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人类起源假说:破解直立行走】(连载 版权所有)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人类起源假说:破解直立行走】(连载 版权所有)[第36页] |
作者:锦绣云溪 |
首页 上一页[35] 本页[36] 下一页[37] 尾页[4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接上!)—— 总想附着在雅利安人身上。这种心理导致后来受到压迫也没了反 抗的意思,一切只求来生。 最初,雅利安人的解释并无恶意,料只能说是上天安排,加之他 们祖上从华夏已获有神灵思想,又有自己部落长期的原始宗教感 受,会祝愿说出土著人此生修行下辈子轮回也是一样之类的话。 待续!)—— |
接上!)—— 这可能就是次大陆轮回思想产生的基础,是本地人对现实的一种 妥协认识。 这些较早来到天竺的是较早形成的雅利安人,实际是河套羌人与 塞人的hunxue,被称为“月氏人”。应该曾经在葱岭东西,北到 河中一带逗留了很长时间,大概在春秋晚期才深入天竺中部。 待续!)—— |
接上!)—— 当然,因为骨子里还是河套人与塞人的混血,hunxue的主要部分 还只是在有限的范围之内,也即是说华夏成分应该还比较大。不是 后期hunxue1状况,华夏的血缘成分越来越淡薄。 正是他们这些早期来到的月氏人,也即雅利安人,最早建立了南亚 次大陆天竺孔雀王朝, 待续!)—— |
接上!)—— 孔雀王朝其中最有名的人物就是阿育王。阿育王时期是古印度史 上空前强盛的时代,据说统一了南亚次大陆大半。他们也都信奉 佛教,从而使婆罗门的地位就在这个时期就得到巩固。 望远里说,哪有什么塞人?他们本就是羌人中白发病患者的后人, 都是云贵川走来的。 待续!)—— |
接上!)—— 婆罗门中的羌人成分很有一部分由于深受华夏的影响,都继承了 商朝祭祀的能力与传统,特别注重祭祀,就如殷商什么事什么行 动都要听祭司传达神的旨意才能决定做与不做一样。 婆罗门这些不间断进行的祭祀,也会更一步强化达罗毗茶人的自 卑和对雅利安人的仰慕。 待续!)—— |
接上!)—— “婆罗门”源于梵语,原意就是祭祀祈祷。人们认为祈祷的语言 就具有咒力,咒力增大能使善人得福,恶人受罚。 因此,执行祈祷的祭官被称为“婆罗门”,他们似乎能决定普通 人们的生死福厄,他们本就是高大的白种人,立在人们的仰视之 中,显然他们处于社会最高层。 待续!)—— |
接上!)—— 塞人虐他千百遍,他视塞人如初恋,没办法,这也是无法回避的 客观现象。 公元2020年《观察者网》有一个对白俄罗斯人的采访,记者问到 一个年轻的女理发师,“你觉得白俄罗斯会倒向西方么?”回答 令人吃惊,“我觉得不可能,西欧人永远不会当我们是自己人, 待续!)—— |
接上!)—— 他们根深蒂固地歧视斯拉夫人。但我还是很喜欢西方,那里更时 尚,也有更好的收入。” 这就是迷之自信,若甘之如饴。在这两人种交会处于相对自愿的 不平等状态下,经月氏人一部分人之手借助华夏文化就产生了佛 教。又在佛教并不太有利于后来的另一部分雅利安人的相对自愿 的不平等状态时, 待续!)—— |
接上!)—— 就弃置不利于雅利安人的部分佛教教义,从而推成了阿三教。 再怎么说,这也算是华夏文化的第二波涟漪了,已经从根本上完 全背离了华夏文化的初衷。“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这就要 说到佛教的产生,也就不能不说“老子化胡”了。 324)—— |
接上!)—— 324) 先得介绍一点老子两次教化孔丘的事迹,聊聊老子的道行,可 不是要说这是“老子化孔”。 人们知道,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在世,名丘,字仲尼, 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 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待续!)—— |
接上!)—— 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 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 “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还有人不知“祖籍”何意,介绍 下:指爷辈的居住地。 人们当然知道,孔子的贡献。 待续!)—— |
接上!)—— 他一生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另有说《春秋》为无 名氏所作,孔子修订)。 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哲学思 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 待续!)—— |
接上!)—— 儒学思想深深渗透入中国人的生活与文化领域中,同时也影响了 世界上其它很多地区的大部分人近两千年。 本文就不花功夫来介绍孔子的贡献与伟大了,但却注意到孔子少 年的艰窘。孔子早年生活极为辛苦,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 鄙事”。 待续!)—— |
接上!)—— 孔子3岁时,叔梁纥去世,葬于鲁国东部的防山,孔母未将墓的所 在告诉孔子。颜氏移居曲阜阙里,将其抚养成人。华夏有句俗话: “一岁看大,三岁至老”,未见年少顺遂,而成大事者。 少年的艰苦,是人一生的财富。 待续!)—— |
接上!)—— 以华夏情怀,看世间三界,看佛可有这等深邃,可有这等底蕴? 其实,佛只对眼前事,取一种尽可能抹平态度,主张逆来顺受, 不关注事请的过去与未来,更不关注励志与入世人生。 至于道,又如何有这等深邃,又如何有这等底蕴?实不难解。 待续!)—— |
接上!)—— 老聃居周日久,学问日深,声名日响。春秋时,称学识渊博者为 “子”以示尊敬,因此,人们皆称老聃为“老子”。 说来可能是公元前538年的某一天,位置在山东曲阜,孔子对弟 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 明道德之要。 待续!)—— |
接上!)—— 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 请鲁君。鲁君准行,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 前往。 南宫敬叔陪同孔子,这一路的鞍马劳顿就不提及了。老子见孔 丘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引孔丘访大夫苌弘。 待续!)—— |
接上!)—— 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老子又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 教之地,察庙会礼仪。孔丘感叹不已,自言获益匪浅。逗留数日, 孔丘向老子辞行。 老聃觉难有如孔子这等悟性的求教者甚慰,亲自送至馆舍之外, 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 待续!)—— |
接上!)—— 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 孔丘谦卑地站立那儿,心神聚在一起,恭恭敬敬听老子教诲。 “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 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 待续!)—— |
接上!)—— 在于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 为上,望汝切记。”老子一番发自肺腑的诚恳直言,深深打动了 孔子。孔丘向老子行师礼,跪下来以头叩地道:“弟子一定谨记 在心!” 老子掺扶起孔丘,连说:“可矣”,继续陪他一路走来。 待续!)—— |
接上!)—— 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 如虎吼雷鸣。孔丘伫立岸边,不觉叹息道:“逝者如斯夫,不舍 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 去,人生不知何处归? 闻孔丘尚有此语,老子一边端详他,一边对他说道: 待续!)—— |
接上!)—— “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 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 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 则本性不乱。 不任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 待续!)—— |
接上!)—— 功名存于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则烦恼之情增。” 孔丘忐忑,不敢隐瞒自己的心声,想了好一会,对老子解释道: “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 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待续!)—— |
接上!)—— 老子像是知道孔丘的心思,于是换了个说话的角度,不无感慨地 说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 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 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 所以辱, 待续!)—— |
接上!)—— 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 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 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 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334)—— |
接上!)—— 343) 面对天地的旷渺寥萧,远处可见群山苍茫,近处可见溪水蜿蜒, 耳边轻风拂过。稍停片刻,老子一手指着浩浩黄河,对孔丘说: “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 天际间,一群归鸿成一条弯曲的细线,散落在云烟之中,隐隐 约约。 待续!)—— |
接上!)—— 过了好一会,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 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 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 乃柔德也。 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 待续!)—— |
接上!) 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眼前是雨霁之后,空气清新,视野开阔。孔丘凝神向苍茫起伏的 远山望去,闻言,一片空灵,恍然大悟,对老子拜谢道:“先生 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 待续!)—— |
接上!)—— 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 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孔丘面对老子,一脸恳切,谦恭之色可掬。虽然声音不大,但句 句恳切,字字珠玑,音质优美,若琴声悠扬,悟性穿透山川过来。 待续!)—— |
接上!)—— 老子赞美,颔首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 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 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 测,善为渊也。 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 待续!)—— |
接上!)—— 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 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 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 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 生。 待续!)—— |
接上!)—— 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 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尔?” 老子只一番话,犹如春风拂过人的面庞,又如晴夜明月高悬万物 澄澈。 孔丘感激涕零,深情道: 待续!)—— |
接上!)—— “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 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 话毕,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离去。回到鲁国, 自然又是一番鞍马劳顿。还未来得及拜见鲁国国君, 待续!)—— |
接上!)—— 车子刚行到学宫外,众弟子就上来把孔丘团团围住,问道:“先 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丘道:“见之!”听见老师如此回 答,众弟子松弛下神情,换成了喜气洋洋。弟子迫不及待地问, “老子何样?” 鲁国学宫,几乎是除了国君的宫殿之外,是鲁国最好的建筑了。 待续!)—— |
接上!)—— 孔丘凝视道:“鸟,吾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吾知它 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 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 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 如龙之应时变化。 待续!)—— |
接上!)—— 老聃,真吾师也!” 孔丘说时做了一个手势,像是神龙从学宫屋脊穿飞过去了一样。 点评:对人生的理解,老子总是高出一般人的感悟。生于自然, 死于自然,故而任其自然。人不能理解“任其自然”,以为是放 任自然,至于放任自己。 待续!)—— |
接上!)—— 往往是经历苦难后,方才理解“任其自然”,是顺其自然,不做 强求。“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 人生,亦自然之物”,是为本意,如此方得自然之理。 悟之不透,又会走入另一极端,认为人生虚无以致颓废,消极遁 世。 待续!)—— |
接上!) 其实“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 悲乎”? 老子之言,站在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度,悟之不透会把治国与为人 混淆。还会以为人生在世无所作为,从而缺少进取心或误入歧途。 “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 待续!)—— |
接上!—— 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 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 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于此可矣! 表面看来,老子是在讲水之德,实际就讲到了进取心, 待续!)—— |
接上!—— 甚至包括怎么样使用进取心,“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 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因此,应该学 习水德之长而顺应自然。 老子甚至讲到了方法论,他特别强调到“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 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待续!)—— |
接上!)—— 到此才说破“顺其自然”之本意,发人深思。 老子还特别对孔丘说到,“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 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看看,这岂不是说,做事莫过于 强求,只有顺应自然,方可有所成就乎?“上善若水”! 344)—— |
接上!) 344) 前面两节,是老子第一次教化孔丘的情节。话说孔丘与老聃相别, 转眼便是十七八年,至五十一岁,仍未学得大道。闻老聃回归宋 国沛地隐居,特携弟子拜访老子。 老子见孔丘来访,让于正房之中,问道:“一别十数载,闻说你 已成北方大贤才。 待续!)—— |
接上!)—— 此次光临,有何见教?” 孔丘拜道:“弟子不才,虽精思勤习,然空游十数载,未入大道 之门。故而特来求教。” 孔丘求学之心,感天地泣鬼神。老子诲人不倦:“欲观大道,须 先游心于物之初,天地之内,环宇之外。 待续!)—— |
接上!)—— 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顺自然而生灭也, 皆随自然而行止也。知其不同,是见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 本也。舍不同而观其同,则可游心于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为 一,无形无性,无异也。” 孔丘问:“观其同,有何乐哉?” 待续!)—— |
接上!)—— 老子继而又道:“观其同,则齐万物也。齐物我也,齐是非也。 故可视生死为昼夜,祸与福同,吉与凶等。无贵无贱,无荣无辱, 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乐,何处而不乐哉?” 孔丘闻此一番话下来,只觉得惊心动魄,战战兢兢,以至于不能 自己。 待续!)—— |
接上!)—— 观己形体,似无用物;察已荣名,类同粪土。想己来世之前, 有何形体?有何荣名?思己去世之后,有何肌肤?有何贵贱? 于是乎,求仁义、传礼仪之心顿消,如释重负,无忧无虑,悠 闲自在。 老子见孔丘已入境界,曰: 待续!)—— |
接上!)—— “道深沉矣似海,高大矣似山,遍布环宇矣而无处不在,周流不 息矣而无物不至,求之而不可得,论之而不可及也!道者,生育 天地而不衰败,资助万物而不匮乏者也; 天得之而高,地得之而厚,日月得之而行,四时得之而序,万物 得之而形。” 待续!)—— |
接上!)—— 孔丘闻之,顿感身心空灵,如腾云中,如潜海底,如入山林, 如沁物体。天与我合为一体,己皆万物,万物皆己。 心旷而神怡,感怀万千,不禁赞叹道:“阔矣!广矣!无边无 际!吾在世五十有一载,只知仁义礼仪。岂知环宇如此空旷广 大矣!好生畅快,再讲!再讲!” 待续!)—— |
接上!)—— 老子见孔丘已入大道之门,甚感慰藉,侃侃而谈道:“圣人处世, 遇事而不背,事迁而不守,顺物流转,任事自然。调和而顺应者, 有德之人也;随势而顺应者,得道之人也。” 孔丘欣然闻之,顿觉身轻似燕,临空步虚,飘摇波上, 待续!)—— |
接上!)—— 若云飘动,随风而行;若水流转,就势而迁。喜滋滋道:“悠哉! 闲哉!乘舟而漂于海,乘车而行于陆矣。进则同进,止则同止, 何须以己之力而代舟车哉?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妙哉! 妙哉!再讲!再讲!” 老子顿歇下,道: 待续!)—— |
接上!)—— “由宇宙本始观之,万物皆气化而成、气化而灭也。人之生也, 气之聚也;人之死也,气之散也。人生于天地间,如白驹过隙, 忽然而已矣。万物之生,蓬蓬勃勃,未有不由无而至于有者。 众类繁衍,变化万千,未始不由有而归于无者也。 待续!)—— |
接上!)—— 物之生,由无化而为有也;物之死,由有又化而为无也。有,气 聚而可见;无,气散而不可见。有亦是气,无亦是气,有无皆是 气,故生死一气也。生者未有不死者,而人见生则喜,见死则悲, 不亦怪乎? 人之死也,犹如解形体之束缚,脱性情之裹挟,由暂宿之世界归 于原本之境地。 待续!)—— |
接上!)—— 人远离原本,如游子远走他乡;人死乃回归原本,如游子回归故 乡。故,生不以为喜,死不以为悲。得道之人,视生死为一条, 生为安乐,死为安息;视是非为同一,是亦不是,非亦不非;视 贵贱为一体,贱亦不贱,贵亦不贵;视荣辱为等齐,荣亦不荣, 辱亦不辱。 何故哉? 待续!)—— |
接上!)—— 立于大道,观物根本。生死、是非、贵贱、荣辱,皆人为之价 值观,亦瞬时变动之状态也。究其根本,同一而无别也。 知此大道也,则顺其变动而不萦于心,日月交替,天地震动, 风吼海啸,雷鸣电击而泰然处之。” 待续!)—— |
接上!)—— 这一番长论,呼风唤雨,能焐热石头,何况人焉? 孔丘闻之慨然,已然觉得身在青云直上,心已九重天外,觉已为 鹊,可飞于枝头;觉己为鱼,可游于江湖:觉己为蜂,可采蜜花 丛;觉已为人,可求道于老聃。不禁心旷神达,便说: 待续!)—— |
接上!)—— “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为何物矣!造我 为鹊,则顺鹊性而化,造我为鱼,则顺鱼性而化,造我为蜂,则 顺蜂性而化,造我为人,则顺人性而化。鹊、鱼、蜂、人,不同, 然顺自然本性变化相同。 顺本性而变化,即顺道而行也。 待续!)—— |
接上!)—— 立身于不同之中,游神于大同之境,则合于大道也。我日日求道, 不知道即在吾身!”言已,起身辞别。 这两番老子教化孔丘读完,感觉如何?有无孔子一样顿悟否?在 下先说,两个字:汗颜。 354)—— |
接上!)—— 354) 老子,约公元前571~471年在世,字伯阳,谥号聃,亦可称 “老聃”。又因为耳朵大,人称李耳,尊号“太上老君”。 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是中国伟大 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说创始人,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 文化名人。 待续!)—— |
接上!)—— 老子思想主张“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 “道”即客观规律,以辩证法看待。 公元前520年前后,老子西出函谷,到西域、昆仑墟、天竺一带讲 学,对不周山一遭各处胡人实行教化的事情,即历史上有名的“老 子化胡”。 待续!)—— |
接上!)—— 出函谷一说,今渐被出大散关所替。 现在还有一种说法,而且好像是唯一的一种清奇的说法来解释 “老子化胡”,曰从历史的角度看当年佛教从天竺传入,文化 上极度自信的中国人很少有人相信。 待续!)—— |
接上!)—— 天竺佛教徒为了让中国人接受佛教,在中国传教时宣扬老子入天 竺变化为佛陀,教化胡人之事,以图在东汉佛教初传阶段,提高 佛教地位。听着解释,不禁产生如今生意经借广告作宣传般的感 觉。 实在话,如果这么勉强,佛教岂不也太矮化自己了吧? 待续!)—— |
接上!—— 不怕人嘲笑下三么?若换一个角度说,既然日后放弃老子,那当 初不是作践自己么? 当然,佛教在华夏开始或许没有想到能做大。道教徒认为这是历 史事实,后道教徒撰写了《老子化胡经》。佛道之争,由此便开 始了。 待续!)—— |
接上!)—— 华夏历史上fodao之争,很有几起。北魏初期,北天师道教主寇谦之,在崔浩支持下,经魏太武帝尊奉为国教,结果发生“三武一宗miefo”的第一次,即为一次大有规模的佛道之争。太武帝继任者文成帝chongfo,寇谦之已死,崔浩受到重大打击。后fojiao坐大,直至公然造反。 待续!)—— |
接上!)—— 魏太武帝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君主。鉴于当时有些汉人将拓跋鲜 卑族视为“胡”的异族,而他欲一统天下,成为统治以具有高度 文化传统为主的汉族组成的整个中国的皇帝,因而要推崇儒学和 道教来标榜自己。 他称佛教为“胡神”、“胡经”,以证明自己非“胡”。 待续!)—— |
接上!)—— 其在miefo诏令中说,由于“鬼道炽盛”,致使“政教不行,礼 义大坏”,“王法废而不行”,而他自己“欲除伪定真,复羲农 之治”。魏太武帝俨然是一个汉族之王道正统的形象。 特别值得后人注意的是,魏太武帝推尊儒学, 待续!)—— |
接上!)—— 难能可贵的是并没有把儒学视为宗教,反而认为儒学必与鬼神和 迷信相对立。 北魏太武帝于太平真君五年(公元444年)的诏令中说:“愚民 无识,信惑妖邪,私养师巫;挟藏谶记、阴阳、图纬、方伎之书。 又沙门之徒,假西戎虚诞, 待续!)—— |
接上!)—— 生致妖孳。非所以一齐政化,布淳德于天下也。”言辞昭昭,必 欲除沙门而后快。 北魏太武帝之后,北周武帝miefo,即建德毁fo,是“三武一宗 miefo”之二。指的是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武帝建德年间, 在经过多次辩论之后, 待续!)—— |
接上!)—— 周武帝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下令在当时fojiao盛行的北周罢 斥fojiao,从而在全境内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miefo运动。 这次运动中,fo像全都被毁,寺庙被收为国有,寺僧均被勒令还 俗,对fojiao打击可谓之烈。 待续!)—— |
接上!)—— 建德三年(公元574年)五月,北周武帝下令“断fo道二教,经 象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并禁诸淫祀,礼典所不载者, 尽除之。” 同时,还下令“三宝福财,散给臣下,寺观塔庙,赐给王公。” 一场大规模的轰轰烈烈的反fo道行动由此全面展开,实则miefo 为主 待续!)—— |
接上!)—— 周武帝miefo之原因有二:僧徒滥杂,寺庙多币,蛊害百姓社会; 尊崇儒家。当时沙门为五横之一,fo徒侵占农田,不劳而获,又 可逃避租税力役。 周武帝亲政后第二年,关中荒旱,命当户拿口粮出来卖,寺僧却 借荒年放高利贷。 待续!)—— |
接上!)—— 奸人亦有匿於僧法之下,图谋造反,周武惩於前事,遂有miefo 之心。fo1教如接受魏太武帝当年的处理,或许能避开这一劫,可 惜了。 “帝本信道教,兼奉fo1说,唯却深信治国须用儒术。时有还俗僧 人卫元嵩者力说武帝建立一理想之地上王国,代替天上之fo1国。 待续!)—— |
接上!)—— 嵩与道士张宾相结,二人俱善术数,大受信任,武帝於是数次召 集大臣,fo道讨论三教优劣。于公元574年又诏fo道大集京师, 帝亲临太极殿主持讨论,张宾与僧人智炫辩论落於下风。 帝亲斥fo教不净,智炫反指道教更不净,更抵触武帝之短。 待续!)—— |
接上!)—— 武帝大怒,乃下诏灭fo。由是道观寺院经像被毁,僧尼还俗,归 於军民户。” 综观之,北周武帝灭fo之根源,首先在于武帝本人视fo道为虚妄, 加之fo教组织不纳赋税,虚耗国力,同时又欲重振儒家传统, “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方便其励精图治之意图。 346)—— |
接上!)—— 346) 再就是唐朝灭fo。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诏百官僧道 会于百福殿,议《老子化胡经》的真伪。沙门法明排众而出,说: “此经既无翻译朝代,不是伪经是什么!” 道士愕然,无人能应。高宗遂令搜集伪经,尽数焚毁。然《化胡 经》早已广传民间,实难一举烧尽。 待续!)—— |
接上!)—— 武则天登位后,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东都福寺僧慧澄上 书,请求依照高宗之例,焚毁《老子化胡经》。 武则天令刘如睿等八位学士集体讨论,皆言化胡是实,为经不虚: 道释同体异名,老君变化不测,即使史籍无据,但释教不异老君。 待续!)—— |
接上!)—— 《化胡经》于汉隋诸书有载,不应削除。武则天支持“老子化胡”, 慧澄的建议未被采纳,于当年六月十五日敕旨: “老君化胡,典诰攸着,岂容僧辈,妄请削除。故知偏辞,难以 凭据,当依对定,佥议惟允。明知化胡是真,作佛非谬,道能方 便设教,佛本因道而生”。 待续!)—— |
接上!)—— 武则天于天授二年(公元691年)亦曾作规定:“自今僧及道士 敢毁谤fo道者,先决杖,即令还俗。” 武则天掩人耳目,虽不许fo道相争,但却明确说明,“fo本因道 而生”,显然肯定了“老子化胡”说。 待续!)—— |
接上!)—— 中晚唐时期,武宗会昌(公元841~846年)年间之排佛事件,世 称会昌法难,为“三武一宗miefo”之三。元和十四年,唐宪宗敕 迎fo骨(即所谓舍利)于凤翔法门寺。 对此,史称“素不喜fo”,信奉孔孟之道的韩愈从儒家立场出发, 予以坚决反对,被贬为潮州刺史。 待续!)—— |
接上!)—— 韩愈反fo是在fo教势力达于鼎盛的情况下进行的,具有比唐初傅 奕反fo更为深刻的历史影响。 唐武宗灭fo,始于会昌初年,而至会昌末年则达到高潮。从会昌 二年十月起,武宗下令凡违反fo教戒律的僧侣必须还俗,并没收 其财产。 待续!)—— |
接上!)—— 此后,武宗陆续下令限制fo寺的僧侣人数,不得私自剃度,限 制僧侣蓄养奴婢的数量,很多寺院被拆毁,大量的僧侣被强迫 还俗。 会昌四年二月,武宗降旨“不许供养fo牙”,同时规定有fo指 骨之处,严禁供养和瞻仰。 待续!)—— |
接上!)—— 到了会昌五年,又开始了更大规模的灭fo行动。唐武宗下令僧侣 全部还俗,就连天竺和日本来的求法僧人也被强迫还俗,不得例 外。 根据武宗的旨意,这年秋七月裁并天下fo寺。天下各地上州留寺 一所,下州寺院全部拆废。 待续!)—— |
接上!!)—— 长安和洛阳规定各留两寺,每寺留僧30人。天下各地拆废寺院和 铜像钟磬,所得金银铜一律交付盐铁使铸钱,铁则交付本州铸为 农器,还俗僧侣各自放归本籍充作国家的纳税户。 武宗这次大规模的灭fo,天下一共拆除寺庙4600余所, 待续!)—— |
接上!)—— 拆招提、兰若4万余所,僧尼26万余人还俗成两税户,没收寺院 所拥有的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没收奴婢为两税户15万人,另外还 强制大秦穆护、祆教3000余人还俗。 唐武宗灭fo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当时fo教的势力非常强大,成帝 王威胁。 待续!)—— |
接上!)—— 武宗在他的旨意中说,佛教寺院的规模比皇宫还要大,十分天下 财,佛占有七八,寺院不纳税,对国家财务是一个重大损失。同 时僧人过多亦会影响生产活动,造成田荒民饥等后果,影响国家 稳定。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 待续!)—— |
接上!)—— 可能是唐武宗本人更加崇敬道教节俭,厌恶佛教奢靡,因此打击 fo教。在“feifo”的过程中,对其它外来的四教:祅教、摩尼教、 景教和回教,也都采取了相应的废除手段。 feifo成功,从而扩大了唐朝政府的税源,巩固了中央集权。 待续!)—— |
接上!)—— 唐武宗miefo沉重打击了寺院经济,增加了政府的纳税人口,扩大 了国家的经济来源,增加了朝廷财富。 除这三次外,第四次法难发生于后周世宗显德二年(公元955年), 曾毁fo寺三万余所。相传世宗下诏毁坏fo像时,镇州有一尊铜制 观世音pusha极为灵验, 待续!)—— |
接上!)—— 无人敢毁。后周世宗乃亲自前往该寺,用斧头砍毁菩萨胸部。这 几次灭fo事件中最有影响的一次还是这词后周世宗灭fo。五代十 国时期,北方政权都前后采取过一些禁fo措施,后周世宗灭fo是 比较大的一次。 从现有的资料记载看,后周世宗miefo, 待续!)—— |
接上!)—— 并没有大量屠杀僧尼、焚毁fo经,只下诏废无赐额之寺院,毁铜 像收钟磬钹铎之类铸钱,带有一种整顿fo教性质,还保留很多寺 院与僧尼。 整个中国fo教的发展,已经走向了勉强维持的阶段,经过这一轮 打击之后,就更显得萧条衰落了。 待续!)—— |
接上!)—— 在这一背景之下,儒释道三教之争才算趋于缓和,已不像过去那 么尖锐对立了。 中国历史上三武一宗被称之为的“教难”,使得佛教几经摧残而 致衰微不振。但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以来,思想已深植社会民心, 遭受重重打击之后,却始终屹立不倒,很快复兴。 347)—— |
接上!)—— 347) 虽然经过被fo家弟子称之为“三武一宗”的法难,但fo道之争也 只是缓和了紧张程度,并未结束,暗流还在涌动,时而还会冒出 头来,尖锐起来。宋徽宗时期,fo道之争较为激烈。 道士林灵素和和尚斗法,林灵素对宋徽宗说“释教害道, 待续!)—— |
接上!)—— 今虽不可灭,合与改正,将fo刹改为宫观,释迦改为天尊,菩萨 改为大士,罗汉改尊者,和尚为德士,皆留发顶冠执简”。 徽宗依奏于宣和元年(公元1119)正月下诏,改fo为道,易服饰, 称姓氏;左右街道录院改作道德院,僧录司改作德士司,隶属道 德院。 待续!)—— |
接上!)—— 不久又改尼姑为女德。皇太子上殿争之,令胡僧立藏等十二人和 五台僧二人、道坚等与林灵素斗法,结果僧人失败,情愿戴冠执 简。 蒙古兴起初期,由于丘处机跋涉千里“一言止杀”救苍生的伟大 功绩,道教一度被成吉思汗定为国教,荣耀无比。 待续!)—— |
接上!)—— 已经能和北魏太武帝时期寇谦之的天师道相比,fo教受压制。铁 木真之后,公元1258年,蒙哥汗命忽必烈主持在开平府大安阁举 行一场规模空间的fo道大辩论。 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最为深远的一场fo道大辩 论,双方激烈交锋。 待续!)—— |
接上!)——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僧人那摩弄权主张一神说, 力辟道教。那摩利用元朝是胡人政权的心理,趁机乃召道士与僧 人辩论《老子化胡经》。这次辩论实则不过是走过场而已,因为 元朝已被僧人那摩把持,结果可想而知。 此次元朝辩论,道教受到一定挫折! 待续!)—— |
接上!)—— 佛道之争此起彼伏,后有以儒入道之异人韩山童,志在驱夷复华, 抑佛兴道,乃隐居授徒,秘密宣传革命。苦心励志,历十馀年, 倡白莲社烧香集众,从者日盛。值元朝失政,乃藉机策动民反, 遂以红巾为号,起而举事。 因烧香集众,号为香军, 待续!)—— |
接上!)—— 屡败元军,声势大振!后来朱元璋与红巾部将,率众继续努力, 南取金陵,香军终获驱元复华。朱重八元璋遂改元称大明,逐元 帝,建明朝天下,即位为明太祖,是皆出于道教,道教随藉而复 兴强大。 fo道之争,fo为外来。 待续!)—— |
接上!)—— 据传佛教是东汉传入华夏,有所谓“白马驮经”一说,而建洛阳 白马寺。南北朝《汉法本内传》与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卷 四皆言: “白马寺,汉明帝所立也,佛入中国之始。寺在西阳门外三里御 道南。帝梦金神,长丈六,项背日月光明。 待续!)—— |
首页 上一页[35] 本页[36] 下一页[37] 尾页[4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