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当年北宋》——历史并不遥远(连载)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当年北宋》——历史并不遥远(连载)[第3页] |
作者:在你心河 |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下一页[4] 尾页[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北伐的开始 就这样中原骑兵与游牧骑兵的较量成百上千年来从未停止,而这一次轮到了周世宗柴荣。柴荣终于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击败契丹,收复被占领的土地。 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虽然今天的北方土地也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但以当时这种主动进攻去驱除鞑虏,光复山河的做法实在是大快人心,而这也是当时很多人的想法,他们等待这一天的到来已经很久了。 目标,辽!地点,燕云十六州! 后周显德六年四月(954),柴荣征调全国兵力呈水陆两路向北挺进,举全国之力挥师北伐。 此次北伐是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的,除收复失地之外,从战争的性质上来看已经从此前几十年的国内军阀豪强混战转变为民族之间的战争。 这注定是历史上一笔不朽的功绩。 顺道说明一下,此时的辽国皇帝名叫耶律璟,辽国的第四位皇帝,謚号是辽穆宗。此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生平有三大爱好,与抽烟喝酒烫头略微不同的是他的爱好是睡觉喝酒杀人。历史上他还有另一个被广为人知的绰号—睡王。 耶律璟喝酒是有一定水平的,可以说是达到了顿顿不能少的地步,经常一喝就是几天几夜,通宵达旦。喝到天亮就睡觉,睡醒接着喝,所以白天在处理政务的时间里基本上看不到他人影,这种荒废政务用来睡觉的行为因此也被冠以睡王的称号。 而耶律璟的另外一个特点是比较骇人听闻的,那就是杀人。 但他杀人是有分寸的,从不妄杀大臣与百姓,他只杀侍奉自己的近侍。据说耶律璟之所以如此嗜杀是带有目的性的。 杀人是为了补身体。(以下情节吃饭时可以跳过) 他听信巫师之言,相信把男人的身体器官—胆,用作药引来口服后可以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这样看来耶律璟还颇有点前卫的养生精神,清楚经常熬夜喝酒会对身体不好,影响健康,只不过的是他的这种方式实在是让人作呕。 这就是当时辽国的统治者,这样的统治是不会牢固的。 以辩证的眼光看问题,辽国的不幸便是此刻柴荣之大幸,这是柴荣绝佳的机会! |
那么进攻之前柴荣又会做出怎样的军事部署呢?当时柴荣虽已重新整军和三征完南唐,军心大振。但辽国的军事实力还很强,要想收复燕云十六州必须得有一个明确的作战计划。 此次北伐依然是柴荣为三军主帅御驾亲征,派遣大将赵匡胤为水路都部署,侍卫亲军都虞侯韩通为陆路都部署,呈水陆两地向北挺进。 这个策略被证明是正确的,因为辽国陆地军事实力实在很强。 北伐正式开始,此时后周所有开赴前线的将士都在沉默,他们知道即将面临的将是一场光荣之战,但同时面对强大的辽国,这注定也是一场艰苦之战,没有人恐惧,也没有人抱怨,他们等待这一天已经很久了。 因为:“天道好还,盖中国有必伸之礼,人心助顺,虽匹夫无不报之仇”。 是的,当时的情况就是这样!抱着这样的决心,走上的战场。 |
后周将士没有让柴荣失望,经历过残酷战争考验的他们连续攻克辽国多地重镇,军事行动出奇的顺利。 后周显德六年四月十七日,大军抵达辽国边境宁州,宁州刺史王洪进放弃抵抗,开城投降。这是辽将的第一次投降。 四月二十日,柴荣与赵匡胤率大军以水路逼近辽国南院重镇幽州前哨三关,益津关、瓦桥关、於口关,三关守将闻风丧胆,再次不战而降。这是辽将的第二次投降。 五月一日,柴荣乘胜进攻瀛州,瀛州刺史大开城门,主动投降。这是辽将的第三次投降,至此幽州重镇三关以南地区不费一兵一卒全部收复,辽国毫无反应。 此刻柴荣与所有将士都很兴奋,燕云十六州的中心之地——幽州,近在咫尺。击败辽国,收回失地只在一举。 可正所谓物极必反,往往一件事情进展得过于顺利这中间必会出现纰漏,这一次也不例外,用物理学的名词来讲,叫做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 五月三日清晨,站在河北固安城墙上的柴荣正朝着幽州方向远眺发神,他明白自己现在正做着一件伟大的事情,恍惚之间他甚至能清晰地看到收复燕云十六州之后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的样子,这是他憧憬的未来。 他想起了义父郭威,想起了自己这曲折坎坷的一生,不觉间双眼红润低声喃语“义父,你看到了吗?天下终平矣,我没有辜负于你”。 可也就是在这一天,命运对柴荣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当天夜里,柴荣重病不起。 |
这一年柴荣刚刚39岁,这一天正是决心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前夜,正值年轻力壮的柴荣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在这紧要的关头病倒,无奈之下他只得暂缓军事进程。 有时我们不得不相信命运,就是这一等,中原人民足足等了四百年。 五月七日,病魔继续无情的吞噬着他的身体,在承认现实与经不住大臣的劝说下,柴荣只得无奈下令撤兵回京养病。 尽管病重,但柴荣依旧没有放弃希望,走前下令以瓦桥关为雄州,益津关为霸州修筑兵事,筑造城墙,以待他病好再次归来。 最后看着眼前的土地,柴荣再一次将目光望向了北方,他相信他还会再回来的,可令人遗憾的是他终究没能再回来,这一次的目光,是他距离燕云十六州最近的目光。 |
对于柴荣的命运而言,这不是他的个人宿命,这是一段很沉重的历史。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一个和柴荣命运极其相似的故事。我把这个故事叫做“家的方向”。我认为我有必要把这个伤感的故事讲出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西晋灭亡,长安与洛阳甚至整个中原都被外族占领。中原人士纷纷衣冠南渡,在长江以南建立东晋。 “长安和太阳哪个更远?” 年仅几岁的东晋明帝司马绍第一次回答: “太阳远,因为见过有人从长安来,却没有人从太阳来。” 多年后,有人对长大成人的司马绍再次问起这个问题,他答: “长安远,因为抬头可见太阳,却不见长安”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亦不见家。 作为晋朝少有的有作为皇帝,他时刻牵挂着被占领的土地,只因为有了那里,才能是一个完整的国家。是的,那里,才是家的方向。 可惜的是,如果命运让他再活得久一点,也许能收复长安吧。六百年后,这一幕在柴荣身上上演,或许,这就是宿命,对于君主而言,国家完整才是家。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牵挂无尽处。 |
木牌疑案 就在柴荣撤军回国途中,军队里却又出现一件怪事,继而让这次离奇的征伐显得更加扑朔迷离。 事情是这样的,病床上百无聊赖的柴荣以阅读四方文书来打发病后时间,在他无意间打开一个装满书籍的箱子里时,发现其中藏着一个三寸大小的木牌,木牌上面赫然写着五个大字——“点检做天子”。 点检,殿前都点检的简称。此时后周任殿前都点检一职的正是郭威的女婿,禁军将领张永德。要说这张永德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了吗,竟敢在柴荣重病期间有着如此野心?要知道,在封建社会这可是灭族大罪,那么这到底是一场政治阴谋的东窗事发,还是一出别出心裁的栽赃陷害? 从犯罪心理学来分析,虽然张永德为一介武夫,搞阴谋的技术含量不高,但相信只要他还能思考,便断然不会用这样的方式来跟自己的脑袋开玩笑。所以,这背后一定是有人在暗中捣鬼设局。 按说这个局设的并不怎么高明,仅用一小木牌写上几个大字就想扳倒总管殿前司的张永德似乎有点天方夜谭。但事情却没有我们看似的简单,结合当时的实际条件来分析,这里面是大有文章,细思极恐。这位背后操纵者不可不谓是一名心理学的高手,看似低劣简单的一招,实则是真正的暗藏杀机。 这一招出现的时机恰到好处,在心理学上它还有一个专业的名称,叫做暗示与自我暗示。 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先是让点检做天子的木牌有意让柴荣发现,主观上给柴荣形成一种张永德想当皇帝的暗示,完成局种第一环。 这个暗示在这里只起一个辅助的作用,重头戏在后头。 第二就是时间问题,为什么这个木牌早不出现晚不出现,偏偏在柴荣重病撤军回国途中才被发现呢? 让我们想想,人在什么情况下会疑心大起?答案是在自己最没有安全感的时刻。 再来看看柴荣,以柴荣的英明,这种把戏在平日里自然不会放在心上, 但在此刻,柴荣北伐不顺,又重病不起,自知大限已到的他最在乎的是什么问题?自然是皇位的归属问题,任何触碰到自身根本利益的事情他都是不能容忍的。这样的情况下,木牌的出现自然的完成了第二环,也是这个局中最重要的一环。 当柴荣被点检做天子的木牌暗示之后,会逐渐在脑海里形成一种自我暗示,再加上此时疑心加重,这样的自我暗示会不断在内心里重复,当自我暗示的次数达到一定程度时,潜意识里就已经被催眠成了张永德想做天子的事实。 这样的事情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并不少见,比如我们知道某一件事是假的,可内心一直斟酌,把它想得多了便分不清真假。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叫做反刍心理。 果不其然,柴荣在一回京城开封后便撤了张永德的点检职务,解了他的禁军兵权,把他从中央调离到地方澶州驻防,这颗大树就这样轻易的被扳倒了。 精彩,这一招堪称官场的经典,甚至在至今的职场上仍得到充分发挥。其玩的不是计谋,玩的是人心。精准的拿捏住了时机、人物、心理三种要害,三者缺一不可,一旦一环稍有偏差便全盘皆失。这位幕后操作者厚黑学可谓已经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真正做到了杀人于无形之中。 那么问题来了,这位幕后操作者到底会是谁呢? |
从刑侦手段上来看,破解一个案件无非是三大要素,人证、物证、供词。但我必须包含悲痛的告诉大家,由于此次案件证据太少(仅有一个木牌),加之没有任何的人证,史书上也没有记载,所以这个案件成了历史上的悬案。 没有证据,但可以推测,后世的史学界本着侦察理念普遍将目光锁定在两个人的身上。 1.以犯罪心理学来分析,大多数案件都是出自仇家之手,我们先从被害人张永德的人际关系调查起走。 经调查得知,张永德在后周最大的仇家是禁军中与殿前司对立的侍卫司统领——李重进,这已是公开的秘密,他们分管两大禁军系统,自视能力都在对方之上,谁也不服谁,权力上的争斗闹得是满城风雨。所以李重进有着重大作案动机,他是第一嫌疑人。 2.以犯罪动机基本原理来分析,谁犯罪,谁获利。此次事件的最大利益获得者正是我们的主角赵匡胤,张永德倒台之后,一跃升任为殿前司一把手的正是赵匡胤,他是唯一的获利人,自然脱不了干系。 以上二人到底是谁所为,史学界各有争论,而我也不能妄下结论。但历史事件是死的,人是活的,在这两种观点下,我们依然可以结合史料与实际情况来分析推理,以求无限接近历史真相,这也正是历史的乐趣,在各种枯燥繁杂的历史文献,史家笔记中去抽丝剥茧寻求真相。 |
先从李重进来看,我们暂时在这场千年疑案中来充当这位黑大王的辩护律师。 李重进的确是有作案动机,但很多人却忘记了一个细节,他没有作案时间。其实早在柴荣回国之前,他便受命带军前往北汉边境阻挡北汉援军,他有着充足的不在场证明。 我知道一定有人还会说他可以教唆他人犯罪,那么我们再来从这个人的人物性格上来分析。 李重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从史料上来分析,这个被南唐士兵称为黑大王的人是一个典型的武人性格,耿直豪爽,做事直接,用今天的话来讲他是一个直男,直到什么程度呢?其实一直在柴荣面前打小报告的不是他,而是张永德,接下来李重进的应对办法很简单,单枪匹马的闯进张永德的军营里令他备酒,酒桌上直截了当的点明主题对张永德说:“我们都是国家的肺腑之臣,你不要在背后说我坏话,这样不利于国之大体”。 我相信这样一个简单的人在没有作案时间的前提下是不会做出木牌这种阴险手段的,所以基本可以排除他的嫌疑。 再来分析第二位嫌疑人赵匡胤,我们再来充当他的辩护律师。 首先,赵匡胤与张永德的关系特别好,他们同属一个系统(殿前司),在经历高平之战后张永德对这位有胆识有魄力的年轻人很是欣赏,可以说赵匡胤的一路晋升离不开张永德的帮忙,张永德是赵匡胤军中的大树,有了大树才有庇护,这是一种裙带关系。所以赵匡胤没有制造这一事件的必然性。 其次用经济学的话来讲,叫做机会成本高。在这样的情况下扳倒大树的目的只能是一个——取而代之。但无论从各方面的条件来看,张永德倒台后能上位的并不一定是赵匡胤,如果事情适得其反,换了一个不对眼的领导,那么赵匡胤将会是得不偿失。 这种风险大,代价高,机会小的事情怎么看都不合算,因此,赵匡胤的嫌疑可能性较小。 案件分析到这里,岂不是毫无进展?其实不然,在我看来还有两种可能。 |
一、柴荣。自知大限已到的柴荣最担心的便是自己死后七岁儿子柴宗训能否顺利继承皇位的问题。五代十国时期,皇位最不在乎的便是合法性问题。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这是时代的普遍现象。而此时这一问题面临的最大威胁便是来自禁军统帅张永德和李重进二人。 此二人在开国皇帝郭威时期便掌管殿前司与侍卫司,军中威望极高,而且他们与郭威还都是亲戚关系(女婿和侄子),篡位,他们二人最有实力。此时柴荣设计这一事件,罢去张永德军权同时将他调离中央,然后在不久之后将李重进调离到偏远的淮南地区驻守,也就可以免除这一威胁。事实上,柴荣也的确是这么做的,所以柴荣很有可能去设计这一系列事件。 二、史学家。根据史料我们也可以发现此事之中的蹊跷。木牌事件在【旧五代史】与【宋史】之间都有记载,但令人奇怪的是,由后来赵匡胤诏令编撰的【旧五代史】对于木牌事件记载得极为简单,寥寥几字,而由后来元代丞相脱脱修撰的【宋史】却对与木牌事件记载得尤为详细。从时间概念上来看,应当是年代越近事件越清晰,时间越久越模糊,而这种反常现象是有为常理的,不合逻辑的。赵匡胤为亲身经历者却含糊带过,几百年之后的史料却详细的记载了事件的经过。这也让人不得不怀疑整个木牌事件是为史学家编撰,凭空捏造出来保卫赵匡胤皇位的合法权益的。 千年之后,事情真正的原委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从我讲这个谜团开始,到现在谜团结束,很抱歉最终也不能给大家一个肯定的答案,但我相信公道自在人心,在你们心中一定有着自己的答案,之所以用如此多的笔墨讲解这一事件,是因为它的确关乎到了后周与大宋的命运,是赵匡胤问鼎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 以上种种推论,皆为鄙人寡见,书上没说,我也不敢妄下结论,能做的只能是带领你们讨论事件的每一种可能性。历史的过程与 结果同样重要,但结果是不能更改的,赵匡胤因此一跃成为殿前司的殿前都点检,点检做天子的预言在之后也一语成畿,而柴荣也即将迎来他人生中最后的时光。 |
后周显得六年(959)四月三十,重病的柴荣回到京城开封,他即将在这里度过他人生中的最后十九天。 六月十九日,一代英主柴荣带着他不完美的人生和未完成的理想,中道崩殂。与天斗,与地斗,与所有枭雄豪杰斗,他终究没能斗过自己的命运,年39。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或许在位六年时间的柴荣在纷繁复杂的历史长河中并没有那么耀眼,或许历史经过千年的洗礼如今已没有多少人能够记住他。但无论怎样,柴荣至始至终都是五代十国那个黑暗时代里最耀眼的一颗帝星,六年时间里,他把所有的精力都奉献给了国家,其立下的三十年理想至今让人感慨不已,或许他的做法有些激进要强,或许他的步伐有些过快,但历史已经证明:他是一个好皇帝,无愧于如今河南庆陵旁的一代明君四个大字。 历史不会忘记任何人,历史也会给所有人一个公平公正的评价。但历史有时并不是一个“好孩子”,他将柴荣的命运停格在了三十九岁这一年,把历史的重任从新交给了另一个人,而这,也让无数后人在历史中充满遐想,但历史终究没有假如,之后的那个人也终将会用行动证明,历史的选择没有错。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
柴宗训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活着的人终究要坚强的活下去,这对于柴荣年仅七岁的儿子柴宗训而言更是如此。 七岁的他没能在一片哀嚎哭泣声中明白永远失去父亲的意义,但他清晰的记得父亲临终前嘱咐他的话语。 其实在柴荣临死之前,并没有把一些列家国大事和生存问题抛给毫无经验的儿子,他为柴宗训选择了五位顾命大臣,虽然儿子还年幼,但柴荣并不担心,因为他相信这五个人绝对不会让自己失望。 后来的事实证明,一代英主柴荣在看人才的眼光上是并不成功的,他错了,最起码这五个人之中他错了四个。 此五人分别是:范质、王溥、魏人溥、韩通、赵匡胤。 这确实是当时的豪华阵容,文臣有三位宰相:范质、王溥、魏人溥,武将有殿前司都点检赵匡胤,侍卫司副都指挥使韩通,柴荣相信有此五人一切都会按照他预想的轨道往前走,柴荣也走得很安心。 赵匡胤我们就不多介绍了,先来看看文臣方面。 第一个人:“宰相之才”范质 后梁开平五年(911),范质出生在郑州,据说出生的那天傍晚,他的母亲梦见神仙授给她一支五色笔,这就注定范质同学一生在文才方面是异于常人的。 范质自幼熟读经书,为人称道,九岁能写诗文,十三岁攻读诗经,到了十四岁就已经开始招收学徒做老师。说来惭愧,在我十四岁时别说做老师,就连当学生都是不合格的,而范质如此年纪就敢开学招生,可见他着实是有真凭实学的。 后唐长兴四年(933),范质考中进士,从此开始自己的仕途,之后在仕途上迅速崛起,历经几代不倒,得益于从小扎实的文学功底。范质之所以一路高升是因为他有一个吃香的特长——擅写文章诏令,一路从后唐写到后周,他为皇帝写下的诏令深明圣意,文辞华丽,此外他还是一个法学人才,写下的诏令从不脱离律法实际,真正做到有律可寻,有法可依,实属难得。到了后来柴荣三征南唐期间,其起草的文章诏令更是令当时名满天下的吴中名士赞叹不已。 柴荣相信,这样的文学人才是绝对可以帮助柴宗训治理好国家的,他告诉柴宗训,一定要信任范质,此人一定能为你治理国家,开创太平盛世。 这话他错了。 第二个人:“史学大家”王溥 后周广顺年间,郭威病重期间曾带着几分神秘感,告诉已经被确认为继承人的柴荣,自己已经为他选择了一个可以治理天下的人才,这个人就是王溥,在郭威将王溥加封为宰相留给柴荣后,他说出了最后的话“我无忧矣”,随后当日去世。 王溥确实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乾佑年间他一鸣惊人,在当年的高考中获得进士甲科第一名(全国第一),这让他从此前途无量,而且此人不仅读书成绩好,更厉害的他还是一个史学大家,其编撰的【唐会要】、【五代会要】至今也是我们考察历史的重要文献,此外他还对事情有着自己独到的分析与见解,时常帮助柴荣排忧解惑,深得柴荣喜爱。 郭威与柴荣都相信这样的史学大家一定能在政治上以古论今,理论结合实际的治理好国家,在问题上一定能够清晰理智的解决问题。事实上他的确是这样做的,只是向着柴荣意愿相反的一面。 这便是郭威留给柴荣,柴荣留给柴宗训的第二个重臣。是重臣,却不是忠臣。 |
第三个人:"浩然正气”魏人浦 此人比较特殊,他被时人评价为“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这正是他心胸宽广的真实写照,心中浩然气,位居高位却从不念私怨,为人宽容大度,与人为善,这是范质与王溥所不能达到的,这得从魏人浦小时候的经历说起走。 后梁开平五年,魏人浦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当时正值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时期,他的父母为了能够养育他,带着年幼的魏人浦四处奔波,日子过得很清苦。 在躲避饥荒,亡命奔波的途中,他的父亲终于在这乱世中得到了彻底的解脱——去世了,生活的重担从此落在了母亲一人的身上,虽然生活没能给魏人浦一个美好的童年,但却给了他一个伟大的母亲,不管生活如何艰苦,当时的读书人有多么不被看重,但他的母亲一直秉承着一个信念——“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一次他的母亲四处奔走,四下求人,只为借到一匹粗布为他缝制新衣,看着苍老的母亲如此幸劳,他哭着感叹道“慈母借钱为我制作衣服,这怎么能让我心安啊”。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这使得年幼的魏人浦显得格外的懂事,他发奋读书,希望知识能够改变命运。 经过常年的知识沉淀积累,成年之后的魏人溥已经能够做到博闻强记,能言善辩,于是他挥泪告别了母亲,独自踏上奔赴京城洛阳的道路,在经过济水时,那天的风浪很大,但他还是毅然的上了船,船驶到江中时,魏人浦脱下了临走前母亲为他缝制的衣服扔到江中,风中只剩下单薄的他站在船头,这一幕使同船的人都以为他要做出傻事,但他却愤慨的说出:“今生若不能显达,从此不再过此江”。这的确是当时魏人浦内心的真实写照,人穷志不穷。 入京之后,魏人浦成了一名衙门小吏,在度过长期的不被重用生活后,他终于等到了他人生的转机。 后汉初年,魏人浦奉命跟随郭威北上抵御契丹,郭威为跟随的文人出了一场考试,询问契丹的兵力和战事,魏人浦不慌不忙,从东说到西,从南说到北,竟没有丝毫遗漏,使得郭威十分惊讶,大有好感,从此便在郭威手下受到重用,成为一朝宰相。 要知道,这次考试是突然测试,魏人浦并没有提前做好准备,可见他的确是在出征之前做足了功课。 这样的人才,自然也是后期柴荣留给柴宗训辅政的不二人选。 总结以上三人,都是后周从郭威建国时期开始的老臣、重臣,都是饱读诗书之人,都有着很强的政务处理能力,都是从五代的血雨腥风中经历过来之人,都是满口仁义道德之人,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他们都是让柴荣失望的人。 |
文臣方面说完,我们再来看看世宗托孤的武将。 第四个人:”韩瞪眼“韩通 由于柴荣死前升任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这使得对皇位有威胁的张永德被解除军权调离到了地方,而在侍卫司这边,都指挥使李重进也随后被调离到淮南驻守,这使得此时侍卫司的实权真正掌握在副都指挥使韩通手里。 他也将成为周恭帝柴宗训所依赖的武将。 韩通,后周宿将,绰号韩瞪眼。这里的瞪眼并不是指他长相楞头楞脑,而是指他性情急躁,容易冲动,不能理智的对事情内容性质进行合理的分析判断,而只会瞪眼。这对于一名武将而言,是很普遍的事情,但这样的性格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对事情的是非曲直有着他最直观的分析辨别,并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出自己的解决方式,韩通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所谓性格决定命运,他这样的人或许在战场上可以所向无敌,但在繁杂的政治格局中,他这样的性格注定在后来的那场变故中决定了自己的结局。虽然他是一名政治愣头青,但从他的行为来看,他是一个值得我们尊重的人。 具有嘲讽意义的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怎么看都不如此前几个,但就是他,却成为了柴荣唯一一个没有看走眼的人,他将用他的生命来兑现对柴荣的诺言。 |
还有一点,那就是柴荣之所以在侍卫司选择韩通为托孤大臣的原因。 我们不得不佩服柴荣心思极为缜密,这是一个局中局。 柴荣先是调走张永德与李重进,升任赵匡胤,但他并没有完全相信赵匡胤,紧接着立马提拔了韩通。就因为韩通在军中还有一个特点——他与赵匡胤不合。这样的人事安排在我们今天看来是非常不和谐的,然而这确是柴荣最为英明的一个政治手段。 柴荣也想过调走了张永德与李重进,赵匡胤的权利有些过大,所以他通过自己的手段让侍卫司与殿前司两不和谐,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相互制裁相互压制,谁也不会独大,两司的不和谐就是对国家最大的和谐。 大家应该从柴荣的手段中吸取教训,不是所有的和谐都是美好的,有时压制也是保全自己和达到目的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就跟爱情一样,偶尔的小打小闹还能增进感情,千万不要认为平静就是最好的,否则就真有可能你一个人平静下去了。 不过说来倒也滑稽,柴荣这样的压制并没有如愿达到他想要的效果,不知道这算不算他英明的手段之一。但无论怎样,柴荣安排完这一切之后,很安心,他相信在这几个人的辅助下,后周国家一定会兴兴向荣,越发美好,儿子柴宗训一定会成为一个好皇帝。 可这次他败了,仅仅半年时间。 一个安心的人走了,留下一群虎视眈眈的人...... |
|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下一页[4] 尾页[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