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2026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古埃及:纳尔迈调色板蕴含的文明密码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古埃及:纳尔迈调色板蕴含的文明密码[第3页]

作者:夜郎游侠2018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下一页[4] 尾页[1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人类对太阳的崇拜,可谓源远流长。农耕文明,讲究的是“土、肥、水、热、光”,古人虽不清楚什么叫“光合作用”,但明白太阳会给人间带来光明与温暖,深知“万物生长靠太阳”。因此,农耕族群对太阳的依赖与崇拜,是印在骨子里的。上古时期,若有太阳崇拜的族群,判断为神农氏后裔,一般不会有误。
    末次冰期后,距今2~1.5万年,出走泛滇黔高原的古华夏农耕族群,首要目标就是延北纬30度线,顺长江向东寻太阳出升之处。想像哪里定是万物生长,嘉禾茂盛之地。无奈在长江入海口遇“东海大壑”受阻,在琉球海岸附近驻足。

    
    图73、东海古海岸线示意图
    《山海经?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山海经?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山海经?大荒东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

    这是华夏先民与太阳关联的最早记载。以上内容,是《山海经》在用图画文稿的方式,讲述了上古先民曦和氏在琉球附近的汤谷,利用扶桑(大木、扶木)观日升日落(日浴),测日影长短,定“夏至”时刻,创“十日历法”(生十日)。以便准确授时,指导农耕播种、收割。
    这种早期原始历法以地球公转一周,也即“夏至”周期的大约365天为一年,一年为10个月,一个月为36天,多出的5天用于祭祀。日期的记录,采用弇兹氏发明的“结绳记事”法,而古人修订历法常用的圭表,在上古时期,则采用主干挺直、枝叶稀疏、易于获取的天然丛生肉质灌木或少叶树木。例如:
    圣木曼兑、挺木牙交,弇兹氏原始圭表,《山海经?海内西经》。
    圣木曼兑——圣,神圣;曼通漫;兑通锐;意为浑身布满锐刺的神圣树木,干热带区域“巨柱仙人掌”一类。
    这种巨柱仙人掌也称通天柱仙人掌,高者可达9米以上,测“日影”,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天然仪器,说它就是上古先民的原始华表,估计反对的人也不会太多。

    
    图74、原始圭表之一——巨柱仙人掌(圣木曼兑、挺木牙交)
    扶桑、大木、扶木,曦和氏原始圭表,《山海经?海外东经》、《山海经?大荒东经》。
    扶木——其叶如芥、主干挺直、树冠稀少、不易倒伏的树木,温带区域枫树、亚热带区域“发财树”一类。在测日影时,真正的原始圭表,应是去其枝叶,只取挺直的、长约3至5米的树干。

    
    图75、原始圭表之二——枫树(扶桑、大木、扶木)
    如果先民们将“十日历法”一年的十个月,采用红色绳索,按顺序由小到大,分别制作成太阳球,挂在“扶桑”上,并将其置于不同角度都有利于观察的湖心小岛上,看看这会是一个什么景象?

    
    图76、原始圭表之二——枫树(扶桑、大木、扶木)
    是的,正如您所见,这就是一个活脱脱的立体“挂历”。恰值几月,就将相应的太阳球,按顺序旋转至上枝的位置。
    如果说日晷、沙漏、壶漏是自动计时器的话,确切的讲,这个“扶桑树”就是上古华夏先民的手动“计月器”。
    那时,上古先民虽未创造出文字,但不缺失色彩和大小的辨识能力。有了它,周边部落同盟的族群,就可根据上枝太阳球的大小,及时掌握时令,适时制定采摘、狩猎、渔猎步骤,合理安排播种、田间管理与收割计划,以免误判农时。
    这就是《山海经?海外东经》:“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的真实含义。
    诚如《尚书?尧典》所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上古时期,作为授时器的“扶桑树”,蕴含着天文工作者的智慧和劳动结晶,对促进社会生产、保障先民日常生活有着极其重要要的意义,界定为华夏先民的“族群重器”,毫不为过。

    话说回来,还处于旧石器时代末期的华夏先民,对宇宙天体的认知很难深厚和准确,也不理解太阳明暗的原理。但古人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力却十分敏锐,他们发现乌鸦这种鸟,看似炭快一样乌黑,但在阳光下仔细分辨,却会反射出丝缎般红色的幽光,色块边缘还具斑斓的彩虹效果。这就是汉代以后,古人十分着迷的、幽幻般的“玄色”。于是,上古先民就认为鲜红的太阳如同神圣的乌鸦一样,曙光来临时,由东海的悠远之处缓缓升起,红光闪闪,将温暖和光明洒向人间;晚霞出现后,色彩逐渐变的晦暗,由遥远的西极,伴随着黑夜再飞回到原处。循环往复,劳作不休。
    外加,河姆渡文化时期,华夏先民就已呈现鸟崇拜,少昊部族更是以凤鸟、玄鸟、青鸟、丹鸟作为直系部落的图腾,将神乌化作太阳,也是顺理成章。
    因此,为了表现曦和氏在汤谷,观太阳起落,立“扶木”观日影,编制“十日历”法,就有了《山海经?大荒东经》,“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的、生动的图画描述。
    时间来到4500年前,阔起来的华夏先民已不再满足于树木材质,而是在成都平原的古三星堆,用昂贵的青铜铸就了一颗通高3.96米、世所罕见的东方神木“扶桑”,以此祭奠共同的先祖。并以“九乌(日)居下枝,一乌(日)居上枝”的寓意,缅怀羲和氏上古时期在汤谷建立的卓越功勋。

    
    图77、三星堆青铜神树(扶桑、大木、扶木)

    
    图78、三星堆青铜神树(局部)

    
    图79、三星堆金乌太阳轮

    
    图80、马王堆T型帛画

    
    图81、马王堆T型帛画(局部)
    领会了上古华夏先民的太阳崇拜、“日乌渊源”,了解了三星堆青铜神树、太阳金轮的鸟日关系,再关注马王堆T型帛画的太阳神乌,你对古埃及神话体系中,“鸟顶红日”的拉神形象源头以及古埃及太阳主神形象的传承,是否有了答案呢?

    2.文字
    文字是古埃及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古埃及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载体。
    古埃及文字,最初为抽象绘画,再发展则演化为相形文字。近于成熟的古埃及文字分为:
    圣书体:成型于公元前3000年,一种复杂的且极其规范的文字形式,雕刻在神庙和墓穴中,用于正式和神圣场合。
    僧侣体:成型于公元前3000年,书写在莎草纸和一些简便载体上,用于一般场合记录。
    世俗体:成型于公元前650-400年,外族占据埃及建立政权后埃及逐渐形成的更加简便的文字形式。

    
    图82、古埃及文字沿革
    古埃及象形文字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500年,最早它用鸟兽等的象形符号表示地名以及国王的名字,它是类似汉字那样的方块字,一个字可以由很多偏旁组成,一个字代表一个意思。今天我们看到最多的古埃及象形文字大多刻画在墓穴和庙宇中,这是著名的圣书体,这种书写格式一直维持到古埃及文明灭亡,主要用于神圣的场合。另一种简化的书写格式是僧侣体,多用于书写于纸草上,相当于汉字的行书或草书。希腊人占领埃及后,外来人在埃及逐渐增多,古埃及文字发展出更为简便的世俗体。古埃及文字影响了后来的诸多文字,如:腓尼基文字、阿拉伯文字等。
    值得玩味的是,一些古埃及早期象形文字如“日、月、山、水”和汉字古体极其相似,而且古埃及文字书写格式和古代中文类似是,都是从右到左从上到下书写。

    
    图83、古埃及与中国文字沿革
    3.度量衡编辑
    古埃及最重要的长度单位是钦定的腕尺,长度是从肘至中指尖的长,约合52.37厘米。在象形文字中用前臂和手表示,读作迈赫(meh)。腕尺又被分成7掌或28指,每掌等于4指。
    还有一种腕尺,只有17.72英寸,分为6掌。
    腕尺的100倍,叫哈特(khat),是丈量土地的长度基本单位,一平方哈特,即10000平方腕尺,为一块耕地的面积基本单位。
    古埃及人主要的容量单位是哈努(henu),合480.00±0.14立方厘米,10哈努为一哈加特(heqet)。以此为基础再进行各种倍加,形成更大的谷物容量单位。
    另一容量单位是哈尔(khar),等于一立方腕尺的2/3,或相当于一个直径为9掌,深为一腕尺的容器容量。这种容量单位与水存在某种近似关系,因为一哈努的水重5德本(deben)。看来,容量单位乃源于水的重量单位。
    德本是一种同名的踝饰的标准重量,它的1/10叫加德特(qedet),即戒指的标准重量。
    古埃及的腕尺与中国古代的量尺,有异曲同工之妙。古代中国的量尺,一般以开国帝王的肘腕间距为标准尺度。例如陶寺尺(25厘米/尺)、秦尺(23.1厘米/尺)、唐(30厘米/尺)等。

    4. 天文历法
    古埃及人通过观测太阳和 座α星(即天狼星,古埃及称“索卜乌德”,意思是水上之星)的运行制定历法,即科普特历。古埃及人将一年定为365天,每年12个月,一个月30天,剩余5天作为宗教节日。
    古埃及使用太阳历的做法是世界上最早的,这种日历和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差不多。他们还发明了水钟及日晷(即以太阳的倒影来计时)这两种计时器,把每天分为24小时。考古学发现古埃及人了解许多星座,如天鹅座、牧夫座、仙后座、猎户座、天蝎座、白羊座以及昴星团等。另外,古埃及人还把黄道恒星和星座分为36组,在历法中加入旬星,一旬为10天,这与中国农历的旬的概念类似。旬星概念至少是在埃及第三王朝(公元前2660年)时就已经出现了。

    通过对天狼星准确的观测,埃及人确定一年(天狼年,即一种恒星年)的长度为365.25天,与现在的计算长度相当接近。没有了闰年,4年后日历就会比实际天象(例:黎明前看见天狼星东升)早一天;1460年后便会提早整整一年(又会和实际天象一致)。这1460年,古埃及人称为天狗周期(Sothic Cycle),“天狗”正是埃及人眼中的天狼星。

    
    图84、天体运行示意图
    于此类似,作为华夏先祖的弇兹氏,为人类最早从事天文观测的氏族。
    距今1.5~1.3万年间,弇兹氏在昆仑山立“挺木牙交”,测日影、确立星辰定位,北极星因弇兹氏织女而命名为织女星;
    1.2万年前,羲和氏在琉球附近的大地东极,“方日浴于甘渊”,测日影、观日升日落,编制“十日历”(阳历)。以地球绕日公转一周为一年,一年为10个月另5天,每月36天,十个月共计360天,剩下五天为祭祀日,大年祭在夏至日,用时三天;小年祭在冬至日,用时两天。
    公元前5000年左右,常羲氏在大地西极(摩洛哥斯帕特尔角)设“吴【女叵】天门”做天体测绘、观日月升落,编制“12月历”(阴历),并通过夏至线(北回归线),修订历法的准确性(阴阳合历)。


    
    图85、黄道示意图
    黄帝时期,华夏先民就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并以黄道为坐标、“二十八宿”为参照物,观测天象。
    所谓“黄道”,就是现代天文学“地球绕太阳公转构成的轨道天穹平面,在地球外表的切割线”的中文表述。可见,上古时期,华夏先民就已经掌握了天体的运行规律。
    华夏先民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历法的族群,文献记载,从黄帝时期就制定并颁布实施了历法。《黄帝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颛顼历》均为中国历史上施行过的著名历法,合称“古六历”。最早颁布实施的《黄帝历》,出现时间可追述至公元前2697年。

    此外,由陶寺文化遗存来看,至少在公元前2300,华夏先民就已经在运用圭表和日晷观测日影。根据圭表所测日影的长短,判别方向、测定季节、确定冬至夏至时刻、全年总天数、推算历法等;根据日晷所测日影的位置或刻数,确定时辰,这是我国古代较为普遍使用的计时仪器。
    在此,笔者就古埃及与古中国的历法做了简单描述,本无意在天文观测、历法编制的早晚上比个输赢。笔者只是想阐述一种观点,即:文明的出现只可能辐射、传承,不会在封闭的区域间多源产生。犹如现代人类起源一样,只可能单源,不会多源,否侧即有生殖隔阂。

    上古时期,长江中下游与黄河上游,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作物的起源中心之一,涉及野生植物首创选育的农耕实践属于高科技,但若没有准确的天文授时,延误节气播种,前后差15天,农作物将减产20-30%。而历法编制,除需观测日月升降,还要用系内、系外恒星修正历法偏差,则更属于高科技。
    4、5千年前,只有华夏先民会玩天文,没有准确的授时,任何族群都不可能从事农耕!而那时,古高加索人还在乌拉尔山东麓,茹毛饮血、与兽为伴;古尼格罗人还在非洲腹地,采花摘果、东游西荡。
    所以,上古时期,懂得野生植物选育、掌握天文、历法者,皆为华夏!

    @索罗亚兹德 2019-07-17 00:33:56
    楼主说的某些思路还蛮有意思的,只是目前发现的证据显示是反了,分子人类学已经验出单倍群N O系是黄种人的祖先,这俩型最先出现在两河流域,然后分三支进入亚洲和欧洲
    -----------------------------
    感谢先生对不才论述的善意评价。但若用基因理论与手段去推测4千年前的古人类源流,是值得商榷的。
    基因理论,用于现时生物,不失为一门科学,也是被实践检验后认可的。不过,一旦涉及古人类与古生物的基因,任何人都应该“悠着点”,冷静地审视一下是否站得住脚?
    因为:
    “基因考古学”是门伪科学!
    借助基因检测手段,得出的古人类学研究成果,是诓骗世人弥天大谎!
    基因是什么?基因是DNA分子上的一个功能片段,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元,是决定一切生物物种最基本的因子。
    基因检测是通过细胞、血液或其它体液对DNA进行检测的一种现代技术。
    首先,DNA(脱氧核糖核酸)是有机物。因此,在做基因检测时,必须获得活的细胞样本(注意活细胞与活人的区别),或者处于超低温环境下休眠的细胞样本。
    数千、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年的古人类骨骼或牙齿,有机物逐渐分解、湮灭,又经溶解无机物的渗透,早已石化成为了无机物。化石是什么?说白了,就是基本保留动植物原始外形的石头!
    那种能在化石这种无机物上进行基因检测的说法,是在欺辱世人的智商,纯属胡说八道。
    能否对古人类进行基因检测?也许可以,但必须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古人类样本在超低温冰层内持续封存。这种可能性与机会少之又少,而且样本年代越久远,DNA分解、断裂、湮灭的可能性越大,所得的检测结果几乎没有可信度。
    因此,那种披着“基因”科学外衣的,“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埃及人”以及数千年以上的古人类迁徙和征战历史,都是彻头彻尾的虚假历史,只不过是西方某些民族主义者,凭空编造的又一部“河马史诗”,因为它只是个科幻剧本,而不是有良心的、经得起检验的真正历史。
    5.农业
    公元前4500年的巴达里文化时期,居民已定居务农,兼营畜牧和渔猎。他们种植小麦、大麦、亚麻等农作物,驯养水牛、山羊、猪和鸭子等家畜,除使用石铲、石锄、石刀外,在这一文化晚期还使用少量的铜刀、铜锥等工具,表明埃及已开始进入铜石并用时代。在手工业方面,居民能够烧制一种质地良好的薄壁陶以及独具特色的黑顶陶,同时,织布、缝衣、编篮等也有相当水平,可见社会分工亦已进行。
    古代埃及人用于农业的工具有:犁、镰刀、锄头、叉子、铲子、篮子、shaduf、小船(skiffs)、和筛子。农民们也会使用牛、羊以及后期由亚洲引进的驴、马等牲畜来帮助他们耕作。埃及人使用的锄头是由两块相同尺寸的部件用绳子系在一起的。这两块部件一个用来做锄柄,另一个是用作耕刀。锄头通常被用来平整土地和管理庄稼生长。镰刀是由磨得锋利的石片做成,以利于切割。shaduf是一种灌溉设施,它可以将水从沟槽中引到田地里。小船(skiffs)是用纸草做成,埃及人乘着它在尼罗河上捕鱼。

    
    图86、古埃及新时期时代农具
    @索罗亚兹德 2019-07-18 00:34:47
    扶额……楼主果真对这个学科完全不了解,分子人类学测的不是化石是现代活人的DNA,比如在现代中原测出某一簇汉人R1a1比例极高,说明古代曾被胡人同化混血(R是胡人常染色体症之一),从R的占比和排序可向上推算被胡化的年代。
    是验现代活人不是验化石啊我晕。。。
    而且其中也有大批我国学者,所测大方向结论和外国学者差不多(基因占比排序是客观存在的毕竟),比如人类共源、大支系的分化时间等,只是在具体细节上......
    -----------------------------
    是啊,“楼主果真对这个学科完全不了解”,只能谦虚地做个学生。但俺这个学生可不安分呦,也许会让先生难堪呢:
    首先,“基因检测只能用于现实生物”,就此咱们没有分歧。您也强调:“分子人类学测的不是化石是现代活人的DNA”。
    咱们现在要问:“分子人类学已经验出单倍群N O系是黄种人的祖先,这俩型最先出现在两河流域,然后分三支进入亚洲和欧洲。”那么,您界定为黄种人祖先的,也就是前4千年前的古埃及的“单倍群N O系”是如何得出的?您的样本是否来自古埃及那个年代的木乃伊?如果是,那就又回到楼猪前面的批驳。如果不是,那4千年前的古埃及人基因,你是如何推测出的?基因猜测可不行呦,那是站不住脚滴。
    我国某些学者,从基因学着手,跟风参与或独立从事“人类非洲起源”、“华夏人种源流”、“许昌人是丹尼索瓦人”等项目的研究,不在少数。说他们为名为利,可能冤枉人家,但急功近利确是不争的事实。
    再有,您知道他们基因研究的经费来自那里吗?吃了人家的嘴不短、拿了人家的手不短,有可能吗?顺人家金主的暗示前行,是“插标卖首”者的必然行为模式。
    古埃及人食用的蔬菜主要是:洋葱、韭、豆子、小扁豆、大蒜、萝卜、卷心菜、黄瓜和莴苣。他们食用的水果有:枣子、无花果、葡萄、石榴和各种瓜类。由于埃及有着种类繁多的各类花卉,因此,蜜蜂有能力传播花粉和制作蜂蜜。埃及的妇女们养蜂并采集蜂蜜,并且用这些蜂蜜来制作甜点。埃及生长亚麻和纸草,埃及人便用亚麻来制布,用纸草来做鞋子、小船、纸和席子。
    尼罗河中下游有定期泛滥的特性,经长时间的观察、实践,古埃及人总结出了泛滥的规律,并对的特性加以充分、合理的利用。
    一年当中,每当天狼星在黎明前出现时,尼罗河就开始泛滥。埃及人把这一天定为一年的第一天。他们根据尼罗河水涨落和庄稼生长的周期,将一年分为三个季节,每四个月一个季节,即泛滥季节、播种季节和收获季节。
    7至10月被称做阿赫特(Aketo),意为“泛滥”,是尼罗河水泛滥的季节。每年6月17日或18日河水开始上涨,至8月,洪水溢出河床,淹没两岸土地。在这段日子里,人们用自治的灌溉系统将河水引到尼罗河无法流过的土地上。动物们在这个时期都迁移到了安全的高地上。
    11至第二年的2月被叫做佩雷特(Peleto),意为“出”,意即河水退却,土地露出水面,幼芽出土,是农作物播种与生长的季节。
    3至6月被称做夏玛(Syumuu)。意为“无水”。这是一个繁忙的收获季节,人们忙着存储食物。

    尼罗河泛滥时期,河水水位平均高度为8米。来自埃塞俄比亚(Ethiopia)的季风降雨是可以被预测的,但是尼罗河水的泛滥高度却是不可知的。如果,河水的高度低于8米,埃及就会出现饥荒。如果高过8米,则又会出现水灾。当尼罗河的泛滥即将来临时都会对水位进行预测,但是,通常也会因为预测的水位过低或过高而造成恐慌。


    
    图87、古埃及生产状况——古墓壁挂
    灌溉是农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尤其是在少雨的干旱沙漠地带。埃及是一个典型的以河流为中心的国家,除了几个小绿洲之外周围几乎全是沙漠,又加上少雨的气候条件。这就决定了水利灌溉在古代埃及农业以及社会中发展中的重要性。
    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不仅带来了肥沃的冲积土壤,而且还使土地得到充足的灌溉水,从而给尼罗河流域和三角洲地带族群的生存和社会发展创造了优厚的自然条件。一年一度的泛滥被称为“尼罗河的礼物”,这是成就古埃及文明的基础,如果没有它,古埃及就不会如此辉煌、灿烂。

    古埃及的水利灌溉既有尼罗河的周期性泛滥而形成的自然灌溉,又有修建堤坝,开凿河渠等有目的规划的人工灌溉。人工灌溉既有小规模的局部的地方性的盆地灌溉,又有较大规模的中央政府主持的灌溉网络系统的建设。
    古埃及的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设和管理,从前王朝后期开始,经过古王国、中王国和新王国的发展,到托勒密时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水利灌溉对古代埃及社会的经济、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极大地促进了古埃及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6.国家机器
    考古资料显示,古埃及在巴达里文化时期(公元前4500年始),已进入新石器时代晚期,先民们已拥有固定居所,从事农业耕种,兼营畜牧和渔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开始出现,并己出现了铜器。从巴达里的文化遗址发掘出来的妇女雕像判断,此时的埃及仍处在母系氏族社会阶段。
    涅伽达文化I 期(约前3600-前3500年),生产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采用优质健石、制作精细的双面锋大石刀。居民以农业为主,辅以渔猎。农业与手工业已经分离,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商业与商品生产已开始发展,出现了城市萌芽。从此时坟墓规模大小和随葬品来看,居民中出现了贫富分化和社会地位不平等的现象,脱离生产劳动、担任社会管理的社会阶层,已从公社成员中分化出来,并被赋予了某种特权,国家权力的萌芽开始产生。涅伽达文化I期,是古埃及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前夕。
    涅伽达文化II期(约前3500-前3100年),虽然仍处铜石并用时代,但出现了刀、匕首、斧等冶炼铸造的铜器工具和武器。先民已能在尼罗河谷地从事大规模生产,挖渠筑坝,人工灌溉,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文字——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开始出现。

    涅伽达文化II期,最初以某一部落或城镇为中心,逐渐聚集周围的公社村落而形成邦国。这种邦国联合体的形成可能与社会化大生产有关,比如人工灌溉工程,需要若干个公社结合起来,进行统一管理。这样,先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公社相结合的部落或部落联盟,逐渐被以地域为基础而形成的国家所代替。
    在古埃及的前王朝时期,随着私有制发展,阶级矛盾加剧,于是国家开始出现。这时的国家只是个雏形,很小,人口也不多,只是在有着某种生产联系的、狭小地理范围内形成的聚落群,称作“城邦”更为确切。埃及人称这种小城邦为斯帕特(Spt),其象形文字符号为“一块灌溉渠道交织的土地”;希腊人译作“诺姆”(Nomos),意为牧畜的地方、区划或行省;中文按准确意译则为“州”。

    至前王朝时代的末期,埃及究竟产生过多少城邦,难以确定,但是目前我们所能知道的是,在早王朝时代,上埃及有16个,下埃及有10个。
    每个城邦都有其自己的名称、首府、军队、方言、信仰以及一定范围的领土,特别是徽章和崇拜的神。各城邦的徽章起源于其原始动物图腾,后来,牛、蛇、鹰等动物图腾,则变成了城邦保护神哈托尔(Hathor)、麦里特塞盖尔(Meretseger)、荷鲁斯(Horus)等。
    据一些重要历史文物(如战场调色板和蝎王权标头)所见,各城邦之间为争夺土地、奴隶、财富、渠坝等存在着联盟与争霸的过程,彼此间经常进行战争,战败者或者被杀,或者变为奴隶,俘虏分配给参与联盟的各城邦,霸权属于胜利者。城邦的最高统治者----国王拥有祭司、军事、司法之权。以国王和官吏组成的贵族阶级,压迫、剥削平民与奴隶。此时的埃及尚无统一的王国,历史上称此时期为前王朝时期。
    公元前3100年始,埃及进入早王朝时代。在前王朝时期,各城邦联盟和彼此间争霸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着频繁的军事活动和激烈的阶级斗争。第一王朝第四任国王登,是早王朝时期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个国王。在《帕勒摩石碑》中保留了登对居住在尼罗河与红海之间,以及西奈半岛上的部落进行征服的记载。他是第一位使用“两地之王”(King of the Two Lands)称号、也是第一位被描绘成戴有“红白双冠”(Pschent)的国王。虽然这不能确定上下埃及已经统一,但至少证明,第一王朝诸王经过多年的征服和扩张,到登王统治时期已经确立了霸权,埃及向统一的方向前进了一步。

    第二王朝的材料很有限,从仅有的一些材料来看,在哈谢海姆统治时,他不仅对努比亚有过征服的活动,而且更重要的是,成功地对下埃及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到最后一个国王哈谢海姆威统治时期,才把南北对立的势力统一起来,确立起个人的独裁,结束了早王朝时期而过渡到大一统的古王国时代。
    统一的古埃及,国家施行中央集权专制制度,一切的权力都归属于国王,包括司法、行政、立法、宗教等。王权还被神化,称为神王。古代埃及的大臣在朝见国王时,必须匍匐在地,亲吻国王脚前的尘土,以示恭敬。
    国王之下有一套政府机构,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全国各地进行各方面的管理。中央政府最高官员是维西尔,相当于宰相,其权力仅次于国王,对各个政府部门都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管理,如立法、建筑、国防、国家资源调查和分配、征兵、祭祀等等。
    中央政府在维西尔之下设有司法部、财务部和军事部等部门。

    “法老”是古埃及君主的尊称。此词出于埃及语Per-’o的希伯来文音译,其意是大房屋。在古王国时代(约前2686—约前2181),法老仅指王宫,并没有国王的意思。在使用“法老”一词之前,古埃及的统治者一般使用“国王”、“殿下”、“君主”等称谓。
    从新王国第十八王朝(约前1554—约前1304)国王图特摩斯开始,“法老”一词用于指代国王,并逐渐演变成对国王的一种尊称。第二十二王朝(约前940—约前730)以后,“法老”成为国王的正式称呼,该词的原意才逐渐被人淡忘。
    古埃及的国家形态和“大一统”的政治治理模式,与古代中国有区别吗?连对王者的称呼都同样与宫殿建筑有关,反正笔者是看不出有何不同。
    @pusu0802
    这说明不了什么吧?太阳月亮都那样,山也差不多
    ------------------------------------------------------------------------
    子,甲骨文与圣书体:
    由您构想一个“子嗣、后代、繁衍”的象形文字看看,可能连你自己就能造出多个不同象形符号来。但是,远隔万里的古埃及与华夏,象形字几乎一模一样。均是“一小脑瓜子、两只抓挠的小手、两脚包裹至胸”。关键是“两脚包裹至胸”!
    一个“襁褓”,就从育儿习惯将万里之遥的两个文明纽结在了一起。
    
    有的甲骨文简化字形,
    
    像幼儿两脚被裹在襁褓里,露出脑袋
    
    ,挥动两臂
    
    。造字本义:名词,包裹在襁褓中挥动两臂、尚不能独立的幼儿。

    (待续)

    (接上)

    圣书体:
    
    在古埃及被尊为生命之符“安卡”(Ankh)。
    
    安卡在众多古埃及宗教符号里可能是知名度最高的。安卡下半部分的T形与上半部的圆环,分别代表男性和女性。这种阴、阳两性集合的符号,象征着生殖与繁衍以及生命延续与轮回。
    这只是西方古埃及学的解释。在我看来,怎么瞧怎么像襁褓中的幼儿。
    这个符号也被埃及基督徒特别是诺斯替教派(gnostic)用来象征基督耶稣的复活和神圣的婚姻,并成为后来拉丁十字架形态的早期形式。
    在占星学中,它代表金星。
    在炼金术中,它代表元素铜。
    在现代生物学中,它还代表雌性。
    
    主神哈托尔用安卡祝福拉美西斯二世的王后尼斐尔泰丽子嗣满堂
    

    (待续)

    (接上)

    少保,甲骨文与圣书体:
    1.古代官名,"三孤"之一。周代始置﹐为君国辅弼之官。
    2.指太子少保,辅导太子的官。
    
    圣书体的“少保”非常简明、形象,第一行从右往左(古埃及书写方式与华夏古文相同),幼鸟成长为鸟王,最左边为上下结构的状语,上为门闩,下为拄着拐杖的老者。组合符号意涵为“少保”是智慧老成的王子辅佐之人。引申为保护、监护、培育、训导。
    前面曾经谈过,这里顺便提示一下。在尼罗河中下游的农耕族群中,奉行鸟崇拜和鸟图腾的历史十分久远,早在公元前5千至前4千年左右的史前新石器时代,就已见上埃及将鸟尊为两岸族群、聚落的图腾。上下埃及统一后的古王国时期,鸟随即成为整个埃及的国家崇拜与图腾,许多国王要么称自己为鸟神荷鲁斯之子,要么干脆称自己就是荷鲁斯鸟神本尊。

    (待续)
    (接上)

    
    金文(商小臣缶方鼎)

    (待续)

    (接上)

    
    金文(商小臣缶方鼎)

    王易(赐)小臣缶渪积□五年□缶用乍亯大子乙家祀□(尊)□子□父乙。

    (待续)



    (接上)

    
    金文(商小子鼎)

    乙亥子易(赐)小子□□(王)商(赏)贝在□□□用乍父己宝尊□子□。

    (待续)

    (接上)

    类似的,商金文的“少保”也非常简明、形象。商小子鼎金文最后三个象形符号,首个符号表示“柴门”,第二符号为“子”,最后一个符号为“呈托举状的成年人”。
    “柴门”的出现,意含深刻。不仅昭示了人类社会已由新石器时代跨进农耕文明时代,也是私有制形成,庭院、家园意识产生的标志。
    组合符号意涵为:将幼“子”收为“关门”弟子,纳入心智成熟的“长者”护佑下。“少保”是辅佐王子的智慧老成之人。
    由“少保”可见,古埃及与华夏在造字的机理、流程上十分接近。
    7.民风民俗
    以上是大局方面的相似性,我们再来看看黎民百姓民风、民俗方面的相似之处。
    ⑴.劝学
    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原因很多,其中一条是得益于历朝历代,人们对知识与教育的尊重。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这是作为皇帝的宋真宗赵恒(998-1022在位),告诫人们的《励学篇》。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了书,钱有了,美女也有了,还有什么比这更直白、更通往心灵的劝学警句吗?
    “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没有知识、没有技能,怕这个状元是出不来的。客观、广义地讲,世间还真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因此,从很早开始,中国人就对教育极为重视。虽然科举制度是从隋唐开始的,但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从战国时期便有了记录。战国苏秦“头悬梁、锥刺股”、西汉匡衡“凿壁偷光”一直传颂了数千年。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正是这种文化精神的传承,给予了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源动力。
    “望吾儿爱书胜于爱母。知书达理者远景绚丽,百业无可当。使习者何为,爱之也。习一日,终身益,有识之士,峻若雄峰。商贾者,无不知书识数,非书吏之辈不可为也。”
    以上为长辈送子上学前,发自肺腑的劝学训导录。笔者不挑明,大多会认为这是发生在中国土地上,一件十分正常又平凡的事情经过。但它的的确确是发生在4、5千年前,古埃及平民家的一件值得后人感叹的温馨经历。
    在古埃及,读书有专门的学校,学制12年,一般孩子5岁上学。大体上学生也不只局限于贵族子弟,似乎只要有钱,你就可以送孩子去上学。以上故事,就来自古埃及莎草书的一篇《职业的讽刺》。其中记录了一位商人把孩子送去读书的时候,训诫自己的孩子:“我要让你热爱书本知识胜过爱你的母亲,我要使你看到其中的美丽,因为其他任何行业都无法与它相比。我为什么要带你来此处?我这样做是出于对你的爱。在学校里呆一天,足以使你受益匪浅,在那里做(学会)的工作像群山一样永恒。没有一项贸易不需要(知书识数)老板,除非书吏,他自己就是(知书识数)的老板。”
    这就是说,不只是中国,早在宋真宗写那首《劝学篇》的2500年—3000年之前,古埃及就已经这样“劝学”了。

    
    古埃及第五王朝时期的书吏,现藏于巴黎罗浮宫
    在古埃及的历史文献中,“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比比皆是。
    “耳闻汝不事读书习字,而枕于游戏耍子;志在农桑,而违逆神意。安知官府收税之日,恰值黔首戚戚然呼?田中黍谷,虫害其半,余者河猪再害其半。鼠、蝗遍地,牛羊啃噬,麻雀叼啄,耕者痛其心扉。然,收成晾于谷场,引窃者鼠目眈眈。更有甚者,官府征税,皂吏携棍执鞭。无可税者,棍棒加身、鞭如雨下。五花大绑,抛于沟渠,水浸其首。众目睽睽之下,缚其妻、链其子。书吏者,使人劳而不自劳,使人税而不自税,以其典册彰显于社稷也。”——《尼罗河的文采》
    他们鼓励读书,把文化人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位。
    “他们(文化人)不会为自己造铜墓、铁碑,也不用刻意去留下自己的名字让后人来称颂。但他们以著作和训诫作遗产,以著作代祭司,写字板代孝子。训诫就是他们的墓,芦笔是他们的妻,写字板就是他们的儿女。
    哪怕他们的房屋已经倒塌,庐墓仆人已经不在,墓室已为尘土掩埋,墓地也为人所遗忘。然而他们的名字因为他们生前所写的书而为人诵读。
    一本书比一座华屋、壮丽的祠堂、坚固的房屋和墓前的石碑更为美好。”
    因此,有些国王、地方政要或其他社会名流,也喜欢冠以文化人的名头,继以标榜自己的学识与修养。
    这简直是活脱脱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古埃及版。
    ⑵.丧葬
    汉族丧礼,根源于上古社会的丧葬习俗,向来秉持灵魂不灭的观念。随着阶级社会的出现,习俗逐渐礼仪化,经统治阶级的推广实行,至周代大致定型,成为人生礼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包括丧葬仪规、丧服制度、祭祀活动三个方面。
    丧葬仪规,有属纩、招魂、停尸、小敛、报丧、吊唁、入敛、出殡、下葬。
    丧服制度,按血缘的亲疏远近,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服,服期不一。
    祭祀活动,有奠、虞祭、卒哭、袝、小详、禫祭等。
    汉族丧礼,规制繁缛,程序复杂。不同时代有所变化,但有三点始终如一。
    丧服:亲族按《五服制》着以缭缓,长袍,头顶三门箍(三楞冠),扎六尺长白执哭丧棒,长予为主祭,无子必立亲房之子“行成服礼。设阵,执事者各行其是。升炮、大乐三吹、大铜三发,细乐三奏,金鼓齐鸣,更细乐。孝子执杖匍匐就位,跪、卧、杖,稽颗(凡三),初上香、亚七香、三上香,司樽者酌酒献酌,奠酒,献帛、俯伏,读祝文,乐止,喧读、复乐,孝子执杖起立,跪,卧、仗。司樽者酌酒.初献酒,献馔,呈箸,亚献酌,献禽、呈箸、终献酌、献鳞、里箸、献食、佑食,献茗、献帛,稽颓(凡三)、执杖起立,礼成,升炮,乐止,孝子执杖,匍匐入帏。

    

    
    哭丧:
    哭丧是为华夏丧葬礼仪之一,最早记载于周礼。是中国乃至东亚文化圈丧葬习俗的一大特色,人们以哭的形式寄托对去世亲人的哀思,以吟诵的形式述颂逝者的生平事迹与德行。哭丧仪式贯穿在丧礼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为重要的环节。
    出殡的时候必须由全体后代「哭诵」,非悲天呛地,不足以表达对逝者的孝心。另外,哭的音量大小也非常重要,如果哪家死者在黄泉路上没有响彻天地的哭声相伴,便会在方圆数十里传为笑柄,其子孙后代也会被人们视为不孝,大逆不道。
    为了求得孝的美名,晚辈们在此着实费了番心机。如花钱雇人哭丧,便是历代孝子贤孙们惯用的手法。由此,有些地方催生出了职业性的哭丧队伍,从业者往往收入不菲。

    

    
    出殡:
    出殡是葬礼中的高潮。一般在午后开始,棺木就此抬出院落。大头在前还是大头在后,随地域不同各地有所区别。出殡时要游行,仪仗顺序大致为:走在最前边的是3-4个放炮人,紧接着就是抬着供奉死者遗像灵位的,再接着是举花圈、幢子的队伍,中间是吹打乐队,后边是拉棂孝子、执幡孝子。
    孝子拉棂,就是孝子左肩膀上拉一根白布包裹并连接灵柩的绳子。拉棂的第一顺序为长子,拉棂执幡者,就是家族法定第一继承人。其他孝子一手执烧香棍,一手执灵布,按五服制度将亲疏远近、男女长次规范完整。
    拉灵队后是灵柩,灵柩多由八至十二人扛抬,灵柩之后是孝女,最后是送殡的邻里乡亲。

    
    以下为出土于古埃及墓葬的壁画,表现了逝者入葬前的部分葬礼过程。
    了解完华夏民族的葬礼,再对此壁画作任何引申的描述,无异于狗尾续貂、画蛇添足。有心的网友自己悟,对古埃及与华夏的风土人情,定会产生比楼主更为深切的体会。

    
    悲天呛地,寄托对逝者的无尽哀思

    
    丧服齐整、表情肃穆的拉灵队
    风土人情、民风民俗,是印在族群骨子里的东东。要改变,也是随历史长河的涌动、时代的变迁,渐进而缓慢的进行。移风易俗不是件容易的事,非刀架脖子,具砍头枭首之虞,不会一蹴而就。满人入京,那些敢于“留发不留头”者,毕竟是少数硬骨头。
    因此,在资讯极不发达的上古时期,相隔万里之遥的东亚与北非,风土人情、民风民俗,居然非常相似,绝不是“文化互鉴”或“独立发展”所能解释的。很可能是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与人为因素,其传承人在两地游走,将文化带到异地产生的结果。而且,这些文化传承之人必为正统。
    在“华夏先民西迁背景”一节,笔者就当时东亚的地理、气候与族群争斗作了较为详尽描述。此处再依据《山海经》记载的上古方国地理分布状况,探寻华夏先民西迁的更多例证。

    1.博父国:
    博父是谁?博父就是夸父,大名鼎鼎,博父是夸父的本名。夸父,是族群争斗胜利者——黄帝世系给博父的蔑称。夸者,意为不切之际,做出超越自身能力的举措,所谓自不量力者是也。
    《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博父国在聂耳东,其为人大,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黄蛇。邓林在其东,二树木。一曰博父。”

    前一个博父,应为夸父的误写。此句点明了夸父实为博父,并以蛇为图腾。
    博父,共工之重孙,炎帝九代之后。博父氏遗族在博父死后,在海外西北、聂耳国东,建立博父国。
    《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讠夭】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
    炎帝世系,本生活在滇黔高原——以湘西黔阳高庙为中心的清水江、沅江流域。来自大荒北部的游牧部族颛顼,与少昊“撕破脸”(弃其琴瑟)后,东夷主体被黄帝世系阵营击败。同属东夷的蚩尤不服,帅九黎部落联盟攻伐黄帝。不敌,南撤。经太湖、洞庭湖,最终战死于大荒南部的宋山。以鸟为图腾的少昊、蚩尤遗族,部分退入湘西、黔东,主体则携礼器、辎重,自北向南,再由东至西,奔葱岭方向退却。
    《大荒北经》:“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射。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大荒南经》:“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育蛇。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为枫木。”
    至此,炎帝世系的前锋暴露,以蛇为图腾的博父不可避免地与北方游牧部族发生正面对抗。博父不敌,由湘西逐日景向西撤退。越过葱岭,至西极遥远的“日落”(入日)之地“禺谷”,期望在两河之间落脚。兵败,转而向北部里海方向奔命,不幸中途被应龙所杀。是时,1.2万年(最迟不晚于1万年)。
    后世为膜拜博父,在西北大荒的“载天”之山成都,以“杖化邓林”死不罢休的悲壮寓意、“四肢伸张、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黄蛇”的族徽,祭奠先祖的功德与英名。
    注意此处的黄帝与后世“轩辕”黄帝的区别。
    《海内经》:“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司彘之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
    《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父山,顺水入焉。有人名曰犬戎。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肉食。”
    《海外西经》:“轩辕之国在此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在女子国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

    中主黄。故入主中原者,后世皆尊为黄帝。
    黄帝:颛顼之曾祖,犬戎(今蒙古族先祖)之四世祖。有虞氏,北狄游牧部落联盟,虎图腾。按可考的天文、地理推断,年代大致在1-1.2万年。
    “轩辕”黄帝:喾之曾祖,尧之四世祖。轩辕氏,西戎农耕部落联盟,蛇图腾。按史料推断,年代大致在前2717-前2599年。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下一页[4] 尾页[1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13 13:30:42  更:2021-07-13 13:51:31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