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四川“三星堆文明”的起源和消失之谜~~~~~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四川“三星堆文明”的起源和消失之谜~~~~~[第9页]

作者:gtfz99
首页 上一页[8] 本页[9] 下一页[10] 尾页[1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商代地的“帝、上帝、高祖夔”,实际上是同一个人

    也就是说,商族把自己的始祖神)高祖夔”当成了“上帝”

    因此,无论是夏人(齐家人)还是商人(北狄化齐家人),他们都是上帝这个至上神的“嫡系子孙”!

    但是,周人来自于关中“客省庄文化“,却并不是上帝的“嫡系子孙”~~


    周人不是上帝的“嫡系子孙”,这有问题吗?

    当然有啦~~

    周取代商,在统治法理上的“合法性”,会出大问题的呀!

    因为周朝的国家制度是「分封制」,其政治基石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如果周人并不是“上帝”的嫡系子孙,以周取代商的“统治法理”何在?

    难道要与西周的宗法制核心理念「自相矛盾」吗?




    所以,周人实在是没有办法啊,只能采取如下的措施来补救:

    第一,周人自称「我有夏、我区夏」

    周人打着“夏人后裔”的旗号入主中原,并自称“有夏、区夏、华夏和诸夏”

    —— 这就是国家政权“合法性”的血缘论



    第二,以“天”取代“帝”(因为“帝”字里面有个“辛”!),周王也不敢称“帝”,而只能称“天子”

    商周之际的巨变里,“天与帝”只是其中之一。自此以后,商代“帝”的神秘信仰就泯灭在历史里了,直到殷墟甲骨卜辞的发现方才重见天日

    周人以“天”来取代“帝”,周人信仰的“天”与商人的“帝”是有联系的,都是至高无上的神】,但也有区别。天是可以直接祭祀的:“祭天”。周王则称作“周天子”,意思是“天”的儿子

    当然,以天替代帝有一个过程,在周代金文中,也不绝“帝”的出现,有时是与“天”混用的概念

    第三,以周人和商人的共同始祖“帝喾”(元妃姜原生了弃,次妃简狄生了契),来取代夏商人的始祖神“高祖夔”

    让商代的始祖神“高祖夔”也彻底消失了。然后,周人的史书会告诉大家,黄帝姓姬,炎帝姓姜~~

    周人为何虚构“帝喾”?

    也可以达到从形式上抹去商朝“始祖神”(高祖夔) 痕迹的效果。不能说“帝喾”是周人完全虚构的始祖神,只能说周人换汤不换药,给商人的始祖神(高祖夔) 重新起了一个名字”帝喾”,“帝喾”的出现是周人将商人的“上帝”转化而来的结果,在一些较晚出的文献中【“帝喾高辛氏”】的说法


    黄帝即上帝,“黄帝”即是“皇帝”,“黄”“皇”同音相假。而”皇”同煌,本义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上帝”伟大光明,皇帝也即「皇天上帝」的意思!



    第四,自西周中期起,贬“辛”字,为罪人(这个罪人很可能是指商纣王“帝辛”)

    周人构建了一条“民意—有德—天命”的政权合法性、“周革殷命”合法性的证明逻辑

    周人信仰天命,但他们并不迷信“天命”,而是创造性地提出“天命靡常、惟德是辅、敬天保民”等思想。周人不盲从“天命”,而是把天命贯之于民、于德

    —— 这就是【周人新增加】的国家政权“合法性”的【民意论】


    @ 看不见的战线2020

    你可真够执着的,果然是“看不见的战线”

    楼主再回复你一次吧,但就这一次了

    说实话,你的“阅读理解能力”为什么有点儿堪忧呢?

    比如,我说东亚地区的“玉文化”传播方向是从北向南的,很可能还伴随有一部分的北方人群南下。但是,我并没有说过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是由【北方人】创造出来的,怎么到了你这里就给理解偏了呢?

    又比如,我之所以会多次提到“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是因为国内有一部分学者总是“倾向于”往这个方向去思考三星堆起源问题。你难道没有发现,我总是在【否定】他们的思考方向吗?

    我一直在告诉大家,“华夏玉礼文化”的真正【直接源头】应该是西北齐家玉器(华西系玉器),并不是良渚玉器、红山玉器;同时,四川三星堆文明的“黄金太阳神鸟”崇拜(距今3700-2650年),也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年)没有关系,反而是来自于中亚文化和西北文化(距今4000年)

    我从一开篇就已经在强调,古代东亚地区两朵最为璀璨的「青铜文明之花」,是由距今4000年前的甘青古羌系人群(汉藏语系人群)分别【迁徙进入】河南中原和四川盆地的外来人群所创造出来的,也即,并非是由河南和四川这两个地方的当地土著居民(他们拥有南方稻作农业)“土鸡骤变金凤凰”的结果

    我一直在反复地讲、不断地在重复上述的这些观点,是因为有的人就是看不明白、也领悟不了!

    你真的看明白了吗?显然也没有啊,你不还是处于“云山雾罩”的状态吗?



    关于四川“成都平原”的考古学文化遗址和农业结构:


    (一)、桂圆桥文化,距今约5000-4600年,年代相当于中原庙底沟二期时代,是目前成都平原上出土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文化面貌可分为两组:第一组:文化面貌与叠压于其上的三星堆一期文化(宝墩文化)相差较大,绝对年代估计在距今5000年左右,文化来自于川西高原的马家窑文化,第一期的样品中发现黍和粟这两种旱地谷物占有绝对优势

    第二组:文化面貌与三星堆一期文化(宝墩文化)中段极为相似,是成都平原典型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绝对年代距今约4600年左右


    (二)、宝墱文化(含三星堆遗址一期文化),距今约4600-3700年,相对于中原的龙山时代。到了距今4500年左右的宝墩文化,考古人员从土壤中浮选出了粟、黍等种子,但水稻的种子占了绝对多数,宝墩人群主要来自于长江中游的峡江地区,当时水稻已经开始变为宝墩人的主要农作物

    从宝墩文化开始种植水稻以来,成都平原长期保持着稻作、旱作混作的耕种方式。在宝墩文化晚期到三星堆文化时期,黍和粟在作物中的比重明显上升


    (三)、广汉“三星堆文化”(包括三星堆遗址二、三期文化),距今3700-3200年,年代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商时期】

    在对“三星堆遗址”祭祀区的植物(遗)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重要的关于种子方面的信息?

    研究人员在炭化物中分拣出一粒粟,在植硅体中识别出一粒疑似属于稻叶的扇形植硅体


    (四)、成都“金沙-十二桥文化”(包括三星堆遗址四期文化、金沙、十二桥等遗址),距今约3200-2650年,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商末至西周-春秋中期

    “金沙遗址”古蜀先民的农业结构以稻谷为主,兼种少量粟和黍,还有数量很少的大麦和小麦,这不仅是适应成都平原气候类型的种植结果,也是因为在成都“金沙文化”里还存在有明显的外来移民——巴人,移民来自于川东和鄂西,属于长江中游“高庙-大溪文化”系统


    (五)、晚期古巴蜀文化,约公元前650年左右-公元前316年。也即巴人的「开明王朝」,年代相当于中原的春秋战国时期,是开明氏蜀国阶段


    (六)、秦汉文化阶段,约公元前316年-公元前100年左右。自战国晚期秦灭巴蜀,年代相当于中原战国晚期到西汉中期。文化面貌是秦汉文化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在汉武帝前后融合为统一的汉文化,社会性质先由郡守与蜀侯共管,后以郡守直接管理


    

    在“宝墩文化”时期,成都平原至少有8个以上的古城,这些城邑的周围还密集散布着同时期的村落,同一文化的聚落在巴渝地区甚至在云贵高原北部都有分布

    然而,到了三星堆第二三期时,这些古城和村落一下子全都消失了,整个成都平原和四川盆地发现的【“三星堆文化”的遗址屈指可数】,就说明了这一点

    只是到了三星堆文化末期,也就是三星堆第四期到来时,成都平原及其周围的聚落迅速增多,在整个四川盆地及其周围地区发现了大量“十二桥-金沙文化”的遗址,其密度甚至超过“宝墩文化“时期


    我们总以为,在四川成都平原上生活过的古人,谁的遗址数量最多、人口也最多,自然成就和贡献也就越大。但是,对于“三星堆文明”而言则并不是这么回事儿!


    广汉“三星堆文化”与前后的两个文化“宝墩文化”、“金沙-十二桥文化”的时间跨度相差并不很多,但遗址的数量、密度和分布范围却相差很大,凸显出广汉“三星堆文化”时期实际上是四川盆地先秦文化发展的【低谷】

    但是,广汉“三星堆文化”器物坑的那些璀璨的文物,其光芒很容易遮蔽人们的眼睛,让人全都误以为,广汉“三星堆文化”时期方才是四川成都平原人丁和遗址数量最兴旺的时期,而实际情况根本就不是这样的

    这多少有些让人费解,广汉“三星堆文化”既然高度发达,为何除三星堆这个中心城址外少见其他遗址?应该说,是少数的外来西北移民者对成都平原做出了惊人的技术贡献!


    对于中原地区的“华夏文明”而言

    虽然,处于「逐鹿中原」的大杂烩时代的“夏朝”,的确是既有北方的粟黍麦,也有南方的稻米,因为“夏朝”时的中原地区除了“夏人”(齐家人),还同时生活着以南方稻米为主食的“中原龙山文化”土著居民(主要来自于“泛东文化系统”)

    但是,商人和周人都不以“稻米”为主食(并且都拥有西北牛羊马“畜牧文化”),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中唐前后

    (请特别注意,“有稻米存在”和“以稻米为主食”,两者的概念并不一样的)


    明朝农学家宋应星《天工开物》:“五谷则麻、菽、麦、稷、黍,【独遗稻者】,以著书圣贤起自西北也。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上古时代华夏族的“五谷”并不包括稻米(意思是不以“稻米”为主食),因为有史可载的中华文明起源于西北黄河流域(上游),那里不种植稻米。而到了明朝那个年代,稻米已经占到“天下粮仓”的十分之七

    在中唐以前,中原汉族对于“稻米”的重视程度远不及“粟黍”,稻米在古代北方(自商周青铜时代起)甚至一度被排除在几种主要的粮食作物之外,后来虽然取代麻加入到了五谷的行列,但地位一直不太稳固,以至于在长江以北种稻的历史时断时续,在区域分布上也成零散状态。除自然条件的限制以外,中原汉族对于稻米的态度和认知也影响着水稻种植在长江以北地区的发展


    中原北方汉族是在中唐安史之乱和北宋灭亡以后,由于“衣冠南渡”长江流域(从而形成“南方汉族”),方才逐渐地以“南方稻米”为主食之一

    再后来,宋元明清,随着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大运河漕运的发达,稻米终于成了中国的“第一主粮”



    华夏汉族,无论是中原北方汉族,还是“衣冠南渡”的南方汉族,其实很晚近才“以稻米为主食”的,大约也就距今一千多年吧

    而南方土著居民则是“南方稻作农业技术”的发明者,对于人类社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的“稻作文化”历史长达一万年之久

    一千多年 vs 一万年

    当然是南方土著居民要比华夏民族(包括南北汉族)更热爱“南方稻作农业”!



    四川“三星堆文明”的贡献者,会是非常热爱“南方稻作农业”的成都平原土著居民(宝墩人)吗?

    ——不会的,因为凡是非常热爱“南方稻作农业”的古代南方土著人群,是不会对【西来的绵羊】深感兴趣的!


    请不妨仔细看一下,在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上,都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信息”呢?如果再看不懂的话,楼主也无话可说了

    

    关于“周人”的来源

    简言之,

    周人来自于关中“客省庄文化”

    夏人、商人、三星堆人、石峁人(部分),来自于甘青“齐家文化”


    而关中“客省庄文化”和甘青“齐家文化”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皆属于「西北古羌系文化」

    从考古学文化层面的角度而言,“齐家文化”和“客省庄文化”这两者的文化面貌比较相似,学界目前对“齐家文化和客省庄文化”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标准,导致不同学者在面对同一类遗存时,会陷入究竟将其归入齐家文化还是客省庄文化的两难境地


    “商人和周人”的祖先(炎黄集团)最初都是西北地区住“黄土窑洞”的穴族

    商(商人的自称),就是”凿穴”的意思;不窋(周人先祖),也是“穴族”的意思

    炎黄集团的“黄”,也含有“黄土”的意思~~

    因此,黄帝一定是西来的!


    关于“周人”的迁徙路径

    由于早期周人的发展有点不尽如意,因此,先周人的“存在感”其实并不是很强!

    要想锁定“周人”的迁徙路径实非易事,楼主也只能给出一个大致的“推测”路径而已,不能保证一定都是对的,当然也不太会错得离谱

    商人和周人都属于“北狄人群”,而北狄又分为赤狄、白狄等不同分支部落


    商人主要是和“赤狄”有密切关系!而先秦时期东夷地区的秦人和徐戎都是“嬴姓”赤狄,故而,鬼方、秦人和商人应具有「同源性」


    周人则是白狄(姬姓),与犬戎(姬姓)、中山国(姬姓鲜虞)的亲缘关系则要更近一些!

    《史记.周本纪》总共记录了15代姬周先祖:


    【弃】(后稷)——【不窋】chu——鞠ju——【公刘】—— 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yu——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太王)——季历(王季)——昌(文王) —— 武王


    先 周 历 史 可以分为 四段:


    第一段 从弃至【不窋】;


    第二段 从不窋至【公刘】;


    第三 段从公刘至【古公亶父】;


    第四段 从古公亶父到【武王】


    史家多以30年为一代,武王前至【不窋】共有14代,大约为420年,比商朝存续时间长度要偏短一些

    故而,【不窋】率姬周族人从东向西迁,并“自窜于戎狄之间”,年代大约相当于「早商时期」

    但是,《史记·周本纪》记载:“【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

    ——-显然司马迁所记载的这个“夏末时期”,这与上面所计算出来的「早商时期」,在时间上虽然已经比较接近了,但仍有几十年的误差存在


    周人的先祖【不窋】不管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因失其官?)而率领周族人“从东向西”迁徙回到「陇东高原」,反正,周人自此以后就要“自窜于戎狄之间”了~~~


    先来大致分析一下“周文化”因素在哪些地方出现过:


    1。在河套“朱开沟文化”(公元前1600-1400年)出现有“先周文化”因素;


    2。在晋中“光社文化”(白燕四期文化)的范围内,出现了周人的“联裆鬲”;


    3。陕西武功“郑家坡遗址”早期,年代二里岗下层至二里岗上层前段;


    4。陕西千阳“望鲁台类型”,年代相当于夏代中晚期到商代初期,其晚期出现成熟的“联裆鬲”;


    5。而后来出土的先周的器具中,又有甘肃“齐家文化”(公元前2400-1500年)因素的影响


    6。通过对关中地区出土的分裆袋足鬲(姜戎)和“联裆鬲”(周人)的谱系进行研究,认为均源于山西汾河流域的“双鋬鬲和无鋬耳鬲”


    「夏商分界线」大约是在“二里头文化”四期的晚段,而姬周先祖【不窋】率周族人“从东向西”的迁徙过程,时间应当就是在【早商时期】(大约公元前1500-1466年左右)


    周人“自窜于戎狄之间”【之前的】大致推测出来的迁徙路径:


    关中地区的“客省庄文化”——陕北高原的“朱开沟甲类遗存”(石峁集团)——河套地区“朱开沟文化”——晋中地区的“光社文化”(白燕四期文化)——陕西武功“郑家坡遗址”早期——陕西千阳“望鲁台类型”晚期——陇东高原【甘肃庆阳】(北豳,“自窜于戎狄之间”)


    上面的一部分地名,可以对照看一下陕西地图

    
    姬周先祖“不窋”率周族人从东向西迁,并“自窜于戎狄之间”的地方,就是【北豳】


    ——史料中所说的“北豳“,《括地志》:“不窋故城在庆州弘化县南三里,即不窋在戎狄所居之地也。” 即今天的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城】


    第二阶段

    在“公刘”时期,“公刘”又率姬周族迁往泾水中游的“豳”(亦作邠),如《诗大雅笃公刘》所说,需要渡渭水“取厉取锻”——取磨石和砧石等石器工具

    邠(bin ),就是司马迁所说的“豳”。豳是邠的本字,在狭义上指今天的“彬县”及周边地区

    古代的邠地,广义上指从甘肃庆阳以东至山西汾水流域一代,皆为长林丰草野猪岀没的【黄土高原】。豳,本为持杖焚林驱捕野猪之意。,这里也是农业不甚发达的地区


    第三阶段

    「姬周族是到了【古公亶父】这一辈,他率周族迁于“岐山之下”的周原(年代大约是“殷墟三期”时),看到这里土地肥沃,姬周定居于,之后这个地方才叫“周原”,周人亦自称为“周”了

    所以,【古公亶父】对于后来的周朝,是立了大功的。这个时期,姬周与姜戎联姻,周人才终于有了地面房屋的建筑——从地下搬到地上居住

    反正,在【古公亶父】率周族人迁往岐山下之前,周人还一直住在黄土“窑洞”里呢,并没有地面上的房屋建筑


    《诗经·大雅·绵》曰:“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

    陶(yáo)通“窑”,”陶,烧瓦器土室也”
    复,是半穴居;穴,是窑洞

    ——意思是,周人一直到古公亶父前期的时候,还住在半穴居和窑洞里,没有地面上的房屋建筑


    周人“自窜于戎狄之间”(甘肃陇东高原)与戎狄杂居了有几百年之久,一直到了“古公亶父”时期(也就是周文王的爷爷那一辈),为了躲避薰鬻(犬戎) 的侵扰,古公亶父率周族离开豳地,移居到陕西岐山之下,并营筑城郭室屋,也就是打那时起,“周”的这个名号才正式拥有的

    从“周”的造字本义来看,意思是“圈地而种满庄稼”。从此之后,周人看起来似乎是一个在关中平原上“种田”的民族,而周人也的确是在下岐山之后才开始真正发际的!


    第四阶段

    在周文王后期,周人向西进入关中丰镐京(也就是建立西周王朝的地方)


    从陕甘地区商代考古学文化格局和文化变迁看,是“郑家坡文化”(先周)替代了“刘家文化”(姜戎)而不是相反,这个进程与传世文献记载的早期周人“姬姜联盟”和周人发展壮大的形势有相当程度的契合。自古公亶父以后,姜戎族文化完全融合于姬周族文化之中,自己本身所固有的文化特点,已很难从考古学角度反映出来


    先周人迁徙的第二至第四阶段 (北豳—豳—周原—丰镐),如下图所示:

    

    如果我们仔细对比一下商人和周人的各自迁徙路径,就会发现,

    ——这两家在“晋陕高原”(陕北高原+山西)这一地区具有重叠性!

    道理再简单不过了,商人和周人皆为「北狄系统」的来源背景,而“晋陕高原”正是北狄人群最重要的活动区域

    只不过,商人和周人在“晋陕高原”之后就分道扬镳了~~


    我们可以看一下图,“齐家文化”和“客省庄文化”在龙山时代晚期(距今大约4200年前),是如何北上进入到「陕北高原」的,图上的“大几字”就是黄河

    

    “齐家文化”和“客省庄文化”几乎同时代出现于陕北高原,但是,

    齐家文化人群的存在感,要明显高于客省庄文化人群,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甘青“齐家文化”最先掌握了西来的青铜技术,还有“华西系玉器”也是出现于齐家文化

    因此,甘青“齐家文化”的技术先进性要高于关中“客省庄文化”

    ——而技术先进者的“存在感”要高于技术落后者!

    这也就是为何,早期的周人发展得不尽如意,远不如商人意气风发



    在晋陕高原的时候,“北狄二期人群”既包括了商人,也包括了周人

    而在“石峁古城”消失之后,商人又继续东迁,所到之处有:晋中的“白燕四期文化”、辽西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大甸子遗址)、燕南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大坨头文化)、冀中的“先商文化”保北型(下岳各庄文化)、冀南的“先商文化”下七垣型、豫北的卫辉文化,豫东的“先商文化”鹿台岗型,还并与山东“岳石文化”(安邱堌堆类型)结成了联盟关系,然后,两家再一起向西进入到河南洛阳盆地,既出现于“二里头夏都邑”(外来陶器占比为15%),也出现于偃师商城,当然还有郑州商城


    而周人呢,则继续留在“晋陕高原”在打转,既出现于河套地区的“朱开沟文化”,也出现于晋中地区的“光社文化”(白燕四期文化),但是,最后还是迁回了关中地区和陇东高原的老家了,但并没有受到同族同宗的兄弟“犬戎”(姬姓) 的任何欢迎!


    “犬戎”的活动范围就包括了“陇东高原” -----周人「自窜于戎狄」之处!

    犬戎当然不会很欢迎姬周族又迁徙回来,既然你们都已经出去发展了,还回来做甚?难道这要和自家的兄弟争抢地盘吗?

    所以,犬戎和姬周的关系相处得并不融洽,姬周族最后被迫下岐山,很可能就是为“犬戎”所逼迫和驱赶

    而在西周王朝建立以后,西周的灭亡也同样是和这个“犬戎”兄弟大有关系!


    周人在入主中原之前,他们的总体活动和迁徙范围不算复杂,简言之就是:

    【关中地区 + 黄土高原(晋陕高原和陇东高原)】

    【“联裆鬲”是典型的周人器物,“分裆鬲”则是典型的商式器物】

    夏商时期中原文化的陶鬲是以商式“分裆鬲“为主,但也存在少量的“联裆鬲”(周人的陶鬲形制),这说明,应该有一少部分的“周人”较早进入到了中原!


    最早的周人“联裆鬲”见于商洛“东龙山文化”,盘龙城“王家嘴下层”,约是二里头二,三期(夏朝)

    较早的“联裆鬲”还有“卫辉文化”早期的联裆鬲,在郑州“南关外遗址”也发现有,两地之间存在着文化关联

    另外,在新郑早商“望京楼遗址”、河南偃师商城、山西垣曲商城也发现有“联裆鬲”

    尽管在商文化中心区的“联裆鬲”并非主流,但在长江流域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郑州南关外期与湖北黄陂盘龙城之间存在文化上的联系,盘龙城所出联裆鬲、斝可在郑州南关外找到形制相似者

    还有湖北荆州荆南寺、湖北黄梅意生寺、江西九江神墩、江西德安石灰山、安徽铜陵师姑墩等地的商代文化遗存中,此类“联裆鬲”通常与“分裆鬲”等典型商式器物共出,属于商文化中较为常见的构成因素



    甘青“齐家文化”的高技术先进性,明显地要高于关中“客省庄文化”

    ——“客省庄文化”既无任何的“铜器”,也无“华西系玉礼器”

    当两支技术先进程度并不处于同一水平层次的甘青“齐家文化”和关中“客省庄文化”,同时出现于陕北高原和内蒙古河套的【朱开沟甲类遗存】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什么呢?

    我们所看到的现象是,只有“高技术人群”方才有最明显的存在感!


    1。西北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出现【华西系玉礼器 + 青铜器】复杂高科技产品组合的时间大约是始于距今4100-4000年前

    2。陕北高原的“石峁古城”出现【华西系玉礼器 + 青铜器】复杂高科技产品组合的时间是距今大约4000-3800年前

    3。四川成都的“三星堆文化”出现【华西系玉礼器 + 青铜器】复杂高科技产品组合的时间是距今大约3700年前

    4。河南中原的“二里头文化”出现【华西系玉礼器 + 青铜器】复杂高科技产品组合的中原“二里头文化”出现的年代,大约是距今3700年前


    我们就会发现,

    “中原夏商青铜文明”在中原地区的产生 + “四川三星堆青铜文明”在成都平原的同时代产生,其实就是与西北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高技术青铜人群沿着「半月形文化传播带」分别向东和向西南方向的两向迁徙,大有关系!


    是西北甘青的“齐家文化”东迁并进驻陕北和河套地区,从而形成了“朱开沟甲类遗存”,并导致了在“石峁古城”里同时出现了“齐家文化”的高科技产品组合特点—— 【华西系玉礼器 + 青铜器】

    也是西北甘青的“齐家文化”从岷山沿着岷江河谷而下,来到了四川成都平原,并与一道同行的少量“中亚古雅利安人”共同创造出更高、更新的“三星堆文化”

    还是西北甘青的“齐家文化”,分南、北两条路线,南线经关中平原直接抵达中原腹地和“二里头文化”遗址;北线主要是经由晋陕高原、内蒙古中南部、辽西地区和华北平原,再转而抵达中原“二里头文化”遗址、偃师商城等地,另外还有一路次要的北线则是从石峁南下河南中原


    上述的迁徙过程如果画在地图上,如下所示:

    

    看了上图,我们就会发现,

    在夏商时期(殷墟二三期以前),周人几乎是没有存在感的

    尤其是在“二里头文化”时期,更是看不到周人的任何明显踪迹

    当时的天下形势,显然是“齐家人群”(包括三星堆人)的天下!

    难怪在陕西扶风庄白一号西周青铜器窖藏中,内有一件墙盘,铭文达284字,极为重要。铭文云:【上帝司夏,允保受天子】,意思是“上帝管理中国”

    ——我们终于可以理解,周人之所以一定要打着“我有夏、我区夏”的旗号,以自己继承夏业为正统,正是「上帝司夏」这一正统天下观念的反映


    虽然周人打着“夏人后裔”的旗号成功地入主中原

    但是,周人既没有称“帝”,也没有过度地使用“商代兽面纹”(在西周中期“周文化”形成以后)

    毕竟周人来自于关中“客省庄文化”,而不是甘青“齐家文化”(甘青古羌人)

    周人的所作所为还是很有分寸感的!


    

    我们不妨对比一下,长江流域青铜器文化-—“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的器物和纹饰

    新干大洋洲文化简直就是在肆无忌惮地使用“商代兽面纹”和臣字眼睛!

    

    在新干大洋洲的青铜器上,也同样有“羊、鸟”这样的动物形象装饰

    为什么?因为他们很可能就是【甘青古羌人】的来源背景!

    
    无论是夏商人,还是三星堆人,他们这些甘青古羌人为什么会出现于长江中游地区?

    还不是为了获取湖北大冶和江西瑞昌的“铜矿”啊~~~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铜矿,除了湖北大冶铜矿、江西瑞昌铜矿,还有一处古铜矿,

    那就是安徽铜陵铜矿,其开采年代不晚于殷商时期,铜陵古矿遗址发现的遗物与商时期的江西清江吴城文化(包括新干大洋洲在内)颇为接近

    而盘龙城则是商王朝在南土的一个军事重镇,当然是为了掌控长江中游的“铜矿”资源!


    国际史学界认为,“从文化过渡到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金属冶炼技术」

    江西新干大洋洲与河南安阳殷墟、四川广汉三星堆,并称为中国三大商代青铜文明中心,三者之间可谓渊源深厚

    这就是为何,楼主需要多次地反复论述这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它们之间的关系并非我们原先所想象的“只是文化交流”这么简单的传播关系,而是有着族群和文化上的「同源性」

    甚至包括中原地区的夏人(齐家人) 和商人 (北狄化齐家人) 之间,也同样具有这种相似的「同源性」

    ——这是国内很多的学者们从来都没有想到过的地方~~


    其实,当时的天下并非只有“齐家人群”存在,也有着其它的古代人群亦同时并存

    但是,能给人留下深刻记忆甚至震撼人心的,通常就是那些“高技术人群”,而不是低技术人群

    也只有真正的“高技术人群”,才有能力奏响「青铜时代」的最强音!

    请记住,西北甘青的“齐家文化”是古代东亚地区(除新疆) 第一支正式跨入到「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最早出现了上百件的铜器(红铜、砷铜和锡青铜几乎同时出现),而且表明中国并没有“红铜时代或铜石并用时代”


    下面先补充一个内容,是关于“夏朝”文字的


    国内学界至今都无法确定“夏朝”是否真实存在,也同样无法确定”二里头文化”是否对应的就是“夏朝”!

    关键在于,学者们迄今没能分析出“夏人”和“商人”的狭义「族属」到底是谁,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的?


    夏朝是否有“文字”,这重要吗?

    当然重要啦,起码从中可以窥探出“夏人”的语言和文化族属

    可问题是,早期的陶文刻符仅仅只是“图画”的载体,而不是“语言”的载体

    因此,仅从陶文刻符(图画字符)是不可能推断出古人的“语言”到底是如何的

    那么,从“图画刻符”里是否还能推断出其它的有用信息呢,比如关于“文化和族属”

    也许会有的,就看我们是否善于发现了


    2019年是二里头遗址调查发掘60周年,“二里头文化”命名及“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学说提出42周年

    几十年过去了,“二里头文化”的定性依然处于有争议之中

    “二里头文化”并没有出土真正的文字(而不是原始初级的“陶文刻符”)来自证自己

    这确实很让国人挺烦恼的!

    谁都不希望看到,“华夏文明”的第一个正式朝代(王权国家)竟然是这般的雾里看花


    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李维明先生在谈到“二里头夏文化”探索的时候说,对于中国历史上夏王朝的质疑,主要根据之一是殷墟甲骨文中没有任何关于“夏”的信息

    顾颉刚先生曾经感慨:“河、洛之间为夏代政治中心自无疑义。所恨者,夏代史迹无文字可证明耳。”

    夏文化不是没有发现,而是用什么方法去辨认它

    ——“夏人”到底是谁呢?

    夏文化,是以「族属」命名的考古学文化

    二里头文化,是介于“二里岗早商文化”与“河南龙山文化”之间的考古学文化遗存

    两者之间的关系该如何对应呢?

    李维明先生曾参与过河南禹县阎寨、密县曲梁、郑州岔河、固始平寨古城、方城八里桥等遗址的考古发掘,对于对二里头文化“陶文”(陶器上的刻符)曾做过一番梳理研究,认为二里头“陶文”中有文字,也有符号,故合称为“字符”

    那么,二里头文化有没有“甲骨文”(刻在兽骨或龟甲上),这个问题以往很少有学者研究。李维明先生在十几年前曾经梳理过二里头文化的【骨刻】字符,收集到偃师二里头、密县黄寨、渑池郑窑、方城八里桥等遗址出土二里头文化牛、羊、猪骨刻辞,共5件不少于9个字符。刻辞以双字符居多,有3个字符者

    由于二里头文化【骨刻】字符具有一定数量和分布地域,与郑州“二里岗早商文化”骨刻辞、安阳殷墟晚商文骨刻辞,在卜骨材质、施灼、使用象形文字或由象形字构成会意字刻辞等特征形成承接

    李维明先生据此判断,二里头文化【骨刻辞】性质属「甲骨文字」




    而且,李维明先生还认为,

    二里头文化【骨刻】字符与【陶刻】字符之间具有相似性,属于同一系统文字

    二里头文化“甲骨文与陶文”形成联证,证明二里头文化不仅有符号,也有文字


    不管李维明先生的个人观点是如何的,我们来看一下他所提供的证据:

    河南密县黄寨遗址出土的一件卜骨(H1:12),这件卜骨上发现有两个字符,这两个字符与郑州二里岗早商文化牛骨刻辞、安阳殷墟晚商文化牛骨刻辞,在卜骨材质、施灼、使用象形文字或由象形字构成会意字刻辞等特征具有承继性

    密县黄寨地处“二里头文化”分布中心区域,属传世文献记载中夏族活动范围

    河南密县黄寨遗址出土的一件卜骨(H1:12),上面有两个字符

    


    我们看到什么了?

    ——折角羊(山羊)、臣字眼睛
    郑州二里岗出土的商代牛肋骨刻辞,年代要早于殷墟甲骨卜辞,属于殷商文字的“童年期”

    


    我们看到什么了?

    ——折角羊(山羊)






    再来看殷墟甲骨文和金文中的“羊”字

    

    “夏”,是周人对于商朝的前朝的【他称】

    在商人眼中,似乎只有一个大邑商,没有什么朝代更替,国家兴亡

    ——与周人不断念叨【商代夏、周灭商】「天命所归」的心心念念形成鲜明的反差!

    所以,“夏”字只能由周人新造一个出来(或挑选一个旧字代用)




    不管是周人新造字,或者干脆借用已有的现成字,周人塑造出来的这个“夏”字都不会特别地离谱,也就是多少会反映出“夏人”的典型特征

    ——因为周人做事情并非毫无分寸感,随意胡来可不是周人的性格特点


    周人造出来的“夏”字,是什么特点呢?

    




    周人造出来的“夏”字,【绵羊弯角+ 臣字眼睛】

    河南密县黄寨遗址(二里头文化)出土的一件卜骨上的两个字符:【折角羊(山羊)、臣字眼睛】

    周代金文和二里头卜骨刻辞,这两者可以对上号了!

    ——说明“二里头文化”应该就是【夏朝】,并且和【商朝】也有着非常密切的亲缘关系(两者皆热爱“羊+臣字眼睛”)


    接下来继续说“周人的发迹史”这个话题


    商人和三星堆人来自于甘青“齐家文化”;周人则来自于关中“客省庄文化”

    而“齐家文化”和“客省庄文化”,两者都有一部分人群在龙山时代晚期时,迁徙至陕北高原和河套地区

    这就是为何,“三星堆文化和石峁文化”,会存在某一些惊人的相似性!

    然而,不少学者们并没有想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到底是如何的,怎么会产生远距离的相互交流(但在地理上并不紧相邻)?


    关中“客省庄文化”和甘青“齐家文化”之间,的确是存在着亲缘关系的

    但是,“客省庄文化”仅有普通的「日常陶器」和很少量的蛇纹玉器出现而已,而几乎所有的龙山时代晚期的【高技术复杂先进产品】,全都首先出现于西北甘青的“齐家文化”!

    「日常陶器」的相似性,只反映两者在“族群”来源上的相近性;

    而能否生产出【复杂性高技术产品】,反映的是一个人群发展的“先进程度”如何!


    甘青的“齐家文化”的高技术先进性,明显地要高于关中的“客省庄文化”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

    即使是类似于堂兄弟之间的近亲关系,商人和周人的发展也并非是“齐头并进”的同步状态,从一开始“周人”的发展程度就要明显地落后于“商人”





    由于周人在“高技术”的发展上要明显地落后于商人,这就导致了周人早期的发展的确是不尽如意

    甚至,就连自家的兄弟(犬戎)都能欺负到自己的头上

    姬周族被逼迫下岐山,就是被犬戎驱赶下来的!

    如果没有姜戎部落的收留与联姻,姬周族都不知道该去哪里


    周人的真正发迹史,就是始于下岐山定居于“周原”之后

    从考古学文化的层面来看,周人的“存在感”是从哪支考古学文化开始的呢?

    ——关中地区的“郑家坡文化”


    1、殷墟一期“郑家坡文化”的源头可以上溯到龙山时代晚期的关中“客省庄文化”,还吸收了甘青“齐家文化”因素(比如华西系玉器)、关中西部“京当型”商文化因素(比如早商式青铜器),从而形成了郑家坡早期「先周文化」(郑家坡文化是后来“周文化”的主流)


    2、豳地(彬州、旬邑一带)的“碾子坡类型和孙家类型”,在殷墟二、三期之交开始向南传播,并在殷墟三期与西面的“刘家文化”(姜戎文化)因素一道融入到关中“郑家坡文化”,在殷墟三期的武乙时形成了周原地区「先周文化」(也即,古公亶父受薰鬻逼迫,率姬周族迁入岐山下的周原),并最终在殷墟四期时形成了岐、丰地区的晚期「先周文化」


    3、“刘家文化”(羌方) 在殷墟二期武丁晚期时崛起,一直到殷墟三期武乙时羌方仍在与“商王朝”作战;武乙晚期周王季伐鬼方,文丁杀季历;殷墟三期晚段(武乙、文丁时期),商人不得不大规模东迁


    下岐山定居于“周原”的周人有一个特点,很积极努力地学习和追赶上来


    可以说,从关中的“先周文化”开始,周人一直在学习他人的先进技术,除了农耕种田之外,还有,

    1。先周人的玉礼文化,学习的是“齐家文化”的【华西系玉礼器】

    2。先周文化和西周初期的青铜器风格,基本上就是【早商式青铜器】风格

    在西周王朝建立以后,周人还在继续学习,比如,

    3。周人的文字全面继承的是商人所发明的“形声字”造字法----自源文字

    当然,最重要的是,

    4。周人得到了夏商人的大好“中原地盘”!



    周人虽然在“高技术”上比拼不过商人,自然会在其它方面寻找到自己的优势所在

    比如,周人讲“德”、讲“礼”,还有西周「分封制」

    古代中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礼仪之邦”,跟先秦的“周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性!

    应该说,商人让古代中国人在技术上走向了“先进之国”

    而周人则让古代中国人有礼仪、有道德感

    ——两家的优点合并起来,这才是真正的「大国风范」!


    周人向商人的确学到了不少好东西,周人对于前朝商人会有所感恩吗?

    当然会的,周人其实比较善待商遗民的(只要不参与“反周复殷”的叛乱活动)

    而且,周人对于宋国(商王族后裔封国)也一直比较好!


    宋国在春秋五霸时代最有特色的是,宋国并非一流强国,而能号称大国,称霸于春秋时代。从公元前1022年微子启建国到公元前286年齐、楚灭宋,历32代,享国736年,几乎与周朝相始终,是历史悠久的国家

    在周初分封的诸侯当中,宋国在国力上仅能算是个二流国家,但其政治影响力却非同一般,春秋时期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宋国都有参与并发挥作用,在政治上俨然具有大国风范。古人是如此评价宋国的:“中国唯宋爵尊国大”(《东周列国志》),“宋虽灭,本大国”(《汉书·地理志》)

    由于宋国是公爵,周代诸侯列国也对宋国比较尊敬,比如,【齐桓公就曾经把公子昭托付宋襄公,就是看得起宋国的“公国之尊”,姬姓诸侯大国甚至还在帮助宋国拓展疆域,史书载:“晋灭阳,而地赠于宋”、“晋取彭城而还宋”、“晋灭曹、卫而地赠宋”

    姬姓诸侯国对宋国的这种态度,直接助长了宋国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妄想,后来最为著名的“华元弥兵”和“向戌弥兵”都来自宋国





    周人在先进技术方面是后起的,周人的性格也并不是很强势,而且周人还讲“德”

    就这样的古代人群,居然也能在晚商末期时灭掉了非常强势尚武的“大邑商”!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就得从商朝的中晚期历史说起~~


    商朝大约有五百年的历史长度,考古学将商王朝历史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各阶段的代表性遗址也得以确定:

    早商遗址:二里头文化四期晚段、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大致对应于商王成汤至大戊时期(二里岗下层)

    中商遗址:小双桥遗址和洹北商城。大致对应于商王中丁至小乙时期(二里岗上层至殷墟一期)

    晚商遗址:安阳殷墟遗址。大致对应商王武丁至帝辛(纣王) 时期(殷墟二期至四期)


    按照邹衡先生的殷墟分期:

    殷墟一期为“中商晚段”,公元前1300-1260年

    盘庚(盘庚迁殷,洹北商城)、小辛、小乙


    殷墟二三四期为“晚商时期”,公元前1260-1046年

    殷墟文化二期为晚商早段,武丁(征工口方、土方,羌方崛起)、祖庚、祖甲

    ——公元前1200是武丁末期,广汉“三星堆文化”被成都“金沙文化”(犬戎) 所取代!

    殷墟文化三期为晚商中段,廪辛(征羌方)、康丁(征羌方)、武乙(古公亶父迁周原)、文丁(杀季历)

    ——殷墟三期晚段(武乙、文丁时期),商人大规模东迁

    殷墟文化四期为晚商晚段,帝乙、帝辛(商纣王),周灭商


    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在“晚商时期”(殷墟二三四期),商王朝的最大敌对方基本上都来自于西部和西北部,依次主要是这三家:

    1、犬戎(工口方、土方)

    2、姜戎(羌方)

    3、先周

    而且,这三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一条线上的蚂蚱

    犬戎和先周是“白狄”,姜戎是姬周的姻亲和结盟

    原来,商王朝在“晚商时期”不断着手对付的,竟然都是“白狄”阵营的!


    “白狄”阵营的这三家,为何会在【晚商时期】依次地崛起呢?

    这就得大致描述一下商朝的发展历史

    商朝,在“早商”时期的国力是最为强盛的,到二里岗上层一期时,疆域也拓展至最大,如下图所示:

    






    商王朝的疆域在“仲丁”(中丁) 在位时达到了最大,但是,在东面有点儿拓展过头了

    东部的“大辛庄遗址”所在地,原本为“岳石文化”的地盘,商王朝开始向东拓展,必然会引起岳石文化人群的不满,「商夷联盟」关系由此而发生破裂!

    接下来的结果就是,“商夷战争”要开始了



    “商夷战争”,开启了中商时期的冲突和混乱

    可问题还不仅仅如此!

    商王朝发展到早商晚段的时候,商王位的继承开始流行“兄终弟及”,后来甚至连堂兄弟之间都能继承王位

    这种非父子传位方式,很容易产生“王位争夺战”

    中商动荡衰落除了“商夷战争”之外,就是商朝王位纷争的“九世之乱”,并因此而导致了频繁迁都!


    我们可以看一下下图的“商王世系表”,其中的紫色标注部分就是【中商动荡衰落】时期,前面的红色是“早商强盛时期”,后面的橙色则是“晚商中兴时期”

    
    中商时期,有两位商王值得注意,一位是“盘庚迁殷”,另一位则是“南庚迁庵”

    殷墟一期,盘庚迁殷,也即洹北商城,商王朝从此不再频繁迁都了,终于稳定下来了!

    按理说,“盘庚”应该受到了晚商各商王的隆重祭祀才对啊,可偏偏不是这样的

    反而是迁都“庵”的商王“南庚”,在晚商的祭祀中要更受到重视一些

    这不是有点奇怪吗?


    为什么晚商会重视经略东夷地区?难道晚商的君王属于“南庚系”或者说受到了“南庚系”的支持?

    商代的一个都城“庵”,就是西周初的“商庵”,庵保留了大量商朝子民,逐渐发展成东方的强大方国,又因与晚商的密切关系,而被大量史料称为“商奄”,都今山东济宁曲阜旧城东

    这个庵国有两个姓,一个是“子”姓(商王南庚的后裔);另一个是“嬴姓”(秦人来自于商庵人)

    商庵人因参与西周初的“三监之乱”,灭于周公东征,周公旦封伯禽于奄国故地,建立鲁国;大部分奄人南迁复国继续反周,并在失败后不断南迁,最终在春秋中期偏晚时被灭。奄人主要迁往南方,一小部分奄人被周王朝迁往西部地区,从而成为一部分【秦国的先民】

    为什么晚商会重视经略东夷地区?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那就是“中商动荡衰落”,导致了商王朝的疆域大幅缩水,商王朝不断对东部地区的部落用兵,意味着,对于南土和西部地区的直接控制能力大幅减弱,结果就是:

    二里岗文化衰落,商王朝经历痛苦的“白家庄崩溃期”,以郑洛为核心的早商政权迁往豫北冀南地区

    在“白家庄期”末段,宝府城商城、望京楼商城、东下冯商城、垣曲商城等一系列军事重镇纷纷遭到废弃,这一时期的盘龙城呈现出建筑荒废、人口萧条的景象

    很可能有一部分盘龙城商人迁移到江西吴城文化所在地区,因为就在盘龙城彻底遭到废弃后,“吴城文化二期”迅速发展成一个具有夯土城墙的地区中心,同时,新干大洋洲青铜文化也走向了其巅峰期!


    “中商动荡衰落”,在西部地区产生的结果就是,西北地区的“犬戎”(甘青“寺洼文化”)第一个开始崛起扩张了!

    一部分的犬戎迁徙到晋陕高原,并形成了“石楼类型”文化,其都邑就是“柳林高红遗址”,也就是殷墟卜辞上上百次提到的“工口方”(也即“邛方”),如下图所示:

    











    商王朝是这样的强势思维,它允许自己向东扩张(侵占“岳石文化”的地盘)扩张,却不允许犬戎向东扩张(侵占“白燕文化”的地盘)!

    晋中“白燕文化”和商王朝之间的亲缘关系很近,它们之间很少有战争发生,关系相当亲密,商王朝岂能容忍来自于“白狄”阵营的犬戎,来侵占自家亲戚“白燕文化”的地盘呢?

    

    我们特别注意到的是,在上面的右图中,商王朝在东部“岳石文化”地盘里新拓展的【大辛庄遗址、史家遗址】,这两家商代遗址均出土了属于【中商时期】的甲骨文字,年代要早于“殷墟甲骨文”!


    而在吕梁山区出现的“柳林高红遗址”,应该就是在殷墟甲骨卜辞里大量出现的“工口方”的都邑所在,也即“邛方”

    高红遗址是目前中国北方发现的唯一一处殷商时期有着大型夯土建筑

    而这个“工口方”(邛方)在受到商王武丁的大规模打击之后,一部分沿着「半月形文化传播带」逃向了西南地区的川西高原和四川成都平原,灭掉了商人的兄弟文明(广汉“三星堆文化”),时间大约是距今3200年(武丁末期)

    于是在商末周初的成都平原,又出现了一支新的考古学文化——成都“金沙文化”!(三星堆文明的第二阶段)

    
    汉王符《潜夫论·志氏姓》:“隗姓赤狄,姬姓白狄……姬即犬戎氏,其先本出于黄帝。”

    很多人以为,犬戎的“犬”字是蔑称,其实非也。犬戎的图腾就是“白犬”(白狼) ,而“狄”字,就是带犬行猎的意思,姬周也是“白狄”!

    在「白狄」阵营里,犬戎才是最厉害的一个,能力其实在姬周之上(如果不考虑“德”的因素)

    但是,他们的运气实在是太差了,不仅遇到了晚商时期最为强势的君王“武丁”,后来,在西周时期又遇到了同样很尚武的“秦人”,这两家可都是犬戎的克星啊!


    犬戎的后裔有“南匈奴”,还有古彝族和纳西族,后两者皆有自己的「自源文字」(真正的文字),而且,古彝族的“十月太阳历”对于回归年时间长度的计算精确程度相当高,仅次于古代的玛雅历法,相当了得!

    晚商时期最为强势的君王“武丁”,终于在“殷墟二期”的时候把最历害的犬戎给打跑了!

    紧接着,“刘家文化”(羌方) 在殷墟二期武丁晚期时开始崛起,一直到殷墟三期武乙时羌方仍在与“商王朝”作战

    我们先看一下“晚商时期”的商王列表:

    殷墟文化二期,【武丁】、祖庚、祖甲

    殷墟文化三期,廪辛、【康丁】、【武乙】、【文丁】

    殷墟文化四期,帝乙、【帝辛】(商纣王)


    “刘家文化”(姜戎文化)来自「陇山以西」的古羌系文化,涉足关中西部与商文化进入关中东部的时间大体相当

    也就是说,在“早商晚段”的时候,商王朝向西部拓展,而“刘家文化”则向东面迁移

    大约在“二里岗上层一期”,也即商王朝最盛期时,商文化所到达的最西面的位置是:岐山县“王家嘴遗址”;而此时的“刘家文化”遗存在甘肃庄浪县的洛水羊把式坡和陕西宝鸡市金河有发现,已经分布于【陇山的两侧】







    “刘家文化”(羌方) 在【殷墟二期武丁晚期】时开始崛起,此时恰有大量的“伐羌”记录出现于安阳殷墟二期的卜辞里,说明“刘家文化”(羌方)和商王朝在殷墟二期时已经发生正面的冲突了!

    在殷墟二期,“京当型”商文化从关中西部退出之际,刘家文化则据周原地区而有之,两者在周原地区文化更替时间正是殷墟二期

    “刘家文化”和商王朝作战一直持续到殷墟三期,廪辛、康丁、武乙这三位商王都征伐过“羌方”,尤其是以“康丁”时期的卜辞最多


    在殷墟三期武乙时,商王朝尚未完全镇压住“羌方”,此时,又一股新的力量在西部崛起了,这就是——“先周文化”!

    对于商王朝而言,这可真是按下葫芦起了瓢,商王朝已经开始头疼了~~

首页 上一页[8] 本页[9] 下一页[10] 尾页[1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13 13:30:42  更:2021-11-19 18:12:00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