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2026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四川“三星堆文明”的起源和消失之谜~~~~~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四川“三星堆文明”的起源和消失之谜~~~~~[第3页]

作者:gtfz99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下一页[4] 尾页[1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人类社会从“石器时代”向上飞越到“金属时代”,这当然就是一种非常重大的”工具/武器”进步所带来的直接结果!

    “青铜冶金技术”给人类社会所带来的巨大改变,就如同,近代的“工业革命”给现代社会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巨变是一样的呢~~

    因此,我们怎么可以不去重视『 青铜文明 』 是如何起源和产生的呢?


    以下就来具体地说一说,“青铜冶金技术”的起源和传播过程~~

    首先需要说明的一点是,

    “青铜冶金技术”在旧大陆上(除美洲以外的地区)的被发明,是具有【唯一性】的噢!

    ———而并不是我们以前所想象的,是旧大陆各地「独立地」依靠自己所发明出来的呢~~


    “青铜冶金技术”在旧大陆上的【最早】出现,大约在距今5700-5000年前的“高加索山脉”南、北两侧:


    1、迈科普(Maikop)文化,距今5700-5100年前,是分布于【北高加索地区】的早期青铜时代文化,有各类金银饰品和宝石,还有金银容器,陶罐和一些青铜工具;同时,迈科普文化(Maikop Culture)和颜那亚文化(Yamnaya Culture),距今5600年 —4200年前,在欧亚大草原上广泛传播青铜技术

    2、库拉-阿拉克斯(Kura-Araxes)文化,距今5500-5000年前,是分布于【南高加索地区】的早期青铜时代文化,,出现了非常发达的冶金技术;同时,库拉-阿拉克斯文化(Kura-Araxes Culture)在近东地区蔓延而广泛传播青铜技术


    逡巡于高加索山脉南、北两侧的【古代西方狩猎/畜牧民族】,是旧大陆上最早掌握了这一项具有划时代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先进技术”的古代人群,这其中就包括了高加索北侧的“印欧人”,和高加索南侧的“闪族人”等


    (但“青铜冶金技术”到底是由哪个西方古代族群率先发明出来的,至今并无定论~~)



    

    西亚高地的“闪族人”和欧亚草原上的“印欧人”,无疑是旧大陆上最重要的两拨“青铜技术”的传播扩散者!


    ———我们东亚地区的青铜技术,主要来自于欧亚大草原的“印欧人”(主要是古雅利安人)的传播,当然,后来也混合包括了欧亚草原东部的一些东方土著族群(西伯利亚族群)


    “青铜冶金技术”向旧大陆上的其它地方不断扩散,是与(高加索南侧)西亚高地上的“闪族人”,以及(高加索北侧)欧亚大草原上的“印欧人”不断地向外迁徙(同时也传播了青铜技术)大有关系!


    “青铜冶金技术”在旧大陆上(除美洲以外地区)的具体扩散和传播路径,如下图所示:


    


    在上图中,

    红色,代表了“印欧人”沿着欧亚大草原的东、西两向大迁徙!
    桔红色,代表了“闪族人”向西亚低地(包括两河流域)迁徙;
    白粉色,代表了“北匈奴和突厥人”的最早期前身 = 印欧人 + 叶尼塞土著人
    浅兰色,代表了西北地区说“汉藏语系”的「古羌系人群」(齐家文化)

    另外,

    分布于中亚地区的那个著名的“安德罗诺沃文化”人群,就是“印度-伊朗语雅利安人”的前身!


    “青铜冶金技术”在我们【东亚地区】的进一步传播过程,则如下图所示,

    是沿着「半月形文化传播带」的“东北、西南”两个方向差不多同时进行的,并由此产生了——「中原华夏青铜文明」和「四川三星堆青铜文明」

    这两朵古代世界最璀璨耀眼的“东亚青铜文明之花”!

    两者的创造者就是,迁徙来自于西北甘青地区、说“汉藏语系”的「古羌系人群」

    (”汉藏分离”为古汉语族、藏缅语族这两拨西北古羌人群)



    

    我们都知道,“古文明”产生的四要素是「青铜器、文字、城市、宗教礼仪」


    -----显然,前两者比较困难达到,而后两者则相对比较容易满足,故而我们最需要关注的只是“青铜器和文字”


    (关于“文字”并不在这里论及,下面着重要谈论的则是“青铜器”)



    很多国人普遍有这样的一种观点,如果“中国的青铜技术”是外来的一种重大先进技术,那么,“华夏文明”也就会变成了一种“外来的文明”?


    这可真是太多虑了呢~~~


    如果看完了下面的解释,自然就会明白了呀!



    生产“青铜器”和生产“陶器”,有一个很明显的区别,那就是,制造“陶器”并不存在原材料的短缺问题,因为泥土无处不在,想要多少就有多少

    然而,制造“青铜器”则完全不一样,青铜矿料的短缺会严重地影响到青铜器的生产能力如何,而青铜矿料(铜、锡、铅)的获取方式,则属于国家掌握级别的战略军事物资渠道!

    而且,在“铜矿、锡矿/铅矿”之间,最难获取的是“锡矿”,毕竟铜矿的分布比锡矿要广泛得多、存储量也更大~~

    故而,寻找【锡矿】可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呢,尤其是在【锡矿】严重短缺的地区



    人们原先一直以为,“锡矿”在世界上是均匀分布的,直至1920年,英国人赫·乔·韦尔斯才第一个对此提出了质疑。他在“世界史纲”中列举许多事实说明:“世界早期文明古国,如古埃及、西亚、古印度、古希腊和古罗马【都是原来不产锡】的国家。”


    由于世界上的“锡矿”分布的严重不均衡性,旧大陆上“所有的”大河流域古文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无锡】!


    也意味着,全世界的大河流域“古文明”,都不是“青铜冶金技术”的【原初发源地】


    一个都不例外噢~~~



    那么,中国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出产锡矿吗?

    ———同样也不例外呢,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无锡】!

    而且是“从古至今”,中原地区都从未发现过任何的“锡矿”~~

    这就是说,在中国的“长江以北地区”(除新疆以外),仅有两片地理区域存在着天然的“锡矿”资源:

    一是,东北辽西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所在地)

    二是,西北甘青地区(“齐家文化”所在地)



    

    而这两片地理区域,也即「半月形文化传播带」上半部分的一头一尾所在地,如下图所示:

    「半月形文化传播带」= 藏彝走廊(西南) + 【西北地区(甘青) + 北方长城沿线(辽西)】


    

    西北甘青地区(“齐家文化”)和东北辽西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

    ———而这两片地理区域,正是【商族】一路东迁的起始出发点和重要的途径之处!

    还记得国内专家学者们所曾列举过的「商族来源地」吗?

    如果把它们串在一起便是:

    【「西北说」】?【山西说】?【「东北说」】?【幽燕说】? 【河北说】?【冀鲁豫说】?【中原说】

    ------这就是"商族”一路东迁的长途迁徙路径啊,其中,就包括了“西北地区”和“东北辽西”这两个地方!

    原来,在“长江以北地区”一路长途东迁并传播了西来的“青铜冶金技术”的「西北古羌系人群」,他们就是———【商族】!



    世界上那些最早期的文明古国,包括西亚两河、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古希腊和古罗马,原来都是“不产锡”的地区!

    这可真有意思呢~~~

    不是说-----“青铜冶金技术”方才是『 文明 』产生的催生剂吗?

    可结果呢,所有诞生了『 古文明 』的地方,都不是“青铜冶金技术”的【原初发源地】呢

    ———也即,全部都是「外来的」一种重大先进技术!



    我们可以把“青铜冶金技术”在旧大陆上的对外传播与扩散,由此催生了旧大陆各地“古文明”的诞生,很形象地比喻成: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难怪,在地理上距离“青铜冶金技术”原初发源地(“高加索山脉”南北两侧)最近的「西亚两河流域」,则率先迈入到了人类社会的“古文明时期”——两河文明!

    而距离高加索地区在地理上要偏遥远一些的「中国黄河流域和四川成都平原」,则明显要晚一些方才同时代地诞生了“中原华夏青铜文明”和“四川三星堆青铜文明”~~

    我们以前总是不太理解为何会是如此的,现在总算有所领悟了吧



    很显然,旧大陆上所有的大河流域“古文明”的青铜技术,全部都是一种“外来的”重大先进技术,而「非本土起源」的先进技术!


    比如,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的青铜技术是外来的;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的青铜技术也同样是外来的;那么,黄河流域的“中原青铜文明”自然也不会例外噢

    由于“中原地区”(甚至包括黄河中下游地区),都完全缺乏能独立发明出“青铜冶金技术”的必备原材料之———“锡矿石”,那么,像这种“锡矿石”贫乏的地理条件就已经决定了,“中原地区”铁定不会是“青铜冶金技术”的原初发源地呢


    既然世界上旧大陆上“古文明”的产生状况都彼此彼此,大家又何必只谈“华夏文明”是「外来的」的文明呢?


    难道,旧大陆上全部的“古文明”,全都算作是“外来的”古文明吗?



    如何攫取“青铜矿料”?


    对于「中原华夏青铜文明」而言,“铜矿石”在山西晋南的中条山(铜的贫矿)和长江中游地区(湖北和江西)都是可以得到的,距离河南中原地区还不算太遥远


    但是,“锡矿石”的获得则比较困难,因为中国的“锡矿”大多位于东亚南方的华南和西南地区;其次是,北方大兴安岭-太行的燕辽地区;再然后,是西北甘肃和青海、以及新疆天山一带有锡矿。反而偏偏是“大中原地区”(河南+晋南)和黄河下游地区(山东)则是完全没有“锡矿”的!


    比如,古罗马也同样是本地不产锡矿石的,古罗马帝国的青铜器中的“锡来源”,主要是从非洲腹地长途运来,或者是和英国人(西南部康沃尔半岛有锡矿)作贸易交换

    然而,从这两地长途获取锡矿石也并不容易的呢,要么要翻越非洲撒哈拉沙漠,要么跨越英吉利海峡


    楼主最近在知乎发了一些内容与“商人和三星堆人、甲骨文”有关系,欢迎大家去看一下,内容写在了比较靠后的回复里,隐藏得比较深吧,持续往下翻即可看到

    知乎:《殷商甲骨文会不会是殷人继承的夏人文字?》

    楼主在知乎的回复ID是“鱼语”,在这个回帖里楼主基本上说清楚了「成都“金沙文化”取代广汉“三星堆文化”的根本原因」,算是全国第一个揭开此真相的一种尝试性答案吧



    关于“三星堆”的话题不敢太张扬,无论在哪个网站都是如此的,深度隐藏在别人主帖里的跟贴后面,也许要安全一些哦,基本上和“做贼”差不多了,毕竟是和主流观点不太一样的观点

    不过,楼主在知乎所写的内容也不少,居然把最大的跟帖字符空间全都消耗掉了也还是没有写完。能说多少算多少吧,幸好知乎并没有删掉或封掉这个长篇回复,我已经很感谢和知足了!


    另外,关于“中原华夏文明”的探源,尤其是对于“甲骨文和商文明”的探源也写了不少内容,有兴趣者也可以看一下





    @待月池台 2021-05-11 15:18:13
    这个楼主好像也不更新了。天涯啊~~~
    -----------------------------
    去知乎看吧,楼主最近又写了一些,深藏在别人主贴的回复里!
    “三星堆人和商人”的来源之谜,应该是可以揭开的!

    任何事情只要足够用心,就可以发现其实有很多的“蛛丝马迹”的~~~

    无论是商人还是三星堆人都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但凡是人就会留下痕迹、留下证据,只要我们耐心细致地去认真寻找,就一定能够发现他们的历史踪迹







    @明月照边疆 2021-09-06 16:40:40
    “中原青铜文明”
    ——这个是伪命题,
    中原都没锡矿,
    何来青铜?
    又何来青铜文明?
    当时商朝根本就没统一长江流域,
    只能通过商贸购买青铜器,
    所以三星堆青铜器与商朝青铜器相似那是必然的。
    -----------------------------
    长江流域青铜文明,和中原商代青铜文明,两者是“亲兄弟”关系,都是来自于西北甘青齐家文化!

    “长江流域青铜文明“与【南方当地的土著居民】的关系其实很有限,因为南方土著居民并不是“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的主要创造者,如果以后天涯能够宽容一些,楼主就在天涯接着写这方面的内容

    楼主并不想责怪天涯审核太严,因为他们也有难言的背后原因。只是希望以后的状态能够更宽松一些,我们才有机会发表与“主流观点”未必相一致的观点,更不需要到处藏猫猫了~~












    也就是说,其实并没有所谓的“长江流域文明”(指南方土著文明)

    古代东亚地区所有的“青铜文明”的源头,皆来自于同一个地点-——西北甘青地区,无非是来自于西北甘青的“青铜人群”,不断迁徙移民到了南方长江流域而已,并创造出了“长江流域青铜文明”

    所以,这个“长江流域青铜文明”和“中原商代青铜文明”,两者之间本就是亲兄弟的关系!

    以后有机会楼主就来写这方面的内容,当然,前提是天涯同意发表哦








    @土民心实 2021-09-06 18:16:29
    青铜算个文明的话......归于“陶冶文明”。
    -----------------------------
    陶器,是「石器时代」的发明;

    青铜器(青铜冶金技术),是「青铜时代」的发明


    何来“陶冶文明”这种并列的说法?

    难道「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竟然不需要区分成两个【不同的时代】来看待?





    xx28xx28

    只要中国认祖宗就行,那么半人半神的“天子”就是中国人的祖先,管他哪来的。
    ———————————-
    周人为何不敢“称帝”?

    楼主在知乎的回复帖子里已经回答了,周人非要“以天取代帝”,当然是有心虚的原因的。所以,周人只能自称是“天的儿子”(而不是“帝的儿子”),也即天子

    按照殷墟甲骨卜辞的记载,“帝”是商王的【祖宗神】,商王才是“帝”的嫡系子孙



    先预告一下,中秋节之后楼主准备开始写:

    “商文化、三星堆文化、良渚文化、齐家文化”等相关联的一些内容,当然是和某些专家学者们的观点不太一样的“非主流观点”的内容

    如果网管有任何的反对意见,不妨请提前告知楼主。如果内容审核通不过,楼主就不写,绝不会让网管感到有任何为难的









    楼主继续写在知乎没能写完整的回帖,话题依然还是“殷商文字”,这个话题其实较少有人写的,尤其是和“三星堆文化”元素对比着来看














    世界上所有真正的“自源文字”被发明,【皆与语言的“声音”产生了明确的关联性】;并且,都与“文明和国家”的出现大有关系

    因此,“真正的古文字”都是语言的载体,它们并不是指“新石器部落时代”(阶级尚未分化的原始时代)的日常陶文刻符,因为形符只是图画的载体。而是指那些已经明确出现了“假借字、形声字”(声符已出现);并且,为国家的“上层统治阶级”——王室贵族所专用的宗教祭祀文字

    所以,当“殷商文字”在商代中晚期交界之际(大约距今3300-3200年),终于成长为一个货真价实的“自源文字”的时候(也即明确出现了“假借字、形声字”),它就注定了与这个国家的下层被统治阶级无关!




    很多人都想问一个问题,“殷商甲骨文字的前身(童年期),会不会是夏朝的文字呢?”


    殷商甲骨文字的“童年期”,也同样是一些纯象形的“陶文刻符”(还包括一些朱书、墨书陶文、甲骨刻符和青铜器族徽等),但依然只是“图画”的载体而已,与语言的“声音”无关,根本就谈不上是真正的文字

    这种“假性文字“(陶文刻符)倒是平民阶层日常所使用的象形记事符号,但这些符号或图画都只是一些“形符”,并不是真正的文字!

    我们如此关注“假性文字”更早期的前身是如何的,却丝毫也不关注“殷商文字”究竟于何时发生了质的飞跃——何时与语言的“声音”产生了关联性吗?而这就是“殷商文字”被发明的真正时间啊




    从“假性文字”(形符)向上跨越一大步升级到真正的“自源文字”(形符+声符),自此以后就和平民阶层没有多大的关系了,因为“自源文字”(意音文字)已经成为了上层统治阶级王室贵族的宗教祭祀(占卜) 专用文字!

    我们可曾见到过,夏朝王室贵族的“宗教祭祀专用文字”吗?并没有啊

    但是,我们却看到了很多的商朝王室贵族“占卜祭祀的专用文字”!

    然而,依旧有很多的人坚持认为,商朝王室的文字肯定是剽窃了夏朝王室的文字;就颇类似于,西周王室的文字也同样是剽窃了商朝王室的文字一样

    上面这句话的后半部分虽然没有说错,可是,前半部分却说错了呀~~




    如果有人认为,商朝王室剽窃了夏朝王室的文字,那么,“夏朝王室的文字”到底在哪里呢?在考古发掘方面可有任何的证据出土了吗?

    如果还有人坚持认为,商朝王室一定是剽窃了夏朝王室的文字,你们可都见识过殷商甲骨文和金文,究竟是如何具体造出来的吗?

    一些学者们当然会说,早就见识过了,这还用问嘛

    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商人的这些造字内容,学者们真的能够做到基本上正确无误地解读出来吗?




    正是由于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并没有做到基本上真正看懂“甲骨文和金文”的某一些造字内容

    故而才会想不明白,“殷商文字”的真正创造者,究竟是夏朝王室,抑或是商朝王室?

    才会想当然地认为,既然周人可以“抄袭”商人的文字,那么,商人为何不可以也同样“抄袭”夏人的文字呢?

    好一个“山寨版”的绝妙思维啊,似乎可以畅通无阻地一路“山寨”上去,直到上推至距今8000年前的贾湖字符!



    商人和周人,他们到底是谁?

    商人和周人就是“炎黄集团”,在这个炎黄集团里,商人在复杂先进技术方面的能力是非常强的,明显高于周人

    “商人”和他的亲兄弟“广汉三星堆人”,两家各自所创造的「青铜文明」之所以能够惊艳了整个的“古代世界”,因为他们二者并不是纯粹的“山寨者”,而是有学习、有创新!

    如果大家全都以为商人的文字一定是“抄袭”了夏人的文字,商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山寨王”,楼主只能说,你们全都严重低估了商人的创造能力了

    “商人和广汉三星堆人”的技术性优秀表现,在古代世界范围之内那可称得上是佼佼者,鲜有竞争对手!

    如果连姬姓“犬戎”的后人都能独立发明出两种真正的“自源文字”——古彝文、东巴文

    那么,“商人”的文字创造能力以及在青铜技术方面的超凡表现,只会在“犬戎”之上的




    所以,我们要想搞清楚商人的文字是否“抄袭”了夏人的文字,唯一的办法就是,真正读懂“殷商甲骨文和金文”所表达的图画内容,才能够还商族一个客观如实的公道——他们并不是彻头彻尾的「山寨王」!


    由于中国“古汉字”的发展经历了商朝、周朝以及历朝历代,就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周人以及后世人的某些喜好。有一些在商朝时期“商王室”很喜欢的古汉字,像“夔、兕、瞿”等字,已经不是现代的常用字了



    然而,恰恰是这一些在现代并不怎么常用,但却被三千多年前的“商王室”相当偏爱的殷商古文字,反而更能够体现出“商族”(以及“广汉三星堆人”)的共同喜好特征,以及他们的真正来源背景!


    比如,“夔”字


    在殷墟甲骨卜辞中,“夔”字的前缀经常有“高祖”二个字,是商王所祭祀的“上帝”,同时,也是商王的最高祖宗——始祖神(宗祖神“高祖夔”)。而西周中期的“皇帝”,以及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轩辕黄帝”,很可能就是对应于殷商卜辞里的“上帝”(高祖夔)


    晚至战国时期,方才流行的“五帝”之说(包括“黄帝”在内),还不如西周中期至春秋中期的“皇帝”、“黄帝”早,“黄帝”通假“皇帝”(《师訇簋》铭文、《逸周书.尝麦解》、齐国《陈侯因齐敦》铭文);而西周中期的“皇帝”,又不如殷商甲骨卜辞里的“帝、上帝、高祖夔”早,当然,这后三者很可能与“皇帝(黄帝)”是指的同一个人,也即,殷商王朝的“宗祖神”(高祖夔)


    但在周人的记载中,商人的“宗祖神”是指谁呢? 帝喾

    帝喾乃黄帝之曾孙,是商、周二族之共同先祖;当然周人又说了,黄帝姓姬,炎帝姓姜



    在商代青铜器上常见“夔龙纹饰”,而且,出现“夔龙纹”最早的时代就在商朝

    饕餮纹(弯角绵羊纹)和夔龙纹,都是商代最主要的青铜器纹饰,后人常把“夔”归于“龙”类。“夔”字包含有“臣”字眼睛,有的头顶上还有羊弯角,夔龙又称“且角龙”

    大家有没有发现,【商人好崇拜“眼睛”啊,尤其是“臣”字眼睛】,就连商王的最高始祖神“高祖夔”,都有“臣”字眼睛呢


    







    另外,“夔”常作西南地区地名。现存的有“夔”痕迹的地名,有四川的夔州(古地名,今重庆奉节一带),三峡的夔门

    ”广汉三星堆文化”的影响范围,北至汉中盆地乃至渭河流域,东至峡江(三峡)地区,南至云贵高原,并远及越南北部

    三星堆文化早期,其文化因素便已冲出三峡,见于江汉地区,甚至其文化因素在稍晚阶段与中原“商文化”因素共存于江陵荆南寺遗址及沙市李家台遗址,这其中的背景是什么?我们都知道【长江中下游铜矿带为全国主要的铜矿带区之一】,三星堆文化因素的东进与此有否关系? 三星堆文化因素短时间内大量出现于鄂西峡江地区,并且在炊器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产生这种态势的原因应与三星堆人群的向东流动有关系



    在甲骨文里,“蜀”字【最初】到底是什么造字含义呢?


    
    搞了半天,“蜀”字的甲骨文最初含义也同样是,和“商人”的始祖神(高祖夔)很相似:

    【“臣”字眼睛 + 绵羊弯角】


    “蜀”字下面那个“虫”字(指“蛇”),是在”西周早期”的时候周人给加进去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四川“三星堆文明”的第二阶段,是成都的“金沙文化”(第一阶段是“广汉三星堆文化”)

    成都“金沙文化”最后是被谁灭掉的呢?被迁徙来自于长江中游的鄂西川东巴人(开明氏),也即开明王灭掉的


    春秋时期,巴人主要活动在川东、鄂西、汉中一带,与楚国为邻。随着巴国的不断强大,巴楚两国交恶,数相攻伐。巴楚之战时断时续,几乎贯穿了整个的巴史

    春秋中叶,巴国与楚国作战失利之后撤出汉水中游一带,并向西发展到鄂西川东地区(属于“峡江地区”),但是,有巴人部族(开明氏)甚至还深入到了四川盆地的成都平原

    在长江中游地区发展壮大的巴人部族(巴文化是渔猎文化)向西不断地迁入成都平原,最终导致了成都平原上的“古蜀王朝”(成都“金沙文化”)的灭亡,金沙文化的“杜宇部族”(古彝族的先祖)向南逃往云南昭通,后来有一部分又迁至四川凉山


    也就是说,四川成都平原的“金沙文化”,就是因为有【越来越多】的外来移民“巴人”进入到四川盆地而导致的消失结果呢



    那么,巴人究竟是从何时开始,零星地进入到四川盆地的成都平原呢?

    ——很多人都不会想到,是在“三星堆文明”的第一阶段的晚期,“广汉三星堆文化”一号祭祀坑里,就已经发现有“尖底盏”了,而尖底盏是“巴人”的典型陶器


    可以这么说,在“三星堆文明”的第二阶段“成都金沙文化”中,也始终是存在有一部分的“巴人”的,他们很可能就是“ 鱼凫”部族,因为巴人的文化是“渔猎文化”!



    易谋远《彝族史要》第六章说,彝族先民笃慕(杜宇)建立的古蜀国历史上划时代的政局变革有四次:

    1.蚕丛(古羌人)国破;2.杜宇氏(古羌人)取代鱼凫氏;3.开明氏(巴人)取代杜宇氏(古彝族先民);4.秦国灭蜀(巴人的“开明王朝”)


    在西周早期,周人把“虫”字加入到“蜀”字里,很可能是因为古蜀国(金沙文化)的“鱼凫氏”也建立过朝代,而鱼凫氏是巴人,并不是西北古羌人,“巴人”属于长江中游的南方人群,而古代南方人群经常和“蛇”有关系,比如,蚩尤就与“蛇”有关系



    成都“金沙文化” (古蜀王国)先后经历过【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五个王朝,最后的“开明王朝”(巴人)在公元前316年被秦国所灭

    其中,

    属于“西北古羌人”的王朝是:蚕丛、柏灌、杜宇

    属于“巴人”的王朝是:鱼凫、开明


    成都“金沙文化”的「青铜/黄金文化」的主要贡献者,是“西北古羌人”,而不是“巴人”。因为,成都“金沙文化”和之前的广汉“三星堆文化”的文化元素,具有前后的一脉相承性!




    关于“晚期古蜀国”(巴人的开明王朝)的文化特征,顺便也说几句吧


    从春秋中期(公元前650年)一直到公元前316年古蜀国被秦国所灭,古蜀国(开明王朝)再也没有生产像“三星堆和金沙文化”那种因神权而生产的、华美的青铜器、玉器等等,青铜被用来制造武器,相比祭祀礼器,武器要实用得多

    年代约为公元前650年—前316年的“晚期古蜀文化”,其文化特征是,巨大的船形棺、精丽的漆木器,奇峭的蜀式铜兵器及至今难以释读的“巴蜀图语”等。这说明,在“金沙文化”结束之后出现的“晚期蜀文化”,已经和之前的古蜀国(“金沙文化”,三星堆文明的第二阶段)有着很明显的不同了,这就叫做“文化产生明显变异”了


    换句话说,从川东和鄂西外来的巴人(开明氏)不断移民和夺权变天,已经令“三星堆-金沙文化”的大部分文化特征趋于消失了,并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被后人彻底遗忘掉!




    上面有一位网友非常反对楼主将“巴蜀”区分开来对待

    那么,楼主这次就不妨先切入一大段内容,是关于“先秦古代人群”之间相互关系如何的内容,希望能有助于大家进一步的理解!

    但前提是,我们只谈先秦历史而已,最好不要以“现代的”理解概念,直接带入到几千年前的先秦时代了


    “巴蜀”作为一个整体的地域概念,的确是在【战国秦汉】时期方才形成的。但是在殷、周之际,“ 巴”、“ 蜀”仍是分称的,巴是巴(古代南方巴人),蜀是蜀(西北古羌人),两者各行其道!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

    ——从时间上看,蚕纵始称王的“古蜀国”,指的应该就是成都“金沙文化”(仅指“三星堆文明”的第二阶段而已)


    “古蜀国”总共经历了五个不同的朝代(上层统治族群也有所改变):


    蚕丛(古羌人)、柏灌(古羌人,“蚕纵王朝”的后人)、鱼凫(巴人)、杜宇(古羌人,“古彝族先民”)、开明(巴人,“开明氏族”)


    《华阳国志·蜀志》:“蜀曰邛”。邛方,即晚商武丁时期大规模征伐的“工口方”,也就是成都“金沙文化”的主要人群来源(当然还包括了之前的“广汉三星堆文化”的遗民)

    ——姬姓“犬戎”也同样是古羌人!



    成都“金沙文化”的第一代古蜀王【蚕纵】,就是从成都平原西北方向的“岷山”而下来的

    我们在考古发掘上也同样可以发现,无论是“广汉三星堆人”,还是“成都金沙人”,两者皆位尊【成都西北方向的岷山】

    “岷山”究竟有多重要?

    “茂县及其岷江上游地区”,是「甘青古羌人」进入成都平原的最主要通道,这突显了【岷江上游地区】在“三星堆文明”的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桥梁作用!




    成都“金沙文化”的第一代古蜀王【蚕纵】,就是从成都平原西北方向的“岷山”而下来的

    我们在考古发掘上也同样可以发现,无论是“广汉三星堆人”,还是“成都金沙人”,两者皆位尊【成都西北方向的岷山】

    “岷山”究竟有多重要?

    “茂县及其岷江上游地区”,是「甘青古羌人」进入成都平原的最主要通道,这突显了【岷江上游地区】在“三星堆文明”的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桥梁作用!





    成都“金沙文化”的第一代古蜀王【蚕纵】,就是从成都平原西北方向的“岷山”而下来的

    我们在考古发掘上也同样可以发现,无论是“广汉三星堆人”,还是“成都金沙人”,两者皆位尊【成都西北方向的岷山】

    “岷山”究竟有多重要?

    “茂县及其岷江上游地区”,是「甘青古羌人」进入成都平原的最主要通道,这突显了【岷江上游地区】在“三星堆文明”的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桥梁作用!






    汉.扬雄《蜀王本记》记载:“蚕丛始居岷山石室中。”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


    石棺墓(也可称石板墓、积石墓等),是仅流行于「半月形文化传播带」的一种外来的北方草原文化元素(但并非是主流的墓葬形式)

    年代最早的石棺墓,大约“同时代”出现于距今5000年前左右的“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

    “西北地区”的石棺墓始见于甘青地区,最早与氐羌系文化的“宗日遗址”(距今5600-4000年)有关系,但石棺墓仅占其中的较少一部分;

    “东北地区”最早的石棺墓出现于“红山文化”(距今5000年前),实际上,红山文化的石棺墓为数并不多,石棺结构也较特殊;


    而“西南地区”的石棺墓则较晚一些才出现,主要分布区是“从商周之际至西汉时期”的岷江上游和川西高原,其族属来源早在八十年代就指向了【西北氐羌系族群】,与黄河上游西北甘青地区的“青铜/畜牧人群”,沿着“藏彝走廊”不断地南下西南地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他们就是后来的“藏缅语族”人群




    那么,“古汉语族”的情况又如何呢?

    在下面的这些考古学文化遗址里,均出现了“石棺墓”或其简化的墓葬形式(比如放入白石等)

    西北甘青地区:”齐家文化、寺洼文化、辛店文化、卡约文化”——「诸古羌系文化」

    北方长城地带:陕北高原的“石峁古城”、 “夏家店下层文化”河北唐山小官屯庄遗址

    中原地区:“先商文化”河南鹤壁刘庄遗址


    石棺墓以及随葬白石块的简化形式墓葬,本来仅仅只是流行于属于边缘地带的「半月形文化传播带」一线,此前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中原地区) 【从未出现过】!


    但是,在河南这个典型的中原地区所发掘出来的【先商公共墓地】内,竟然出现了当时在“东北和河北北部”会有的石棺墓及其简化墓葬形式

    ——这为商王族由“东北-河北北部”往河南中原地区迁徙而来的路径猜测,提供了在考古发掘上的一种有力证据





    

    商王族,居然有着和古蜀王蚕纵相似的“石棺墓”文化?在中国的史书里有“石棺墓”的记载吗?当然有!


    商朝王室贵族亦有用石棺墓的,在《史记.秦本纪》中就有很明确的记载:

    “其玄孙曰中潏,在西戎,保西垂。生蜚廉。蜚廉生恶来。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周武王之伐纣,并杀恶来。是时蜚廉为纣石北方,还,无所报,为坛霍太山而报,得石棺,铭曰“帝令处父不与殷乱,赐尔石棺以华氏”。死,遂葬于霍太山。”


    ——《史记·秦本纪》所记载的内容,前半部分应是对的,但后半部分却并不完全如实



    那么真实的历史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飞廉,又称蜚廉,嬴姓,商朝贵族,纣王的亲信大臣,有恶来与季胜二子(恶来是秦人祖先,季胜是赵国祖先)

    周武王伐纣时,杀恶来。其父飞廉(蜚廉) 当时正在北方为商纣王置办石棺,办好差事回来,纣王已自杀,没有地方禀报。飞廉就在霍太山(山西中部的霍山) 上建了一个祭坛,向纣王报告办事的经过

    然而,据清华简《系年》记载:“飞(廉) 东逃于商盍(庵)氏。成王伐商盍,杀飞(廉),西迁商盍(奄)之民于邾,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

    飞廉不甘商朝灭亡,想要“反周复商”,在周武王去世之后,参与了纣王之子武庚发起的“武庚之乱”(又称三监之乱)。叛乱失败之后,飞廉向东逃到商盍氏地盘,准备再次“反周复商”。周成王伐商庵,杀死了飞廉。周成王强迫一部分“商奄之民”西迁到邾(今甘肃天水甘谷县西南),以抵御西戎,这就是秦人的祖先


    另外,马王堆西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谓燕王章”也有「秦将不出商阉(奄)」的说法


    奄,曾经是商代中期的一次迁都之地,故称“商庵”,主要有“嬴姓”和“子姓”两种说法

    《左传·昭公元年》:“周有徐、奄。” “二国皆嬴姓。”

    《史记.秦本纪》:「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氏,“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

    清·徐时栋《偃王志》:“淮水之戎,常害周室,是为徐戎,有徐氏。赤狄之种,有徐国,隗姓,以国氏,有徐氏。”

    ——东夷“嬴姓”(徐、庵) 其实是【赤翟】的来源,与商族、鬼方有着同源性;而姬周、犬戎、中山国则是【白狄】的来源

    “嬴姓”徐偃王为何内心一直不愿意臣服西周王室而逾制作乱;“嬴姓”秦人(商庵人) 虽已臣服于周朝,但长期被边缘化和戎狄化,并且一直被姬姓诸侯国所看不起,不是没有原因的!



    顺便也提一下,汉高祖刘邦是战国时“秦国刘氏”的后裔,并不是大家所误以为的“楚人”

    《汉书·高帝纪》:”刘向云,战国时刘氏自秦获于魏。秦灭魏,迁大梁,都于丰。”



    在古代中国范围之内,“石棺墓”作为一种外来的北方草原文化因素,经常只是在“东北-甘青-西南”的「半月形文化传播带」这一条弧形线区域存在着

    但是,随着商王族迁徙进入到河南中原地区,同时也把原本流行于边缘地带的“石棺墓”文化因素,带入到了中原地区!


    如果我们将视野再放到四川岷江的上游,这里是“西南石棺墓”分布的重要区域,大多分布在河流两岸的半山上,石棺墓中一些器物,如大双耳罐在齐家文化、寺洼文化、卡约文化中都常见,葬式都是青铜时期的卡约文化、辛店文化的典型特征

    此外,在汶川石棺墓内发现粟、稷,茂县城关石棺墓内发现有皮大麦,石棺墓内的兽骨大部分是【羊骨】,与史书描写的“西北古羌人”牧羊生活相一致

    而川西高原石棺墓出现的时间较西北甘青地区要晚,似乎说明岷江上游的“石棺墓”文化,主要是与【从西北向西南迁徙的氐羌系族群(藏缅语族) 】有着很密切的联系,也即,西北甘青的“诸古羌系文化”向西南地区的迅猛传播

    而且,这种沿着“藏彝走廊”不断南下的迁徙活动,至少存在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大约是从商周时期一直延续到两汉之际!





    我们可以来看一下,【西周至秦汉时期】的「半月形文化传播带」的情况,主要与“藏缅语族”和“(南)匈奴”的前期有关系

    而之前所贴出的「半月形文化传播带」地图,则是年代更早一些的“夏商时期”,主要与“商族”有关系


    



    在成都“金沙文化”(三星堆文明的第二阶段)于春秋中期被“巴人”的开明氏灭掉之前,“古蜀人”主要是指西北古羌人(属于北方人群);而“巴人”则是移民来自于长江中游地区的古代南方人群。两者的族属来源肯定是不一样的,不应混为一谈!


    关于“巴人”的来源,也简单地说一下


    在长江中游地区,自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一直就有两股势力存在着、较力着:


    第一条线是,【前大溪文化、高庙文化 —> 大溪文化、汤家岗文化 —> 后大溪文化 —> 巴人文化】


    第二条线是,【 屈家岭文化 —> 石家河文化 —> 后石家河文化 —> 楚人文化】


    对于长江三峡和四川盆地的影响力比较大的,是第一条线。比如,成都平原的当地土著文化“宝墩文化”,主要是来源于长江中游的“高庙-大溪文化”系统


    而对于中原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影响力比较大的,是第二条线。不过,对于“东部地区”的影响经常是通过“中原地区”


    “大溪文化”,还可能与“苗人”有关系

    东部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尉迟寺类型”,也曾受到过“大溪文化”的红烧土房屋文化的影响

    河南中原龙山文化(王湾三期文化)主要源自大汶口文化“尉迟寺类型”,他们就是中原“夏人”(仅指夏平民,非夏王室)的一个重要人群来源!







    长江中游地区的各考古学文化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既有一定的差别,又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关于“楚人”(指楚国下层人民)的来源

    三十七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蚤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武王,与随人盟而去。【於是始开濮地而有之】。」(《史记·楚世家》)

    因此,楚人的主要来源就是古代南方地区的【濮人】~~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华夏民族早就已经认识到了战争与国家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先秦“华夏族”的理念里,一直都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记载)

    但是,对于“三星堆文明”而言,“国之大事,唯有祭祀”!

    这两者之间的理念差别,决定了不同人群的不同命运呢


    辉煌华美的“三星堆青铜文明”并不是没有青铜兵器,而是,实用兵器都集中在周边的“非祭祀区”地点,而在“中心祭祀区”却仅有祭祀所用的礼仪性兵器而已,这是不争的事实


    而从长江中游地区发展壮大的巴人部族——“开明王”乘虚而入,就算他们是在巴、楚两国之间争斗中的loser,居然也能不太费力地导致金沙“古蜀王朝”的彻底灭亡!



    从此之后,四川“三星堆文明”彻底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楼主解读一些“殷商文字”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

    并不是在“纯粹地”解读古文字,而是为了从“殷商古文字”的象形表达里,尽可能地发掘出“商人”的族群来源背景信息;以及探索“商人和三星堆人”这两者之间,有可能存在着的相似性和亲缘关联性


    接下来,再来看另外一个非常用字,“瞿”


    商朝第二十七任君主“武乙”,子姓,名【瞿】

    瞿,其字形就是有着一双“臣“字眼睛的鸟雀


    
    “瞿”字在汉字里并非常用字,在古代文献中也不多见。然而,在四川以及巴汉之间用“瞿”作地名的却不少,比如瞿塘峡、「瞿上」等

    「瞿上」是古蜀国的一个重要的都邑。晋人常豫《华阳国志·蜀志》说杜宇"移治郫邑,或治瞿上。” 南宋蔡梦弼《成都记》:“柏灌氏都于瞿上”。宋人罗泌《路史·前纪》也说,“蜀山氏,其始祖蚕丛,纵目,王瞿上”

    在古蜀国的发展史上,说蜀王“王瞿上”的文献很多,甚至除巴人(开明氏)外,似乎所有的古蜀王都有“王瞿上”之说



    很多人都知道,“三星堆人”很崇拜眼睛!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其实“商族”也同样是非常崇拜眼睛的呢

    除了上面的“一双眼睛”之外,还有单个的眼睛,比如“目”字和“臣”字:

    
    “臣”字,原来就是一个眼睛!

    在商周玉礼器中,不管是动物还是人像,常雕刻有“臣”字眼,即使是商代青铜礼器上的“兽面纹”(弯角绵羊纹),其图案的中央也往往是两个大大的“臣”字眼睛,

    有多少国人会知道呢?

    



    商人很成功地创造了一个具有鲜明“畜牧时代特征”的青铜器纹饰图案──“兽面纹”(弯角绵羊纹),在商代的上层社会中,它无所不在!

    这个“兽面纹“图案主要流行于夏商时代(但与夏人无关)和西周早期,到东周以后又再度流行,成为了华美的装饰


    商文化比较常见的“兽面纹、云雷纹(绵羊弯角的“几何变形”图案)”等几乎一整套商代青铜器纹饰,都被运用到“三星堆文化”晚期的青铜器上面



    所有人都知道“大臣”的含义,却不知道,在殷商时期存有“小臣”的繁复多样记录

    不管是后世的“大臣”,还是殷商的“小臣”,他们都是帝王/商王的“眼睛”啊,当然是负责监督其他人的官职!

    那么“宦”字呢?是商王宫里(家里)的“眼睛”,也即“家臣”

    
    还有那个“相”字,在殷商时期是作为动词用的

    相(动词),从目从木,爬到树上观察。春秋时期,齐景公设左右相(名词)

    
    原来,商代的“臣”字眼睛有这么重要,专门负责“監视”的!

    

    商代的“小臣”,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小臣”管理着商王室各项具体的事务,有百工之长的司工,掌粮食收藏的啬,掌畜牧的牧正,掌狩猎的兽正,掌酒的酒正,掌王车的车正,为商王御车的服(又称仆、御),侍卫武官亚,卫士亚旅,掌教育贵族子弟的国老,掌外地籍田的“畋老”

    商代区分有内、外服“小臣”

    商代的内服小臣的职务呈现多元化,都管理着一定的事务,但不是一个固定的职务。并且是一批官员后备人员,从中选拔优秀者为商王朝的重要官员(官员选拔机制)

    商代的外服小臣,也是从优秀的内服“小臣”中选拔出来走向外服,派回方国担任军事首领,也是对方国的控制措施之一。外服“小臣”要参加商王朝的军事战争;为商王朝戍边;向商王进贡物品


    “商族”对于眼睛的热爱,绝不亚于“三星堆人”!

    在殷商文字里,时不时会看到一些头顶着“眼睛”的人,他们到底是谁呢?

    其实,他们都和“商族”有着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呢,包括这个“民”字

    





    然而,一些国内的古汉字研究者们,又是如何解读上面的“亲、民”字呢?可见下图所示

    
    上面的解读,用大白话来说就是:

    什么是“亲”?

    犯人,能来给你探监的人就是你的“亲戚”!

    什么是“民”?

    被刺瞎了一只眼睛的奴隶,就是本国的“人民”


    大家以为如何?



    “亲、民”这二个头顶着眼睛的古汉字,到底该如何解读才是更为合理的造字含义呢?

    难道真的都是如此“负面”的造字含义吗?

    我们可不要忘记了,“商王族”那是非常地喜欢“臣”字眼睛的啊~~

    对于“亲”(親) 字,关键是应该如何正确地解读“親”字里面的那个“辛”字呢?

    我们不妨再来看另外一个非常用字“辡”,这个字在甲骨卜辞里到底是什么造字本义呢?

    按照专家学者们的解读思路,“辛者,罪也”

    如果两个“辛”字并列,岂不就变成了是“两个罪犯,并列而立”?

    这到底又是什么意思呢?














    问题的关键在于,与“辛”有关系的古汉字,如果不是周人的恶意造字,就不应该把“辛”字解读成“罪人或刑具”

    而是应该按照殷商时期的“辛”字含义,来进行更为合理的解读:

    

    如果我们把“辡”字里的两个“辛”字,解读成是两个商王(或先王),那么,

    “辡”字这个非常用字的甲骨文造字本义,就可以很顺利地给解读出来了:

    
    如果我们把“ 親”字里的那个“辛”字,也同样解读成是“商王”的含义

    那么,在“商王”的眼里,头顶着“臣”字眼睛的人,都是他的亲戚,包括“人民”!


    不少人以为,商朝是一个“奴隶制国家”,其实非也!

    商王朝,既不是一个“奴隶制国家”,也不是一个“中央集权制”帝国,而是,

    -—— 而是“方国联盟制”(方国是部落性质国家)

    故而,商王朝可以看成是由一个最大的方国(盟主) 与其它诸方国组成的“方国联盟”,盟主与其它诸方国的关系,既可能有“血缘上”的亲缘关系,也可能仅仅只是臣服的异族关系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下一页[4] 尾页[1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13 13:30:42  更:2021-09-25 13:36:35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