。这样的空心制作,既能减 轻砖块本身的重量和材料,还能达到干爽透气效果。 这种制作,还会和另一种建筑材料瓦片的制作紧密联系在一起,房 瓦的出现就会容易了。 待续!)—— |
接上!)—— 由于烧制温度的提高,需要大量的燃料和时间,这个时候的砖,应 该说还是相当昂贵的。一般人几乎不能染指,根本用不起么。 主要应用应该还是王侯将相用来铺地摆阔,以显示地位,再就是王 室贵族的墓地使用还比较多,特别是墓坑之中,用来保护棺木,以 防坟墓塌陷。 待续!)—— |
接上!)—— 当时夯土已经可以做到结实有形,那时候皇城宫殿大屋的墙,主要 还是价廉物美,依靠动用集体人力容易加工的夯土建筑,用费时费 力昂贵的砖来筑墙的反而会很少。 由此也可想到,用烧制的砖砌墙,那更是人类社会发展很靠后的事 情。哈拉帕的砖建,还会有可能么? 待续!)—— |
接上!)—— 郑州大学研究生项文的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硕士毕业论文《战国空心 砖研究》,对此有自己深刻的见解。他指出:战国时期空心砖的作 用,在地面上而言,主要是用于铺设踏步(方言中的台阶)或作小 面积的地砖使用。 这种使用方向,与当时盛行高台楼榭的木结构建筑风格有着很大的 关联。 待续!)—— |
接上!)——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也有发现其被用于排水管道设施的 建造,砌筑水池和屋内卧榻的铺设,这与空心砖的中空结构有着密 切的关系,中空的用处得到充分的发挥。 到汉代中后期,砖的使用逐渐下沉到民间,也出现于一些祠堂建筑 等具有集体性质的使用之中, 待续!)—— |
接上!)—— 自然这与这些地方的重要性有密切关系。也不排除房屋建筑部分关 键部位使用的可能。战国空心砖在地下墓葬中的使用,起初只是用 来铺设墓底和四壁,用以代替木棺。 后随着墓葬形制的改变,为适应墓顶的铺设和墓门的设置而出现不 同形制的空心砖。 待续!)—— |
接上!)—— 这个时候的空心砖,尽管形状跟现在的砖形差不多,但是体积都比 较大,比如“车马回阙汉画像砖”。采用空心制式,没别的的原因, 就是减轻重量、节省材料、宜于烧制、方便搬运。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土葬发展起来了,人们会用土坑将亲人或同 族死者掩埋起来。 待续!)—— |
接上!)—— 由于祖先崇拜的进一步发展,致使丧葬仪式也越来越复杂,卷席裹 一下简单的埋葬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精神需求了,于是后来又发明了 将死者放入棺木,再将棺木放入土坑的墓葬形式。 人们的理解中,棺柩能够将死者的尸体较好地保护起来,这也在很 大程度上延长了丧葬仪式的时间, 待续!)—— |
接上!)—— 增添了这种仪式的庄严性。那些地位高贵的觉得一层棺木还不够, 于是又出现了外椁。于是,王室贵族的墓葬也就越来越隆重,砖室 墓就悄然出现了。 这种“砖室墓”起源很早,用砖作为一种材料来砌装墓室,其实, 早在西周时期贵族墓就有了一定规模。 待续!)—— |
接上!)—— 坟墓用砖很实际,公元2005年大连营城子发现了一座汉墓,该墓 南北长3.2米,东西长3.4米,墓底距墓口深1.8米。墓底铺有20~ 30厘米厚的贝壳,墓室四壁也可见到贝壳的痕迹。 整个墓室是用一种青灰色,扁平的小条砖砌成。 待续!)—— |
接上!)—— 与现代砖与砖交错的砌墙方法所不同的是,此墙是将砖直上直下地 罗列在一起,共十摞砖垒成一堵墙,墙的四个拐角也没有搭缝。 尽管当时砖的烧制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但砖的用途似乎并不普及, 也偶有富户用于家庭里。 待续!)—— |
接上!)—— 《诗经·陈风·防有鹊巢》中说“中唐有甓”,甓,即条砖,意思是说 堂下通过中庭通往前门的路是用砖砌就的。当时主要还是防雨水功能 的体现,真到用砖砌墙也还是比较晚的事。 砖在地下墓室的用途比地面上更多,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魏晋南北朝 才有所改观。 341)—— |
接上!)—— 341) 华夏从西周到南北朝,不下几千年,为什么各种形状的砖都出现 这么久了,却一直被只用在墓室里,不是在民间大面积普及开来 呢? 这明摆的原因,主要就是一个涉及成本的问题。在那个年头,比 较而言砖的制作成本很高,普通人根本用不起,甚至一些贵族也 会有困难。 待续!)—— |
接上!)—— 砖块的使用,不像是使用陶器,居家三五件就够用了,单件虽贵, 总的花销却不大。建房使用砖块的量要求很大,那么大的量,别说 普通人,甚至就连富贵之家也得摸摸兜里的银子有没有余量。 所以,人们见到大户人家直到清朝时也还有包青墙,更多的就是成 本的考虑。 待续!)—— |
接上!)—— 砖块的成本问题,这个巨大的障碍无法跨过,因此就主要使用在富 贵人家的墓葬上,一般而言比起房屋建筑,用砖量还算是比较少。 对于王侯将相,在墓葬上攀比不遗余力,奢侈的经济力量,还是足 够有。 一般普通人家连墓葬也用不起砖,当然也就没法在民间普及。 待续!)—— |
接上!)—— 尽管如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两汉时期的墓葬形制也还是 随之逐渐出现了较大变化,盛行了二千余年的竖穴墓逐渐转变为砖 室墓和画像砖墓。 至于那些有经济力量的地方豪强,墓葬上花费得起,“特别是砖室 墓传播最快,西汉中期以后,大型多室砖墓更加流行”。 待续!)—— |
接上!)—— 砖室墓的建筑程序是,“先在地表挖出近方形的竖穴大土坑,在竖 穴土坑的一壁又挖出斜坡墓道,坑底用砖石构筑墓室,墓室与土坑 之间的空隙回填原坑土,再夯实”。 至于墓室内部的结构,“由梁式的空心砖逐渐发展为顶部用拱券和 穹窿, 待续!)—— |
接上!)—— 解决了商朝以来木椁墓所不能解决的防腐和耐压问题。当时拱券除 用普通条砖外,还用特制的楔形砖和企口砖”。 东汉的“(砖石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前后墓室等部分组成”, 并出现空间较小的耳室。观察可知,安阳曹操的高陵墓就是这样一 个建筑结构。 待续!)—— |
接上!)—— 高陵,位于河南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在曹操王都邺城西北12千 米处。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公元220年曹操卒于洛阳,灵柩 葬在邺城的西门豹祠以西丘陵中。 公元2018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曹操高陵考古发现,曹 操遗骸基本被确认。 待续!)—— |
接上!)—— 确定前后,遭到公知假严肃之名一轮又一轮攻击。 高陵墓平面为甲字形,坐西向东,是一座带斜坡墓道的双室砖墓, 主要由墓道前后室和四个侧室构成。斜坡墓道长39.5米,宽9.8米, 最深处距离地表15米,墓平面略呈梯形,东边宽22米, 待续!)—— |
接上!)—— 西边宽19.5米,东西长18米,整个大墓占地面积740多平方米。由 墓道、墓门、封门墙、甬道、前后主室和四个侧室组成,结构复杂, 规模宏大,显然等级很高。 高陵的墓门为砖砌双券拱形门,外券更阔,内券稍狭。外券宽1.95 米、高3.03米,拱高1.13米; 待续!)—— |
接上!)—— 内券宽1.68米、高2.58米,拱高0.8米。内有墓门,外有三道封门墙 封闭。外层封门墙为竖放立砖,中层封门墙为错缝横砌,内层封门 墙为斜立砖。 整个封门墙厚度达1.45米。内有门槽,宽0.24米。甬道为砖砌,券 形顶,青石铺地,长2.85、宽1.68、拱高0.8、通高2.58米。 待续!)—— |
接上!)—— 墓室为砖砌,分前、后两室。前室平面近方形,东西长3.85、南北 宽3.87米。 高陵是一座多墓室的大型砖室汉墓。砖室墓的大量出现,实际上表 明了地上建筑技术的极大进步,“西汉中后期以后,建筑物开始用 砖”,这是建筑史上的一件大事。 待续!)—— |
接上!)—— 这时候砖在建筑中所占的份量还比较低,“在房屋建筑中砖多用于 台基和墁地,间有用于贴墙加固的”。 王皓《从墓葬形制、随葬品、葬具,看中国古代墓葬的演进》中认 为,大型宫殿建筑中,它也只是“在夯土台的外侧,用砖或砖石混 合的方法包面”(俗名:包青——本文注)。 待续!)—— |
接上!)—— 但是由于砖的可塑性稳固性以及长久性的特点,使它在出现之初就 开始大量用于墓葬的建造。他还认为,古代墓葬在历史阶段中各有 其特点,墓葬形制跟从地上建筑的发展而变化。 事实上,砖室墓从西汉晚期就开始建筑了,砖室墓最开始还是空心 砖。 待续!)—— |
接上!)- 经过几千年的探索和试验、不断的实践和尝试后,因为其建筑实用 与超强的可塑性,坯砖开始走上历史的舞台,虽然“犹抱琵琶半遮 面”,但终将霸占砖室墓,从而为坯砖登上地面做好了充分准备。 必须指出,坯砖的建筑实用与超强的可塑性, 待续)—— |
接上!)—— 还是与华夏钢铁发现发展使工具深刻改进紧密联系分不开。 那么,看看坯砖在华夏发展的艰辛历程,你能想象印度河哈拉帕砖 文化遗址,其坯砖没有一个长期繁复的经历背景,能轻而易举做出 尺寸相同的标准砖的建筑么? 315)—— |
接上!)—— 315) 虽然每一块砖从尺寸上看起来毫不起眼,却集腋成裘般建成一个大 墓。东汉砖室墓的出现是一个标志,从这个时候开始,人类建筑史 上将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这就是“砖砌时代”。 砖砌时代启动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初期,相对于帝王陵级别的墓室 仍然是广泛使用木椁墓, 待续)—— |
接上!)—— 那是用坚实的柏木做主要构材,即所谓“黄杨题凑”,防水措施依 旧以沙层与木炭为主。 在此前,战国末年出现的空心砖也逐步出现应用于墓葬方面。古代 空心砖,内部中空,通常体型巨大。据河南洛阳一代发掘的坟墓资 料,空心砖约长1.10米,宽0.405米,厚0.103米。 待续!)—— |
接上!)—— 砖的表面压印各种美丽的阴文花纹画像,砖的形式仅数种,又称为 “画像空心砖”。 这种巨大且精致的空心砖,明显带有陶器转轮平台上制作的特色, 所以又被称为陶制建筑材料。事实上,很久以来华夏所有的瓦都是 陶制建筑材料。 待续!)—— |
接上!)—— 画像空心砖是大户人家专门为过世亲人修建墓葬而特制代替棺木的 墓砖。每一墓室只用30块左右的空心砖即可,不但施工迅速,且比 木椁墓更能抗湿防腐,河南一带小型坟墓,多采用这种预制拼装的 砖墓。 空心砖虽然最早出现在西周,可能因为产量和质量的原因, 待续!)—— |
接上!)—— 笔者以为更多恐是耗费的原因,以至于未能大范围的使用。换句话 说,空心砖还存在或处在一个试制、试用阶段。直到战国时期,才 成为空心砖使用的滥觞期,当时的图案类型、形制大部分一直延续 到西汉早期。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画像空心砖有一个辉煌的年代。 待续!)—— |
接上!)—— 前面介绍过,空心砖的地面使用,主要分布在战国秦汉时期的一些 宫殿建筑、署衙、陶窑和冶铁遗址中。根据考古资料,空心砖最初 应用在王室高台建筑上,适用人群级别高,范围很有限。 还有更早些的,公元1982年,凤翔马家庄发现春秋晚期有蟠螭纹的 空心砖残件。 待续!)—— |
接上!)—— 公元1962年,秦始皇陵附近发现“素面空心砖”,土质极细,火候 高,体重如石,被称为“铅砖”。公元1974年,在咸阳宫殿发现大 量几何纹、龙纹、凤纹的高等级空心砖。 公元1980年,在栎阳城发现各种纹饰以及磨光面的空心砖。 待续!)—— |
接上!)—— 公元2005年,阿房宫遗址发现不少空心砖,有的的可上溯到战国。 直到战国中晚期,砖才开始转入地下,出现在中原平民墓葬中,适 用人群才明显改变。到西汉早期,仍然是这种状况。西汉中期以后, 根据墓葬形制与墓砖使用位置不同,各种形制的空心砖开始出现。 待续!)—— |
接上!)_ 墓主人身份有所提高,使用人群才又发生变化,图案也异常丰富 起来,连环画般的人物故事也多起来了。有认为,这时才可称为 是名副其实的“画像空心砖”。 然而,画像空心砖时代的好景并不长久,接着出现了长0.25~ 0.378米,宽0.125~0.188米,厚0.04~0.05米的普通实心小砖。 待续!)—— |
接上!)—— 刘敦桢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对此有详细的介绍。公元1984年 6月版说道:于是,墓室结构改为墓道用小砖,墓顶仍用大的梁式 空心砖。 再不久,墓顶又改为以二块斜置的空心砖自两侧墓壁支撑中央的水 平空心砖,由此发展为多边形砖拱。 待续!)—— |
接上!)—— 到西汉末年改进为半圆形筒拱结构的砖墓,东汉初年砖筒拱又发展 为砖穹窿。 因为大画像砖过大,虽是陶制法,总是还有制作的困难,于是,就 有人设法将大画像砖切割分开成小块来烧制。这样,空心就没有必 要了。 待续!)—— |
接上!)—— 这就像卷轴式书籍,转化成一页页装订的一样,化大为小,带来诸 多方便。这很有戏剧性,不但便于烧制,又因为大画像砖切割成小 砖,也便于搬运。不经意之间,一举两得的结果,建筑材料霸主 ——坯砖萌芽出现了。 所有的偶然都存在于必然之中,正是这个道理, 待续!)—— |
接上!)—— 由于生活的需要,只是这不经意之间竟然成就了建筑史上值得大书 特书的一笔传奇。 不无遗憾,一直以来坯砖发明权不但被西方冒认,且其漫长的起源 发展史,国内至于无人搜集整理,使得多年来坯砖的历史竟然无人 知晓。 待续!)—— |
首页 上一页[30] 本页[31] 下一页[32] 尾页[4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