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四川“三星堆文明”的起源和消失之谜~~~~~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四川“三星堆文明”的起源和消失之谜~~~~~[第7页]

作者:gtfz99
首页 上一页[6] 本页[7] 下一页[8] 尾页[1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齐家人和北狄化齐家人”迁徙了有半个中国,难道只是为了当一个中原【夏人】吗?

    当然没有这么简单的~~

    但是,由于我们并没有充分领悟到“齐家人和北狄化齐家人”的真实意图,而仅仅只是把他们移民带入到中原地区的“外来元素”全都给归入到【夏文化】的范畴

    这就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判,把“齐家人和北狄化齐家人”在地理上的迁徙扩张,理解成了是中原【夏文化】在对外辐射和扩散!

    于是,我们把“夏朝”理解成了“夏帝国”,这种表述其实并不太符合一个「大杂烩地区」所处的真实状态


    齐家人和北狄化齐家人进入到“中原地区”(不仅仅是二里头夏都邑)的年代是有落差的

    虽然从华北平原一路南下的“北狄化齐家人”进入到中原地区的年代最晚,大约距今3700年前左右(也即“先商文化”),但是,“齐家人”从关中平原直接进入到中原地区的年代也不是最早的,大约距今4000-3900年

    还有谁会进入得更早呢?「石峁人」(也属于北狄化齐家人)南下中原地区,时间大约是始于距今4200-4000年前!


    更准确地说,「石峁人」在距今4200-4000年前的时候,居然穿越了河南中原地区,和湖北天门的“后石家河文化”,产生了玉器文化上的相互交流,这可真是让人没有想到!

    “石峁文化“与“后石家河文化”在存续时间上存在大范围重合(绝对年代分别为距今4300—3800年、距今4200—4000年)。地域分布方面,“石峁文化”的核心分布范围为陕西、山西、内蒙古交界的陕北高原和河套地区,“后石家河文化”以湖北江汉平原为腹地

    两支考古学文化——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和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两遗址直线距离超过900公里,分处黄河中游和长江中游


    不管这两支南、北考古学文化在“玉文化”上相互交流的动机到底是什么

    反正,我们所看到的考古现象就是:

    玉牙璋,可视为“石峁文化”玉器的代表器物;玉鹰笄、虎头可作为“后石家河文化”玉器的典型器物,居然出现于对方的的考古学文化遗址里

    也就是说,在双方的遗址范围内均发现了属于对方的代表性玉器!


    一方面,在“后石家河文化”腹地发现了“石峁类牙璋”。在湖北荆州汪家屋场遗址征集的2件石质牙璋,均呈黑色,形态完整,通长35.6厘米。调查者认为,这两件牙璋的年代大约为“石家河文化晚期”,距今约4200至4000年

    另一方面,在“石峁文化”的核心聚落石峁遗址,也发现了“后石家河文化”的代表性玉器——鹰笄和虎头,目前有鹰笄2件和虎头1件

    同时,我们还发现,【两支考古学文化在影响程度上可能存在偏重】。例如,作为“后石家河文化”的典型特征——用玉传统,在其之前的“石家河文化”中并不发达。统计比对结果显示,石家河文化时期,玉器种类和数量甚少,未形成用玉习惯和用玉制度,也未继承和发扬早前此地“大溪文化“时期较为繁盛的玉石器文化。「后石家河文化」时期的玉器数量和种类陡增,器类、纹饰和制玉工艺别具特色,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用玉文化

    当然,后石家河玉雕神面中常见“獠牙”,在石峁石雕中则基本不见!


    石峁牙璋在龙山时代晚期的时候,突然出现于长江中游的“后石家河文化”遗址里,倒也没有引起太多的公众关注

    但是,牙璋在夏时代早期的时候,发现于河南“巩义花地嘴”考古遗址里,这才是真的让现代的河南人有点激动了,为啥呢?

    因为较大型的“玉礼器”,曾经长达几千年不进中原地区,这次在“巩义花地嘴”遗址里终于发掘到了,中原人能不有所激动吗?


    河南巩义花地嘴遗址,这是“新砦类遗存”在嵩山以北的一处重要聚落,出土了一件完整的“墨玉璋”(长约30厘米) ,很令人瞩目啊

    这件墨玉璋,具有石峁中期“素牙类”墨色玉璋的显著特点,而且是属于一件祭祀用的较大型“玉礼器”

    值得注意的是,在几乎整个的「新石器时代」,在河南一带的中原腹地更是无使用大型“玉礼器”的文化传统。但是,在龙山时代晚期之后的“二里头夏都邑”里,则突然出现了成组的大型玉礼器,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花地嘴的这件玉璋,是目前中原腹地发现年代最早的玉璋,显然是中原地区大型玉礼器群的“前锋”


    类似的情形也曾出现于四川盆地的成都平原

    “三星堆文化”兴起之前的成都“宝墩文化”(当地土著文化),也同样没有使用“玉礼器”的本地文化传统,更没有任何的奢侈品出现

    没呈想,等到广汉“三星堆文化“真正兴盛起来的时候,大型的制作精美且制作技术高难度的“大玉璋”横空出世;各种大型青铜人像和青铜礼器、黄金和象牙等贵重奢侈品也都纷呈出现,令人目不暇接!

    就算是让本地土鸡骤变成了“金凤凰”,那也不能一步登天吧~~

    再回到中原地区

    河南巩义花地嘴遗址还出土了一批“新砦期陶斝”,在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基本未发现这类造型的陶器。这类陶斝式的陶盉主要出现在陕西、内蒙古南部地域,像【石峁文化、朱开沟文化等】

    花地嘴遗址在地理上靠近山西,黄河对面的孟津小潘沟遗址也发现过来自于西北的“单把陶鬲”,这表明巩义花地嘴遗址和洛阳孟津小潘沟遗址,皆与西北的“石峁集团”有着密切的关联性。(石峁人制作了陶鬲、陶豆、陶盉、陶斝、三足瓮和巨大的陶鹰)


    我们需要注意到的是,“北狄化齐家人”南下中原的主要路径,还是从“华北平原”(先商文化)向南迁徙至河南北部和东部的;而“石峁人”南下河南中原并非是一种主流渠道,但是,石峁人南下的时间却并不算晚

    从“华北平原”南下中原的这部分【北狄化齐家人】,方才是“商王族”的最主要来源成分。在华北平原的时候,还融合了一部分来自于“晋中地区”的人群(走河北西北部),所以,后来建立的商王朝与晋中“白燕文化”的关系,在商末之前一直都还不错的


    自龙山时代晚期至夏时代的“中原地区”,常有【外来的】各种文化元素不断地汇入

    而我们则经常是把这些“外来的”文化元素,统一称作是“夏文化”

    反正这样的笼统性称呼,是比较让人产生一些错误判断的,比如,明明是“齐家人”在往长江中游的湖北一路迁徙,我们却理解成是中原“夏文化”在辐射周边

    而当我们真正遇到了像“黄牛和绵羊”这样的【外来驯化家畜】在中原地区突然出现的情况,然后,我们又不怎么问“英雄出处”了——既来之、则安之

    谁也不会去关心,外来的“黄牛和绵羊”到底是由谁带入「中原地区」的呢?



    既然天上可以掉下来个林妹妹,为什么就不能掉下来“黄牛和绵羊”呢?

    黄牛和绵羊,不过是两种外来的驯化家养动物而已,有这么重要吗?

    另外,在「文明」产生的四要素里:文字、青铜器、城市、宗教礼仪

    也没看到必须有“黄牛和绵羊”这两个家畜因素啊~~


    在“文明”产生的必要元素里,的确是不存在“家畜”的因素

    但是,在“文明”的四要素里,【青铜器】则是一种很重要的元素,几乎是必不可少的呢

    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之所以有资格成为中原「华夏文明」的最初源头,正是因为中原“二里头遗址”出土了上百件的【锡青铜器】

    而在这上百件的二里头青铜器里,最引人瞩目的就是下图里的这个——“镶嵌绿松石片铜牌饰”(二里头文化的标志性器物)

    




    我们在上面的这张图里看到了什么?

    ——【弯角绵羊纹图案】(被正名为“兽面纹、饕餮纹),也是“商代青铜器”上最常见到的纹饰图案之一!


    我们可以不去关心“黄牛和绵羊”是由谁带入「中原地区」的,但是,我们能不去关心“二里头青铜器”到底是由谁亲手生产出来的吗?


    实际上,在整个的河南中原地区,早在偃师“二里头文化”真正兴起之前(从龙山时代晚期至“二里头文化”的初期),中原地区有好几个遗址已经开始发现有【零星】铜器(或残片)出现了

    一开始,我们全都以为这是中原本地的居民“夏人”(二里头人)最先发明了中原「青铜冶铸技术」呢

    但是,随着最近这几年的考古发掘不断有新的证据出现,“二里头夏人”似乎不太可能成为中原「青铜冶铸技术」的最早发明者!


    从龙山时代晚期至“二里头文化”的初期,「中原地区」最早出现的【零星】铜器:

    1、新砦红铜器残片 1件
    2、王城岗锡青铜容器残片(中原地区发现最早的用“复合范法”铸造的锡青铜容器)1件
    3、淅川下王冈砷铜倒钩矛(塞伊玛-图尔宾诺式)4件
    4、南阳地区砷铜倒钩矛(塞伊玛-图尔宾诺式)3件
    5、中原二里头文化的“一期” 2件 (“齐家人”进入二里头的时间,正是始于“二里头文化”的一期)


    偃师“二里头文化”真正开始兴盛的时间是始于——二里头文化的【二期】

    那么,在二里头文化二期之前,整个河南中原地区出现了11件青铜器(或残片),其中超过了一半是欧亚北方草原风格的铜兵器(塞伊玛-图尔宾诺式)

    难不成,我们把欧亚草原上的“ 塞伊玛-图尔宾诺青铜文化”也可以归属到中原本地居民“夏人”的头上吗,并称之为【夏文化】吗?

    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总共发现了13件“塞伊玛-图尔宾诺式”的欧亚草原铜兵器,其分布的地理区域有,西北甘青、陕西、山西、河南南部

    这不都是——“齐家人和北狄化齐家人” 从龙山时代晚期至“二里头文化”初期,常活动的地理区域嘛!

    
    我们无论如何也证明不了,这些“ 塞伊玛-图尔宾诺式”的欧亚草原铜兵器,和中原本地居民“夏人“能有什么关联性!

    相反的是,在河南中原地区出现的数件北方草原兵器,倒是极有可能由迁徙来自于西北甘青地区的“齐家人”传播而来的

    而“齐家人”正是从距今大约4000年前,至“二里头文化”的一二三期,不断地渗透进入到河南「中原地区」,并随后进入到洛阳盆地的偃师“二里头夏都邑”


    早在1995年,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学者菲兹杰拉德· 胡博就已经发表文章,明确提出:

    “二里头青铜文明”的起源或许与中亚地区“巴克特利亚冶金术” (BMAC) 的东传有密切关系,从西而东的具体传播路线是:「中亚和西伯利亚一新疆一甘青一中原」,【最后直接产生作用的正是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


    当时,几乎没有中国的学者会认同西方学者的这个说法,但是现在的情况不同了

    越来越多的国内专家学者开始接受这个观点,韩建业教授甚至在《考古》上发表文章正式承认:

    「更重要的是,二里头文化青铜合金技术的发展,也可能与齐家文化的启发有关系。」



    国内的学者普遍有一种观点,把从龙山时代晚期至二里头文化时期中,来自于“四面八方”【不同区域的文化因素(甚至包括欧亚草原文化因素在内)】,都统一合并称作是「夏文化」

    这种大合并的称呼“貌似”不错,但是,却无意间混淆了“夏人”和“商人”的各自来源背景!

    一个正在「逐鹿中原」的文化大杂烩地区,如何能够当成是一个完全统一的“帝国”看待呢?

    “北狄化齐家人和齐家人”,辛辛苦苦地迁徙了半个中国的地理区域,难道就是为了来当中原“夏人”吗?

    不,这不对。他们是想来当【商人】的~~

    他们想要建立起一个历史上最强大的国家——【商朝】

    而这个国家被周人称作是「中国」!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西周初的青铜铭文里,意思就是指“商朝”!

    1963年在陕西鸡贾村出土的一件青铜器“何尊”上的铭文:「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迁告于上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周武王在攻克了商的王都以后,就举行了一个庄严的仪式报告上天:“我已经据有中国(指商朝),自己统治了这些百姓。”

    在《尚书梓材》中也记载了:「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天神已经把中国(指商朝)的人民和他们的土地托付给周朝的先王


    美国学者胡博早在九十年代中期就已经明确指出,“二里头文化”青铜器和西北的“齐家文化”青铜器具有相似性!并进一步地提出了,东亚与“中亚或西亚”青铜时代文化远距离互动的可能性

    西方学者的话经常会引起国人的不适,总觉得西方人没安好心,正准备把我们往沟里带!

    然而,如果我们认真仔细地重新审视一遍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上百件青铜器,不由得暗自叹了口气,人家西方学者的确没有说错话呢


    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里,真的会出现具有“中亚和西亚”风格的青铜器吗?

    如果让楼主说大实话的话,的确是如此的

    比如,在“二里头文化”三四期出土的铜镜(圆形铜片),虽然出土时的状况锈蚀严重,但是在X光拍照之下,当初的原始状态清晰可见,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了中亚风格的“十”字纹。“十”字纹和“万”字纹一样,都是中亚雅利安人的“太阳纹”,被认为是崇拜太阳的象征

    
    在四川成都“金沙文化”出土的「太阳神鸟金箔」,也是崇拜太阳的含义,类似于“太阳纹”

    “三星堆文明”一个很重要的文化特征,就是「太阳神崇拜」

    
    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觚”,我们可以看到与伊朗出土的“铜觚”,器型相似!

    
    “二里头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的青铜容礼器“铜爵”,依然带有一定的中亚文化因素? ? ? 二里头文化三、四期与二里岗下层时期的青铜爵上都带有【窄长的流】,这种“流”的形制,在中亚乃至西亚地区时间相近似的青铜容器中亦可找到。二者之间有无关系呢?

    美国学者胡博(Huber) 认为,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爵和青铜觚】的原始祖型可能来自巴克特利亚地区(BMAC)

    李学勤教授指出,“出土红铜爵、觚形器的伊朗沙赫达德(Shahdad)遗址与中亚的“巴克特利亚——玛尔吉亚纳文化群”(BMAC)有密切关系。爵是中国青铜文化中的重要礼器,但“在中国的起源仍然是没有解决的疑难。伊朗出沙赫达德的爵形器,其形制与中国的爵有相似之处,有流和尾,深腹平底,在这两点上接近二里头文化的爵。【中国的爵一开始就常与觚相配合】,而沙赫达德同出的也有觚形器,这种类似的情况是重要的。”

    
    在“二里头文化”遗址中,还出土了一些青铜兵器,可以分成两类:

    一是,中亚草原风格的铜兵器,比如,环首铜刀(二期)、铜战斧(三期)

    二是,东亚本土风格的铜兵器,比如,铜戈(始于三期)、铜镞(始于三期)、铜钺(始于四期)


    中亚草原风格的铜兵器,环首铜刀、铜战斧和倒钩铜矛的模仿品,都最早出现于西北甘青的“齐家文化”!

    但是,自龙山时代晚期至夏时代,这些中亚草原风格的铜兵器却突然出现于河南「中原地区」:

    环首铜刀、铜战斧出现于洛阳盆地的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

    倒钩铜矛,则出现于淅川下王冈遗址和南阳地区

    二里头文化三期“戈”的出现意义重大,“戈”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式兵器,并成为之后中国青铜文化的主宰兵器种类!

    铜戈,在辽西“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水手营子墓也有出土,水手营子墓出土的【青铜连柄戈】长82厘米,并且是戈头与柲连体铸成,戈柄通体饰以菱形格连珠纹。充分显示出其冶铜铸造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铸造水平,而且年代不会晚于“二里头文化”三期


    “二里头文化”的实用兵器,实际上,依然基本上是处于“石兵器系统”,比如,骨镞、蚌镞、石镞、石斧、石钺、石戈、石矛、石球。至于青铜兵器,则为礼仪兵器(刃是钝的,尚未开封)

    而商代的兵器,则是更为先进的“铜兵器系统”——铜镞、铜戈、铜矛、铜钺等,而且是实用性兵器,为早商时期的开疆拓土立下了功劳!


    在河南“二里头文化”一二三四期里的所有“铜器”种类中,【青铜工具的数量居多、青铜武器次之、而青铜容礼器数量最少】。并且,“工具类”器物在各期基本都有!

    在距今5500多年前的青铜时代早期西方出现的“青铜冶金技术”,首先是用于“个人装饰品”之外,然后是应用于【小件铜器的工具和武器】

    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剑和管銎斧】,很早就被“西方狩猎/畜牧民族”发明出来了,紧接下来还有【环首刀、空手斧、矛、有銎镞】等草原青铜武器的相继出现,以及以红铜或青铜制做的各种小件铜工具,比如小刀、短剑、锛、凿、钩、锥、针等

    我们知道,在中原二里头以外的西北/北方边缘地区最常见到的小件铜器风格,其实就是在“山寨”中亚草原青铜器文化,而且,小件铜器的数量还不少呢


    我们不妨来看一下,东亚各区域相继地迈入到“早期青铜时代”的时间依次顺序(暂不考虑“三星堆文化”):

    1。最早进入到「青铜时代」的地区是西北的新疆天山和哈密地区(大约距今近4000多年前),出土的各类铜器三千件以上(其中青铜器上千件),并以小件为主;

    2。其次进入到「青铜时代」的地区是西北的甘肃河西走廊的“齐家文化和四坝文化”,出土的各类铜器大约六百件,其中近半是青铜器,也以小件为主;还有陕北高原的“石峁古城”(属于广义的“朱开沟文化”),以及陶寺“中晚期”出土了“复合范铸法”的铜器

    3。再紧接着进入到「青铜时代」的是内蒙古辽西和燕南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出土了铜器一百多件,青铜器多于红铜器,也是以小件居多,其中,赤峰遗址出土了少数几个大型的青铜容礼器(复合范铸法)

    4。然后进入到「青铜时代」的,是中原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时间是距今3705-3635年前),出土了青铜器一百多件,其中有一部分是比较复杂的青铜容器(复合范铸法)

    ——-这清晰地勾勒出东亚地区的“早期青铜文化”流播的主方向是自西向东、自北向南!



    “早期青铜时代”在东亚地区北线的相继传播区域是:

    1。西北地区 → 2。北方地区 → 3。中原地区

    如果拿掉属于“中亚文化圈”的新疆,从中亚西来的“青铜技术”在东亚地区北线的“自西向东”传播时的逐渐成熟过程:(大约花了三四百年的时间)

    1。西北地区的甘肃河西“四坝文化和齐家文化”,都是“红铜器、砷铜器和青铜器”三者并存的。并且,冶金和铸造处于不分离的初级状态;

    2。北方地区的内蒙古和辽西“夏家店下层文化”,则是“青铜器要多于红铜器”。至于冶铸是否分离尚不明了。不过,大甸子遗址的青铜器显示出物料配比的先进性,赤峰遗址已经能够生产出少数大型的青铜容礼器(多范);在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里也曾出土过【陶范】;

    3。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从一开始就已经达到了采矿、冶炼、铸造工序分离的比较成熟的状态,还形成了铜和锡等矿石料的“各自单独”的物料供应链。并且,二里头青铜器的生产,已经能够采用比较“复杂的”【陶范多范】铸造成型的青铜容礼器和兵器等


    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是中国「早期青铜文化」中一支比较显眼的青铜之花

    二里头时期基本上已经掌握了青铜冶铸技术,锡青铜器为人工冶金铸成,在铸造工艺上已经具有一定的水平(并非是最低级的入门级水平)

    二里头时期的铸造技术都是「范铸法」(陶范),青铜冶铸业也初成规模,工具类是“单范”铸成,铜容器则采用“复合范”铸成

    当然,二里头时期的铜器铸造还具有一定的原始性,比如,青铜合金配比中锡的成分比较低,铜器制造精致者少,铜器器型也多仿制陶器和石器制成


    从以上对于二里头青铜器的总体评价,可以看出,“二里头文化”不可能是「青铜冶铸技术」的原初发源地,因为二里头的青铜技术水平根本就不像是一个“入门级初级者”,显然是经过了好几百年的发展之后,才能够达到的“比较成熟的水平”

    况且,河南中原地区是看不到「冶金业」的(仅仅只是在晋南中条山里有“红铜冶金业”存在),能见到的却是河南二里头的比较成熟的青铜器「铸造业」,因此,河南中原地区肯定已经处于“冶铸分离”的较成熟阶段,而脱离了初级状态。并且,河南中原地区不过是【“青铜器的铸造中心”】而已!


    但是,我们却看到了“冶铜技术”在欧亚大陆的传播确实存在着一个很完整的序列:

    基本表现为:【距今10000年-自然红铜,距今8000年—冶炼纯红铜,距今6000-5500年—“青铜合金”(合金技术发明)——距今5000年-青铜器生产“工业化”(量化生产)】

    大约距今4000多年前的时候,当来自于欧亚草原的“青铜/畜牧文化”传播抵达东亚板块的西部最边缘地带!




    什么是「青铜时代」?实际上指的是【青铜工业时代】

    工业化,指的是“大量生产”而不是偶然地零星生产。因此,偶然地制造或零星地使用青铜器的考古学文化,不能被认定为是跨入到了「青铜时代」

    比“齐家文化”年代更早的其它考古学文化遗址中,都没有发现“大量的青铜器”,所以西北甘青的“齐家文化”方才是古代东亚地区(除新疆) 第一支【正式】跨入到「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

    “红铜、砷铜或青铜”在大约4000年前几乎同时出现在“齐家文化”中,数以百计的铜器不仅证明齐家文化进入了「青铜时代」,而且表明【中国没有“红铜时代或铜石并用时代”】。即使是目前发现红铜器较多的“齐家文化”,也并不能纳入单纯的“红铜时代”。中国早期并没有形成一个“红铜时代”,走了不同于亚欧其它地区的冶铜发展道路


    先来回答前面的一位网友,是关于成都“金沙文化”太阳金箔鸟的有关质疑

    说到“太阳神”崇拜,全世界不少的古代文化/文明皆有之,因为“太阳”是在大自然里最常见到的,全世界有很多的古人崇拜太阳、崇拜光明,这很正常的!

    那么,成都“金沙文化”的太阳金箔鸟,到底是来源于哪里的古代文化呢?



    我们中国的学者们当然首先想到的是东亚地区的古代文化

    比如,在距今7000年前的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里,就出现有「双鸟拱日图」

    

    然而,成都“金沙文化”的太阳金箔神鸟,不太可能是来源于长江流域地区的古代文化,因为【金箔】!

    “黄金文化”在古代东亚地区的首次出现,绝对不会是在长江流域,而是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大西北地区」,这是迄今为止的现代考古发掘已经证明了的客观事实

    如果不包括当时属于“中亚文化圈”的新疆的话,那么,古代东亚地区最早出土了“金器”的西北考古学文化,就是甘青地区“齐家文化”~~

    
    古代东亚地区的“黄金文化”,属于西来的一种外来文化!

    由于“金矿”在自然界里经常与铜矿、铁矿共生,因此人类社会的“黄金时代”是始于“红铜时代”的,随后,即出现了金灿灿的【“黄金与青铜”共舞】的欧亚草原文化的繁荣局面

    在东亚地区的一些西北早期青铜文化遗址里,由于深受来自于邻近的「中亚地区」外来的印欧雅利安人文化的“黄金/青铜文化”影响,黄金与青铜也同样是一块儿并存出现的,只不过,“铜器”的数量要比“金器”的数量偏多


    当传播到「四川成都平原」时,由于同时还有少量的“中亚古雅利安人”一同迁徙随行进入到四川盆地,“金器和青铜器”在四川三星堆文明里,也同样是「共舞」的!


    制作青铜器,可以通过调节“含锡”的比例,也能够做出金灿灿的、如同黄金一般的金黄颜色呢,并非是长期被氧化之后的那种古老青铜色,只怕很多人都不知晓,贴一张图给大家看一下

    


    当大部分人见到三星堆【青铜太阳轮形器】的第一反应,是“汽车方向盘”;还有人脑洞大开,认为是“外星人杰作”

    而如果这件青铜器是原色的话,那么,就更容易让人联想到是—— 「金灿灿」的太阳轮!

    

    中亚古雅利安人热爱「黄金」到什么程度呢?

    ———黄金,几乎就是“古雅利安人”的典型文化标志!「金灿灿」,代表着古雅利安人对“太阳神”的崇拜!

    除了最常见到的“十字纹、万字纹”,还有其它的一些变形纹饰,表现的都是古代欧亚草原上的印欧雅利安人的「太阳纹」,如下图所示:

    

    那么,“鸟”崇拜呢?与西北甘青的考古学文化有关系吗?

    当然有!

    我们不妨来看一下,“西北甘青地区史前动物雕塑出土情况一览表”

    我们都看到了什么动物呢?——陶鸟(头)、鸮、鸡、鸭、绵羊

    
    无论是四川成都平原的“三星堆青铜文明”,还是河南中原的“商代青铜文明”,这两者都通过青铜器和玉器在不断地提示我们,他们都热爱「绵羊和鸟」,与这两种动物大有关系!

    


    然而,我们领悟过来了吗?

    似乎没有啊~~


    四川“三星堆人”又在提示我们,三星堆文明出土了很多的“陶鸟头勺把”,颇类似于在甘青“齐家文化”里出土的「陶鸟头」

    可是,我们依然没有反应过来啊~~

    

    同时,中原“商人”也在提示我们,殷墟妇好墓出土了一件“青铜鸮尊”,整体作站立鸮形,构思奇巧,这种青铜器的器型并不常见到,见过者必定会留下深刻印象的!

    然而,在史前的西北甘青地区,这种“鸮”面造型的陶罐却并不难见到,只是我们全都没怎么想起来而已~~

    

    无论三星堆人,还是商人,他们都在不断地提示着我们,他们到底是谁?他们来自于何方?

    可是,我们反应过来了吗?——没有


    我们始终都没有读懂古人的“无声语言”,也没有看明白他们到底想传达什么内容?



    @ 大壑晨曦

    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的体质特征

    

    西北甘青“齐家文化”的体质特征

    

    @大壑晨曦

    付巧妹团队的研究结果楼主可没少看,她们主要分析的是“母系遗传基因”(并非父系)。而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则主要是由【父系遗传结构】所决定的

    另外,「新石器时代」的长江下游地区是“百越民族”的主要活动区域,而百越族是古代南方地区的土著居民,体质特征大多属于“南亚类型”(也即“古马来人种”)。这就是为何,古良渚人与印尼土著人(古马来人种)反倒是近亲关系呢

    中原汉族南下长江流域是在汉代以后的“衣冠南渡”,并没有年代早到「新石器时代」,这是最基本的常识!


    你若是一定要把西北“汉藏语系”人群的历史功劳,全都白送给古代南方土著居民“百越族”(语言属于“古越语”,侗台语系),可真够大方的呀~~



    楼主下面接着说,在河南“二里头文化“和四川“三星堆文化”里,出现的一些“中亚文化”元素


    说到古代东亚人学习了西来的文化元素,不少国人是不太开心的;

    那么,现代的中国也同样在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中国人开心吗?

    如果不乐意,那就全都依靠自己努力吧,最简单不过了~~



    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中,有一个标志性器物——镶嵌绿松石片铜牌饰,还有铜铃,这两样也是带有欧亚草原风格的青铜器!

    另外,镶嵌绿松石片铜牌饰,还有铜铃,在西北甘青“齐家文化”、四川广汉“三星堆文化”里也同样出现了!

    

    
    
    「镶嵌绿松石片」,当然也是“齐家文化”的一个特点,很可能是受到了之前的甘青“马家窑文化”绿松石器文化的影响

    
    铜牌饰,还有铜铃,这两件套组合,的确是具有很明显的北方草原文化特征!

    由于腰带是北方草原上的“畜牧/游牧民族”的重要装扮,他们会把它装饰得富丽堂皇的,【铜牌饰】就类似于腰带扣

    我们可以看到,在四川广汉“三星堆文化”里出土的镂空铜牌饰,就和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铜牌饰”很相似!有可能是经从新疆哈密传入成都平原的

    

    北方畜牧/游牧民族常用的“矩形牌饰”在东方地区的分布范围如下图所示:

    

    那么,“铜铃”又是什么呢?

    实际上,“铜铃”是一种法器,是北方草原萨满教巫师的一种重要法器!

    萨满文化产生于古老的北方原始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它最突出的特征是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萨满教的理论根基是万物有灵论~~


    台湾张光直教授提出:”萨满式的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最主要的一个特征。”


    起源于南西伯利亚地区的东方“玉礼文化”,很可能就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北方原始宗教(萨满教的前身)是颇有关系的,玉礼器是用来礼天的重器!

    玉礼器主要用于祭祀活动,《周礼》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皆有牲币,各放其器之色。”

    我们绝不能把“玉礼文化”,给错误地理解成是个人装饰性文化或者生产工具文化!


    “腰铃和各种铜饰牌”,是北方草原民族(比如赫哲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满族等)的原始宗教“萨满教”巫师所用的法器,是萨满教宗教观念的集中体现和神与人联系的重要工具!


    在西伯利亚的匈奴墓和突厥墓,在中国东北和俄国远东南部的萨满墓与辽代女真墓等,陆续发现萨满的腰铃和饰牌


    并且,在一些西南少数民族中也同样有,比如:


    西藏东南部的珞巴族巫师法铃

    彝族巫师毕摩的法器亦用铃铛

    土家族民间宗教领袖叫梯玛,俗称土老司。他们是神与人之间的沟通者,手执最关键的一种通神法器——铜铃

    另外,

    由印度传入中原的佛教寺院中,同样也出现了铜铃

    铃铛,亦是藏传佛教中常用的法器之一



    为什么中国的东北地区,和遥远的西南地区之间,经常存在着文化上的“相似性”呢?

    ——因为「半月形文化传播带」的存在!


    从东北-西南这个东亚地理上的斜对角线,存在一个「半月形文化传播带」,导致了“东北-甘青-西南”三地之间,经常会出现一些文化上的相似性(当然是指北方文化)!


    在中原“二里头文化”的夏朝贵族墓里出土的“铜铃+铜牌饰+子安贝”,不过是中原夏朝的那些二里头贵族在模仿当时的北方草原(萨满教)巫师的一身打扮

    这就是在早期青铜时代“全球化畜牧/青铜浪潮”的几轮冲击之下,所带来的结果而已~~

    在四川的广汉“三星堆文化”里,同时出现了“铜铃+铜牌饰+子安贝”,这些外来的北方草原文化元素出现于四川盆地,也没啥好奇怪的呢

    因为在西北甘青“齐家文化”里,也同样会出现“铜铃+铜牌饰+子安贝”,这些外来的北方文化元素




    顺便转帖一个内容,关于“玉璧”

    人所共知,玉璧与中国古人对天的崇拜有关。但到底是怎样关联的,如果不点明中国的原始宗教与萨满教的共同底层,就无法说得清楚。

    在叶尼塞河岸边的旧石器时代遗址Malaya Syya也发现一件类似玉器,是距今三万四千年前的遗物。质地是淡绿色蛇纹玉,中间穿孔。

    中国人都不难看出它们与中国上古和先秦时代的牙璧(又称“玉璇玑”)的紧密关联。


    Malaya Syya 出土的雏形状态的牙璧

    


    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牙璧

    
    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提出来了

    ——“夏朝”,真的存在吗?

    其实,上面这个问题又可以拆分为好几个如下的问题:

    1、“二里头文化”就是夏王朝的考古遗存?

    2、“大禹治水”是否真实存在?

    3、“大禹和夏王朝”之间又是什么关系?


    「夏朝」是否存在,永远都是萦绕在所有中国人心里的一个疑问

    这个疑问之所以会产生,不是因为“商人”,而是因为“周人”!

    商人从未提起过「夏朝」,但是,周人却在不断地提「夏朝」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难道,商人和周人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是并不完全相同的“先秦时代”吗?




    商人都懒得多提“夏朝”(不管用什么样的称呼),而周人却在刻意地提起“夏朝”,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要想解开这个历史谜团,就得从“周人”这里打开缺口!



    楼主下面所写的内容,也许会让不少人大感惊讶和意想不到的呢~~

    但是,楼主并没有在乱讲,而是“有根有据”推导出来的一个结论

    楼主先把这个“结论”预先告诉大家,后面再作更为详细的推导和论证!

    请先看下面的这张表格图,楼主把自己的回答已经写入到这张表格图里了,大家能够看得懂吗?

    

    有人能够看懂上面的表格内容吗?

    楼主究竟想表达出什么意思呢?


    其实很简单:

    夏朝——“齐家人”的王朝

    在“二里头文化”中有来自【四面八方】不同区域的文化因素,令“二里头文化”显得百花齐放,三四十种器物,形态、尺度各不相同,「夏朝」是兼收并蓄的“大杂烩”感觉


    商朝——“北狄化齐家人”的王朝

    但是,到了“二里岗文化”时期,整齐划一到只有七八种主要器物,甚至尺寸都高度一致,「商朝」则是强势统一的“帝国”感觉



    “二里头文化”中的盉、“商代”的盉都应是「鸟」的造型




    也就是说,

    “北狄化齐家人”建立起来的王朝(商朝),要比“齐家人”建立起来的王朝(夏朝)

    ——要更强势、更尚武、更帝国!



    如果我们把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都邑,看成是「夏朝」的都邑的话

    那么,“二里头文化”遗址,其实就是从龙山时代晚期(距今4000年前左右)开始进入到中原地区的“齐家人”,于大约距今3700年前在洛阳盆地兴建的一个都邑!

    我们一直在误以为,“二里头文化”夏都邑是由“河南龙山文化”的中原本地农耕居民(有稻作文化)兴建的

    实际上我们想错了,“二里头文化”夏都邑更应该是外来的“齐家移民”在洛阳盆地所建立起来的一个都邑,而“河南龙山文化”本地居民只是这个夏都邑的“夏臣民”而已


    一句话简言之,【“二里头文化”夏都邑,其实是由外来移民“齐家人”所建立起来的一个王朝!】









    楼主何以判断,

    “夏朝”是由外来的「齐家人」所建立起来的一个王朝(虽然不够强势),而并不是由“河南龙山文化”中原本地居民所建立起来的呢?

    ——这是因为“周人”泄露了相关信息!






    商人,从来没有称呼过“夏朝”为【夏】

    从甲骨卜辞看,殷商只有两季——“春”和“秋”。“秋”包括后来的秋、冬两季;“春”则包含春、夏两季。这种季节概念,一直延续到西周前期。所以,那个时候说到“春秋”,就代表了一整年

    不过,我们在周朝的金文和历史文献中已经证实,西周自中后期已经有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名称区分了。因此,在有周一代才可能称呼“夏朝”为【夏】


    比较确定的“夏”字,也是从“周朝的金文”开始的,只不过,【最早的“夏”字形都是西周晚期的】,周朝的文字只能用来证明周朝的情况

    这说明,在西周早中期的时候,周人是否称呼“夏朝”为【夏】,也同样是无法确定的事情!

    ——周人自称“有夏或区夏”(出现于《尚书》里),这个最早的年代,迄今为止只能上推至“西周晚期”而已,在时间上也比较接近孔子于春秋时代对《尚书》的整理


    近几年,学者们在商朝的甲骨文中,终于发现有一个甲骨文字和金文可以认为是“夏”字了,并被收入了《新甲骨文编》

    这个殷商甲骨文(和金文) 里的字形,和周朝金文的“夏”字字形长得其实不完全相似,把它也释读为“夏”字,是因为在这个殷商文字的字形里有太阳、有人形 (有突出的“臣”字眼睛),和西周金文的造字逻辑是相一致的,因此,研究者们推断该殷商文字能和周朝金文字形的发展轨迹联系起来

    但是,这个殷商文字里的“夏”字,并不能起到证实“夏朝和夏季”的作用,因为这个字在殷商甲骨文字里,【是作为“贞人的名字”出现的,既不作为夏朝、夏人,也不作为夏季出现】



    

    然而,我们在西周金文“夏”的造字字形里,却看到了泄露出来的天机!

    周人认为究竟谁是“夏朝”(夏人)?

    ——【绵羊弯角 + “臣”字眼睛】


    这不正是西北甘青“齐家文化”的典型文化特征嘛,是不是有点儿让人很惊讶的感觉?


    




    难道,自龙山时代晚期开始不断进入到中原地区的“齐家人”,方才是中原“二里头文化”,也即【夏朝】的真正创立者?

    这,可真是大大出乎了楼主的预料!

    实际上,很有可能也同样是出乎了所有人(包括国内专家学者们)的既有判断~~~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夏王朝的末代君主名叫,“夏桀”

    我们不妨再来看一下,夏和桀,这两个字的造字本义吧

    

    大家有没有发现在上图中,

    【夏】字的篆文写法,和商代始祖神“高祖夔”的【夔】字篆文写法,非常接近,只是少了头上的两个绵羊弯角而已!

    商代始祖神“高祖夔”,典型造字特征就是【绵羊弯角+ 臣字眼睛】,“高祖夔”应该来自于西北甘青“齐家文化”

    而【夏】字的篆文写法,“高祖夔”的【夔】字篆文写法,是如此的接近啊

    ——夏人,应该也是【齐家人】;夏朝,是移民进入中原地区的【齐家人】所建立起来的一个王朝!




    另外,夏王朝的末代君主“夏桀”的桀字

    桀,属于【鸟族】,西北甘青“齐家文化”是尚鸟的!


    难怪,在周人的史书里记载: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杞,夏余也,而即东夷」

    东夷人也是“尚鸟”的!


    秦人,就是尚鸟的东夷人,和商人具有「同源性」~~





    “姒”作为夏王朝的国姓,出自于《国语·周语下》: 「 ”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这个说法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姒姓,姒氏、有崇氏、夏后氏、有莘氏等国(部落)

    有莘氏,必然和商族(辛+穴)有着亲缘关系!

    有崇氏,一些学者认为,商代老牛坡遗址与史书记载的“崇国”有关

    夏后氏,“后”字的含义,早期都是指君主,商代是后和王字换用,《说文解字》说“后者君也”


    从后、君的造字本义来看,这两个古汉字都和西来的文化【权杖】大有关系!

    

    

    东亚地区的“权杖文化”,最早就流行于距今4000年前的「大西北地区」,然后,沿着「半月形文化传播带」一路传播,分别进入到中原河南地区和四川成都平原

    拥有西来“权杖文化”的夏后氏,一定是迁徙来自于“西北地区”的古羌人(齐家人)

    不可能是来源于中原地区的“河南龙山文化”本地稻作居民!


    夏、商更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王朝更替

    然而,我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两个中国最早出现的王朝国家,居然具有很亲近的兄弟亲缘关系:


    1、「夏朝」的建立者,是从西北移民进入到中原地区的养羊者“齐家人”(并不是我们一直所误认为的是“河南龙山文化”本地稻作居民)

    2、「商朝」的建立者,则是长途一路东迁,然后再南下进入到中原地区的“北狄化齐家人”(商王族)



    那么,四川“三星堆文明”与中原“夏商王朝”之间的相互关系,又是如何的呢?


    同样来自于“齐家人”的广汉三星堆文化,同中原“二里头夏文化”(齐家人) 有着同源性的玉璋、玉戈所构成的玉礼器文化

    而广汉三星堆文化的青铜容礼器,则是在长江中游地区与继续南下的“商文化”(北狄化齐家人)相互交流影响的结果

    所以说,四川三星堆文明与【中原夏商王朝】之间,的确是存在着比较密切的关联性!


    楼主下面所写的内容,依然是在继续论证:


    「夏朝」的建立者,是从西北地区移民进入到中原地区的养羊者“齐家人”,而并不是我们原先所一直误以为的是“河南龙山文化”当地的稻作居民!


    楼主的这个惊人的【重新判断】,估计在全国找不到第二家了~~


    伊尹,商初重臣之一,原名伊挚,【尹为官名】。甲骨卜辞中称他为伊,金文则称为伊小臣

    “尹”的造字本义,手持权杖。这依然是来自于大西北地区的西来文化元素!

    

    伊尹不仅是辅佐商汤夺取天下的开国元勋,还是后来三任商王的功臣,因此,伊尹在殷墟甲骨卜辞中受到隆重祭祀,不仅与商汤同祭,还单独享祀

    自先秦时代以来,中国的古代文化一直都有:

    “鬼神非其族类,不歆其祀”——不是同族的祭祀,鬼神就不享用那种祭品

    “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神不享受非本宗族的祭品,百姓不祭祀非本宗族的祖先


    伊尹不仅与商汤同祭,还单独享祀,这说明,【伊尹和商汤肯定不会是异族关系】,否则的话,伊尹不可能与商汤同祭!



    我们来看一下,伊尹的来源背景吧

    伊尹,来自于「有莘国」。商汤娶有莘氏之女,伊尹自愿作陪嫁缕臣,随同到商族部落

    「有莘国」,又名有侁、姺、莘、辛,姒姓(夏王朝的国姓),有莘氏与夏同姓,说明伊尹其实就是夏人!

    伊尹教给商汤的伐夏战略,这跟间谍卧底差不多了~~


    许慎《说文解字》中记载,“夏者,中国之人也” ——这句话可真没有说错!

    无论是“齐家人”(夏人),还是“北狄化齐家人”(商人),都是【炎黄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说“汉藏语系古汉语族”的古中国人

    难怪,古代中国的第一部历法叫作《夏小正》,其实这就是西北“炎黄集团”(包括夏商周三代)的最早历法~~


    《夏小正》据说是孔子从杞国得到的夏代的历法,也是中国最早的历法

    《夏小正》记载了大量的物候和农事活动,可偏偏“无稻作”!(但是,河南中原本地居民却是有“稻作文化”的,二里头遗址共出土了五种谷物,其中稻米占三分之一)

    这一奇怪的现象曾经令楼主感到困惑,因为我们原先始终认为,“二里头夏文化”的主体部分来源于【河南龙山文化(王湾三期文化)与新砦期遗存】,并不是从西北移民而来的养羊者“齐家文化”,《夏小正》怎么可能没有中原“稻作”农事活动呢?


    如果我们作一个思维大调整,将「夏王朝」重新定义为是由西北移民“齐家人”所建立的一个朝代,而《夏小正》的天象、物候等与彝族的“十月太阳历”一致,用一年十个月的太阳历解释《夏小正》经文,则前人所无法解决的矛盾全部迎刃而解!



    我们再来看一看在先秦古籍文献里,究竟何为“夏”?


    墨子《天志下》引《诗经·大雅》作《大夏》

    《诗经》,《小雅》《大雅》也作《小夏》《大夏》

    《荀子.荣辱》“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

    《荀子·儒效》:“居楚而楚 ,居越而越 ,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


    这就是说,在先秦古人的眼里,【夏即雅,雅即是夏】


    那么,“雅”又是什么意思呢?

    从“雅”字的造字本义来看

    “雅”同“鸦”,这两个字在最初的造字写法上是很接近的(非常的相似),这两个字的最初含义也应该是很相似的——“黑色的鸟”


    《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玄鸟」,就是黑色的鸟,而商人的鸟图腾,就是“玄鸟”

    根据“雅”字的造字本义,“雅言”所代表的原本含义

    ——“雅言”应该就是指【商人】的语言和文字!

    


    在先秦古人的眼里,【夏即雅,雅即是夏】

    这意味着,夏人和商人在“族群和语言”上的差别很小,几乎可以相互替换!

    如果商王族是“北狄化齐家人”,那么,夏王族应该就是“齐家人”~~


    “夏”,是在周代才出现的。商人,并没有对前朝有这样的称呼。另外,也没有任何的证据可以证明这个称呼是“夏朝”的自称

    但是,在殷商甲骨卜辞里有“西邑”。在甲骨卜辞里,商人是很可能是以“西邑”来称呼夏朝。武丁时代卜辞中“西邑”一辞的出现,是作为受祭的对象

    后来的古文《尚书》 、清华简里都称“西邑夏”

    商代最著名的臣子名为伊挚,后世称为“伊尹”,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大乙(即商汤)和伊尹并祀”的记载。《尚书 君爽》则引周公语曰:"伊尹格于皇天"。可见在商代和周初,这个“尹”具有很高的地位,和上天有关。在殷墟卜辞中、《礼记》和清华简里的“西邑”或“西邑夏”,均与商初重臣“伊尹”密切相关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还有祭祀“黄尹”,“告于黄尹”的铭文多处。殷卜辞中黄尹、伊尹是同一人还是两人,学术界看法不一

    蔡哲茂先生《夏王朝存在新证——说殷卜辞的“西邑”》指出:“‘西邑’一词和‘黄尹’一起出现,又受商王祭祀,其中的涵义很值得探讨。”

    我国古代的一族,是不能祭祀“外族”的祖先的!

    在周人的发祥地周原(岐山凤雏)宗庙遗址中,出土了周文王祭祀成汤、大甲、武丁等殷商先王的甲骨刻辞

    ——如果“商人和周人”真的是「异族」关系的话,周文王以国家宗庙之礼来亲自主导祭祀殷商“异族先王”之礼的行为,岂不是令人感到困惑吗?


    无独有偶,周王奉商人典并祭祀殷先王,在先秦古文献中也是同样是有所记载的呢

    《尚书· 周书· 洛诰》:「周公曰:“王肇称殷礼,祀于新邑,咸秩无文。”」

    《论语·为政》:“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在文武之后,“周王仍行用殷礼,祭祀殷先王,承认自己与殷人同一高祖。”——成王建成洛邑后举行殷礼,成王之后的西周早中期铭文也有相关的记载

    “周礼尽在鲁矣",鲁国就是周礼最完备的保存者和实施者。周代的鲁国有两社,《左传·闵公二年》:“间于两社。”杜预注:“两社,周社、亳社。”两社之间,朝廷执政所在。亳,即殷也,殷都于亳,故因谓之亳社。亳社是殷商人举行社祀的地方,周武王克商之后,殷商政权虽然灭亡了,但亳社还继续存在着

    《墨子·非攻下》:「王既巳克殷,成帝之来,分主诸神,【祀纣先王】,通维四夷,而天下莫不宾。」

    清华战国简《系年》:「昔周武王监观商王之不恭上帝,禋祀不寅,乃作帝籍,以登祀上帝天神,名之曰千亩,以克反商邑,敷政天下。」——因商王事神不足,不恭敬上帝,祭祀荒废,所以周武王决定克商,并为祭祀上帝而设“千亩”,从而恢复祭礼、教化天下


    商人,是很喜欢“臣”字眼睛的~~

    在商王族的眼里,凡是有“臣”字眼睛的,那都是他的“亲戚”!

    

    “夏”这个字,是周人给商朝的前朝人所起的一个“他称”

    周人当然会知道商人非常喜欢“臣”字眼睛,因为在殷商的大量青铜礼器和玉器上,“臣”字眼睛几乎无所不在!

    可是,为何周人偏偏要用同样带有“臣”字眼睛+绵羊弯角的【夏】字来他称——“夏人”,周人为何不采用其它不带“臣”字眼睛的字呢?

    

首页 上一页[6] 本页[7] 下一页[8] 尾页[1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13 13:30:42  更:2021-11-01 12:21:38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