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从上古至今,自在胡侃之儒家与治理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从上古至今,自在胡侃之儒家与治理[第3页] |
作者:自在常空 |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下一页[4] 尾页[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夏朝有车正掌管车服,庖正掌管膳食,牧正掌管畜牧,都是直接为王室服务的官吏。三正不同于这些正,指高层次官长,主管政事,通常有二三人。六事之人经常在王左右,地位也很高,有戎事的时候,可以代王统率军队。 此外,比较重要的官还有遒〔qiu囚〕人、啬夫、大理、太史、羲和、瞽〔gu古〕、官师等。 遒人是王的近臣,主要负责下达王命,宣布政令。同时兼有征求意见、下情上达之责。 啬夫是执行国家经济权力的官员。负责征收农业剩余生产物。 大理是具有司法职能的官员。掌管刑狱,调解诉讼。 太史是史官。掌管记事和册籍。 羲和是掌管历法的官员。 瞽即乐师。掌管祭祀和王娱乐时候的音乐。 官师是“校”(即学校)的教官,对王也有规谏之责。 |
自在胡侃治理2:制度比拼的邦国时代3:士的时代,东西泰山之争 相传大禹时代就设立了三公,只不过此时的三公不是官名,而是一种施政的专业细分。。。大禹和夏的时代,三公是指大监、大理和太史令。。。从内容来看,施(内)政理政的士:皋陶,最初还相当于储君的位置。。。只是从夏启和太康开始,士只能被降级到理政大臣和托孤大臣的地位。。。到中康的儿子相开始,王族的内务交给厨正:相来管理。。。厨正最有名的是伊尹,最终被商汤正式改名为相。。。 禹的理官皋陶担任“士”,执掌刑法,创立了《禹刑》,还有了监狱——圜huán 土 《左传》中引述《夏书》中关于夏时刑法载“昏、墨、贼,杀”。晋国叔向称这种刑法为“皋陶之刑”。虽然死刑观念应在新石器时代早已产生,但禹的理官皋陶可能是第一个将死刑法律化的人物 大禹还设立了董(监督;督察)的职位 。董之用威。--《书·大禹谟》。传:"董,督也。" 太史令(伊尹)终古以谏桀无效而奔商闻名于世——集史官+谏官为一身 |
(三)先秦官权的规范演进历程 接下来捋一捋官 1、上古:类似联合锅,黄帝时设置大监(左右两个大监的职责为监督,但实际相当于车左、车右或者左相、右相) 大监在大禹时改称为董(监察、督促,督促的功能大致可以对照督军,但是地位显然在王国日常朝堂时低于宰相,只是在特殊事务和时期有代王督促的意思)。。。此时董之外的事务显然交给了正、士 尧舜禹为王的时代,参与的其他氏族老大按行业分管,官名:正。。。 三正大致是指车正(刑部司寇、兵部司马)牧正(户部司徒、工部司空)庖正(吏部冢宰、礼部宗伯)。。。庖正负责立事、任人。牧正负责组织集体劳动。车正负责训练和执行法律。。。再简单一点理解就是庖正负责人事、车正负责战事、牧正负责后勤经济,妥妥的军政经雏形。。。 虞舜时期的皋陶,就担任过士正(大理,主刑),皋陶文化是指重刑罚,但遵从葛天氏和尧帝的遗风,认为不教而诛是不对滴。。。所以在五刑之前至少应该先五教(来自葛天氏提倡的寓教于乐,夏代三正之下的一个官名:官师是“校”(即学校)的教官,对王也有规谏之责(规劝王的职责最有名的是商代伊尹流放太甲,后来对王的提前教育交给了太学、太傅,再发展下去变成了私塾))、五教之前应该先有五礼(五礼应该是对尧帝提倡礼治后的细化、深化了)。。。 对士正而言,最厉害的是皋陶的最高地位曾经相当于储君,在禅让制改为血缘传承后就只能相当于托孤大臣的职权了。。。 商代的伊尹担任过相、庖正、太史令,这就主要是管内务了,算是上古时期最明确的(不含财经职权在内的)政务大臣了。。。 2、夏代:官职增多为六卿 六卿为:司空(主土木工程)、士正(主司法)、虞(主山泽)、秩宗(主祭祀)、纳言(主承上宣下) 3、商代:在卿士之上设置宰相+不常设的三公(太师、太保、太史),增设侍卫官亚+管理贵族子弟教育的国老+掌外地籍田的畋老等,尤其是这后面三个行业,专门的侍卫部队+私塾+财税官; 4、周代:官职太多,划分为两大官署:卿事寮管军政(太师+太保,长老监护制度,稳定过渡的顾命大臣的雏形)+太史寮(文职+神职,又称天官);太师、太保是世袭的,侍卫部队隶属于卿事寮 没设置宰相,应该是被三公分权了,防止专权 5、春秋战国:重置宰相,宰相虽然有专权之嫌,但是管理政务,推进制度革新和壮大实力很有用,这个职位一直是重点关注对象,也是王族的族权与天下公器之间的平衡器、臣子的最高官职和奋斗目标 6、执政权和施政权不断分离、细化的结果是 君王奋斗的最高目标成为圣王。。。也可以说是王族的理想,在现代而言,相当于领头人草创一个行业而且还最终成功了,其后代传承所有权,即统权。。。 士奋斗的最高目标是成为贤相。。。贤的象形字解释就有组织管理的良才的意思。。。在现代而言,大约等于创始团队中的一员,但地位和精神象征意义小于领头人,其后代传承管理权,即治权。。。 |
自在胡侃治理2:制度比拼的邦国时代6:政教文分离1从神话走向文化时代 种花家很早就实现了政教文的分离,这里的教不是指后来的各种具有成型教义和教规的宗教,而是各种神论。。。 (一)神与智 1、神 在象形字而言,神就是象闪电一样具有巨大的能量的东东 |
神不是所谓的古希腊哲学推导出的具有必然性的东东,也不是神学所谓的唯一或者万能、完美的东东,神在种花家只是代表一种未知的巨大能量。。。所以神字经常和奇幻、玄密组合在一起使用。。。 直到天文学和星象图的出现,才让各种具有形体的神出现在人们眼前。。。所以神一定是在灵巫时代产生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东东,甚至结合巫术之后甚至能够生死人、肉白骨,改运改寿命的东东。。。 |
种花家的神文化不一定首先起源于蚩尤族,但是蚩尤族显然最崇拜神这个东东。。。不知道蚩尤族究竟是从巫山或者湖南高庙、城头山走出去,还是从九黎将神灵巫术带回湖南。。。总之,新石器时代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辽河出现了龙,高庙出现了凤凰,黄帝时期,巫山的大巫觋一直辅佐炎黄部落南征北战。。。从某种程度来说,大巫觋巫咸不一定只是对战士们进行心理引导,甚至可能是在神农氏的药草帮助下,帮助人们强身健体和疗伤去毒。。。神和巫的结合才是最容易让人相信的神秘未知力量。。。 而已知的部分呢?在象形字而言就是知识、智慧进行理性推导,还必须能够指导生产生活和转化为行动。。。 |
2、知识 知:就是通过语言和探讨,明白理论上的东东。 识:归类方便进行辨别。 显然,知识是说言传,告诉后辈某个现象有什么特征,而随着知道的现象越来越多,就容易产生混淆,所以我们的老祖宗就采用分门别类的方式告诉你一个大概。说到这里,是不是有计算机操作系统”windows“的感觉? |
3、智慧 智:讨论行军打仗。PS:类似沙盘推演 慧:扫除心里的蒙昧和无知。 智慧:知道了某个现象或者规律,咱们的老祖宗可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预先做好行动方案,扫除那些可能导致失败的误着和败招,显然这是由族中的经验丰富的人才能进行的事情 |
(二)文字、文明和文化 文:就是象形符号,逐渐简化,描述对一个现象(包括事、物和道理)的认识,从而让其他人可以看得懂的符号。 字:名是父母给你的一个称呼,字说的是一个人最大的特征,要么是优点,要么是对扬长避短的一种期望。。。所以从字的含义来说,只有种花家的象形字才是对应了某种特征的一一对应的东东,之前的各种图文都只是从粗略到精细的图文(图一般是指概貌、画是指可以清晰看出分界线的图。。。文是抽取图画之中的局部纹路作为区别的代表,比如老虎额头的王字,兔子鼻子的卯字。。。只有到成为字才具有了固定的特征和意涵)。。。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只有种花家的汉字才是真正的文字,其他的字母文字只记录声音和图像的时代是不能称为字的,最多只能算是图文阶段。。。 |
“字”虽然说到女人出嫁跟从夫家姓,也说到男子成年礼时添加的一个名字,那么从后者来看,成年礼时,为什么要添加一个“字”呢?这个东东我们中国人经常会遇到,拜保保。父母给你取的名,一般是对你的期望,或者对家族传统的传承,而字是成年礼时族里德高望重的长辈给你取的,这个时候其实你的个人特长和性格已经大致看明白了,所以这个“字”就是对你的特性的扬长避短。SO,俺解释为“成年后的归属(人)、现象的抽象描述和本质定义”。 扬长避短是一种外部平衡,依据是人有个性的不同,同时也有社会性,所以每个人都扬长避短就互补了。所以道德经说,成熟以前要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多学习别人的优点,成熟以后要扬长避短。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
文明和文化 我们先来假设一下,你看到一个动物之后,你怎么向其他人描述你看到或者想表达的东东?最简单最直接的就是象声——模仿那个动物的声音,或者表述它的形态、动作和大小,不过显然都不能够保存很长时间是吧?so文,就很重要了,虽然只是在石壁或者土陶上刻画那么几下子,后人也能够马上明白,根本不用再多解释。文的第一作用就很明显了,框出一个现象的大致定义,于是别人明白了,缩短了交流的难度和时间,提高了交流效率,这就组合成为两个字“文明” 咱们中国人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分三个阶段:1、你知道了吗?2、你明白了吗?3你会做了吗? 所谓化,就是把你所有的认识变成行动。 |
所以文化,就是说,你除了表明知道怎么做了,还得在行动之中表现出来你做对了,当然也可以反过来从行动、言行举止之中看出你是不是有文化。所以接下来就得对风俗进行一个比较辨识。 |
所谓风俗,就是我们每到一个地方,都会看到不同的节日会有不同的庆祝活动或者祭祀活动,其中必然有文化的影子,但是日常生活之中,当地人是如何去村中的水井取水呢?这个就有很大不同了,有用瓦罐的,也有用桶的,有的用驮,有的靠挑,很多地方还有用头顶的,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纬度、高度、材料、运输工具和忌讳,所以就产生出不同的风俗。 |
那么风俗是不是文化呢?说它是,显然有道理,因为化成行为了嘛。说它不是,显然它表现出不同的形式,让人怀疑文化的共通性。所以,风俗严格说来,就是差别化的文化。 |
有了风俗与文化的对比,显然可以看出对于强调差别的风俗,文化的第二个作用就出现了,它可以把不同的风俗的本质提炼出来,因而具有更大的共性。所以,接下来,文化就具有了第三个作用:它可以在本质和理论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探讨,产生出更多理论层面上的延伸。比如你这个行为是好还是坏?是不是符合道义、善恶和规矩? |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从黄帝的下属仓颉造字时期开始,种花家就已经明确从神化时代走向了文化时代。。。 颛顼的绝地天通则是将时间和季节进行了统一,管辖范围内指定地点由指定人员进行天象观测,各地正朔方面的变动由官方统一通知。。。就如同我们现在统一使用北那个京时间是一个道理。。。 |
只不过黄帝和颛顼的年代,管辖范围还没有深入到长江流域。。。于是这里的良渚、苗族和巴人的巫觋依然在进行着民间天象观测。。。而众所周知的是,劳动人民的创造力是无穷的,于是中原势力最难到达的长江中上游成为了种花家保存上古传说、习俗和文化最多的地方。。。然而直到明代以后,种花家才真正有了自己的本土宗教道教,只不过与道德经的道家相距甚远,它是一种模仿佛教而来的宗教。。。 显然种花家不是没有形成宗教的可能,而是种花家一直缺少必须有成型教义和教规的现实基础和土壤。。。没有宗教,人们也能够生活得很好。。。人们可以各信各的神+巫术也可以回归到本来面目的医术和养生气功保健。。。在各地水土差异和风俗不同的影响下,人们可以入乡随俗,和谐共处。。。 |
自在胡侃治理2:制度比拼的邦国时代6:政教文分离2文教分离 (一)文化与政教分离 在孔子的时代,开启了一种新的文化传承方式名家。。。名家最大的特点就是编字典和词典。。。通过讨论,确定某些字和名词的含义。。。这种方式有好有坏,因为字词从此可以确定在某个阶段具有某种特定的含义。。。坏处在于不同的阶段,这个字词有可能可以无限变化含义,无限增加含义,只要听和说的人大家都这么去理解就成。。。 |
如果要说真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与政教分离就是孔子为代表了。。。因为孔子还特意传下来一句话:怪力乱神。。。一切未知的能量都只是暂时不理解,暂时未知。。。等到理解了会用了,那就不是神,而是知识和智慧了。。。同时这个怪力乱神还说明一件事,种花家从此将文化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理论研究,一个是行为实践。。。 |
在行为实践方面,象形字训、练、习就是最基本的概念。。。 不停地命令下照做,叫住训。。。显然是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动作,到位还是不到位,只有亲自授课的人才能用身体力行来教会你。。。 |
练是把丝通过纺锤有规则地组合在一起,或者把丝从茧子抽出来,又或者把生丝加工成熟丝。。。大概意思应该是指通过分解动作的练习,把每个分解动作练到位 |
(二)教育与灵巫分离 那么在颛顼和孔子之间还有整整两千年,难道什么都没有发生吗? 别忘了,前面我们提到官职的时候有这么一段: 商代:在卿士之上设置宰相+不常设的三公(太师、太保、太史),增设侍卫官亚+管理贵族子弟教育的国老+掌外地籍田的畋老等,尤其是这后面三个行业,专门的侍卫部队+私塾+财税官; 太史显然是天文观星、历法和记载大事的。。。夏代还有一个官师的职位,也就是“校”,训练军队也是一种教育,对君王的规劝和提前规劝,同样也是一种教育。。。商代的国老就是贵族子弟的第一个私塾。。。 周代把专门负责皇族子弟的叫太傅,最重要的那位是太子太傅,这个职位的是直接负责未来天子的教育,学什么和怎么学都是太子太傅的事儿。。。不但要培养太子,甚至还需要为太子配置一个比较优良的未来团队核心。。。所以这真的不是个小职位。。。 当然,这也可以明确可见,从商代起,种花家就已经将天文神教与文字知识传承进行了分离,太史的职位远高于国老,国老毕竟负责的只是未来的天子,太史要对现在的天子就承担起责任,未来的天子和天子团队仅仅是个可能性。 |
所以对四川人来说,商代的这个太史与国老的分歧,有可能才是三星堆的政教文分离的最主要原因。。。 目前来看,三星堆的遗址文物证据显示没有通过战争就放弃了三星堆。。。即使文物有破坏,也是归置得很规则,不是随意乱丢乱埋。。。至少有一种尊重。。。 当然从金沙遗址跟三星堆的一脉相承来看,也许还是有一部分人不愿意选择跟从商朝,或者不服商朝的管治,选择了搬迁到成都金沙。。。但是至少可见的是,商代王权已经扩展到了三星堆。。。从嘉陵江的巴国向蜀国扩展。。。 部分顽强地崇拜灵巫的部落依然在长江上游继续演绎自己的神教文化。。。灵巫文化最大的根基显然还是在巫山和湖南高庙。。。这种灵巫文化显然是星象图的象形和巫医的完美结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一神教的所有记述来看,早期都有关于部分奇人异事的神迹,尤其是巫医结合治病的最多。。。 |
所以对四川人来说,商代的这个太史与国老的分歧,有可能才是三星堆的政教文分离的最主要原因。。。 目前来看,三星堆的遗址文物证据显示没有通过战争就放弃了三星堆。。。即使文物有破坏,也是归置得很规则,不是随意乱丢乱埋。。。至少有一种尊重。。。 当然从金沙遗址跟三星堆的一脉相承来看,也许还是有一部分人不愿意选择跟从商朝,或者不服商朝的管治,选择了搬迁到成都金沙。。。但是至少可见的是,商代王权已经扩展到了三星堆。。。从嘉陵江的巴国向蜀国扩展。。。 部分顽强地崇拜灵巫的部落依然在长江上游继续演绎自己的神教文化。。。灵巫文化最大的根基显然还是在巫山和湖南高庙。。。这种灵巫文化显然是星象图的象形和巫医的完美结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一神教的所有记述来看,早期都有关于部分奇人异事的神迹,尤其是巫医结合治病的最多。。。 |
自在胡侃治理2:制度比拼的邦国时代6:政教文分离3政教分离 文教既然可以分离得这么彻底,接下来就是政教分离的事儿了 对种花家而言,最重要的事当然首推祀与戎。。。军权是执政的保证,祭神和祀祖则是文化传承和纪律规范的最重要象征意义。。。一旦被逐出祠堂,连回家祭祖的资格都没有,那是有可能成为孤魂野鬼的。。。 一个良好的家世背景,甚至可以让你一生下来就有与众不同的命运。。。尤其是在农耕民族以信为本的传统之下。。。就算是佛家,也照样期待着这往生到弥勒佛管辖的西方极乐世界最诱人之处。。。不是带着记忆去成仙或者转世,而是要带着戒律转世,生下来就没有缺陷,就没有恶习。。。 真正的政教分离,显然还是得从夏代设士,商代设相开始。。。所谓政与治 政就是强制管理 |
治:乱倒极点,就得有人主持公道;面对洪灾,就得修筑堤坝,只有这样才能得到集体的安定。。。主持公道的重要性远高于执法。。。犯法的事情毕竟有白纸黑字的约定,即使有争议也不会太大。。。违法而没有达到犯罪程度的事情,那就太多太多了,这种情况最需要的是让众人服气,一旦不服气了,事儿就会慢慢转向积怨,一旦积怨了,再好的出发点也会被首先按照敌意来理解,很多事儿办起来就一定不会顺畅。。。 (比较一下裁决就明白了,裁决一般是二选一,非黑即白,主持公道的灵活性会大很多,因为很多事情不是仅仅胜诉就可以解决纷争的,而是要互谅互让才能真正让人服气!) |
宗:祭拜祖先的祖庙,早期开国核心都是同一族内的某个大家庭,有几个亲兄弟互相分工合作,所以其父亲一般都是同一个,被尊称为祖(男性生殖器的象形);宗则是打下江山后,不同分工下的亲兄弟也只能竞争唯一一个帝座了,他的直系后代才能成为正宗第一顺位继承人,其他各宗发展机会就必然小于正宗,所以开国后的那位继承人一般称为太宗。之后的继承人就不以祖或宗来命名,而是各种(自然分叉)流、(主动分叉,也可以称为硬分叉哈哈)派互相展开后续竞争,如果能够扬长避短,从原理上独创一套,才能开宗立派,比如中华武术在少林之后,只有武当张三丰可以称为大宗师另立新宗,其余只能是派别之争。 |
教:有体罚的上行下效 |
宗教:有体罚的传承。 总体来看,任何一个宗教都必须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教主或教宗;2、基本教义;3;生活哲学与行为规范;4、人生态度;5、理想世界或人生追求;6、世界观,包括宇宙的起源和未来;7、违反教规的惩罚。 我们中国人常常除了佛教之外,其他都称为家,比如道家、儒家、法家,那么为什么不称为道教(现存的道教不算)、儒教、法教呢?就是因为这几家包括诸子百家都主要提出理论探讨和建议,只遵守教育规范,不对违反其理论的行为提出处罚,而是交由具有公权力的执政者的法律法规来解决,有的甚至连世界观,啥宇宙啥死后都不探讨。最著名的就是孔子的反问句“未知生焉知死”,即诸子百家之说应该怎么做,当然也讨论这么做的好处和坏处,但是就是不说不这么做的行为该受到什么惩罚才合理,妥妥的谋士范。 |
自在胡侃治理2:制度比拼的邦国时代6:武王克商确立嫡长子继承和大小宗分封制度1嫡长子继承的优势 如图所示,周文王时期不管什么名义拿下山西高原,尤其是拿下商的后盾崇 对商朝来说,都不可能不怀疑,囚禁周武王到羑里这个国家级监狱也不过是当年商汤被囚禁到禹州的翻版而已 显然商纣王对山东东夷的征伐已经进入决定命运的关键时期,否则不可能对周放任不管 事实上,史载周武王克商之时恰好是在传出山东被平定,朝歌正在筹备祝捷庆典,没有及时对诸侯联军作出反应 |
联军选择从孟津渡黄河北上,而不是从崇国选择山西八陉之一的滏口陉下山偷袭朝歌,可以证明商朝早已派兵封锁了这条下山路径 只不过这次周武王选择了联合诸侯一起正面硬钢而已 史传两军牧野之战距离朝歌大概70公里,周军约5万人,主力车步协同的大约2.5万人,来声援的大约两三万步兵多半也是在后边摇旗呐喊 商纣王的战车全部在山东,全速回防插上翅膀也赶不回来,临时拼凑奴隶17万人出战的结果是被训练有素的战车箭、戈,敢死队的矛协同之下,溃散直至反戈一击,天不亮就结束了战斗 商纣王选择了自那个那个焚 目前考古的证据而言,没有发现任何酒池肉林、炮烙的痕迹 所以商纣王是否真的那么残暴,还有待于考古继续努力 可以确认的是,如果得到商朝大军回防甚至主动攻击周,局面不可能这么快变成周朝的天下 |
对夏朝而言,不过确定了河南与山东的省份界限 商朝从武丁时期完成的不过是中原地区中北部与东三省的界限,只是知道了肃顺这个地区 周朝才是第一次完成汉族的基本地盘(山地对平原),而且史载肃顺也就是女真满族的地盘开始成为纳贡(一种特殊的弓箭)的附属国 |
周灭商之王庭之后,显然没有采取通吃的办法 一个小邦周,这么快就吃掉大邑商对周武王和诸侯来说还是有点不适应的 当然有姜太公这样的高参在,先稳住返回的大量商军是首要任务,收编还是改编不得而知 只知道周武王顺利接收了商朝的地盘,将朝歌内的王族全部迁往陕西西安严密监管,只允许他们经商为生,也许这就是“商人”名称的由来,各地都有、都还有商人的血脉,经商通信息的渠道还是没问题的 旧都朝歌被三监看管起来——继续翻版 |
大部分河北人被分散到各省,其中最大的一部分被分封到了商丘宋国,由投诚的商贵族微子管辖 俺估计返回途中的商军多半就地留在了山东境内,由两位重臣姜太公(继续开发山东半岛)封为齐国、周公旦协助镇守封为鲁国,北部边界交给重臣召公封为燕国 |
在周武王以前陕西高原和阴山一带是这样的戎狄杂居的地方 |
山西高原图上也可以看到崇国、邗国、黎国,这三个国家显然不是商朝攻下来的,否则两军必须要在山西高原开战了 至于戎狄之分,在象形字来说,狄是驯养猎犬的民族,戎是使用戈和盾牌的民族 从地域划分来看,狄一般指北方(大同和燕山以北),主要在吕梁山附近 戎一般指祁连山、阴山一带西来的部落(六盘山之南的盆地为汉地,之外一直处于游牧与农耕杂居与争夺区)。。。主要在六盘山附近 |
当我们看清楚克商之前的地盘,我们会发现其实我们的先祖并不是从中原起家的 而是从山西运城盆地的尧舜禹起家的黄帝(夏族,伏羲氏后裔) 在渡过黄河孟津渡口,挤掉嵩山、伏牛山立足的炎帝(华族,华胥氏后裔) 联合山西高原下的玄女族和山东的东夷族,把三苗向南赶出中原地区,甚至赶到长江以南的岭南地区,并将南阳作为镇守三苗的据点之后 就由山西高原以下展开了对山东地区和河北地区的扩张与同化、比拼 直到周武王从岐山向北以宁定北部疆域之名,才完成了山西和陕西的黄河中上游并入种花家版图 只不过在中上游的地盘不算牢靠,直到新种花家才算划定北部边界,只不过蒙古高原从此成为两个大国的缓冲区 |
周朝完成的版图,算是对种花家的第一次大范围一统,因为把北方游牧民族赶出了大同盆地 而周朝的宗法分封制度则是对种花家彻底领先周边邦国的开始。。。因为小邦的周,要顺利管辖这么大的地盘,就不能和谐面对一众邦国 要实现统一号令,就必须有一个共同遵守的制度,尤其是管理权必须统一到王权之下 周武王之后的周公旦显然是遵从了周族的传统嫡长子继承制——相传来自于无怀氏 又相传周族是从河北武安西迁到岐山,再南下到周原 所以楼楼认为这个周族是无怀氏的后代 由嫡长子继承的宗法制度,最大的好处是第一顺位继承者是确定的,王位继承确定无疑。。。 本部落可以保持稳定团结,一致对外,尽快壮大 没有实行这个嫡长子继承制的周边少数那个民族,基本上都是其兴也勃其亡也速 |
注: 嫡长子继承制——相传来自于无怀氏 又相传周族是从河北武安西迁到岐山,再南下到周原 所以楼楼认为这个周族是无怀氏的后代 据说在嫡长子继承制之前的伏羲氏族的嫡长子 在成年礼之后就需要外出,去另外开荒拓土 目测,倒是可以避免父子年龄差距不大而起的意见不一致的冲突(有能力的二代,不是纨绔的话,必然会逐渐有自己的主见) 不如另起炉灶,分家发展。。。类似目前的各种分、子公司,既互相联系又有所区别 |
父子分家发展得好坏也必然是不均的 所以也就出现了大小宗的区别 集团总部发展得不好的话,就算将集团总部继承权给嫡长子,人家嫡长子也不太愿意要。。。尤其是距离比较远,需要迁居的情况下 相反嫡长子打下的地盘发展得好,也不会愿意由其他兄弟来领那个导自己,尤其是继承父业的其他兄弟距离比较遥远的情况下 所以大小宗的出现也是必然。。。 直到地盘够大而且一统之后,才需要对大小宗进行规范,王权之下的管理授权需要唯一的、决策后的明确授权和指令。。。迁都必须很慎重,最特殊的是商代迁都次数较多,但主要在于基本搞定东夷之后,北狄下山(太行山)的威胁越来越大 大宗必须占据这个地盘内的最重要的战略和沟通要地,继承都城 小宗可以去镇守边关或者次一级战略要地。。。在汉武帝推恩令之后,王权的小宗越来越弱化。。。从这个角度来说,外部环境压力不大的情况下,所有的管理权都逐渐会有鸠占鹊巢的迹象,儒家打造的管理架构也免不了这个现象 比较好玩的搞笑段子是,我家大事情我做主。。。但我家从来没大事嘿嘿 |
自在胡侃治理2:制度比拼的邦国时代7:周代的礼乐制度形成了职业化分工的基本架构1礼乐与赋税 周朝在封建宗法制度以外,还建立了礼乐制度。。。有了嫡长子继承的王权传承和财产的所有权传承,接下来最重要的当然就是如何去实现管治。。。 一个小家不需要那么多职位,但是一个超级的大家,就必须有各种各样的官职。。。逐一考核之后,才能让合适的人留下来。。。人越多施政体系就必须越完善,人与人之间就必须对应不同的角色,这是职业分工的时代。。。 |
周礼已不可考,只有几个基本的方面记载下来,只不过据说除了第一点以外,都是战国以后的记载。。。 《周礼》一书含有丰富的治国思想,《天官》概括为六典、八法、八则、八柄、八统、九职、九赋、九式、九贡、九两等十大法则,并在地官、春官、夏官、秋官的叙官中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详密严谨,宏纤毕贯,对于提升后世的行政管理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政那个治制度方面,从隋朝开始的“三省六部制”,其中的“六部”,就是仿照《周礼》的“六官”设置的。唐代将六部之名定为吏、户、礼、兵、刑、工,作为中那个央官制的主体,为后世所遵循,一直沿用到清那个朝灭亡。历朝修订典制,如唐《开元六典》、宋《开宝通礼》、明《大明集礼》等,也都是以《周礼》为蓝本,斟酌损益而成。 |
1、主要是礼乐两个方面,包括册封、巡狩、朝觐、贡纳等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和贵贱等级制,有一系列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制度来协调各种关系; 包括吉礼、嘉礼、凶礼、宾礼、军礼五种基本礼仪; 礼强调的是别,即所谓尊尊;乐的作用是和,即所谓亲亲。有别有和,是巩固周人内部团结的两方面。。。 礼规定的是人的正常社会化工作规范。。。乐规定的是人的娱乐最高标准,只要不逾矩,那就可以随便你怎么去娱乐和创造消遣。。。 礼乐制度自周公旦制定后,任何人都不能修改。周王有权惩罚违礼的贵族。 |
2、官员体系。以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六篇为间架。天、地、春、夏、秋、冬即天地四方六合,就是古人所说的宇宙。《周礼》六官即六卿,根据作者的安排,每卿统领六十官职。所以,六卿的职官总数为三百六十。其分工大致为 天官冢宰,大宰及以下共有63种职官,负责宫廷事务; 地官司徒,大司徒及以下共78种职官,负责民政事务; 春官宗伯,大宗伯及以下共70种职官,负责宗族事务; 夏官司马,大司马及以下共70种职官,负责军事事务; 秋官司寇,大司寇及以下共66种职官,负责刑罚事务; 冬官百工,涉及制作方面共30种职官,负责营造事务。 |
官的象形字含义是得到授权的来实施管理的人。。。 所以官一定是要有领取俸禄的职业化分工。。。脱产去做,就必须给他提供工资俸禄,不然吃啥穿啥用啥?。。。这些都要从百分比收取的税赋之中作为公共开支。。。 从这个角度来说,不领取工资俸禄的虽然理论上值得学习,但是从经济学角度却不符合现实,不符合职业化分工的基本原理。。。 |
换句话说,官是掌管着某个机构对内对外印信的唯一一人。。。在公司法来说,就是法人代表。。。 吏也是一种官,只不过吏不是由中那个央机构直接任命的。。。而是在官员到任后,由官员自行挑选和任命的。。。 吏也可以领取工资和俸禄,经费也是有总额限制的公共开支,但是吏是可以由官员随时解雇的。。。换句话说,官员需要上级机构考评任免,吏的任免则由官员说了算,相当于小型微型的组阁。。。 在现代制度下也没超过这个范围,总经理级别的必须由董事会决定任免(官)。。。以下的就直接由总经理负责任免(中层至法人之间,都可以算吏)。。。 |
|
从逻辑的历史和象形字含义来看,墨子和林邦瑾才算是逻辑和人工智能真正的丰碑。 1968年,中国形式逻辑研究会理事、北京开关厂工程师林邦瑾创立了一门新的逻辑学说——制约逻辑,既具有传统形式逻辑的深刻而正确的主导思想,又有正统数理逻辑严谨和精密。 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与墨子提出的三表是等价的。 三表:辩、类、故,知类(事物之类)明故(根据、理由)基础上进行类推或论证 需要注意的是,墨子提出的概念是辩、类、故等概念,即不仅仅三表。 而大小前提是在黑格尔(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时期才明确的 墨子公元前468 年—公元前376年,最接近的是德谟克利特约460—370 BC 时间相差接近2千年。 如果黑格尔的演绎法所提的大小前提是不同的概念,即黑格尔的大小前提是用于确定步骤的优先顺序 亚里斯多德的演绎法则是以工具论和他的《诗学》,把逻辑学明确为知识工具,明确为一种分析方法而已,尚未达到墨子提出的三表的概念程度。尽管他384—322 BC比墨子小70多岁。 演绎法有两个基本原则:结论不能超过前提的范围;充分必要条件为逻辑规则,所以前提的正确与否决定结论是否正确。 以林邦谨先生创立的制约逻辑法来看,其实不是某些学者的批评那样不能表述必须与可能,而是先假定所有路径均为可能,在得到结果和实际的验证后,将走通的路径确定确定为必须。——符合我们的验证常识。 换一种方式来说,林邦谨先生的制约逻辑学,引入概率论之后,在选择路径上就可以优选大概率方向首先进行验证其真实性;反之要验证悖论,则优选概率最小的方向进行验证。 在进入计算机时代以后,由于林邦谨先生的制约逻辑说 计算机语言就从BASIC语言的插入法任意选点,直到选出临界点为止的穷举法演算 变为有逻辑结构的示意图程序。比如FORTRE语言的结构性优选,证明程序的正确性、验算软件的可靠性(小概率事件影响到软件的正确性,造成软件失误的可能性在性价比的比较之后,确定是否值得在本阶段加以克服和解决)、人工智能(用于选择下一步首选执行步骤,比如这几年大火的围棋人机大战) |
3、有公平原则、公正原则和适宜性原则三个主要原则;《地官·小司徒》说:“乃均土地,以稽其人民,而周知其数:上地家七人,可任也者家三人;中地家六人,可任也者二家五人;下地家五人,可任也者家二人。 土地的分配属于财富的一次分配。在这种分配的基础上,《周礼》设置了“土均”、“均人”的职官,负责税赋、徭役,属于财富的二次分配。《周礼》的土均、均人的制度设计,皆属于“礼”的范畴,这是可以“损益”的;然而这种制度设计所根据的则是“义”的原则所要求的公平性,是普适的原则。 |
礼乐制度自周公旦制定后,任何人都不能修改。 从这一点来说,所谓西方三大教,犹太1.0,犹太2.0(基那个督教)、犹太3.0(疑那个似狼),发展到3.0版本才发现了不可修改的好处,称为封那个印 坏处当然是难以改进 从这个角度来说,种花家是率先实现教化的国度,领先西皮大约1600年 |
只不过种花家在这个制度上,还附加了一个基于义的适宜性原则,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留下了发展的潜力和后劲。这是犹太3.0版本所不具备的了。。。 义的象形字含义是:符合天道的前提下,公正祥和地休战。。。也可以理解为群体的基本利益,尤其是安全红利。。。 |
基于义的适宜性原则。。。是指可以根据土地的肥瘦等级和家庭人员结构等的具体情况,适当进行照顾。。。毕竟任何分类都不可能详细到每一家的情况都能够在文件和法律法规上规定清楚,任何等级之下都还可以再次细分。。。当然将来的大数据手段也许能够实现实时更新细节,但是目前为止人类还真没有能够具体到每一家。。。 |
4、对等级、组织和土地道路以及赋税服役的详细规定 国都:《周礼》国都地点的选择,是通过土圭来确定的。《周礼·大宗伯》云: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日至之景(影)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树之。九畿:王畿是以王城为中心建立,王畿之外有所谓九畿。九畿的分布,是以方千里的王畿为中心,其四外的五千里之地,依次划分为侯畿、甸畿、男畿、采畿、卫畿、蛮畿、夷畿、镇畿、蕃畿等九层,大小相套,依次迭远。相邻之畿的间隔都是五百里。 |
居民组织:《周礼》的居民组织有两类:国都之外的四郊之地称为乡,郊外之地称为遂。乡之下细分为州、党、族、闾、比等五级行政组织。遂之下细分为邻、里、酂、鄙、县等五级行政组织,乡、遂各级组织的编制极其整齐。此外,乡和遂的数量都是六个。 |
官职倒也罢了,重要的是产生了按土地面积、土地等级(肥瘦)、人头纳税服役的基本制度 以及乡之下细分为州、党、族、闾、比等五级行政组织。遂之下细分为邻、里、酂、鄙、县等五级行政组织 到北魏简化为三长制: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其职责是检查户口,监督耕作,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和兵役。三长享有一定的优待,得免除一人到三人的官役。 直到现在,种花家也还保留与三长制相近的民间基本治那个安制度,不但有组织性,而且反应灵敏高效快捷 而户籍制度后来被西辽带入中亚已经是2000年之后的事情了,就算从战国起算户籍制度也是1200年了 |
至于户籍制度有什么好处?等你需要防止偷逃那个税和需要征兵的时候你就明白了 否则种花家现在也没必要和短腿一起去大力推广蓝星纳税制度的建设 |
农田规划: 《周礼》对于野的农田的规划,也是整齐划一。《地官·遂人》云: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以达于畿。沟洫、道路系统有严格的丈尺规定。据郑玄注,遂,宽、深各二尺;沟,宽、深各四尺;洫,宽、深各八尺;浍,宽二寻、深二仞。沟洫上的道路的宽度,径可以让牛马通过,畛可以让大车(车轨宽六尺)通过,涂可以让一辆乘车(车轨宽八尺)通过,道可以让两辆乘车通过,路可以让三辆乘车通过。 对于俺们这种没文化的人来说,总算第一次知道了径、道、路的区别 遂,宽、深各二尺;沟,宽、深各四尺;洫,宽、深各八尺;浍,宽二寻、深二仞。沟洫上的道路的宽度,径可以让牛马通过,畛可以让大车(车轨宽六尺)通过,涂可以让一辆乘车(车轨宽八尺)通过,道可以让两辆乘车通过,路可以让三辆乘车通过。 大车(车轨宽六尺)、乘车(车轨宽八尺)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嘿嘿1.7才是大丈夫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时,一尺约23.1cm ;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 按照23.1cm来算,畛可以让大车(车轨宽六尺=1.386米)通过,涂可以让一辆乘车(车轨宽八尺=1.848米)通过,道可以让两辆乘车=3.696米通过,路可以让三辆乘车=5.544米通过 加上车与车之间的间隙,涂算2米,道算4米,路算6米 径可以过牛马,楼楼估计在0.5米以下都可以。 哇塞这也够威了,这么宽!!! 对于喜欢念道德经的朋友们总算是有个基本概念了,道路是有差别的,路比道多一个车道嘿嘿 在楼楼看来,两车道更科学,更符合阴阳两仪之学 三车道就有点过了,讲排场了哈哈 |
自在胡侃治理2:制度比拼的邦国时代7:周代的礼乐制度形成了职业化分工的基本架构2适宜是增减是改良 (一)真正的普世价值观必须包含适宜性原则 周代,别忘了还有一个总纲:周王有权惩罚违礼的贵族。 这是礼乐制度的主要用途,通过你的行为量化考察你的心态,这是种花家行为论的起源。也是种花家善恶价值观的起源。 心只能推测不能考察,但是你的行为可以考察。用心如何只能作为适宜性原则,用于量刑的斟酌依据。。。 |
请注意,这个适宜性原则不是西人批评指责的随心所欲,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减。。。 跟中医一样,有些还真的只能写酌量。。。比如每家人口味不一样,放作料也就真的只能写酌量。。。 配比非常精细的,那只能是标准化套餐,一般能够吃饱,但是绝对无法到达好吃和美味的地步。。。 |
西皮们鼓吹的公平公正、民那个主自那个游,都不是真正的普那个世价值观,仅仅是其中的一些理想境界、大同世界而已。。。 真正的价值观应该是以义为基础的适宜性原则。。。违规和逾制都只是部分成员或者成员国对现状不满的外在表现,对集体和整体社会利益来说不一定就是好事, 判断标准应该是守旧派拒绝前进,始终改良不了,再来革那个命。 革那个命只是拒绝改良后的不得已,是量变到质变的积累,完全可以由执那个政者通过自主改良而逐渐适应新生产力。。。 所以一旦发现礼仪已经不适宜了,该改就改就对了。 |
(二)炉窑、青铜与琉璃 说到商周,不能不说到青铜 青铜器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俺要说的是以下几点容易忽略的地方 1、殷墟安阳附近并没有大型铜矿; 2、长江北岸的淮河流域只有一个遗址发掘出了大量与殷墟和郑州青铜器纹饰和工艺几乎完全一致的地方,它的名字叫盘龙,至于盘庚是不是因为生于盘龙,还是发现了盘龙这个铜矿产地之后才有资格向北搬迁就不知道了;。。。据说黄河北岸也有个青铜矿在中条山。。。 3、比盘龙的铜矿更大一点的遗址是盘龙对面的、长江南岸的大冶,以及大冶不远的江西铜矿遗址,也就是说盘龙后来一定是江南铜原料的转运站和集散中心; |
4、从盘龙集散铜原料,还可以得出一点,商人之所以叫商人,不止因为先祖被封于商丘,应该还跟铜原料的贸易有关。 大禹时期划定各地纳贡一定数量,在青铜达到成熟和大量需求之后,北方的铜原料仅仅依靠纳贡一定是远远不够的, 强征肯定不如贸易买卖来得可靠,毕竟市场经济嘛,小钱钱的魔力大家都懂的嘿嘿 |
自在胡侃治理2:制度比拼的邦国时代8:分封以建国、迁国 (一) 西周分封概貌 在古代汉语中,“封建”一词意指“封土建国”,也就是分封制。可以对外分封诸侯以建国、迁国,还可以对内任命官员,宣布纪律。 从西周分封概貌来看,鬼方显然应该是在贺兰山附近的宁夏。。。人方据说是在山东。。。其他的方位还有待继续查找。。。 |
(二) 三件重要的西周分封证据文物: 1 宜侯夨(cè)簋(guǐ),是西周早期青铜器。宜侯夨簋于1954年6月在江苏镇江大港镇烟炖山出土,经修复成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铭文:惟四月辰在丁未,王省武王、成王伐商图,遂省东或(国)图。王卜于宜口土南。王令虞侯矢曰:〔迁?侯於宜。锡〔〕鬯一卣、商瓒一口,彤弓一,彤矢百,旅弓十,旅矢千。锡土:厥川三百……,厥……百又……,厥宅邑三十又五,〔厥〕……百又四十。锡在宜王人〔十〕又七裏。锡奠七伯,厥〔庐〕〔千〕又五十夫。锡宜庶人六百又……六夫。宜侯大扬王休,作虞公父丁尊。 大意:在四月丁未这一天,周康王察看武王、成王伐商图,又看了东方地图。康王对宜地进行了占卜之后,面向南,命令虞侯夨说:“把你迁到宜地,赐给你美酒一卣、前商美玉一块,红色弓一张,红色箭矢一百,黑色弓十张,黑色箭矢一千。赐给你土地,有山谷肥田三百、有地一百二十、有城邑卅五座、乡村一百卌个。赐给你人,包括居住在宜地的前商王族十七族姓、赐甸民七族姓、庐民二百五十族姓,赐已在宜地的庶人六百十六族姓。”宜侯夨受封后,称颂周王的美德,并为其先人虞公父丁作此祭器。 |
在古代汉语中,“封建”一词意指“封土建国”。。。即天子将自己直接管辖的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授予爵位,令其建立封国,保卫王室,这也被称为“分封制”。 多数学者认为我国的分封制始于西周初年周王对同姓和功臣的分封,大量史书详细记载了当时分封诸侯的史实,考古发现也证明了在西周确有分封诸侯的行为存在,不过到目前为止,仅有一件考古发掘材料明确记载了西周的分封情况,这就是目前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宜侯夨(zè)簋。 宜侯夨簋的重要性充分体现在其内壁铭文上,经专家研究,在簋内壁约有铭文120余字,目前可以辨认的有118字。铭文记载了周康王册封夨为宜侯,赏赐他祭祀用的美酒、美玉,代天子征伐用的红黑弓矢,赏赐其土田、山川以为封土,赏赐其前商王族、平民、奴隶等以为授民。此铭文是迄今所发现的青铜器铭文中唯一记载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诸侯的重要文献,反映了西周疆土领域和当时社会的奴隶制、分封制以及井田制等诸多问题,专家还断定铭文中的“宜”“即在今(江苏)丹徒”一带,也就是吴国的发源之地,而宜侯夨簋因其对研究吴文化的重要性又被称为“吴国第一铜器”。 |
2、大英博物馆藏西周早期成王世:邢侯簋。 1921年出土于洛阳,圆明园旧藏。侈口鼓腹,四兽垂耳,器腹饰罕见象纹,圈足饰顾首夔纹。有珍贵的68字铭文记载了邢侯“苴”受周王封赏而作器祭祀其父周公。据《左传》记载:苴乃是周公第四子,为第一代邢侯,曾参与成王时期讨伐东夷的战争 邢侯簋铭文:隹三月,王令荣眔内史曰,苴井侯服,易臣三品,州人、重人、庸人。拜稽首,鲁天子復厥濒福,克奔徒上下,帝无终令于右周,追考。对不敢,邵朕福盟,朕臣天子,用册王命,乍周公彝。 |
3、毛公鼎—— 周宣王告诫及赏赐大臣毛公的册命。铭文中说,为了中兴周室,革除积弊,周王册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不可横征暴敛,壅塞民意,绝不能重蹈先臣违诺王命,官纪不饬,酗酒无度而遭丧国之祸的覆辙。。。请注意其中包含的为官的纪律和注意事项。。。 |
2、大英博物馆藏西周早期成王世:邢侯簋。 1921年出土于洛阳,圆明园旧藏。侈口鼓腹,四兽垂耳,器腹饰罕见象纹,圈足饰顾首夔纹。有珍贵的68字铭文记载了邢侯“苴”受周王封赏而作器祭祀其父周公。据《左传》记载:苴乃是周公第四子,为第一代邢侯,曾参与成王时期讨伐东夷的战争 邢侯簋铭文:隹三月,王令荣眔内史曰,苴井侯服,易臣三品,州人、重人、庸人。拜稽首,鲁天子復厥濒福,克奔徒上下,帝无终令于右周,追考。对不敢,邵朕福盟,朕臣天子,用册王命,乍周公彝。 |
自在胡侃治理2:制度比拼的邦国时代9:从分封制郡县制到法治 (一)宗法制的弊端 武王克商以前,实际上周联盟已经与商王朝东西对等并列了。。。需要关注一点的是,密须这个地名(下图的左下角)。。。它就是姜子牙建封神台拜将的灵台之地。。。远古雷神、伏羲的不周山(灵台)。。。山西的灵丘也是灵台不周山,只不过那是常羲和蚩尤的不周山。。。 |
克商成功以后,称为西周。。。东周则是在戎狄的威胁下,搬迁到洛阳去了。。。 周初最大的特点是周族人丁兴旺,能够分封出很多周姓诸侯国。。。当然功臣也不能不考虑封地。。。由此才算是第一次完成真正的家天下。。。只不过靠的主要是宗法制。。。 |
宗法制虽然能够通过分封逐渐向外扩张王族文化和地盘。。。可惜宗法制存在两大弊端; 一是向外扩张总有尽头,联盟如果不能再取得新增土地,那么王室能够作为奖品激励属下的手段就越来越缺乏吸引力。。。在资本时代来说,就是法定货币不能垮掉,就算再滥发也要想尽办法去维护法定货币的信用,目前表现为汇率可以浮动但不能崩。。。 二是,不能取得新增土地的情况下,大宗如果不向小宗分发土地,王室只能谴责,不能强行拆细别人家里的土地,甚至可能大宗抢夺自己小宗或者别人小宗的土地,造成土地和实力越来越集中,这就麻烦了。。。封国实力越来越大,甚至开始挑战王室的地位。。。也就是没有达成一致的反垄断措施也是不行的。。。 嗯那是大概公元前841年周厉王因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而被驱逐,成为实际上的种花家共和元年的时候。。。周厉王之子争夺帝位,洛水和伊水支持的王子最终取得周天子帝位,但是周天子从此开始转为弱势地位,直到战国末期被秦国废除帝位。。。 |
一切只是因为周天子依靠分封激励下属,王室没有土地可以分封了,实力也就越来越小。。。相近的实力要去一国强压N国,除了王化(礼法制度)之外,仅仅靠实力是不够的,何况大部分都是同姓的天下之后,没有好的理由,你都不好意思去管别人家的事儿。。。 显然生产关系的矛盾激化之后,掩耳盗铃听不到就装着它不存在是不行的。。。不自我约束去反垄断也是不行的。。。只不过八大臣共和掩盖下的自我约束方法的分歧延续到后来,春秋五霸也就出现了。。。此时列国强军的背后,也是制度和约束施政方法的比拼。。。 郡县制随之出现。。。 |
补一下前面关于阿拉米文、梵语、南亚文字、印欧语系的事儿 从近期考古发掘的资料来看 一、佉卢文实际上应该分为南北两系,只不过目前保存下来的木简基本都是汉代的,所以依然按习惯统称佉卢文。。。但从古代资料看,应该有佉卢和佉楼两种文字,最终南线靠近印度和伊朗的地区保留下来的名字是佉卢文。。。 所以目测北佉卢文应该原名是佉楼文。。。 1、北线库车的佉楼文证据和文字特点看:德国考察队在克孜尔石窟发掘出的直体佉卢文木椟,就非常类似欧洲字母的手写版。。。后期记载在文字资料佉楼文之中的是疏勒,也就是现在北线的末端喀那个什附近。。。 2、南线于阗附近的佉卢文则非常类似南亚的藏文、僧伽罗文的写法 |
二、从中国目前发掘出的安徽双堆文字来看,很多字符写法和读音很可能传到了印度南部 比如最明显的8字,在阿拉米文中可以找到,8是作为字符而不是数字 1、双堆的字碑中有明显的8,和希腊字母的原型 2、阿拉伯字母写法很像南亚文字 |
3、南线有精确年代的尼雅遗址(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5世纪)发掘出的木简 则表现出一种阿拉伯文字和希腊文混杂的迹象。。。尤其是其中作为字母的8明显来自双堆字碑。。。 下图尼雅遗址木简的红圈2则明显像欧洲字母 绿框3则是明显的阿拉伯字母特征。。。 |
4、在周穆王时代遇见西王母的时候,大约是甘肃马家窑文化的辛店时期,也就是马厂文化的中后期。。。很多阿拉米字符和希腊字符都可以从中找到。。。 所以我们可以推测,马家窑字符(或者说辛店字符)比西王母的阿拉米字符更早传到中亚和阿拉伯半岛。。。或许更应该是所谓腓尼基字母和希腊字母(π)的原型(比如右边大写的F、手写的y)。。。 马厂陶文中的红色下划线字符类似阿拉米字符和希腊字符。。。绿框内的则更像阿拉伯字符及其写法 |
然后西王母为中亚带去了阿拉米字母,再演变为阿拉伯文和婆罗米语。。。 再然后的大月氏在匈奴压力下,在汉代以前带去南佉卢文,南佉卢文五音具全了。。。下图的南佉卢文的元音写法和读法就很有意思了,a和i只是差一横,一不小心就可能写漏掉。。。 而a和e更难分,一不小心就写成连笔。。。 |
5、在书写方法来看,阿拉伯文显然更保留了南佉卢文的特点从右向左书写 同时也保留了阿拉米文的闪族特点,只有22个辅音字符。。。 但婆罗门带着马家窑字符的写法南下后,读音却继续跟着南佉卢文装入了5个元音字符,然后变成了韵文。。。再然后跟着傣族传过去的傣文,演变出了巴利文。。。 巴利文(有41个字母)是否真的存在现在不太清楚(印度人承认巴利文大约来自印度西北,但不太肯承认来自中亚,更不承认来自南佉卢文),只知道目前斯里南卡、缅甸、泰国用来解读佛经(在大约公元2世纪之前巴利文出现之前,佛经是没有文字版本的,只能靠口口相传去背诵,也就是小乘佛教阿含部所说的三次集结)。。。 但语法(词组和发音的方法却跟英语非常接近,比如变格、单数和复数需要变位变形等等。。。请注意是接近而不是相似嘿嘿) 巴利文同样也是五音具全。。。应该是从左向右书写,跟佉卢文和阿拉伯文在书写方向上有明显区别。。。在这一点上来看,西夏文也是故意跟汉字反着写嘿嘿。。。 |
二、最终从上述分析来看, 应该有两种可能性。。。 一种是马家窑陶文——佉卢文不断向西传导中亚,再向南传到印度 一种是安徽双墩字符从长江下游向西传到傣族附近,也就是百越的范围再向西传。。。到了缅甸再西传到阿拉伯半岛。。。 也没有排除老子西出函谷关后,到达吐鲁番盆地建立佛教的可能性,然后没有文字或者说婆罗门不愿意记载佛经。。。继续南传到斯里南卡,写成巴利文传世。。。 所以其中的关键是佉卢文有南北之分+巴利文应该是南北交融的文字和拼写方式——最后变出了英语。。。 |
所以婆罗米文实际上是半坡文字——马家窑陶文西传到天山北麓之后 演变成的北佉卢文的旁系。。。 所谓的印欧语系不是来自印度,而是来自中亚的天山,更准确地说来自北佉卢文。。。 |
重新整理了一下,关于佉卢文、阿拉米文、梵语、南亚文字、印欧语系的事儿 从近期考古发掘的资料来看 一、佉卢文实际上应该分为南北两系,只不过目前保存下来的木简基本都是汉代的,所以依然按习惯统称佉卢文。。。但从古代资料看,应该有佉卢和佉楼两种文字,最终南线靠近印度和伊朗的地区保留下来的名字是佉卢文。。。 所以目测北佉卢文应该原名是佉楼文。。。 下图至少说明三件事: 第一,有佉卢文和佉楼文之分 第二,梵语也就是婆罗米文复合词需要转格,有阴阳性之分 第三,阿欧两个元音是佉卢文和婆罗米文都有的。。。与阿拉米文只有22个辅音有明显区别 |
1、北线库车的佉楼文证据和文字特点看:德国考察队在克孜尔石窟发掘出的直体佉卢文木椟,就非常类似欧洲字母的手写版。。。后期记载在文字资料佉楼文之中的是疏勒,也就是现在北线的末端喀那个什附近。。。 |
2、南线于阗附近的佉卢文则非常类似南亚的藏文、僧伽罗文的写法 |
南佉卢文读音与甲骨文天干地支的对照 |
很显然,很多字符都是天干地支的象形或者部分星宿的想象连线 只不过华夏继续将象形字进行到底,变成了甲骨文和汉字 河西走廊以西的民族拿去做了音符、字符 于是,我可以合理怀疑所谓阿拉伯文22个辅音字符是什么意思? 莫非是对10天干、12地支的变形?。。。从下图来看,暂时还难以判断,只找到g这个字符对应地支巳,但可以在下面继续比对。。。 |
二、从中国目前发掘出的安徽双堆文字来看,很多字符写法和读音很可能传到了印度南部 比如最明显的8字,在阿拉米文中可以找到,8是作为字符而不是数字 1、双堆的字碑中有明显的8,和希腊字母的原型。。。同样很多字符可以对应甲骨文的天干地支字符 |
2、南线有精确年代的尼雅遗址(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5世纪)发掘出的木简 则表现出一种阿拉伯文字和希腊文混杂的迹象。。。尤其是其中作为字母的8明显来自双堆字碑(甲骨文午字)。。。 下图尼雅遗址木简的红圈2则明显像欧洲字母 绿框3则是明显的阿拉伯字母特征。。。 |
3、在周穆王时代遇见西王母的时候,大约是甘肃马家窑文化的辛店时期,也就是马厂文化的中后期。。。很多阿拉米字符和希腊字符都可以从中找到。。。 所以我们可以推测,马家窑字符(或者说辛店字符)比西王母的阿拉米字符更早传到中亚和阿拉伯半岛。。。或许更应该是所谓腓尼基字母和希腊字母(比如π,甲骨文申字的下半部;比如右边大写的F、手写的y,合成甲骨文酉)的原型。。。 |
马厂陶文中的红色下划线字符类似阿拉米字符和希腊字符。。。绿框内的则更像阿拉伯字符及其写法 当然更多可以对应甲骨文的天干地支的写法,或者28宿之中的一两个 |
然后西王母为中亚带去了阿拉米字母,再演变为阿拉伯文和婆罗米语。。。 再然后的大月氏在匈奴压力下,在汉代以前带去南佉卢文,南佉卢文五音具全了。。。下图的南佉卢文的元音写法和读法就很有意思了,a和i只是差一横,一不小心就可能写漏掉。。。 而a和e更难分,一不小心就写成连笔。。。 |
4、傣族文字如下,随便怎么看都很接近阿拉伯字母的写法。。。这种字符精细程度太高,显然不太可能石刻,反而是贝叶经之类的更方便作为载体,或者木简。。。在甲骨上刻划也不太现实。。。 而且稍微不注意就可能写错。。。目测这也是字母文字的西方人做假必须做得很精细,否则根本读不出来含义的原因,也是目前很多网友很轻松就可以质疑中东文明造假的原因,确实载体和字母配合不精细不行。。。 |
5、在书写方法来看,阿拉伯文显然更保留了南佉卢文的特点从右向左书写 同时也保留了阿拉米文的闪族特点,只有22个辅音字符。。。 但婆罗门带着马家窑字符的写法南下后,读音却继续跟着南佉卢文装入了5个元音字符,然后变成了韵文。。。再然后跟着傣族传过去的傣文,演变出了巴利文。。。 巴利文(有41个字母)是否真的存在现在不太清楚(印度人承认巴利文大约来自印度西北,但不太肯承认来自中亚,更不承认来自南佉卢文),只知道目前斯里南卡、缅甸、泰国用来解读佛经(在大约公元2世纪之前巴利文出现之前,佛经是没有文字版本的,只能靠口口相传去背诵,也就是小乘佛教阿含部所说的三次结集)。。。 但语法(词组和发音的方法却跟英语非常接近,比如变格、单数和复数需要变位变形等等。。。请注意是接近而不是相似嘿嘿) 巴利文同样也是五音具全。。。应该是从左向右书写,跟佉卢文和阿拉伯文在书写方向上有明显区别。。。在这一点上来看,西夏文也是故意跟汉字反着写嘿嘿。。。 第三张图的第一行显示,婆罗米文在南亚文字之中最显著特征就是简单、典雅。。。 |
三、最终从上述分析来看, 应该有南北线的两种可能性。。。 一种是马家窑陶文——佉卢文不断向西传导中亚,再向南传到印度 一种是安徽双墩字符从长江下游向西传到傣族附近,也就是百越的范围再向西传。。。到了缅甸再西传到阿拉伯半岛。。。 也没有排除老子西出函谷关后,到达吐鲁番盆地建立佛教的可能性,然后没有文字或者说婆罗门不愿意记载佛经。。。继续南传到斯里南卡,写成巴利文传世。。。目前来看,除了隋唐佛教鼎盛时期以外,汉代张骞凿空西域从未记载有佛教从印度传来之说。。。隋唐之后的各种争辩之后得出的结论,也只公认佛教来自西域,从未确认佛教来自印度。。。 总体来看其中的关键是佉卢文有南北之分+巴利文应该是南北交融的文字和拼写方式——最后变出了英语。。。 所以婆罗米文实际上是半坡文字——马家窑陶文西传到天山北麓之后 演变成的北佉卢文的旁系。。。 所谓的印欧语系不是来自印度,而是来自中亚的天山,更准确地说来自天山附近的北佉卢文。。。再回溯一点应该来自河西走廊,甚至再东面一点的甘肃和陕西。。。 |
附:天干地支及其对照。。。可以看到天干地支的星象形成甲骨文的来源是哪个或者哪几个星宿 |
(二)不分封而首创郡县制 当历史进入春秋时代,礼法制度大家差不多之后,王室也没有更大的能力去管理他国。。。各国也就各凭实力,兼并呗。。。 尤其需要关注的是楚国。王室姬姓只能扩张到河南南阳附近。。。荆襄地区的异姓王,则是他国自己努力扩大而来的。。。楚国芈姓本就是宓、三苗的后代,王族人丁不够兴旺。。。取得的地盘又这么大。。。楚国率先试验出一个新制度——郡县制。。。 打下一个地方,不一定要分封给同姓,同姓集中精力去打仗征战,异姓负责管理。。。这种制度最终被秦拿过去。。。再被商鞅建立统一的法律制度,以法制进行治理。。。王族和世族负责王权,治权交给异姓,异姓最高可以做到丞相。。。 这样执政那个权和施政那个权就可以清楚分离了,王族去负责执政权之争,异姓去负责施政之争。。。同时,郡县制还将反垄断的制度竞争下放到了郡县,维护当地大大小小的市场保持活跃和稳定,成为地方官的基本任务——有人据此说,种花家从此进入了真正的市场经济阶段,因为看的是市场整体的活跃和稳定,而不是每个个体都是否能够赚到钱。。。过度垄断和排外就会缺少活力,引不来所需的各种本地缺乏的商品。。。 |
(三)格局已定,转向法治 周朝、春秋的版图,其实仔细一看,吕梁山和河套地区基本不在中原控制范围。。。大部分都是戎狄控制区。。。直到三国分晋,赵魏才将版图向北扩张到吕梁山以北。。。秦国在战国中期才征服义戎六盘山附近。。。秦朝一统中原之后才以秦直道扩张到河套地区。。。这里面除了立法制度以外,兵法和兵器也是一个重要差别。。。 蚩尤时代,北方军事强于南方,主要在于铜和青铜兵器的使用。。。春秋以后,铁器开始大量使用。。。箭头从燧石变为青铜为主。。。大型武器从石器、青铜器变为铁器为主。。。甲胄的使用也逐渐推广普及。。。只是还有一个代步工具:马是北方最大的优势,只不过在发明马镫开始,马战成为北方能够抗衡南方农耕、人口和制度优势之外的唯一军事优势。。。 |
春秋战国的争霸时代,中原地区的制度优势除了郡县制以外,还有以下几种: 一)、齐桓公开始的什伍征兵制和户籍制度,在保证职业细化各自发挥特长的基础上,能够确保长年征战和国力兵力的稳定性; 二)、军队制度和军法兵法。孙子吴子兵法就不用说了,吴越争霸时代,青铜剑也不说了,关键是建立了三军和六军制度,以轮战的方式疲敌,最终取胜的战绩,使得兵法成为实力相近的情况下获胜成为可能。 三)、秦国商鞅变法,不但汇总了儒家道家兵家法家墨家的集大成,而且商鞅创立的以法制为基础的长期法治,使得代有明君成为可能。 |
四)、魏武卒之所以是战国后期的最强步兵,据说 1、能够举起甲胄+全副武装越野几十公里之后才能成为魏武卒的一员; 2、一旦成为魏武卒,则全家免税免赋役——诱惑力非常大,但是也还不够大,因为秦国的锐士能够以军功赐爵累积起来,甚至可以从奴隶到将军;魏武卒算是士兵之中的精锐,但是前提是要能够活着,不能奖赏土地则是魏武卒等传统军制最大的弱点,比起秦国的锐士获得的土地可以传承,激励效果就是天差地别了。 |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下一页[4] 尾页[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